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文明的衝突」:神話與現實||唐僧西天取經大探秘(下)?
唐太宗游地府(出自tvb版《西遊記》) 在東土大唐,佛道之爭確實一度成為文明衝突的主流,後世的「武帝滅佛」就與此有關,但是放眼世界,佛道之爭僅僅是局部的次要矛盾。在玄奘取經的時代,歐亞大陸上最主要的文明衝突乃是伊斯蘭教與其他文明的衝突。佛道之爭的衝突烈度與之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地球上談到文化認同與衝突,不能不提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和中華文明鼎足而立,構成了一千多年以來,世界文明分布的基本圖景。玄奘取經的年代正是伊斯蘭教興起、形成這一鼎足而立局勢的起始。 從公元六世紀下半葉開始,東羅馬帝國與安息帝國的繼任者薩珊帝國之間連綿不斷的戰爭,阻塞了「一帶一路」中波斯灣-紅海-尼羅河這一段的商路,進行跨國貿易的商人們繞道阿拉伯半島的陸路,使得位於阿拉伯半島的商業城市麥加興盛起來。城市因處在「一帶一路」交通要道上而興盛,除了麥加之外,威尼斯、新加坡以及前文提到的碎葉城都是不同時代的典型範例。
麥加的位置 從公元610年開始,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傳播他自創的、由基督教改編而來的伊斯蘭教,當然按照穆斯林的說法,是天使吉卜利勒(也就是基督徒所稱的天使加百列)按照安拉的旨意,傳經給他,教化世人。 與東漢末年的「大賢良師」張角所乾的事情類似,穆罕默德憑藉傳教聚攏信眾,組織政權與位於麥加的原統治集團進行作戰。雖然大家乾的事情差不多,但是張角掀起的黃巾大起義失敗了,而穆罕默德卻從勝利走向勝利,於公元630年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這一年也就是東突厥滅亡,玄奘踏上西行之路的第二年。穆罕默德在632年死後,阿拉伯政權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即所謂的「神權共和」時代,同時走上了急速擴張之路。 伊斯蘭教作為有史以來戰鬥力最強的宗教,在這一階段還沒有出現明顯的內部紛爭,對外擴張犀利無比,可以說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玄奘在印度學習以及四處訪問之時,也是安拉的軍隊四處攻城略地之時。公元635年,第二任哈里發向該區域原先的兩大霸主東羅馬帝國和薩珊帝國同時宣戰,打得這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丟盔棄甲,屁滾尿流。東羅馬帝國的富庶之地——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乃至埃及盡歸阿拉伯人所有,東羅馬帝國領土大為收縮,從地區霸主蛻變為在阿拉伯鐵蹄下掙扎的國家。帝國皇帝希拉克略悲哀地說道:「敘利亞,如此美好的錦繡河山,還是歸於敵人了!」 比起薩珊帝國的遭遇,東羅馬帝國還算幸運。公元642年,薩珊帝國軍隊主力被穆斯林軍隊擊敗,波斯人再無反擊之力,到了公元651年,薩珊帝國徹底滅亡。同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使節來到長安拜見唐高宗,標誌著伊斯蘭教第一次進入中土。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在阿拉伯帝國武力擴張的同時,伊斯蘭教也在四處傳播,而且經常是兵馬未到,宗教先行。阿拉伯帝國滅亡薩珊帝國之後,作為緊挨著薩珊帝國的印度,自然也成為下一個攻略目標。 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套路通常是這樣的:先在對方內部大肆傳教,通過(宗教)文化認同製造帶路黨,造成對方內部混亂,要是能搞成「顏色革命」更好,然後就可以用各種辦法吞併之。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國勢力擴張的套路跟現代某燈塔國都是一個路數,只不過古代人的手段比較簡單粗暴,施以直接武力征服,現代的控制手段更加隱蔽和多元化,不一定非得武力佔領,通過經濟和金融手段就可以實現間接控制。 