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密心要十講 邱陵編著5

第七講 如何得見明體第一節 什麼叫做明體 明體,這是梵文或藏文的譯名,與真如妙心、自性清凈心、涅槃妙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心、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名稱皆為同體異名。貢噶上師在《大圓滿最勝心中心引導略要》一書中說:「法性圓成、真如勝義、如來藏、自性界清凈、離邊、雙融、越心、唯一明點、法性、智慧、空性、寂靜、秘密、明照自在、本覺智、本來清凈,雖有如是多名,皆為離心戲論之法身也。」陳健民上師在《大手印教授抉微》一書中認為,佛教典籍所用「心」字最為混雜,他主張用「明體」代真如妙心、涅槃妙心、如來藏心等名稱。他指出:「心字既如此易混雜,在證量上亦非單心孤證,而系包括色心二法之一切緣起,一切體性之明體現證,故不如斬釘截鐵根本不用此心字,無論其妙至何等程度也。『明』乃心物二者之智悲化,『體』即心物二者之本體。」 由此可見,所謂明體,是一種脫離妄念、執著和無明的光明、清凈體性。這種體性是人人本來具足的,是法界相性真實的本來面目。剛波巴大師《大印講義》對明體有三喻、五喻。三喻為:寬敞無可取如無雲晴空;無分別不散動如波靜大海;明了安住如無風燈燭。五喻為:境相寬坦如虛空;正念周遍如大地;心住不動如山王;自證明了如燈燭;凈識無分別如水晶。貢噶上師解釋《祝拔宗契合俱生大手印導引》加行時指出:「三際頓斷,本明畢露」、「三際頓斷,覺有明凈者現」,即指明體。「三際」指過去、現在、將來三時。入定得見明體的境界,是一種光(左氵右麗)(左氵右麗)、圓灼灼、赤裸裸、空洞洞、不覺有我、內外氣息停滅同時俱生的境界。 實際上,得見明體即是見性,依禪宗「不破初關不閉關,不破重關不住山」的訣要而言,得見明體等於破初關,這對學密行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關,屬於密宗是乘勝義諦的證量。佛典認為:「一見明體,得登初地。」初地指十地菩薩中之初地。得見明體並非易事,須得上師的加持及行者本人精進實修。上上根器的行者可能在上師指示剎那悟入明體,但普通根器行者往往經長期修習而未得見明體,甚至終身未得見明體,此種情況比比皆是。至於未得見明體而為人師者,亦所常有。語云:成就之上師如清水,能洗盡弟子之罪業;未成就之上師如濁水,愈洗弟子愈濁。未得見明體者,實不足以為人師表。 得見明體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上師往往設法令未見到明體的弟子能見一見明體,哪怕是認識一下明體的輪廓也好,以便弟子明確修持的目標。據《大乘要道密集》中《大手印九種光明要門》一文及其他法本所載,嬰兒、醉後、悶絕、大驚、大樂、睡眠、呵欠、噴嚏、死時等緣,明體亦有偶然顯現機會,不過時間極短,而行者無把握之力,所以不能體會;縱能體會,亦無利益可言。但是,上師可利用行者驚時以顯現明體,讓弟子認識一下。此法為在弟子靜坐已入定時,上師忽然大「呸」一聲,或突然問一聲:「你現在心在何處?」使弟子吃驚而明體顯現。但此種顯現往往偏於明相,例如紫金光芒或清凈的光閃現,只見明體輪廓,難得見明體全部,而且弟子是否立即發現明體,還視上師的加持力如何、弟子時機及受驚程度如何而定。第二節 明體四條件 明體一般以無雲晴空為喻,但陳健民上師認為,無雲晴空只是明體的一部分重要條件,尚有其他條件亦當同時現起,有必要根據自己的經驗,把明體的正面,即本面、本元,作明確的揭示。他在《大手印教授抉微》一書給明體定出了四個條件,特介紹及詮釋如下: 一、明相——這是明體的外輪廓;亦無雲晴空的外輪廓,行者定中如戴水晶眼鏡,見山河大地一切事物,非常清凈,非常潔白,觸處皆明,隨時皆明,漸加厚嚴,充滿上下四方中央,而不見有行者之身。這種明相,並非在眼角一閃,或惟見淡月,而是真實的無雲晴空。不少行者修持久之,眼前仍是黑暗一片,不見明相,如此當然談不上得見明體。要得見明體,必須先見明相。 二、無念——無念即無妄念,只有無妄念才能定力湛然,慧眼灼然,心地坦然,易於得見明體。 三、心離能所——此指無能執明體之心,亦無所執明體之境。明體顯現時,行者之心雖明明白白,但並無執持之心;此時之境雖清清凈凈,但並無執持之明體。