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四顆星球擁有海洋,人類不是唯一,二十年內面臨一關鍵抉擇_【今日爆點】

川陀太空(Everett)在尋找地外生命時,科學家總是傾向於採用所謂的「低垂果實法」(能輕鬆獲得結果的方法)。這包括尋找與我們在地球上所經歷的相似天體環境條件,包括氧氣、有機分子和充足的液態水。有趣的是,太陽系除了地球之外同時有四顆星球擁有海洋,即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和土衛六,雖然土衛六是烷烴海洋,但是也給科學家提供了足夠想像空間,嗜好甲烷的微生物也不是不可能存在。

這些的冰冷衛星都擁有大量上述物質成分,儘管太陽系中只有一顆存在生命的類地行星即地球,但卻有多顆像上述這些衛星一樣的海洋世界。更進一步,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與類地行星相比,擁有內部海洋的冰冷衛星潛在宜居性可能更高。

這項研究課題為「天體地表下的外層空間生命」,由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和理論與計算研究所(ITC)科學家的Manasvi Lingam和AbrahamLoeb完成。為了進行研究,他們考慮了所有定義為環繞恆星的宜居帶(又稱「黃金區域」),以及可能會有生命存在的擁有地下海洋的衛星。

首先,Lingam和Loeb提出應該模糊宜居帶(HZs)和適居性兩個概念,或著說可以將這兩個概念互換。例如,位於宜居帶內的行星不一定能支持生命存在,火星和金星就是相當好的例證。火星過於寒冷且大氣稀薄而難以維持生命,而金星則遭受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其成為了炎熱的地獄。

另一方面,科學家已經在宜居帶以外的天體上發現了形成生命所需的液態水和其他必須成分。在這種情況下,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土衛六和其他很多衛星都是非常好的例證。由於潮汐力引起的水和地熱的普遍存在,這些衛星都有地下海洋,可以很好地維持生命存在。「傳統的觀念認為行星適於居住就是位於宜居帶,也即『行星』必須位於距離恆星正確的位置上,從而使其表面能形成液態水。

然而,這樣的定義假設生命是:第一在地表生存,第二在繞恆星運行的行星上,第三以液態水(作為溶劑)和碳基化合物為基礎。與之相反,我們的研究放寬了假設第一和第二的條件,儘管我們仍然保留了第三條件,即便是這樣,生命也是可以野蠻生長的。川陀太空認為,天文學家將他們所認為的宜居性進行了拓展,包含了可能存在的地下生物圈世界。這種環境不僅僅是木衛二和土衛二這樣的冰冷衛星,還可能包含其他類型的深層地下環境。

此外,還有人推測,土衛六的甲烷湖也可能存在生命(如甲烷生物體),不過還是把重點放在了冰冷衛星上。儘管我們認為生命存在於冰層/岩石之下的地下海洋中,但生命也有可能在地表之下的水合岩石(即含水岩石)中;後者有時也被稱為地下生物,我們沒有深入討論這種可能性,因為地下海洋的許多研究結論(但並不是全部)也同樣適用於這個世界。最終科學家將研究重點放在繞恆星運行,並且可能擁有人類能識別的地下生命的星球上,然後,他們對這些星球的宜居性進行評估,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命將面臨怎樣的優勢和挑戰,以及太陽系外這樣的星球存在的可能性(與可能宜居的類地行星相比)。

首先,「海洋世界」星球在維持生命方面有多個優點,對木星系統(木星及其衛星)而言,輻射是最主要的問題,這是帶電粒子被氣態行星強大的磁場束縛而造成的。

在輻射與衛星稀薄的大氣條件下,生命要在星球表面生存非常困難,但要在冰層之下生存則更容易。川陀太空認為,冰冷世界的一個主要優勢在於地下海洋大部分與地表隔絕。因此,對地表生命不利的高劑量紫外輻射和宇宙射線(高能粒子),不太可能會影響這些可能在地下海洋中生存的生命。[一點資訊獨家,出品:川陀太空]


推薦閱讀:

哪種氣候最適合人類居住?
嫦娥夢——人類探月歷史回顧
【新知】能開發出像人類一樣聰明的機器人嗎?似乎有了答案……
※ 人類需要宗教信仰嗎?
地球末日人類滅絕 自救方法大全

TAG:海洋 | 人類 | 星球 | 抉擇 | 十年 | 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