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供養布施才會使功德大千萬倍?

怎麼供養布施才會使功德大千萬倍? 2016-06-03 21:26閱讀: 我們要想成佛就必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得行六度萬行,六度以布施為首,布希么呢?布施度慳貪,度我們的貪心,《地藏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就是來比較一下。校就是考的意思,考量一下,考核一下,考核這個功德。人家供養一塊錢,你供養十塊錢,人家得到功德了,你卻沒有得到功德,原因是什麼呢?你的心是輕心、慢心、驕傲心,或自滿心,所以你拿了十塊錢給人家功德很小,人家拿一塊錢給的功德比你大千萬倍。我們經常講布施,布施有幾種?一般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以金錢物質幫助別人,屬於錢財之類的,這叫財施,我們給人說法,講道理,說佛的教導給人家聽,讓人家脫離苦難,這叫法施。別人有恐懼了,我們給他安慰,給他壯膽,減少他後顧之憂,讓他不要害怕,這是無畏施。觀世音菩薩就是給眾生無畏施的多,你念觀世音菩薩心裡就不害怕。大家都念過〈普門品〉,一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危難就消除了,這是第三種的施,無畏施。還有兩種田,什麼田呢?就是敬田,悲田。如果把財物施給眾生,這叫田,大家悲心憐憫他很痛苦,你給他錢使他生活好,他就不痛苦了,這叫悲田。敬田,供養自己的父母,供養自己的師長,在家的師長也算在內,生起恭敬心,這叫敬田。雖然也是布施的一種,但這種布施有些不同,必須有供養心。佛典有很多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拿他的身體布施老虎,也屬於財施,老虎餓得張不開嘴,他拿他的肉身來供養老虎,還有割肉給鷹吃;投身飼虎,割肉喂鷹,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的事。也有犧牲自己的生命救度別人的,這也是一種布施。布施的意義太多了,在每部經每個論都會講,六度之首,四攝之先。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以布施為首,六度萬行,也是以布施為首,這說明了舍很難。若說我沒有東西給人家,看見眾生在那裡很苦,但我自己也很苦,這時你有大悲心就可以了,這叫法施,以法布施,心裡憐憫他同情他,有這麼一念心,功德無量。例如說我內心掙扎了很久,勉強掏出十塊錢給他,這種輕心慢心的福德是很小的,這是〈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的意義。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是金黃色的,很莊嚴。他想先插到他腦殼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腦殼是無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其他什麼動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這朵花,就沒有把這朵花放到他腦殼上。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莊嚴,他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供花的時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裡衡量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一個心情,我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以這麼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好大呢?我將來要得好大的果報嗎?」