公元647年,也就是玄奘離開天竺5年之後,戒日王莫名其妙地「失足」落入恆河淹死,國王一死,戒日王朝立即分崩離析。原本臣屬戒日王朝的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他已皈依伊斯蘭教,對佛教徒和婆羅門教徒掀起了殘酷的宗教迫害。 如果沒有玄奘取經這檔子事,戒日王朝沒有與唐朝建交,那麼印度可能會就此開啟伊斯蘭化進程,比真實的歷史足足提前了500年。然而,印度的這一波洶湧的伊斯蘭化浪潮被一個中國人生生頂了回去,這個人就是大唐派出的訪印使節王玄策。 當時,這位將要改寫印度歷史進程的王玄策先生,對於印度已經發生的巨變還一無所知。根據唐太宗的派遣,他率領幾十人的使團翻山越嶺,好不容易來到天竺地界,準備對印度進行第二次友好訪問。阿祖那一心傳播真主安拉的榮耀,聽說大唐使節來到,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毫無防備的大唐使團遭遇滅頂之災,除了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之外,其餘人等全部遇難。 王玄策本來吃著火鍋唱著歌前來友好訪問,突然就被打劫了,氣得七竅生煙。他與蔣師仁冒險越獄,向北逃到親唐的尼泊爾境內。如果是一般人,逃到安全地界之後就想辦法回國了,但是王玄策覺得,唐朝的國威不能折在他的手裡。東漢的陳湯可以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印度軍隊這麼菜,都不需要回本土調兵(實際上山高水遠也調不來),借點外國兵足以滅之。 於是,他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返身殺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此後他又巧布「火牛陣」,這種高級玩意阿祖那都沒聽說過,於是再次被碾壓,阿祖那親自統率的壓箱底部隊——七萬戰象部隊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生擒 活捉。王玄策成功逆轉了天竺諸國伊斯蘭化的進程,同時創造了世界史上「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王玄策破陣 王玄策在印度叱詫風雲,為何阿祖那期望的伊斯蘭強力外援沒有登場呢? 首先,王玄策的戰績實在是太誇張,阿拉伯方面都覺得天竺大局已定,誰能想到一個使節能滅掉幾萬大軍徹底翻盤呢?等阿拉伯人得知消息再想派兵,這邊已經塵埃落定,要想征伐可就得出動大軍,那可就要大費周章了。其次,阿拉伯帝國內部出現分裂,正處於激烈內鬥之中,無力向天竺派遣大軍。 阿拉伯帝國的這一內鬥,恐怕也是世界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內鬥,內鬥的起因,是穆罕默德的侄子以及女婿阿里對於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的繼位合法性產生質疑,雙方的支持者各執一詞,矛盾激化。阿里的支持者認為,只有阿里及其後代哈希姆家族有繼承哈里發的資格(由於穆罕默德本人沒留下男性後代,阿里的後代就是穆罕默德的嫡系子孫),後來這一派演變成什葉派(意為宗派);奧斯曼的支持者認為,哈里發應該是有德者居之,後來演變為遜尼派(意為遵守聖訓)。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中最主要的兩大宗派,其他派別均是由這兩派再繼續分化而來。
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分布 由於伊斯蘭教從一開始就是完全的政教合一,因此其教派爭端要比佛教和基督教都要更為激烈。公元656年,奧斯曼被暗殺,阿里即位成為四大哈里發時期的最後一位哈里發。奧斯曼的堂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打著為奧斯曼復仇的旗號反對阿里,伊斯蘭教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內戰陰雲一觸即發。