行者只感到舒服、恬淡、坦蕩、寬鬆等。 四、氣離出入——指呼吸停滅。氣不出,因無妄念的緣故;氣不入,因無執著的緣故;氣亦不住,因無我的緣故。此時任由明體自生自顯。 陳健民上師又根據《察察堪布大手印口訣》所載明體初、中、後三相,補充修訂如下: 初相——明體雖已得見,不能常時自生自住,因無明系統中一切妄想、散亂、昏沉、掉舉,交錯而至,如水瀑流,此時當知皆可將它們匯入明體大海,所以宜分別攝持以入明體,不加抑制或改變,即在一切心理現象欲現時,就其本位匯入明體。 近住相——明體自生自住,時間較長,無明系統所屬的法漸漸減少,如細流緩注,流於平地。此時但令明體自住力加強相續,對此細流,不以其減細而喜;亦不以其略有而可慮,這因為它們亦是明體的緣故。 後住相——如水波不興,大海平靜。即明體澄清一如,入於專一明體之境;此中能住亦明體而非我,所住亦明體而非境。 修持明體的進步情況,先是基本條件明相現起;立即進步到無念;由無念再進步到外氣停滅,復進步到內氣停滅;此時心離能所,於是四相具足,明體自然自住。但是,行者修持中並不座座皆能具足四相,初修者往往僅能現起明相,餘三相往往有得有失,必須多次修習純熟,方能有時發現四相具足。第三節 得見明體修法 行者在得見明體、認識明體之前,必須對上述有關明體的原理有確切的見解,應把上師的指示,轉成自己心地所有,對修持明體具有不可動搖的信念,這稱之為「法身見」或「俱生智見」,如此依見試修,才有成功之望。 專門修持得見明體之法有多種,這裡選擇的是陳健民上師選定的修法: 一、椎擊三要訣  本法出自大善解功德主大師原著、貢噶上師傳授的《椎擊三要訣勝法解》一書,其撮要口訣為:「心注眼,眼注空」,即心專註於眼,眼專註於虛空。此為一切要中之要。   陳健民上師概括三要如下:  (一)得見知體——經上師指示及自己所得「法身見」或「俱生智見」,在此勝解上了知如是之明體,非止非觀,坦然自在(見)。   (二)明體自住——既了解明體坦然自在,務令明體自生自住,不加行者本心之造作與修整(定)。   (三)攝顯起用——在尋常日用之間,任何所顯應了知皆為明體自顯,不加斷治,攝歸明體,所謂「所顯明空赤露食」是也(行)。   初得堅固,次則顯起真正妙用(果)。   以上三要中,第一切得見知體,要求行者具有明體是坦然自在的、它是自己的本相、本來面目的見地。因為法身、自性並非外來,也非昔無今有,而是自己的本性。第二要明體自住,要求行者在座上修持明體時,任由明體自生自住,萬不可以造作心、摹擬心、修整心、緊張心、散亂心等去攪亂明體。這就是「不擒不縱離妄念」,而由明體任運。第三要攝顯起用,主要用於下座後行、住、坐、卧時修之,要求行者對任何日常事務,皆視為明體自顯,攝歸明體。如此修持,明體自會顯現及日漸堅固而發生妙用。 二、三虛空相應法  本法錄自貢噶上師所傳《大圓滿最勝心中心引導略要》一書。所謂三虛空相應,即是三虛空融合,指無雲晴空、眼根的觀空、心地的明空合而為一。   外虛空指地雲無風的晴朗虛空,當此時節,無雲則虛空獨朗,無風則雙跏不致受寒,後腦不致當風。蓋此二處受寒入骨,殊不易治。   內虛空指七支坐,觀心澄空,眼根凝視於虛空空寂,而明亦存在於前面虛空。凝視虛空以十六橫指遠為定量,寬如牛軛。坐法上半身宜略後仰,以促成明相易現,且令上行的散亂氣,下回小腹(即氣海),以減少妄念及掉舉,亦易於目視前面虛空。所以七支坐的第五支勁曲,下巴壓喉結,可不必依。第一支雙跏趺,行者易於為此固好,如不能修此,亦可改為金剛薩埵坐式(單跏坐),正好與鬆緩之心相應。但依自然姿勢不加勉強,氣自然能隨空性力而趨入中脈。   密虛空即無緣無修,維不散亂,凝神、朗然、澄湛、鎮定,任運而住。   此外、內、密三虛空,外者為相,內者為用,密者為體。又外者為喻,內者為理,密者為量。當三者融合頓現,不可分離觀察。未得見明體時則為試修,既得見明體,則在證量上至少能現虛空的外輪廓,即明體的明相與本體。 、曠野陳屍法  本法出自大手印夜瑜伽修法。仰卧,足下置高枕,使腰部不致因臀高足低而感不安。雙手各握金剛拳(即以拇指抵無名指末節,而以余指握固之)置身之二側。枕頭之枕不宜太高太低,務令頭與胸約相平,身心舒適為度。似身如死屍,陳於曠野;心離分別而契合於明體,如無雲晴空。心寬坦如痴睡在床,不存勤勇修習之想;如此可真實現起死回生無雲晴空,較之晝瑜伽更易於出現。   本法以大痴的睡眠,而契合大手印的光明,最為快捷殊勝。 四、吐氣離心法  本法傳自諾那上師,十分簡單,為最高最速成佛之法。   