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輪講義149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前面我們說要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每天我們都在念、都在想發菩提心,具體怎樣從內心中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要系統地學習《入菩薩行論》這樣殊勝的論典。因為在這個論典當中,講到了發菩提心的非常完整的修法,把它的體系、理論都講得非常清楚,我們真正發菩提心,生起菩提心非常重要。

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再再提過「發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其實並不是發菩提心不重要,而是在心裡想一下或者嘴裡說一下「我要發菩提心」都很簡單,但我們在說、在想的時候,內心當中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和內心當中生起菩提心比較,如果我們只是在嘴巴上講一講,或者勸別人發菩提心,就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要通過各種修法或者理論引發內心中的菩提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生起度化眾生的菩提心。如果真正要度化眾生,我們必須要知道度化眾生的根據,我們和眾生之間到底有怎樣一種關係?所以我必須要對他們發菩提心?我必須要做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想清楚,我們在發菩提心或者利益眾生的過程當中,肯定會有一些懷疑。我們在發心的時候就沒那麼決斷,也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利益眾生的修法和事業中去。

只有通過不斷地、系統地學習,才會知道:雖然在顯現上我和眾生是不同的相續,但《入行論》講了成百上千個理由告訴我們,其實執著自他都是一種虛妄分別念。認為我是我,他是他,我管我的事,不管他的事等,都是錯誤顛倒的想法。只有通過學習這些論典,我們才會真正清楚:雖然表面上我和眾生好象是不一樣的,但其實應該真實度化一切眾生,像利益自己一樣去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從第一品到現在已經學了很多的內容。學習比較精進、認真的道友,可能內心當中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或者定解,知道自私自利的發心很不好,一定要利益眾生,而且也知道它的根據,其實這很重要。如果有了這種理由,再不斷地串習,利他思想、利他的心,就會真正地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心,當我們一起心動念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是生起利他心,自然而然就是為了利他願意成佛。

這裡講的內容,對我們的修行、對我們的生生世世、對一切眾生來講,其實都相當重要,是非常關鍵的修法和竅訣。《入菩薩行論》十品中現在我們學到了第八品,第八品的名字是靜慮。如果我們沒有學習第八品的內容,我們會認為靜慮肯定是講怎麼安住的一些技巧,怎麼修寂止、修禪定的一些方法,其實裡面沒有過多地講這些內容。比如傳統的修寂止的方法,是盯著一塊石頭、木頭或者專註一尊佛像,訓練自己的心如如不動,但第八品里幾乎找不到這樣的內容,講的主要是怎樣斷除修寂止、靜慮的違品。真正的靜慮,或者作為菩薩靜慮的內容,在第八品中是怎樣體現的呢?專註一處不動搖的思想是有的,但第八品中靜慮的主要思想是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

修靜慮的內容是什麼呢?靜慮的正行,其實就是修世俗菩提心。第八品主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靜慮的主要內容,就是觀修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內心的世俗菩提心再再地增上,因為只有它再再增上,我們積累的資糧才會夠,然後才能讓我們的心更加接近於真實的菩薩道。如果我們的世俗菩提心沒有生起,或者雖然生起了但是很微弱,沒有再再增上的話,我們修習菩薩道會非常緩慢。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宣講世俗菩提心的內容。前面我們講了以行為主宰心這個科判,分三個問題:對治主宰;視為所斷違品;第三是精通對治方便。現在我們講到的是第二、視為所斷違品這個科判,有兩頌,第一個頌詞上堂課已經學完了,今天學習這個科判的第二個頌詞:

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

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科判是視為所斷違品,就是把愛護自己的心視為所斷的一種違品,這是我們修菩薩道、修菩提心的一個很大的違緣,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把它視為所斷違品,之後我們才可以去斷除它。前面我們講了,如果我們稍稍放逸,沒有把我們布施給眾生,那麼這個自私自利的我,一定會把我給賣給地獄的獄卒,讓我感受非常強烈的痛苦。

「如是汝屢屢」:「汝」就是這個自私自利的心,你屢屢地拋棄我、欺騙我,讓我在輪迴中久久感受強烈的痛苦。現在我回憶起了「宿仇怨」——就是以前你對我做的這些傷害,所以現在我為了報復的緣故,要「摧汝自利心」,一定要摧毀你這個自利心。這裡面有「仇怨、摧毀、報復」這樣的詞句,但其意思是針對煩惱、我執,雖然看起來好像是世間的名詞,但完全相合於修行的殊勝意義。

下面我們再進一步地分析。「屢屢」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不是一次兩次,如果是一次兩次還可以忍受。從我們開始輪迴,在數不清的大劫和時日當中,如果現在不修行,有可能從現在到無有邊際的將來,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痛苦。我執無數次地欺騙我們,讓我們受痛苦,次數非常多,時間非常長。

