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容到殺戮:什麼改變了本·拉登一生的信仰

從包容到殺戮:什麼改變了本·拉登一生的信仰

2011年05月03日 07:51來源:北京晚報

字型大小:T|T
8人參與2條評論列印轉發

核心提示:「奧薩瑪在1978年讀了胡達比的書,我們還就此討論過。」賈邁勒·哈利法回憶說。「奧薩瑪完全贊成他的觀點。」不過,他的看法很快就會發生轉變。正是這根本性的轉變——由胡達比包容、認可的伊斯蘭理念,轉向庫特卜那狹窄而批判的觀點——打開了通往恐怖之途的大門。

本·拉登在蘇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剝奪了他的公民權,並派一名信使去收回他的護照。本·拉登把護照扔給使者:「既然你覺得這東西能左右我,那就拿去吧!」(資料圖)

文章摘自《北京晚報》

1974年,還在上高中的奧薩瑪第一次結婚。那時他17歲,她14歲——他的妻子納吉瓦·加尼姆是他的表親。納吉瓦的個子比一般女孩高,長相很美。結婚時男人們在奧薩瑪家裡開了一個小型的聚會,不過新娘始終沒露面。本·拉登未來的弟媳卡門形容納吉瓦性情溫順,「老是懷著孕。」

也就是在高中的這段時間,本·拉登加入了穆斯林兄弟會。這個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的沙烏地阿拉伯基本處於地下狀態。「只有執著得近乎痴迷的人才會加入,」一個成員回憶說。兄弟會的成員都是像本·拉登這樣篤信宗教的十幾歲少年。成員們有時會結伴去麥加朝覲或出行海邊,在那裡做禱告,勸人們皈依。「我們希望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無論是在哪裡,」本·拉登的一個朋友賈邁勒·卡舒吉說,他也在大約同一時間加入了兄弟會。「我們相信,第一個國家的建立會帶動第二個國家,這種多米諾效應將扭轉人類的歷史。」

1976年,本·拉登考入吉達的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他學的是經濟,但參與更多的還是校園裡的宗教活動。「我在學校里建立了一個宗教慈善團體,並且組織大家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詮釋《古蘭經》和聖戰,」他後來說。

上大學第一年,本·拉登結識了兄弟會的另一個成員、後來成為他摯友的穆罕默德·賈邁勒·哈利法。哈利法大本·拉登一歲,是個很合群的人,臉上總是帶著隨和的笑容。哈利法來自一個貧寒的家庭,但他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知身上——這讓他在沙特社會中擁有了與家境經濟狀況頗不相同的崇高地位。他和奧薩瑪一起踢足球。個子高、速度快的本·拉登當射手,總是沖在前面。兩個年輕人很快就好得形影不離。

到了周末,他們會去吉達和麥加兩地之間的沙漠,通常就住在本·拉登家裡的農場,那是一個名叫巴魯德的綠洲。為防止貝都因人住到他的地產上來,本·拉登蓋起一座只有一廚一衛的小屋,還經營起了農場。他養了一小群羊,還有一廄馬。即使是夏天,他一到農場就會把鞋子踢掉,赤著腳走在灼熱的沙地上。

「奧薩瑪很固執,」哈利法說,「有一次我們在沙漠里騎馬,跑得非常快。我看到前方的沙漠是細沙,就告訴奧薩瑪有危險,最好繞著走。他不聽我的,繼續往前跑。於是他的馬就栽倒了,把他給摔了下來。他一邊笑一邊爬起身。還有一次我們開的是吉普。只要看到沙丘,他就會開著車飛快地翻過去,但我們根本不知道沙丘另一面有什麼。真的,他多次讓我們置身險境。」

對他們兩人來說,這都是一段精神上充滿困惑的時期。「伊斯蘭教與其他任何宗教都不同;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哈利法說,「我們想要知道,對於如何飲食、娶什麼樣的女人、怎樣談話這類問題,伊斯蘭教是如何教導的。我們讀了賽義德·庫特卜的書。他是對我們這一代影響最大的人。」阿齊茲國王大學的許多教授都是被逐出埃及或敘利亞的兄弟會成員。他們來到這所學校時也帶來了伊斯蘭教高度政治化的理念。這種觀點把國家與宗教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單一的、包羅萬有的神學體系。本·拉登和哈利法深受這些教授的吸引,因為他們的思想顯得比沙特學者更為開放,還願意借一些書給學生看,例如庫特卜的《里程碑》和《在〈古蘭經〉的庇蔭下》,這些書將改變他們的一生。殉教者庫特卜的弟弟穆罕默德·庫特卜每周都會到學校來上課。雖然本·拉登從來沒有正式上過庫特卜的課,但常會去聽他的公開講座。庫特卜非常受學生歡迎。他們發現,這位老師雖說曾在納賽爾的監獄裡苦受折磨,卻仍然保持著沉著的氣度。

當時,穆罕默德·庫特卜正在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兄長的聲譽——現代伊斯蘭主義者對這位殉教者提出了抨擊。他們認為,《里程碑》一書讓一群新生的、更為暴力的激進分子有了權力。尤其是在埃及,這些人用賽義德·庫特卜的著作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去攻擊一切被他們視為離經叛道者的人,甚至包括其他穆斯林在內。在庫特卜的批評者之中,時任穆斯林兄弟會最高指導的哈桑·胡達比居於首位。他出版了自己在監獄中寫的書《傳教者,而非審判者》,以此駁斥庫特卜唆使動亂的言論。胡達比的神學觀念要正統得多,他認為任何一個穆斯林都不能否定另一個穆斯林的信仰,只要他能用簡單的一句話證明自己的信念:「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原先庫特卜與胡達比在埃及監獄裡進行的辯論,迅速傳遍了整個伊斯蘭世界;而年輕的穆斯林也在這「誰是穆斯林誰不是」的爭辯中採取了各自的立場。「奧薩瑪在1978年讀了胡達比的書,我們還就此討論過。」賈邁勒·哈利法回憶說。「奧薩瑪完全贊成他的觀點。」不過,他的看法很快就會發生轉變。正是這根本性的轉變——由胡達比包容、認可的伊斯蘭理念,轉向庫特卜那狹窄而批判的觀點——打開了通往恐怖之途的大門。

註:賈邁勒·哈利法,本·拉登的大學同學,在1985年決定參加阿富汗聖戰。第二年娶本·拉登同父異母的姐姐謝哈為妻。他曾在約旦被指控參與多起恐怖主義密謀,但被宣告無罪。現居吉達,經商為業。

相關新聞:

·22年聖戰 40分鐘斃命·十八年逃亡 十八年追殺·拉登之死僅僅是 反恐的逗號·拉登屍體被家庭成員確認 將按伊斯蘭傳統處理·美方「海葬」本·拉登 不願其墳墓成聖地石立
推薦閱讀:

弗格森事件:種族主義是否會改變美國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們
破碎婚姻承載的,是兩個不願做出改變的人
余英時: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_6
[一句話改變心情20130503]心總是在最痛時,復甦;愛總是在最深時,落下帷幕。

TAG:信仰 | 改變 | 本·拉登 | 包容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