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9)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9)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四十往生品第四之三 問道人譯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佛眼凈?」  

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是菩薩摩訶薩用一切種智,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眼凈。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當學六波羅蜜。何以故?舍利弗,是六波羅蜜中,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舍利弗,若有實語,能攝一切善法者,般若波羅蜜是。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學五眼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釋曰: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菩薩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

(【論】釋: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菩薩入如金剛三昧,破一切煩惱習氣,即時得一切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各種功德,是名佛眼。)

問曰:智慧見物是眼相,云何大慈悲等名為眼?  

(問:智慧見物是眼相,為什麼大慈悲等名為眼?)

答曰:諸功德皆與慧眼相應故,通名為眼。

(答:因為一切功德都與慧眼相應,通名為眼。)

複次,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眾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已說佛眼,今說佛眼所用:是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

(又,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的慈悲,是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的慈悲,開始是眾生緣,後法緣;一切佛因善修行畢竟空,名為無緣,因此慈悲也名佛眼。已說佛眼,現在說佛眼所用:這樣的眼無法不見、不聞、不知、不識。)

複次,有人謂十住菩薩與佛無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為廣度眾生故,是故生疑;

(又,有人說十住菩薩與佛沒有差別,如遍吉、文殊師利、觀世音等,具足佛十力功德等而不作佛,是為了廣度眾生,因此生疑;)

以是故說佛眼相,十方眾生及諸法中,無不見,無不聞。是諸菩薩,於余菩薩為大,比於佛不能遍知;如月光明雖大,於日則不現。  

(所以說佛眼的相,是在十方眾生及一切法中,無不見,無不聞。這些菩薩,和其餘的菩薩相比為大,比於佛他們不能遍知;如月光明雖大,與日相比就看不到了。)

問曰:眼為見相,云何說聞?  

(問:眼是見相,為何說聞?)

答曰:眾生智慧,從六情生,知六塵。人謂佛有所不聞,如外經書中或有所不聞,是故佛智慧無所不聞。又耳識因緣生智慧,智慧所知,言無法不聞。  

(答:眾生智慧,從六根生,知六塵。有人認為佛有所不聞,如外道的經書或有所不聞,因此說佛智慧無所不聞。又耳識因緣生智慧,智慧所知,說無法不聞。)

問曰:何以故三識所知合為一?三識所知別為三?眼名為見,耳名為聞,意知名為識,鼻、舌、身識名為覺?

(問:為什麼鼻舌身三識所知合為一?名為覺?眼耳意三識所知別為三?眼名為見,耳名為聞,意知名為識,)

答曰:是三識助道法多,是故別說;餘三識不爾,是故合說。是三識但知世間事,是故合為一;餘三亦知世間,亦知出世間,是故別說。  

(答:這三識(眼耳意)助道法多,所以別說;其餘的三識不是那樣,所以合說。這三識但知世間的事,所以合為一;其餘的三識也知世間,也知出世間,所以別說。)

複次,是三識但緣無記法;餘三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  

(又,這三識但緣無記法;其餘的三識或緣善,或緣不善,或緣無記。)

複次,是三識能生三乘因緣,如眼見佛及佛弟子,耳聞法,心籌量、正憶念,如是等種種差別。以是故,六識所知事,分為四分。

(又,這三識能生三乘因緣,如眼見佛及佛弟子,耳聞法,心籌量、正憶念,象這樣等種種差別。所以,六識所知事,分為四分。)

切種智者,如人眼見近不見遠,見外不見內,見粗不見細,見東不見西,見此不見彼,見和合不見散,見生時不見滅時。肉眼見,天眼不見:眼根成就,未離欲凡夫人故無天眼。

(『一切種智』:如人眼見近不見遠,見外不見內,見粗不見細,見東不見西,見此不見彼,見和合不見散,見生時不見滅時。肉眼見,天眼不見,指眼根成未離欲的凡夫人所以沒有天眼。)

天眼見,慧眼不見:凡夫人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慧眼見,法眼不見:未離欲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道種智,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天眼見,慧眼不見:因為凡夫人得天眼神通,無慧眼。慧眼見,法眼不見:未離欲聲聞聖人,因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無法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道種智,知種種度眾生道;因為未成佛無佛眼。)

複次,肉眼、天眼見,慧眼、法眼、佛眼不見: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故;無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

(又,肉眼、天眼見,慧眼、法眼、佛眼不見:因為凡夫人眼根成就,得天眼神通;無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

