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代天驕唐太宗腳底下做皇太子
近來一直熱播《武媚娘傳奇》,動不動就把皇帝吹捧得那麼多情,把後宮妃嬪雕蟲小技渲染得那麼誇張,把皇子皇親們臆斷到那麼弱智,把宰輔重臣們貶損至那麼低能。太宗是經歷了晉陽起兵、平定天下、玄武門弒兄殺弟逼宮奪位而問鼎皇帝寶座的,多次在逆境中運籌帷幄、殺伐決斷、反敗為勝,文德武功都自信滿腹;貞觀宰輔們又久經沙場和朝廷鬥爭,謀略、機智、忠貞、勇武者不計其數,泱泱大唐朝堂權柄竟被這後宮帷幔和王孫群小之輩攪得眼花繚亂。所以,這都只是一個戲說的野史佳話。而真實的大唐立儲是怎樣的呢?太宗的皇子們是如何在天縱神武的父親腳底下做皇子的呢?身份、品行、智商、情商、才商,究竟哪一個又會在適當的時候發揮積極作用?
【太子李承乾】
身份:嫡長子、太子
盟友:侯君集、李元昌、杜荷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可以說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太子的身份從武德九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後就確立了的,當時李承乾年僅八歲。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駕崩,李世民按照禮製為高祖守孝,那段時期朝廷政務皆由太子決斷,年僅十七歲的李承乾就「頗識大體」,把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所以李世民對他非常信任,「每行幸,常令太子居守監國」(《舊唐書·恆山王承乾傳》),也從沒見他出過什麼差錯。可以說,在整個貞觀初期,李世民對這個儲君還是比較滿意的。雖說太子仍有一些不良習氣,可李世民仍然對他寄予厚望,一再對東宮的輔臣們說:「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可是,就這麼一個看似合格的儲君,是如何失去太子之位的呢?
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品行不正,道德不檢。
差不多從貞觀十年起,李承乾開始逐步透露出嚴重的紈絝子弟風氣,沉湎於聲色犬馬,終日射箭打獵、嬉戲宴遊,毫無節制。他知道這會遭到太子輔臣們的勸諫,於是就利用良好的帝王教育賦予他的本領,表現出嫻熟的變臉技巧,人前大談孔孟之道,虛心認錯,大行跪拜之禮,並「引咎自責」;人後依舊我行我素,放縱不羈,「與群小相褻狎」。其中玩的最出格的還屬兩件事,一件是迷戀少數民族文化,大玩突厥風俗。不時裝死讓屬下仿照突厥風俗習慣破相流血辦喪事,並口出狂言:「有朝一日我繼承了天下,定要率數萬騎兵到金城(今甘肅蘭州市)以西打獵,然後把頭髮解開去當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只要當一個突厥將軍,我就絕不會落於人後。」堂堂大唐儲君繼位後居然要拋棄他的江山和子民,委身於突厥降將阿史那思摩,並且當他手下一個小小的將軍,這豈不是棄大唐天下於不顧,大逆不道?另一件是寵溺一個叫稱心的樂童。史書稱,這個小男孩「年十餘歲,美姿容,善歌舞」(《舊唐書·恆山王承乾傳》)寵愛到什麼程度?寵愛到「與同卧起」(《資治通鑒》卷一九六)的程度,也就是一起吃、一起睡、一起胡作非為。在中國歷史上,演繹這一幕斷背山情節的絕非李承乾一人。遠有衛靈公與彌子瑕的「分桃」典故、魏安釐王與龍陽君的「龍陽之好」;近有漢哀帝與董賢的「斷袖」之風、陳文帝與韓子高的「男後奇談」……歷朝歷代,有這種同性戀傾向和戀童癖行為的帝王將相可謂不勝枚舉。但是,別人有十個稱心可能都沒問題,而李承乾只要擁有一個稱心就足以把他害死。因為眼下他的屁股正坐在一個火山口上,底下的奪嫡潛流正暗潮洶湧,隨時可能噴發。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李承乾的這些齷齪勾當又怎麼可能不被對手刻意曝光呢?結果是有人通報了皇帝,於是稱心被處死。而令所有人費解的是,李承乾此時不但沒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宮中為稱心建起一座靈堂、供起一尊塑像,朝夕焚香祭奠,終日淚水漣漣。此外,他又把稱心的屍體埋葬在東宮的後花園裡,暗中追贈官爵,豎立墓碑,並最終發展到連續幾個月賭氣不進宮朝見,破罐子破摔到底。
