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極端寫實」與「極端深刻」 從冷軍的《豐碑》《小姜》說起

《小姜》

文/思望

談到油畫家冷軍,通常的「定義」是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或許是這一頂「金帽子」,限制了人們研究冷軍及其藝術的視野,以至於談及冷軍的時候,往往都認為,他的藝術的最大價值就是「極端寫實」。但如果把認識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麼其評鑒的目光卻是十分膚淺甚至是錯誤的。任何藝術都是藝術家心靈的創造,冷軍亦然。

《豐碑》和《小姜》

《豐碑》和《小姜》是冷軍的代表作。以此為例,我們來分析冷軍的所謂「超寫實藝術」是如何「超越」寫實的。

我第一次看到《豐碑》的原作,是在劉益謙創立的龍美術館舉辦的一次展覽上。在林林總總的當代繪畫藝術作品中,《豐碑》鎖定了我的目光,攝住了我的心魂。一塊彷彿汽車底盤動能裝置的模塊,像紀念碑一樣矗立在我的面前。那緊緊擰著的螺帽,那銹垢蒙身的骨架,那鋼鐵錚錚一樣的質感,讓人懷疑它不是畫,而就是剛剛拆卸下來的實物。我既震驚於冷軍的「盡精微」、讓冷冰冰的機器「活起來」的神筆,更震撼於畫面背後燃燒著的一座熊熊的熔爐,涌動著一團升騰的地火,跳躍著一種激越的精魂。我的思緒,沒有停留在畫幅本身,或者說沒有局限在冷軍所描繪的對象上,而是想到了這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化。這幅作品創作於1996年——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鄧小平南方談話四年之後,中國經濟正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冷軍不是在超然地、客觀地、超寫實地描繪一架機器,而是用超寫實的手法塑造一個象徵物。他從浩浩蕩蕩的時代浪潮里,慧眼獨具地選擇了工業化的一個「典型」:動能裝置。《豐碑》是時代之子。冷軍是懷著一腔赤子之情來創作《豐碑》的,是懷著「立此存照」、「為時代立傳」的理想來創作《豐碑》的。

我們再來看人物畫《肖像之相——小姜》。冷軍的「肖像之相」——「小羅」、「小唐」、「小姜」等,每一幅都宛如活生生的真人一般。第一眼看時,她們似乎要在觀賞者眼前改變姿勢。當回頭再去看時,她們又變了,都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小姜》是最吸引我的一幅。

像綠葉叢中一朵潔白的山茶花,「小姜」清純甜美無邪。少女那純樸迷人的形象,就像生活中的鄰家少女一樣,親切自然。通過高超的背景、光影的運用,憑著對色彩筆觸的敏感,她的肌膚散發著溫潤的光澤,尤其是毛衣線縫間透露出來的手臂,若隱若現,更讓人想像著「肌如凝脂」的感覺。用「漸隱法」描繪的眼睛,展現出一種略有所思、難以言表的神情。那以極細緻的線條勾勒出來的秀髮黢黑而濃密,襯托出純真、甜美、細膩的粉紅色臉龐。嘴唇上自然的紅色與臉部膚色十分地和諧,就跟真的皮膚一樣。整幅作品,已經完全看不出繪畫手段的痕迹,似乎是高精度的放大照片,但又是實實在在用顏料純手工繪製出來的,真正達到了「細膩而不膩,逼真而非真」的藝術效果。

站在《小姜》面前,我能感覺到她的呼吸,能夠感受她的沉思——她的心靈的活動。她的純潔、她的嫻靜的性格,她的少女情懷,通過她秀美的身姿、低垂而溫婉的目光,完美地表現出來。

為什麼要創作《肖像之相》這一系列作品?冷軍說:「在滿世界都是那些怪異的、暴力的、色情的畫面充斥的今天,人們很少能真正看到一些優雅、健康、深刻而審美的好作品,觀賞者現在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畫些可讀、可看的,具有傳統審美價值的作品。」顯然,冷軍是在用「寫實」向那些不寫實的「藝術」挑戰,在批判那種以扭曲為美、變形為美、病態為美的所謂「現代藝術」。他在宣告,這人世間有著真正純潔的美,活生生的形象美。他是借畫《小姜》在抒發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自信,在表達一種現實主義的主張,在宣示自己的審美類型,在履行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

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冷軍

中國寫實油畫發展的黃金時期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寫實油畫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已成為那個時期的標誌。後來陳逸飛、艾軒、楊飛雲、王沂東等共同成立了「中國寫實畫派」,標誌著中國寫實油畫以群體的實力形式亮相於世界和中國繪畫界。艾軒說:「中國現在最高水準的寫實主義繪畫絕對走在世界的前列……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後,對中國的寫實主義繪畫都驚訝不已,他們想像不出在古老的東方會有人把西方的藝術推向極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發端於西方」而「極致於東方」的藝術現象呢?時代性與民族性使然。眾所周知,敦煌藝術、龍門藝術都源於外來藝術,但經過當時中國藝術家的審美選擇、創造而本土化,進而成為今天地道的、優秀的中華傳統藝術。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胃納能力。改革開放以後,當代中國人物畫(包括國畫與油畫)經歷了一次從「高大全」、「紅光亮」向表現普通民眾的轉型,油畫也經歷了一次本土化的深化。東方藝術家「緣物寄情」的藝術情懷,使中國超寫實主義畫家決然不同於西方超寫實主義畫家,冷軍亦然。