657年,正是蘇定方依靠《大唐西域記》的指引,率領唐軍消滅西突厥的那一年,什葉派和遜尼派爆發隋芬之戰,就在阿里快要取得勝利之時,他迫於形勢接受了對方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 阿里隊伍中約有12000人堅決反對和談,從而脫離了阿里的領導,形成哈瓦利吉派(意為出走者)。瓦哈利吉派認為,阿里和穆阿維葉之間的爭鬥是導致阿拉伯帝國動蕩不安的根源,只要消滅他們倆就可以使得帝國重歸統一,於是他們化整為零,派出大量刺客進行刺殺活動。對穆阿維葉的刺殺始終未能得手,而阿里在661年被刺殺身亡。 瓦哈利吉派簡直就是一群「很傻很天真」的二逼,他們的恐怖活動不僅沒有消弭分歧,反而使得伊斯蘭教派別之間的仇恨成為此後千年都無法解開的死結,也使得伊斯蘭教的政治鬥爭,從一開始就染上了恐怖主義的色彩。穆阿維葉繼任哈里發,將哈里發的產生方式從選舉制變為世襲制,建立倭馬亞王朝,並繼續對瓦哈利吉派和什葉派進行殘酷鎮壓。 對於已被阿拉伯人滅國的波斯人(前述安息帝國、薩珊帝國均為波斯人建立的帝國)來說,他們的文明幾乎與中國一樣古老,阿拉伯人只不過是從沙漠里突然冒出的一群野蠻人而已,雖然波斯人成了亡國奴,並且被阿拉伯人武力逼迫改宗伊斯蘭教,但是波斯人擁有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心裡絕不甘心就此屈服。因此他們自然地與反抗正統遜尼派統治的什葉派結合到了一起。再加上阿里的兒子海珊娶了波斯薩珊王朝的亡國公主,哈希姆家族也流淌著波斯王族的血,使得波斯人皈依什葉派更顯得順理成章。 我們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區別:穆斯林中,凡是能跟穆罕默德攀上親戚或者是波斯人,就是什葉派,其他都是遜尼派。由於能跟穆罕默德攀上親戚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伊斯蘭教的兩派爭鬥,逐漸演變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對抗。直至今日,沙特與伊朗之間的對抗,就是遜尼派與什葉派千年內鬥的延續。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一方面應對什葉派層出不窮的暗殺與暴亂,一方面繼續對外擴張。廣闊的中亞地帶天然適合游牧民族活動,因此是同為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首選的擴張方向。但是,穆斯林向東的擴張不可避免地侵入了安西都護府的勢力範圍,因此受到唐帝國的強力遏制,倭馬亞王朝不得不將擴張的重點放在了西方,在711年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然而西歐的地形對於游牧民族極為不利,而且距離大本營過遠,到達這裡的穆斯林軍隊終成強弩之末。 732年,倭馬亞軍隊敗於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鐵鎚查理)之手,從此止住了擴張的勢頭。至此,倭馬亞王朝在東西兩個方向上都達到了擴張的最大極限。這個內部矛盾重重的龐大帝國,一旦止住了擴張的勢頭,內部矛盾就迅速激化起來,覆亡的命運也就不遠了。
鐵鎚查理阻止倭馬亞軍隊對歐洲的進一步入侵 746年開始,穆罕默德叔父的後裔在什葉派穆斯林的支持下,公開反叛倭馬亞王朝,並於750年推翻了倭馬亞家族的統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倭馬亞王族盡遭屠戮,只有阿布達爾拉曼逃往伊比利亞半島,建立後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對抗。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80餘年,是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的極盛時代。而此時的唐帝國在盛世之下,蘊藏著重重危機。歐亞大陸上兩大帝國之間權柄的轉移已變得不可避免。 公元751年,如日中天的阿拔斯軍隊與唐朝軍隊在中亞怛羅斯展開激戰,大唐聯軍的葛邏祿部在戰役僵持階段突然倒戈,導致唐軍潰敗。四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逐漸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在怛羅斯一戰中,唐軍中的造紙工匠被俘,把造紙技術帶到阿拉伯。