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觸摸「三玄」的智慧

夢的衣裳個人圖書館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周易》、《老子》、《莊子》,又名《易經》、《道德經》、《莊子》古稱「三玄」,是我國古代最高哲學經典。 三經一脈相承,渾然一體。」(引自百度百科)

  後來秦始皇坑儒燒書,孔子和儒家有關的書如果不是一個叫李斯的人以占卜和醫書為由,也會和大多數書一起被燒掉,秦皇什麼都不怕,但極為怕死,所以晚年求道家得來長生不老。我們能看到的古書,都是被篩濾下來的經典中的經典。古代講「只讀聖賢書」,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尋根溯源,只有了解這些最經典的智慧才有可能明白和解釋現在中國的各種現象。通過央視的百家講壇和豐富的網路資源我才有幸接觸到這些思想。現盲人摸象,略梳皮毛吧。

  西方人善於微觀,中國人善於宏觀。易經的時代是講天人和一的,跟現代科學把天與人分開的思想很不一樣。古人由天象類比出人道。類比的缺點就是邏輯性差,沒有必然因果關係。

  易經認為天地怎麼動,人就應該怎麼動。比如乾坤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後者就是形容大地之德的。「為善而使人不知,則為陰德」。天地陰陽本無尊卑貴賤之分,可天總是高高在上,光明耀眼,進而孔子在《繫辭》開篇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進而產生高低貴賤、君貴民賤,男尊女卑,手貴腳賤等等這些衍生詞,壓抑生成,必生反壓抑,「陽奉陰違、陰陽怪氣」這些諷刺隨即產生。

  其實這些根本不是易經的原意。很多美好的理想和功能到後來都被後人異化、神化、形式化、複雜化了。反而害了其原旨要義。當科學證明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中一個小行星後,天在上,地在下等等這些等級和順序自然就被打破了。當封建等級制度被廢棄,新的社會回歸平等和民主。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

  周易用來解釋陰陽變化的規律,我覺得也可以說是正負、加減的規律,伏羲本來是為了用兩劃的「爻」來做一個天氣預報員的,而後才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後被周文王推衍出六十四卦,進而產生無數的可能性。對應的爻辭就是指明凶吉福禍轉換中的狀態。算卦只是手段,而易經的原理給後世帶來的影響才是值得學習的。

  有人做過計算,在六十四卦當中,凶約佔28%,中性的佔27%,而吉佔了45%大多數,說明了當時人生在世,十分有六不如意,它的鼓舞性和積極性正好彌補這種現狀。即使是最壞的卦,也有「否極生泰」的轉機。然而最好的元吉也卻是最臨近「亢龍有悔」,陡轉急下。轉機無處不在,危機無處不在。

  俗話說:「不疑不佔」。結果總是准中有變,變中有準。通過易經信中求不信,不信中求信。規律中找複雜,複雜中求規律。易經的吉凶是有條件,是不斷變動的。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訴你結果,而是給你一個可能的結果做參考,提示你想不到的東西。做好充足的思考和準備。「善易者不卜」——真正懂得《易經》的人會卜但不卜。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我的理解是:發生過的事都是必然的,未發生的事都是可能的。命運是有的,但只有發生過後才能確定。

  俗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 不是說有無取決於你信不信,而是當你信的時候,後果就隨即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舉個現實的例子:人所處的狀態決定了想不想抽不抽煙,當你不相信「吸煙有害健康」,吸煙的危害是比較平穩發展的,吸煙甚至可成為釋放壓抑的方式。但如果你相信吸煙有害健康,那麼更容易傾向憂慮,這種精神上的擔憂使其危害加快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話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每個教授易經的人都會提到謙卦,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它是唯一吉無不利的卦,認為謙有真假之分但不可能過分,哲人且說「我其實什麼也不懂」,從更廣的角度看這也是實話實說嘛,再短的一句話也含有豐富的淵源、背景和邏輯。易經惜字如金,「涉大川」喻為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敞開胸懷。為了說明謙卦的底下兩層,一層是鳴謙,即說謙讓的話,表現出謙的樣子,下面一層的意思是是發於誠心而行於外的謙而又謙,就用「謙謙」兩字——「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我們小時候還能看到農村的爺爺奶奶輩的真是客氣得不得了,那是真的謙,他們不僅那樣說的,還是那麼想的,而小孩在很想要的時候總擔心該不該要。讓小孩自然的就接受了謙虛謹慎、知恩達理的教育。這種教養使得人成年後會得較好的人緣。

  不過,儘管現代的小孩不太懂得謙讓,但將來會知道的,不是長輩教的,是他們的同輩和晚輩們施加的挫敗感而教的。有的父母認為「如果為了成年的幸福而必須讓孩子受苦,我寧願讓孩子從小少受點苦」 其實無論是早吃苦好還是晚吃苦都是好壞參半的。但小時候不受管束,必然有更多挫折和紛爭延期到成年。成年後的紛爭和挫敗又促使彼此更為謹小慎微,極小的恩慧也會施以感謝,極小的傷害也會受到同情,極小的先後也成形秩序、極小的環境嘈雜和破壞也難以忍受。這就可解釋為什麼主流的西方人多用謝謝,尊崇人道主義,兩個人上車也會排隊,散居在花叢綠野當中,給你槍也不會用等等。再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如果你用總是以傳統道德來衡量時代,就會到老還是憤青。人就是折騰來折騰去,各種滋味都是自找的而且不可避免。

