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學說的局限是什麼?

孔子思想的時代局限。孔子從仁禮理念到忠恕理念的聯結合體,希望建立一個由內到外,推己及人的道德體系,證驗著孔子思想的現實性和超前性,思維的敏捷性。至於為何出現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出現君子棄於義、小人離於利的現象,如何理順人心、調理規範,孔子無法回答。在同時代,即使比孔子聰明百倍的哲人,也無法解答,這就是孔子的時代局限,歷史與邏輯統一性原理告訴我們,需要後儒補充和深化。

對孔子思想局限性作歸類分析,綜合有三:

<1>、某些理念性和原理性欠於完整性、系統性、深刻性,有待後儒補充完成。比如:孔子的層次規範性理念,「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首先,它需要一個解決生存需求和安居樂業的先決條件,孟子提出恆心恆產理念,補充了孔子理論的欠缺;其次,君子小人的規範性,也因功能條件需要遵循分工原理和原則,荀子提出 「君子小人各因其材質就其位」 的人事原則,從天命一一性命之間的有機聯結,揭示著角色規範與分工原理之間的關聯性。這樣,孔子的君子義、小人利的理念,孟子的恆心恆產理論,荀子的「 君子小人各因材質就其位」 的分工理念,演變為發展中的理論系統,成為禮義層次規範化原理之理性雛形。到明清之際,王船山言:「凡言理者有二,一則天地萬物已然之條理;一則健順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之為性之至理。」 仁義禮智信(五常) 貫通到乾剛健,坤柔順的本體運作中,已包涵著、解決了君子義、小人利及恆心恆產的理論和實踐,不然,無法實現「健順五常」 。「天以命人而人受之為性之至理」 ,從性命同源的角度深究至理,實質巳從運動、變化、發展的角度深化了「君子小人各因其材質就其位」 的理念。這是王船山的禮義層次規範化原理,這個原理與天地萬物已然之條理融貫一體,象數互生,表明著禮義規範化運動是一種價值性和目標性的運動,發揮著功能性和見驗於績效性。此點,王船山的理論顯然遠遠地超過了孔、孟、荀的理論水平。從孟、荀對孔子學說的補充,王船山整體性綜合理論所展現的思維水準,都證驗著孔子思想的時代局限性。

<2>體系欠缺系統化、整體性和深刻性,需要後儒補充和發展而完成。孔子以仁禮理念和忠恕理念的融合去建構道德體糸,孟子體系重點兩方面建樹:一是民本政治;二是精神哲學。荀子則在批判道家自然觀,一是建立儒家的自然觀:天地人蔘的自然觀;以人為本,人世間的自然觀。二是從孔孟重心在道德心的研究轉向重心禮義規範的整體性研究一一即人際環境或外在環境的研究,提出禮治天下,合群明分的王制思想,提出「 君舟民水」 的民本思想,等等。從孔、孟、荀的思想循序,歸結為儒學的發展系統,一個較為完整的先儒體系的完成,荀子是先儒體系的最後完成者。從先儒的發展系統,完整體系的確認,清楚地感悟到孔子思想體系的時代局限性。

<3>、儒學發現階段所映現孔子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孔、孟、荀時代是論理時代,他們可以設計出民眾理想的精神世界模式,社會理想模式,如何實踐和實現?為什麼不能實現?他們無法解答,交予後來人。後儒是實踐著、變化著的儒家。在漢武獨尊儒術,第一次儒家復興運動終結,儒、道、佛三教互相爭嗚、互補階段後,進入到儒學。第二次運動,出現了形上唯理的宋儒階段和辯證法鮮明的明清儒學階段。荀子提出合群明分,一是分工,「君子小人各因材質就其位,」有天命一一性命之學理。先儒提出「天命之謂性」 ,孟子言:「 命焉,有性矣,君子不謂命也。」

推薦閱讀:

【紀念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17-24)
孔子是否迷茫過?在《論語》中是否有體現的語句?
道統論說的具體是什麼?
孔子為人類做出「十大貢獻」
文飾若《賁》:聖人孔子佔了怎樣的卦,以致棄政治學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