凈空法師:為什麼李老師沒有依照他老人家的諾言提前走了?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9-26 16:33:20關鍵字:李炳南,李老師提前往生,戒律,你要信佛,會集本,信心,禮記,念佛
【 點擊數:95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10集2014年9月24日 講於 澳大利亞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能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

  「住普賢行」,著重這個「住」字。看註解。

  【解】上文已言諸大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雲「住普賢行」,表諸大士咸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

  「大行」是什麼?

  【解】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每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前清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這是中本;還有個小本,小本就是《阿彌陀經》。這三本是一本,一而三,三而一,只是講的有詳略不同。《彌陀經》略說,裡面的意思都是圓滿的,都是究竟的;小本《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濃縮就是小本《阿彌陀經》。所以我曾經說過,我們要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講透徹、講清楚、講明白,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細說。《華嚴經》要略說,沒那麼長時間,要略說,那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這個法門,完全建立在「信、願、行」的基礎上,「信、願、行」是一不是二。真信哪能不發願?!發願哪有不念佛的道理?!佛號,肯定像海賢老和尚一樣,我也勸過同學多次分秒必爭。我有一秒鐘的時候念一句佛號,就沒有白過,這一秒鐘把佛號忘記掉了,空過了!現在科技時代講求,科學技術講求分秒必爭,我們把分秒必爭用在念佛上。為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我把「四弘誓願」分成兩截,在現前指導我的是前面兩句,第一個,「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心;「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積累功德。用什麼?用念佛。聲聲佛號,每一聲的佛號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我們有,每個人都有,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我們有煩惱習氣障礙,它不能現前。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慢慢的把自性的功德找回來,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念掉,讓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凈土就成就了。

  凈土准許帶業往生,煩惱習氣沒斷,沒關係,只要這一句佛號能把它控制住、把它壓住,它不起作用,對我們往生凈土不產生障礙,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非常快速。

  我真正看到過一個,一生沒學佛的人,最後臨終的三天才聞到佛法,念三天三夜往生,瑞相稀有,火化留有舍利,給大家做證明。這個人是我在美國見到的,馬里蘭州周廣大居士(不能稱「居士」,他沒學過佛),得的癌症末期。臨走的前三天遇到我們,他找到我們,他家人。那個時候「華府佛教會」建立才一年,「華府佛教會」一九八三年建立的,這個事情發生在一九八四年,讓我們看到生起信心,這不是假的。

  【解】《華嚴經》中,僅一普賢,如斯倡導。

  這是這兩部經做個比較,黃念老跟我們說的,普賢菩薩,一個提倡勸導我們。

  【解】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咸來集會,同宏凈宗。

  這還得了嗎?太殊勝了!以十六正士為代表。

  【解】「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見《唐譯》。

  念老注得好,每一句、甚至於每一個字都有出處,不是隨便加上去的,在會集本裡面堪稱第一。這是夏老會集成書是三年,以後又用了七年的時間,天天讀誦,看裡面有沒有文字有錯誤的,或者是自己寫錯了,寫漏掉了。七年時間修訂,也等於說找這個經上的毛病,一直到真正絲毫瑕疵都沒有了,則成為定本。這是在會集史上面來說,沒有能像夏老這樣的認真負責,謹慎其事,這稱為佛門第一經。使命是要度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都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功德還得了嗎?

  這樁事情原原本本,是宏琳法師在《僧贊僧》這本書的末後《幻住問答》裡頭,為我們詳詳細細的來說明這樁事情,證明這部經可靠,不是偽造的,應該要接受。這個經的流通,宏琳法師有大功德。

  ……

為什麼李老師沒有依照他老人家的諾言提前走了?