「棄我」,就是拋棄我或者欺騙我的意思。為什麼說我執欺騙、拋棄了我們呢?平時我們在造業和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個我執都好像是為了我們好。比如我們為了得到一個東西,內心會想:得到這個東西肯定對我有好處;或者我做某件輪迴的事情,我們會想肯定對我有好處;或者我要去打擊別人、傷害別人的時候,肯定認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執是通過一種相當於對話的方式來說服自己。一個是具有智慧的心,學了《入行論》之後的修行心,一個是以前的我。雖然以前的我是我的心識,現在修行的心,還是我的心識,但因為我學了《入行論》,站在新思想的角度來觀察以前的舊思想,以前的舊思想就是我愛執,是一心一意想自利的這種觀念、煩惱和無明。我站在智慧心的角度,觀察以前的我執,它都是說我們應該這樣做、那樣做,為什麼?因為這樣做肯定對我好。所以我們在殺生、偷盜、說妄語的時候,在生起貪慾、嗔恨心的時候,給自己的理由都是為了自己好,或者為了保護我,讓我相信的確是為了我好,所以我們的五蘊跟著我執去做了很多事情,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棄我令久苦」,結果正好相反——自我、我愛執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們保證:你這樣做一定是為自己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獲得安樂,喜歡自己離開痛苦。我們都是基於這種出發點,從這個角度出發,好像自我在保證說:你這樣做一定會對自己好的,但結果是屢屢棄我令久苦。所以這裡有很大的欺騙性和拋棄的問題。最初承諾利益我們,但我們受苦的時候就把我們的利益拋棄了;或者說欺騙了我們,雖然答應說讓我們安樂,讓我們離開痛苦,實際行動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捨棄、遠離了安樂,然後就是「久苦」。我們學習過《前行》和很多經論,很清楚久苦這樣的道理。

比如在輪迴當中,整個輪迴的相續就是痛苦的過程。分別來講,比如墮到了地獄道,墮到了無間地獄,受苦的時間是沒有停止的。從墮入地獄開始,乃至最後從無間地獄裡出來,整個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完全都是痛苦,而且這個痛苦是現在根本無法忍受、沒有辦法想像的。

用世間人的痛苦比喻,比如鍊鋼廠熔化的鐵水、鋼液溫度特別高,掉進去馬上就燙死了,但佛經論典上講,地獄當中複合地獄的高溫,其熱度遠遠超勝人間的鐵水。想想看墮入這樣的環境當中,而且不是一秒鐘、兩秒鐘,如果真正是自己的身體掉到這樣的鍊鋼爐里,可能在短暫的一兩秒就死掉了。在地獄當中,雖然感受比這還要強烈的痛苦,但卻不會死。如果我們掉到鍊鋼爐裡面,神識一直在身體上死不了,或者一個小時或者一兩天,簡直無法想像。墮地獄不是一兩天、一兩年、幾百年、幾千年的問題。有時候時間太長了,比如說不可思議的劫,因為已經超過了我們分別念能夠接受的範圍,就沒有感覺了。如果說我們在地獄當中要呆一兩天,或者一兩個月,一直在裡面受苦出不來,我們就會感覺受不了。地獄當中的痛苦是遠遠超勝人類痛苦的,時間特別久。有的講地獄是人間半個中劫這麼長時間。或者說,八熱地獄中最短的是複合地獄,有種演算法是相當於人類的九百萬年,這是最短的——九百萬年,九百萬年是什麼概念?一直在裡面受苦,出不來,所以受苦非常長。

我們每個人都墮過地獄,只不過重新轉成人之後,以前受苦的經歷可能就忘掉了。我們想不起來今生出生的時候、嬰兒的時候、在小時候做的一些事情。上師經常講,乃至昨天中午吃的是什麼,有些人都想不起來。昨前天的事情,吃什麼東西都想不起來,所以我們怎麼可能想得起以前這種受苦的經歷呢?就是因為我們想不起來了,所以我們會覺得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如果想得起來倒好了,我們就不會這麼逍遙自在、這麼隨便地造業了,我們就會非常精進。

現在我們是想不起來了,我們必須要依靠另外一種途徑,什麼途徑呢?依靠佛菩薩在經論當中宣講輪迴痛苦、地獄痛苦的這些文字,我們去看、去學習,觀修之後,讓我們大概產生一種近似的感受,但真正的感受絕對沒有。如果我們這樣想想都覺得難以忍受,何況真正墮入地獄道中受苦,那就更加難以忍受了。我們的實際情況是什麼?的確無數次地墮過地獄、轉過惡鬼、旁生,在人世中所受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簡直多得無法計算。

所以這個地方講「棄我令久苦」,這一切都完全來自我愛執的欺騙和拋棄,我愛執把我們屢屢拋棄。我們以前很相信自己的心,很相信自己的我愛執。上師讓我們修法的時候,我們就找個理由說:我要去做這個事情、那個事情。理由可以隨便去找,找很多理由不學習、不修行。當時覺得好像自己贏得了短暫的所謂自由,不需要去聽課,不需要去學習,好像很輕鬆、很自由,沒有什麼束縛了,但真正來講,在受苦的時候、在觀察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是被當初覺得很舒服快樂的那一念分別念給騙了,被我愛執欺騙了、拋棄了。

以前不知道,也許現在還在生起這種心;我們現在不知道,還會認為這個是對的。當以後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也許會發現,也許不會發現。不管怎麼樣,就是當初自己不願修行、偷懶的這種心欺騙了我們,拋棄了我們「令久苦」。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制止,以後還會出現,不但會出現,而且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因為輪迴就是這樣,這就是輪迴的自性。以前出現過的,現在還會出現,現在出現過的,以後還會出現。它就是在造相同的、類似的業,所以造了這個業,有了這樣一種行為,肯定會為這個行為負責,這個行為肯定會有後果。所以,只要還在輪迴當中,只要還存在我愛執,一定會不停地受苦。「如是汝屢屢,棄我令久苦」這一切的來源,就是我愛執。