以造紙術為基礎,阿拔斯王朝開啟了「百年翻譯運動」,將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中國等國的學術典籍譯為阿拉伯語,吸取先進文化遺產,形成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而這些典籍和造紙術日後流入歐洲,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阿拔斯王朝接下來並未在怛羅斯之戰後,順利實現將伊斯蘭化進程推進到中亞。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唐朝軍事將領權力極大,地方武官勢力形成的軍事藩鎮,成為安史之亂的誘因以及唐朝衰亡的主因(所謂「唐亡於藩鎮」),阿拔斯王朝的病症跟唐帝國差不多,但是腐化的速度卻比唐帝國快得多。在公元833年之後,阿拔斯王朝的實權逐漸落入突厥奴隸衛隊將領之手,他們甚至可以任意廢立或殺害哈里發,簡直就相當於是加強版的「安祿山」或「朱溫」。接下來,阿拔斯王朝比唐帝國更早進入了諸侯割據的時代,伊斯蘭世界也像歐洲基督教世界一樣,成為一系列分裂的國家。
阿拔斯王朝的分裂 在此之後,已經伊斯蘭化的突厥部落逐漸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主角。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建立塞爾柱帝國,並大舉入侵東羅馬帝國,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十字軍東征;同樣在11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入侵西域,中央帝國喪失控制的西域地區開啟了血腥殘酷的伊斯蘭化進程,13世紀蒙古帝國更是使得西域地區的伊斯蘭進程大大提速。13世紀另一支伊斯蘭化的突厥人開始大舉入侵印度,開啟了印度的伊斯蘭化進程,已經衰微的印度佛教被連根拔起,玄奘取經的政治成果至此化為烏有,而舊大陸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勢力範圍到此基本定型。 如果從文化同化的角度看,伊斯蘭文化絕對是同化能力的最強者。無論什麼民族進入伊斯蘭化區域,最終都難逃被同化的命運。中國人都以華夏文明歷史上同化了入侵的蠻族而自豪,但實際上,在三大文明當中,華夏文明的同化能力是最弱的。蒙古人征服中亞建立了伊爾汗國,這些蒙古人迅速伊斯蘭化,而同期元朝的蒙古人漢化速度要慢得多。 表面上看,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事迹可謂「狂拽炫酷吊炸天」,相比之下玄奘西行顯得平淡無奇,但如果從文明衝突的角度分析,兩者的影響恰恰相反。 王玄策創造的軍事奇蹟在戰略上並沒什麼卵用,印度仍然是一個四分五裂的混亂世界,中華文化沒有因此對印度造成什麼影響。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如同向一個爛泥塘里扔了一塊大石頭,雖然當時泥水四濺,場面壯觀,但在此之後一切照舊。 玄奘西行雖然表面上波瀾不驚,卻在不聲不響之中改變了歷史的航道。其中最重要的影響是幫助唐帝國在西域建立了勢力範圍,使得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佛教文化中心,在廣泛信仰佛教的中亞地區建立了對唐帝國的文化認同,使得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跨區域超級大國,至於是不是絕後,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未被超越。伴隨而來的跨地區文化與經濟交流,也是支持唐朝上百年強盛的重要基石。 如果沒有玄奘西行,安西都護府有可能無法建立(或者實力極大削弱),西域伊斯蘭化的進程有可能要提前一大截。這樣一來,在唐朝晚期至五代十國中華文明的衰弱期,伊斯蘭教就有可能像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一樣,沿著絲綢之路以及河西走廊大舉進入中華文明的腹地。