這位比丘說:「我剛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離世間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沒有道德也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讀過書,你問我這個,我沒法答覆你,你找一個讀經的法師去請問他,看你這朵花供了之後,有好大的福德?」他又找到一位讀經的法師,這位讀經的法師說:「你供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沒有神通,我只是讀經,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經上說是有的。你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問坐禪的阿羅漢,他有神通,他是證阿羅漢果的。」這時佛涅槃之後還沒有很久,證了阿羅漢果的道人還很多。於是供花的人就去問證得六通的阿羅漢了。他問大德:「你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這位羅漢就入定觀察了。觀察完了,他說:「我看到你供養這朵花,你身體的報身舍了之後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萬億世,這是一大劫。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福還沒有完,以後的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羅漢的神通只到八萬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圍著湊熱鬧的人就問阿羅漢說:「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覆不出來,就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吧!」於是這位阿羅漢一入定,他的靈魂神識就到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了,彌勒菩薩說:「這人只受世福,果報還沒有盡,這種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切補處菩薩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後,再來跟你說。」這是說他以這樣心情供養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供養一朵花就有這樣的功德。布施的功德還得隨你的心,物質的多少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有關係的,在聖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這段故事是說,大家在供養布施的時候,不但給他物質上的供養,還要法供養,願他不貪著世間的福德智慧,願他將來一定能成佛,那你這個功德就沒有辦法說了,惟佛與佛乃能究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能施的人都是有地位的,有才識的,有權力的這些人。要校量布施,先說能布施的是哪些人,如果這些人布施,以他的尊敬心、慈悲心,對於貧窮的,六根不具的,他能親自跟他軟言慰諭,很慈悲很祥和的安慰他,布施的功德就很大,一生受福,百生受福,乃至死了之後做國王。如果是丟個錢不屑的給他,這樣的話,這個福德很小。我們要是拿他當作父母般恭恭敬敬的遞上,完了跟他說幾句柔軟語,如果再勸他:「你今生受苦難是因為沒有信佛,你應當念佛名號。」雖然他有業障障住了不會相信,但是這個音聲歷了他的耳根,善根就種下了。他聞到這個聲音,一歷耳根,他的功德就得了那麼多。他六根不全,所以就慈悲收攝他、憐憫他,生下來就六根不全,這些人都是從三惡道中出來的。佛前面說能布施的人,就是國王、大臣、宰相、大富長者、婆羅門。受施的人,也就是領受別人布施施捨的人都是哪一類呢?「若遇最下貧賤,乃至癃殘喑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下面講悲田。田就是土地,田有生長的功能,我們種下的糧食它要生長,種下的菜黍它要生長,田地的作用就是生長,現在我們想求福,這個田就是生福的田。