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論__陳小旺
06-08
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論__陳小旺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尤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 從學習太極拳的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層功夫。每層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五層功夫即是太極拳達到爐火純青--成功的標準。練習太極拳和學習文化知識是同樣的道理。從小學到大學,逐步掌握越來越高的文化知識。沒有小學高中這段文化知識的基礎,根本接受不了大學的課程。同樣,練習太極拳必須循序漸進,一層一層由淺入深。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小學生硬要學習大學的課程,無異於拔苗助長,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在陳式太極拳的一些著作中,著重介紹了高級的技擊方法,嚴密的身法要求和成功的標準,對初級和中級階段的介紹比較缺乏,讀者若有一定太極拳水平,才能夠理解,也可以對照自己在練拳當中的不足之處找出差距,進一步探討和掌握。對於初學者來說,則難以理解和接受。而只會感到高不可攀,無法入手,與自己練習結合不上。初學者如果按成功的標準來要求,正如小學生讀大學課本,不僅不能正常練習,反而會受到束縛,或者是顧此失彼,越來越糊塗,容易灰心。針對這個問題,現將初級的第一層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層功夫,每一層功夫在練習當中達到的標準和技術方面的表現,作如下介紹,目的是使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明確自己現有的基礎,屬於哪一層功夫,應該進一步掌握哪些東西,以及技擊方面的表現和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方向明確,方法對頭,才能夠一步一步達到最終成功的目的。第一層功夫的練習第一層功夫是從學習一路拳架的第一個式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逐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腳運行的趨向等外形姿勢與動作進行練習,在練習時感覺到有內氣的活動為止,該階段主要是學習一路拳架。練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達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的目的,而初練太極拳怎麼也不會一下子就達到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會使氣沉丹田。第一層功夫對身肢的要求比較簡單,如:虛領頂勁只要求頭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兩腿分清虛實,儘管做的不夠標準,仍要按照其要求去練習。這和寫字一樣,只要筆劃對就行了。在練拳當中難免帶一些僵硬動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處,屬於正常現象。這些問題,在第一層功夫練習期間,不必過於計較,要求過高反被束縛。需要在第二層至第五層功夫期間逐步地將它完全克服掉,所謂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費一日功力,即得一日這功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於此。功夫純熟,處處合度自然周身內外,一氣貫通,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在意識指揮下,按照身法規矩和逐勢的動作要求,認真練習,每天保持練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時間,可以將拳架練熟,並且隨著鍛煉質量的提高,逐漸引起內氣在肢體內的活動,就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過程,也是從第一層功夫進入第二層功夫的分界線,這就是由摺熟而漸悟懂勁。在第一層功夫期間,對逐勢的技擊含義不必追求,因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結合技擊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當,反而會出現顧上顧不了下,顧左顧不了右......本應逐步化去僵勁,過早追求技擊卻適得其反,越練越僵,影響功夫的進益。在練第一層功夫期間,存在以上所說到的缺點,從風格上達不到外柔內剛,輕而不浮,沉而不僵......。而是外剛內空,有猛打,猛衝,猛起,猛落,有斷勁,有頂勁,不能圓滿順隨,(不從練功角度出發而療病保健,是要輕靈自然,但屬於浮飄華而不實,任其自然,不必按以上要求練習)。第一層功夫在技擊方面的表現練習太極拳完成第一層功夫,在技擊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於第一層功夫的身法達不到標準,存在著一些僵勁,斷勁,丟勁,頂勁,在練習拳架時有凹凸缺陷之處,內氣僅僅有感覺,不能一氣貫通。