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萬!一對上海新人婚姻賬本 房子是最大開銷
結婚費用總是讓新人們頭疼不已的重要話題,特別在如今物價飛漲的情況下,居高不下的結婚賬單更是體現出「婚姻經濟」龐大的潛力。
結婚究竟需要支出多少?其背後又能帶動多少行業?記者採訪了一對剛結婚的夫婦,希望從他們的結婚賬本中能看出一些端倪。
房子永遠是最大開銷
小董夫婦是一對典型的都市男女,甚至連相識相戀都充滿著時代的特色——依靠婚戀網站。小董回憶說:「我們最初一次見面在2006年,是世紀佳緣網站的一次活動。」國內婚戀網站剛剛起步,運作方式與如今有很大不同。「那時候在網站上的一切都是免費的,就是參加線下活動要交錢,一次100多元,一天時間。我們就是在一次世紀佳緣組織的車墩影視城的活動中認識的。」
相識5年來,兩人迭經風雨,終於決定給彼此一個「名分」安定下來。
2011年的樓市充滿了不確定,但為了結婚,小董不得不冒險購進了一套房子,拿他的話說:「上海就是典型的『丈母娘經濟』,沒房子不能結婚。誰讓我愛上了上海女孩呢。」
自從有了自己的房子後,小董猛然感覺到了背負的壓力之重。
小夫妻倆不得不對原定的消費計劃做了更改。「本來還計劃花10萬到15萬買輛車的,現在決定將這一計劃無限期推後。」
裝修花費的追加之痛
除了房子之外,裝修花費也是小董夫婦一筆較大的開支。談起裝修花費,小董直搖頭:「很多錢花得不明不白。」
小董夫婦裝修總計花費15萬元左右,其中,裝潢公司花費8萬,購買傢具、家電花費7萬,走的是「普裝」路線,並沒用刻意追求材料的品牌、品質。由於小夫妻雙方平時都要上班,而且自認也不懂裝修,所以小董特意選擇了上海一家一線的品牌家裝公司,以「全包」的模式簽訂了合同。「費用比二線的家裝公司,或是私下接活的家裝公司要高出三成。出乎小董夫婦意外的是,最後裝修花費仍大大超出了預算。」之前家裝公司給出的預算是7萬不到,但最後實際花費超過一兩萬。
傢具、家電更是省不得。「市場上一套卧室的四件套實木傢具在2萬到3萬之間,家電的費用要5萬左右。」
為了省錢,小董夫婦利用團購網站,以低於市場價三成左右的價格購買了一套實木傢具,花費2.2萬。而在家電的購買上,兩人在國美、蘇寧等多番查看。「本來想在團購網站,或者京東商城等專業網站上購買家電的,但是發現這些網站的家電品種都是廠家的主打品種,價格相對偏高。而我們的想法是購買那些相對『過時』的特價機型。因此,要到門店去買。」
因為曾經在家電行業待過一段時間,小董對行業有點了解,他在多個門店詢價後,終於找到了相對優惠的組合。「一般國美、蘇寧等都和廠商有保底價協議,價格大致為掛牌價的八折左右,但少數強勢的促銷員,往往可以突破這一底價,最低可以做到七折左右。」
難以節省的婚宴費用
相比前面兩大費用,小董發現,婚宴費用是最難以節省的一塊。
小董的婚禮預訂的是上海老式別墅,並聘用了該別墅推薦的婚慶公司,將包括結婚照、婚車租賃等在內的整套婚慶流程都委託給了該婚慶公司操辦。「婚宴每桌3500元,由於老式別墅空間有限,就預訂了12桌,總共4.2萬元。購買婚紗禮服3000元,婚紗照花費5000元,婚慶公司除婚紗照外的各項費用1.8萬元,婚戒2.8萬元。」小董婚宴費用的總價格為9.6萬元。
對此,小董的感受是:「很難節省。這方面價格相對比較死。」
為了結婚成家,小董總共付出155萬元左右,涉及到房地產、家裝、家電銷售、服裝(婚紗禮服)、奢侈品(婚戒)、餐飲、汽車租賃、婚慶服務等多個產業鏈。和婚姻有關的那些「投資」目前中國15歲到35歲的未婚人群有近兩億人,社交圈窄、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導致未婚人群占應婚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
可以看見的是市場的膨脹和變化,商業化、信息爆炸和技術進步正在讓現代人的婚戀觀、交友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
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資。起碼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這樣忠告世人的。那麼,你會嗎?
今年,國內有部很紅的電視劇叫《裸婚時代》,嫁給一個沒房、沒車、還沒閑工夫的男人,需要多大勇氣?結婚不買房、不買車、無婚戒、不辦婚禮,這樣的婚姻真的是「裸婚族」們標榜的愛的升華嗎?
