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就算沒遇翁帆我也會再婚
作者:潘星華 來源:科壇春秋(ketanchunqiu)from中國新聞網
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2004年以82歲高齡迎娶了28歲的翁帆,這樁婚事至今還是社會上熱烈辯論「老少配」的中心話題。
楊振寧到新加坡接受南洋理工大學授予的科學博士名譽銜時,接受了《聯合早報》的專訪,向記者暢談了自己對這樁婚事的見解。他說:「孤獨不是我的個性,沒遇到翁帆我也會再婚。」
下面就是這篇談話的摘錄——
記者:不少東方人認為人年屆暮年,配偶離世,就應該孤孤單單終老。不這樣做,會讓人側目。這是為什麼四年前當你決定再婚,會引起世界華人輿論沸騰。然而,現在我們看你再婚這四年,人顯得利索靈敏,舒泰愉悅,狀態很好,這證明了你再婚的決定是正確的。想請問在再婚前,你是怎樣思考這件大事。
楊振寧:你的問題問得很好,不過,我想我沒有辦法給你一個覺得滿意的答案。但是,我可以發揮一下。
年齡相差太大,代溝讓兩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習慣不一樣,這樣的婚姻容易發生問題,是毋庸置疑的。當然,年齡相同,或者年齡相差少過10歲的婚姻也會發生問題,但是幾率沒有那麼高。不過,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和翁帆的婚姻基本上沒出大問題,只有一些小問題,這可能與我們兩人的個性有關。
我常和翁帆說,杜致禮(楊振寧亡妻)不在後,我如果沒有和她重逢,我會不會和其他人結婚呢?我想我是會的。
我認識英國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派爾斯(Rudolf Ernst Peierls,1907~1995),他比我大十幾歲。派爾斯和妻子有一段非常美滿的婚姻,妻子故世後,他還活了十幾年。這十幾年,他很孤單,一個人在家做飯,自己照顧自己。每年他到世界各地去看孩子、朋友,多半時間,自己住在英國。
我想,我是不願意過像派爾斯那樣的生活。杜致禮去世後,如果沒有碰到翁帆,再過一段時間,我還是會結婚的。這不表示我已經有了對象,我只是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習慣這麼猜想。
十多年前,我曾經和杜致禮去探望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老人村。那裡有千多戶人家,都是退休人,我們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有些教授退休了也去了那兒。我們在那兒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好些喪偶的朋友,都在那兒再婚了。我想,如果沒有碰到翁帆,我也許會搬去那兒,住些時候,也許就跟當地一個寡婦結婚。這完全是有可能的。總而言之,我不願意過派爾斯喪偶後那樣的孤獨生活,那不符合我的個性。
圖為楊振寧和亡妻杜致禮
我查了一下統計,了解82歲的人平均可以再活六年。六年是個平均值,這表示有人一年就不在了,有人可以多活10年。我和翁帆已經結婚四年,情況還很好。我又查了一下統計,一個86歲的人,平均還可以活五年,我能活到90多歲的可能性相當大。
兩個人如果在30歲左右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是幾十年的事情,以我這個年紀再婚,很少再有10年以上的婚姻生活。你聽過陳香梅和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的故事吧。兩人年紀相差33歲,結婚了10年,陳納德64歲離世,那年陳香梅32歲。陳香梅後來寫了一本叫《一千個春天》的書,寫她和陳納德一起過了11個春季,每一天都是一個春天,所以總共1000個春天。兩人在一起,只有1000個春天是個遺憾。
我和翁帆是1995年在汕頭大學初識,真正的認識是2004年她給我寫了一張賀年片,寄到美國去,再轉寄到香港。我後來給她打了電話,約她來看我一下,她就來了。那之後的幾個月,我對她有了更多了解。我們之間年齡的巨大差異是我始終考慮的重要問題,除此,沒有其他問題。
憂慮年齡的差異,我並不是怕人言可畏,說我和年輕人結婚是不道德的事。我最擔心的是,我不在的時候,翁帆還很年輕,我無法照顧她。無法和她在一起太久,是我決定再婚最大的憂慮。
記者:後來你是怎樣解除這個憂慮?
楊振寧:我想了很久,後來想通了。我告訴翁帆,我不在的時候,她可以再婚,那樣就有人照顧她了。翁帆說,我不可以這麼說。我說,這話是年紀大的楊振寧說的,年輕的楊振寧是不會這麼說。對我來說,婚姻生活里,負責任的心理是一個重要環節。
能和翁帆在一起是巧合
記者:很多現代婚姻,即便年齡相近,同文同種,最終也以離異收場。這讓我看到一段好婚姻,年齡、語言、種族並非絕對性的重要因素。你同意嗎?
楊振寧:對的。我想時代在改變,對婚姻的態度,人們逐漸從舊觀念解放出來。
記者:你認為現代人對配偶的要求是不是也和從前不同了?
楊振寧:是的,當然不一樣了。不要說100年前,就說50年前也不一樣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越來越多現代女性變成職業婦女,婚姻面對的關係和問題都跟從前不一樣。這在中國和外國都一樣。
記者:維持一段好婚姻,你認為最重要的因素在哪?
