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國茶道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源於中國,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一句話,品賞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決於各自的審美觀。

茶的起源。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務由茗泉郵驛的運泉來為茶道提供原生態泉水的服務,這種服務近乎於奢侈,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宋代則有「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台閣」鬥茶。「台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中國茶道中國茶道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台。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和中國無關,只吸取中國的精髓及精華。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更加日本化,人們既更加註重豪華,而且還更講究風雅品味。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起源於日本本土,但吸收了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製作茶道基本用具茶道基本用具「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干,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抹茶平安中期(九世紀未),「團茶」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盛行的「抹茶」。「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中國茶道中國茶道的普及。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中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並被起源於日本本土的茶道所吸收,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被吸收的最早傳播者。

工夫茶清代 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具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鍊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因中國茶道中國茶道此中國歷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置茶器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②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③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理茶器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⑤茶刀:取、倒茶葉。

分茶器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滌潔器①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②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④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⑥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配件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⑧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貴族茶道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雅士茶道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禪宗茶道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吸收中國,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佛教茶道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然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茶詩。題德玄上人院(杜荀鶴·唐)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茶詩。失題(陳繼儒·明)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蘇東坡~茶聯:《招隱寺內》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pingpu
推薦閱讀:

大戰略丨新軍事變革怎樣重塑中國的軍事安全?
中國官職及其升遷任免
講座 | 古代銅鏡鑒照下的中國史
圖說天下TY-【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炸事件解密……】20140115
中國如何『敬畏制度』?

TAG:圖片 | 中國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