行者跏趺坐,吐氣一口,心隨此長氣而出,於是心氣二者,離於自身,匯入法性,即住此法性。 五、猝然頓住法  行者提所得「法身見」之正念,頓然坐,猝然而住,但住此頓然圓滿輕快的明凈中。若起散亂心,但觀其體性,而攝歸明凈中,不可隨其散亂,亦不可抑其散亂,須知此散亂心,出於明體,亦復入於明體,如鳥歸巢。如散亂心數數生起,無力攝歸明體,則暫時下座,經若干時間,覺內心「法身見」極有力時,又猝然坐下,頓住明體。   陳健民上師認為,如上四法,可單獨修,可混合修。初上座吐長氣,即第四法;猝然而住則為第五法;心注眼,眼注空,為第一,第二法;下座前覺座中有昏沉相,順便仰卧床上,則為第三法。   經以上諸法試修,行者一旦得見明體,方可趨入大手印四瑜伽的修持。陳健民上師根據歷代祖師的指示及自己的修持經驗,力主先得見明體,以此為分際,方可趨入大手印四瑜伽,經過專一、離戲、一味、無修四瑜伽的修持,使明體更加堅固、純凈、完善而發生妙用。在試修未得見明體期間,總以不離所得「法身見」為主,一旦得見明體後,趨入大手印四瑜伽正行,則以不離明體為主。蓋直取真如空性,必先得見明體,明體即是證得真如本性空體之基礎。明體即是專一瑜伽所當一心專註之所,亦即大手印止觀雙運的起點。止在此明體微細輪廓;觀此輪廓的明相,一旦圓滿證得,即是法身光明,即是大手印。離戲瑜伽之修持,在於去除專一於明體上的執著。一味瑜伽則使一切世俗威儀、事業、煩惱能與明體相契。無修瑜伽使明體勝義與世俗萬象圓融純熟,不假修證而生妙用。由此可見,以一明體,而概括大手印四瑜伽的全部修持。詳細修法,請參看拙撰《藏密大手印探奧》一書,此處不贅。第八講 如何生起和收攝空色第一節 什麼叫做空色 空色,即空性如法出生的凈色,其色與明空、明覺、明智相應,而非與無明相應。空色常與光相結合,光有許多種類,且來源各異,有來自疾病,或來自邪魔,或來自罪業,或來自實修的三摩地,而空性之光源來自靜態的三摩地,故空色亦來自靜態的三摩地。空色之重要性與明體相等,甚至過之。明體輪廓忽然離垢,空色便爍爍現出,空色產生於明體輪廓之上。修持大手印四瑜伽,必先得見明體;修持空樂大手印或事業手印,必先得見空色;修持大圓滿心髓亦必先得見明體與空色。陳健民上師在《事業手印教授抉微》一書說:「真如本體,人人皆具,或一念無明妄動,則落於凡,如其忽然離垢歸真,則歸於佛。此空色一點者,殆即忽然離垢之初光耳。修行人對此必慎重保持之,發揚之,光大之,圓滿之,直至成佛。」由此論可知得見空色於密乘修持之重要性。 在明體輪廓之上產生的空色,往往由一點爍爍現出,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由於佛法的哲理包含五大(地、水、火、風、空)及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加上「五」是佛法中常見的吉數,所以佛教應用的主要顏色有五,但輔色、雜色甚多。這五種主色及其性能是: 白色——純潔、天真、真理。耶穌教、婆羅門教、回教皆以此色為袍。修持時見此色,表示彼光天垢。 黃色——誠實、知足、智慧、恩慧。佛教以為法袍,取其高貴異常。修持上見此色,表示功德圓滿。 紅色——堅貞、熱愛、勇敢。修持上見此色,表示不覓自顯。 綠色——和平、公允、愉快、豐滿。修持上見此色,表示所作圓滿。 藍色——希望、熱誠、憐憫、寂靜、誠篤。修持上見此色,表示不轉堅定。 至於許多輔色,地法盡述。 修持拙火定乃至空樂大手印及時輪金剛證分六支法所生起的象徵氣融於中脈的空色,是比較系統而著名的,它們是: 一、陽焰景象——即海市蜃樓景象,就像大熱天的沙漠里現出水光閃耀的湖泊。 二、如煙景象——像一小縷藍色漂浮的煙,緩慢地旋轉在薄霧裡。 三、螢火蟲景象——像夜間所見的一大堆大火上躍的火星。 四、燈焰景象——像在空房間中的一盞油燈,其燈焰直立、固定不動。 五、白景象心——像白色的晴空,有如晴朗秋夜無雲天,滿目凈光遍太虛。 六、紅增上心——像遍滿陽光的天空。 七、黑近成就心——像極黑的天空。 八、光明景色——像秋天黎明的天空,完全清凈、空曠。 以上八種空色成一連續的系統,表示氣入中脈依次序次第融化。每一次融化會有一種空色出現,前四種空色是粗的層次,後四種空色是微細的層次,即從粗的心氣直到微細的心氣。後四種空色且與四喜四空相配合,當粗細心氣都融入心輪不壞明點時,行者所認取的只有光明。從喻光明經修持進入義光明,行者便會得到幻身的最高成就。 