悲田,悲是大悲心的悲。布施、施捨的時候,你要有大悲心。一般人都是憐憫心,唉呀,好可憐,這句話人愛說,或者看到誰受痛苦,你產生一種同情心,認為他很可憐,怎麼辦呢?可憐還是可憐,也不能拔除人家的痛苦。悲田是解決別人的痛苦,你只能拔除他的痛苦不行,還得給他一種快樂,就是慈,你要給他快樂,使他心裡愉愉快快的,雖然是窮,窮的很愉快,雖窮就不窮了。若是貪得無厭,即使成為億萬富翁,還是很窮,還帶了很多的障。我今天看報上說,在美國有位很著名的富人,但他欠了五十億美元的帳,如果向他要債,他是還不起的,富不富就是建立在心上。《地藏經》全是講緣起的,從一開始就是善惡因果,遇佛的殊勝因緣,都是緣起,凡是緣起法都是無自性。我們學佛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一切無障礙,說大乘也通,說小乘也通,說念佛也通,說坐禪、修密都可以,無論顯密禪凈五教四教,隨便哪一法,都不能離開性空緣起。在緣起法之中講布施,你就得校量考核一下,怎麼樣做才能合適,才能順真,我們不是想功德嗎?怎樣做功德才大,你不是想福德嗎?你怎樣做才能有福德。同是一件事情,如果你的迴向用心,用的小,功德不大,供養一朵花,供養一枝香,這個福德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地藏王菩薩所問的問題(功德校量)關係很大,畢竟我們不是很富有的,也生活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但沒有到大富大貴的地步。我們要種福田,知道這種因緣怎樣種法嗎?最尊貴的人要是遇到最下賤的人,他應當怎樣布施才有福德?依佛跟地藏王菩薩所說的方法,這樣去做,你的福德很大。佛說這些有權有勢有財富的人要是遇到最貧窮的人,該怎麼做。光貧窮還不算,還有病癃,癃閉。閉者不通,這種病還多得很,在醫院裡單有一科大小便不通,解不下來,叫便秘科,這就是癃,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癃是老了,老態龍鍾,也就是駝背,後頭鼓出一塊來那叫隆,隆起的隆,這些都是一種病態。殘,是六根不全,瞎子、禿子、跛子、瘸子都屬於殘。喑啞,發不出音聲來就是啞巴。聾,耳朵聾了,聽不見了,耳根壞了。痴,就是精神病,變成白痴的。無目,就是瞎子。如是種種,除了貧窮,而且還有病。當你布施的時候,如果碰到這些人了,你要生起大慈悲心,特別是學佛的弟子,不是給他幾個錢的問題,錢只解決一頓飯,你也供不起他,你能把他請回家供養起來嗎?決不會的,你僅僅施給他幾個錢,施捨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你能怎麼辦呢?應當在財施當中加上法施,給他說法。為什麼現在這麼可憐,這麼造罪,是因為你過去做的不好,你要給他念點佛號,教他念,雖然他可能不會相信的。但是讓他耳根能聞到地藏王菩薩的聖號(佛號)。如他也跟著你念,在財施當中加上法施,解決他永久的問題。他念了以後再不受窮,這是講世間相。能施的人用大慈悲心產生一種殊勝感,因為他就是你的善知識,成就你的菩薩道,成就你的福德智慧。要是沒有這種對象,你的福德智慧修不成,涵義就是這樣,你要做如是觀。假使說你對他有慈悲心,還能軟言蔚諭的,用這種態度來布施他,那就是平等。這種布施遍一切處,遍於法界,雖然你的對象是一個人或是幾個人,但你的平等心遍於法界,所以才說這個功德比布施一百恆河沙那些佛的功德都大,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的心量超過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的客觀現實境界,這個是理,理能成事。我為什麼要講性空緣起,因為性空故而成就一切法,因此功德才大,一切有都建立在空上,《金剛經》說一切的賢聖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但這裡是在有為法上顯的差別。例如我們看到大悲心的菩薩,他見到眾生的痛苦,就如同身受,他就發願代眾生苦,他說這個痛苦加到我身上好了,我願意替眾生受苦,願他們享樂,這是普賢十大願王最後的迴向願,所以有智慧的人布施跟沒有智慧的人布施是不一樣(智慧與聰明是兩碼事)。