「今憶宿仇怨」:「今憶」,我們通過什麼回憶起來?其實對於大多數眾生和道友來講,我們沒有辦法回憶前世,我們是藉助佛菩薩的智慧知道的。因為佛菩薩在經論中、在《入行論》中告訴我們,我們曾經無數次轉生輪迴,無數次感受很多痛苦,甚至於今生當中感受的不如意、愛別離、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其實也是因為我愛執引發的。當前所受的痛苦我們可以發現,而以前的痛苦、仇怨,我們要藉助佛菩薩的智慧,依靠相信佛菩薩的教言來了知。

我愛執無始以來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很多人不可思議的痛苦都是這樣造成的。所以今天了知、回憶起了這種宿仇,就要「摧汝自利心」——我絕不再和你共存!自己首先要發起這樣一種誓願。當然發誓願比較容易,堅持就有點困難。

依靠佛菩薩和金剛語的加持——很多道友在上師座下聽法時都有這個感覺:在聽法的時候很容易產生一種「我一定要修法、我一定要摧毀煩惱、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的決心,這個決心在這種場合和環境中很容易引發。一方面我們的心專註在法義中,一方面再加上講者的語氣、方式,很容易引發誓願:我一定好好修法。但是發起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再再串習,沒有反覆看書,沒有去思維,沒有通過很多方法來斷除懷疑、生起定解,這種在聽課時產生的震撼或者決心,過不了兩三天就會沒有了。甚至於有些時候,剛剛下完課,一把書本放下,那種感覺就沒有了。所以通過聽聞得到智慧也好,或者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發起決心也好,都是不太難的,只要稍微有一點點善根能聽懂的人都會,關鍵是這種心態一定要堅持,而堅持是不容易的。

我們不能認為聽完就可以了,我曾經生起過這種心,就覺得自己怎麼怎麼樣了,其實遠遠不夠,就算聽過也不行。曾經發起過,只能代表你曾經發起過,現在有沒有呢?可能早就沒有了。所以要讓它一直保存、一直增長,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地學習佛法,不斷地聞思修。事情就是這樣的,當你反覆去串習某個事情的時候,越串習越熟悉,最後就能習慣成自然。當習慣成自然的時候,真正是習慣性地去發起摧毀自私心的這種念頭,還不能說是完全地認識了,只能說稍微地有一點點進步,但現在我們連這個都沒有的話,就更加應該進一步地加深學習,認認真真地去學習思維,在學習思維的過程當中通過不斷地祈禱、積累資糧,通過一切可以用的手段來讓自己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堅不可摧、永遠不動搖的定解是非常關鍵的。

現在我們要認定我愛執就是所斷的違品,而且這個我愛執並不是其他的東西,就是現在我們這個心、現在我們這個喜歡自己的這種心、現在我們這個自私自利的心,就是這個頌詞當中所講的我愛。我們在聽頌詞的時候,覺得的的確確是這樣的。但是如果反過頭來說,這個怨敵到底是誰?其實怨敵就是現在我們為自己去追求安樂、為了自己去離開痛苦的這個心念。如果是這個的話,有些人就不幹了,你就再緩一緩吧,因為我們太熟悉這個心了,有時還會認為這種心會給我們帶來快樂,這是因為福報不夠,或者對含義還沒有深刻了達的緣故所導致的。

下面我們看第三個科判:「精通對治方便」。因為它已經視為所斷違品了,我們就要去對治它,我們就要去對治我執,那麼對治我執也不能說我要對治它,但我根本沒有方法,想要對治他是一回事情,但是你要找到方法。比如說這個人是我的怨敵,我終於找到他了!我找到我的殺父仇人,或者我找了他三四年,今天終於找到了。找到了怎麼樣呢?我把這個怨敵認定了怎麼樣呢?按照世間的說法——你怎麼樣去殺死他?你怎麼樣去報仇?這個方法你還是要懂,懂了之後你還要抓住時間去用才行,現在我們最多是鎖定了我們在輪迴當中的一切的痛苦的原凶,它是什麼?就是這個我愛執,把這個所斷違品鎖定了,但鎖定之後要怎麼樣去斷除它呢?用什麼樣的方便去斷除它呢?還是必須要學習。

丑三(精通對治方便)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必須要了知、精通對治我愛執的、能夠真正斷除所斷違品的方便、方法,精通之後我們才可以運用這個方法逐漸去斷除相續中的我愛執。

寅一、略說:

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

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這是整個精通對治方面的總說、略義。字面意思是: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永遠歡喜的話,就不應該愛護自己;如果你想要自己保護自己的話,就應該經常保護他人。把整個內容做了高度的歸攝,用濃縮的方式進行宣講。如果是利根者的話,看到這個頌詞就不用看下面的了,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如果看完之後還不知道具體內容,就要在下面通過廣說來展開。

我們看這個很關鍵的略說的意義:「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自己歡喜,都希望自己永遠歡喜、永遠快樂,要想讓自己真正地永遠歡喜、快樂,也不得不精通它的方法,方法是什麼呢?「不應自愛執」——不要太過於地執著自己、喜愛自己。

「若汝欲自護」:如果我們想保護自己不受痛苦,怎麼辦呢?就要保護他人不受痛苦,這是它的竅訣。我們覺得這是矛盾的,為什麼呢?我想要自己歡喜,放棄自我歡喜的念頭,我就不能自我歡喜,這就是個矛盾。如果要保護自己,一切所為肯定是應該圍繞自己而做,才能夠保護自己——比如我披上鎧甲、躲在房子里或者找一個靠山。想要保護自己,但保護他人卻是竅訣,他認為這是一個矛盾。