  我們在台中學講經,老師給我們選的全是《四阿含》,他在《四阿含》裡頭大概選了有三十幾部,適合我們現在社會,能用得上的教導我們,慢慢提升到《方等》、到《般若》,最後我們請他講《華嚴經》。

  那個時候老師將近八十歲了,七十多將近八十了,我記得我們八個同學,代表大眾向老師請法,請老師講《華嚴》,這八個人當中我也是一份子。老師用的《華嚴經疏鈔》,那部書也是我的,線裝書四十冊,我供養老師。我們請老師講這部經用意是什麼?用意是希望老師常住世間,經沒講完總不能往生。沒有想到,他講了一半還是走了。原先跟我們商量好的,《華嚴》講圓滿,再講一部《阿彌陀經》,他往生。

  為什麼老師沒有依照他老人家的諾言提前走了,這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我們沒有能真正依教修行,聽經的人多,真正修行的人很少。

戒律落實在生活上的才有用處

  在台中我代表禮請講經,都是一次老師就答應了,包括《華嚴》。唯獨我請老師講《禮記》,我請了幾次?前後七次,老師也煩了,老師就告訴我:我為什麼不答應你,你知道嗎?我說不知道。沒人照干。儒家的「禮」就跟佛教「戒」一樣,李老師一生不勸人受戒。他勸人皈依,「五戒」一定是你自己發心去求,不勸人受戒。真正發心,他會鼓勵你;「禮」如是。

  所以我那個時候祈請,老師給我們講了《曲禮》,上下兩篇,講圓滿了;另外好像還講了兩篇,一共講了三篇。「禮經」是要落實在生活上的,不能落實在生活上,講它有什麼用處?!跟戒律一樣,「三皈」、「五戒」、「十善」是根本大戒,三聚凈戒都是從大戒裡頭延生出來的。念佛人要把「三皈」、「五戒」、「十善」融入這一句佛號上去了,真念佛,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當然圓滿具足「三皈」覺、正、凈;圓滿具足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會歸到「十善」,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圓滿具足。

真正要度眾生先度自己

  古來祖師大德,蕅益大師真正發過心,想把戒律復興起來。看到出家人不持戒,他很痛心,到五十歲之後,深深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專心凈土,專求往生。他自己意識到了,真正要度眾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就是先到極樂世界成佛,然後倒駕慈航你才有能力。這個能力簡單講,就是這個花花世界它對你毫無影響,你不會被它干擾,你不會被它染污。

  真正具足了「戒、定、慧」,眼在色塵當中入定了。不是離開,根在塵上入定,什麼入定?不生眼識,這厲害;耳根在聲塵上入定;鼻在香塵入定;舌在味上入定。這個入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性德。圓滿的性德起作用沒有一樣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沒有起心動念,清楚明了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是法身大士;阿羅漢只能做到不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有分別、他沒有執著。為什麼能不執著?知道諸法實相。

  實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修這個東西;不是遠離六塵,遠離六塵到哪裡去修?「根、塵、識」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樁事情。

  法身大士六根在六塵境界完全轉過來了,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成就普度眾生的事業。這個是歸到根本了。所以有這個能力「解眾生種種言音」,為眾生說法,

  【解】《會疏》引《密跡經》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

  這個「垓」是中國古時候數目字的單位。多少稱作「垓」?古書裡頭記載是一百兆。十兆是一個「京」;十個京是「垓」,那就是一百兆;一百兆稱一個垓,以這個為單位。一百兆為單位,八十四億百千乘一百兆,這是說釋迦牟尼佛教區三千大千世界,這些眾生言辭各異。

【解】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

這個「計」是計度、分別。這一切上面所指的「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統統歸一,這個「一」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至真至惠,「惠」是恩惠。

我們今天學佛是在枝葉裡頭尋找,沒找到根本

  【解】菩薩應殊(指各類眾生)唱異言,說法開化。」

  菩薩,眾生有感菩薩有應。菩薩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得自性性德的究竟圓滿,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宗教里常用,對神的讚歎,一般人不相信,為什麼?不可能!宇宙這麼大,你怎麼能知道?他不曉得,大乘經裡頭它的方法就是教你明心見性。見性,見到宇宙的根源、宇宙的根本。根本見到了,枝葉全收了,沒有一個不知道。我們今天是在枝葉裡頭尋找,沒找到根本。根本是性德,根本是相同的。所以《華嚴經》才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說得多清楚!