第二,處事幼稚,心狠手辣。
太子失德,首當其衝的就是輔臣。東宮大臣于志寧、張玄素、孔穎達等人嚇壞了,一再對太子的行為進行多方規勸。然而隨著李承乾扈氣益重,他連變臉的手段都懶得玩了,一怒之下就派出了幾名殺手,打算一舉除掉于志寧等人。後來刺殺行動雖然未能得手,但是從此以後,太子李承乾就和東宮的大臣們徹底決裂了,同時也徹底走上了一條自絕於李唐社稷的不歸路。當稱心事件案發後,李承乾認定稱心事件是李泰告的密,對李泰痛恨到了極點,於是暗中組織了一個一百多人的刺殺團,頭目有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干承基三人,準備幹掉李泰。然而這伙刺客最終不但沒有幹掉李泰,其中一個反而出賣了他。李承乾頭腦簡單、心狠手辣的處事方式終於把自己置於被廢的邊緣。
與漢王李元昌在一塊的時候,李承乾最喜歡玩打仗的遊戲。他們經常各自統領一隊人馬,披上鎧甲,手執竹槍竹刀,然後紮營列陣,衝鋒廝殺,以此為樂。手下人個個刺得渾身是血,要是有人膽敢不聽從命令,就會被綁在樹上毒打,甚至被活活打死。李承乾宣稱:「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於苑中置萬人營,與漢王分將,觀其戰鬥,豈不樂哉!」又說:「我為天子,極情縱慾,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這就是李世民選定的大唐太子的所作所為。
第三,孤注一擲,反叛奪位。
當所有的一切都昭示出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時候,李承乾最終做出了一條武力反叛的不歸路。由此他拉攏了原秦王府舊臣、玄武門政變參與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漢王李元昌,黨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行動,朝中的一些王公貴戚紛紛加入,其中就有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娶李世民的女兒城陽公主)、開化公趙節(其母是李世民的姐姐長廣公主)等人。這幫人歃血為盟,發誓同生共死,計劃發動政變,派兵攻入皇宮。杜荷對李承乾說:「我最近仰觀天象,發現有變化之兆,我們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殿下只要聲稱突發重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親來探視,到時候計劃必能成功。」就在太子集團蠢蠢欲動之際,齊王李祐起兵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李承乾冷笑著對紇干承基等人說:「東宮的西牆,距大內不過二十步,我們要是想干大事,豈能輪到他一個小小的齊王!」然而,李承乾萬萬沒有料到,他的「大事」最終就是壞在這個齊王李祐的身上。李承乾及其黨羽還沒來得及動手,一場滅頂之災便已從天而降。李祐敗亡後,朝廷按照連坐之法,窮究他在長安的餘黨,事情竟然牽連到了紇干承基,有關部門立刻將紇干承基逮捕,關進了大理獄,準備處以死罪。死到臨頭的紇干承基為了自保,不得不主動上告,把太子黨的政變陰謀一股腦兒全給抖了出來。太子謀反案就這樣就揭出了水面。
貞觀十七年四月六日,李世民頒下詔書,廢黜太子李承乾,將其貶為庶民,囚禁在右領軍府。不久後將其流放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縣)。李承乾在邊瘴之地度過了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於貞觀十九年抑鬱而終。
【魏王李泰】
身份:嫡次子
盟友:韋挺、杜楚客、房遺愛、柴令武
李泰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生的第二個兒子,如果太子一旦被廢,作為嫡次子的魏王李泰就是順理成章的繼任者。
