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濟學發展仍舊延綿不絕,那《國富論》就是起頭的那個」1「
06-08
推薦者:虎嗅 4 經濟學 理論方法
書名:《國富論》
作者:亞當·斯密
譯者:孫善春 李春長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國富論》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發表,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誕生。亞當·斯密的利己主義經濟學和利他主義倫理學就像計算機科學中的0和1一樣,構成了整個計算機世界
本書推薦者:徐詩(網易移動互聯網部總經理)她說:最近重讀一些書,比如《國富論》、《藍海戰略》、《理性樂觀派》。作為經濟學聖經的《國富論》,直到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價值。這本深刻剖析了「市場經濟」「無形之手」如何調節自由競爭市場的著作,幫助我們理解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移動互聯網裡的生存者,起得快,消失得更快,在一個「自由競爭的移動互聯生態系統」中,這些原理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激烈競爭的應對之道。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對這樣一本人類經典的閱讀,本身就是一次愉快的激蕩智力的體驗。作為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譯本導論) 文/楊兆宇一.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經濟學之父,他的代表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初版於1776年,和美國的《獨立宣言》同年發表,被後人視為1776年發表的兩個最重要的文本。政治上要求獨立的呼聲和經濟上要求自由的主張同時出現,究竟是巧合還是必然,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二.亞當·斯密是經濟學之父,在經濟學界有著近乎神一樣的地位。但世人只知道半個亞當·斯密。論及這個問題,不能不提「斯密之謎」,不能不提到亞當·斯密的另一本書,一本消耗亞當·斯密的時間和精力不少於《國富論》的鴻篇巨作《道德情操論》。在《道德情操論》中,他從人具有的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在《國富論》中,他從利己的本性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這種矛盾在經濟學史中稱為「斯密之謎」。不了解《道德情操論》,就不能真正認識一個完整的亞當·斯密。亞當·斯密深受他最好的朋友大衛·休謨(David Hume)人性論的影響,把人性作為他的全部理論的出發點。亞當·斯密的研究實際要以人性為基礎構建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亞當·斯密的哲學觀點來源於同時代的牛頓的自然哲學,還有自然界的秩序。牛頓發現了統一物理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亞當·斯密也仿此提出了幾條定理,試圖用相同的方式統一道德和社會交往準則,這個準則能夠使人們分辨是非,選擇正確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會在人的利己和利他之間選擇,建立完美的平衡,有助於社會福利。令人遺憾的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視,人們甚至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看不見的手」當成市場經濟永恆的基本原則,當成經濟學「皇冠上的明珠」,卻把亞當·斯密本人更推崇的《道德情操論》完全忘卻了。斯密當然更喜歡自由市場制度,但人們卻忽略了市場在社會中的本質。「同情」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如果社會缺少這一基礎,這個社會就會迷失方向。理解亞當·斯密時,如只知道《國富論》而不知道《道德情操論》,最多只知道半個亞當·斯密。如果因此而曲解了《國富論》,對亞當·斯密的理解則不到一半的程度;同理,如果只知道《道德情操論》,而不知道《國富論》,也只是知道半個亞當·斯密。不幸的是,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更重視經濟利益而不是道德情操,因此,世人只關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而忽視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錯誤地認為亞當·斯密只是一味鼓吹人的利己性,甚至認為亞當·斯密本人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其實這完全搞錯了,亞當·斯密首先是一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哲學家,其次才是觀察力過人、分析力深刻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人性的認識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對人性的看法是雙重的:在經濟學中,亞當·斯密側重說明人的利己性;而在倫理學中,亞當·斯密又側重說明人的利他性。只有把經濟上的利己性和倫理上的利他性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真實的人性。只有從利己和利他兩個方面理解亞當·斯密,才能正確認識亞當·斯密。目前懸而未決的爭議是,他有沒有構思第三本書?因為《道德情操論》是關於人類行為的「利他」,而《國富論》是關於經濟活動的「利己」;因此,似乎應該有第三本書,作為利他和利己之間的橋樑。人類現有的經驗告訴我們,真理從來都不在兩個極端的端點上。在此共識基礎上,人們面臨的問題就是怎樣找到兩極之間的黃金中點。尋找利己和利他之間的黃金中點,既是個人面臨的問題,也是各類組織和國家面臨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中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變動的,利己和利他之間的黃金中點在人類的過去向利己方向偏移,而在未來肯定會向利他方向偏移。