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禪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見病證治療步驟舉例(六)
06-08
鳥語花香香書館歡迎您指禪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見病證治療步驟舉例(六)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炎又名三角肌下滑囊炎,指外力撞擊或勞損引起肩峰下滑囊產生無菌性炎症。以肩外側局限性疼痛、肩關節旋轉和上臂外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該病患者多有外傷史。肩峰下滑囊炎屬於中醫「傷筋」範疇。【病因病機】當肩部遭受直接的撞擊或肩部過度外展,造成急性的肩峰下滑囊炎。因岡上肌肌腱在肩峰下滑囊的底部,當岡上肌肌腱發生慢性勞損或退變時,肩峰下滑囊必然同時受到影響,故肩峰下滑囊有病變時也隱藏著岡上肌肌腱的疾病。中醫認為本病因外傷並感受風寒所致。【辨證】肩外側深部疼痛,可從肩峰下放射至三角肌止端。肩關節外展、旋轉、內收活動時疼痛加劇。在三角肌和肩峰下有較廣泛的壓痛。病變早期肩關節活動障礙輕微;病變後期因滑膜囊壁增厚,且與腱袖粘連,肩關節活動明顯障礙,若肩關節活動障礙日趨嚴重,則會出現岡上肌和岡下肌肌肉萎縮,甚者三角肌肌肉萎縮。急性期以肩部疼痛為主;而慢性期以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治法:急性期為活血化瘀;慢性期為舒筋通絡。【針灸治療】(一)刺灸處方 肩髃 臑俞 肩前 肩貞 肩髎 肩井 合谷 阿是穴。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或加灸,或溫針灸等。方義 本病以局部取穴為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穴位注射在肩外側局部壓痛點作注射治療,葯選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等。拔罐法在患部痛點(阿是穴)點刺出血,加拔火罐,每次留罐10-15分鐘。【推拿治療】取穴 阿是穴為主,其他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 袞、按、揉、提拿、彈撥、擦和搖法等。操作 急性期治療:患者取坐位。醫者在患肩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於按揉法,手法宜柔和緩慢,同時配合患肩部周圍輕快的提拿法治療,以加強局部血液循環。然後在三角肌及其周圍施於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慢性期治療:患者取坐位。醫者在患肩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於袞法治療,手法宜輕柔,同時配合上臂的內收、外展和旋轉活動。其次在患肩施於拿、按揉法治療,手法宜深沉而緩和。再在上臂外展30°狀態下,肩峰下和三角肌部施於彈撥法治療,手法宜輕柔。最後患肩及上肢的搖、搓、抖手法治療。可加用中藥熱敷。【按語】1.本病推拿、針灸治療療效肯定。2.本病急性期手法宜輕柔,不可在患肩體表用力下壓,以免加重滑囊損失;慢性期手法宜沉緩,彈撥法時不可用力過猛。3.急性期患肩可適當的輕度活動,慢性期則適當加強功能鍛煉;注意患肩局部保暖。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該病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和肌肉萎縮為臨床特徵。本病常發生在單側肩部,多見於50歲左右的患者,所以又有"五十肩"之稱。本病屬於一種具有自愈傾向的自限性的疾病。本病病因主要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肩部外傷、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等有關。