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媒體報道與國民好感度的分析和建議
2014年9月9日,由中國日報社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一年一度「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在東京發布。調查結果顯示,兩國公眾繼續看重中日關係,但對兩國關係現狀認可度達近十年最低。其中,對中國抱有不好印象的日本人達到了93%。該調查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本次調查是第十次。儘管上述民調結果發自小部分群體,難以代表日本國民總體意願,但其結果及成因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此外,據日本內閣府2014年12月20日公布的「外交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日本民眾對中韓兩國「無親近感」比例,上升至該項調查進行40年以來最高。其中對中國「無親近感」的受訪者比例為83.1%,比去年增加2.4%。相當於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的日本內閣府自1975年開始每年實施此項調查。
「為何九成日本人對中國無好感?」針對這個問題,筆者2015年1月至5月在日本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所研修期間,在分析了兩個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收集了日本媒體近期的涉華報道,採訪了有30餘年中國報道經歷的NHK電視台資深評論員加藤青延,以及50餘位普通日本國民,並就如何改善日本人對中國的國民好感度提出建議。
為何九成日本人對中國無好感
根據2014年「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日本國民對中國有不好印象的主要理由如下:
1.認為中國的舉動不符合國際法規(55.1%);
2 .認為中國在獲取資源、能源和食品方面很自私(52.8%);
3.在歷史問題上批判日本(52.2%);
4.圍繞釣魚島的持續對立(50.4%);
5.中國媒體反覆進行反日報道(41.1%);
6.軍事力的增強及不透明性(31.2%);
7.中國的行動具有霸權性質(29.0%);
8.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愛國行動和想法(28.7%);
9.政治體制不同(25.7%);
10.中國國民的民族主義強烈(18.4%);
11.其他(14.5%);
12.因為過去有過戰爭(3.3%);
13.沒有特別的理由(2.3%);
14.無回答(0.1%)。
這些原因的背後,除了兩國國力逆轉、領土爭端、極端民族主義,以及中國人自身的不文明行為等因素外,媒體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
1.九成國民通過媒體間接了解對方
作為言論NPO民意調查的實行委員之一,加藤青延發現在該調查中,回答問卷的中國人里,10人中有9人都沒有來過日本,是通過看中國的電視和新聞上的報道了解日本。回答問卷的日本人里,10人中有9人沒去過中國,是通過看日本的電視和新聞上的報道了解中國。因此,被調查者彼此之間都是通過間接的信息了解對方,而不是通過親身體驗直接了解對方。
此外,據「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96.5%的日本人和91.4%的中國人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來了解對方國家。
2.日本媒體關於中國的報道負面居多
以日本最大門戶網站雅虎的報道為對象,筆者就2015年4月1日到5月1日之間,對在該網站頭條報道中20條涉華報道進行統計發現,負面或從批評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的報道居多。
不難看出,在上述共計20條新聞里,負面報道居多。正面報道僅有第3、第4條。第2、第8條一般性社會新聞對於日本來說沒有直接利害關係,也不具備較高的新聞價值。其餘16條,均為負面報道或從批評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的報道。
從筆者上述統計可以看出,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中,與日本國民對中國持不好印象理由相關的話題佔有多數。
3.國民客觀看待本國負面新聞,但易被國外負面新聞間接誤導
加藤青延認為,造成國民好感度低的結果,媒體確實有很大責任。但是,負面新聞居多是媒體報道自身的特點,這一事實很難改變。在報紙、電視、網站的新聞中對好事報道較少,大部分是壞事,每天都正常發生的事情不可能成為新聞。但是,不論媒體怎樣大量報道在日本國內發生的壞事,在日本居住的日本國民因為了解跟媒體報道中不一樣的日本,了解正面的日本,所以可以客觀看待這些報道。但是,換成國外的負面新聞,因為根本不了解跟媒體報道中不一樣的正面部分,所以容易在不了解的狀態下,被媒體負面報道間接誤導。
4.日本年輕人對華好感度相對最高,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
從日本內閣府2014年「外交輿論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在「對中國有好感」的調查結果中,20~29歲的年輕人相對比例最高(8.1%)。為何日本年輕人對華好感度相對最高?