一個畫種或許沒有國界,但任何一個藝術家都離不開自己民族的文化根脈。作為當代中國超寫實主義油畫的領軍者,冷軍其實充滿了對中國文化的迷戀。學畫之初,冷軍畫的就是水墨,這種情結叫他難以割捨。在創作油畫時,他其實創作了不少中國水墨畫。他創作的《秋肥》把秋水之下的螃蟹表現得神形兼備,惟妙惟肖,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哲學理念、文人風骨盡顯紙上。他還堅持研修書法。因此,血液中帶有中國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冷軍,一方面堅持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來審視油畫,尋求油畫語言的東方氣韻,並以持之以恆的耐心、毅力及創造力創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美到極致的經典油畫作品,一方面又醉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與追求,把中國文化的血脈自覺不自覺地滲透到他的油畫作品中。他認為「工匠與藝術家的區別在於,藝術家有自己情緒的表達。」中國藝術家不可避免地都是「中華文化熏染出來的人。」 「中國藝術的特點是內在厚重。」他坦陳:「文以載道是我藝術的頂層設計。」 「表達自己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感受,雖不是借物抒情,但創作中也免不了要巧妙地藉助它物隱喻自己的觀點看法。」《豐碑》、《小姜》正是這種「載道」、「隱喻觀點」的經典作品。

我感到高興的是,有些評論家已經不單單用「超寫實」的標籤去看冷軍,開始審視冷軍藝術的這些內質:「冷軍是中國超寫實主義油畫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超寫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超寫實,如果將他的作品歸屬到傳統寫實主義或者超寫實主義未免太武斷。」「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油畫精緻的質感、真實的色彩,還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出大家都能懂的情感。」冷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漂洋過海來的,他由時代與民族文化孕育和催生。他的作品的最大特點不僅僅「極端寫實」,而且憑藉對當代題材與內容的切入,以其獨到的構思結合非凡的藝術技巧,可以給觀者帶來心靈的震顫和深沉的思考。他的內心世界是火熱的,其藝術創作是細節與整體效果的完美統一,是「極端寫實」的物象與「極端深刻」的內質的完美統一。

《小姜》

文/思望

談到油畫家冷軍,通常的「定義」是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或許是這一頂「金帽子」,限制了人們研究冷軍及其藝術的視野,以至於談及冷軍的時候,往往都認為,他的藝術的最大價值就是「極端寫實」。但如果把認識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麼其評鑒的目光卻是十分膚淺甚至是錯誤的。任何藝術都是藝術家心靈的創造,冷軍亦然。

《豐碑》和《小姜》

《豐碑》和《小姜》是冷軍的代表作。以此為例,我們來分析冷軍的所謂「超寫實藝術」是如何「超越」寫實的。

我第一次看到《豐碑》的原作,是在劉益謙創立的龍美術館舉辦的一次展覽上。在林林總總的當代繪畫藝術作品中,《豐碑》鎖定了我的目光,攝住了我的心魂。一塊彷彿汽車底盤動能裝置的模塊,像紀念碑一樣矗立在我的面前。那緊緊擰著的螺帽,那銹垢蒙身的骨架,那鋼鐵錚錚一樣的質感,讓人懷疑它不是畫,而就是剛剛拆卸下來的實物。我既震驚於冷軍的「盡精微」、讓冷冰冰的機器「活起來」的神筆,更震撼於畫面背後燃燒著的一座熊熊的熔爐,涌動著一團升騰的地火,跳躍著一種激越的精魂。我的思緒,沒有停留在畫幅本身,或者說沒有局限在冷軍所描繪的對象上,而是想到了這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化。這幅作品創作於1996年——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鄧小平南方談話四年之後,中國經濟正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冷軍不是在超然地、客觀地、超寫實地描繪一架機器,而是用超寫實的手法塑造一個象徵物。他從浩浩蕩蕩的時代浪潮里,慧眼獨具地選擇了工業化的一個「典型」:動能裝置。《豐碑》是時代之子。冷軍是懷著一腔赤子之情來創作《豐碑》的,是懷著「立此存照」、「為時代立傳」的理想來創作《豐碑》的。

我們再來看人物畫《肖像之相——小姜》。冷軍的「肖像之相」——「小羅」、「小唐」、「小姜」等,每一幅都宛如活生生的真人一般。第一眼看時,她們似乎要在觀賞者眼前改變姿勢。當回頭再去看時,她們又變了,都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小姜》是最吸引我的一幅。

