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崇拜與奴才意識
06-08
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播齣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把當代中國電視劇已經形成的「帝王頌」大合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沒有連續看,隔三差五,但感覺已經足夠:明顯的皇帝崇拜傾向和奴才意識。對皇帝的頌揚早已成為影視劇創作的主旋律。不知為什麼,在許多影視劇作品都因為有關部門的嚴格把關而難以上演的時候,對各式各樣的「皇帝頌」卻大開綠燈,讓其紛紛出籠,形成了一浪又一浪的大合唱。各方面努力炒作,必至紅紅火火,家喻戶曉。晚上只要打開電視,大概總能看到若干電視台同時播出那些皇帝和他們的奴才的連續劇。皇帝們一個個威風十足,神采奕奕,而奴才們一個個低眉順眼,善解上意。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個民族對皇帝與奴才都如此情深,難以割捨?這一切都是在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名義之下興起的。但我不明白: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難道真的除了皇帝和奴才,就真的找不出一丁點兒可以弘揚的東西嗎?在過去的作品中,還沒有一部片子像《雍正王朝》這樣露骨。電視劇主題歌唱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是「身後罵名滾滾來」,是「終不悔九死落塵埃」。雍正皇帝一身正氣,萬丈豪情,為救國救民而登大寶,憂國憂民,禮賢下士,勵精圖治,勇於改革,對亂臣賊子亦仁至義盡,為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即使藍在作紙,大海為墨,也寫不完他的功績。多麼好的皇帝呵,為了「我們 」,活活地累死了,「讀書人」卻不理解他,還要罵他,真是罪該萬死了!顯然,電視劇所要實現的,就是這樣的目的。有人說,那是藝術,不要從思想上過高要求;有人說,藝術沒有太大的力量,沒必要把問題看得太嚴重。我承認這一點,因此對《戲說乾隆》之類絕不苛責。儘管我一直認為,對於歷史人物,你只要用真名實姓,就應該為歷史負責,不能隨意戲說。若要戲說,就應該從人物到背景都完全虛構。如《三國演義》那樣寫歷史,是一個民族及其藝術的墮落。但是,對於「戲說」,卻從未批評。因為來自港台的這類「戲說」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完全失真,通過現代變形而使劇中的一切都「 不象」,皇帝不象皇帝,大臣不象大臣,使任何人都不會信以為真,因此,便很難「以文亂史」。但是,《雍正王朝》卻似乎是歷史正劇,一切都板著臉,非常嚴肅,儘管到處都是對歷史的篡改,卻板著臉,裝得一本正經。這樣的電視劇,毫無疑問是有害的。為什麼這種作品會在當下走紅?是因為歌頌改革嗎?到底是哪能兒跟哪兒?這是可以比附嗎?2真讓人弄不清這是什麼時代!《雍正王朝》的編導、演員都亮相了,他們所做的真的不是娛樂片,而是要嚴肅地面對歷史,面對現實,要對觀眾進行教育和引導的。2月9日《南方周末》和2月10日《中華讀書報》發表了他們的見解:「雍正在位13年,千餘萬言的政務硃批,康熙、唐太宗,甚至上溯到秦始皇這些勤政的君主,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他的荒淫印象土崩瓦解了。」「康熙去世,國庫內只有白銀700萬兩,雍正繼位13年,國庫內留給乾隆的白銀有5000多萬兩,雍正容易嗎?!」「雍正得罪的官僚、縉紳、地主和讀書人太多了,因此活著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好口碑,留下的資料多是挨整的人寫的,何況他抄了曹雪芹的家,惹翻了古代和現代一些愛曹的知識人,這樣,肯於並能給他說幾句公道話的也就寥寥。」「現在,我就是要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展示堅忍不拔的雍正皇帝所走過的一條困難重重的改革之路。」「法國人談到拿破崙,美國人談起華盛頓,十分驕傲,中國呢?康熙、雍正、乾隆,勵精圖治,特別是雍正,大膽新政革新,因此才把前清歷史推向了前進。