  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它太微細了,我們根本沒覺察到。起心動念的頻率,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是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這樣的微細。我們今天看電視,電視屏幕畫面的生滅是一秒鐘一百次,我們對它一點感覺都沒有,何況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一秒鐘一百次我們就被它迷了。

我們後學要反覆思索李老師說的「你要信佛!你要信佛!」

  佛法完全用心去感,它屬於心法。心法決定不能懷疑;有懷疑就迷了。懷疑是愚痴的根本,「貪、嗔、痴」,「痴」的根就是「疑」。「痴」怎麼來的?從「疑」來的。

  什麼人對自己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是「自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對別人當然沒有信心。信心的建立要從自信,這才是真的。這太難、太難了!

  我年輕的時候三十三歲出家,我出家就教學、就講經,兩年之後才受戒,在八堵我跟聖嚴同戒。受戒之後,第一個回到台中拜老師。老師在慈光圖書館裡面,我在大門口見到了,他就手指著我,他說:「你、你、你要信佛!」講了好多遍,我當時也迷惑了。我走到裡面去,他叫我坐下來,我就坐了,他就問我:你有沒有聽懂我的話?我說:「我沒聽懂。我怎麼不信佛呢?學佛七年了,出家了、講經了,現在受完戒了,我難道是不信佛嗎?」他就告訴我:「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他都還沒信。」這個話我就明白了。那個「信」是什麼?凈宗講的真信,真信太難了!

  老師這幾句話我一生都不會忘記,指著我說了好多遍「你要信佛,你要信佛!」

  特別是凈土宗,我們今天對凈土宗的信心非常脆弱、禁不起考驗,有一點風吹草動我們心就動搖了。這十幾年來,國內國外對於會集本的批判是史無前例,過去沒發生過,這麼多的人、這麼長的時間否定這個本子。好在國家還有福,佛門裡面否定了,國家沒否定。我看到國家宗教局出版了一本「凈土五經」,裡面《無量壽經》用的是會集本,我看到很安慰,國家承認這個本子;宏琳出來解釋;海賢老和尚來證明,這大家沒話說了。

  當年有很多人問我我為什麼沒換本子,我說:這個本子是老師給我的,我要換了本子,那我背師叛道;全世界人不信,我不會變更我的信心;老師為什麼給我、他沒給別人?我們有承傳、有弘揚的使命在。這是一種考驗,得經得起考驗才行;禁不起考驗,你拐彎了、你丟失了,那錯了!我對老師有信心。

  尤其是晚年,我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住在北京,他出來不方便,我每一年要到北京去三次、四次,去幹什麼?看他!那時候常去親近這個老人。這個老師雖是在家人,在家菩薩!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

  這些大德現在都走了,連海賢也走了。所以我現在求佛菩薩,要求宏琳法師常住世間,他還年輕,他不能走,佛要留他表法。

  ……

  世尊這些經典都是對於具足凈土善根、福德、因緣的人給他們講的。如果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佛不跟他講這個法,為什麼?他不能接受,他不相信。我們今天接受了,還會動搖,還不相信,還不肯真干,什麼原因?過去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很淺,不深,深度不夠,所以會動搖。

  諸位想想:會集本要不是李老師親手交給我,你說我會不會動搖?保不住。老師親自交給我的,我就有使命感。同學不是我一個,他為什麼交給我?交給我,我能把它宣揚、把它發揚光大。所以李師往生之後,我就把這本經印了一萬冊,老師眉注,注在上面的,很多同學都沒看到,都不知道老師有這本東西,這樣的這個註解就不會失傳,有一萬本流通。現在百萬都不止了,至少得有幾百萬在這個世間流通,讀的人很多,學的人很多,好事情!這是老師殷切的期望。

  為什麼在那個時候不能講第二遍?也就是有反對的聲音,所以老師不願意找這個麻煩。

  我拿到這個本子,老師寫的東西我能看得懂,所以我就想照這個本子來講,老師說不行,你年歲太輕了,這個在障礙要是爆發你招架不住,叫我留著等待緣成熟。老師圓寂了,我在美國,所以印一萬本主要在海外流通。在海外的同學看到,沒有一個不歡喜,找我講。所以在那個時候前後幾年講了十遍。