像綠葉叢中一朵潔白的山茶花,「小姜」清純甜美無邪。少女那純樸迷人的形象,就像生活中的鄰家少女一樣,親切自然。通過高超的背景、光影的運用,憑著對色彩筆觸的敏感,她的肌膚散發著溫潤的光澤,尤其是毛衣線縫間透露出來的手臂,若隱若現,更讓人想像著「肌如凝脂」的感覺。用「漸隱法」描繪的眼睛,展現出一種略有所思、難以言表的神情。那以極細緻的線條勾勒出來的秀髮黢黑而濃密,襯托出純真、甜美、細膩的粉紅色臉龐。嘴唇上自然的紅色與臉部膚色十分地和諧,就跟真的皮膚一樣。整幅作品,已經完全看不出繪畫手段的痕迹,似乎是高精度的放大照片,但又是實實在在用顏料純手工繪製出來的,真正達到了「細膩而不膩,逼真而非真」的藝術效果。

站在《小姜》面前,我能感覺到她的呼吸,能夠感受她的沉思——她的心靈的活動。她的純潔、她的嫻靜的性格,她的少女情懷,通過她秀美的身姿、低垂而溫婉的目光,完美地表現出來。

為什麼要創作《肖像之相》這一系列作品?冷軍說:「在滿世界都是那些怪異的、暴力的、色情的畫面充斥的今天,人們很少能真正看到一些優雅、健康、深刻而審美的好作品,觀賞者現在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畫些可讀、可看的,具有傳統審美價值的作品。」顯然,冷軍是在用「寫實」向那些不寫實的「藝術」挑戰,在批判那種以扭曲為美、變形為美、病態為美的所謂「現代藝術」。他在宣告,這人世間有著真正純潔的美,活生生的形象美。他是借畫《小姜》在抒發一個中國藝術家的自信,在表達一種現實主義的主張,在宣示自己的審美類型,在履行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

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冷軍

中國寫實油畫發展的黃金時期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寫實油畫作品,如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等已成為那個時期的標誌。後來陳逸飛、艾軒、楊飛雲、王沂東等共同成立了「中國寫實畫派」,標誌著中國寫實油畫以群體的實力形式亮相於世界和中國繪畫界。艾軒說:「中國現在最高水準的寫實主義繪畫絕對走在世界的前列……很多西方人到中國來後,對中國的寫實主義繪畫都驚訝不已,他們想像不出在古老的東方會有人把西方的藝術推向極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發端於西方」而「極致於東方」的藝術現象呢?時代性與民族性使然。眾所周知,敦煌藝術、龍門藝術都源於外來藝術,但經過當時中國藝術家的審美選擇、創造而本土化,進而成為今天地道的、優秀的中華傳統藝術。中華文化有著巨大的胃納能力。改革開放以後,當代中國人物畫(包括國畫與油畫)經歷了一次從「高大全」、「紅光亮」向表現普通民眾的轉型,油畫也經歷了一次本土化的深化。東方藝術家「緣物寄情」的藝術情懷,使中國超寫實主義畫家決然不同於西方超寫實主義畫家,冷軍亦然。

一個畫種或許沒有國界,但任何一個藝術家都離不開自己民族的文化根脈。作為當代中國超寫實主義油畫的領軍者,冷軍其實充滿了對中國文化的迷戀。學畫之初,冷軍畫的就是水墨,這種情結叫他難以割捨。在創作油畫時,他其實創作了不少中國水墨畫。他創作的《秋肥》把秋水之下的螃蟹表現得神形兼備,惟妙惟肖,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哲學理念、文人風骨盡顯紙上。他還堅持研修書法。因此,血液中帶有中國文人風骨與氣節的冷軍,一方面堅持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來審視油畫,尋求油畫語言的東方氣韻,並以持之以恆的耐心、毅力及創造力創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美到極致的經典油畫作品,一方面又醉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索與追求,把中國文化的血脈自覺不自覺地滲透到他的油畫作品中。他認為「工匠與藝術家的區別在於,藝術家有自己情緒的表達。」中國藝術家不可避免地都是「中華文化熏染出來的人。」 「中國藝術的特點是內在厚重。」他坦陳:「文以載道是我藝術的頂層設計。」 「表達自己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感受,雖不是借物抒情,但創作中也免不了要巧妙地藉助它物隱喻自己的觀點看法。」《豐碑》、《小姜》正是這種「載道」、「隱喻觀點」的經典作品。

我感到高興的是,有些評論家已經不單單用「超寫實」的標籤去看冷軍,開始審視冷軍藝術的這些內質:「冷軍是中國超寫實主義油畫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超寫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超寫實,如果將他的作品歸屬到傳統寫實主義或者超寫實主義未免太武斷。」「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油畫精緻的質感、真實的色彩,還能從他的作品中讀出大家都能懂的情感。」冷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漂洋過海來的,他由時代與民族文化孕育和催生。他的作品的最大特點不僅僅「極端寫實」,而且憑藉對當代題材與內容的切入,以其獨到的構思結合非凡的藝術技巧,可以給觀者帶來心靈的震顫和深沉的思考。他的內心世界是火熱的,其藝術創作是細節與整體效果的完美統一,是「極端寫實」的物象與「極端深刻」的內質的完美統一。


推薦閱讀:

心態行為位於兩個極端的命造
八字五行生剋極端情況?
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歐洲瘋長
乳腺癌:兩類極端表現的糾正
發展佛教有助於解決極端化

TAG:極端 | 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