發出來的勁,不是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而是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零斷勁,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於存在著這些問題,所以在技擊方面不能引進落空,避實就虛,更不用說指揮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對抗性的比賽和搏擊,乃是雙方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見縫插針,乘虛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層功夫是經不起這種實戰考驗的。不過與不練拳的人相比,還是強一些,有一定的靈活性,知道引勁落空,有時也偶然把對方發出去,但自己也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腳,所以稱為:一陰九陽根頭棍。何為陰陽?按太極拳來說:虛為陰,實為陽;合為陰,開為陽;柔為陰,剛為陽;陰與陽,是對立的統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轉化,練習太極拳按十份計算,練到陰陽相等,就是五陰五陽,是練習太極拳成功的標準。第一層功夫是一陰九陽、剛多柔少,陰陽很不平衡,懸殊過大,所以,做不到剛柔相濟,運用自如。第二層功夫的練習第二層功夫的任務,是進一步去掉在練拳時,身手內外產生的僵勁和拙力,使身手內外協調一致,達到周身相隨節節貫串,內氣按拳架姿勢的要求有規律地在體內里運行,達到一氣貫通。完成了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地按逐勢動作初步要求來練習,並且對內氣活動已有明顯的感覺,但是還不能進一步掌握住內氣,這是因為在練拳過程中,身手內外不夠協調,某一部位產生有矛盾,使內氣不能貫通,意氣不能合一,(何為矛盾?在練拳當中,肢體帶有僵勁和用有拙力,使某一部位動作較快,過了,就會產生頂勁,某個部位動作較慢,不給,就會產生丟勁,凡是在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而產生偏倚,凹凸,缺陷之處,就是運動當中旌的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進一步鑽研,細心捉摸,才能逐步解決,身手內外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雖然懂其要領,按其姿勢練習,往往顧此失彼,正如寫字,學會寫再要求字的結構,這時,練拳者一定要注意,嚴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當,例如含胸塌腰,含胸過度則彎腰弓背,塌腰過度則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個部位的要求掌握適當,使矛盾對立統一起來,進一步結合和掌握放鬆的質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為內合和外合。外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髖合,左手與右足合,左肘與右膝合,右邊皆如此,手與身相合,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內合,即筋與骨相合,氣與力相合;心與意相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腎與骨合,心意合一,周身內外一齊合住,心意一開,內外俱開,同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第二層功夫當中對身體各單位的要求比較嚴格,處處解決矛盾,力求內氣貫通,有時某個部位稍微動一點,內氣就馬上順下去,的確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和身手內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必然用了僵勁,產生了矛盾,將該部位調整恰當,氣能順,自然就會合住。陳氏太極拳要求一舉一動都不離纏絲勁,拳論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不然。」在運動中嚴格掌握纏絲法(即纏繞螺旋的運動方法),和纏絲勁(即用纏絲法練出來的勁),這是陳氏太極拳中的精華所在,纏絲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以腰為軸一動全動,掌心內外翻轉,手往裡轉,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腰(指的是該側的腰,實質上還是以腰為軸)手往外轉,以腰摧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背,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在練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式不得勁處,就可以依據纏絲的順遂處挪動一下腰腿,以求得順遂,這樣可使姿勢得到糾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絲法的運動規律,是在第二層功夫練習當中解決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糾正的方法。如果有老師親手捏架子,把身肢各個部位調整到位,使練拳者有一定的體會,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認識,就比較容易掌握周身相結合和纏絲勁的方法。