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禁碑:社會不正之風能否靠體制力量消除?


按 研究書法的人對「碑」再熟悉不過了,許多古碑是我們學習書法的門徑,但歷史上確有「曹操禁碑」之事,曹操為何要禁碑?禁碑帶來了什麼結果?

碑,是古人用於記事的重要媒介,用途非常廣泛。在東漢開始使用碑刻以前,「碑」最早的用途有三個,第一個是在宮殿裡面標識日影,類似日晷;第二個是在廊廟中用來拴系牲口;第三是在墓地用來穿繩子牽引棺材下穴。後來,在東漢發展起來的三種碑,恰好可以與這三種用途相對應:紀功頌德碑;祠廟碑;墓碑或神道碑。一開始,漢代碑刻主要是用於公共事業、公共場合,後來也慢慢的用於某一個人,比如,有一個地方官開通連接關中與漢中的褒斜通道,當時就有人給他立了一個摩崖碑刻《褒斜道摩崖》。

開通褒斜道摩崖

但是,碑在東漢最多、最重要的功用還是作為墓碑,這是漢代墓葬裡面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當時幾乎全社會的人在他們親人去世的時候,都要想辦法建墓葬、立碑,演變成了一種風俗。結果就在社會上造成了攀比,在經濟上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在文風上也造成了一種虛諛。什麼叫虛諛?就是沒有根據地瞎吹捧。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長輩去世了,找人作一篇墓碑文,當然是希望多說好話,這是可以理解的。發展到後來,連七八歲就夭折的小孩子,如果看碑文的敘述,幾乎都是神童。到了東漢末年,曹操認為此風不可長,就禁碑。《宋書·禮志二》講:「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205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從魏晉直到劉宋,政府都有禁止立碑的規定。所謂禁碑,就是通過國家的律令,以體制的力量來消除某些虛浮的不正之風。因為禁碑,有些人就尋找變通的方法,把原來應該立在地面上的碑,偷偷地埋在墓裡面,慢慢就有了墓誌。

辟雍碑,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晉代石刻,因曾埋於地下1000多年,保存較好,文字無漫漶,其刻字筆勢遒勁,波磔鄭重,是晉代八分體隸書的精品和代表作。羅振玉稱其為「晉碑第一。」

墓誌也叫墓志銘,最初都是碑的樣子,發展到北朝唐代,變得更為奢華,上下兩塊,下面是墓誌,上面是墓誌蓋。墓志銘產生的主要背景是魏晉南北朝禁止立碑,另外則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士南遷。到了東晉末年,這些北方士族僑遷到南方已近100年,他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回不到北方,只能落地生根。但他們仍然念念不忘北方的家鄉,所以,從王、謝等僑姓士族開始使用墓誌,在墓誌中尋根追源。從考古發掘來看,最早的墓誌出現在4世紀末,使用墓誌的都是王家和謝家的。這些家族在當時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世人紛紛效仿,整個墓誌制度就推廣開來,南朝墓葬制度中就多了一個新生事物。

可見,想通過體制力量來扭轉社會不正之風,是很難的,因為體制中的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比如王謝兩家,他們本身就是社會不正之風的締造者,而且是重要締造者,甚至,他們或許白天才發下了某個禁令,晚上自己就違禁了。社會風氣,是一種大環境,其扭轉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促進,可以由體制內的人帶頭做起,但一定要符合人性、順應多數人的期望。比如,我們當前實行的「八項規定」,之所以能逐漸深入執行下去,是因為多數人本身對於鋪張浪費、貪污腐敗、官僚主義等就非常反感。而曹操禁碑之後,墓誌開始大量興起,說明並未取得實效,這容易讓人想起當今的「禁止土葬」,尤以周口的「平墳運動」為極,而最終,那些花了極大人力、物力、財力被平掉的墳頭,在人去政息之後的一夜之間,全部重新長了出來……

部分內容源自程章燦教授講稿


推薦閱讀: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沒能統一三國?
為什麼《軍師聯盟》中曹丕的屬下因為抬頭平視甄宓就受到曹操的嚴厲懲罰?
東漢末年時的二喬分別嫁給了誰,曹操建造的孔雀台是裡面有二喬嗎?
曹操為什麼要迎還漢獻帝?

TAG:社會 | 風能 | 曹操 | 體制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