按照伊斯蘭教的擴張特性,今天的中國說不定已經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將玄奘評為歷史上中華價值觀對外輸出貢獻最大的人物,實屬實至名歸。 玄奘西行的間接影響還包括:因為安西都護府的存在,伊斯蘭教向中亞地區的擴散遭到強力阻滯,倭馬亞王朝對外擴張的壓力主要由西歐來承受。在這一強大外來壓力下,西歐內部整合速度大大提速,漸漸有了走出「群雄爭霸」死循環的苗頭,推進了歐洲的歷史進程。由於玄奘的貢獻,使得強盛一時的突厥勢力被從唐帝國勢力所及的範圍內清除,剩餘的突厥部族向西逃竄。正如當年漢朝強勢打壓北匈奴導致匈奴西遷,引發了西方的民族大流動,間接導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消滅等一系列連鎖反應,逃竄的突厥部族也對世界歷史造成了深刻影響。突厥人的後裔——塞爾柱突厥人成為十字軍東征的最直接誘因,而十字軍東征是歐洲中世紀歷史最主要的推進器之一;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成為整個歐洲幾個世紀的噩夢,也成為逼迫歐洲人冒死進行海外探險引發地理大發現的重要誘因。 如果結合上述歷史,借用類似《西遊記》的神魔世界觀,則會講述一個完全不同的西遊故事: 滅世天劫到來之際,歐亞大陸兩端分別崛起上帝和佛陀,上帝從耶路撒冷出發一路向北,將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掃蕩一空,成為統治西方世界的至高神;佛陀本尊仍然坐鎮老家天竺,卻派遣分身來到中原,將道教諸神擠到角落裡。然而無論是上帝還是佛陀分身,都在此後陷入「走火入魔」的狀態(教派爭端),顯示出精神分裂的癥狀,佛陀分身的癥狀較輕,只是分裂成不同人格相互鬥嘴,上帝的癥狀要更嚴重一些,經常把自己的胳膊腿當成敵人砍下來,陷入長久的頹廢之中。 公元七世紀,玄奘為了醫治佛陀分身的病,只身前往天竺去取經治病。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佛陀掐指一算,乖乖不得了,阿拉伯半島冒出一個武力爆棚的神——安拉,這個安拉雖然是新生的神袛,卻十分能打,特別擅長搶地盤,將來肯定打不過他,老巢肯定不保。表面上是玄奘取經,實際上佛陀借玄奘之手實現大搬家,放棄天竺老巢,跑到中原安營紮寨。 在取經路上,玄奘降伏心魔斬卻三屍,修鍊成三大護體金剛。悟空金剛:修鍊禪法成就。寂靜尊為未出家童子相,忿怒尊為火眼金睛之猴王法身,帝釋天賜號「齊天大聖」。執法器為「如意金箍棒」。悟能金剛:佛法戒律的護持尊。寂靜尊為儒生相,忿怒尊為威武的豬王菩薩,密號「八戒明王」,執法器「九股金剛钁」。悟凈金剛:修鍊拙火定成就的無漏尊者,寂靜尊為出家童子相,忿怒尊為頭陀相,「十八羅漢」之一,號「伏虎羅漢」。佩十八顆金剛骷髏,執伏魔禪杖。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其實都是唐僧自己修鍊出來的三個法身。為了保衛佛陀的地盤,佛陀還藉助玄奘之手在西域設置抵抗結界。 玄奘一路上遇到的迫害佛家弟子的什麼虎力大仙、鹿力大仙信奉的並不是道教,而是伊斯蘭教。這些妖怪給唐僧找麻煩不是為了什麼長生不老,而是為了破壞佛陀的出逃和抵抗計劃。玄奘前腳剛返程,安拉的神力後腳就趕到天竺,引發戒日王之死以及之後的叛亂。幸好有王玄策趕到,將這一股安拉神力引發變亂平息,為佛陀搬家贏得了寶貴時間。 安拉雖然武力爆棚,卻生下來就帶著精神分裂,而且癥狀比上帝和佛陀更加嚴重,分裂成遜尼和什葉兩個分身進行左右互搏。即使如此,安拉也是一邊左右互搏一邊打得上帝和佛陀節節敗退,佛陀設置的結界生效,安拉難以再向東行進,就掉頭去打上帝,逼得上帝終於從幾百年的頹廢狀態中清醒過來,抵抗住安拉的進攻。安拉的第二人格趁機造反取得了身體控制權,變得更加生猛,玄奘當年設下的結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弱,終於結界被打破,佛陀一潰千里,但到底保住了核心的地盤。這三大神靈此後交戰千年,一直到今天。 源自:互聯網觀察
推薦閱讀:
※探秘:癌症到底是什麼?
※〖情感探秘〗女人出軌最想找什麼樣的男人!
※風水探秘
※[長壽探秘]:(二)延年益壽尋「三情」
※八字六旬首與六庚日天克地衝吉凶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