我想為中國人塑造一個或幾個偉大人物。」……不需要更多地抄錄了。電視劇的確是為雍正鳴不平,為他說句「公道話」,也就是要為雍正平反昭雪,恢複名譽,還他英雄本色和「好皇帝」的「本來面目」。而且,要讓他與拿破崙、華盛頓並列於多極的世界。演員、編導、清史專家、皇室後裔一齊來說雍正皇帝。為他擺功,為他鳴不平,為他辯護,主要內容與劇作一致。其重點有二:一是雍正勵精圖治,功績卓著;二是雍正蒙怨受屈,忍辱負重;三是「當家難」。他勤於朝政,批了那麼多奏摺,實現了國家的富強(以國庫里的5000萬兩為證)。王公大臣和全國的讀書人都與他為敵,明槍暗箭,造謠中傷,試圖置他於死地,而他卻寬厚仁慈,仁至義盡,終使曾靜之流感激涕零。作為皇帝,他有很多無奈,為了國家富強,他當然要得罪地主豪紳,為了社會穩定,他當然要殺「亂臣賊子」,而這一切都要被人說三道四。只會清談的「讀書人」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站著說話不腰疼,實在可惡。可是,編導和演員們似乎忘了,皇帝勤政與否,那是他們自家的事,庫存銀子多少也是他們自家的事,似乎無須我們操心,也無須為他們會過日子還是不會過日子而犯愁或擊節讚賞。而且,管事太多的君主不一定是好君主,無為而治的君主也不一定就是壞君主。國庫錢多往往意味著老百姓被刮的程度更嚴重。因為國家是從來不會生錢的,一切都是百姓的血汗。編導和演員們似乎有意迴避了一些內容,比如雍正的荒淫和殘暴,大概不是都能翻案的。執政十幾年間的文字獄,讀書人實在忘不了。當然,如果編導和演員們認定那是國家安全的需要,文字獄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是成功的經驗和光榮的傳統,那麼,一切反對者都無須開口。至於「當家難」,似乎也是這樣,首先應該清楚那是誰的「家」,又是誰請他「當家」的。如果真的難,他們還願意你死我活地爭奪嗎?還願意征戰殺伐爭奪和保衛這份「當家權」 嗎?自作多情,可憐皇上,若非移情,真是有點不可思議。3隻要寫歷史,就是寫皇帝。只要寫皇帝,就要寫他的臣子、妃子和太監――也就是皇帝的奴才。不知什麼原因,近幾年清宮戲特別火。而清宮戲在這一方面特別突出,即使是輔國大臣、封疆大吏,也是開口一個「主子」,閉口一個「奴才」,而且動不動就是一個「喳!」想來也不奇怪,中國兩千年的專制皇帝統治,主奴關係是基本格局。所以,這種關係已經深入人心,化入骨血,不容易改變。儘管有過辛亥革命,趕走皇帝已經八十多年。但似乎老百姓並不知道歷史發生了什麼變化,因而一些人即使不稱奴才,主子和奴才也一樣存在。當然,也許真如一些人所說的,辛亥革命趕走皇帝,這是很不應該的。君主專制是中國的傳統,民主不適應中國國情。國家這麼大,問題這麼多,沒人當家,沒人做主,那老百姓不成了沒娘孩子嗎?可是,看著銀幕上的奴才相,聽著一聲聲的「奴才該死!」,卻總覺得不對勁。當然只有反省自己,回答是肯定的,自己的思想不合國情。仔細想來,奴才並不容易當,它是學問,也是藝術,而且首先需要資格。有的是疆場拼殺,九死一生,才換得在皇帝面前說一聲「奴才該死」的資格;有的是苦讀寒窗,連中三元,才獲得到皇帝面前三叩九拜的榮耀;有的是天生麗質,又經修養訓練,才得以入選皇宮,讓皇帝臨幸。所以,別看是奴才,卻是偉大的奴才,光榮的奴才,武藝超群的奴才,美貌傾國的奴才……所以,這奴才實在值得自豪。如果有人對奴才以及奴才意識有所非議,奴才們當然會說:「你還不配。」所以,我在對電視劇表示反感的時候,早已似乎聽到四面八方、漫山遍野的唾聲:「呸!呸!你還不配!你不配!!你不配!!!……」儘管知道自己是真的不配,卻仍以為奴才可憐。因為他只知搖尾乞憐,卻不知道站起來做人。因為時代已經使他們完全可以不跪,而習慣卻使他們總是要不自覺地跪下。當下中國能夠形成這樣一場「皇帝頌」的大合唱,足以看出中國文壇的奴才意識是多麼強烈。這種奴才意識不只表現在表面的層次上。劇中人物奴才意識十足,並不意味著編者導者有奴才意識。只要寫清宮戲,故事中無法排除奴才。重要的是作者以什麼樣的態度表現這一切。可惜的是,作者與那些奴才站到了同一立場上,同樣跪在皇帝面前,同樣享受奴才的光榮與幸福感。你看,能夠為皇帝監幸,是多麼幸運!即使是 「游龍戲鳳」,只要能讓皇上在自己身上播下種子,那是多麼榮幸的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精神分析——無意識與壓抑理論 -
※下意識的語言模式(下)
※被忽略了的「憂患意識」
※從意識的產生揭示人擇原理:人的自由意志源於量子的自由意志
※莫偉民:意識是「我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