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念處的實修與利益

四念處的實修與利益

明法比丘

   四念處的修法一直是佛陀時代及上座部佛教徒尋求開悟解脫的主要法門之一。在大乘佛教,有人懷疑這個法門是聲聞道、辟支佛道,而不是菩薩道,龍樹菩薩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說三十七品涅槃道,隨眾生願,隨眾生因緣各得其道。」(《大智度論》,大正藏25.197中~下)可見通達佛法的人完全接納四念處及三十七道品。雖然佛法在中國弘傳,但是四念處的修法卻很少人知道或被實踐,在高僧傳中只有提到極少數的法師在實踐及弘揚,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79A.D.)對教界的實修狀況很感慨地說:「若得四念處,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時行人,不識此意,悲痛奚言。」(《四念處》,大正藏46.560中)中國佛教興盛時期就很少人理解四念處,何況正法衰微的時期。當代台灣佛教行者,無論哪一個宗派,若有心續佛慧命,有必要對四念處加以理解、重視及實踐。

  四念處的修法,若參照《大念處經》及批註書,可以了解更多的實修細節及要領,而實修中還有一些方法及技巧,為歷代原始佛教國家的行者所開發,在台灣倡導四念處禪修,有必要引介南傳禪修大師的禪法。

四念處的實修法

  四念處的修法,簡單地說,透過觀察身體的活動、情緒的感受、心念的活動、思維的對象,來體悟無常、苦、無我。它是以觀照或專註呼吸開始,有人則以腹部的起伏作為專註的對象,呼吸的進出或腹部的起伏,都是身體的現象。為什麼先觀察身體呢?因為當一個人的心不澄靜,就如一盆水有波動,無法照見頭面,所以修持四念處的要務就是先專註在身體,使心澄清,經中這麼說:「我(阿難)聞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斷。」(《中阿含三十三經》,大正藏1.471下)可見佛陀也精勤於觀身,禪修者應當把專註於身體當做重要的修行下手處。當禪者在觀察身體的時候就專註觀察身體。

那麼什麼時候才觀察受、心、法呢?即當我們觀身而使心澄靜、安詳後,然後有餘力去作別的念處的觀察,觀察的因緣有兩種:一、主動作受、心、法的掃描、觀察。二、受、心、法產生一些訊息而被注意到。關於第一種是警覺是否維持在正念或正確的方法及有否心理的現象活躍者,第二種則被動地接到心理活動的訊息。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只要觀察到,就可以把觀察的受、心、法當做專註的對象,如觀察到苦的感覺,那麼就專註在「苦、苦」,若觀察到樂受,就專註在「樂、樂」,觀察要持續,只有觀察苦(或樂),直到那種感受消失或不再干擾,又回到呼吸(或腹部),若有心念(貪.瞋.痴、或無貪.無瞋.無痴等)或法念(思惟的對象,依《大念處經》記載,包括:五蓋、五取蘊、六根、七覺支、四聖諦)產生,情況也一樣,從專註在呼吸上,清楚地轉移專註力到那個心念或法念上,直至其消失或清楚地知道法,再繼續觀察呼吸。在進行觀察時,心念必需保持不逃避、不排斥、不壓抑,讓心的敏感度及自覺能力靈活起來,因此才有利於對法的體驗。

  修習四念處的人,隨時都可以練習禪觀,無論在行住坐卧,前進、後退,瞻前、顧後,曲、伸,吃、喝,嚼咀、品味,刷牙、洗澡,穿衣、脫鞋,講話、靜默,忙碌、悠閑,大小便,都是修行的時刻,任何處所都是修行的道場,所以四念處禪修者不會沒有修行的時間,因為可以跟生活打成一片,禪修者只要能專註觀察一分鐘就有一分鐘的正念效果,十分鐘就有十分鐘的效果。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修習四念處的利益,包括消除不如意事或逆境產生的痛苦、焦慮、緊張、恐懼,也包括消除如意事(或順境)的粘著、愛戀、耽溺,若能完全做到消除各種的干擾,當下就獲得清涼自在,若不能完全做到,則只要能保持觀照,就盡到了當下該做的事,對減少潛在的業力亦有所裨益。保持著熱誠(atapi)、正念(sati 當下覺知)、正知(sanpajanna 當下明白)連續地及綿密地觀照,明覺力將由粗糙(隨時警覺,隨時拉回散亂的念頭)轉為細膩(任運自如地觀,不必很費心力,就可以觀察身受心法),由於累積強大的觀照能力,在靠近初禪的定力時,就可能證知肉體(四大)與精神的無常、苦、無我的現象,破除虛幻的、頑強的自我執著。依照《大念處經》所說,一個人若修持方法正確且精進不懈,在七日夜乃至七年內,可獲證三果(阿那含果)或四果(阿羅漢果)。這樣的修行成果是很可觀的。這確實是佛陀時代修行人修持四念處的成果,也對後代的學法者邁向解脫之道,有很大的鼓勵作用。

  脫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再生死輪迴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解脫之道。一些佛徒以為自己若解脫之後,不再來世間度眾生、說法,未免悲心不足,於是就有這樣的聲音:「今是學時,非是證時。」(《小品般若經》第十八品,大正8.568下)而發願忍而不證,為了生生世世度化眾生,這種思想就是菩薩道,有別於佛教的主流解脫道(聲聞道)的思想。其實這樣的菩薩道是理想多於實際,若依照《雜阿含經》所說,一個人努力地學法,終會開悟見法。就像母雞孵雞蛋,因緣俱足,小雞終會孵成出殼;又像在河裡的一根木頭,只要不腐爛,不被人拿走,不被泥沙卡住等,終會流入大海。若修持四念處,能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奉持戒定慧,世間的憂惱將逐漸減少,雖然一個人沒有經過長期的密集禪訓,但還是有可能在一剎那間開悟見法,而見法者頂多只有七次天人往返就會證到阿羅漢果,而不再於世間受生,亦即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的人,若精勤實踐佛法,在某一世不復記憶曾發願行菩薩道或捨棄菩薩願,也將回到正常的解脫道。

  四念處為寶貴的修行精要,被稱作「一乘道」(有人理解作「唯一的道路」),聲聞、獨覺、菩薩都可以依之修習而得到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對於沒有宗教信仰者或者甚至不同宗教信仰者,也可依沒有宗教色彩的四念處修習,而得到利益,如:身心輕鬆、睡眠安穩、不易生氣、慈祥、勤快、細心、耐心、正直、記憶力增加、消除惡業、增加善業等。當然,在增加了福智資糧後,實踐者也可能走向解脫道。

(原文刊載於1992.4.10.〈法光雜誌〉第31期,以張慈田之名發表,2003.3.修訂)

(《嘉義新雨雜誌》第40期)


推薦閱讀:

如何修習四念處
四念處卷第二
第二四章 修四念處
正法:【四念處】 心念處
四念處的具體修法(一)

TAG:利益 | 四念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