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照書本自學,困難就大一些,應學習一些生理知識,特別是有關生理解剖和經絡方面的知識,以利正確理解。人體的內氣,在經絡中運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經絡,好象農田的溝渠,經絡不閉則氣通,溝渠不塞而水行。練拳時如果身肢產生了矛盾,內氣就會受阻而中斷,行不到梢節(兩手、兩足尖端),只有經過練習,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使內氣暢通,發于丹田,達到梢節,因此,練拳時要力求順便,動作協調。在第一層功夫期間,練拳者開始學拳架,架子練熟就感覺到內氣在身肢內活動,於是很感舉,對練拳不會有厭倦之感。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覺不到什麼新鮮之處,在這一段時期中,會出現許多走彎路和反覆現象。所謂走彎路,就是練拳者對太極拳的要領產生誤解,或是掌握不準確,產生片面的認識,因而在練拳中出現了錯誤,練一段時間自己就會感到彆扭,不得勁,或者老師會指出其錯誤;所謂反覆,就是有時練的非常順遂,好象有很大進步,但又練一段時間,不僅感覺不能什麼進步,反而渾身彆扭,怎麼練都不得勁,還有時候練的非常順遂,發勁也是呼呼帶風,推手時卻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層功夫當中,練拳往往會產生煩悶情緒;或者懷疑老師保守,不傳訣竅;或者是因為自己身體素質差,耐力不夠。雖然對內氣有一定的感覺,但要貫通卻不容易,拳論中說:「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說:「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矣!」一般情況,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層功夫,達到一氣貫通,便會恍然大悟。此時,真是水中火發,雪裡開花,自然信心百倍,越練興趣越高,真蒸蒸日上,練拳欲罷不能。「練拳者千人萬人,練成者一人十人。「這種說法雖然是誇張,事實上半途而廢的人占多數,這主要是在第二層功夫期間經不起考驗,失去信心而中斷的。攻克這個難關的方法沒有什麼訣竅,只有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練習中處處循規蹈矩,刻苦盤架子,把周身練成一家,一動全動,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才能達到在運動中不丟不頂,任其變化,園轉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通,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恆,終將成功。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從第一層功夫末期發現和感覺到有內氣活動時開始,到第三層功夫初期為止,這一段落時間為第二層功夫,第二層功夫所需要的時間最長。初期階段與末期階段懸殊很大。第二功夫初期的技擊表現與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一樣,實用價值不大,第二功夫末期已接近第三層功夫,尚有一定的技擊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層功夫中期階段的技擊表現進行介紹(以下第三層、四層、五層均按中期階段的技擊表現進行介紹)。推手和練拳十分不開的,練拳時存在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所以說太極拳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推手時,達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任他巨力人來大,牽動四兩撥千斤」。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穿的階段。在練習當中身肢產生了矛盾,需要挪動腰腿,作一些自我糾正,產生矛盾本身就違背了周身相隨和節節貫穿的原則,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第二層功夫期間存在這些問題又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時仍有漏洞,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尋找這些薄弱環節,或者故意引誘對手出現這些問題而出奇制勝,因次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功夫內勁要充足一些,也有一定的調整重心的能力,下盤也比較穩,可是對抗性推手,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時間,而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必然會是你受力,因此勉強地去化,往往要帶些頂、匾、丟、抗、的毛病,就會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階段也不會輕易被對方打倒,因為這是在牽動對方的同時受力的,對方雖然沒有被完全引空,往往也會被牽動重心。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進逼不緊,儘力短,給了自己調整身法的餘地,也能花掉對方的進攻。