寂天菩薩說這個問題不矛盾,這是一種因果的秘密,是一種緣起的秘密和規律,其實這是很自然的,不管我們懂不懂,一切萬法的規律、因果的規律就是這樣。雖然是一切萬法的規律,但是眾生並沒有發現。這個規律不是佛陀發明的,而是佛陀發現的。因為因果規律本身就是這樣存在的,如果我們發現了它,去隨順它,我們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它的結果。但因為眾生不了知,自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自己的想法往往是錯誤的,所以眾生的想法和結果之間才是真正的矛盾,而不是與竅訣是矛盾的。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裡面的含義,再找一找為什麼眾生的執著是矛盾的原因。「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欲自喜」就是說,我們想要獲得永恆的快樂,按照凡夫人的作為,就想方設法去掙錢;如果我想要永遠保持快樂,就要把競爭對手全部打倒,沒有人和我競爭;或者讓我賺夠了足夠多的錢,有了足夠多的資源我就永遠快樂了。他就是這樣認為的。

如果自己這麼強烈地想要「自喜」,因為自私自利心太強了,為了保持自己這種所謂永遠快樂的希望或目標,如果遇到別人的干擾,與別人的利益起了衝突,怎麼辦呢?因為他自己的我愛執,這個自私自利的心特彆強烈,所以想要保護自己、想要自己歡喜的心特彆強烈,所以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基本上不需要經過什麼思考,不需要猶豫,肯定會以傷害別人的利益為代價來保護自己。

以自己為中心,他才不管眾生的快樂是什麼,痛苦怎麼樣,反正只要我能夠得到快樂,我自己永遠保持歡喜就可以了。他通過傷害別人的利益、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別人身上來保持自己永遠不苦,保持自己永遠快樂。

但是從緣起規律來講,第一,非常強烈的我愛執,本身是一種煩惱,本體就是不清凈的。通過我愛執去傷害別人是造惡業。發心是我愛執,再生起煩惱,通過傷害別人造了惡業,過程也是不清凈的,果報肯定也是不清凈的。

我們雖然想要自己永遠歡喜,但卻做了讓自己永遠得不到歡喜的行為;所想是自己永遠得到歡喜快樂,但是所做是做了傷害自己的因。我們認為傷害了別人,但真正來講是把自己傷害了,因為因果是永遠不會虛耗的,你傷害了別人,你自己得到了惡業,惡業只能成熟痛苦,這個痛苦成熟在誰身上?肯定是誰造成熟在誰身上,因果規律如此。只要是我們發噁心傷害了別人,這個苦果肯定是在我們身上成熟。

我們最初的發心是什麼?我要永遠快樂,但最後的結果是什呢?我永遠得不到快樂。原因就是因為太過於自愛執了,所以寂天論師說了「精通對治方便」,怎樣擺脫這種情況,怎樣從這種惡性循環當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要走一條新的道路。

這條新的道路就是「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你真正想要永遠得到歡喜,就不應該自愛執,必須要放棄我執。上堂課我們講了,如果一個人的心越自私,我愛執越強烈,造的惡業就越大;我愛執的心越輕微,造惡業的機率就低。如果他「不應自愛執」,沒有我愛執,對自己的執著真正放棄了,其實就是相應於利他,我愛執的直接對治就是利他心。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利益不考慮了,或者慢慢地放棄了自己的執著,那麼我們幫助別人的心就多一分,傷害別人的心和行為就少一分。在我愛執放棄得越多,利他心越來越強的時候,他會不會因為眾生的利益和我的利益衝突,要以犧牲別人的利益做代價,然後讓我獲得利益呢?不會。為什麼不會呢?因為他的我愛執,為了自己利益的心很淡。如果和眾生利益衝突了,如果我的利益沒有了,他無所謂。他沒有想到一定要保護我自己的利益,他能夠放得下的緣故,當他和眾生的利益、和其他人的利益衝突的時候,他不會為保護自己的利益去傷害眾生,他的心是比較清凈的。

而他的行為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利益,很多時候就把利益讓給眾生了,其實這也是自他相換的一種修法,把利益讓給眾生,想方設法讓眾生得到快樂、讓眾生離開痛苦。他的心很賢善,他的行為很清凈、很偉大。他的本體清凈,他的行為過程清凈,他的果一定是清凈的。

當他完全拋棄了自己,一心一意利益眾生的時候,他沒有很強烈的我執,沒有很強烈的貪嗔痴煩惱,也沒有輕微的乃至很重的罪業,這些引發痛苦的因都不存在,他又做了這麼大利益眾生的善法,最後,雖然自己不想要,自己放棄了自我保護的念頭,但是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就是永遠的歡喜和快樂。隨順於因果法則而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是相合於因果規律的,不矛盾的。

我們想要自己歡喜的話,就應該放棄自愛執,這就是一種因果法則。這種因果法則、緣起的規律和秘密是佛發現的,佛發現之後就在佛經中講出來了,大菩薩和傳承祖師們一代一代地造論,放在論典當中或者口耳相傳到我們這裡,我們現在非常幸運,有福報聽到了這個教言,終於發現了能夠徹底改造自己命運的方法。這不是在一般層次上,像社會上說的改造命運——要不然你就去上個好學校,之後你就可以找個好工作,你可以有很多機遇賺很多錢,可以怎麼怎麼樣,好像自己就從貧窮到富裕了。這也算是一種方法,但這是一種暫時的、淺層次的改造方法,問題的根源還在,只不過是得到局部的緩解,它的根還沒有真正拔掉。如果要真正從輪迴中永遠去掉讓自己不歡喜、痛苦的因,就必須徹底根除我愛執。

