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袁崇煥:明朝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在剛愎自用、心胸狹窄、急火攻心的崇禎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難以苟全生命,更何況是意氣用事的一介書生? 明代歷史上有兩大冤獄,一是英宗正統年間組織北京保衛戰的于謙,他以謀反之罪被處死,二是崇禎時抗擊後金有功的大將袁崇煥,他以通敵賣國被處以「磔」刑。兩人蒙冤受屈,令人生憐。不同的是,于謙尚算幸運,他死後不久就得以平反昭雪,袁崇煥卻因在蒙冤後不久明王朝就滅亡了,致使冤情被隱瞞達百餘年之久。

  一介書生 投筆從戎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幼年時便到廣西梧州藤縣的蓮塘村生活,入當地籍。袁崇煥早年走的是一條讀書入仕的道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歲的他考中進士,被授予於福建邵武縣知縣,從此步入官場。

  袁崇煥生活的年代,大明王朝已進入它的垂垂暮年,萬曆皇帝勤於搜刮,怠於政事,加劇了官場的腐敗。各級官員因循拖遢,貪污納賄,欺壓百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市民暴動、軍兵嘩變、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日顯突出。1616年,地處東北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公開與明朝為敵,開始了統一東北、稱雄天下的努力。次年,神宗抽調了大批精兵強將,派出精兵十餘萬前去鎮壓,卻在薩爾滸一戰中大敗而歸。遼東戰事頓時成為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

袁  崇煥雖是一介儒生,卻並非腐儒。薩爾滸之戰爆發時,袁崇煥正在北京參加會試,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勢,他與許多有識之士一樣,希望能投筆從戎,保家衛國。儘管他在中進士後就遠赴福建任職,但一腔熱血已經在內心沸騰。身居東南一隅,「為人慷慨,負膽略」的袁崇煥兵書不離左右,了解軍事制度,研究用兵伐謀之道。執政之餘,他設法向曾經在遼東駐紮、戍守過的退役將卒打聽、討論東北的形勢,熟悉前線軍情。時刻準備投身疆場的袁崇煥不久就等來了機會。

  1622年,在知縣任上已滿三年的袁崇煥到北京接受「朝覲」考核,類似今天的述職報告。當時,遼東的戰局一天比一天緊張,努爾哈赤在攻陷瀋陽和遼陽兩座重鎮後,又兵臨廣寧衛城(今遼寧北寧)下。袁崇煥再次表達了到前線殺敵立功的願望,而朝廷也希望在這次基層官員的考察中選擇有識之士參與遼東的戰守。時任都察院御史的侯恂聽說袁崇煥有些軍事才能,就推薦他到兵部工作,考慮到他是一介書生,就安排他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一職。

  兵部職方司主事,正六品,負責兵部文書的管理、軍用地圖的收藏,以及「城隍、鎮戍、簡練、征討」等軍政事務,是兵部最為緊要的部門之一。此時,關外軍情吃緊,朝野上下亂作一團,職方司事務繁忙,人們卻發現身為主事的袁崇煥沒有了蹤影。幾天後,隻身匹馬的袁崇煥重現京城。原來,他一個人跑到山海關外考察去了。此次「親歷遼事」,讓袁崇煥對邊境有了直接的印象,他信心滿懷地許下軍令狀:「給我撥一些軍兵錢糧來,我一定能守住山海關」。

在此用人之際,袁崇煥以其信心、勇氣和身體力行感動了天啟皇帝,他被破格提拔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到山海關等處監軍,並下撥20萬兩白銀用來擴充兵源。袁崇煥終於迎來了直面敵人的機會。出關前,他去拜訪了戰敗後「革職聽勘」在家的遼東經略使熊廷弼,熊廷弼試探地問:「袁公準備在山海關採取什麼策略?」袁崇煥胸有成竹地答道:「主守而後戰!」熊廷弼甚是高興,兩人相談甚歡。

到山海關不久,經略使王在晉派袁崇煥到廣寧中前所做監軍。該所在山海關外東北35里,這裡荊棘叢生,虎豹出沒,長期受八旗軍兵的騷擾。袁崇煥在接到命令後,星夜兼程,在凌晨時入城,駐地將士深為其勇氣所折服。

