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不能不知道的四個傳說

中秋節到了,我也中斷了在東北的考察行程,回到了南京。這篇博文,就來說說中秋節的傳說,添點節日的氣氛,祝大家中秋愉快!

民間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很多,小時候,每到八月十五的晚上,一大家人圍坐在一張矮腳方桌前,望著天上大大的圓圓的亮亮的月亮,吃著厚厚的圓圓的甜甜的月餅,父親便開始講述那些每年中秋節都會講的傳說。雖然早就聽爛了,但因為有月餅吃,聽起來仍覺得有興趣。為人父後,我也會給我的兒子講這些傳說。不過這小子現在大了,到羅馬學習去了,只能自己在歐洲那邊過中秋節了,也不知道有沒有月餅吃。

中秋節很美,中秋節的傳說亦美。我覺得,中秋節有這麼四個傳說,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下面我來一一說來。

第一傳說:唐高祖與「祝捷餅」

圖:唐高祖畫像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說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第二傳說: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圖:王璐瑤版楊貴妃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麵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艷艷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第三傳說:吃月餅與「殺韃子」

中秋的傳說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韃子」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起義的傳說有關。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韃子)。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其實,這個傳說應該是張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餅,殺韃子」妙計的是當時江蘇泰州的大鹽商、後來在蘇州稱王的的吳王張士誠,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年並沒有這麼牛,他和尚、要飯出身,後來過不下去了,才跟著郭子興鬧革命,並最終奪得江山的。

第四傳說:嫦娥奔月與「不老葯」

圖:邱佩寧版嫦娥

嫦娥奔月,是一則家喻戶曉的愛情傳說,在所有中秋傳說中,它是最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麼與中秋節聯繫上的?這裡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於《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葯奔月:「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長生不死葯,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後吃後,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葯: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葯,於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後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閑話少說。嫦娥奔月後,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愿的一種流露。

好了,下次再聊。文末我倒想問問,你對這四個傳說到底知道幾個呢?


推薦閱讀:

【量化歷史研究】西西里不太美麗的傳說:黑手黨的興起與影響
身兼數職,與鳳凰齊名,傳說為何以青鳥為神鳥?
十四歲你在做什麼呢--森林和遙遠的傳說
揭秘:多爾袞獲封「皇父」是傳說「太后下嫁」鐵證?
觀音菩薩與六字真言的傳說

TAG:中秋節 | 傳說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