在此階段,主動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打法和撇人的方法。例如:小鬼推磨、瞞頭掃雪等。遇巧也能將對方打倒。對方若要覺察到,識破了進攻的方法,不等被撇住,一晃而過,計劃就要落空,或者他也用僵勁,不讓撇住,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現象,於是亂了手腳,沾粘連隨都拋到腦後去了。總之,第二層功夫期間,不管進攻和走化都是比較勉強的,往往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尚未完全達到舍已從人,隨機應變境界,雖能走化還容易出現丟匾和頂抗等讚美,因此,在推手時一推就亂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掤捋擠按的次序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第三層功夫的練習「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和軌跡,而是內氣漸漸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動作不夠十分協調內氣比較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運動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就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能夠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著、每一勢、舉手投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圓轉自如。第三層功夫掌握了練習太極拳的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就可以脫離外因的指導,深入研究鍛煉,走向成功的道路。在練習第三層功夫對動作已經熟練地掌握,然後就要進一步追求技擊方法,明確逐勢的技擊含義,同時,還要多練推手,推手是實踐,是檢驗拳架的唯一標準。練習太極拳時對逐勢的要求如同製造機器零件,推手就好象成裝,如果零件製造的都很規格,機器安裝起來就過硬,零件誤差過大或者造錯了,機器就成裝不起來,同時,錯在什麼地方,安裝時最確切,練拳當中存在的問題,一經對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練拳當中產生了偏倚和丟勁現象,在推手時就容易出現被勢,自己勢被就是對方進攻的機會,並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練拳當中產生的頂勁,在推手時,往往與對方頂抗,容易出現牛頂頭的比力現象,不易做到捨己從人,因勢利導。因此要循規蹈矩地練習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可以採取第一種推手方法「挽花」。到第三層功夫,尚需結合對抗性推手,使拳架得到檢驗和練習知彼功夫,同時檢驗內勁和發力,以及化勁的質量。總之,適當階段用推手的方法來校正架子,檢驗架子,是最客觀的辦法。因為練習拳架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技擊,如果拳架能夠適應對抗性的推手,也就證明架子練習的準確,自己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拳論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可見在練習太極拳時,要著重用意。而太極拳對姿勢和動作的要求甚為嚴格,姿勢不準確,內氣難通行,意識就指揮不靈,就不能以心行氣,可見姿勢和動作的重要性。因此,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單純為了療病保健,逐勢動作未能嚴格要求,開始練拳就是用意不用力,好象在做意識體操那樣,練習起來也很舒服,表面看起來也是輕鬆柔和,其實是華而不實,屬於浮飄,正規練習太極拳,要求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外似處女,內似金剛,也就是外柔內剛,(有充沛的內勁)。柔中寓剛。而只要求輕鬆柔和,用意不用力,沒有內含剛勁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層功夫當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學習和掌握第一路太極拳的外形姿勢;第二層功夫注意力主要是發現在運動當中身手內外產生的矛盾,調整身法,達到內氣通行。完成第二層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經疏通了內氣,才能夠著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舉一動先意而後動形,也就是在大腦支配下進行意氣的運動,在練習太極拳時,肢體動作是意的外部表現,隱於內的是內氣活動的過程,顯於外的則是神態和外氣的動蕩表現,內氣可由內發之於外,也可以由外斂之於內,在運動當中必須做到圓滿順隨,在意識指揮下,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並且要把意注於動作之中,千萬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忽視動作,否則,就會產生神態獃滯,氣不僅不能暢通,反而會造成氣勢散慢的病象。所以說: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第一層功夫階段,好比剛出土的玉米幼苗,儘管肥水充足,長得仍然很慢;第二層功夫好比玉米長了一尺多高正要拔節,到了第三層功夫,就好比玉米拔節一樣,只要水肥充足,有一星期時間就會長好幾尺高。