在目前國內每年近2000萬人的結婚群體中,很明顯大多數新人並不這樣想。他們使近年來內地因公民結婚產生的消費總額,每年都達到將近3000億元。不少新人甚至會將1/3的積蓄花在婚禮上。
在現實生活中,婚姻作為建立基本家庭關係的契約形式,永遠無法擯棄物質。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名社會學家顧駿向記者表示:「婚姻是夫妻共同組建一個家庭過日子,不可能拋開物質基礎,拋開利益問題。婚姻必然具有功利性。」
承認這一點,「裸婚」更多的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行為。同時對於重視家庭的多數中國人而言,婚姻還不僅是愛的升華,也更被當作生活的保障。
10月,我國《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出台,由於明晰夫妻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分配關係,打破了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財產制,而引發紛紛爭議,尤其是姑娘們以及姑娘的娘們各種憤憤不平,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怎樣的婚姻算是成功的投資?這就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幸福只定義在自己的心裡。
根據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公司的統計數據看,目前中國15歲到35歲的未婚人群有近兩億人,社交圈窄、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導致未婚人群占應婚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
可以看見的是市場的膨脹和變化,商業化、信息爆炸和技術進步正在讓現代人的婚戀觀、交友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越來越濃厚的「投資」意識,使年輕的男女們對平台的需求空前高漲,這在傳統的相親形式中體現得最充分,如今的相親在某種程度上幾乎變成投資風險預估。而這種改變又令這個巨大的市場充滿了更多的機會。
互聯網與現代傳媒為傳統媒婆插上翅膀
身材高挑的顧青是上海的政府公務員,工作穩定、家境殷實和「宅女」的性格讓她在尋找合適伴侶的路途上頗多坎坷。30歲之前,她的挑選資源多來自於父母親友介紹。30歲之後,她決定採取主動。在知名的婚戀網站世紀佳緣免費註冊之後,她繳納了近萬元會費,試圖進行有針對性的擇偶。
「世紀佳緣號稱有註冊會員數千萬人,付費會員也有近百萬,好歹也可以算是『千萬百萬里挑一』吧。」她解釋說,如果按照自己的擇偶標準找到合適伴侶,這筆「投資」就很值得。一年時間,她參加了數場相親交友活動,在網路紅娘層層篩選下「約會」了大約10個人。客觀條件都在標準以上,如身高175cm,碩士學歷,月薪8000元……但她沒有成功。
「原因有很多,有的因為家庭背景相差太大,有的因為生活圈子不同而沒有共同話題或愛好。」一年之後,她放棄了網路紅娘,轉而迷上了最新的SNS軟體應用,這類植根於智能手機的普及而風靡的應用軟體,也推出了一系列交友平台功能,如利用手機定位功能「尋找附近的人」。
「這樣找到的人起碼跟你擁有共同的生活圈子,比較容易互相了解。」顧青說,她目前通過這類平台談上了朋友,並且「發展的機會很大」。
艾瑞諮詢集團分析師胡霽璟告訴記者,我國網路婚戀交友行業發展可分為培育期、成長期及成熟期三個階段,目前我國網路婚戀交友行業剛剛進入到成長期,在未來的5年時間裡,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高速發展。
根據他們的數據,預計2011年中國整體婚戀交友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45.4億元,雖然受人口出生率增長減緩的影響,市場增長呈現較平緩的態勢,預計2012和2013年婚戀行業市場規模可達149.7億元和154.4億元,到2014年市場規模保守預計仍將達到158.9億,整體發展空間巨大。
婚戀網站和婚戀電視節目的火爆根基在於一個亘古不變的內在需求。前者使交往平台無形中擴大了數百數千倍,後者則更多是通過話題炒作,釋放現代人的思想束縛,引起價值觀的碰撞。它們共同為傳統媒婆插上了翅膀。
注資百合網的知名風投機構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社交網路技術還不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線下婚姻介紹所已經非常活躍,但無法做大規模,同樣存在騙婚、婚托等虛假問題,更難以控制。而當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逐漸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時,網路提供給他們一種可能,而且是在更大範圍內的一種可能,線上婚戀交友需求就會爆發,這個市場不會飽和。婚戀網站就是重視用戶體驗,將個性化的東西標準化。