李泰生於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從小「善屬文」「多藝能」,深得太宗歡心。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年僅九歲的李泰便遙領揚州大都督一職,此後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職務,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改封魏王。
從貞觀十年起,隨著太子李承乾的日漸墮落和屢教不改,李世民內心的天平開始逐漸朝魏王李泰傾斜。「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舊唐書·韋挺傳》)李世民特准李泰開設文學館,任他自行延攬天下名士。許多政治嗅覺比較靈敏的朝臣立刻意識到——這是天子有意釋放的一個政治信號。因為當年秦王李世民就是通過文學館延攬人才、樹立聲望,繼而取代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最終登上天子寶座。此外,對李泰編纂完成《括地誌》之後大肆封賞,並由於身形原因特准他入宮朝謁時可以乘坐小轎,並想讓他直接入居武德殿,這些都遠遠超出了一個秦王該有的禮制。並且為了樹立李泰權威,召集所有宰執重臣訓斥讓他們都尊重魏王。只是在魏徵等人的據理力爭和嚴厲反對下,皇帝才有所節制,李泰的勢頭才一步步被壓制住。
而在這個過程中,李泰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結黨營私,善於鑽營。
由於太宗李世民曾先後派遣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等人出任魏王府的總管大臣,而這兩個人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魏王李泰的利益代言人,他們十分賣力地替李泰穿針引線,大量結交朝廷官員。杜楚客甚至不惜以重金賄賂當朝權貴,極力稱讚魏王賢明,說只有他才是最有資格的皇位繼承人。權貴們為了尋找日後的政治靠山,當然也樂意把他們的籌碼押在獲勝幾率更高的魏王身上,其中就有柴紹之子、駙馬都尉柴令武和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等人。短短几年間,李泰就在帝國的政治高層中建立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魏王黨,其政治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兩個字——奪嫡。面對大唐帝國的儲君之位,魏王李泰及其同黨蠢蠢欲動,大有志在必得之勢。一股奪嫡潛流已經在大唐帝國的政壇上劇烈奔涌,甚至有各種不利於太子的流言蜚語開始瀰漫於整個朝堂之上。
太子被廢之後,面對皇帝空虛的心靈,李泰知道機不可失,於是天天入宮陪伴左右,表現出極強的孝心。甚至李世民都已經答應了李泰:要立他為太子。
太子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曾經去看望了一趟,言語之間不免又大加斥責。李承乾憤憤然地說:「兒臣既為太子,還有何求?皆因李泰暗算,兒臣才不得不與朝臣謀求自安之術,沒想到被野心家教唆,攛掇我犯上作亂。今天父皇要是立李泰為太子,就是跳進他的圈套了。」雖為泄憤之語,但也印證了李泰結黨鑽營太子位的事實。
第二,為人虛偽,不善克制。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李世民一直都覺得這個兒子最像自己——他有志向、有韜略、有智慧、有才情,由這樣一個兒子來繼承帝業,應該是沒有什麼放心不下的。而李泰最大的優點也就是一直覬覦太子之位,但卻從來不跟李承乾正面競爭。李承乾放蕩成性,衝動心狠,李泰恰恰裝出一副楚楚可憐、不願爭權奪利的樣子。並且刻意模仿李世民,開文學館,延攬名士。只可惜李泰結交的多是朝廷勛貴後代,是典型的官二代,這些人往往年少不經事,太過張揚。
在一幫經歷過平定天下、決戰玄武門的老臣們眼中,這幫乳臭未乾的毛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更何況有一句傳言讓幾乎宣判了他的死刑。
