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家鄉話嗎?
漢語方言總覽
你知道自己的家鄉話屬於哪種方言嗎?
以下內容部分摘自維基百科「漢語方言」條目。
漢語方言漢語方言即有著巨大口語性差距的各地漢語(單稱或統稱)。
漢語的差異化程度隨地域而別。在官話區內,往往相距數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強溝通;而在華南地區,有著「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些地方甚至極端到同城居民也無法溝通的地步。不過,漢語的書面語卻十分統一。在古代有產生於漢語分化前的文言文;在現代,有以官話為基礎產生並制定的白話文。
「漢語方言」被認為是一個極具漢民族特色的稱呼,即:說是「方言」,但其實方言內部的語言差異甚至要大過歐洲諸語,甚至方言內部的次方言之間的差異也比一些歐洲語言間的差異要大(如閩語內部的差異)。因此一部分西方學者比照歐洲語言的劃分,認為漢語內部的方言應該集體升格為語言,即漢語族下的諸語言。
漢語方言/語言的形成漢語方言的劃分主要是以「對古代漢語的繼承關係」來劃分的。若以聽感為準,比如閩語內部及吳語內部的各個次方言之間都無法完全通話,但由於有共通的語法邏輯、特定常用辭彙等同源因素,因此皆被視為閩語或吳語。若以地域劃分為準,比如閩語不只通行於福建,也通行於海南、台灣、浙江南部、甚至海外的新加坡;同時,也並非福建省內都說閩語,其亦有客、吳兩語的使用者。
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抵觸、相互影響等。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種族融合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各種漢語方言的語法規則也高度相似。中國漢族地區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語言影響較小而使古漢語特點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主要在南方,客家話及粵語較多數漢語、吳語、閩語保存許多漢語中古層。而其中閩南語公認是保留最多上古漢語音韻特點的重要方言。
漢語方言/語言的分類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辭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漢語按地位分為兩大類:官話和其他六大南方漢語,官話由於和通用語之間在語音、辭彙、語法十分接近,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即現代漢語。其他南方漢語沒有官方語言地位,除粵語、客家語、閩南話、北部吳語之外,其他都沒有規範化,處於衰落,消失的境地。除了閩語、粵語是保留了很多上古漢語特徵外,其他都和《廣韻》能對應起來,屬於中古漢語後裔。粵語、客家語、贛語很大程度上是中古漢語的北朝漢語後裔,而吳語、湘語可能是南朝漢語的後裔。
官話
現代所謂的官話,或稱官話方言等,主要指的是北方官話以及其衍生:指今日華北、東北及西北地區、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南北部和西南、江西沿江地區、安徽中北部、江蘇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語方言。
官話大致分為東北-北京官話、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東北、北方官話分布在北方東部,以北京話為代表,中原官話分布在關中和中原,以西安話和洛陽話為代表,國外的東干語實際也是中原官話的一種。蘭銀官話分布在西北,以蘭州話為代表,西南官話分布在南方西部,以成都話為代表,江淮官話分布在南方東部,以揚州話為代表。上古漢語的中原雅音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後,逐漸演變成隋唐時期的中古漢語。在明清時期之後,現代的官話方言逐漸形成,同時與南方各方言的差異越來越大。隨著歷史的發展,官話方言亦分化為南方官話和北方官話。東北-北京官話今天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基礎(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台灣稱為國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則稱為華語)。以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約佔漢語總人口的70%。
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輔音韻尾。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現在已經只剩下「-n,-ng」兩個。大多數官話方言沒有入聲。同時,與其他方言相比,官話的聲調較少。因此,官話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這在其它方言中比較少見。
吳語
吳語,或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主要在江蘇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絕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在香港、台灣以及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也有分布,使用人數約佔漢語總人口的8.4%。吳語之下可分為太湖片、台州片、溫州片、金衢片、上麗片、宣州片六片,各片之間除太湖片與台州片有一定互通度之外,基本難以通話。太湖片分布在蘇南、上海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一線以北,是吳語使用人口最為眾多的一支,占吳語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太湖片、宣州片與官話接壤,受官話的影響較深;其餘四片保留了較多吳語自身的特色。
吳語在明清時代的通行語是蘇白,一種近似於蘇州話語音但帶有吳語文讀特色的綜合性共通語。但是,在近代,通行語的地位逐漸被上海話所取代。目前,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吳語地區的城際交流語言又成了普通話。
清初,言吳語者總佔中國20%,而明末的白話小說《豆棚閑話》更實錄了當時的吳語口語。清末民初(19-20世紀),出現了大批「蘇白小說」(又稱「吳語小說」),以《海上花列傳》、《九尾龜》為名,民歌集則有《吳歌甲集》之類。古時以文言文為書面語言,而清末《海上花列傳》首次並行文言文、吳語白話兩者。
客語