「當時投資百合網主要看重他們的創業團隊,他們的發展很小心,包括收費模式,本著嚴肅婚戀的態度,首先希望建立一個很正的品牌。」鄧峰表示。
「他們提出婚戀講究門當戶對,這不是傳統意義,而是通過知識層次、經歷背景等綜合考量,進行心靈匹配,他們不希望會員是看照片看簡歷就能挑選,而是能找到心靈的伴侶。總體來說,在當下投資婚戀網站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是可期的。」
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目前線上婚戀交友用戶61.4%年齡在25歲以上,學歷在大專以上用戶比例為82.2%,這部分用戶可以定義為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上班族,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婚戀交友網站用戶相較於整體網民更為高端。
從2010年各大婚戀交友網站的線上收入分析,珍愛網、世紀佳緣、百合網和嫁我網這四大品牌已經佔據了整體市場超過70%的份額,其中世紀佳緣佔據第一位,佔領25.1%的市場,珍愛網則以19.9%的份額緊隨其後。在當年總體收入中,世紀佳緣以總額1.67億的收入略微領先於其他婚戀交友網站。
市場:服務整合中隱藏著機會
10月初,廣受矚目的「婚戀網站第一案」以原告方網站會員敗訴結束一審,進入上訴程序。註冊了世紀佳緣會員,併購買了「鑽石會員」服務的劉擎通過網站與一位非認證會員開展線下交往,一個月後,她意外發現對方在網站註冊的信息中除了性別之外全部為虛假信息,遂向網站進行投訴。此後,該人便杳無蹤跡。劉擎遂將世紀佳緣告上了法庭。
儘管此案一審世紀佳緣勝訴,但卻揭示出如火如荼的婚戀網站面臨的很多問題。
正略鈞策分析師認為,婚戀網站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宣傳推廣,聚集大量會員註冊信息,通過信息阻隔獲取會員收費的模式,衍生出搜索+發信、心靈匹配和人工紅娘等盈利模式,但三大網站的會員總數雖然突破了幾千萬人,客戶黏性卻並不高,付費比例低,由於推廣費用與運營費用的高企,企業盈利並不佳。
「婚戀網站依靠市場推廣贏得眾多註冊會員信息,但為未婚男女提供的婚戀機會率卻不高,身份驗證不嚴格,這也是很多人註冊不久就離開的原因,也是會員不信任婚戀網站的原因,這直接導致了當下盈利模式拓展困難。」
胡霽璟表示,網路婚戀交友網站未來用戶將會向兩個方向分化:一部分用戶會轉向免費的社交網站,這部分用戶年齡較低,收入不高,用戶的最主要目的是結交新的朋友而不是尋找一個結婚對象。
「目前部分用戶集中在付費的交友網站 (dating sites),但此類網站的服務可代替性較高,一些免費社區網站,如:QQ交友,人人網及開心網也逐漸發展出類似的服務,再加上社區網站本身擁有強大的用戶群,應用豐富,並且免費,因此,如果付費交友網站用戶,在短期內不能尋找到適合的服務模式,那麼就極有可能被一些免費的交友平台所蠶食。」
其次,以結婚為目的的用戶會逐漸集中到有專業化服務的相親網站(matchmaking sites)上。這部分用戶一般年齡更為成熟,有著穩定的收入和明確的婚戀需求。
在目前婚戀交友網站的主要盈利模式(會員費用、線下活動、無線增值服務、網路廣告、電子商務)中,新的盈利點正在逐漸向後偏移。
在婚姻的產業鏈上,國內大多市場秩序還偏於混亂。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目前婚姻市場大而瑣碎,趨勢是資源整合,在整合服務當中隱藏著機會,而婚戀網站擁有特殊的未婚人群會員,仍是最佳的整合服務平台。
生活:婚姻是投資不是投機
此前,微博上一則發帖獲得廣泛共鳴,帖子對比了一個北京男人和一個美國男人的結婚賬目。美國男人結婚,租一輛婚車1000美元;預付一個月的房租4000美元;傢具3000美元;結婚戒指1000美元;蜜月一周4000美元;汽車首付3000美元,共計16000美元。
而北京男人結婚:婚房220萬元,戒指3萬元,婚紗攝影5000元,一件禮服9000元,婚紗2萬元,一雙鞋2000元,司儀3500元,婚禮的搭建策劃籌備等加一起2萬元,請客吃飯8萬元。結婚負擔是美國男人100倍。
婚前和婚後,金錢,此外還有情感、時間、精力、自由這些「投資」成本依然在無限增長。每一份穩定的婚姻背後,都涉及雙方資本的產權重組和兼并收購。
一位專家曾表示,某種程度上說,婚姻本身就是完全的財務行為。如果雙方感情良好,無需註冊也可以美滿地生活在一起。而結婚這個行為就是簽訂財務文件,將兩間無限責任公司合併成為一間家庭責任有限公司。