李世民曾經對那些反對魏王的大臣們說:「昨天青雀(李泰的小名)撲在我懷裡說:『臣直到今日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臣的再生之日啊!臣有一子,等到臣死的那天,一定為陛下把他殺了,將皇位傳給晉王。』天下有哪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兒子啊,朕看他這種情形,實在是心生憐惜。」對此,諫議大夫禇遂良毫不客氣地說:「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鑒。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資治通鑒》卷一九七)禇遂良一針見血地點破了魏王李泰的虛偽和矯情。他提醒皇帝,不會有人在君臨天下、手握大權之後主動殺掉自己的兒子,讓位給弟弟。這種說法絕對違背人性常識,所以不可聽信。其次,禇遂良又警告皇帝,一旦魏王當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會被李泰斬草除根,皇帝你想立魏王,可你有沒有考慮過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此外,禇遂良的「措置」一詞還隱含了另外一層意思——假如非立魏王不可,那麼為了晉王的安全考慮,就有必要事先廢除晉王的爵位,將他貶為庶人,讓他從此遠離權力中心和政治漩渦,或許這樣能夠讓魏王放他一馬,最終保住晉王一命。可是,同樣都是嫡子,皇帝你怎麼能夠為了冊立那個野心勃勃的魏王,而貶黜這個年少無辜的晉王?禇遂良的這番尖銳之詞和言外之意一下子擊中了李世民的要害。李世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同胞手足為了爭奪皇權而骨肉相殘;他最忌諱的事情就是,武德九年的那場悲劇在他眼皮底下重演。所以,當禇遂良的話音剛落,李世民的眼淚已經不可遏制地奪眶而出。他不得不承認,禇遂良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性格和為人,他完全有可能在登基御極之後剷除所有政治上的異己,鞏固已經到手的權力。
第三,棋差一招,威脅晉王。
當長孫無忌等一班輔臣反對立太子的消息傳來時,李泰又下出了人生中的一步致命臭棋。他對李治說了一句話:「你歷來和元昌友善,如今元昌已被處死,你難道就不擔心自己的腦袋?」當十六歲的李治被嚇得面無人色,最終轉述給皇帝後,褚遂良的警告應驗了,李泰也就徹底失去了入駐東宮的機會。
貞觀十七年四月,李泰被軟禁。待冊立李治的詔書下達後,又下達了貶黜李泰的詔書:「朕聞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愛敬罔極,莫重乎君親。是故為臣貴於盡忠,虧之者有罰;為子在於行孝,違之者必誅。大則肆諸市朝,小則終貽黜辱……魏王泰,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不思聖哲之誡,自構驕僭之咎;惑讒諛之言,信離間之說。以承乾雖居長嫡,久纏痾恙,潛有代宗之望,靡思孝義之則。承乾懼其凌奪,泰亦日增猜阻,爭結朝士,競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託附;親戚之內,分為朋黨。朕志存公道,義在無偏,彰厥巨釁,兩從廢黜。非惟作則四海,亦乃貽範百代!」(《舊唐書·濮王泰傳》)接著,李泰被解除了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將軍等一應職務,降爵為東萊郡王。原魏王府的官員,凡屬李泰親信者全部流放嶺南;杜楚客論罪當死,但以其兄杜如晦之功而被赦免,廢為庶人。之後李泰又被遷出長安,雖一度進封,且允許開府治事,但把政治權利視為生命、鬱郁不得志的李泰最終於永徽三年卒於鄖鄉,年僅三十三歲。
【晉王李治】
身份:嫡三子
盟友:長孫無忌、褚遂良、李世勣
李治生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在嫡出的三個兒子中排行老三。平心而論,李世民一直認為晉王李治是一個好兒子,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立為太子。貞觀十七年他才十六歲。這麼一個年齡尚幼、不諳世事的小兒子,又怎麼有資格成為大唐帝國的儲君呢?但歷史的結局卻充滿了戲劇性,李治究竟是如何成功登上太子之位的呢?