《優婆塞戒經》里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位菩薩得了一團飯,如果自己吃了可以保命,如果自己不吃舍給別人,讓別人保命,自己寧可死,這種未來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菩薩不求福德,不求來世的果報,求一切眾生都成佛,他是這種的心量,把這種福德回到性空緣起,把緣起回到性空,還要證得了佛性,這種功德不可思議的。既然是這樣,還得回來說世間相,知道慳貪沒有好處,我們就練習行布施。因為我們的舍心不大,就像中國的老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總是替自己打算多,為別人打算少,如果把這個變化一下,替別人打算的多,為自己打算的少,你當生就是菩薩;如果你能念念就這樣做,你念念就是菩薩;你能有十念這樣做,就是十念的菩薩;一百念是一百念的菩薩,一生都這樣做,你一生就是菩薩,來生不去三惡道了,生生世世都順著佛性走,很快就成佛,要經常這樣觀想。布施的物質是有限的,隨便你布施好多也是有限量,但是內在的心量是無限的,一束花,一枝香,用我們的心力把他觀想成無限量,這就超過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境界了,像《增一阿含經》、《優婆塞經》、《十善業道經》,這只是按人天因果,求福德,得到的是不受窮,來生富有,這是人天的因果。現在講的是讓大家擴大心量,遍滿法界都是成佛的因果,現在我們就用那一分錢,供養給人家布施給人家,這就是成佛的因,就是種子,我希望大家這樣來布施,這種布施就是調心。發了一個大慈悲心,除了物質的布施,另外要布施歡喜,那個受施者一看到有錢有權的人對我這樣子,他起碼高興好多天,給他錢他還不大高興。如一個兩歲的小孩,警察跟他握握手,他回來迫不及待的跟媽媽說:「今天警察跟我握手了!」拿這個做例子,警察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孩子心目中,警察很威風,警察都跟他握手了,他就很高興。假使說國王去布施一個窮要飯的,還親自給他,你說那個要飯的該高興好多天!到處碰見要飯的就說:「今天國王親自給我的!」很多人誰給他寫封信,當權者或者接見他一次,他會經常的吹噓,跟他握握手更了不得了,再請他吃頓飯,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為什麼這樣呢?眾生心,行菩薩道的人要體會眾生心,所以地位愈高,你愈要卑下,愈能跟他平等。我們該知道平等的力量有好大,體會到他的心,那個心力能使他連生命都不顧,佛教導我們,生命是緣起的,你不要把它看得太重,這個(生命)沒有了,下面還會來,這個房子(身體)不好還可以找一個好房子(輪迴),再搬家會比這個還好。所以你布施普通的一個窮要飯的人,用這樣態度來對待他布施他,你的果報就像布施百恆河沙的功德一樣的,因為這樣的布施使你未來的果報常得七寶具足,何況是衣食豐足。有智慧的人才能這樣布施,沒有智慧的人、愚痴的人,他的布施就差勁了,果報也差勁了。說迴向,回是迴轉來,向是趣向,我把我做的這個功德迴轉來,把它趣向一個什麼地方,這是迴向。我做這個福德利益人了,甚至捨生命讓別人活著,自己不活,這個功德不小,也不太大。如果你把它迴向了,一轉眼,這個福德就大了,迴向給法界;法界是無界限的,法是心,心沒有限界,迴向法界就是用你的心量迴向所有的一切,遍一切時一切人,這迴向功德就不可思議了。你念完經(善事)後先迴向我的六親眷屬,以此誦經的功德迴向我的六親眷屬,乃至於跟我認識的人都得到幸福。另外把誦經的功德,再迴向法界眾生,或者是有人求你,希望你給他迴向,你又迴向給他,這叫輾轉迴向,無窮無盡的迴向,這個功德愈來愈大,就像我們所講的滾雪球,愈滾愈大。把這個布施福德所得的利益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布施的國王能得的果報是什麼呢?十劫生生世世做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壽命跟我們人間的壽命差太遠了,大梵天王的壽命是六十劫,他死了,死了又生,生了又做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還是有壽命的,他壽命有盡的時候,天福盡了又受生,受生又生到大梵天王十劫,生生世世為大梵天王。以這個迴向的功德能得到這麼多的報償,這個報償還沒有完,為什麼呢?歷來每尊佛成道之後,最初的請法者都是大梵天王,而且他請的是大乘法,在十大劫當中他會見過好多佛,他聞了法還成不了道嗎?