我們走也要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不需要助念

  八十五歲之後,清明節,我記得我把《華嚴》停了,不講了,晚年專講《無量壽經》會集本,而且專講黃念老的《註解》。我們在晚年相遇,我對他了解很深;他也對我有期望,一定要把這個本子、把這個註解發揚光大,所以大量的翻印流通。我們自己帶頭來學習,只有一個目標,這一生決定求生凈土,時間越早越好,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我們做個榜樣給大家看。

  真的往生,我們走也要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不需要助念,自己真有把握。把握在哪裡?放下就是。為什麼沒有把握?你放不下,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那就真麻煩了,真靠不住了。徹底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至尊所說的一切法,我要往生,我統統放下,不受他的累贅,自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願我把它擺在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我只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只搞這兩樣;學法門成佛道到極樂世界去,不在此地。我把「四宏」誓分成兩段,這才能有把握、才有成就。

  【解】但法身大士悉能解了,隨其本類言音,而為說法,應機隨緣,普作饒益。惡趣眾生,亦聞如來之隨類音,而得聞法得度。

  所以我們對於幽冥界眾生、天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都要誠誠懇懇的為他說法,他懂。

  【解】此明會中諸大士,皆有如是智慧辯才與功德威力也。

  今天時間到,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觀河集重刻序

  夫心者,世出世間諸法之本也。若能徹悟自心,則觀一切法,悉是自心之所流露。觀一切生滅遷變境界,悉是常住寂滅真如實相。楞嚴所謂觀河之見,無有童耄。肇公所謂旋嵐偃岳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皆示此即生滅而見真常之微旨也。果能了此,則可謂了事凡夫,達本道人。縱譏誚怒罵,皆能為人解黏去縛,令人起死回生。豈必登座豎義,然後為說法哉。孔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聖人之道,譬如陽春。陽春一到,舉凡大樹小草,無不發榮暢茂。縱焦芽敗種,不能生成,而亦未嘗不蒙煦嫗以受潤澤也。天機深者,見其高堅前後而不可模仿,廣大精微而不可擬議。實則了無奇特,不過日用云為而已。此心之妙,凡聖相同。如來圓滿菩提,眾生永輪六道,皆不離於此心。但以迷悟逆順因緣,致令苦樂升沉天淵懸殊也。長洲彭際清居士,宿根深厚,學問淵博。甫登進士,便悟苦空。視富貴如浮雲,不樂仕進。了心性之實際,力修凈業。亟欲普度迷流,故爾和光同事。致有述懷紀事唱和諸作。雖屬文字,實寓深心。其淑世善民,導迷詮真之意,具發揮顯示於隨機隨境之吟詠間。可謂不據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者。裒輯諸作,分為四卷。乃題為觀河集,蓋取楞嚴觀河驗見不遷之義。又冀觀此集者,勿在文字義理間推測,但觀觀者。觀者既了,河自不流矣。此彭君命名之大意也。劉君朝侍,以其有益於世,為之刊板流通,實為方便導引之勝舉也。祈令為序。予願觀彭君之詩者,當先學彭君之道。其道唯何。曰,妙悟自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而已。倘能於此有得,則盡十方世界森羅萬象,皆是現成新詩。否則縱令聲韻鏗鏘,對仗工整。而元氣毫無。如畫壁之鏡,剪綵之華。形雖逼肖,欲令現其光相,舒其芬芳,則斷斷乎不可得也。(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悉(xī): 盡;全;知道。

  ②耄(mào):年老,八九十歲的年紀。

  ③嵐(lán):山間的霧氣。

  ④甫(fǔ):剛剛;才。

  ⑤煦嫗(xù yù):亦作「煦姁」。撫育;愛撫;長養;溫暖;暖和。煦,溫暖。嫗,喜悅;老婦。

  ⑥淑世(shū shì):濟世。淑,善;美。

  ⑦裒輯(póu jí):彙集而編輯;輯錄。裒,聚集;減少;通「俘」。

  ⑧冀(jì):希望。

推薦閱讀:

生活原本沒有痛苦
對你張口就來這五句話的男人,他心裡根本沒有你
我的愛情沒有了心跳
怎麼看面相有沒有福氣 男人福氣面相
秋天怎能沒有針織衫 5種搭配方案讓你變潮男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沒有 | 凈空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