第一,品行端正,仁孝柔弱。
用以上這個詞來形容李治的時候,真不知道是在褒揚還是貶損。在政治鬥爭的最高舞台,李治的弱點恰恰成了其最好的名片。李治品行端正,不無良嗜好,又仁慈孝順,性格柔弱。
從幼年起,李治就有「寬仁孝友」之名。小時候老師給他開講《孝經》,李世民問他有何讀後感,當時年僅六七歲的李治就搖頭晃腦地說出了一番對忠孝的感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李世民大喜,說:「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病逝,李治是三個嫡子中哭得最慘的,史稱其「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舊唐書·高宗本紀》)。所以,李治的仁孝柔弱是出了名的,似乎也決定了他天生只能做一個循規蹈矩的臣子。
第二,政治後台異常強大。
如果說李承乾是靠嫡長子的名份、肆無忌憚地透支皇太子的資本,李泰是靠招攬朝廷官二代新貴、舞文弄墨暗放黑槍來經營太子之位的話,那麼李治在這之中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了。他沒有刻意拉攏朝廷老臣和新貴,只是在做一個無心插柳的安守本分的王子。但有朝一日這種年輕、幼稚和仁厚也成為角逐太子之位的資本時,就不容得他能排斥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龐大的輔臣圈子。長孫無忌這個時候就以開國元勛、天子近臣的身份第一個躍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長孫無忌為什麼不選擇李泰?因為李泰政治經驗相對豐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少壯派死黨,擁立新君的首功之臣不會是自己,而此時擁立李治恰恰是最英明的選擇,為自己以後執掌大權做了最充足的準備。在力挺李治的代表人物中,第二位人物就是禇遂良。禇遂良是當年秦王府學士禇亮之子,屬於貞觀政壇的後起之秀,歷任秘書郎、起居郎等職,時任諫議大夫。雖然他資歷較淺、官階不高,但卻因忠直敢言而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和賞識。魏徵去世後,禇遂良更是滿朝文武中繼其遺風、敢於犯顏直諫的第一人,所以到了貞觀十七年,他實際上已經成為李世民最為信任的股肱重臣之一。在擁護李治的集團中,除了前兩位,還有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第三號人物,也在其中發揮了看似無形但卻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李世勣。李世勣怎麼會和晉王李治扯上關係呢?說來話長。早在貞觀七年,年僅六歲的李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職,這麼小的毛孩子當然不可能實際到任,因此只能「遙領」。而負責代替李治行使職權的人就是李世勣。他當時的職務是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所以嚴格說來,李世勣算得上是晉王李治的「故吏」。他在并州取得的政績,既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算是李治的,因而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二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在這場儲位之爭中,李世勣毫無疑問是站在晉王這邊的,所以他才會出現在這次內定儲君的核心會議中。眾所周知,李世勣是初唐名將、開國功臣,他在并州任內治理邊務十幾年,曾被李世民盛讚為「國之長城」,所以貞觀十五年便被調入朝中擔任兵部尚書。到了貞觀十七年,大唐的開國名將逐漸凋零——如李靖已七十多歲,早已致仕;尉遲敬德也於貞觀十六年淡出現實政治;而侯君集又在此次儲君危機中因謀反被誅……在此情況下,李世勣作為帝國屈指可數的軍事棟樑,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常人可比。綜上所述,李治背後的這三個帝國大佬可以稱得上一個典型的「鐵三角」——長孫無忌是元勛老臣的代表;禇遂良是政治新秀的代表;而李世勣則是軍方人物的代表。面對如此強大的政治力量,李世民又豈能等閑視之!李治和李泰,就代表了元勛故舊和「官二代」兩大利益集團、兩條政治路線的角逐和鬥爭。而此時的皇帝最清楚,只有讓這批元勛故舊輔佐新君、繼續執掌朝政,貞觀路線才會得到延續,而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帝王功業才能得到有效的繼承,並且發揚光大!