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肉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忍,未受法性生身菩薩,得道種智;未成佛故無佛眼。

(因為聲聞聖人不知種種度眾生道,無法眼,聲聞人無佛眼。肉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忍,未受法性生身的菩薩,得道種智;因未成佛無佛眼。)

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離欲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非菩薩故無道種智,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天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得菩薩神通,知種種度眾生道;未成佛故無佛眼。

(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離欲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不是菩薩所以無道種智,無道種智而無法眼,聲聞人無佛眼。天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得菩薩神通,知種種度眾生的道;未成佛所以無佛眼。)

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能觀一切眾生得道因緣,以種種道而度脫之;未成佛故無佛眼。  

(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菩薩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能觀一切眾生得道因緣,用種種道而度脫他們;因為未成佛無佛眼。)

複次,肉眼、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無道種智故無法眼,聲聞人故無佛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法性生身菩薩,具六神通,以種種道度眾生;未成佛故無佛眼。  

(又,肉眼、天眼、慧眼見,法眼、佛眼不見:眼根成就,聲聞聖人得天眼神通;因為無道種智無法眼,聲聞人無佛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法性生身菩薩,具六神通,用種種道度眾生;因未成佛無佛眼。)

複次,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未舍肉身,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道種智具足;未成佛故無佛眼。  

(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見,佛眼不見:初得無生法忍菩薩,未舍肉身,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道種智具足;因未成佛無佛眼。)

如是等,不名無法不見、聞、覺、識。若以佛眼觀諸法,是名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五塵隨義分別,亦如是。

(象這樣等,不名無法不見、聞、覺、識。如果用佛眼觀一切法,是名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五塵隨義分別,也是這樣。)

三乘等諸善法,是五眼因緣。諸善法,六波羅蜜攝;是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為本。以是故,說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漸漸學是五眼,不久當作佛。

(三乘等一切善法,是五眼的因緣。一切善法,六波羅蜜所包括;此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漸漸學這五眼,不久當作佛。)

【經】「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修神通波羅蜜,以是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

能動大地;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山壁樹木,皆過無礙,如行空中;履水如地,凌虛如鳥,出沒地中,如出入水;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如雪山水流;日月天德,威力難當,而能摩捫;乃至梵天,身得自在。

亦不著是如意神通,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如意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如意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天耳凈,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亦不著是天耳神通,天耳與聲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耳。』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如意神通智證。

「是菩薩如實知他眾生心:

若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如實知瞋心;離瞋心,如實知離瞋心;痴心,如實知痴心;離痴心,如實知離痴心;渴愛心,如實知渴愛心;無渴愛心,如實知無渴愛心;

有受心,如實知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無受心;攝心,如實知攝心;散心,如實知散心;小心,如實知小心;大心,如實知大心;定心,如實知定心;亂心,如實知亂心;

解脫心,如實知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知不解脫心;有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無上心。亦不著是心!

何以故?是心非心相,不可思議故,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他心智證。』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他心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宿命智證通,念一心乃至百心,念一日乃至百日,念一月乃至百月,念一歲乃至百歲,念一劫乃至百劫,無數百劫,無數千劫,無數百千劫,乃至無數百千萬億劫世,

『我是處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如是食,如是久住,如是壽限,如是長壽,如是受苦樂;我是中死、生彼處,彼處死、生是處,有相有因緣。』

亦不著是宿命神通,宿命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宿命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宿命神通智證。  

「是菩薩以天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惡處、好處,若大、若小。知眾生隨業因緣:是諸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成就,

故謗毀聖人,受邪見因緣故,身壞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成就,不謗毀聖人,受正見因緣故,命終入善道,生天上。

亦不著是天眼通,天眼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有是天眼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天眼神通智證。

亦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眾生生死,乃至生天上;四神通亦如是。是菩薩摩訶薩漏盡神通,雖得漏盡神通,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依異法。

亦不著是漏盡神通,漏盡神通事及己身,皆不可得,自性空故,自性離故,自性無生故。不作是念:『我得漏盡神通。』除為薩婆若心。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得漏盡神通智證。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神通波羅蜜;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釋曰:如大海中有種種寶珠,有能殺毒,有能遮鬼,有能破病,有能除寒熱、饑渴,有能隨人所願皆能與者,如是等無量無數寶珠。大乘海中亦如是,有種種菩薩寶,有菩薩能破三惡,有能開三善門,有能生五眼,有能修行神通波羅蜜。

