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門修持——佛語注釋

佛語注釋

「南無阿彌陀佛」,原是印度巴利文,是釋迦在世時說的一種語言,通稱梵語。「南無」不可讀本音,必須要讀「納莫」之音,「南無」二字翻譯成漢語,有恭敬、歸命、頂禮等意,也可直譯成恭敬歸依之意。「阿彌陀佛」,可譯成無量壽、無量光之意。也就是佛之壽命,光明悉皆無量之意。菩提薩埵,簡稱菩薩,在翻譯經文時,中文不好翻譯,最初翻譯成大士,後來覺得不妥,又翻譯成開士,後來又認為這兩種翻譯都不行,就叫原文菩提薩埵,即菩薩。

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在舍衛城中說法,以此引化眾生,經文中說到此世界不遠,西方咫尺,那是對上根人而言。若執相而論,即是十萬八千里。若身具十惡八邪,那即是說遠,因其根為下。西方咫尺是說近,因其根為上。人有智愚,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疑。愚人念佛求生於此,智者念佛自凈其心。故佛曰:「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若是東方人只要心凈即無罪;若是西方人但心不凈,亦有過。愚者不識自性,不識身中有凈土,懷揣珠寶,到處亂找。故佛曰:「隨所住處恆安樂」。心地只要善良,西方去此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若往生,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常行十善,何不往生!不斷十惡之心,西方三聖怎來迎接。若知西方咫尺,見極樂世界只在剎那。

灌頂是古代印度的一種風俗習慣,太子即王位的時候,就要舉行盛大莊嚴而又神聖的灌頂儀式。灌頂時要用四大海的水,還要把珠寶、香料以及珍奇之物放在海水裡,再騎上大象,把水順著象牙灌到太子頭上,用此形式祝福國王吉祥如意,健康長壽。祝福國家太平,國富民強,豐衣足食。釋迦牟尼順應這種風俗,恆順眾生,也給大家灌頂。於是,這種儀規就這樣流傳下來了,密宗就很講究灌頂,密宗灌頂有四種,五個地方。

第一種灌頂,也稱光明灌頂。放光照佛子的頭頂。第二種灌頂,也稱甘露灌頂。用甘露水給佛子灌頂。第三種灌頂,也稱種子灌頂,觀想一個種子密咒,觀想到行人的心裡去。第四種灌頂,也稱執印灌頂。手結印契,加持於行人的五個地方。這五個地方也就是五方佛,所以第四種灌頂法又稱「五方佛灌頂」。第一個地方:中央。大日如來,有的經書上說,是阿彌陀如來。表示法界體性智,在行人的額頭上。第二個地方:南方。寶生如來。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第三個地方:北方。不空如來,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第四個地方:東方。阿閦(chu)如來,也稱不動如來。表示大圓鏡智,在行人的心上。第五個地方:西方。阿彌陀如來,有的經書上說,是大日如來,表示妙觀察智,在行人的咽喉。

舉行五方佛灌頂儀式,在行人的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加持,叫做「第四灌頂」。密宗修法規定,必須經過第四灌頂的儀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這個法。若沒有受過第四灌頂,就不能算是大手印。其實,這種人間的灌頂儀式只是形式而已。目的是讓真正的上師來印證是否明心見性,是否證得世第一法。若是真正證得世第一法,也就是證到等覺菩薩,受十方諸佛的灌頂,那才是真正的灌頂。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寶,如實修持,才能了脫生死,往生西方。若從自性上說,佛是覺悟,法是規範,僧是清凈。若從行持上說,佛是佛像,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修行。皈是歸宿,如水歸海,如子有家。依是依託,如渡依舟,如子依母。人在娑婆世界,如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三寶,如同舟在大海航行迷失方向,無法可出苦海,了脫生死。如果心誠致志,皈依三寶,便可出離生死苦海,得度彼岸,了生脫死矣。就象人失足於海,狂濤洶湧,正在這生死存亡之時,忽有船來,即刻歸投,才可得救。既皈依佛,當以佛為師,自始至終,虔誠敬禮,從不懈怠,再不能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當以法為師,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為師,不得皈依外道徒眾。僧有二種,一種是小乘羅漢僧,修小乘戒、定、慧,剃頭、穿僧伽衣服,第二種是大乘菩薩僧,修大乘戒、定、慧,不剃頭,不穿僧衣,穿俗人衣服,這是大乘菩薩僧。大乘菩薩僧在塵世能證見本性,能弘揚佛法,善巧方便,因地制宜,普度眾生,這是大僧,這是大出家。若已皈依三寶,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每天念佛修持,亦難得到真實利益。因其邪正不分,決無了生死之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梵語為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抵達目的地。六度指六種能使自他抵達涅槃成佛目的地的途徑和方法。是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要法。然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盲,般若如導。若只有五度而無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無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若二者俱足,則可究竟到彼岸,才可稱為波羅蜜。

第一度:布施。共分三種施:一財施,以財物,包括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毫無吝惜地施予需要者。二無畏施,解救急難,施予眾生安全感。三法施,以佛法、善法開導人,使眾生獲得法益。布施又可分為上、中、下三種布施,下施為金銀財寶,得到的果報是少病苦,長壽健康。中施是講解佛法,是法師行為。上施是見境不惑,將來成佛作祖。布施之義,在一舍字,捨得捨得,能舍才能得,若能舍我見,此乃世上第一等福人。