從袁崇煥的特立獨行和英勇無畏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他殺敵立功的迫切心情。在他的職務節節攀升之時,他的信心也越來越大。一次,他發現有軍官虛報軍兵人數,便將其處死。孫承宗大為震怒,斥責他說:「你只是一名監軍,難道有權力擅殺將官嗎?」袁崇煥自知理虧,只好向孫承宗頓首謝罪。其實,虛報軍兵以從中謀利的作法在軍中非常普遍,袁崇煥之舉亦表明他在處理軍中事務時獨斷與自負的一面。這種性格缺陷會隨著他權力的增大越來越突出,擅殺毛文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一戰成名 敵我皆驚

袁崇煥的治軍才能得到時任兵部尚書孫承宗的賞識,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重建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朝的邊防線從寧遠向前推進了200餘里。

為了建立穩固的防守,袁崇煥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他清退了原來從河南、山東和西北等地抽調來的輪戍軍兵,讓他們納銀代役以作軍費,並把省下來的糧餉供給給精銳軍兵。他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袁崇煥鼓勵當地百姓恢復和發展生產,重建家園。袁崇煥的政策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快重新控制了天啟初年被後金政權蠶食的土地。一個以寧遠城為中心,以周邊城堡為紐帶的新的防禦體系初具規模。

就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積極戰守策略初見成效時,明廷內部的派系鬥爭卻在如火如荼的上演。宦官頭子魏忠賢試圖拉籠孫承宗入伙,遭到拒絕後,便罷免了他的職務,由主張消極防守的高第接替他的職務。高第上任後,強令袁崇煥駐軍悉數撤回關內駐守,遭到袁崇煥的拒絕。他說:「我現在是這裡的最高指揮官,除非我死了,否則就不會後退一步」。但除寧遠城以外的其它駐軍還是被撤回,袁崇煥既失去了朝中強有力的援助,又失去了左膀右臂。這給了後金將領努爾哈赤以可乘之機,他得意地說:「一個小小的寧遠城,我用靴尖也能把它踢倒」。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兵十餘萬人,圍攻僅有萬人防守的寧遠城。

袁崇煥得到戰報,刺血為書,誓與寧遠城共存亡。他命令城外守軍撤到寧遠城內,堅壁清野。在加固城牆、準備糧草、火炮火藥和砲石的同時,為鼓舞士氣,還把庫存的白銀全部置於城上,傳令凡不避艱險打退敵兵者,即賞銀一錠;凡臨陣退縮者,立斬于軍前。正月二十四日,後金軍開始攻城。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次日,後金軍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城門內外,土石飛揚,火光之中,後金官軍騰空亂墜,死傷無數。努爾哈赤親身前線指揮,反而被飛來的砲石擊中,受傷墜馬,只好下令撤敵。

寧遠一戰打破了「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是明軍自與後金用兵以來獲得的第一次大勝仗,也是強悍的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的唯一一次敗績。它消除了明朝軍隊中多年的畏敵情緒。天啟皇帝高興地說:「這是七八年來絕無僅有的一次勝仗,真夠揚眉吐氣啊!」後金人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袁崇煥一戰成名,他被提升為遼東巡撫,全面負責關外防務。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面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河等邊地要塞,發誓要將戍守遼東的大業進一步推向深入。

天啟七年五月,努爾哈赤的兒子、新任後金汗皇太極再次率軍來犯攻,以雪父仇。他發重兵將錦州城團團圍住。袁崇煥認為這裡皇太極使出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招數,即明圍錦州城,實際欲誘使自己出戰後,再偷襲寧遠城。他堅守寧遠城,按兵不動,派出四千精騎繞到皇太極的後方發動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果然,皇太極圍攻錦州數日不見成效,更轉而進攻寧遠。皇太極下令強攻寧遠城,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皇太極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充分顯示了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的軍事能力,寧錦防禦體系的構建為明王朝找到了一條遏制八旗軍兵的有效方法。然而,由於此時操縱權柄的是權閹魏忠賢,袁崇煥拒絕與他們結黨為伍,不僅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被誣陷為「老氣橫秋、膽小怯懦」,坐視錦州城於不顧。袁崇煥被迫回鄉閑住。一殺結怨 身敗名裂

袁崇煥賦閑的時間並不長。天啟皇帝在京城西苑遊船玩耍時,不料掉到水裡,染病而亡。崇禎皇帝上台後,果斷地洗除魏忠賢勢力集團,包括袁崇煥在內的一批受打壓的官員得以官復原職。

