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一定要簡單--保暖
自己學會治感冒
感冒最初都是有癥狀的,由輕而重,一開始,如果是體表發冷,此時的病邪還很淺,多喝熱水都是有用的,因為你的身體還有抵抗能力,用熱水,或是生薑水,只要是能給身體刺激一下,激發出它自己的機能就可以了。等病邪逐漸深入,循著六經的層次步步傳導,身體的抵抗能力就會越來越弱,到需要用藥物去清里熱就不好治了。
當然,也可以用蘇葉(也叫紫蘇葉)泡開水,效果也很好。《本草化義》中說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葯也。最初感冒時用蘇葉三五克泡幾分鐘喝下去,只要感覺自己能發熱或是微微出汗,這就說明蘇葉刺激出了我們的氣血,使得它們運行正常,產生了足夠的抵抗力,把外邪給控制住了。
大多數感冒無非就是寒邪,一邊喝蘇葉水,一邊還可以用泡過的蘇葉水加在一盆熱水裡來泡腳,身體暖和起來,氣機就通暢起來了。
感冒不可怕,可怕的是經常感冒,又治不徹底。身體暫時敵不過病毒了,所以,要幫它,就是給它熱量,讓氣血在一個較高的溫度狀態下循環起來。感冒時吃西藥就不是這樣的道理,一味地用抗生素來殺死病毒,所以,雖然感冒癥狀輕了,其實自己也損傷了不少。
對於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卻怎麼也做不到,形寒肢冷的人,時時噁心反酸的人,頭痛不已的人,脾陽不振的人,中氣不足的人,痛經痙攣的人,經常便秘失眠的人,抑鬱苦悶、神經失常的人,基本上都是因為身體這個肉體缺了陽氣而造成的。生活中好些美女,冷冰冰的,要麼是死氣沉沉,或者動不動就發無名火,其實,基本上都是病態,是陰病,治療上主要提昇陽氣,以陽化陰。
以女明星為例,有些不喜歡見人,有些又是人來瘋,就是陰病。陰病病人喜歡寒涼,又願意見人,則病在腑;喜歡溫熱,不願意見人,則病在臟。臟腑就是一對陰陽概念,腑屬於陽,陽病則喜歡寒涼;臟屬於陰,陰病則喜歡溫熱,喜歡閉門獨處,厭惡聽到人的聲。《難經》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先是肝出了問題,肝經火旺,所以動不動就得通過發火發出來,肝當然很難治好,就影響到了脾,脾氣脾氣,就是脾里有病了。治療上,就是以調脾胃為主。
補血,同時補氣
女性素體易比男性虛弱,脾胃、腎也先天的不如男性,所以容易淤堵而致水腫,苡米紅豆湯可以當每天的早餐。但光能祛濕還不行,根本上女性更要補氣、補血。
中醫講陰陽,陰為物質,陽為功能,對應過來就是血為陰,氣為陽,血要靠氣來推動,女性的氣也是多有不足,力量不夠,所以才容易淤住。所以,補血的同時要補氣。
補氣貴在堅持,五穀生氣,因為五穀都是種子,都有生髮之力,都能補氣。但補法上有講究,因為要是不管什麼五穀雜糧豆子都一鍋煮,不但不易消化,還很容易脹氣。用紅豆、黃豆、黑豆、豇豆、蓮子、百合等泡上,早上現磨了豆漿,沖泡麥片。我使用這個方法,是因為我自己琢磨五色入五髒的道理,一直堅持到現在,覺得效果不錯。
氣有了推動力,然後是補血,常用的是紅棗,在我加減而成的桂枝湯里,幾乎每天都少不了紅棗和生薑,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海產品,最好的當然是海參和鮑魚。我看清朝大醫吳鞠通的書很有啟發,他遇著好些女病人,看完病後,都囑咐每天再加一條小鮑魚,當然,那時的鮑魚估計很便宜。一般情況下,我隔上一段時間還會用當歸燉雞,或是用一條大鯉魚熬湯,這兩樣也是不錯的補血方法。 艾灸,自古即為扶陽大法
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灸上一千柱,臍下總是像一團火那樣溫暖。每年如此,所以身體一直保持著青壯年的水準,冬不怕冷,夏不畏熱,更神奇的是,幾日不吃飯也不會餓。
宋代一位著名醫家竇材,託名扁鵲再生寫了一部《扁鵲心書》,重點倡導扶陽。竇材首推灼艾,其下是丹藥以及附子。
《神農本草經》記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從新》中說得更具體:艾葉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女性體寒,學會艾灸
夏秋之季,我幾乎每周都要艾灸關元穴三次,將艾柱點燃,對準關元穴熏灸。關元在臍下3寸的位置。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交會於此,凡所過經脈之病,都會有改善。
女性尤注意灸關元穴,女性為陰,腹部為中央脾土,先天的陽氣不足,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氣不舒、血液瘀滯、肚腹冷痛、痛經等問題都是常見毛病,灸關元則可以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下腹病主要從三陰交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去治,三陰交在小腿內踝上三寸,為肝經、腎經和脾經三條陰經的交匯之所。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從陰處把陽引進來,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得到治療。足三里為養生第一大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灸這個穴位可以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