病理變化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等,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診斷](一)臨床癥狀初起癥狀為經常性肩關節疼痛,活動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間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臂放射。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日漸加重,早期為疼痛引起,中期為肩關節出現粘連所致,後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縮、肩峰突起等。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均受限,但以外展上舉更為嚴重,患手不能摸背。肩關節周圍廣泛粘連而形成「凍結肩」,隨之疼痛減輕。檢查時,在患側肱二頭肌長、短頭附著處(肩內陵穴)、肩峰下緣(肩髃穴)、肩胛岡上緣(秉風穴)、小圓肌上緣(肩貞穴)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壓痛點,患肩活動明顯受限。(二)理化檢查X線檢查:初期常無異常,後期出現在肱骨大結節附近軟組織內的鈣化斑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鈣斑的形狀、大小、密度均不定。有的為顆粒狀,有的為斑片狀鈣斑。除見於上述部位外,還可能出現於肱骨頸、肱骨幹、肱骨頭及肩峰附近的軟組織內,但出現在肩胛盂下方軟組織內的鈣斑非常少見。受累側的肩肱關節、肩鎖關節將顯示骨性關節病的改變,肩部諸骨可顯示骨質疏鬆,併合並肌肉萎縮。肩關節造影檢查:可見關節囊變小,其下緣呈鋸齒狀,肩胛下隱窩或腋隱窩可以變小或消失。[治療]目的:初期對疼痛較甚者,宜增加局部組織痛閾,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的吸收和排泄,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後期以改善肩關節活動為主,松解關節粘連,加大關節活動度,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治則:初期活血止痛為主,後期松解粘連,滑利關節。部位及取穴:肩井、肩髃、秉風、天宗、肩貞、肩內陵、曲池、合谷等穴。手法:滾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搖法、扳法、拔伸、搓法、抖法等。操作方法:1. 方法一:(1)患者端坐,患肢放鬆下垂。術者站於患側,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滾法或一指禪推法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內側。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滾法時,另一手可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和旋內、旋外活動。如施術時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緊張,不能放鬆,而影響治療者,則可採取仰卧位,患肢微外展,並屈肘90。,術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用滾法施於肩前都、上臂內側部及三角肌部。兩手協調配合,使肩關節作旋內和旋外活動。(2)坐位,接上勢。術者一手在患肩外側和腋後部用滾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動的後伸旋內,並屈肘使手背沿著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動作必須穩而緩和,幅度逐漸加大,切忌動作粗暴,以免引起劇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3)術者站於患側後方,依次接揉肩井、秉風、天宗、肩貞、肩髃、肩內陵各穴。