楊振寧:維持一段美滿的婚姻,有很多因素,我認為最重要一點,就是要「了解你對對方的要求,或設想的要求,不一定能實現」,能夠接受這個事實,這段婚姻就成功了。婚前你對對方總有一種想法,一個看法;兩人相處後,一定有跟你想法不一樣的狀況出現。這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個狀況下,有兩個可能:一是你覺得不能接受,那這段婚姻的問題就大了。二是你能接受,而且不把它時刻放在心頭,那這段婚姻就成功了。
記者:你對杜致禮的期待顯然跟對翁帆的期待不同,是嗎?
楊振寧:當然。主要原因跟杜致禮和翁帆無關,問題在我這邊。和杜致禮結婚時我年輕,和翁帆結婚,我已經年紀大了。年紀輕和年紀大處理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不同的。我覺得處理這樣的事情,我現在比從前聰明了。
楊振寧翁帆夫婦
記者:怎麼說呢?你的「聰明」指的是什麼意思?
楊振寧: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句話,結婚成功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得要能夠接受你後來發現的關係跟你當初想像的不完全一樣。你得要能接受,而且得要能徹底的接受。這個觀念是我累積了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和教訓得來的,所以,我變聰明了。我認為一個聰明的人,他後來的婚姻會比較成功。有人曾經研究過這個課題,發現第一段婚姻的不成功率是比第二段婚姻的不成功率來得高。
記者:你可以舉些和翁帆生活在一起後,體驗到與你預期不同的例子嗎?
楊振寧:我想不到什麼太具體的例子,都是些小事。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人,除了翁帆,我不容易另外找一個像我現在一切都很順利的配偶。能和翁帆在一起,實在是個巧合。
記者:解決感情問題,現代年輕人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理論。你怎麼看這種處理感情的思維?今天你們兩人是不是正是如此:不在乎天長地久,能有多久就多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你們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鐘?
楊振寧:我想整個世界社會的發展,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人們處理感情的方式的確是朝著你說的方向走。換句話說,是衝動的成分多了。從前的婚姻,在中國,百分之百是父母之命;在外國,即便沒有百分之百,也占很重要比重。今天,父母之命已經沒有束縛力量。加上,現在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沒有考慮清楚就結合,這從離婚率不斷攀升可見。不過,最近我又發現美國的離婚率已經有了達到極限,沒有再繼續上揚的現象。
記者:是什麼原因呢?
楊振寧:我想是因為太多離婚,給了年輕人太多負面教訓,他們變得比較謹慎處理婚姻關係。我並沒有看到統計顯示美國離婚率不再攀升,我只是有這樣的印象。
記者:作為一位成功的科學家,事業對你非常重要,家庭又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楊振寧:家庭對不同的人,重要性不一樣;伴侶對不同的人,重要性也不一樣。就像剛才提到英國科學家派爾斯,他喪偶後,獨來獨往十多年,沒有想過再婚。對我來說,我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我對伴侶看得比一般男人重要。為什麼是這樣?我想這跟我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我和父母弟妹有很強的凝聚力,我們的關係很好。這使我後來很重視和家人的關係。我相信研究社會學的人,一定研究過在父母離婚家庭成長的年輕人,自己婚姻破裂的比率一定比較高。
深受父親對家庭負責任的影響
記者:你在《曙光集》提到當日母親很擔心父親從美國留學回來,會跟她這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妻子離異。她到家附近的教堂談好,如果父親拋棄你們母子,就帶你去教堂「吃教」。最終你父親沒有這樣做。即便你們住進清華園,父親的同事夫人多半受過大學教育,甚至是留過學的,父親對母親的態度還是很好。你會同意,婚姻生活除了愛情,責任也很重要嗎?你提到「婚姻生活里,負責任的心理是一個重要環節」,這是受父親影響的嗎?
楊振寧:是的,我想是有影響的。父親那輩留學回來,跟妻子離異的人可說比比皆是。父親在這件事上,顯然做了重要決策;我想,這跟他的個性有密切關係。也許是他的因子留在我身上,也許是耳濡目染,我深受他對家庭負責任的影響。
父親同輩人,和妻子離異,跟別的女人結婚,產生的家庭狀況變得很複雜,父母親到晚年,顯然達致了跟原來妻子不離異,問題比較少的結論。父親留學回國,沒有遺棄母親,這個決定被證明是明智的。
記者:胡適是另外一種情況。在外面雖然有很多女朋友,卻不敢和妻子離婚。
楊振寧:胡適的情況不同。他出國前只訂了婚,並沒有婚約;他是不敢違抗母親意旨,才和跟他沒有感情的江冬秀結婚。他在外面有女朋友,後來還有婚外戀,卻不敢離婚。他們那輩人都肯定他這樣做,今天的人怎樣看,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婚姻生活並不愉快。我曾經去過他在紐約的家,他的妻子整天打麻將,他的婚姻顯然並不成功。
推薦閱讀:
※翁帆簡介個人資料 楊振寧和翁帆的孩子 【貓眼看人】
※看這些照片我明白82歲楊振寧為何非娶29歲翁帆了!
※94歲的楊振寧同意翁帆改嫁,翁已四十,有人肯娶?
※楊振寧同意翁帆改嫁, 在翁帆眼裡看到那種渴望
※楊振寧與自己的學生——杜聿明之女成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