「今天人們內在的價值觀與以往相比已有很大變化,傳媒的發達又放大了所謂『剩男剩女』現象。在相親節目和社交婚戀的背後,人們越來越把婚姻看作一場買買,一場交易,希望把自己賣出更好的價格,把結婚看作改變人生的機會。婚戀網站出現的負面爭議主要是人的問題。」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毫不客氣的說。
對於上述微博有一條評論說到,婚姻就是一種投資,是經濟行為的一部分。但婚姻這種投資行為,並不會只得到收益,還要付出機會成本,所以不宜投機。從快樂經濟學角度講,金錢和愛情都只是一種快樂資源,而不是快樂本身。調節要適度,配置要合理,只有這樣,在婚姻中快樂資源才能轉化為真正的快樂。
婚戀網站亟待「開放式盈利」婚戀網站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並未發生根本性的創新和改變,素來就有的「缺陷」依然存在。用戶「暫時使用,然後永久離開」。
世紀佳緣上市帶來的喧囂剛剛沉寂不久,《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再度引爆婚戀話題。作為婚戀行為的商業產物,有人推測,新婚姻法對當下年輕人婚姻觀的震動難免波及這些職業紅娘的市場業績。事實如何,尚待時間驗證。
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即便有影響,也可以輕微得忽略不計。原因是,在中國以家庭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下,婚姻仍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目的之一。
但這並不表示網路紅娘們可以高枕無憂。多年來,婚戀網站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並未發生根本性的創新和改變,素來就有的「缺陷」依然存在:由於婚戀網站切入個人一生中尋找結婚對象的一次性需求向其提供服務,用戶「暫時使用,然後永久離開」。粘性的缺失,不僅削弱了盈利能力,還讓婚戀網站必須不斷投入更多廣告,吸引更多新會員。
另一個問題是,市場上主要三家在線婚戀服務提供商還都未解決好如何深度挖掘用戶價值這一命題。
世紀佳緣2010年的註冊用戶達3500多萬,每月平均活躍人數僅為370多萬,月平均付費用戶僅有55萬多一點,這意味著付費比例只有1.6%,而且世紀佳緣最新的季報顯示,網站ARPU值(平均每付費用戶每月貢獻的收入)僅為20元,水平較低,可見用戶付費意願並不是特彆強烈。百合網聯合創始人慕岩亦向本刊記者表示,婚戀網站付費率整體不高,即便是美國婚戀網站的鼻祖eHarmony,付費率也不過10%左右。這顯然嚴重阻礙了婚戀網站盈利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尋求突破已是必然。
用戶黏性是拓展的難題
客觀地說,婚戀網站面對的依然是一個富有活力的市場。
在國內4.57億的網民中,18歲以上單身網民約1.56億,經過十年互聯網熏陶後,這些網民接受網路戀愛的比例也快速提升,2006年僅有5%的人能夠接受這種方式,而到了2010年接受者比例超過40%。與此同步,網民為了獲取婚戀服務的付費比例也在不斷地提高,業界平均水平目前已經超過5%。
但即便所有利好因素疊加,婚戀市場的天花板依然清晰可見。如何通過婚戀服務向下游產業鏈延伸,也許是婚戀網站目前考慮最多的問題。
世紀佳緣上市前,其創始人龔海燕投資2000萬創建囍鵲網。該網站為婚姻類網購平台,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包括婚紗攝影、鑽戒、婚禮禮服、婚禮策劃等,營收模式為交易分成及廣告。龔海燕表示:「囍鵲網定位於一個有關婚嫁信息的垂直門戶。在世紀佳緣上交友成功並緊接著產生婚嫁需求的用戶就會在第一時間內被引導到囍鵲網上,獲取有關產品及服務的優惠信息等。」顯然,世紀佳緣夢想通過切入下游的婚慶產業,拓寬產品線,打造一站式的婚戀服務平台,既滿足婚戀需求,又滿足婚慶需要,在延長用戶駐留時間的基礎上深度挖掘用戶價值。
同樣,百合網也一直在進行相關的產業鏈延伸的探索,不僅建設了百合商城進行電子商務,還試水了團購業務。
但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據了解,百合網電商頻道的訪問流量並不高。因為用戶在婚戀網站目的明確:看人而非購物。需要注意的是,婚戀網站用戶本身的流動性就很強,如何能夠將這些用戶有效地引導至下一個消費板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與婚戀服務類似,婚慶產業同樣為本地化服務,需要不斷付出高額的推廣成本吸引新用戶。
慕岩透露,百合網曾經研究過婚慶市場,但最終並未進入。原因依然是用戶黏性:「婚慶是截取用戶結婚前的那一段短暫時間,營銷成本也高,用戶同樣留不住,所以,像大眾點評、淘寶等高黏性的綜合性電子商務網站,推出一個婚慶頻道,用戶在需要的時候去消費,這種方式更有效率。」
正略鈞策合伙人付志勇認為,誰最先解決了婚戀網站的客戶黏性問題,誰就將在競爭中贏得先機。問題又回到原點:如何保持用戶黏性?