修持大圓滿脫噶(頓超)所見的空色更為瑰麗多姿,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現見法性顯現——得見如虹霓,或如孔雀翎之翠色,或如星光的各種五色明點,每三個相會合之間,均依眼根以內能量所見現出。特別重要的是,得見如馬尾串珠的彎曲金剛鏈。 二、覺受增長顯現——五色明點縱橫顯現,如半瓔珞、蓮花,或如日、月、城舍,乃至光滿一切剎土。明點並逐漸增大,如豌豆、鏡、碗及盾大小。得見明體金剛鏈如流星或如疾飛禽鳥,或如走獸徐徐而行,或如蜜蜂旋飛,採擷花英;得見在明點之內顯現半身佛像,乃至安住而不動搖。 三、明體進詣顯現——得見全身、雙身佛像集團及其剎土,遍滿虛空。 四、窮盡法性顯現——前三階段顯現已盡,外所顯一切已悉收歸自心。此時,行者已成光明虹身。 從脫噶修持四個階段所顯現的空色,可知空色對即身成佛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第二節 現起空色修法 行者修持拙火定,經過紅明點和白明點的融合,引氣入、住、融於中脈,生起四喜四空,便會現起上述八種空色。此為現起空色的最有效的修法之一。 行者修持大圓心髓之徹卻(立斷)和脫噶(頓超),亦可現起四個階段的空色,其所顯現的景象更為豐富多采。陳健民上師在《曲肱齋文四集》中《密宗造命論》一文曾指出空色對修成大圓滿脫噶光明虹身的重要性,他總結了下列修法: 一、先得到普賢王如來灌頂,得見上師加持之金剛鏈光,此即初步之空色。 二、配合九次第定,使空色日見穩定,不如前狂奔亂顯。 三、就天上無雲晴空之空、心理上之性空之空、氣脈脫噶遠通水光之空,如上三空合成一體,而習大圓滿本來清凈定。可於野外或海邊,無風處修之。 四、務必能見空色,不分黑暗或黑夜,或開目或閉目皆能見之。 五、有此空色,然後置一黑石於關房中,試將空色先觀在黑石上,再由黑石上試想移入本人自身中。如其可能引入,則可在暗室中點一小燈,長期修之,使體內空色放大。此即紅關,蓋指燈光也。 六、如此可按七日成佛法(即大圓滿法界心中心黑關引導),按部就班,以觀體內諸脈諸目發出互相感通之諸光。 研究和實修陳上師以上修法,請參閱拙撰《藏密大圓滿法選集》、《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二書。 《時輪金剛證分六支法要不共口訣》最提倡空色,其別攝、靜慮、中善、認持、隨念、三摩地六支共五十三法,不離空色的修證,可說是集空色修法之大成。現綜述介紹如下: 一、目、心、氣三者,向頭頂前面空中修定,心識提高至虛空,正行專一法。這主要是別攝支和靜慮支修法的內容,與前述心注眼、眼注空的三虛空相應法的理趣相同。將心目集中於前面虛空,當知此虛空即是圓滿法身、真如自性的表相。由此本體而出,即是空色。明體為法身的基礎,由此明體忽然出現一點空色,即是同體大悲一點光明的初動。行者修此,過去、未來之心不住,唯住於現在當前的心識。專註虛空,心、氣與虛空無二,必有空色出生,可見十相:煙、陽焰、螢光、燈焰(夜四相)、火、日、月、幽暗、閃電、藍色明點(日六相),專註而隨之動搖。這裡所說的空色十相,和上述八種空色,是大同小異。應該說空色是十一相,在為別攝支修法還可使行者觀出有空色的本尊抱佛母在中脈的前額開口上。靜慮支修法是增長這些空色的穩定程度。 二、引氣入中脈,是中善支和認持支修法的功能。前者使下行氣與命氣合在一起入於中脈,後者使氣非常穩固地安住於中脈中。這樣,避免氣在左右脈內流動,從而產生妄念和執著,又可使空色生起和穩定。這需要系統而認真地修持金剛誦和寶瓶氣,詳細修法請參閱拙撰《藏密脈、氣、明點觀修》一書。 三、生起拙火上尖,融化白菩提,向下流到杵尖(寶珠頭)。在這裡提住明點,不讓它走漏,就在此時,行者經驗到俱生大樂,這屬於第五支隨念支的修法,特點是拙火瑜伽,可見空色。但這已進入了事業手印修法的範圍。 四、修證空樂不二圓融的三摩地,這是第六支三摩地支的內容。藉著前五支的修習,行者能成就三摩地支,證得雙身本尊的空色身及無上大樂,接著再長養這兩種和合,證得大圓融。達吉上師著《時輪本續注》一書指出:「空色身是什麼意思呢?為了要證空色身,你必須先消耗身體中的物質元素,再生起雙身的本尊身,這種本尊身不是由粗的物質構成,而是由心和氣構成,尤其特別的是,它是從長養大樂和空慧而現起的;從這兩種面向,生起了兩種因素的神聖化身:一種是身體——空色身;一種是身體的『心』,這種心是空樂不二的智慧。