夜間痛者,天宗穴可作重點按揉。(4)術者站在患側,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接著再作患肩的內收扳動:術者站於患者背後,用腹部緊貼患者背部以穩住身體,然後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側肩關節方向扳動。本法適用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明顯者。(5)肩關節後伸扳法:術者站在患側前外方,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扶住健側肩部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向後扳動,儘可能使之後伸、幅度可逐漸增大。(6)肩關節後伸旋內扳法:術者站於患者健側後方,用一手扶住健側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傾,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一放一緊,逐漸用力加大活動範圍。此法適用於肩關節內旋障礙明顯者。(7)肩關節抖法:術者站在患側前方,用雙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並同時作牽拉抖動。提抖時要求患肢充分放鬆,提抖頻率要快,幅度逐漸增大。(8)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覆上下搓動,以放鬆肩關節。拿肩內陵、曲池、合谷。本法常作為肩部治療的結束手法。2. 方法二:患者正坐位,術者立於患者背側,先點按缺盆、肩髃、肩貞、天宗等穴,待肩臂熱脹後,進行下述手法。(1)捏肩 術者用手的拇、食、中三指捏、揉、拿患側肩部斜方肌上緣3-5遍。(2)揉臂 術者立於患者外側,雙手合揉患肩關節,然後用按揉法自肩至腕部操作3-5遍,用力由重到輕,再由輕到重。(3)大旋 術者立於患者患肢外側,將患肢向前、後大幅度旋轉3-5次。(4)運肘 術者反手握住患側的小指、無名指和中指(術者反掌將掌心與患者的掌心相對,拇指與其餘四 指握住患者的小指、無名指和中指),將患肢腕關節掌屈,並帶動前臂向患者肩前方屈肘,抵於肩前方後,帶動前臂內旋並沿患者腋前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1)。(5)下牽 接上動作,將患肢沿腋中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2)。(6)反牽 接上動作,將患肢沿腋後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3)。(7)雙牽 完成上述手法後,將患者的患肢與健肢在胸前交叉,術者雙手分別握住患者的雙腕,向後牽拉3-5次;然後將患者的健肢和患肢交叉換位,再進行3-5次的牽拉。(8)活肘 術者站於患側側後方,面向患者背部,將患肢上臂內旋肩關節輕微內收,使前臂置於背後,肘關節屈曲至最大幅度。術者一手托住患肘,一手握住腕部,握腕之手向外,托肘之手向內做相反方向的拉伸,以患者耐受為度。(9)運肩 術者將患者的患肢搭於自己的肘部,兩手交叉扣於患肩。其中一手扣於肩峰,術者用自己的肘部帶動患肢上臂進行環形轉動,扣於肩峰的手隨著轉動揉搓患肩,左右各轉動5-10次。(10)搓肱 術者立於患肩的外側,用搓法操作與上肢,自肩關節至腕關節,反覆3-5次。[預後]推拿對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預後良好,痊癒後很少複發,配合患者主動練功,效果更加顯著,但有糖尿病或結合病史的患者,治療效果較差。[附註]1. 注意事項:肩部避風寒,避免過度勞累。2. 練功方法:A/彎腰旋肩:站立位,彎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運動。