就像我們看病的時候,你是想局部鎮痛止痛呢?還是徹底把病灶拔掉?止痛是比較容易的,讓你不痛的話,打一個針或者吃點止痛藥,稍微處理一下,暫時幾天就不痛了。但不痛了又怎樣?病還沒有真正去掉,要讓它永遠不痛,就必須把病根除掉。在我們修法當中,病根就是我愛執、自愛執。這個地方講了「不應自愛執」,如果你想要自己永遠快樂的話,就不要「自愛執」,這是它的一種規律。

當然我們現在還不習慣放棄貪愛自己,但是不管習慣不習慣,可以說,它是讓我們徹底根除病灶的唯一方法。有些道友福報或智慧比較深,已經接受了這個理念,開始每天打坐、觀修這個問題。或者通過積累資糧、清凈罪障的方式,讓自己早日和這個法相應,也就是祈禱上師三寶加持,讓自己的心通過上師三寶的加持,早日生起這樣的定解。

下面講另外一個方面:「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如果你想要「欲自護」,真正保護自己不要受痛苦、不受傷害,竅訣就是「則當常護他」。這唯一的竅訣就是:你一定要經常地保護他人,恆常地保護他眾,不要讓他眾受到痛苦。如果你想要免除自己的痛苦,你就去發心——發菩提心也好,善心也好;行為上經常去保護眾生,讓眾生免除痛苦,這個時候自己就可以免除痛苦了。

這和前面的原理是一樣的,表面看起來矛盾,但其實根本不矛盾,真正矛盾的是眾生自己的想法。我們如果為了「自護」不保護「他」,為了自護而保護自己的話,會怎樣呢?反過來講,我們想要自護就去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過程當中,假如誰想要故意傷害我怎麼辦?這個時候我肯定要去以牙還牙,肯定要傷害對方,通過傷害對方來保護自己。但是這樣就生了噁心,造了惡業,最後肯定是自己去承受的苦果,這是很明顯的。

所以我們想要自護,就要保護他。保護他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放棄自己,把重心從保護自己移到保護他人,當我們把重心從保護自己移到保護他人的時候,保護自己的心不就弱了嗎?自我保護的心弱了,我愛執就弱了,自我的觀念就弱了,這個以前很強烈的自我觀念,因為把我們的重點移到了保護眾生上——怎麼樣讓眾生離苦,就不會再關心自己了,不會再想自己了,也不會花很多時間來保護自己,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保護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從局部、暫時的角度來講:如果經常去保護他人,不保護自己,自己不設防,別人傷害自己怎麼辦?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從長遠和根本利益的角度來講,如果真正想要長久地保護自己、究竟地保護自己的話,就應該真正放棄自我保護的這種想法,然後經常性地去保護他人。

當然,經常保護他人還有不同的階段。首先是從發心、修心開始,轉變自己的心,當自己的心轉變之後,再慢慢從行為方面去保護眾生。如果我們真正去保護「他」,一心一意地去發起拔除眾生痛苦的心、讓眾生獲得安樂的心,其實我們就開始生起了利他心,然後再生起利他的行為更好地保護他人。我們要修布施、持戒、安忍這些能夠究竟關照眾生、保護眾生的方法。我們再修空性、修六度,修完這些之後,我們在保護他人的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後我們自己的資糧也圓滿了,心也清凈了。比如說生起了利他菩提心,然後通過修資糧逐漸登地、成佛。

當我們最終成佛的時候,那不是一種究竟的自護嗎?除了這種最究竟的自我保護——成佛之外,還有什麼自我保護呢?成佛之後,誰傷害得了自己?成佛之後的金剛身永遠不會受任何傷害。最究竟、最了義的自我保護,超不過成佛,佛是怎麼成的?就是因為發了利他心保護他人。從最初發起保護他人的心開始,其實佛陀已經把保護自己的念頭,轉移到了保護眾生上面去,開始刻意地去幫助眾生,刻意地去空掉或者減弱對自己的我愛執,為了實現保護眾生的願望,他開始積累資糧,最後資糧圓滿了,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我們說最究竟的自我保護,除了佛果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我們真正看的時候,成佛的過程,就是一直在修持利他,把所有的重點、重心、關注,全部放在眾生上面,他只關心眾生安樂與否,只關心眾生是不是離開痛苦了,然後想要用什麼方法讓眾生離苦得樂。暫時的方法要用,究竟的方法也要用,他用一切方法來做這個事情。他的心完全為眾生考慮,內心當中哪裡還找得到自我的影子呢?剛開始是刻意的,但後來就是自然的,在修利他的過程當中,他的我執的種子、自我的種子,慢慢就在融化、就在消滅,最後修到圓滿的時候,他的自利心就沒有了。自利心一沒有了,他就獲得了最究竟的保護。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有一絲的自利心、自我心,就找得到被傷害的點,不管你身上是哪一個地方有痛點,只要有一點點,就會通過這個痛點讓你痛苦,如果全身找不到痛點呢?一點痛點都沒有,當然就不可能再痛苦了。

