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譜的歷史及收藏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卷帙繁多。印譜則是中國古籍中的一朵奇花,它不僅為印學研究和藝術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而且推動了印章藝術的向前發展。中國的印章,仿於春秋,盛於秦漢,濫於六朝,衰於唐宋元,進入明清時代,隨著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湧現出眾多領銜印壇的篆刻家和鑒藏家。印譜緊隨這一時期印章神奇地崛起而揭開了印譜史上輝煌的一頁,這是中國篆刻藝術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化。如果說沒有明清印譜的輝煌,就不會有後來波瀾壯闊的印譜史,也就很難產生群星璀璨的明清篆刻藝術流派。 印譜起源於宋代,大體可分為二大類:一是鑒藏家將其搜尋庋藏的歷代璽印及名家篆刻精品編輯成冊而名揚四海;二是篆刻家將其篆刻創作彙輯成譜而流芳百世。最初的印譜不像後來的印譜那樣用原印鈐打,而採用宋代木版印刷的技術,經木版摹印。印譜的這種原始風貌反映在宋代楊克一的《印格》、宋徽宗敕集的《宣和印譜》、王厚之的《復齋印譜》、顏叔夏的《古印譜》、姜夔的《集古印譜》、王俅的《嘯堂集古錄》和元代吾丘衍的《古人印式》、趙孟兆頁的《印史》等印譜中。在以後的元末明初的二百五十年間,印譜寥寥可數,這無疑給明清印人帶來困境,於是印譜的彙輯勢在必行。

明代隆慶年間上海人顧從德,於1572年將自己所藏和諸家收藏的古印合併編為《集古印譜》,凡六冊,收玉印150餘枚,銅印1600餘枚,該印譜開創了原印鈐拓成譜的先河,第一次只鈐拓刊印了二十部。刊行後在金石界引起強烈地震動,又於萬曆三年(1575),將此譜再加增補,將元明以來木刻印譜的資料也一併收錄進去,補成玉印220餘枚,銅印3200餘枚的繁帙巨篇,用木板印行。《集古印譜》在編體列、用箋規格、釋文考證諸方面都極為周致,為後來的印譜的形制奠定了基礎,為印人誠實地借鑒、吸取古印的豐富藝術養料提供了藍本。一時間印譜彙輯翕然向風,名流輩出。可以說《集古印譜》的問世,成為了這時期印譜編輯的一個里程碑。緊跟其後,江都張學禮,蓄古印七千多鈕,擇其三千鈕,請何雪漁等名印家逐一摹刻,歷經二十年,於1589年,輯成《考古正文印藪》,甘石乞摹刻一千七百多鈕古璽,歷經七年,於1596年輯成《集古印證》;1596年來行學摹刻並輯了《宣和集古印史》八卷等等,可謂迎來了木刻印譜的全盛時代。 印譜的原印原拓雖然始於顧從德的《集古印譜》的原刊本,但是隨著此譜的擴版,又回復到宋人印譜木刻的傳統,經過28年之後,萬曆二十八年(1600),范大澈集所藏古銅印,用原印拓成《范氏印譜》,這是印譜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才真正地使原鈐印譜蔚然成風。《范氏集古印譜》由范汝桐編輯,共十卷,每頁及頁背共16印,印下載釋文及鈕制,全書共收3300餘印。此後,崇禎年間的俞彥,以原鈐刊行了《俞氏爰園印藪玉章》(1641),大篆刻家汪關的《寶印齋印式》(1614),郭昌宗的《松談閣印史》(1618),也均在此一時期問世,必須用原鈐製作印譜的認識,開始在印壇中普遍樹立起來。隨著印譜的蓬勃發展,刺激了篆刻藝術流派的興盛和篆刻家的崛起,新的篆刻藝術流派的興起,又在印譜史上開闢出另一條發展道路,以張灝《學山堂印譜》(1633)、周亮工《賴古堂印譜》(1677)和汪啟淑《飛鴻堂印譜》(1675)為代表的總集式近人印譜被稱為明清之際印譜之「三堂」。而以大篆刻家何震彙輯《何雪漁印海》、甘石乞彙輯《甘氏印集》和蘇宣彙輯《蘇氏印略》的個人篆刻印譜更是光照千秋。