開放式整合將是一條出路
近兩年,美國老牌婚戀網站Match.com和eHarmony.com陷入了增長異常緩慢的瓶頸,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社交網站和免費交友平台的衝擊。
隨著Facebook的壯大,Plenty-OfFish和OK Cupid這類免費網站不斷的出現,傳統在線婚戀平台受到強烈衝擊。比如Facebook上最大的約會應用「Are You In - terested」,目前月平均用戶量超過1300萬人,每天吸引高達5萬多的新用戶,收入超過千萬美元。
在中國,以Match.com和eHarmony.com為模仿對象的婚戀網站也難以避免類似的困擾。無論是世紀佳緣、百合網,還是珍愛網,傳統婚戀網站以阻斷男女用戶溝通來製造收費模式,這種封閉的信息體系在免費、自由的社交平台前不再具備吸引力。而由於阻隔而帶來的信息不暢一旦演變成用戶個人的誠信危機,也會給收費網站帶來管理混亂的惡名。
由於婚戀網站這一短板,國內一些擁有龐大用戶量的社交平台,如人人、開心,甚至新浪微博都開始覬覦婚戀服務市場。
「目前,最大的威脅來源於SNS、微博這類網站,」慕岩承認:「一旦他們投入更多資源參與進來,會對整個行業有一定衝擊。」
世紀佳緣將無線平台視作戰略重點之一,相繼推出了地圖搜索功能和位置服務功能(LBS),用戶可以主動輸入自己的地址並通過位置更容易與其他用戶進行聯繫,世紀佳緣CFO顧尚修稱,這兩款產品推出後大受歡迎。
而百合網致力於完善本身的測試、匹配系統,「給用戶提供更多的溝通工具,甚至有人工紅娘介入線上溝通,幫助用戶有更好的相互了解。」慕岩表示,百合網最新拿到的一筆融資將主要用於加強百合網內部系統的研發,「一個是在匹配上下功夫,一個是在線溝通上下功夫」。
對外,百合網也提速由封閉轉向開放,已經和騰訊、新浪微博等進行了後台對接,通過騰訊QQ等方式就可以登錄百合網,查看信息。對於婚戀網站來說,這需要他們小心謹慎,拿捏尺度,一方面開放的趨勢勢不可當;而另一方面,如果開放度過高,可能又會影響到原有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事實上,在互聯網的大環境發生深刻改變的當下,婚戀網站的發展模式也許將面臨一個嶄新的時刻。
「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就是開放,婚戀網站也無法例外,」一位業內人士稱。除了現有的商業模式外,婚戀網站如何與外部資源實現整合,挖掘多更多盈利模式非常值得期待。付志勇認為,婚戀網站的市場關鍵在於運用線上資料庫分析,結合相親者的需求開展多層次、多方式、多類別的線下整合服務,增加會員的婚戀成功率,將使線上客戶黏性得到大大加強,也必將增加更多贏利方式。「比如和電視台合作挖掘婚戀後端的故事,製作成電視節目。」
婚慶行業期待寡頭
婚慶產業正逐漸成長為一個新的朝陽產業,婚紗禮服、婚紗攝影、婚禮服務、婚宴、珠寶首飾等消費行業日趨成熟,並與新婚消費的其他領域形成了40多個關聯行業,孕育著做大的機會。
從1979年開始接觸服裝行業至今,陳敏已與服裝結緣30多年了。當年憑興趣去學裁縫,摸爬滾打,從小作坊到創立全國知名品牌「金頂針」,使陳敏成為溫州服裝行業聞名的「少帥」。之後再投身到庄吉集團,陳敏與服裝行業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2009年初,庄吉集團帶著一個全新的品牌項目「吉婚坊」,宣布正式進軍國內婚慶市場,引來市場的一片喧嘩。
新郎禮服敲開婚慶大門
過去10年,中國年均有912萬對新人喜結良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婚慶消費市場。
陳敏打算涉足婚慶產業,起步不算太早,各地的婚慶公司已經多如牛毛。但是大多散而小。
創建吉婚坊這個品牌的想法源於一次偶然。2008年的一天,陳敏在上海交大聽課,教授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思考:「誰有能力把資源整合起來,誰就有能力做大」,這句話促發了他對如何在服裝行業尋找新機遇的思考。
陳敏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他要打造一個「一站式婚慶用品購物」超市。而作為服裝起家的庄吉來說,優勢自然在服裝。因此,陳敏將男士結婚禮服鎖定為自己的拳頭產品。
「我們已經有本土商務男裝的代表性品牌,很多新人買了庄吉的西裝之後就當作結婚禮服來穿,除了『庄吉』這個寓意吉祥的名字很討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還沒有一個強勢的婚慶用品的品牌。」陳敏說。