練習太極拳的肥、水就是要下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有一定水平,同時體質也練強壯,可以加大運動量,每天練習十五趟拳,(其中三至趟二路拳),還要抖大杆子,練習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單勢發勁動作。這樣練習一般有兩年時間,就可以進入第四層功夫。那麼單練一路太極拳,不練其它行不行呢?只練一路太極拳也可以,不過,經不起大戰,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譬之和風細雨,太極拳陽剛沉著一面,譬之雷霆萬鈞,兩者兼備互用,才得太極兩儀,單憑觸覺靈敏,則有被動而無主動,好象有輕武器而無重武器,不易引動對方和放勁乾脆;相反地,易被對方所引動。所以在第三層功夫期間,能夠做到周身相隨,不用僵勁,再加上練習第二路(炮捶)和抖杆子等,加強耐力和爆發力,功夫更加紮實,才能戰勝強敵。在第一層功夫和第二層功夫當中,雖然已掌握了外形動作,但是身手內外尚未完全合度,在練拳時,有時應該吸氣,由於動作僵滯,吸不滿;應該呼氣,由於內外不合呼不凈。如果這樣硬要按標準的呼吸機械地配合,不僅得不到收效,反而徒勞無益。所以,在第一層功夫和第二層功夫期,練拳時一定要自然呼吸,怎樣自然呼吸呢?就是錯從錯處來,標準的動作應該吸氣,由於動作不協調,該動作則應呼氣,那麼就呼氣,反之應該吸氣……。千萬不要以不標準的動作,按標準的呼吸往上套,隨著練習太極拳質量的提高(進入第三層功夫),動作比較協調,內外基本上能夠合一,在練習太極拳時,一般的動作也會自然地與呼吸準確的配合起來。同時,對一些比較細緻、複雜、疾速的動作,還需要有意識細心地加以配合準確的呼吸,進一步使動作與呼吸完全配合一致地逐步達到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轉換,輕輕運行,默默停止,以意運行……。「開則俱開,合由俱合,順隨自然」。「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鍛勤骨節張。」「每天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第三層功夫的技擊表現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就能夠準確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動:同時肌肉了能協調地收縮與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做到這一點,表明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極鞏固的協調關係。換句話說:一處動全體皆動,一處靜全體皆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上下纏繞螺旋,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圓,方為合格。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是把周身練成一個能適應客觀條件變化的完整而堅固的體系。第三層功夫雖然達到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僅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太極拳時,身手內外能夠組成這種體系。因為,內氣雖然貫通,還是比較簿弱的,肌肉的活動現內臟器官之間建立的協調體系,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能夠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一遇勁敵,進攻速度較快,力量較強,就會感到掤勁的不足,有欲要將身法壓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偏不倚,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在這種情況下,要帶生硬將對方發出去(就是沒有完全引進落空,對方雖占被動局面,但還有點反抗能力而被發出去)。往往不夠乾脆,拖泥帶水,使對方雖然失敗,內心不服。對於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使對方撲空,或者封住對方,換過勁來,再將對方發出去;如果對方識破,欲被封住,就一晃而過,不等封死,或者在進勁時,帶試探的進勁,就不容易將對方發出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對方被動,或失勢,自己也慌張,沒有十分把握地去發對方,所以,把對方雖發出去,也難使對方心悅誠服。由於在第三層功夫中,因自己內氣不夠充足,周身組成的體系不夠鞏固,引進和發出對方都帶著生硬和勉強,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第四層功夫的練習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的階段。練到了第四層功夫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具體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注意事項以及逐勢的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完全掌握。