我們身上的痛點,就是自私自利的我執、我愛執。當佛陀所有的我執已經消盡了之後,哪裡還找得到讓他痛苦的、讓他自我保護的心呢?根本就沒有了。所以說「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最好的自護就是不自護,不要再保護自己了,應該去保護他人,這的確是一個很深的因果的秘密,這種秘密以眾生的分別念沒辦法了解,它是通過佛的智慧發現的,寂天菩薩宣講了,我們作為後學者才學習到。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之後,我們以前的思想就開始動搖了,逐漸想要去修利他,想去發利他心。為了生起利他心,我們努力去克服我愛執,生起利他的思想。其實我們正在一步一步靠近這個目標,通過上師不斷的護持、道友的幫助,很多力量扶著我們往前走,幫助我們不要喪失這個善心、利他心。如果我們的總原則是朝這個方面去努力,相信總有一天修法會成熟。

「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還有一個暫時的意思:如果我們真正一心一意生起了利他心,雖然沒有考慮自護,但是因為經常生起慈心、利他心的緣故,因為慈心有八種功德,他自然而然會獲得種種利益。還有我們經常生慈心,諸佛菩薩、護法神、天人就會保護我們。我們常護他、生起利他心的話,就會受到這些外緣的保護。當然最了義的保護,就如前面所講的一樣,相續當中的我愛執沒有了,我的觀念打破了,這個就是最了義的自護,最好的護輪。前面講的是略說,下面我們看第二、廣說。

寅二(廣說)分二:一、斷除貪身;二、善用此身之方式。

廣說把重點放在貪身上面,因為緣身體而產生的我執是比較嚴重的,最粗大。並不是說我愛執除了身體之外沒有其他的,你的心識怎麼辦?你的受怎麼辦?其實是以身體為例來宣講,或者說我們對身體的執著,在身體上花的時間、造的罪業是很重的。所以從最主要的、最粗重的斷除貪身開始講。其他的可以以此類推,不是這麼嚴重的緣故,就更加容易斷除。

卯一(斷除貪身)分二:一、貪執之過患;二、貪執不合理。

我們要斷除貪身,必須要了知它的過患,所以首先講到了貪執的過患,第二就是貪執是不合理的。

辰一(貪執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第一個科判是真實宣說。第一個頌詞是這樣講的,

汝欲獻殷勤,護此不凈身,

彼愈趨退墮,衰朽極脆弱。

「汝」,其實就是講我們的這個自我愛執的心;你越對身體獻殷勤,「汝越獻殷勤」,想要保護這個不清凈的身體;「彼」,就是這個不凈身,就是愈趨退墮,越來越衰朽,越來越脆弱;「極脆弱」,所以我們越保護它,就導致我們越容易受苦;越容易受苦就越保護它,越保護它就越容易受苦,墮入一種惡性循環當中。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對這個身體很好,經常對它獻殷勤,經常不惜手段去保護它,如果對我們有好處、有利益,那麼這樣做當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從很多的事實看起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是這樣。

我們對身體非常執著,所以想方設法想要保護它,讓它獲得快樂,因此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們越殷勤地想要保護這個不凈的身體,效果卻是適得其反的——越保護這個不清凈的身體,它就越不爭氣,越趨退墮。就像父母溺愛子女,只要一提要求就滿足他,他已經養成習慣了,越來越溺愛的話,最後就沒辦法管教了。小孩子就會非常任性,根本不能說他一句話,也不能讓他有一點點的不開心,或者受一點點的違緣,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雖然父母不願意他受到一點點的打擊,但是只要一走出家門,碰到的人又不是你的父母親友,張三這個小孩這樣想,李四那個小孩也這樣想,兩個碰到一起,肯定會發生衝突。因為根本沒有受到過挫折,因此越保護他,他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溫室里的花朵。

我們對待身體也是一樣,有時就墮入極端,想方設法滿足它的一切需求,對身體獻很多的殷勤。從小時候到死之前,都在想方設法地保護這個身體。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學了頌詞之後對身體什麼都不用管了,佛陀講過永遠行於中道,不能過度地虐待身體——完全不照顧它,不去洗、不穿衣服,有病也不去看等等,這是一種極端;第二種極端就是過度地去滿足它的要求。為什麼佛陀不講第一個極端,要講第二個極端呢?因為第一個極端我們幾乎沒有去做過,除了有些修苦行的人,通過苦行去折磨身體之外,絕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走那條路。大多數人都是第二種極端,所以根本不用講第一種,講這個是因為大家對這個太執著了。

假如說我們所有的人都墮到苦行的極端,佛陀肯定會講:你們不要對身體這樣折磨,這是走極端,你要保護身體。那時就要說保護身體,但現在我們沒有那樣做,所以根本不用講。講的是現在我們對身體的過度保護,古代印度、漢地是這樣,現在外國、中國也是這樣,基本上對身體都非常看重,就是「護此不凈身」。

我們看現在有很多醫療中心、保健中心、美容院,它們賣化妝品也好,做廣告也好,反正都是在說你應該這樣保護身體,你應該去健身;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你應該抹這個東西,抹那個東西;或者抹這個不好,抹那個好。沒有一個不是圍繞身體說的:你要坐什麼樣的車,你要睡什麼樣的床,你要穿什麼樣的衣服,夏天你要塗什麼樣的防晒霜,你要怎麼怎麼樣,你的頭髮應該用什麼樣的油,從頭髮一直講到腳趾甲。你住的東西、你吃的東西、你用的東西,哪一個不是圍繞身體而講的?我們對這個身體獻的殷勤太多了,我們這麼對它好,但它一點不爭氣,越來越脆弱了。