相比之下,婚紗攝影、婚慶禮儀、婚宴喜糖等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競爭態勢,而吉婚坊將男士結婚禮服作為拳頭產品,就剛好和這些婚慶企業錯位經營,同時也填補市場空白。
考慮到單靠新郎禮服來延伸到婚慶領域是遠遠不夠的,陳敏想,為何不把整個產品線都做了?吉婚坊「一站式婚慶用品購物」的定位就是從這個想法開始。因此,除了男士禮服,吉婚坊的產品線還涵蓋了婚紗、家紡床上用品、婚禮小擺設等五花八門的婚禮用品。
產業鏈的可行與不可行
婚慶產業正逐漸成長為一個新的朝陽產業,婚慶消費市場的婚紗禮服、婚紗攝影、婚禮服務、婚宴、珠寶首飾等行業的發展日趨成熟,並與新婚消費的其他行業如家電、傢具、床上用品等形成40多個關聯行業,婚慶產業鏈孕育著做大的機會。
2010年3月,庄吉集團投資2000萬建立了全資子公司——上海吉婚坊貿易有限公司。
對於吉婚坊來說,最大的優勢,莫過於在服裝行業多年積累的強大資源,包括人才資源、客戶渠道資源等。但在床品等其他產品上都是做貼牌,並不佔優勢。「其他專業的床品產品豐富,而我們的產品單一,更新不快,沒有自己的研發」,同時,現在的消費者也並未完全形成一站式購物的消費習慣。陳敏逐漸意識到,婚慶產業的鏈條非常長,某個婚慶公司要一口氣涵蓋20多個行業,現在還是不現實的,有必要重新調整策略。
「原來想一步到位,所以打出了結婚購物一站式這個定位」。但他們在發展一年多後,不得不縮減了產品線,依舊主打拳頭產品。
2010年上半年,陳敏將吉婚坊的門店裡其他產品撤下,陳列產品只剩下單一的男士禮服。
有所為有所不為。
「沒有優勢的產品,不能讓顧客滿意寧可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陳敏說。
以合作促發展
吉婚坊在收縮產品線之後,並沒有如外界預期那樣,將精力放在拓展自己的門店上,而是開始在產品的推廣上下功夫。
首先是延展婚紗攝影領域。
當下,從一線城市到鄉鎮,婚紗攝影需求都很大,行業發展較為成熟。但現在也處於一個轉型階段,靠單一的拍攝製作影集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這個行業也在迫切希望增加新的盈利點。
在與影樓合作模式中,吉婚坊的產品剛好填補了婚紗攝影機構一個空白,他們承擔了鋪貨、培訓等工作,婚紗攝影機構不需要任何投資,但是卻可以拿到很高比例的傭金。
陳敏認為兩者之間的合作,是雙贏之舉。這一合作模式的推出後,迄今國內婚紗攝影機構的前20名企業幾乎都與他們達成了合作協議。
同樣,結婚的男士禮服和新娘禮服在購買時一般是需要搭配購買。吉婚坊自己沒有新娘禮服,但也通過戰略合作的方式銷售搭配。這種模式已在吉婚坊的拓展中全面鋪開。
行業寡頭可能在兩年內出現
眼下,提到婚慶企業,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會是華德培(The Watabe Group)。這是日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上市婚慶公司。
這家創建於1953年的婚慶巨頭,伴隨著日本國內婚慶市場從追求奢華婚禮到簡樸婚禮再到特色婚禮的發展軌跡,先後經歷了專業婚紗租售,國內網點擴張,海外市場拓展等幾個發展階段。在完成規模擴張的同時,通過加大與婚慶相關設施的投入來夯實基礎,如建立國內外專屬度假地、專屬婚禮教堂、禮服加工廠、相冊加工廠、DVD製作中心等。並最終由經營禮服租售轉型為全面婚禮服務,形成了日本首家整合婚慶產業鏈,從婚紗攝影到婚慶儀式的一條龍服務機構。
陳敏認為,目前中國的婚慶企業還都在摸索之中,並沒有可模仿的模式。外國模式並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也正是因為沒有可借鑒的模式,他們才在發展初期走了彎路。
據中國婚慶產業調查統計中心數據,2010年國內婚慶市場規模已達6000億元,預計這個數字今年將繼續增長。
但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婚慶行業還算是剛剛起步,地域性明顯,並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婚慶企業。深圳天長地久、重慶金夫人、上海的花嫁喜鋪等,可算是已初步打通從生產到終端銷售婚慶產業鏈的企業。
陳敏認為,中國未來兩年很有可能誕生全國性的寡頭婚慶企業,但是「做產品為主的婚慶企業機會更大」。