所以最後兩支要證的就是這種心或空樂不二的智慧。」 時輪系統的修法和一般無上瑜伽、大威德、密集、勝樂、喜金剛等修法不同之處,就在於它修的是像彩虹顏色的空色身,而其他金剛修法系統修的是幻身。第三節 收攝空色修法 空色屬於本覺智光的範疇,本覺智光是心輪八脈的心光循白柔脈光、經遠通水光,於界清凈光中所顯出五智光明體。就大圓滿心髓的脫噶修持來說,行者若趨入了上述的四種光明顯現階段,空色的出現實在不可思議。行者閉目開眼均看到空色,在白天黑夜也都一樣看到空色。在眼根以內能量所見都是空色。如行者站在海邊,則空色遠可延伸到水平線上;如行者站在開闊的平原,則空色遠可廷伸到地平線上;行者仰望天空,則視線範圍內均是空色;行者視線專註眼前,則空色便在眼前,不過距離越遠則空色越大、越寬,距離越近則空色越小、越窄而已。 行者既能生起空色,就必須懂得攝收空色。空色是一種能量,必須保持已得堅固的空色能量再加長養,以發揚光大,所以必須常常收攝,以貯能量,然後可望在果位上圓滿證得虹身。如不能將已發出的空色收攝,必致散失本元,消耗能量,不易圓成。 密宗典籍對如何攝收空色,多未明言,根桑澤程上師所授《大圓勝慧本覺心要修證次第》一書,亦僅引用《句義寶論》所說:「修脫噶時,應有境界現後,心不著相,境界圓現後應收入法性。」又云:「修是心與氣合,不可執著,不可散亂,自然而住,境界圓現後即可收法性。」這實際是說,如如而住,不起分別,便可將顯現的空色收入法性。 《時輪金剛證分六支法要不共口訣》有引空色入體內之法,即在行者座前十六橫指距離處置一黑石,引空色至石上入定後,初見黑石與空色相等,久之,但見空色,不見黑石,然後閉目內觀拙火位,想此空色已入拙火,直至真實得見。陳健民上師曾引用此法在其所著《大圓滿法界心中心黑關引導九釋》一書中,他在上述總結脫噶修法中也提到過。這是收攝空色比較可靠之法。又利用睡眠定,將空色存於心臍間,久久自能引入體內任何一處。 此外,陳健民上師在《大圓滿法界心中心黑關引導九釋》提出了五種在黑關修持中收攝空色入體之法,可以參考: 一、把腦內觀成超出法界的越量宮(即大壇城),配合廣狹無礙、通局無礙修之。廣狹、通局無礙,即觀想一切通達、透徹和圓融。 二、觀想腦內六眼互望,六眼指前額三眼、後腦部三眼,配合攝入無礙、相在無礙修之。 三、觀想周身遍布智眼,如漏斗,如蜘蛛光網,配合遍容無礙修之。 四、觀想周身光網相交縱送,互相感應,配合交涉無礙、融合無礙修之。 五、觀想心內有眼,攝全身一切眼,即額前三眼、後腦三眼、雙耳後二眼、腦內一眼共主要九眼及遍布全身的智眼,配合微細相容、隱顯俱成修之。 從以上所舉收攝空色之法看來,收攝空色的義理,可見於大圓滿心髓的窮盡法性和大手印四瑜伽的一味瑜伽,在於「通達」二字,「無礙」即是「通達」。行者若能住於明體,無取捨立破,以明體之力,滲透於各種法中,自有收攝之妙用。有關詳細修法,請參閱拙撰《藏密大圓滿法選集》、《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二書。第九講 如何進入法界大定第一節 法界大定的重要性 戒、定、慧三學,以定學為最重要,像挑擔子一樣,定學像是這擔子的中心支點,一頭挑著戒,另一頭挑著慧,有定才能守戒和生慧。修持密法,亦以習定為最重要,定境的進步和定力的增長,對行者獲得最高成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裡,我們介紹陳健民上師所創的入定的最方便和最高法門——法界大定。法界,指的是空間無邊、時間無盡的宇宙本體。大定,就是結合九次第定的次序和方法,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這個本體里而定住。即是觀想十方廣大無邊,三世(過去、現在、將來)流通不盡,而在此無邊不盡上定住,達到自生、自顯、自然,於是息住、脈停、心休、外內凝然一球,充滿法界,然後將法界化成小點收回。在習法界大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忘得一乾二淨,不是自己在修定,而是法界本體把大定顯現出來。 法界大定之所以重要,是因它是密法的最高法門,是出世間的佛法,最修持的總樞紐,是一條易於獲得成就的捷徑。陳健民上師在《法界大定教授匯總》一書說:「假使你們能放棄一切,專修此法,一定不會走錯路,因為這是一條最靠得住的捷徑。大手印的明體就是它,大圓滿、禪宗的見地都是它,所謂首楞嚴定、法華三昧、華嚴玄門,也都是它。