第二度:持戒,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有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還有出家的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是菩薩戒。這些戒律也可分三類。第一類:攝律儀戒,是用來約束行為,在生活中諸惡莫做,如五戒、比丘戒等;第二類:攝善法戒,是積極行善,在生活中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第三類:饒益有情戒,是利益濟度眾生。在生活中傳法救度眾生,如菩薩戒等。

第三度:忍辱。共分三種忍,一是耐怨害忍,忍受眾生的毀謗、欺辱、打罵、毒害、擾惱而不動肝火,忍受讚譽頌揚而不起傲慢。二是安受苦忍,忍受寒熱饑渴病痛等諸苦而修道不懈。三是諦察法忍,對甚深難解的佛法義理,能以堅韌的意志觀察思索,窮研徹究,能夠承受甚深空理而不驚惶疑懼。

第四度:精進。共分三種精進,一是被甲精進,對所修法門生大誓願,生大信心,一定要成功,有如入陣作戰,先須著好甲鎧;二是攝善法精進,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精進不息,不疲不懈;三是饒益有情精進,積極努力濟度眾生,勇猛不懈 。

第五度:禪定。共分三種,一是安住靜慮,離昏沉散亂,攝心安住於正定而不動;二是引發靜慮,依所得正定,引發神通和智慧;三是辦事靜慮,能利益眾生,為眾生解決現實問題,如能消災免難、治病、益智開慧等的禪定。

第六度:般(bō)若。般若智慧共分三種,一是緣世俗諦慧,通達世間的哲學、醫學、語言聲韻、工程技術等種種知識、學問、技藝;二是緣勝義諦慧,與實相相應,內證無法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超越性智慧,是為斷煩惱、出世間之本;三是緣饒益有情慧,通曉利益濟度眾生的種種方法與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行,前五度必須以第六度般若度為導,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般若度為導,要修行五度,雖精進修行,卻心無所著,不執著能修、所修及修行的功德,如修布施度則不分別所施對象和所施物,不見能施之我,不計所得功德大小,心與空性相應,無所牽掛,這樣才能算是波羅蜜,才能內斷煩惱,外集福智,方可度到涅槃彼岸。若非如此,於能修、所修有所執養,便成世間有為法,不能了生死出輪迴。

除此六度外,還有十度之說,《解深密經》、《華嚴經》等在六度上加四度,共有十度。除前六度外,還有第七度:善巧度。掌握度化眾生的種種巧妙方法;第八度:願度。成就上求佛果、下度眾生的宏大誓願;第九度:力度。獲得思擇、修法的智慧力;第十度:智度。獲得受用法樂、成熟眾生的智慧。

四攝,是四種攝引度化眾生修德、行善的方法,源出《阿含經》,是佛所示在家弟子應修課目之一。一攝:布施。滿足眾生的需求,施以恩惠而獲得信任。二攝:愛語。以親切關懷的話語贏得眾生的喜愛。三攝:利行。從事和幫助成就有益於眾生的種種善舉,以取得眾生的擁戴。四攝:同事。走到眾生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以平等的態度,獲得眾生的信賴。

六度四攝的修行者,皆稱菩薩。在世間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他。六度的前五度合稱「方便」,皆在修福,第六度般若度旨在修慧,福慧雙修,般若與方便不二,方便為般若指導下的方便,般若是運用於方便行中的般若。《維摩經》曰:「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為系縛,故二不應離」。大乘菩薩的修行,有堅固的誓願和般若的慧力,不起煩惱,不造惡業,不住於生死。如《華嚴經》所言:「以波羅蜜船,於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生無有休息」。

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梵文名提頭羅吒,手持琵琶,率領乾闥婆、毗舍闍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梵文名毗樓勒叉,手持寶劍,率領鳩槃荼、薜荔神將,保護四大部洲中的南贍部洲;西方廣目天王,梵文名毗流博叉,手上纏龍,率領龍及富單那神將,護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貨洲;北方多聞天王,梵文名毗沙門,右手持傘,左持銀鼠,率領夜叉、羅剎神將,保護四大部洲中的北俱盧洲。四大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九十一子,其職責是守護四大部洲,管理各種鬼神,不令侵損人類,維持天下太平。

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個天國而得名。屬須彌山頂巔,中央為主國帝釋天,為三十三天之主釋提桓因所居,八方各有八個天國,四角四峰,有帝釋天保護神金剛手居止。帝釋所居善見城,周長一萬由旬,中有殊勝宮殿,周千由旬,外有眾車、雜林、粗惡、喜林四苑,城外東北有圓生樹,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法堂,為帝釋之禮堂、會議廳。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誅(約合2.4錢),壽一千歲,一日當人間百年,其天壽命合人間三千六百五十萬年。此天天主帝釋,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也就是玉皇大帝。

舍利子:系梵語,翻譯成中文為靈骨,或堅固子,是由修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圓寂後火化,每凝結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亦有雜色者,則系綜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次之,堅度遞減。舍利子是修行者之心與道相合,心與佛合者的表相。不只是死而燒之才會有血肉、骨、發變為舍利。古代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如雪岩欽禪師剃頭,其發變成一串舍利。也有誠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也有刻經書,板中出舍利者,也有綉佛綉經,針下得舍利者,也有死後燒之,得無數舍利者。也有祭像前,悲痛感慨而得舍利者。又如長慶閑禪師焚化之日,天起大風,煙飛三、四十里。煙所到之處,皆有舍利,眾人收之,得四石余。當知舍利,乃道力所成,心力所現。

——摘自《佛門修持治病秘法》 作者徐鋒,法名慧鋒。


推薦閱讀: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81-94)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上卷)
《史記》原文注釋及翻譯全集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二)
《箴言》注釋正文 第四章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