「服務行業受制於人力因素,很難鋪至全國性的市場。只能通過標準化,才能複製,才能實現規模化,所以我們堅持以做產品為主。」陳敏說。
眼下,吉婚坊對很多人來說還較為陌生。陳敏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培養品牌,形成較為成熟的全國性網路。
與以往考慮在一間店面里完成「一站式結婚購物」的思路相比,他現在則希望將「一站式結婚購物」這個概念發展成「大型結婚購物超市」,成為婚慶行業的「宜家」、「國美」,並逐漸將婚慶產業鏈上的其他品牌引進過來。
電視相親:很火很茫然
電視相親節目的火爆催生了一個「相親產業鏈」,並使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盈利能力。合作、廣告、商業活動是其目前主要盈利點。
猶如受了傳染般,隨著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橫空問世,浙江衛視的《為愛向前沖》、貴州衛視的《相親相愛》、浙江5頻道的《戀愛亮起來》、安徽衛視的《緣來是你》以及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等電視相親節目也陸續推出,各拉人馬,各打招牌,拉開了全民熒屏相親的序幕,也在全國人民的電視機上,形成「相親節目混戰」局面。
擇偶難催火電視相親
這種以現場的男選女、女選男為主的電視相親節目,看上去大部分都能成功牽手,但是熒屏之下,倆人能否真正走到一起,大眾不得而知。這類「看上去很熱鬧」電視相親節目自從發起之日,在國內的收視率扶搖直上,這是很多人事前都沒有想到的。
以《非誠勿擾》為例,根據索福瑞71城市收視率統計,其收視率曾僅次於央視一套新聞聯播(所有頻道在內的所有節目),牢牢霸佔著全國衛視全部上星節目每周收視第一的寶座,領先當周收視第二名將近180%。自3月13日改為一周兩期以來的12周中,連續位列全國衛視周收視總冠軍和亞軍。
上海東方衛視《百里挑一》欄目的執行製片人鮑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節目從2010年年底之後開始異常火爆,到目前為止,收視率全國穩居第二,保持在1.0%以上。
收視率高企,普遍反應了當下社會的相親熱搬上熒屏之後受到的認同感,更凸顯了目前相親市場的巨大空間。
據一項全國範圍調查顯示,在擇偶難的原因中,「交際圈子比較窄」和「工作太忙了,沒時間找對象」所佔比例分別是48.5%和42.7%。
這種現象,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大城市特別明顯。同時,還有一些白領、金領由於個人自身條件較好,對另一半要求高,相對合適的人選比較少,到了適婚年齡還保持單身成為常態。有數據顯示,目前一線城市適婚青年的單身率達到了30%以上。
隨著剩男剩女數量增多,社會焦慮感開始普遍,「很多人急於解決個人問題,主動意願非常強烈,但缺乏機會,電視相親節目為他們創造了在更大範圍展現自己的交友平台,又滿足了一定的觀看需求,受歡迎是必然的。」
同時,節目主持人有著新聞或專業背景,能夠直接給與觀眾中肯的建議和理性的分析。這也成了很多擇偶者想看相親電視節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節目的火爆催生了一個「相親產業鏈」,並使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和盈利能力。鮑靜介紹,目前電視節目普遍都是與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網這些比較大的相親網站進行合作,主要由相親網站提供嘉賓,經過電視台的導演面試後參加節目。
此外,與一些大型企業合作也是這類相親節目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為企業員工定製相親節目,既可以促進企業文化,同時節目播出對企業本身也是一次良好的宣傳機會。
另一個自然是廣告。廣告價格往往隨著收視率節節攀升而水漲船高。以《非誠勿擾》為例,據知情人介紹,現在「一年的欄目冠名要1億多元,一個季度的口播廣告達到1000多萬元。」
「事實上廣告收入還不是欄目經營性收入的全部,根據慣例,利用高收視率來說明自己的品牌價值得到了提升,由此舉辦的一些商業性活動的收入也同樣暴漲。」
「拷貝不走樣」相親節目難以持久
在看到電視相親市場的火爆和巨大前景的同時,種種問題也隨著滋生。