在練習太極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象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下面介紹的一些拳式是假設性的臨敵實戰法。例如:鋪地錦勢與跌岔呼應,跌岔懸空直下,右腳踏地如金石聲,以跌敵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開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沖以推人之胸,此則以髀股後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擊之意,左腳展開如不得勝,兩手右向捺地,用掃膛鞭以掃群敵下臁,則難自解,此以同類呼應者如此。以上談到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零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的練習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收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性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正如三國志里「長坂坡」中趙子龍,懷抱阿斗,在曹*八十萬大軍中,匹馬單槍,殺進殺出,如入進了無人之境。第四層功夫和第三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如拳、器械等)相同。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第四層功夫的技擊表現第四層功夫在技擊方面與第三層功夫的差別很大。第三層功夫是化掉對方進攻的勁,解除本身的矛盾,達到己順人被,然後換過勁來才能反擊,謂之一般水平;第四層功夫可以連化帶發,進入了高級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階段,內勁已經非常充足,意氣換的靈,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在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對自己的威脅不大,觸著即變換身法,很容易地將其勁化空,表現出神以智來,智以藏住的特點,隱於內而不顯於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部調整,變化不令人知,處處意在人先,能夠做到捨己從人,隨機應變,避實擊虛,而且動作小,落點准,威力大,化勁容易,發勁乾脆,遇人交手時只見將人發出去,看不見有多大動作,好象站著沒有動一樣(這裡說的是一般人看好象沒動,因為不是拳打腳踢的那種動作)而且重心穩定。一次我的一個族兄(我這個族兄也是練拳的)從外地回來,邀我父親去他家玩(我這族兄與我父親同歲,身材魁梧,體重一百六十餘斤,我父親體重一百一十餘斤,他邀我父親去他家玩是有目的的)。當我父親一進屋門,他從背後突然雙手抓住我父親的右膊,合住勁帶反關節猛然下采,同時問:「九,九叔(我父親大排行,行九)這樣采勁該怎麼破?」(這樣突然襲擊,一般水平是不好解脫的,再加上他和父親力量懸殊很大,滿以為能將我父親難為住),我父親只一抖,只見我那個族兄頭朝下,腳步朝上,頭部離開地在一米多高,我父親急轉身,搶上一步,弓右腿,我那族兄的頭正好跌在我父親的大腿上,我父親雙手抱著他,有把他平放在地上,嚇的他面色蒼白,當場還有伯先兄和立業兄(現在這三人還健在),甚感到驚奇。此事如不知內情者,都感到象說神化,認為不要說一隻胳膊向後一抖,就是兩隻胳臂抱住一百六十斤的大個,也仍不了那幾尺高。是這樣的,真正抱著是扔不起來的,那又是怎樣抖起來的呢?其實也很簡單,當他從背後雙手抓住胳膊猛然下采時,我父親重心下沉,身體微左轉,重心向左移,右胳膊隨著他的采勁,逆纏向下,弧形向後,將對方引進落空。此時,由於他用力過猛,一撲空身體向前搶,腳已經離開地面,正當他失去重心的一剎那間,我父親的身體並沒有停頓,繼續左轉,但重心又從背後由左向右移,胳膊繼續逆纏向後上方撩起,正好是絞住我那族兄的腿部,而且是向上撩,實際上他是在空中被撥轉了180度,使之頭朝下,腳朝上扔了起來,由於動作小巧靈敏而又準確,因勢利導,得機得勢,剎那間,如迅蕾不及掩耳,奇快無比,超過了一般人的想像,只見一抖便將人扔了起來,其實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乃是四陰六陽連引帶擊也。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接觸對方)」。第五層功夫的練習第五層功夫是由小圈而無圈,也就是由形歸無跡的階段。練到第五層功夫(這裡指五層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經成功,在技擊方面達到剛柔相濟、松活彈抖的高級境界。但是,還應繼續深造,志不可滿,要繼續下功夫,愈練愈精,仍然是費一日之功即得一日之成效。雖然達到了剛柔相濟,但剛柔相濟的質量又有不同,一般來說,柔能克剛,但是如果質量懸殊過大,就不一定了,柔化的再好,只能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爬,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仍然是與人交手而已。如果是槍膛里射出來子彈的那種剛勁,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難以化掉,這就不是柔克剛,而是剛要克柔了。所以說,柔能克剛,剛能克柔,剛能克剛,柔能克柔,道理正在於此。