有關穴位的順口溜: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胸內關應、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說,頭頂和頸項的問題可以通過針刺列缺穴治,顏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針刺足三里,腰背問題在委中穴去針刺,任何部位的痛點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兩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個縫隙,古人認為它是天地陰陽的交界。
每晚睡覺前,將雙手搓熱,勞宮穴對準關元,意守此處,慢慢地入睡。這是道家養生秘法。只需要知道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心經與小腸經的火加在一起,溫補任脈之陰,這就叫水火既濟。也可以把雙手搓熱,以勞宮穴對著湧泉穴摩擦,或對著後背的腎俞穴及命門摩擦。
黃元御講了一個圓圈的故事,人體的五臟六腑,從最上的肺,一直到最下邊的腎,既有上下,也有左右排列。它們的運行,所引導的氣機是怎麼運動的呢?從下往上看,最下為腎,腎屬水,水之德,甘居下流。但這個水裡,又有火寓於其中,這就是腎陽寓於腎陰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火往上走,去溫暖脾土,脾土把胃消化吸收過的營養繼續向上輸布,有一部分就到了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後向全身輸送。
在中醫的概念里,脾臟的氣機,是從左邊升的,肝隨脾走,也是從左邊升,脾和肝氣上升到心和肺的位置,也就是最高了,肝木生心火,本也想往上走,但被主沉降的肺氣往下帶,於是,肺氣下降,同時,胃氣也是必須要往下走的(否則就是胃氣上逆、呃逆,口臭),胃氣降,連帶著膽氣也下降,而且是從右邊下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圓,因脾左升,帶動肝氣和腎水左升,胃氣右降,帶動了膽氣和心火右降。中心是脾胃,一陰一陽。只有脾能帶著清陽上升,胃氣才能帶著濁陰下降,不然,要麼就是便秘,要麼就是胃氣上逆。所以,脾胃才是關鍵,李東垣的《脾胃論》才會形成一個中醫的重要流派。脾胃就這麼重要,把脾胃調好了,一切都就可以正常地圍繞著它們轉起來了。
民國時的彭承祖根據這個寫成《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老中醫就是據此認為彭承祖簡直是仲景再世,中醫千頭萬緒,四萬八千法門,就看你從哪裡進入。
開胃健脾八珍膏
脾胃是人體的關鍵,後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點就是喜暖而惡寒,必須要把它弄得熱熱的,才升得起來,否則,就冷住了,淤堵在那裡了。
所以,中醫看重脾胃,就是想把人體的氣機調暢,使其處於一個圓運動的狀態,最有名的補法就是八珍糕,這也是慈禧最愛的一款養身補品:党參30克、白朮60克、茯苓60克、山藥60克、白扁豆60克、苡米60克、芡實30克、蓮子肉60克、生山楂30克、炒麥芽30克。把這些葯或食材研成末,每次用水熬糊,不斷地攪拌,或者是用粳米面、糯米面等量混合葯末,加白糖蒸成糕點。每天分兩次各吃一小勺,慢慢地脾胃就養起來了。
北京趙文忠自然醫學研究院的主人,一位精於各種外治方法的自然醫學大師。師父說,人體上的每一個斑點、痛點,都對應著身體里的變化,氣血的變化,內髒的變化,臉上、耳廓、手部,幾乎每一個地方只要生出原來所沒有的斑點、結節、瘡癤、腫塊,當然也包括疹子、痘點,都是身體的氣血出了問題,是內臟有了變異的反應。這是身體的善意提醒,是一種預警機制,身體的聰明程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師父常給我說,一個病,至少要想出多種辦法來治療一個病,兩種不行,就三種,直到數十種方法。師父的研究院里幾乎每天都有很多高人,有意思的是,除了正經的醫生,比如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傳人施小墨,還有很多都是從外行進入中醫的,他們幾乎個個都身懷絕技。
師父的學問重點在於人體的神經疼痛,比如怎麼控制和改變人體的痛感,如分娩疼痛治療儀,可以讓女性分娩的痛苦減到最低,人體一般最痛的是牙疼,也不過四五級,但分娩的疼痛可以達到12級,可以說痛不欲生。師父的另一個方向在治療各種肝病,認為肝淤為百病之源,發明了一種通過食物自然排除肝毒的方法,幾乎可以從每個人的肝里排出好幾十顆大大小小的、軟硬不等的結石。好多病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得到治癒或改善。由於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清潔了,因為肝毒而在臉部引起的斑點就自然消失了,肝對血液的清潔功能也就恢復了,整個人也就恢復了健康。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脾里的瘀滯太多了,那也給你排出來。乳房有包塊嗎?熏洗熨擦,總有一款適合你,師父的治療法,不但用來熏蒸的器械很特別,而且根據不同的人,還給配上不同的藥包,敷在病變位置。一般是在身體的上半部用熏蒸法,下半部主要是靠泡腳,根據不同的病人,添加不同的藥物,從下往上治。
師父的治療都要通過熱來進行,問題是你體內沒有足夠的熱去推動,師父總是微笑著回應:保暖,保暖。
推薦閱讀:
※2017,讓自己的生活簡單點,對自己的要求認真點
※找不著北:你以為很簡單?
※修佛修道 莫要繁瑣 簡簡單單 簡單是福
※戲說拉丁五種感覺,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60後厲害了,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