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王子變成佛教徒

李寧:當體育王子變成佛教徒 2015-03-12 大公佛教

李寧 (圖片來源:資料)

李寧禮佛 (圖片來源:資料)

  出生於1963年3月10日的廣西柳州體操王子李寧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男子自由體操、男子鞍馬、男子吊環冠軍,拿下三金二銀一銅,從此享譽國際體壇。享受完王者歸來的巔峰體驗,他轉身從商,為李寧體育用品公司董事長。

  2007年胡潤百富榜上,李寧以110億人民幣的個人身價排在第65位。他曾是萬眾矚目的民族英雄,他是家財萬貫的企業家,他還是一個佛教徒。或許,浮浮沉沉大半生之後,他需要尋找某種安身立命的信仰。但他明白,自己只是一名佛教徒,不會成為高僧大德。

  一家雜誌社採訪李寧時曾問他有宗教信仰嗎?李寧告訴記者:「我很信佛,是受家庭影響,但我還沒參透人生輪迴是怎麼樣、前生後世是怎麼樣。我對生活還是很熱愛,很積極。我還是俗人,還面對著世俗的很多壓力、責任,還沒能完全跳出來。但是確實,我們能看到接觸到的都是過眼雲煙,對此應該有個正確的態度,不能完全都是貪婪的慾望。」「我只是一個佛教徒,不會成為高僧大德。」

  李寧很尊敬佛教的教義,從中汲取了一些精華指導自己為人處世,正如其北大本科班同學高廣彬介紹的那樣:「他把我們當成了真正的同學,平易近人,非常有禮貌。」正因如此,雖然有年齡上的差異,李寧很快就與年輕人打成一片。踢足球的王波和練田徑的高廣彬,是李寧在北大里無所不談的要好哥們兒。

  事實上,李寧在生活中也真的在實踐佛家的「修廣大布施」。他與蔡振華(國家體育總局乒羽管理中心主任)、李永波(國家體育總局乒羽管理中心副主任)、許海峰(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及擊劍管理中心副主任)等前世界冠軍發起成立的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會2004年正式運作,李寧擔任主席、並且每年向基金會捐款10萬美元;他在自己的家鄉廣西成立了以助學為主的「廣西李寧基金會」。但從他的名片上卻得不到任何這方面的信息。有時候,他也以公司名義捐款。「慈善應該建立在愛心基礎上,如果只是施捨,不會真正實現人類的互愛互助。」他這樣說道。

  2009年,李寧、李連杰、六小齡童、潘石屹等名流現身在江蘇無錫靈山梵宮開幕的世界佛教論壇,李寧在會上與大眾分享了這篇《精進與超越——試析佛教思想與體育精神的融通》的心得,這可謂是他學佛多年、轉戰體育界、商界的人生心得精髓的匯總。體育和佛教,看似相隔遙遠的兩個領域,在李寧的體驗與分享中,融為了一體,敬請欣賞。

  精進與超越——試析佛教思想與體育精神的融通

  文/李寧

  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能與大家一塊分享參加本次佛教論壇的歡喜之情。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精進與超越——試析佛教思想與體育精神的融通》。佛教思想與體育精神這個論題,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些牽強,體育怎麼就跟佛教思想聯繫在一起了呢?佛教認為生命是無常的,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反對人們對身體過分執著和貪戀,而體育運動從表面上看講究身體和力量的鍛煉。兩者看上去是矛盾的,這就需要我們轉換一下視角。

  一方面,佛教也認為人的身體很難得,應該加以珍惜;另一方面,佛教強調精神修道,而體育運動並不是執著於身體,體育運動,本質上是通過身體的形式,磨練人的意志和毅力,讓人建立生命的自信,把運動精神融入生活,激發超越自我的力量。在很多方面,體育運動可以從佛教思想中得到珍貴的啟示。

  「更快、更高、更強」,奧林匹克運動追求不斷進取和超越。但體育競技的這種超越,離不開年復一年持之以恆的訓練,這是人類追求卓越的表現,它也是一種生命的修行與錘鍊。佛教認為眾生皆都有佛性,「勇猛精進」,努力修行可以轉迷成悟並最終成佛。「精進」是一心一意、鍥而不捨的向道精神,這也是競技體育的精神。一心一意、鍥而不捨這八個字,我從事運動和商業這麼多年,無論是作為運動員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是很難做到。我想,克服懈怠、推延、畏難和急功近利,就是一種「精進」,就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佛陀說連最小的蟲蟻都有佛性,只要肯努力精進,一樣可以成佛,體育運動也是這樣,體育就是我們的「修身」,每個人都是可以做到更好,都成為自己的最佳。

  體育帶有崇高精神的人類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金牌至上,取勝第一併不是體育運動的本質,體育運動本質上是人的一種和諧,一方面是運動員身體和精神狀態的和諧,另一方面是比賽過程的和諧,也就是競爭的和諧。體育比賽過程一種人性的自然流露,沒有半點雕琢,人在運動過程中,是無我的,是超越個人意志的,進入一種空靈的忘我境界。

  什麼是生命的美,也許無我忘我就是生命之美的最高體現。這種無我、忘我境界正如佛法啟示「無我」。佛教中的「無我」,強調的是人的自我解脫和自作主宰,認為我們日常的活動和言行,在「自我」籠罩下,常常作繭自縛。 「無我」是恢復人本來的樣子,寬容無爭,讓自然循因緣而演進,回歸本來之無我。這種無我,就是運動給觀眾展示生命的自然之美,體育的美,生命的美。當我們領悟了體育的本質,就更能成為為一個身心和諧,充滿喜悅,活在當下,體現真正自我的人。

  季羨林先生有一句座右銘:「志當存高遠,心不外平常」,佛教里禪宗認為人們要認識自我,自悟自性,需要「平常心」來面對種種境遇,去掉偏執恢復清凈本性。平常心,並不是指一般認為的不重成敗,它更體現出的是一種真實、單純和自然的心態。競技體育的平常心,就是回歸到體育的本質,用單純而寧靜的心投入和享受體育。

  平常心便是懂得珍惜當下,珍視人間萬物,從容面對風雨,無憂無懼,無悔無怨。有句話說,「學問深時意自平」,競技體育也一樣,「練到深時意自平」,這時候,走進賽場,無論多重要的比賽多大的場面,都能做到趙朴初老先生說的「安得心如大海,能風能浪空靈。」

  去年奧運前夕國家宗教局有關領導在奧運祈福法會指出,「佛教的慈悲、和諧、和平等許多理念與奧林匹克精神是互融互通的」。從體育「修身」中「勇猛精進」,到運動員比賽時的「無我」,再到「安得心如大海,能風能浪空靈」的平常心,我們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對競技體育的啟示。

  如果把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生活哲學,它所提倡寬容、包容、和諧,它所倡導的尊重多元文化,促進社會和諧,與佛教哲學與思想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可以說,建設一個和平、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是奧林匹克的目標,也是佛教的目標。謝謝大家!

  2009年03月28日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佛教徒
(48)佛教徒怎樣如法地共修?
現在許多佛教徒都在「抄經」後「焚燒...」
清教徒傳道的特點 三:注重經歷實踐

TAG:體育 | 佛教 | 佛教徒 | 教徒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