崇禎即位後,把復興遼東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煥的身上,提升他為兵部尚書、右都督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執掌遼東的軍事大權。朱由檢問袁崇煥:「遼兵受侵擾已經十年有餘,不知愛卿有何退兵復遼良策?」袁崇煥說:「我受陛下隆恩,只要能得到您的鼎力支持,五年之內,整個遼東全境,定可收復!」崇煥大喜道:「只要你能收復遼東,如果是物質、還是名譽獎勵,我都毫不吝惜。」給事中許譽卿聽了袁宗煥的海口,心存疑惑,問他:「五年收復遼東,您在人才、物力、財力等方面究竟是如何安排的?」袁宗煥竟然答道:「我看到皇帝對遼東戰事如此急躁,就姑用允諾五年復遼,不過是安慰安慰他罷了」,許譽卿聽後大驚失色。袁宗煥的輕率與朱由檢的急迫心理,給後來悲劇的發生埋下了禍根!

回到山海關之後的袁崇煥春風得意間,也不敢掉以輕心,凡經略事皆盡心儘力。他加強兵備、整飭邊防。他認為東江總兵毛文龍長期割據地方,要在遼東有所作為,一定要統一軍權。於是便以閱兵為名,以手持尚方寶劍逮捕同時擁有尚方寶劍的毛文龍,當眾宣布他的12條罪狀,將其殺掉。此舉既遭到眾大臣的非議,也使朱由檢對他產生了猜疑和不滿。

同時,皇太極汲取了寧錦戰役慘敗的教訓,在「議和」的幌子下,加緊兵力的調整和部署,他決定避實就虛,繞開袁崇煥的防線,揮師遵化突入關內,威逼京師。袁崇煥進行了有效的人員調動和果斷的布置,率師回防北京,解除了險情。

皇太極感到不除袁宗煥,就無法將反明大業推向深入,就決定設計把他除掉。皇太極在率軍圍困京師的時候,曾俘虜了兩個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在設法招降他們後,授以反間之計。兩個太監逃回宮裡,向崇禎帝報告說:「皇太極的軍隊之所以能成功入關直逼京師,是袁崇煥放縱所致,後來皇太極主動撤回關內,也是與袁崇煥密謀的欲擒故縱之計。此前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也是為了削弱明朝在遼東的防禦能力。袁崇煥已經向後金投降了!」崇禎大為震驚,他思前想後,於十二月初下令逮捕袁崇煥,並將他處以極刑。

毛文龍和袁崇煥相繼被誅殺後,一大批遼東將領投降後金,沒有投降的也心存疑慮,結命自保,無心死力禦敵。明王朝失去了自我拯救的最好時機。故《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之死,在「五年復遼」的狂語和誅殺毛文龍之後似乎就已經註定了,他的死,既死在自己的書生意氣之間,死在崇禎皇帝急切的復遼心理和狹窄的猜忌心理上。「五年復遼」的狂語可以蒙年輕的崇禎帝高興一時,卻騙不了這個疑神疑鬼的帝王;一味地訴求兵馬糧草,成為要挾皇帝的口實;擅殺毛文龍、集中兵權的作法,成了作威作福的把柄。

崇禎帝目光短淺、剛愎自用、心胸狹窄、貪財如命,他功利性過強、馭臣無術,導致殺人太濫。他實行「錯一事則罷一官,丟一城則殺一將」的作法,不管文臣無將地位和功勛多麼顯赫,只要出現差錯就立即處死。崇禎一朝,共因戰獲罪而死的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他在位的17年,既是他本人度日如年的17年,也是大明帝國多災多難的17年。在這樣的皇帝手下做事,明哲保身的老政客尚難以苟全生命,更何況是一個意氣的書生?袁崇煥的死註定是一個悲劇。


推薦閱讀:

袁崇煥為什麼要向崇禎皇帝吹牛「五年平遼」?
史上三奸臣:第二害袁崇煥第三害岳飛第一位最壞滅族數千家
廣渠門與袁崇煥--李俊玲
千刀萬剮·蒙冤致死的明朝大將袁崇煥
世間已無袁崇煥,從此關寧鐵騎漸行漸遠

TAG:明朝 | 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