決定成佛。就是以這個布施,加上他的態度、迴向,他所得的福德就是這麼一個福德,這是智者的布施。翻過來就是不智者,就是愚痴。像我們供養三寶也好,或者幫助道友也好,特別是助念的念佛,那不是物質的布施,而是法布施,但是你應當把助念的功德迴向給大家,迴向給一切眾生,不要單給助念的那一個人,迴向一個人功德很小,只局限在他一個人身上,如果你迴向法界,那就無窮無盡了。前面講的是世間,對待病苦窮人的功德,講的是悲田。現在講敬田,假使說未來世的這些國王,乃至於婆羅門、宰輔大臣等,遇到過去佛的塔,廟就是寺院,或者是經書;「毀壞破落」,你看見那廟、佛像、廟裡塑的像,牆壁有毀壞的,或者經書有毀壞,殘缺不全,你發心修補,這個功德跟前面那個布施窮人的功德就不一樣了。或者是自己發心修補,補經補像,這裡說的是舊的不是新造的,不是你自己去造塑一尊像。修補經典,裝理佛像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比起布施的功德大多了。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他的功德不可思議,這裡也不是說裝修的很好,因為佛像脫落了,你拿點泥巴,或者拿黃紙把它這麼沾上,不要露出木頭來,這也算是。你買不起金子,你如果另外拿黃紙把它貼上,都算貼補裝理佛像,當然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很小。或者是自己去做,自己經營辦理這件事或者勸別人去做。這是敘說自己做或者找人家做,他所感的果報,就是百千生中常做國王,常做轉輪王,其它跟他共同贊助做的人,就轉為小國王。剛才講那個是用那個方法迴向,如果這個你也迴向,不要去做國王,做國王如果治不好國,反倒造罪了,最好迴向佛道迴向成佛,不要希求國王的果報。我們現在念經讀誦聞法,都迴向成佛,其它都是次要的。成了佛還是要度眾生,使一切眾生都不受苦,都脫離厄難,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明了緣起性空。前面是布施窮人的福報迴向,這裡是裝理經典,乃至於修補佛像。你要是塑佛像或者請尊地藏像、請尊釋迦牟尼像,或者請一部經,印多少部經,功德就更大了,這是就最淺的說。像我們大家共同印了一千部《地藏經》,大家都有份(參與隨喜了),我們共同的把這個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道,那麼這個果報是無量無邊。其實你做一點小事都可以這樣迴向,現在做的世間事業可以不可以迴向呢?可以迴向,也跟修補佛像一樣的,就看你怎樣用心。開飯館業,你就迴向,讓一切眾生都得吃,永遠沒有餓鬼,沒有三惡道,你是供養一切眾生。你是學建築的,願一切眾生都住宮殿式的樓房,人人都住在那個樓房等等。佛說未來的時候,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看見老人、病人、生產婦女等苦難重的人,布施他們,使他們安樂。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苦痛,向道心就差了。饑寒起道心,過去的人說饑寒起盜是指盜賊的盜,我們說饑寒起道心是指修道。有苦難時,饑寒逼迫時才會想修道,病是八苦的一種,有錢也買不到。老本身就是苦,誰也幫不上忙,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雖然現在有助聽器,有眼鏡,總是麻煩的多,老跟病總是連著的,一老了病就多了。另外,婦女無論怎麼樣,產前產後是痛苦的,是痛苦之中最強烈的痛苦。一個能布施的人應當找這些對象來施捨,對於有病的人施給他醫藥,照顧老年人讓他安全,飲食卧具,使這些病苦的人能得到安穩能得到快樂,這些苦我們大概都能體會得到。他一念之間具足慈悲,施捨給這些人醫藥、飲食、卧具,使他們安樂,以這一念的慈心都很不思議的,會得到什麼果呢?「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王」,凈居天是五凈居天,過去叫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住的地方。他不能當了凈居天王完了又退回來當六欲天王,應該先當六欲天王而後上生到凈居天王,最後從凈居天王直至成佛。六欲天是享受五欲境界的。這個裡頭所說的「二百劫常為六欲天主」,怎麼講呢?