B/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用雙手或患則單手沿牆壁緩慢向上摸高爬動,使患肢盡量上舉,然後再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覆進行,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爬牆高度,也可讓患者站在單杠下用單手或雙手握住單杠對肩關節進行牽拉,以解除粘連。C/抱頸後伸:雙手十指交叉,抱住頸部,雙肘儘力後伸。D/扶欄下蹲:一手扶握欄杆或窗檯、桌沿,身體側立,緩緩下蹲,使肩關節外展。E/毛巾擦背: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兩頭,健肢向上拉毛巾,帶動患肢屈肘內旋。此動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是指肱骨外上髁處疼痛,並影響前臂功能的一種病症。以往此病多見於網球運動員,故稱為網球肘。臨床上,多見於女性。病因病理前臂伸肌總腱附著於肱骨外上髁,如因勞損造成肌纖維撕裂、出血,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症,繼發粘連,當前臂活動時,粘連被牽拉,誘發局部疼痛,並可沿橈側腕短伸肌向下放射。有人認為本病也屬於血管神經束卡壓綜合征之一。癥狀肱骨外上髁處疼痛,並向前臂橈側放射,屈肘時不能提拿重物,因此,不能拿熱水瓶倒水、不能拖地板、毛巾擰不幹。體征局部有壓痛,肱骨外上髁上方壓痛,為橈側腕長伸肌起點扭傷;肱骨外上髁上壓痛,為橈側腕短伸肌起點扭傷;橈骨小頭附近壓痛,可能是橈骨環韌帶損傷;橈側伸腕肌上廣泛而明顯的壓痛則有血管神經束受擠壓的可能。一般無紅腫。網球肘試驗陽性。腕關節背伸抗阻力試驗陽性。注意與肱骨內上髁炎、尺骨鷹嘴滑囊炎的鑒別。治療早期推拿治療效果較好。疼痛嚴重者,可行局封治療。小針刀已為很多醫師所採用。推拿治療:1.滾法施於患者前臂橈側,結合前臂的旋轉屈伸。2.按揉痛點,結合理筋手法。注意辨證。3.擦局部。可結合熱敷。腕管綜合征腕管綜合征目前由於電腦的普及,有增多的趨勢。本病是指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到壓迫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等神經癥狀。病因病理其發病與局部解剖生理有相關性。腕關節掌側橫韌帶與腕骨之間的通道被稱為腕管,其中除正中神經通過以外,還有9根肌腱通過。正常情況下,屈指肌腱在腕管內滑動,不影響正中神經。當腕管內容積減少,就會擠壓正中神經,產生一系列癥狀。常見的病因有:腕骨骨折、脫位或增生;腕橫韌帶增厚;損傷或疾病引起的腕管內容物腫脹。癥狀體征橈側三個半手指感覺過敏、麻木、刺痛或燒灼樣疼痛。夜間、勞動後及溫度增高時加重,甩手或搖動腕關節後減輕。擠壓腕管或被動掌屈腕關節時,可引起向橈側三個手指的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病程長者,可出現大魚際萎縮、肌力減退、感覺消失。注意與頸椎病的鑒別。治療操作:患者坐位,腕部墊枕,掌側向上,醫者用滾法或掌揉法在前臂沿屈指肌腱方向治療,接著用一指禪推法或拇指按揉法施於腕管處,配合腕關節的被動活動,再輕柔地彈撥肌腱。最後,擦患部。腱鞘炎腱鞘炎好發於手指、腕部及肩部等活動頻繁的部位,常見有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和屈指肌腱腱鞘炎。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指長期勞損或外傷導致橈骨莖突部慢性無菌性炎症。以局部疼痛和手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女性多於男性,易發於從事頻繁的腕和掌指活動者。病因病理該處腱鞘之腱溝淺而狹窄,底面凹凸不平,溝面覆蓋腕橫韌帶;其內只能緊密地通過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腱,回緩餘地很小;兩根肌腱出鞘管後成一折角,分別止於拇指與第一掌骨。拇指及腕活動時,折角更大,當腕、拇指活動時,尤其是拇指內收、腕關節側屈時,鞘管壁極易對肌腱產生壓迫和摩擦。