可以肯定地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人類覺悟的提高,世人會逐漸認識另半個亞當·斯密,會有更重視他的《道德情操論》的時代。亞當·斯密的影響力在經濟學界是最大的。亞當·斯密的姓「斯密(Smith)」,如果按現在的規範譯法,應譯成「史密斯」。為什麼現在沒有人敢把斯密改譯成「史密斯」呢?就是因為斯密的名氣太大了,改過來後,經濟學人找不到斯密,會發生混亂,會引起很多麻煩,所以,到現在也沒有人敢捅這個馬蜂窩,只好將錯就錯了。200多年過去了,亞當·斯密的影子伴隨著經濟學的發展。至今還有人經常提出「回到亞當·斯密!」的口號。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東方人、印度籍的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被稱為當代的亞當·斯密;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喬治·約瑟夫·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sler)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列舉參加學術研討會時,經常聽到的語錄,其中有兩則是:「這個亞當·斯密早就說過!」和「亞當·斯密才沒說過這個!」 亞當·斯密,成為了判別是非的指標。在經濟學界,亞當·斯密的地位像神一樣。 三.前面強調亞當·斯密的另一半,並不是要否定人們已經知道的這半個亞當·斯密。亞當·斯密的利己主義經濟學和利他主義倫理學就像計算機科學中的0和1一樣,構成了整個計算機世界。因為我們譯的是《國富論》,我們還得重點論述《國富論》的主要觀點和《國富論》在今日中國的意義。《國富論》的研究對象是經濟世界,認為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國富論》全書分為五篇,其主要內容如下:1.「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亞當·斯密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他還認為,利己心這並不是值得反對和摒棄的;他相信,個人自私可以有助於整個社會福利。2.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列舉出製造針的例子來說明分工的好處。(略)分工的發展以及勞動劃分為越來越精細的專業化作業,這是正在出現的工廠制度的主要結果。有了分工,同樣數量的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義價格時,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負擔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種種娛樂消費品。但是,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個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少部分依靠自己的勞動,而大部分卻需依靠別人的勞動。所以,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物品,但不願自己消費,而願意以它來交換他物,對他來說,這物品的價值等於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4.反對殖民政策。《國富論》中有一篇專談殖民地問題,亞當·斯密主張自由貿易,所以對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表示反對。殖民地國家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在他看來,對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5.主張「自由放任」。《國富論》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論政治經濟學體系」。其中討論兩種制度:一種是商業制度;另一種是農業制度。亞當·斯密主張「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他強調,只有對內對外的商業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繁榮;同時他也反對各種公司的壟斷。另外,他還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實行分工,並極力倡導自由貿易。6.政府的主要職責。亞當·斯密對於政府的職責規定得相當具體。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在於對外抵禦敵國,對內執行司法;政府的另一個重要職責是「創建並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公共事業」的各種設施。7.教育的重要。亞當·斯密認為教育社會底層民眾,國家雖得不到什麼直接的好處,但總比讓民眾無知識、不受教育好得多。他指出,在自由國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輿論,因此,公眾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者愈多,越有公正判斷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對於教育的推動,實不可稍有疏忽和閃失。《國富論》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它的發表,標誌著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誕生。此前,人類雖有經濟思想,但卻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學思維範式。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了基礎。迄今為止,人類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 |
推薦閱讀:
※暗戀,可能是最具有經濟學色彩的情感選擇
※經濟學真的很好玩嗎?
※2.生態位法則,一個值得應用在經濟學中的法則
※經濟金融系列學習(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