我的解釋就是一百次,生一次做了凈居天王了又生一次,生了一次又生一次,生一百次就是說他要享受一百次,一百萬個六千大劫,經過一百次的大劫,這個福享盡了,又到六欲天中再享受六欲天的福,他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還是要修行,最後直至成佛永不墮惡道,百千生都聞不到苦聲。以什麼功德得到這樣呢?就是對於老病生產婦女,一念的大慈悲心就能感到這樣的果。以因證果來說,這個因是太便宜了,但是就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做過幾回呢?過去沒有做過,因為現在我們在這裡當人,要是做過的,你現在在凈居天,或也在六欲天,不會在人間了,如果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是另一回事了。假使以因感果的說,過去沒有做過,現在可以做了。或說我自己的物質基礎沒有那麼雄厚,可以用你的心布施,歡喜心,供養心,看見老人病了,生起一個大慈悲心,你就發願了。見著他,你給他念兩聲佛號都好的,把念佛號念經的功德迴向給他,讓他離苦得樂。種種的方法,個人的用心不同,經常用這個心,你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沒有覺悟的心,大慈大悲的心是生不起來。你看著別人苦,苦還沒有到我身上,或是伊拉克在中東準備戰爭還沒有打,你心裡想,他打起來跟我也沒有關係,也影響不到我身上,你若是這個心,那確實影響不到你,跟你毫不相干,但是你若發菩薩心,說在這法界之內,希望他方人民別受到痛苦,我沒有其它的力量,只能念經給他們迴向,希望他們減少痛苦減少災害,水災風災,只要你聞到災害,就發願讓他免除災害。那就不只一百劫常居凈居天了,一千劫一萬劫都可以,若是生起貪瞋痴心,你就下地獄,雖然你也不會想下地獄,但是你做的事就是受惡報的事,不能不受惡報。平常的心情不會那麼想,也沒有人跟你說要這樣想,現在有機會聞法了,多生累劫善根成熟,知道這種方法,我們為什麼不用呢?就應當時時如是想。就算自己經濟上有困難也別只想你自己,這個世界上經濟有困難的人太多了,馬上就想到世界上這些人所受的痛苦,因此,雖然經濟上有困難,我還是有飯吃,還沒有睡到大街上。有人問我寂寞嗎?我說不寂寞,我心裡忙不完。一天想的事很多,別打自己的主意,要打一切眾生的主意,一切眾生包括了螞蟻、乳鴿,反正一切飛禽走獸,全算在內,大大小小的,這才算是一切的眾生。我們僅就人類想,你想一想眾生的痛苦,所得的果報就能永遠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以因酬果,這個果是酬答的很多,這個酬答是酬答那一念菩提心,只要一念具大慈悲心,並沒有說要有一定的數量,沒說你必須布施多少的醫藥才算,多少的衣服、飯食、卧具才算,不用計較數量,多少都可以,只要有這一念的大慈悲心,就可以感得無邊的果報。要迴向才能有這個果報,要迴向才能成佛,不論你布施的物質有多少,你的菩提心念念相續,畢竟成佛。因為你這個種子是成佛的種子,這個因是成佛的因,也就是大慈悲心,不是小慈悲心,小慈悲心就是只看見自己的六親。說實在的,六親也不怎麼可靠,有的姊妹也會互相猜忌,很怕媽媽的錢讓其他人拿去,現在就有這麼一件事。有位居士向我說:「幾個姊妹想爭她媽媽最後遺留的財產!」我就勸她發大慈悲心,讓她布施,給你的那份,你也不要。姐妹尚且如此,何況六親?以下是述說布施的福德,這只是佛法中的福利,若人能夠於未來世中,有信心的男人或女人,在佛法中種的善根,種了好多呢?一寒毛,一頭髮,寒毛比頭髮還細,或者一沙粒,一微塵,就是在佛法中你種的福很少,所得的利益特別大。因為在一切福田當中,佛法具足了無量福德,所以說是佛法的福田,因為佛是在人天之中最上的,你要想求最大的福德就是供佛,這個佛在末法來說只是佛像,因為佛已經入滅了,佛像就表示佛一樣的。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功德,沒有佛法功德的一小分,你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那麼大福德,不如你供養一個須陀洹初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二果聖人;供養二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三果聖人;供養三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供養一個四果聖人的福德;供養四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是者往前推,一直推到你供養盡虛空遍法界這些菩薩,不如供養佛,這是校量供養的功德。