有了它,才能開出華嚴玄門,因為它是整體的,古人所謂『但得體,莫愁末』。」他又指出:「所謂『神通功德』也是從這裡而來,即使現在不顯,將來還是會有。所謂玄門都由此來,因為有空才能有玄。你若能以法界為體,就沒有私心,樣樣都是利他,你就不會害人,有空才能利他。有空就無我,不空怎能無我?」陳健民上師認為,他一生所用的心力、氣力,都集中在本法,聞、思、修一切精華亦在本法,他從顯、密、《法華》、《楞嚴》、《華嚴》、禪宗、大手印、大圓滿中所得的經驗都在這裡。由此可知法界大定的重要性。行者若是精勤不懈專修法界大定,可望得到比修習其他密法較快的成就。第二節 法界大定的口訣修法 法界大定的口訣如下:   「十方廣大無邊。  三世流通不盡。  於此無邊不盡上,自住、續住。  有妄想,回住。  無妄想,近住、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無昏沉,最寂住、專住、等住。  如是等住、自生、自顯、自然。  如是自然、息住、脈停、心休。  如是心休,外內凝然一球。  如是一球,充滿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萬年去!」 以上口訣為陳健民上師所作,行者可按照口訣,配合九次第依次觀修,並檢驗所得證量,一步步遞進。 陳健民上師認為,法界大定能否修成,在於把握如下的原理原則:「凡是一個最高哲理,必經過最嚴肅最深密之三摩地凝固力,即可由抽象的轉成為具體的證量。」法界大定就是這樣的三摩地。 在按照口訣修持之前,行得可跏趺坐(單盤或雙盤),雙手結定印,但使中間空處形成圓形。結定印之後也可將手分置兩腿上,指尖須觸及腿部,兩眼或開或閉均可,總之必須順其自然,不可做作,一切任隨之,不存好惡之情。普通人習定,但求時間長;本法則但求如法,時間長短順其自然,行者可觀想釋迦牟尼佛在頭頂上,同時觀想十方諸佛,恭敬祈求加持。 法界大定口訣共十二句,現將每句修法解釋如下: 口訣第一二句:「十方廣大無邊。三世流通不盡。」 這是行者首先觀想的法界——宇宙本體的內容,是個基本的觀想,好像法界的棟樑。法界是無量的,宇代表空間,宙代表時間。十方廣大無邊,就是空間無窮無盡,無邊無涯,其中沒有任何東西。但為了觀想的方便,你可以假想心中有一點,從那兒有一根橫線,讓它向左右無邊的擴展開去。三世流通不盡,就是時間無始、無終、無限,現在的一切並不單獨存在,總是搭前連後;過去的一切並不見得已死了;未來的一切並不見得何處新生,實際上三世就像連綿不斷的流水,流通不盡。行者亦可假想心中一點及橫線的上下,也無窮無盡的擴展開去。這樣,觀想無邊十方,乃是向左右擴展,觀想三世流通不盡,乃是上下流通。左右上下所設的十字架,就成了空間和時間的坐標。在此坐標上畫一圓球,寬廣無盡,就是法界;以此坐標為中心,擴展為無邊無盡,就可以導致無我空性。 但是,法界乃是廣大無邊,至高至下,圓滿無礙,它是沒有中心的,也可以說,點點都是中心,我們只是為了權巧方便,姑且以自己的心為中心。法界大定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把法界無限放大,不把它縮成一個小東西,切斷於一時,執著於一點,那就不會作繭自縛,就自由解脫了,就無我了。我們應當隨時把此能觀法界之我完全消失,把自己忘得乾乾淨淨。「十方廣大無邊,三世流通不盡」,應當是法界自己的顯現,不是我從中插上一手所造成。陳健民上師在談到此種經驗時說:「我由經驗解釋『無雲晴空』,並不是普通書上所述那樣,既不僅是頭上一個無雲晴空而已,更不是有一個『我』看見這個無雲晴空,乃是什麼都沒有,中邊四方整個的,到處都是無雲晴空。不僅心中沒有我執,就連身體也沒有了。」 由此可見,在法界大定中,空間無雲晴空,時間是無邊大海,無有終了,此中無我,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我已融入法界,生起了空性,自己與法界無二無別,無所謂對象,也不分賓主了。 口訣第三四句:「在此無邊不盡上,自住、續住。有妄想,回住。」 在此左右無邊廣大至無可廣大、上下無盡至無可盡的境界中,行者若感到精神疲乏,把握不住,即須在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四周中心上定住,這個中心只是一個假設的坐標,因為法界本無中心。