「護此不凈身,彼愈趨退墮,」身體越來越退墮,越來越衰朽,越來越脆弱,所以最後根本經不起打擊,我們越保護它,它就越脆弱,越經不起打擊,這就是我們貪執身體的最後結果。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是,現在我們對身體太過於執著了,為了滿足身體所謂的需求,生煩惱造了很多罪業,因罪業我們會墮到地獄中。第七品講過,地獄眾生的身體承受力是非常弱的,皮膚像嬰兒那麼嫩,這麼嫩的皮膚要感受那麼高的溫度,怎麼受得了?所以一點點的疼痛他都非常難忍。造的惡業越重,墮得越深,墮得越深,越容易受到痛苦的折磨和影響。

即便從地獄當中出來轉成人,有些人的忍耐力很弱的話,一句話就可以傷害他。以前如果我們經常生害心,比如《前行》當中講因果,雖然我們沒有罵人打人,但是經常生起不好的害心:這個人出事就好了,這家人衰敗就好了,最後會產生什麼果報呢?異熟果是墮入惡趣,即便轉生成人,膽子也特別小,膽子大的人沒什麼事,但他就很容易受驚嚇,這個門關重一點,他都會特別難受。

其實這是什麼?一方面可能他膽子小,但一方面也是他經常生起害心的緣故。因為害心就是害別人、讓別人痛苦,所以今生當中他受到傷害的因緣就很多。相對害心少的人來講,他雖然也有痛苦,但在很多的因緣當中:比如粗大的因緣、中的因緣、小的因緣,可能小的因緣對他根本造不成什麼痛苦,中的因緣可能產生一點點痛苦,大的因緣才可能會讓他很苦。但是如果我們以前害心很重的話,大的因緣和中的因緣不用說了,其實有些很小的因緣,說話重了一點點,他馬上就很痛苦了。我們和這種人打交道也很痛苦,他自己其實更痛苦,永遠活在這種痛苦當中,本來別人看起來根本不值一提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他就能夠產生很大的痛苦。這也是一種越保護他,他就越退墮、衰朽極脆弱的另外一種理解方式。

前面講,我們所追求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保養身體,所以這就是一個過患,貪執到底會引發哪些過患呢?如果我們對教義、修行、解脫不感興趣,或者這個思想沒有生到我們心中,我們可能就不以為然:講是這樣講,好是好,但我現在做不到。他會給自己找很多理由,但找不找理由最後都是自己承受果報,毫無疑問。上師們也經常講這個問題,你到底要不要為自己負責任?如果你對自己不負責任,隨便來都可以,如果你要對自己負責任,那就必須要注意。

就像在世間當中一樣,你想不想你的身體好?哦,我想。如果你想你的身體好,就要控制你的飲食,這個東西不能隨便吃,隨便吃對你的身體肯定不好,你不負責任可以隨便吃。雖然這樣講了,或者自己卻不以為然,或者的確剋制不住就是想吃,吃了之後,最後自己要承擔這個後果的,到時候你呼天喊地也沒用。

同樣的道理,佛菩薩告訴我們,你這樣保護身體很不好,這樣會越來越退墮、衰朽、脆弱,最後讓你感受很強烈的痛苦。如果我們聽了之後相信了,慢慢去改變自己,減少對身體的執著多修善法,慢慢我們就可以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雖然時間有可能長一點,但絕對是正確的方向,毫無疑問。如果我們不聽,雖然短時間內,可能不管吃的、穿的、用的都有快樂,但必定是埋下了痛苦的因,就好像吃了慢性毒藥,雖然現在不發作,吃起來不會感覺什麼,但是毒性慢慢發作的時候,身體會越來越痛苦。這是佛菩薩悲心給我們做的教誨。

這個過程當中也是看自己的福報如何了,有福報的人聽了之後也會相信、會實行;有的人有聽的福報,但是沒有聽進去的福報,或者沒有修行的福報,沒有改變的福報,雖然有一點好處,但是好處不會大。其實修習佛法也沒有誰捆著你,或者用鞭子抽你——如果不修法就用鞭子抽你,或者把你關起來怎樣,沒有這樣的。佛法都是給你講道理,最多有時候上師給我們一點點壓力,但是這個壓力又怎樣呢?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但有時候我們連上師給的壓力也想擺脫,那可能上師也沒辦法,佛也沒辦法了。上師給我們點壓力,有時候感覺到這是上師的慈悲,感覺到的確是我們不做不行,如果這樣,不管是上師的壓力也好,愛護也好,逐漸我們就可以相應於上師、佛菩薩的教化,開始修持,最終可以獲得真正解脫。

下面我們再看: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饜足,誰復愜彼欲?

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

頌詞字面的意思是:我們的身體越弱,欲愛越增長,就像大地上的一切物品全部歸自己所有了,「尚且不饜足」,還是不滿足,所以誰還想去滿足他所有的貪慾呢?「逐欲未得足」:眾生追逐這樣的欲妙,沒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生起憂惱,大失所望,就是「復失意」的意思。

這裡講到貪慾心的特質:「身弱」,前面講「衰朽極脆弱」,這個身體越來越脆弱,他想得到的東西就越來越多,想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慾望就越來越增長。慾望增長是無窮盡的,有時我們說得到就可以收手了,但是往往得到之後,慾望心還是無法滿足。只有你的心停止追求,滿足了,心終止的時候,慾望才會終止。

「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饜足」:即便得到了大地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物,所有欲妙都歸自己了,他滿不滿足呢?還是不滿足。古代的皇帝,整個國家都是他的,人民也是他的,所有的財富都是他的,他的東西多得不得了,但是他有沒有滿足呢?沒有滿足。雖然國家很富有,但他還是覺得不夠:我的地盤還是不夠,我還要南征北戰,去贏得更多的疆土,得到更多的財富。即便把整個地球都征服了,他是還不滿足。