在《菩薩本行經》上說,為什麼布施這麼一點福德,感這麼大的果呢?他說有幾種原因,因為你布施的雖少,但布施的是歡喜心恭敬心,這個事就隨你的心量,變成大的了。如果你布施了而且不求報,像我們求佛總是求點加持,總是希望果報,那麼這個福德就有局限相。不望報乃至於無所求,這個果就大了,施的雖少,果是很大,在佛法中你種了很少的福德,能得到未來的不可思議的效果,這是佛法。下面就說佛像。這也是校量的功德,顯示哪種福德大一點。布施的聖像當然是以佛像為第一,其次是菩薩像,辟支佛像。轉輪聖王的像在末法是沒有了,轉輪聖王出世都是在正法時,像法也很少了。這個時候的供養,是敬田,得福無量,這個福德就是在人天受快樂,「受聖妙樂」。這裡沒說出世間,因為你供養形像,總要迴向求一些事情,如果你禮佛,懺罪,為了求成佛果,那個福德也無可限量,因為你的心量不局限了。為什麼經常說人天福報?因為人在這個世間上,人是容易得道的,而天上是有智慧的,生天的智慧比人大,享樂也比人不同,在這兩道上容易有閑暇的時間,你要是墮入畜牲道就沒法修行了,沒有閑暇的時間了,很愚痴的,沒有智慧,你想修是不可能的,也聞不到佛法。所以多數都是指人天,這個福德就是得一個人天妙樂的果報,這個福德比前福德就輕。但是也看你怎麼用心;如果供養佛菩薩形像的時候,你迴向佛果,迴向眾生,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你自己不貪戀供養的功德,自己無所求,願意把這個福德施給一切受苦的眾生,那就不只限於人天了。〈大智度論〉講,要是人家布施修福的時候,如果只迴向你所做的事業,迴向生活得到一種安慰,這個多數是以佛法的功德生天。你布施供養自己的六親眷屬,像父母,兄弟姊妹,這個福德就小點,要是供養一切不相干的人,就是跟你毫無因緣的人,你迴向給他們,你不貪著這個福,譬如突然看見一個人病苦,你很可憐他,就把福德迴向給他,這可不是金錢(因為金錢是有相的,那個福德很有限量),你把你的福德迴向給他,這是無限量的,那個人所得到的就不是暫時的解決痛苦,而是將來長時間的解決痛苦。那你能施的人福德也大了。看你怎麼樣用心,你的心量大不局限,你的福德就不局限。因為是校量功德,比較而言的,要是能把我們上面所說的,不求人天福報迴向法界,就是我們在佛法種的善根或者我們供養前面的這些聖像,把這些福利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個人的福德,未來所得的報酬,拿比喻是不能比喻得到的。因為這不是財施,而是超越財施,迴向本身就是法。例如我們念完一部經(各種善事都合適),如果你懂得迴向的方法,由近及遠,先迴向你自己,你是求智慧求成道,主要是求智慧好,求辯才無礙,你發什麼願你就求什麼,對自己求完了,又把自己誦經的功德迴向自己,再把它輾轉迴向,無非是你周圍的六親眷屬,兄弟姊妹。這個迴向完了,再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就叫輾轉迴向的功德。我們不認為這個錢好像一塊錢,我們要是給一個人沒有了,你給他了,不能再做別的,但是這個迴向功德無窮無盡,沒有物質的限量,迴向完了再迴向,一塊錢變成十塊錢,十塊錢變成一百塊錢,變成千千萬萬的錢來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迴向的功德輾轉生息,你自己不要吝惜,這是擴大再生產的意思。迴向完了又迴向,儘管你最初誦經的功德不太大,經過你累次的迴向,功德大了,這叫迴向功德。所以普賢菩薩的第十大願就是迴向,把前面所有的功德總起迴向,施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用言語用比方都顯不出來,不可為喻,這叫迴向方法,如果今天念一部《地藏經》,你當然得到好處,不墮三塗,我願意所有法界眾生都不墮三塗,都消除痛苦,那麼這個迴向心量就大了,你未來所得的福德,不可為喻的。因為供養布施經典或者修補佛像,超越原本的罪惡,得了善果,常為輪王。