這是九次第定的開始叫做自住。這個自住,不是行者自己住,而是讓法界自己住。行者應該把自己丟得乾乾淨淨,讓法界自己又廣大又無盡地自己定住。陳健民上師認為,修行有三個坐標:第一個是真如法界,這是個萬古常新的法界,是在佛菩薩沒有證得以前就有的,叫做本有法界;第二個是修出來的法界,與真如法界一模一樣,謂之修生法界;第三是行者自己本身。修持的目的,是把第二、第三個層次融入第一個層次。行者首先要把自身丟棄,然後把修生法界也化掉,讓本有法界自己住。事實上,真如法界是唯一的,你可以從修生法界去認識本有法界,但你無法修出第二個本有法界。因此,法界自住,必須從如此正見上證得,並非普通習定的自我住。 法界自住的不斷延續,便是續住。此續住並無特點。但行者必須時時檢查本心有無妄想。這裡所謂妄想是指行者自心生起對法界的想像,或者忘失了法界。因為若對法界有所想像,或忘失了法界,就不能保住法界自住、自續。這時行者必須立刻回住,即回此法界而住。行者在法界自住、續住中,若感覺荷負沉重及疲倦,發生動搖,亦可把法界大定之住,從法界中心向下拋去,即從法界中心或上下、左右任何一點向下拋去,即通過上下直到最低處停住,以緩解和對治沉重和疲倦,然後又向上提舉回到法界的整體中,恢復自住、續住。這是回住在另一場合的應用。雖然從上下四方皆可回住,但以向下面較易。 口訣第五句:「無妄想,近住、伏住。」 如無妄想,法界大定便從續住或回住進入近住。更接近圓整法界,即更接近法界本定,叫做近住。當你從妄想回到法界本身時,近住要比回住更接近法界。近住意味著已把自我拋棄乾淨,在法界中無我,而且正如上述的修生法界已接近本有法界,兩者合一無二,不再有分別了。這樣能定住多久算多久,如有間缺,立即將本有法界的兩個條件:「十方廣大無邊,三世流通不盡」又提出來,然後把修生法界降伏到本有法界上去。  所以,伏住乃是將法界更擴大高深,以折伏近住的初層淺近的法界。伏住對於近住以後所生起的妄想具有調伏的功能,不必用力回住,便能馬上把它降伏。這種調伏是自然而然的,當你看到法界本定愈加明顯,妄想自己就消滅、降伏了。 口訣第六句:「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 伏住持續一陣子以後,例是寂住。此時行者感到身體極輕安,好像沒有重量一樣。但是經過寂住後,易有昏沉。因為修持到此,法界本定的修生身已感疲倦,又其時既無妄想在內動搖,又無他人他物在外干擾,觀想橫直過廣太長,疲於保持,不如初住、續住之清明,必致昏沉。此時就要提醒,乃法界自行提醒行者,實行目上視、頭微仰、打起精神注視法界之上部三項,昏沉即可消失;但昏沉程度有深淺的不同,如此仍不行時,可進行睜目、切齒、提肛,甚至將小腹向後面背下緊貼;再不行時,只好下座經行。假如用這些較劇烈的提神方法引起眼痛、牙痛、肚痛,則可休息幾天,再繼續修定。 口訣第七句:「無昏沉,最寂住、專住、等住。」 寂住而無昏沉,就會變成更加寂住,即最寂住。寂住是本身的寂靜;最寂住則不僅身體輕、靜,而且環境清涼。寂住如燈滅,但仍聞雜聲;最寂住則什麼聲音也不聞,連天籟也沒有了。此時,本生、修生兩法界融合為一,無法分別了。於是就開始了專住,就是專一而住,專住在整體圓滿的法界上,法界本身自然落於中心一點上,時間與空間合而為一。專住愈久愈好,忽生動搖時就進行等住。這個「等」是正等正覺之等,此時行者不必特別在那一點上去觀法界,從任何方向都能觀成,到處都是法界。因為時間、空間都是平等的,三世都在法界里,行者也住在這十方與三世里,沒有分別和始終。陳健民上師指出:「就十方空間的據點而言,這是法界左右擴大擴充,每一微塵細點或單位都是同性質、同精神、同理趣、同意樂、同智悲、同三昧的;就三世而言,如同流水,也同覺海、同來源、同歸路、同航程、同載運、同悲心,滴滴皆濕,無分涇渭、三世、清濁、泛濫等,當前一併同時具足。此之謂法界本定之時間『等住』。」這種境界已很高深,不經努力修持,頗難獲致。一旦獲致,必有奇蹟出現。 口訣第八句:「如是等住,自生、自顯、自然。」 進入以上等住境界,一切均是法界自性、自顯、自然,這三個「自」字,是指法界自己,並非指行者自己。自生,指形狀而言,自顯指色相而言,自然指無色的心理狀態而言。蓋等住既久,法界自然而然顯得更寬廣、更圓滿、更明顯、更光輝、更純乎其純。此種自生、自顯、自然之證量,實是大圓滿法的證量,蓮花生大士教授其佛母移喜磋嘉大圓滿秘法時,數數提及的就是自生、自顯、自然,請參閱拙撰《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一書。 