清代是中國印譜史上的又一個高潮,首先是吳觀鈞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編輯出版的《稽古齋印譜》,這是清初最值得重視的一部巨著,它收集了古印2700餘鈕,收藏之富,冠於當時璽印鑒藏之首,作為明末清初印譜發展的過渡,《稽古齋印譜》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乾隆年間,僑居杭州的汪啟淑,是清代卓爾不凡的篆刻藝術家,他先後編著出版了《集古印存》二十四卷,《飛鴻堂印譜》五集、《漢銅印從》、《漢銅印原》、《退齋印類》等印譜二十七種,他在印譜方面的諸多貢獻應該說是劃時代的,無論從編著的範圍上、方法上、數量上、格局上都比前人有了長足突破。如他有意識地開啟並倡導專題印譜的刊行,不僅重視印人資料的收集和整理,而且把印人與作品對照起來,存印又存人,在印譜史上像他那樣以此安身立命,終身以求的則從未有過。 咸豐二年(1852),山東濰縣人陳介祺將自藏的兩千餘枚古印和劉燕庭所藏的一百餘印,合併成《齋印集》十二冊,同治十一年又增拓了自己新藏以及吳式芬所藏印,並與原本再合編為《十鐘山房印舉》共分三十舉,收印7000餘枚,當時鈐拓了50部,在印學界引起轟動,《十鐘山房印舉》以集取勝,成為汪啟淑之後印譜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而近人印譜具有開拓意義的,首推陳以和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所編集的《完白山人篆刻偶存》,這部印譜除了在收集鄧派大師鄧石如的作品方面功效顯著以外,還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特點,那就是第一次在印譜中收拓了邊款,款以志人,使印章的作者如同書畫的作者一樣,銘以名款,裨便後人有所資尋。 1904年,由丁仁、葉銘、王、吳隱等人發起的西泠印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民間印社組織,集創作與研究一體,出版了大量的古印譜和近人印譜。作為主要發起人之一的吳隱,幾乎成為當時印譜出版領域的一位領袖人物,他出版最多的是清代諸家的近人印譜,如嚴根復《錢叔蓋胡鼻山兩家刻印》(1864),郭頻伽《靈芬館印存》(1878),葛昌楹《傳朴堂藏印精華》(1916),以及丁、高、俞、葛四家藏印《丁丑劫餘印存》(1939)等等。 清末民初期間,印譜的發展步入一個成熟時期,各家印譜極多,先後出現的著名印譜有:黃士陵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879),徐三庚《金山民印存》,羅振玉的《赤赤蓮泉館佔印存》(1915),黃睿《尊古齋印存》(1927),傅子式《西泠六家印存》(1883),趙之謙刻徐子靜輯《觀自得齋印集》(1889),吳讓之刻林鈞輯《師慎軒印存》,吳昌碩自輯《削觚盧印存》等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美術出版社、印社、博物館等先後出版大量的印譜。其中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出版的各種璽印印譜,是當代璽印印譜的權威。如:1982年由羅福頤主編的《故宮博物院古璽印選》,1979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印選》等等。而以杭州西泠印社為龍頭的民間篆刻藝術印譜的出版,在當代中國印壇上更是光彩奪目。先後有《沙孟海印譜》、《錢君印譜》、《西泠六家印譜》等等印譜問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篆刻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省市先後成立了印社,出版了大量印譜舉不勝數。1991年,黑龍江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沈沉編著的《當代印社志》第一次系統地介紹了全國各地99家印社的同時,並收錄各印社有代表性的印章近千枚。隨後,著名篆刻家康殷先生夫婦,歷經30年編輯出版了《印典》四冊,創造了前無古人的宏篇巨作。1998年,華光普先生主編了《中國歷代印章目錄》,收錄了上自商周起,下至清末止,共計1800餘枚古印,尺寸大小與原物保持一致,該印譜開創了在印譜史上第一次詳實地給每一枚印章評級、標價並註明印質、形質與朝代的先河,可以說,二十世紀末至今,是中國印譜發展史上一個陽光明媚,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 中國古代印譜極高的藝術價值,奠定了它非凡的收藏價值。自清代以來,印譜一直被收藏界密切關注,價格一路不菲。其主要原因是,印譜在刊行之初的數量極少,當時刊行的目的,是供印人之間的交流。有很多好版本印譜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失傳。其次就是清末民初期間帝國主義列強的巧取豪奪,大量的珍貴印譜流失海外,很多國家的博物館都著重珍藏中國古代印譜,再加上幾經戰火浩劫,存世的中國印譜如鳳毛麟角。近年來,雖然各大拍賣會上也偶有印譜出現,往往奇貨可居,不能完全體現中國印譜的精華部分。收藏印譜,收藏者首先要學習印譜的知識,了解印譜的價值。在清末民初前出版的印譜,一般初具收藏價值。上至明代就非常珍貴了。另外,印譜的刊本非常重要,特別是名家名刊,如明代顧從德的《集古印譜》,清代汪啟淑的《集古印存》,清代陳價祺的《十鐘山房印舉》等,升值的空間無限。再就是要注重印譜的品相,印譜的殘頁、殘缺、殘冊及蟲蛆對印譜收藏價值都有很大影響。對一些存世少,影響大的印譜,收藏者要著重收藏。目前,收藏界有一大批收藏者,全身心投入在印譜的收藏事業上,一批好的印譜在民間被發掘出來,抖落下它歷史的塵埃,煥發出閃亮的收藏價值。(廖遷農)


推薦閱讀:

2011年中國公民赴美簽證數首破百萬
中國幾千年來最「美」的女人是誰?
五洲同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 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輝煌成就
中國古代民俗錢欣賞 生肖品(2)
中國四大年畫

TAG:中國 | 歷史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