輪王或者管四天下,或者管一天下,或者管三天下,鐵輪、銅輪、金輪、銀輪四種輪王,那些讚歎他隨喜他,乃至於共同發心的那些人,三十生中為小國王,「檀越之人」就是發起的人,他做輪王,他又以善法教化那些小國王,也就是教化跟他共同的修補經典乃至於修補佛像的人,就得到這些果德。在未來世就是末法時候,有信心具足的善男女,在佛法里種的善根,或者布施經像,或者供養佛經或者供養佛像,或者供養三寶,乃至於修補壞的經書、壞的塔廟,乃至於就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麼少的功德。「如是善事」就是所做的這些清凈的好事情,「但能迴向法界」,在佛教中布施就是讓你施捨,特別要發施捨心,除了舍物質之外,要有施捨心,就是不要貪戀,不要慳吝,凡是有好的事情都要推己及人,所以處處講迴向,把以上所做的這些功德迴向法界的眾生;能迴向的人,他的功德是說不盡了,百千生受上妙樂,永遠享受得很好。他受到好事情了,他又修了,他會積累的,他的善根使他自然會積累,為什麼行善的人愈行善,做惡的人愈往下墜?就是他的惡業惡根促使他那樣做。我們說了很多的功德,功德確定是有的,將來你也享受得到的,享受完了又如何呢?你信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想究竟了生死,這是我們的宗旨。並不是我今天有點危難,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危難過去了,第二個危難又來了,不是這樣嗎?生老病死苦,今生佛菩薩加持你舒服了一下子,不是根本解決問題,別人布施你,你是個受施者,別人不能永遠布施,你也不能永遠靠布施生活,不能永久救你。〈大乘起信論〉講習種性、性種性,習種性熏習他盡做惡事情,不是善友的聚不到一起,做惡的人他不會走到我們當中來,走到我們這當中來的,他扭頭就走了,連看都不看。儒家也這樣講,物以類聚,族以群分。兩者性不相同故,因為習染,就是因為多生累劫所習染的。像我們這一種,所聚合的都是善友,所以就生生世世的互相勸善。假使怕我迴向了他們,我自己沒有了,就像施捨財似的,我舍給他,我就沒有了,這就是不曉得你失去的是現在眼前的小利,所得到的是未來的大利。好多人他的慳吝心永遠是具足的,他跟我什麼關係?我給他迴向做什麼?這種只迴向自身的利益,所得的果報是有局限的,三生受樂,一輩子、兩輩子、三輩子就完了。講布施的,完全是講有相的。事都是有限量的,我們要把有限量的事,擴大到無限量的理,用我們的心把它擴大到無窮無盡的理上,那就可以說我們從現在一個凡夫的眾生,以這種的心量變成了菩薩,而且是大菩薩,你就變成了處處是普賢行了,處處都是觀自在了。稍講下如法修行,就是照著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修行,像《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很簡便,你義理不懂,讀誦讀誦(地藏經)就逐漸明白了。如果不認得字,地藏王菩薩反覆的教導我們說,什麼都不會,就念我的名字好了,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每天念一千聲,念上三年,基本上你就得到成就了。想要縮短一下時間,一天念一千聲,三年,一年以三百六十天計算,我們就念了三十六萬聲。若是一天念一萬二千聲,大概只是三個鐘頭,你念熟了,兩個半鐘頭也能念了,念上一個月,三十六萬聲滿了。你用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念成了,有什麼好處呢?你身邊起碼有發願護持《地藏經》的這些菩薩、這些善神會護持你;從第一位文殊菩薩,第五品的普賢菩薩,乃至於第十二品的觀世音菩薩,第十三品的虛空藏菩薩,這都是大菩薩,還有主命神,乃至閻羅王都是護持這法的,他不是護持你這個人,而是護持佛法。註:本文資料摘錄自夢參老和尚講釋的《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3股今日若跌 大膽滿倉買入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客廳植物怎麼擺?簡單幾招旺風水!
    鴿子湯要怎麼燉最營養
    五香鹵鵪鶉蛋的做法,五香鹵鵪鶉蛋怎麼做好吃,五香鹵鵪鶉蛋的家常做法
    怎麼沒聽說過美國人不孝順?
    自由泳該怎麼學?

    TAG:怎麼 | 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