(【論】釋:如大海中有種種寶珠,有的能殺毒,有的能遮鬼,有的能破病,有的能除寒熱、饑渴,有的能隨人所願都能給與,象這樣等無量無數寶珠。大乘海中也是這樣,有種種菩薩寶,有的菩薩能破三惡,有的能開三善門,有的能生五眼,有的能修行神通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能為奇特希有之事,所謂取水相多、地相少,則能隨意動地;一身能多,多身能一;虛空中常有微塵滿中,是人離欲、福德因緣故,集諸微塵以為諸身,令皆相似。

(所以各種菩薩,能作奇特希有的事,所謂取水相多、地相少,就能隨意動地;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身;虛空中常有微塵充滿,此人離欲、因為福德因緣,集各種微塵而為各種身,使他們都相似。)

有人言:「諸非人恭敬是離欲菩薩,入其身中,隨其意所欲變化,則皆能化。轉輪聖王未離欲,少有福德因緣故,諸鬼神尚為其使,何況離欲行無量心人!」 

(有人說:「各種非人恭敬這些離欲的菩薩,入他的身中,隨其意所欲變化,就都能化。轉輪聖王未離欲,因為少有福德因緣,眾鬼神尚被他驅使,何況離欲行無量心的人!」) 

複次,是心相無有住處,若內、若外,若大、若小,以禪定力故,其心調柔,疾遍諸身,還復亦速;譬如千頭龍,眼、耳各有二千,及有千口,心一時用。龍及粗身尚爾,何況菩薩!

(又,此心相沒有住處,或內、或外,或大、或小,因禪定力,他的心調柔,疾遍各各身體,回來也快速;譬如千頭龍,眼、耳各有二千,及有千口,心一時用。龍及粗身尚且那樣,何況菩薩!)

有人言:「坐禪人事,所有力勢,不可思議。」故一身為無量身,無量身為一身。石壁無礙者,取石壁虛空相,微塵開闢,如橛入土。

(有人說:「坐禪人的事,所有力勢,不可思議。」所以一身作無量身,無量身合為一身。『石壁無礙』:取石壁虛空相,微塵開闢,如橛入土。)

履水者,取地相多,故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故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故身出煙焰。捫摸日月者,神通不可思議力故,令手及日月。入火定故,月不能令冷;入水定故,日不能令熱。  

(『履水』,取地相多,所以履水如地;取水相多,所以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所以身出煙焰。『捫摸日月』:因為神通不可思議力,讓手觸及日月。因為入火定,月不能讓冷;因入水定,日不能讓熱。)

問曰:是神通力乃至四禪中,此何以言,但至梵世身得自在?  

(問:此神通力乃至四禪中,這裡為什麼說,但到梵世身得自在?)

答曰:此先已說,梵是初門故,言梵世則說一切色界。又世人皆貴梵王,以為世界主故。又是菩薩不欲於欲界散亂心,現其自在,是故乃至離欲人中,能有所作。如是神通相無量無數,為易解故,少說譬喻。

(答:這個意思前面已說,因為梵是初門,說梵世等於說了一切色界。又世人都貴梵王,因為把他認為是世界之主。又這樣的菩薩不想在欲界散亂心中,現他的自在,所以才到離欲的人中,能有所作。像這樣的神通相無量無數,為了易解,說了少量的譬喻。)

諸外道於此神通,有二事錯:一者、起吾我心,我能起是事而生憍慢;二者、著是神通,譬如貪人著寶。以是故外道神通,不及聖人神通。菩薩於是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故不著;但念一切種智,為度眾生故。

(一切外道於此神通,有二事錯:一、起吾我心,我能起這樣的事而生憍慢;二、著這些神通,譬如貪人著寶。所以外道神通,不及聖人神通。菩薩於此神通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所以不著;但念一切種智,為了度眾生。)

餘五神通亦如是,如其法分別,先說其相,後皆說空。六神通余義,如贊菩薩品中五神通義說。以是六神通廣利益眾生,故說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餘的五神通也是這樣,如他的法分別,先說他的相,後都說空。六神通餘下的含義,如贊菩薩品中五神通義中說的。用這六神通能廣利益眾生,所以說具足得如是神通,增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24)
賴文俊《催官篇》系列六白話解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七卷
白話金剛經大意(譯文)
白話文翻譯《延年九轉法》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