否則,只要練幾天太極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剛,避實擊虛,不與對方頂勁,難道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絕對不是這樣的。拳論中所說:「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又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小無內之境,不遇勁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擋之」?凡是此類,補僅是一方功夫純,相應二者水平差距很大。乃是,柔能克剛,剛還能克柔,反之,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乃是人剛我柔,千變萬化,難分勝負。因而太極拳練到第五層功夫,不能自滿,還要刻苦鍛煉,精益求精。完成了五層功夫,內勁十分充足,動作又非常靈活順,內有虛實變換,外面看不見,全體空靈,變化無端,隨心所欲。第五層功夫的技擊表現完成第五層功夫,達一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具渾然。「誠於中,形於外,千變萬化自無窮,火候到純青,法密理精,渾身輕靈,左右拿出應應應。」「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渾純,慮靈具一心,萬象藏五蘊。寂然不動若遇人,誰知道,陰陰結合在此身。任憑他四面八方人難近,縱有那勇猛過人,突然來侵傾者傾,跌者跌,莫測其神,且更有那去難擊,進難進,如站在園石頭上立不穩,實在險峻。後悔難免隕。豈有別法門,只要功夫純,全憑著,一開一合,一筆橫掃千人軍。」「太極陰陽真造化,鴛鴦綉出從君看。」「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園,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余高祖耕耘公以保鏢為業,一次保鏢經山東掖縣一帶,鏢車停在店內,晚飯後和「王先生」(會計)一路到村頭看夜戲。當地有個拳技名手,武藝高強,弟子眾多。有心試試耕耘公武藝究竟如何,如是不怎麼樣,等鏢車一出村,進入山區,就要動手搶劫,於是他先派了幾十名弟子,裝著也去看戲。一到戲檯子底下,把耕耘公團團圍住,然後前後擁擠,象潮水一樣向耕耘公身上撞撲過來,可是,無論他們怎樣擁擠,耕耘公的步伐絲毫不動。凡近身者,傾的傾,跌的跌,不抗自頹,如水觸石,雖然如此,耕耘公感到來者不善,是有意鬧事,就對王先生說:「今天這戲咱們不能看,回去吧!」那些人一聽說要回去,都先跑了。誰知道回去的路上有一段兩面都是水池,只有中間一條小路。那些人先跑了過去,把路擋住,打算等著耕耘公擠著過去,將他推下水池。耕耘公識破對方陣勢,隨手掏出長桿煙袋喊著(長桿煙袋是他隨身帶著抽煙用的):「借光!借光! 借光~~~~!」走在人群中間往兩邊猛撥,只見那些人象下餃子一樣,僕僕通通,被扔進水池好幾個,後邊的一看,「哇」一聲全跑掉了。第二天,余高祖正在堂屋椅子上坐著,(過去由於社會黑暗,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警惕,不管坐站,都要立身要佔巧地,方便進退,利於攻守,坐椅子只能跨一個角,如遇突然襲擊,可以隨時應戰),突然闖進一個彪形大漢(此人是當地的名師)。他一進門,喊一聲:「陳老師!」隨之便弓身下拜(他並不是真的要拜老師)。看著他要爬到地下。「呼」的一聲照耕耘公猛撲過來,雙掌大有將耕耘公連人帶椅都按碎之勢。當他撲到耕耘公胸部,在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際,耕耘公便將身子一閃,左手向上纏,右手向下纏,使對方雙掌撲空,同時上前一步進右肩,打到對方胸下部。只見那人騰空而起,乃是陳氏太極拳中的迎門靠。此人的功夫也很過硬,當被扔到門中時,他就用腳尖鉤住門檻,舍過身子反撲過來。這時耕耘公已經站起來,有了充分的戰鬥準備,等他撲到跟隨前,閃身將對方右胳膊向下一挽,進一栽靠,觸其右肋,「呼」的一聲將了人屋裡擊到屋外,脊背拖著地後又向前挫了幾尺遠,將脊背上的肉皮挫破,半天爬不起來。可是此人性情直爽,對耕耘公的拳藝心悅誠服,轉怒為喜,不但不計較往事,反而再三誠懇地挽留耕耘公住下,將他所有的徒弟統統集中在此地,當面介紹耕耘公的拳技,又請石匠樹碑,將此交往的經過,前前後後,如實記載在石碑上面。後來袁世凱經過山東見此碑文,深慕其技,遂聘請余曾祖父延熙公(余高祖已下世)。到他衙門,教其子侄。余父照旭公,一九五四年曾讓人(溫縣菜園溝大隊的「陳百方」今年五十歲)用磚頭照他身上扔,磚頭碰到身,隨即反擊回去,身上並沒有傷痕,因為練到第五層功夫,身軀各部位都相當靈敏,周身無處不是手,完全是自然反應,磚頭打在身上,象我們打籃球時,接球的緩衝,隨即再扔出去那樣,可見,達到五陰五陽,周身協調,剛柔相濟,粘沾連隨,蓄髮相變,是何等巧妙和準確。總之,完成第五層功夫已經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大腦皮層中興奮的抑制過程,肌肉收縮和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會使這種協調的動作受到損害,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一舉一動,陰陽皆能調解平衡,八面支撐。所以說:「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仿稱妙手,妙手一運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但是,科學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太極拳的鍛煉也如此,終身不可盡其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