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成語詩詞 文化綜藝還敢不敢拿出點新意?

文|亦安

受各項新規影響,一大波真人秀綜藝或是退居二線,或是走在「從台到網」的路上,更有不少走到了停播的終點。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類綜藝的逐步崛起,同時霸佔著電視與互聯網的熒屏,從剛上線的《見字如面》第2季,到即將播出的《百心百匠》,此外還有不少衛視綜藝、網路綜藝也在進行著嘗試,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到《向上吧!詩歌》、《少年國學派》、《國學小名士》、《詩書中華》、《漢字風雲會》、《詩詞天下星》、《成語中華》、《喝彩中華》……

從《見字如面》和《朗讀者》到《兒行千里》、《閱讀·閱美》……

想必大家光看名字可能已經亂了,根本分不清這麼多跟風和模式類似的節目。越來越多本質上雷同的文化綜藝霸佔熒屏,不免也讓觀眾審美疲勞。

文化綜藝的「黃金時代」

眾所周知,文化類綜藝曾經有過「黃金時代」。

央視一直走在大力發展文化綜藝的前列。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傳播旅遊文化為主旨的《正大綜藝》掀起了收視的高潮,還誕生了「世界真奇妙,不看不知道」的標誌台詞。

緊接著推出的《幸運52》更是讓主持人李詠成為了內地娛樂主持第一人,還有以整個家庭為受眾的《開心辭典》也曾紅透了半邊天。

2013年各大衛視接連推出一系列有關傳統文化的節目,讓文化類綜藝集體「回春」。

以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領跑,收視率一度飆升至全國第四的寶座;央視緊隨其後打造了以「傳承漢字」為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榮獲2013年中國電視榜「年度最佳人文節目獎」,甚至帶動了別的地方衛視:浙江衛視的《中華好故事》、陝西衛視的《唐詩風雲會》等。

而文化綜藝真正在真人秀節目堆疊的市場中劈出一條路的,還是前段時間的三檔節目:《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

2016年年末在黑龍江衛視播放的《見字如面》,以「綜藝界的一股清泉」而聞名。一位朗讀者,一封信,一個麥克風,不多的觀眾。極簡主義的舞台畫風反襯了節目組在選擇書信時的良苦用心,名人的有趣傳聞,平凡人的瑣碎生活,或是愛恨離愁,或是家國大義,彼此間有遙遙相對的呼應。

而「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今年春節期間創造了多個收視奇蹟,其總決賽的收視率全國第一,高於大熱的流量劇。節目中「00後才女」武亦姝以《詩經·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證明了她超強的實力和豐富的詩詞儲備,被網友讚譽為「滿足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朗讀者》由「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擔任製作人和主持人,以「一個人,一段文」的形式帶來美好和感動。節目是以「嘉賓訪談+朗讀」的形式進行的。第一期中的大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在訪談中,觀眾窺到他依舊如青蔥少年的熱情,窺到他曾經對浪漫與愛情的追求,窺到他對自己事業的堅持與熱愛。這些深埋在作品文字中的情感與過去,被翻上明面之後,更加動人且回味無窮。

文化綜藝同質化嚴重

就在觀眾認為精品高端的文化綜藝即將在綜藝市場佔得一席之地時,其本身反而走進了一個「同質化嚴重」的怪圈,並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的爆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學詩詞成語、重漢字聽寫的節目便此起彼伏地出現,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歌》、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

此類節目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圍繞的點大多是詩詞成語、民俗國學,以問答或是攻擂的形式,再配上嘉賓的點評、專家的解讀,就像是一個節目的不同版本。

而當節目組開闢新思路,把背誦書寫的形式轉變成了朗讀感受的形式後,誕生了《見字如面》和《朗讀者》,不少衛視又開始進行跟風:湖南衛視的《兒行千里》、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

此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於是就有了《非凡匠心》和《百心百匠》。

無論是以「離家」為主題朗誦家書的《兒行千里》,還是選擇將美文和其背後的故事告訴觀眾的《閱讀·閱美》,亦或是近日剛開播的《見字如面2》,都是以朗讀的方式進行,主打煽情,要感動要淚點,新不新或創不創新不重要,題材有熱度就夠了,這才有了如此大同小異的節目。最終觀眾看的不是節目,反而是請到的嘉賓,倒是毀了文化綜藝該有的格調。

觀眾觀看「清流」節目時的心態,就跟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偶爾吃了一碟青菜一樣,感到新奇又美味。但是如果觀眾的新鮮感逐漸消退,而文化綜藝依舊沒有創新的話,就很快會獲得再次沉寂下去的結果。

因此,如何把青菜打造出煎炒烹炸各種菜式,而不是只維持著一種口味,就會是突出重圍、全新發展的根本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證明了它的迷人性和時尚感,是在當今社會也能有獨立空間的,因此五千年的文化拿來做節目,本該是豐富多彩、各有千秋的。怎麼現在節目組反而注重在幾個已經翻紅的點上呢?

比起一味地跟風但是灰頭土臉地撲街的結果,文化綜藝節目只有接地氣贏得觀眾的共鳴,創新節目模式製造新的看點,才能獲得持續的吸引力,在綜藝市場上站穩腳跟跟娛樂節目博弈。

正如老話所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吃的是庸才,第三個就已經是蠢材了。任何題材的節目都經不起井噴式地耗著,白白浪費了它本身的生命力,最終得不償失,被沼澤吞噬。


推薦閱讀:

《笑聲傳奇》中哪組選手的表現讓你印象深刻?為什麼?
《地球脈動》第二季豆瓣評分高嗎?
《地球脈動》的觀後感怎麼樣?
《偶像來了》收官!10大女神哪位話題最足?
小山竹和李沁都參加爸爸去哪兒嗎?

TAG:文化 | 詩詞 | 成語 | 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