若腕指長期從事固定姿勢的活動或短時期活動過度,則肌腱在腱鞘內摩擦加劇,局部產生炎性水腫,鞘壁也隨之增厚,造成肌腱在鞘內受壓變細而在鞘外上下端則變粗,即形成狹窄性腱鞘炎。在病變晚期可產生摩擦音。中醫認為其由勞損和外力損傷,局部經絡失和,氣滯血瘀引起。手工工作者,女性較多見。癥狀該病一般發病緩慢,也時有因用力過度而突然發病者(如扳手腕);早期僅感覺局部酸痛且在活動時出現。隨病變至一定程度,臨床可見腕背橈側部和拇指周圍疼痛和壓痛,且放射感下至手指、上達前臂或上臂;拇指內收、外展活動受限且感無力;嚴重者,因廢用可出現大魚際肌肉萎縮;晚期當拇指運動時,在橈骨莖突處有摩擦感或摩擦音。體征橈骨莖突處有壓痛,皮下可觸及到硬度與軟骨相似的腫塊(肌腱增厚所致)。拇指、手腕的被動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但不能對抗阻力。握拳(尺屈)試驗(芬氏征Finkelstein)陽性。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患部塗以介質。醫者先於前臂伸肌群橈側施於滾法治療,其次點按手三里、偏歷、陽溪、列缺、合谷等穴。再在橈骨莖突部用拇指重點施於按揉、彈拔法和理筋手法,手法宜輕快柔和。最後在局部施於擦法,以透熱為度。可配合中藥熱敷和外敷膏藥。橈骨莖突理筋手法:以患者右手為例,醫者左手拇指置於患者橈骨莖突部,而右手食、中指夾持患者拇指,拇、食指等握住患者右手其他手指向下牽引,同時向尺側極度屈曲,然後,醫者用左手拇指捏緊橈骨莖突用力向掌側推壓擠按,同時右手用力將患者腕部掌屈和伸展,反覆3-4次。注意事項1.腕部被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不可驟然猛烈活動。2.治療期間減少手部的活動;在工作中變換姿勢,減輕橈骨莖突部的負擔。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名「指部腱鞘炎」、「彈響指」、「扳機指」。指因勞損導致手指部的屈指肌腱鞘慢性無菌性炎症。可在任何手指發病,臨床上以拇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掌指關節處腱鞘炎最多見。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及手工操作者,尤其是用手指經常做反覆屈伸、握、捏操作或握持硬物的工種。病因病理因手指活動頻繁或手掌用力過度或長期從事用力握硬物工作,造成手指屈指肌肌腱與腱鞘長期刺激和摩擦,使腱鞘肥厚及纖維化,形成環狀狹窄。在狹窄處肌腱受壓變細,而腱鞘兩端則變粗,類似葫蘆狀。當伸屈手指時,粗大的肌腱從狹窄處滑過,可有一個突發性的動作。癥狀患指局部或酸痛無力或疼痛和明顯壓痛,屈伸靈活性降低。彎曲手指時,患指可突然停留在半屈曲位置,若再用力屈曲,便可發生扳槍機樣感覺和彈響。當患指屈曲位變伸直位時也可產生扳槍機樣感覺和彈響。嚴重者往往在睡眠後或工作後,患指靜止於伸展或屈曲位置,需用健側手幫助患指完成其曲伸動作,稱之為「閉鎖現象」。體征局部壓痛及組織增厚,手指屈伸時有彈響。嚴重者手指交鎖於屈曲位,不能伸直,並可觸及堅韌束條狀的肌腱。治療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推拿治療操作:患者取坐位,患部塗以介質。醫者在患指的掌指關節周圍施於捻法往返治療,手法宜輕巧柔和,同時配合掌指關節的曲伸活動和環旋搖動。其次在患指的肌腱作垂直方向的彈撥法,手法柔和且多集中於患處,往返數次。然後醫者一手拇、食指捏住患指遠端,另一手捏住患指的掌指關節近端,且用拇指稍使勁按住患處,進行有節奏的拔伸,同時邊拇指按揉,邊沿肌腱方向反覆轉動和小幅度的掌指關節搖動,並沿肌腱方向做數次理筋手法。注意事項1.治療期間減少手部的活動,局部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2.避免掌指關節過度曲伸和用力提硬重物品。腱鞘囊腫好發於腕背中央及腕掌面舟骨結節處、足背和國窩。一般認為,因發病部位與關節腔或腱鞘相通,關節活動過度,使滑液或其他組織液在局部積聚,形成囊腫。囊腫早期呈液性的膠狀物,後期可呈纖維化。治療初發時,患者可自行擠壓按揉,使之消散。病稍久,可請骨傷科或推拿科醫師以手法推散。如囊腫堅硬不易破,可用平底重物敲擊。擠碎後,應加壓包紮。