2010年6月初廣電總局的兩份關於整頓電視相親節目的文件,加上央視焦點訪談新聞聯播的連番批評,「泛濫、造假、低俗」成了許多電視相親節目的通病,被推到了社會輿論的放大鏡下。
首先是內容方面,火爆一時的《非誠勿擾》因把富人和美女兩個要素無限放大、並使之極端化,在社會上造成了拜金主義婚姻觀,引起極大爭議。而湖南衛視推出的《我們約會吧》,嘉賓基本上都是俊男美女,內容也離不開宣揚拜金主義的藩籬。
「做了這麼多期的相親節目,目前給我最大的一個感覺,就是房產對婚戀觀影響巨大。」鮑靜有些無奈地說,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城市,房子作為經濟水平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擇偶標準上被無限制地放大。
「在選擇婚戀對象時,沒房子的想要找一個有房子的,而有房子的深怕被沒房子的瓜分了產權,也想找一個有房子的。在節目中,婚戀對象的當事人是這樣,同時這也成為他們父母雙方的一場博弈。」
本是生活服務類節目,相親節目的「一窩蜂」、「同質化」現象、「收視率」效應也逐漸成為爭議問題。鮑靜說:「現在的相親節目模式化確實很嚴重,新齣節目幾乎都沒什麼新意。很多相親節目,設置上完全模仿國外的節目,甚至是全盤的抄襲。」
曾有一位製片人向媒體透露,國內某衛視台看中了一個國外同類節目的製作模式之後,竟然只花了兩個星期就「拷貝」完畢,迅速製作播出。
「縱觀這些年衛視綜藝節目成長路徑,那就是從湖南模仿港台歐美、其他衛視模仿湖南,變成了各家衛視統一行動徑直赴海外求經。」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高富平說。
事實上湖南衛視製作的《我們約會吧》,原型也是英國天空電視台每周六播放的一檔娛樂節目《約我出去》,30名女嘉賓憑自己對逐個上場男嘉賓的印象決定是否要和他約會,如果想繼續就點亮身前的指示燈,反之,將其熄滅。而其他的很多節目,也是模仿美國2002年開播的《單身漢》和2003年開播的《單身女郎》節目。
但是,國外的電視相親節目更多的側重於娛樂性質的真人秀,而並非國內電視相親節目這種帶有強烈相親意向的速配方式。
《約我出去》的製作公司弗里曼特爾傳媒承認,人們只是把這類節目當作娛樂,附帶有一些相親的訴求,即使節目中使用「托兒」,也受到電視從業者和觀眾知情並認可。
韓國的一些相親節目,民眾也是把速配節目和相親節目看成是娛樂節目,節目的參與者也不是為了真正找到另一半而上節目,多是為了娛樂或是博得一些名氣。
在越來愈多的爭議聲中國內電視相親節目開始「洗牌」,收視率有所下滑。《非誠勿擾》、《緣來是你》等節目紛紛改版,甚至曾一度火爆的《為愛向前沖》節目在6月16日選擇退出了熒屏。
商業模式還未走出迷惘期
面對相親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如何能走出複製跟風的藩籬,將是電視相親節目面臨的挑戰。如鮑靜所說:「任何節目都有生命周期,對於相親節目也是。如果不創新,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將很快失去魅力。」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上,電視相親節目需要儘快脫離同質化,未來必然要往精品化、優質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對此,作為《百里挑一》執行製片人,鮑靜表示:「在製作節目時,相親的事例是真實的。至於形式上,《百里挑一》與《誰能百里挑一》互為前傳,互為結局,服務到底。新的男嘉賓來自於《百里挑一》,新的女嘉賓來自於《誰能百里挑一》,這個節目沒能牽手成功,就可以走進另一個節目。」她介紹,《百里挑一》將在明年進行徹底改版,未來將更多地引進新媒體等元素。而其他衛視也正為打造優質化的電視節目忙碌著,相關節目負責人紛紛表示將對現在的節目進行創新。
「形成良好有序電視媒體競爭狀態,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高富平表示。
只有健康有序的電視媒體市場,才是淘汰同質化電視相親節目的有效機制,也是中國電視節目要走出「跟風」怪圈的正確路徑。這意味著,電視相親節目的自我探索之路仍在繼續。
推薦閱讀:
※ZT:節節敗退的中產階級
※北上廣深房價那麼高,沒有人考慮買一台大房車替代房子嗎?
※到底該如何確定房子的坐向?
※八運寅山申向兼艮坤的房子
※男朋友應不應該幫女朋友付首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