口訣第九句:「如是自然,息住、脈停、心休。」 以上法界本定自然而然地活現以後,息住、脈停、心休三者是行者本人的境界,但也與法界息息相關。息住是在法界息住,先停外息(外呼吸);然後有胎息,即在臍部呼吸的內息;胎息停,也就是沒出息呼吸了;始得中脈息,即法界息,臍部乃中脈之口,中脈通則與法界相合,此時必有光明出現。脈停者是因為息住,脈停非指中脈停,乃指脈搏停止,新陳代謝停止,業劫病脈皆不能生,而由中脈發出的智慧脈起用。陳健民上師就此談他的修持體驗說:「餘業法界大定時,即有脈停之現象。停時,法界本身更清明、更寬大、更明顯。如有特殊之量,如身在水晶宮中,此與自顯相應。脈停時,此上、中、下之圓球,有如水晶宮之清涼、爽快、舒適、廣大,實不可思議。此時自然不能見到自己身體。在此以前,有時身體亦會消失,但至遲到此時身體一定不見。因此身乃總脈,息代表時間,身代表空間,總脈至此亦停止。」心休者,由於脈停息止,故妄想之心完全消失。不僅如此,到此境界,以前對法界所感覺的累人和疲乏,亦已全無、全休。此心成了法界之心,亦即真如妙心,即清凈法身,即無修瑜伽,即常寂光。此種證量,不僅是大圓滿證量,亦是大手印四瑜伽證量,請參閱拙撰《藏密大手印探奧》、《藏密大圓滿心髓探奧》二書。所以說,修成法界大定,大圓滿和大手印的證量,俱在其中。 口訣第十句:「如是心休,外內凝然一球。」 既證得息住、脈停、心休,法界便外內凝然,內是修生法界,外是本有法界,兩者凝然圓融,如同一個水晶圓球一樣。也可以說,內是行者修出的光明,即子光明;外是法界本身的光明,即母光明,子母光明相合,外內凝然一球。這種外內一球的感覺,乃是上下四方都是法界,都是無雲晴空,雖無邊際,但活脫、圓融清明、無礙,像圓球一樣。 口訣第十一、十二句:「如是一球,充滿法界去!如是法界,一念萬年去!」 行者必須有凝然一球的修證基礎,才能充滿法界。此法界乃時空融合之法界,乃究竟法界,乃圓滿法界,乃時空無盡無邊的法界。有如是法界,始能一念萬年。因為三世皆是相對的,今日為昨日之明日;今日也為明日之昨日,時間全無限度,古人將一念和萬年皆作時間看,一念之間即有三千大世界,一念可以作為一起點萬年去,故有「萬年常青」之說。 陳健民上師指出:「一念萬年之圓球,其無頂無底者,為無雲晴空。其無始無終之圓球,則為大海。每一點,每一滴皆是單位,皆可為坐標,皆是法位。此外、內、密,密密之四層,內外融合。左右為空間,有如天空;上下為時間,則為大海。每一點,每一滴,無一無法界之處,無一有我之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有,但皆為法界之四相。故自生、自顯亦法界之自生自顯,非私我之法界。法界無私我。大與小皆是法界,是故大小可以互容,然皆地私我,因其性質皆空。然非無我之言說,如佛說我證如來,此乃佛之法身我,非其私我。每一點,每一滴皆相同,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法界。」陳師此段論述,可作為法界大定口訣修法的結論。第三節 法界大定收攝法 修持法界大定,必須懂得收回之法,即是收功。因為定中法界放得很廣很大,如不經收功便猝然下座,勢必損失能量,感到疾倦;又因本有法界發展至極致,若不知收回,便可能即此涅槃。行者也不可急收即下座,應收後稍休息然後下座。收時不僅收拾自己的觀想,還應收攝法界的證量。 簡單收法是從極遠無邊之邊、無頂之頂、無底之底收回。放時是向很遠、很高、很低各方面放大,如在鏡上呵氣,形成等呵等滿的圓膜;故收時亦如鏡上氣膜的等縮漸消,等縮漸收,不必從左右上下漸漸分別收回。生起次第的回收,是普通逐一收回法;圓滿次第的回收,則如魚躍水面,全身頓然顯出。回收要瀟洒自如,然後放鬆四肢下座。 收攝的基本原則是先收回點。因此須先使法界化成為小點,與放大的觀想相反,小點愈小愈好。一如我們知道的點點皆是法界,則點點即可如是收回,而且點點皆可得到。
推薦閱讀:

印順幫藏密~宗喀巴所著作《密宗道次第廣論》詳為潤色~您說印順到底是支持還是反對男女雙修?有誰能告訴我...
凈空法師開示:西藏密宗是佛教正宗,不能非議【增訂】
如何看待被喻為無上金剛的《密宗道次第廣論》?
藏密中的「空行母」

TAG:藏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