部分患者需用三棱針刺破,或手術切除。膝關節骨關節炎又稱膝關節增生性骨關節炎、老年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炎。好發於中老年,60歲以上多見。它是一種以由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滑膜炎症是繼發的。本病屬於中醫「痹證」範疇。【病因病機】本病發病原因目前尚不確切,但與年齡、性別、代謝、職業、損傷、內分泌有關。目前認為主要是由生理上的退化作用和慢性積累性的關節磨損及機械性損傷積累造成的。中醫認為它由勞損、局部經筋脈絡失和引起。【辨證】發病緩慢,往往有勞損史,多見於中老年肥胖女性。膝關節活動時疼痛為主要表現,在晚上、上下樓、行久時疼痛加重。疼痛早期為間歇性,後期為持續性。膝關節活動受限,但不強直。少數患者有關節腫脹、積液。膝關節活動時有彈響、有摩擦音。後期可有肌萎。壓痛點在內外膝眼及髕韌帶。X-ray表現:脛、股骨內外髁增生,脛骨髁間嵴變尖,髕股關節面狹窄,可有鈣化的遊離體,髕骨邊緣密度增高,可有髕韌帶鈣化。治法 疏經通絡【推拿治療】取穴: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一指禪推法、滾法、按揉、彈撥、拿法 、擦法、搖法等。操作:患者俯卧位,滾啯窩。患者仰卧位,滾大腿股四頭肌,按揉彈撥髕韌帶及內外側副韌帶,提拿揉推髕骨,擦髕韌帶及膝眼,搖膝關節、屈伸膝關節。【按語】⒈針灸推拿治療本病有肯定療效。⒉治療期間減少膝關節的活動,並注意保暖。髕下脂肪墊勞損髕下脂肪墊勞損又稱脂肪墊炎、脂肪墊肥厚。好發於30歲以上、經常爬山登高長途跋涉及反覆起蹲者。本病屬中醫「膝部傷筋」範疇【病因病機】膝關節局部的直接外傷或膝關節長期過度屈伸,致髕下脂肪墊損傷,局部充血肥厚,發生無菌性炎症,引起脂肪墊勞損。由於脂肪墊肥厚,膝關節活動時脂肪墊容易在關節間隙發生嵌頓而致疼痛及活動受限。由於無菌性炎症反應,滲出液增多,日久脂肪墊可與髕韌帶發生粘連,致伸膝活動受限。本病也可由膝關節內其他疾病繼發引起。中醫認為它由勞損及風寒侵襲、局部經筋脈絡失和引起。【辨證】多發生於30歲以上,經常爬山、下蹲及步行者。髕下腫脹疼痛,可放射至腘窩及小腿後外側,關節伸直或勞累時疼痛加重。雙側膝眼處飽滿,壓痛明顯,浮髕試驗可呈陽性病久可見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過伸時疼痛加重。X-ray:髕骨無明顯異常。【治法】疏經通絡。【針灸】(一)刺灸處方:膝眼、血海、伏兔、陽陵泉、陰陵泉、委中、委陽、承山、足三里、阿是穴。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並可加溫針灸。方義:本病以局部取穴為主,以疏經通絡,舒筋止痛。(二)穴位注射可使用當歸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等作局部壓痛點的注射治療。【推拿治療】取穴: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滾法、按揉、彈撥、拿法 、擦法、搖法等。操作:滾股四頭肌及小腿內側肌群,(若有脂肪墊嵌頓,則先在牽引狀態下內、外搖膝關節,再慢慢屈伸膝關節),按揉膝眼,掌心握住髕骨,上下推擠。擦熱膝關節,並快速伸直膝關節。【按語】⒈針灸推拿治療本病有肯定療效。⒉治療期間少作跑跳活動,適當進行膝關節的屈伸活動,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並注意保暖。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半月板為纖維軟骨組織,呈周緣厚,內緣薄的楔形,從平面上看為半月形,稱為半月板;其充填於股骨髁與脛骨髁之間,有增強膝關節穩定的作用。半月板結構和功能的特點決定了它是膝關節內最易損傷的組織之一。在從事劇烈運動和特殊職業的人員中,半月板損傷的機率更高。病因病理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常見於膝關節伸屈伴隨小腿內外旋或內外翻,使半月板產生矛盾運動所致。