客語,或稱客家話、客家語、客家方言、客方言、客話,客家話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作為現時的一種南方方言,客家話是在唐宋變革時期北方移民南下畲瑤地區的影響中形成的,客家話因而有畲漢結合型方言的特點。各地客家話中的入聲韻,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中古漢語中的元素。客家話也是海外華人社區使用的漢語方言之一。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約佔漢語總人口的3%。
中國南方的廣東客家人廣泛使用客語,主要包括廣東東部和北部、香港新界北部、福建西部的古汀州府地區、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四川等客家地區。客家話不僅限於漢族使用,在福建和浙江的畲族中也廣泛使用。
台灣的客家地區為北部的桃竹苗、南部的高屏六堆、東部的花東縱谷等地,使用台灣客家語。
閩語
閩語,在福建、台灣、廣東東部及西南部、海南、廣西東南部、浙江東南部等地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使用。由於閩語的內部分歧比較大,通常分為閩北語(以建甌話為代表)、閩東語(以福州話為代表)、莆仙話、閩中話、和閩南語(以閩台片之廈門話與台灣通行腔為代表;潮汕話均屬於閩南語系分支)。海南話和雷州話屬於瓊文區。閩語是所有地方語言中唯一不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語系。閩語語系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閩北語和閩南語。閩語的主要語音特徵包括:沒有f-、v-等聲母;連讀變調較為發達,文白異讀非常豐富。
(文白異讀:一些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稱為文讀;另一種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稱為白讀。)
閩語受到歷史上不同時期古漢語音韻的反覆多次重疊。其中閩語被學術界認為是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現代語言體系。使用閩語的人口大約為漢語人口總數的4.5%。
粵語
粵語,或稱廣東話、白話,以廣州話(廣州西關口音)最具影響力,並作為標準粵語的基礎語音。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香港、澳門等地以及東南亞、北美的主要華人社區。相比普通話的4聲,標準粵語共9聲,當中6個為平、上、去聲,餘下3聲為入聲。
粵語是較好保留中古漢語韻尾的語言之一,與《廣韻》等唐宋時期的中古漢語韻書相對照,其韻尾系統最符合。廣州話和香港話只有非常微小的差異,主要是香港人的懶音與香港推行的粵語正音運動所致,還有因應兩地分治而出現辭彙差異,但使用兩地方言的人一般可以無障礙溝通。與廣州粵語差異較大的一個主要的粵語分支是五邑地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使用的方言,只會廣州話的人一般只能聽懂六七成的五邑話。與廣州粵語差異最大的是廣西東南部的「勾漏粵語」,有十個聲調,與其他粵語區的方言通話困難程度相對較大。只會廣州話的人在沒有接觸過勾漏粵語的情況下,需要集中注意力很努力地聽辯才能聽懂玉林話的大體談話內容。
粵語是除標準官話(普通話)之外,唯一具有官方標準化語音且基本完成標準音審音配字工作的漢語分支。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9千500萬人以上,使用地區非常廣泛,跟現代標準漢語(國語或普通話)同為北美、澳洲和部分東南亞海外華人社區中的通用語。粵語不僅限於漢族使用,中國的京族、一部分壯族,以及越南的艾族(疍家)和山由族也使用粵語。粵語媒體資源非常豐富,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湘語
湘語,或稱湘方言、湖南話、老湖廣話,主要在湖南使用,廣西、四川、貴州境內也有少量分布。通常被分為老湘語和新湘語兩類,新湘語更接近於西南官話。湘語以長沙(新)及雙峰(老)為代表點。新湘語以長沙話為中心,向四周擴散。湘語的語音特點為:古濁聲母今讀不送氣清音,沒有平翹舌或前後鼻音的區別,及n/l不分、h/f不分、ch/q不分、ong/eng不分等。長沙話、湘潭話、岳陽話、益陽話等均屬於新湘語。老湘語包括衡陽話,湘鄉話,邵陽話等,其中湘鄉話分布在湘鄉、雙峰、婁底、漣源四縣市,發音基本一致。
2010年統計約為3800萬人口,占漢族人口的3%左右,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第33多的語言。由於歷史或移民原因,湘語在陝西南部、安徽南部、四川以及貴州局部地區亦有分布。湘語尤其是老派湘語,與現代官話以及周邊其他方言差別巨大。
贛語
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外省的贛語使用人口主要是歷史上由江西本土遷移出去或又再次遷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於湘東和閩西北、鄂東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區。統計下來贛語的分布總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漢語中,分布地域最廣。
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6%。贛語方言主要包括:北部地區的南昌話、東部地區的鷹潭話、中部地區的撫州話、西部地區的宜春話、西南部地區的吉安話,江西境內還有客家話、官話、吳語、徽語等,不屬於贛語。贛語內部的各方言之間互通程度非常高。
晉語
晉語又稱晉方言,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門語言,也是中國北方漢族地區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是山西大部、陝北、河套等地區的主要語言,現代晉語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山西省、內蒙古中西部、陝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區,以太原話為代表方言。晉語的命名來自於「山西省」。
其他方言
廣西平話:
是用於中國廣西、廣東、湖南、雲南部分地區的一類方言。分南部平話(桂南平話)和北部平話(桂北平話)兩種,南北兩者差異大,北部平話內部差異亦大。南部平話傳統上歸入粵方言,但1987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把平話列為一個不屬於粵方言的漢語方言。
徽語:
徽語又叫徽州話,是一種分布在新安江流域及周邊以古徽州府為核心區域的漢語方言。徽語曾經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認為是吳語的一個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出版後,它開始被承認是漢語中一種獨立方言,但關於其歸屬至今仍有爭議。
推薦閱讀:
※舌尖上的中國,兵哥哥逍遙紅胡辣湯,給你一份久違的家鄉味道。
※家鄉的小溪
※章嘯:我是個沒有故鄉的人
※宋祖英的家鄉 海底世界與世外桃源的結合
※哪些人註定離開家鄉才能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