就像佛經中講我乳轉輪王的故事:我乳轉輪王已經是金輪王了,統攝四大部洲還不滿足,還要去四大天王天,四大天王天也征服了,他還要去三十三天,到了三十三天,已經和帝釋天平起平坐了,他還不滿足,還想把帝釋天幹掉,獨霸三十三天,結果生起這種噁心之後,福報用盡,一下子就從天上摔下來,慾望得不到滿足而死了。

慾望就是這樣的,怎麼可能滿足呢?即便最後得到了帝釋天還這樣,所以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永遠得不到滿足。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想,等我擁有了什麼東西:地位、賺夠足夠的錢,那個時候我就滿足了,就靜下心來學佛。很少有人能通過滿足慾望而真正知足,因為貪慾心的特點就是這樣,越貪就越不知足。不知足就是貪慾心的本體、特色。所以貪慾心怎麼可能滿足呢?絕對滿足不了,它是個無底洞。只有知道它的過患,停止貪慾才會滿足。

無垢光尊者講過,世間的瑣事是做不完的,你覺得我今天把這個事情做完了,我就怎麼樣,當你把這個事情做完之後,突然腦袋裡又冒出一個念頭,那個事情要做一下。所以世間的瑣事你是永遠做不完的。放下即了。你什麼時候放下了,事情就做完了。以前覺得這個該做,那個該做,真正放下之後,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做,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行佛法,獲得解脫。

貪慾心的本體絕對不可能通過得到來滿足,永遠不會饜足。有的小孩子不想要玩具了,雖然耍了三天,他對這個玩具滿足了,但他的貪慾心沒有滿足,他想要更好、更新奇的。以前有些人在吃不飽的時候,想著只要吃上大米飯就好了,後來我們吃上大米飯了,是不是滿足了呢?剛開始一兩天可能覺得很舒服,但在這個階段停留不了多久。你覺得有一個菜就更好,只要我能吃上鹹菜就可以了。好了,又吃上鹹菜,吃上鹹菜還不行,還要再提高一點,再提高一點就夠了。結果永遠沒有底線,沒有止境。所以當窮人已經脫貧致富了,擺脫窮人的身份到了富人的階段了,到了富人階段之後,富人那種新的境界又出來了,然後就開始去享受,享受完之後,厭煩了,他又去找一個更新奇、更刺激的東西。

以前中國還沒有富起來的時候,有人老是想不通老外怎麼要去探險,到底要幹什麼。當中國人富起來之後就知道了,探險是很刺激、很新奇的東西,因為其他的東西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需求,所以他就去尋找一些更刺激的,讓心得到一種滿足。滿足之後又怎麼樣,他又會找一個更滿足的:上太空去,花錢去火星,然後在月球上定一個旅店,然後經常去了之後又不行。通過觀察,雖然短暫的、個別的東西可以得到滿足,局部是可以滿足的,但總的貪慾心永遠無法滿足。

有些人想不通,比如貪官拿幾十套房子幹什麼?十幾、二十幾輛車拿來幹什麼?但是從他的邏輯來看,他想得通:我就想要多,多就好。就是心喜增長,永遠滿足不了,所以我們不能再去走這條路。有很多人現在還沒走到頭,我們跟著他走下去還是走不到頭。

佛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時候就停下來。你不要去追求,心感到滿足就可以了。最主要是修法,修持佛法不是通過佛法得到短暫的安慰、平靜,這也不是學習佛法的目的。我們學習佛法之後,主要是了知一切萬法的本體、本性,了知無我,斷除我的貪慾心。真正從根本斷除貪慾心下面還要講,那時才獲得無有窮盡的福報和快樂。否則我們通過世間輪迴這條道路走下去,那是絕對失敗的。

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沒有滿足,該玩的、該看的,全都已經看完了,但是現在還是不滿足。再下去還是永遠滿足不了,這是一條不歸路,永遠走不到頭。第四句「誰復愜彼欲?」了知這個情況之後,誰還去滿足他的貪慾呢?誰能夠滿足得了他的貪慾呢?如果滿足不了為什麼要去滿足呢?這不是一個很愚蠢、很傻的想法嗎?明知道滿足不了,我們還要去滿足它。所以應聽從佛菩薩的教誨,財物足夠我們生活、開銷就可以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解脫和利益眾生上,這方面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否則你要從物質上去滿足,永遠也滿足不了。

最後兩句「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從另一個角度講,你的貪慾心很大,想獲得欲妙的想法是很大的,但你的能力非常有限,雖然很多人都想我怎麼變成億萬富翁,我變成億萬富翁後我怎麼辦?但就是沒有這個能力、智慧和福報,沒這種善巧方便和資源,所以雖然想法很大,但是沒辦法獲得。

「逐欲未得足」:在追逐的過程當中沒法得到滿足,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生惱復失意」:經常生起嗔惱,然後非常失望。失望肯定是很正常的,因為你沒有福報,怎麼可能得到這麼好的東西。所以觀察貪著慾望的過患,的的確確我們必須通過學習佛菩薩的教言,了知它的本體。該警醒、該回頭的時候一定要回頭,不要通過這種方式隱瞞住自己,有一點點就應該知足。旁述知足的功德下節課再講。

第一堂課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


推薦閱讀: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1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守護六根(智諭法師)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二一) —— 「人...
宏圓法師開示:三寶是苦海之慈航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