加藤青延認為,這是因為目前20多歲的日本年輕人基本上不看報紙和電視上的新聞。
如今,年輕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社交媒體」,比如:Twitter、 Facebook、Line等。事實上,那些報紙、電視、網站不怎麼報道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情,則會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分享。比如:今天去哪裡旅遊啦,到哪裡吃了什麼好吃的……大家直接拍照上傳到社交媒體。年輕人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個人之見的直接交流,反而不容易受到中間媒介信息的影響。
除了社交媒體的原因,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從懂事開始,就身處中國已經趕超日本的時代,知道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存在其父輩們那種心理落差,更容易以平常心與中國的年輕人交流。
日本國民感興趣的中國話題
就對中國的印象及感興趣的中國話題,筆者採訪了50餘位普通日本國民,對日本國民對華好感度進行了切身考察,並為今後對日傳播收集了可借鑒的話題。
從採訪中可以看到,去過中國的日本國民,都是從自身感受談對中國的印象,介紹了對中國的各種好印象。而沒去過中國的日本國民,一方面基本都提到了是從新聞報道中了解中國,另一方面是從在日本接觸到的中國人了解中國。
50位日本國民中,有8位主動提到對中國的不好印象,其餘42位,即84%都明確表示了對中國的好印象。此外,接受筆者採訪的大部分日本國民並不認同「有九成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度」的調查結果。
再來看他們關注的中國話題,74%都提到中國文化。包括:漢字、古文、書法、翻譯、儒教、飲食、旅遊、音樂(古琴、二胡)、美術、服飾、動漫、武術、大禹、麻將、釣魚、酒吧等。其中既有中國古代文化,也有現代文化。
除了中國文化,其次被關心最多的是社會生活,比如: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家庭觀、中國城市的變化、城鄉差距、生活消費等。從採訪結果看,普通日本國民對中國最感興趣的話題,不是政治問題,也不是經濟GDP,而是與自己生活相關、興趣相關的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其中,又有多人提到對「文化比較」、「文化差異」感興趣。
對增強國民好感度的建議
一、在新聞報道方面,為將更真實、綜合、立體的中國展現給日本讀者,報道方法和內容組合尤為重要,需做好前期準備。
1.單純化、簡單化的短訊、速報配合多角度、綜合的分析報道,力求報道更加全面客觀。
2.了解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新聞工作者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了解對象國文化。增加兩國新聞記者互訪項目,加深理解。
3.更多傳遞中日的共通之處,引起共鳴。日本在歷史上曾長期以中國為師,積極主動地向中國學習,雖然在「脫亞入歐」的近代化過程中丟失不少,但其文化中的中國元素不可抹滅。
4.將當代中國的新魅力傳遞給日本。如飲食、時裝、動漫、現代音樂、藝術等,尤其可以應對那些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年輕一代,因為青少年肩負著兩國的未來。
5.報道日本國民感興趣的中國文化及中日文化差異等內容,在文化報道中可以滲透政策類的宣傳。比如「一帶一路」。
6.報道中日兩國間、民間的感人故事。如:日本NHK電視系列片《Project X》里曾播出的中日兩國合作保護瀕危鳥類朱的故事等。
二、在對日交流方面,增大對高層次、高質量的精英交流活動的支持力度,以保證不斷推出新穎的外宣亮點模式。實際證明,泛泛的交流所產生的一般效果難以長期維繫和推廣。
三、在教育方面,加強教育,減少不文明行為,此外還需了解中日之間價值標準的異同和表述形式的差異。隨著媒體、旅行社等向國人不斷介紹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可進一步減少兩國民眾直接交往中帶來的誤解。如果您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並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贊。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向前的動力。
推薦閱讀:
※再造中國區劃的建議書
※美CDC用藥新指南建議醫生慢性疼痛慎用止痛藥
※人大委員建議:強迫賣淫罪等不應取消死刑
※五條建議:養魚幫你走好運
※給職場女性的15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