貞觀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親臨承天門,下詔冊立年僅十六歲的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同時大赦天下。隨後,李世民對宰執大臣們公開表態:「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資治通鑒》卷一九七)
【吳王李恪】
身份:第三子、楊妃所生
吳王李恪是太宗的第三子,其生母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史稱李恪文武雙全,富有才幹,所以太宗李世民十分欣賞這個兒子,在十四個皇子中,李世民總是說只有李恪最像自己。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太宗曾一度後悔,想廢掉李治,重新立李恪為太子。長孫無忌得知後,堅決表示反對。太宗頗為不悅地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太宗這句話說得非常尖銳,基本上是把長孫無忌的私心一下子戳穿了。可長孫無忌卻面不改色,振振有詞地提出了兩個理由:一,李治仁厚,最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二,儲君是國家根本,不能輕言廢立、一換再換。所以,有了這一遭,李恪和長孫無忌也成了暗中的死敵。
雖然李恪不能由於母親身份正常角逐皇太子之位,但長孫無忌不會給任何能挑戰皇位的人機會。此時,政治借口變了,仁慈的皇帝雖然不會主動殘殺競爭者,但柔弱的皇帝卻時時會受到競爭者的威脅和挑戰,所以,長孫無忌會無情地舉起屠刀,來保證他所依仗甚至是圈養的皇帝和皇權的絕對安全。
永徽三年,爆發了高陽公主性騷擾案,揭出了房遺愛謀反案,由此大唐進入了永徽時代的第一次大清洗。大權在手的長孫無忌終於完成了多年的夙願——絞殺了李恪,肅清了魏王黨,打垮了貞觀勛貴,擊敗了所有政敵,開始進入大權獨攬、一手遮天的美境。可能事件剛剛開始的時候,已身為皇帝的李治都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性騷擾案居然牽出了一個這麼嚴重的政治案件,還把一幫元勛重臣和皇親國戚一舉打入了萬劫不復之地。在長孫無忌的壓力下,高宗李治無奈地頒下一道詔書: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均為駙馬);賜李元景、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自盡(均為皇族);將宇文節、李道宗、執失思力流放嶺南(均為政敵);廢李恪的同母弟蜀王李愔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巴中市);貶房遺直為春州銅陵(今廣東陽春市)縣尉;將薛萬徹的弟弟薛萬備流放交州(今越南河內市);罷停房玄齡在宗廟中的配饗(以功臣身份配享於太宗別廟中的祭祀牌位)。
【齊王李祐】
身份:第五子、陰妃所生
齊王李祐是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子,武德八年封宜陽王,同年改封楚王。貞觀二年,徙封燕王,就任豳州都督,貞觀十年改封齊王,授齊州(今山東濟南市)都督。由於他只學會了飛鷹走馬、游弋射獵,於是被外戚(舅父陰弘智)蠱惑,暗中豢養死士以便奪取皇位。又因勸諫之事殺死輔臣權萬紀、韋文振,以皇帝身份朝廷之禮大封手下官員,宣布起兵造反。結果還未等到李勣繳叛大軍開到,齊王李祐等一干叛亂就被手下兵曹反抗而收服。這成了大唐王子造反中的一出鬧劇。
【結論】
皇帝不徇私心,太子恪守本位,則天下群臣只表現為一個利益集團。
若皇帝偏心、太子不守本位,則太子之位本質上就成為了各種政治集團博弈的遊戲,貞觀一朝選定的皇太子,就是長孫集團博弈的結果。
房遺愛謀反案過後,永徽朝七位宰相中有六位全部變成了長孫無忌的人。唯一例外的就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衷心守護神——一個文武雙全、戰功累累、聰明絕頂、善於避世的老油條李世勣,而恰恰是這條漏網之魚,在李治和武媚娘登臨歷史舞台的過程中,為長孫無忌政權的垮台埋下了伏筆。
附:長孫專權時永徽朝宰相結構
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
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
中書令柳奭;
侍中崔敦禮;
左僕射于志寧;
右僕射、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禇遂良;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韓璦;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濟。
推薦閱讀:
※李靖對唐朝統一的貢獻是否可以和李世民相提並論?
※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大將軍秦瓊為什麼排最後一名?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與宰相之間的微妙關係案例?
※凌煙閣功臣是怎麼回事?
※《文帝.百字銘》、唐太宗養生.《百字銘》
TAG: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