當膝關節伸曲時,股骨髁在半月板上滑動,伸時推動半月板向前,屈時向後;膝關節旋轉時,半月板與股骨內外髁一致活動,其旋轉發生在半月板與脛骨平台之間,一側半月板向前,另一側半月板向後。而當膝關節處於半屈曲,小腿內旋或外旋位時,半月板即被擠住而不能運動。如此時突然伸直或進一步旋轉,半月板本身的纖維軟骨或其周緣的纖維組織所承受的拉力,超過其本身的耐力時,即會發生撕裂。1.如當膝關節屈曲,脛骨固定,股骨強烈外旋,可造成外側半月板前角或內側半月板后角損傷。2.屈膝狀態下強烈內旋股骨(或小腿外旋),易引起外側半月板后角或內側半月板前部損傷。長期擠壓磨損可引起退變,容易造成撕裂。半月板異常鬆動,關節韌帶損傷後不穩定,或肥胖、體重過大等原因,都是半月板易受損傷的因素。據國外文獻,半月板損傷以內側居多,,而國內報道則以外側多見。半月板損傷有邊緣撕裂,縱行撕裂,橫行撕裂,水平撕裂以及前后角撕裂。由於半月板本身無血運,只在周緣有血液循環,因此,僅邊緣撕裂有可能癒合。破裂的半月板不但失去了其協助穩定關節的作用,而且反而會干擾膝關節的正常運動,甚至造成交鎖。癥狀1.大部分患者無外傷史,傷後逐漸腫脹,傷側較顯著。2.疼痛往往發生在運動中的某種體位,體位改變後疼痛即可能消失。疼痛部位在兩側關節間隙。3.行走可,但乏力,上下樓梯時尤為明顯,且伴有疼痛或不適。病程長者,股四頭肌會逐漸萎縮。4.交鎖癥狀。當運動中,股骨髁突入半月板之破裂處而又不能解除,可突然造成膝關節的伸屈障礙,形成交鎖。放鬆肌肉、改變體位、自主或被動地旋轉伸屈之後,交鎖多可解除。檢查壓痛。在髕韌帶與側副韌帶之間,沿關節間隙,有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麥氏征陽性。研磨試驗陽性。X線檢查有助於排除骨性病變或其它疾患。膝關節鏡檢查的確診率超過90%。治療非手術治療的指征有限。非手術療法包括卧床休息,抽吸關節內積液,彈性繃帶加壓包紮等,以及石膏管型固定並加強股四頭肌鍛煉。適用於癥狀輕或有明顯退變者。手法治療1.患者仰卧位,醫者先施按揉法於髕骨下緣髕韌帶與側付韌帶之間,以酸脹為度。2滾膝關節及周圍,主要在髕骨上下緣及股四頭肌部,約5分鐘,然後搖膝關節(先屈伸後內外旋轉)3.按揉兩膝眼、膝陽關、曲泉、鶴頂諸穴,以酸脹為度 。4.擦患部,以透熱為度,配合濕熱敷。踝關節扭傷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損傷,青少年較為多見。病因病理當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坡、下樓梯、或跑步、跳躍、由高處落地,踝蹠屈位,突然足底向內或向外翻轉,即可造成踝關節扭傷。臨床以足內翻位扭傷多見,根據損傷情況可分為三種:單純外側副韌帶損傷、骨皮質撕脫及踝關節半脫位。癥狀患者有典型的扭傷史。單純外側副韌帶損傷時,疼痛在外踝,踝關節明顯腫脹,皮下可有瘀血,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質撕脫者,疼痛腫脹較前者更劇。活動受限。半脫位者,患者自覺踝關節不穩定,屈伸時有聲音。疼痛往往為刺痛,不能行走。體征踝關節外側壓痛,內翻時加重。骨皮質撕脫者內翻時踝關節不穩定,足跟叩擊試驗陽性。半脫位者,內翻時外踝可出現明顯凹陷。X線平片外側副韌帶損傷者:骨關節正常,有腫脹陰影;骨皮質撕脫者:距骨在外踝處有明顯傾斜,可見有骨皮質撕脫。半脫位者:距骨在外踝處有明顯傾斜,關節間隙寬窄不等。治療治法: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推拿治療操作:點按太沖、太溪、解溪、足三里、懸鐘、商丘、丘墟、絕骨、崑崙、申脈、阿是穴諸穴,(若有半脫位,則先牽引踝關節,在牽引狀態下內、外翻踝關節,並背伸),滾、按揉踝關節,擦熱並搖踝關節。注意事項1.踝關節扭傷急性期,應冷敷。2.推拿只對單純韌帶損傷及半脫位有效,有骨皮質撕脫者應以石膏固定。3.治療期應減少踝關節活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薦書】系統認識甲骨文的第一書《契文舉例》
※如何抓准八字核心找喜神?(舉例說明) – 楊易德算命史記
※形意、八卦融合於孫氏太極拳舉例
※《算命字典》舉例8
※第3章下 八字預測中的虛神和實神的詳細舉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