  易經第十二卦:否,上乾下坤,一幅大地之上藍天白雲的畫,這意味著什麼呢?——「天地不交、萬物不通」。這是一個靜止、平衡、永恆不變之否象,而只有陰陽變化,交替滲透才能推動向前發展。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種對立由馬克思表述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而且在他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迫切需要用矛盾的觀點來革命和改變舊社會。但中國的先哲們沒看到矛盾嗎?當然不是,而是他們「不說」,不強調。告訴人們「物極必反」,不要走極端,在矛盾中求得中庸。尤其在和平時期。

  易有四道,謂象、數、理、占,而且有位有時,因此是多維的系統。易有三義,包括簡易,不易,變易,就像我們說動態的時候也包括其間的相對靜止。不斷變化中又有著不變的規律可循,同樣自然也包括了純自然和人為,人為是複雜化的自然。純自然永遠不會過分的。古人對天意、命運、神鬼的敬畏,實際上是對自然的敬畏。

  古今中外的思想數不勝數,每種性格的人都會本能的挑選自己偏好的思想為我所用。即壓抑或慾望在先,而找理由在後。所以即使是同樣一部經典,同一句名言,有的人用起來成君子,有的人用起來成小人。

  中醫作為中國哲學的分支產物,認為人有六種體質,對應六種不同的性格。 「平和體質」是唯一屬於先天條件極好,適應性最強,一般生於長壽家族,他們身體的偏頗容易醫治,而他們的思想傾向於中庸同時應變性強。還有五種偏頗體質的人佔大多數,有人好動,有人喜靜,因此分配工作也須因人而異,因為做同樣的事有的人得心應手,有的人卻不可忍受。

  中醫注重飲食,因為飲食也影響性格。不可亂吃。西方也有一句名言:「你吃什麼就會變成什麼」,中醫有望、聞、問、切之能,人可以用語言騙人,但身體卻騙不了人,沒有疾病是一日就得上的,肯定都是有預兆和表症的,好的中醫甚至能根據不同時辰發病的癥狀知道不同的病因,不過現在很少有中醫有那種直覺和道行了。

  世上的確有一種類型的真理是屬於整體觀,同時又有利於生命的。證據是帶有這種思想的人活得健康長壽而且心安理得。孔子常道君子小人,活了72歲,在當時實屬不易,而老子活了160歲,更讓人稱奇。如果說孔子的思想像白天使人看到了光明大地,老子的思想則像黑夜使人看到了浩瀚的星空。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恬淡虛無,讓人瞻前顧後,思左想右,不討青年人喜歡。他所言的道德經講的都是自然規律,與仁義道德毫無關係。比如「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就是說越是講善,惡的東西也會湧現越多。發散來說:家有子女,如果你對他太好,慣著他,他就越不知恩慧好歹。但「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也不對,走向另一個極端了。對外來說,如果你只對自家的兒女好,失去父母或無家可歸的孩子看到就會受到傷害,將來不是壓抑自己就是傷害別人。而作為一個老師,批評一部分學生會使之受挫而使其他學生得志,表揚一部分學生就會使其妄自尊大,驕傲自滿,因此每個人的優點背後隱藏著缺點、缺點背後隱藏著優點。而每個好人背後都可能培養了一個惡人。

  因此而無論對什麼人,不遷就也不傷害、不尊也不卑才是「眾妙之門」了。老子所言「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貨,使民不為盜,不見欲,使民心不亂。弱其志,強其骨,為無為,則無不為」、「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說明了法令是隨著盜賊產生而產生的,法令也是隨著盜賊的增加而增加的。任何法令都是有空子可鑽的。當我什麼都想管的時候,其它管不著的地方都是自由化的」對於各種法令手段,堵不如疏,疏不如無。但這即使不受干擾,無為也不是一年兩年能看到效果的。對於發展中的國家,沒這個耐心。

  老子的思想被有的人說成消極,其實不一定,比如:「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我無事,而民自富」可見他並不反對開放和富強的。我個人覺得有人說其消極的原因是因為孔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道德更迎合了社會上如日中天的青壯年人,另一個原因是每次國內達到平衡後,總有外敵入侵打破平衡,使得被迫採用「歌功頌德」的方式鼓勵抵抗和進取以求自保。儒家提倡「忠孝仁義信禮智勇」本也好意,但形式主義害死了所有好主義,到後來成了「愚忠愚孝」。連累到孔子也受到了批判。如果說孔子的思想有利於發展,那麼老子的思想更有利於平衡。

  除了道家,還有「六根清凈」的佛家,而在西方,以「愛」聞名於世的柏拉圖終身未婚無子。你能說他們自私自利、不孝不悌?不知天倫之樂、不識人間煙火嗎?他們自己是這樣做了,但從來不要求別人也跟著自己這麼做,只是因為每個人因先天或境遇的差別,要麼因緣聚合,要麼順其自然,從來不以高低是非以論人。

  自然給了我們黑色的眼睛,我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生命給了他們廣博的思想,他們卻用來安息生命,與其重視肉體和物質享受相比,他們更重視精神的順達和永恆,與其重視經歷的豐富多變相比,他們更重視健康平安的生命質量。如果你冷靜的看,你會發現,在他們那高高在上、虛無飄渺,冷漠無情的外表下,有過一種怎麼樣的感同身受、熱愛生命的熱忱。

  最後,老子還說:「智慧出,有大偽」,認為智慧一顯現,必然暗藏隱晦的動機,有些反智主義的意思。存在主義的代表海德格爾在死前燒掉了自己翻譯的《老子》可能也是緣於這句。好在有老子的另一句「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加上禪語「不可永遠扭曲別人的善意」,而又心甘情願的承認此文必定漏洞百出,姑且請一笑置之。


推薦閱讀:

信心來自於不放棄
《智慧書—永恆的處世經典》【全集】
張其成:最迷易經時,我過紅綠燈,都會算一卦
職場:有一種智慧叫鈍感力
最富有智慧的十句佛語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