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真相!那些年,我們差點把無奈當成了勇敢!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率領群臣自南京浩浩蕩蕩來到北京,完成了明朝最大規模的遷都行動。從此,北京成為明帝國的都城,成為名副其實的帝都。
(圖)紫禁城
放棄暖風和煦的南京,執意走向飛沙走石的北京,朱棣的行為顯得匪夷所思。但當我們明白這對蒙古有多大的震懾時,就能明白這一舉措對帝國未來的偉大意義。而後世的人也多從這一刻開始,將明朝奉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硬的王朝,所謂「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等讚譽不止。朱棣遷都,將帝國的都城遷到了打擊蒙古的第一線,將天子主動置於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內,是名副其實的「天子守國門」。
但是,「天子守國門」真的是明朝的有意而為之?還是另有隱衷?
(圖)明朝疆域
1、朱棣:一個假南方人朱棣出生在南方,但是自從被朱元璋封到北平當藩王,朱棣就慢慢成為一個北方漢子。
1402年,烽火四年,朱棣打進南京,終於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進城的時刻,本來是回家的熟悉感,朱棣卻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這不是常年在外的水土不服,而是身處敵營隨時被人幹掉的恐懼。是的,自己推翻的建文帝雖然是自己的侄子,但是最是無情帝王家,叔侄的爭鬥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派系,兩個集團的死磕。最後,朱棣贏了。
(圖)明成祖朱棣
此時的建文帝下落不明,隨時有可能突然出現將自己趕下台,這把龍椅是坐不穩的。所以,此時的朱棣對南京是沒有什麼歸屬感的。暖風醉人,於我何加焉?
所以朱棣登基後,就著手在原有基礎上在北京大興土木,他要回到北方去!因為北京才是自己的地盤,在那裡,遍地都是自己的爪牙,朱棣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朱棣不是明朝第一個遙望北京的人。早在朱元璋時代,老人家就意識到南京雖風水最佳,虎踞龍盤,但終歸不適合做一個大帝國的都城。太過靠南的位置對於遙遠的蒙古、遼東等地鞭長莫及,而這裡,又是帝國最為頭疼的區域。尤其是蒙古,自從退回高原後,常年南下搶劫,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將都城北遷是現實需要。朱元璋曾想將都城遷到鳳陽、西安、洛陽或者開封,太子朱標也曾考察過西安。但是西安不做都城好多年,早已經一落千丈,至於其他三個地方就更不值一提了。所以朱元璋最後不得不放棄遷都,將三個武力值最高的兒子封到北方抵禦蒙古,其中包括朱棣。
(圖)蒙古騎兵
南京溫暖潮濕,地基不穩,宮殿地基不斷下沉,導致北高南低的情況,風水上已經不吉利。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喝風,對濕熱的南京早已無感,所以離開這裡,越早越好。
另外,朱棣時代的明朝朝廷,早已是南方豪強當權,這是朱棣很不喜歡的。雖然靖難之役後朱棣殺了一大批反抗的臣子,但是朱棣相信: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口服心不服。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人一定是第一個站出來打擊自己的人。沒關係,玩不起可以躲得起,將都城遷到北京,讓這些個豪強們離開自己的朋友圈,沒有了狐朋狗友的興風作浪,朱棣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他們。
所以,遷都也是對朝廷中樞人員的大換血。朱元璋時代,朝廷是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當道。遷都後,朝廷中朱棣的北方士族比例大大上升,南方豪強的勢力一落千丈。
(圖)明朝士大夫
北京,就在長城的南邊。而明朝在放棄了開平衛等長城以北的衛所後,國界退至長城一線,北京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門。此時的明朝天子,無論是否願意守,這裡都是國之根本,不得不守。
「天子守國門」,除了朱棣的主觀能動性,對後世皇帝而言,更多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2、士大夫:一群虛偽的勇者
安土重遷是多數中國人的習慣。平頭百姓如此,廟堂之上的士大夫也一樣。
(圖)明仁宗朱高熾
如果你告訴他,幾年前辛苦你們跟著來北方喝風,現在咱們從哪來回哪去吧,相信他們會找你玩命,因為你玩了他們。
這是朱棣兒子朱高熾要乾的事。雖是朱棣的兒子,但是朱高熾卻與父親的作風格格不入,頗有堂兄建文帝的仁慈精神。遷都三年後,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繼位後的朱高熾第一時間給建文舊臣平了反,然後朱高熾就盤算著將都城遷到南京去。
和父親相反,朱高熾出生在北方,是北方爺們,但是他在做太子時,一直在南方生活,對南京的山水還是非常留戀的。
而且朱高熾認為:「天子守國門」雖然高大上,但是卻要押上皇帝的性命,實在玩的有點大。雖然北京離蒙古近,方便打擊蒙古,但是自己沒有父親的神勇,一旦蒙古南下,北京必定是最先受到蒙古攻擊的城池。很不幸,這一想法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得到驗證。
(圖)土木堡之變
而且朝中很多遷來的南方豪強真的不習慣北京的風沙,所以夏元吉等臣子積極鼓動朱高熾遷都南京。雖然大多數人反對,但朱高熾去意已決。
但是眼看就要成行,朱高熾駕崩,朱瞻基繼位。朱瞻基和爺爺朱棣更相像,因此也是偏愛北京的。所以遷都南京的行動就隨著朱高熾的駕崩而不了了之。
朱高熾的駕崩改變了歷史進程。如果這是偶然事件的話,那麼明朝中期後士大夫的鬧騰就是「天子守國門」的最大推手。
遷都北京後,南北方士大夫勢力得到了平衡,在北方士族的堅持下,北京都城地位再也無法撼動。
(圖)于謙
和朱元璋的時代的南方豪強當道不願意北遷一樣,後期的士大夫習慣了北方生活後,再也不願意離開北京的一畝三分地。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代宗朱祁鈺想要遷都南下,被名臣于謙阻止,在於謙領導下,明朝擊退了瓦剌部也先的進攻,保住了北方國土。
于謙是士大夫的楷模,是高尚和勇氣的榜樣。但是後世的士大夫實在是不敢恭維,嘉靖朝「庚戌之變」,嚴嵩等所謂士大夫無所作為,明朝都城被圍,差點淪陷;崇禎朝明朝在面對李自成咄咄逼人的氣勢,崇禎皇帝曾想遷都南京暫避鋒芒。但是此時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士大夫們卻強烈要求皇帝與江山共存亡,最後一次次失去東山再起的機會。1644年3月2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煤山,實現了「君王死社稷」。而大多數喊打喊殺的士大夫卻早已跪在城門邊,迎接李自成的到來。
(圖)崇禎自縊煤山
明朝中期後的士大夫強悍程度空前絕後,皇權受到嚴重威脅。此時的「天子守國門」不再是皇帝勇武的象徵,而是成為皇帝乃至大明帝國的桎梏。
明知不想為而為之,是為無奈。
「天子守國門」,明朝皇帝的一聲嘆息!
文|趙裔儒臣:歡迎關注!讀書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推薦閱讀:
※時光漸遠 如此切膚的無奈啊, ...
※無奈歌
※無奈啊!這些生肖配對註定會離婚成為遺憾
※身旺無依多無奈 妻隨人走旦夕愁(一)
※人生從無奈到圓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