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陳光金等:2011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
12月15日上午9:30,中國社會科學院在社科院一層學術報告廳召開"2011年《社會藍皮書: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本次會議對 2010年中國社會發展主要領域進行描述和分析,探討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對2011年的形勢進行了研判,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下為發布會實錄:
謝壽光: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 2010-2011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發布暨社會形勢報告會現在開始。
謝壽光:
首先,我代表社會藍皮書的出版單位、社會哲學出版社,向各位領導、向《社會藍皮書》主編李培林教授為首的研發團隊、向長期關注支持藍皮書發布的 媒體、向長期為我們提供支持優秀的合作夥伴中國網表示誠摯的謝意。下面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會議的嘉賓,他們有:《社會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 所所長李培林;《社會藍皮書》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陳光金;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趙延東。今天來的幾位專家,一會兒都會向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給大家介紹《社會藍皮書》的研創團隊,他們長期追蹤中國社會發展 和社會建設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謝壽光:
今天這部藍皮書才剛剛出來,還散發著油墨的芬香,大家都可以拿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最近一段時間,是我們"皮書系列"的發布季,大家共享專家們研 究有關中國社會乃至社會經濟各方面年度研究報告。發布以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甚至是爭議。這些爭議和反響,充分顯示出社會公眾對當今中國的經濟社會 問題的極端關注。我想,這些皮書本身的分析只是專家的一家之言,代表著研發團隊和專家的個人觀點,通過媒體的轉換,給社會公眾提供一個參考,只是一種思 路。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期,很多預測難度加大,每一個人的生活都需要對自己有一種預期。因此,它正好作為專家提供的一種參考。我想,這是我們"皮書系 列"這些年來成為一種品牌、一種權威資信發布平台的重要原因。《社會藍皮書》是我們整個"皮書系列"的核心皮書之一,每年都會發布重要研究結論和觀點,引 起廣泛關注。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布的時候,李培林教授提出中國已經入社會新成長性的階段,這印證了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關於下一個五年經濟社 會發展的基本思路。
謝壽光:
我想2011年新版《社會藍皮書》的內容和專家們所研究的結論,對於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的精神,無疑有其重大的價值。下面,我們有請 藍皮書主編李培林教授做主題報告。大家歡迎。
李培林: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第一部分先講講當前形勢的基本特點。社會形勢的發展總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在去年的藍皮書裡面,我們就提出中國經濟增長進 入一個新成長的時期,現在經過一年的比較,形勢變得更加不明朗,因為上半年學界還討論中國是不是出現二次探底的問題。現在來看,中國應當率先世界進入後危 機時期,開始新一輪的成長階段。但是,這次成長階段的主題和改革開放,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別,就是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明年"十二 五"規劃開始時期,從經濟增長三十年的發展曲線、增長曲線來看,可能會重新恢復到10%左右的增長。但是,要防止"十二五"初期出現各地過高的發展衝動, 特別防止出現"大幹快上"的局面,中國經濟調整和宏觀調控的主題和國際上不太一樣,世界各國經濟還在普遍偏冷的時候,我國現在就要防止出現過熱和通貨膨脹 的苗頭。
李培林:
在這一輪新成長階段,繼工業化之後,城市化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的重大力量。在2011年,我們預計城市化水平會達到48%。按現在 每年增長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計算,在"十二五"中期,中國城市化水平會突破50%的關口,也就是說,城市人口將第一次超過農村人口。
但是城市的快速發展也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城市問題。一方面,中國還存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但是城市已經出現了過分擁擠的狀態。特別是城市的住 房、交通等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這是中國發展不可避免的一些問題。
李培林:
另外,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通過消費方式的改變,通過城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內的發展給經濟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社會經濟結構來看, 目前正發生非常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包括在GDP發展過程當中,產值增加值可以下降10%左右。在"十二五"期間,整個農業產值比重下降10%以下,這也 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所以,現在我們如果要進入工業化中期,如果按照現在發展速度可能還要10年的時間。中國從產值來看,可以完成工業化。
現在經濟社會變化不協調。農業產值比重很小,從業人員和農村人口相對來說比重較大。農業從業人員在勞動力構成當中,還佔到接近37%、38%左 右的比重。在常住人口當中,農村人口還佔到50%以上。這是把進城打工半年以上的農民,計算在城市常住人口。所以在整個城市裡面,有一部分還是半城市化, 還不是完全的城市化。
李培林:
從就業來看,逐步會形成一個"三分天下"的態勢。也就是說,第三產業和農業勞動比重基本非常接近,都在6%左右;工業從業人員下降了30%;基 本上這三塊的從業人員差不多,所以呈現出的"三分天下"態勢。與此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係數一直是持續下降的態勢。 現在在居民消費支出當中,食品支出占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城市已經下降了35%左右,農村達到了40%左右。按照現在研究的推論,中國的恩格爾係數相對來 說,比實際水平還要高一些。因為中國的住房在消費支出裡面計算的比重很小,主要因為中國住房自由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整個住房私有率80%以上。一是眾多農 民都有住房,二是城市裡把住房一個時期賣給居民。在這樣的情況下,住房的租金直接計算在消費裡面。而當有了自己的住房,按照住房50年周期,每年按2%的 比重計算消費。
李培林:
很多國家住房占消費比重接近1/3左右,現在住房占消費比重當中都較小。所以,恩格爾係數可能出現一個高峰。實際上80年代以滿足溫飽衣食消費 高潮過去以後,90年代出現了家用電器進出千家萬戶為主的第二次消費高潮,現在進入了以汽車和住房開始進入家庭消費的新的大眾消費階段。
李培林:
消費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狀況規律基本一致。經濟上出現了第三次高速增長周期,消費也會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第一次在80年代中期,第二次在90年代 中期。現在進入到2010年以後,消費開始重新啟動。但是,根據學界專家的估計,中國的消費增長會出現一個比較緩慢增長的過程,不會出現消費真正大規模的 啟動。因為最近十幾年來,居民消費率是持續下降的,這也是我們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要求。現在來看,中國宏觀經濟社會政策,在促進國內消費方面,國內學界和 國際學界在這方面的觀點有很多意見分歧,包括人民幣升值等等。但是這個問題基本一致,在以後的經濟增長中,希望能從依賴於投資和出口,轉向依賴於國內自身 的消費。
李培林:
從2010年來說,人們的信心指數逐步增強了。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後,消費信心指數大幅度的提升。一般消費高潮的啟動,首先是從人們的消費 心理變化開始。也就是說,人們的消費信心指數對消費行為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和因素。
李培林:
第二部分講講當前存在的社會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一是由於大家都看到,城市化是繼工業化以後一個新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動力,地方政府在城市化方面有很高的衝動。但是這個衝動,更多的是表 現在土地的城市化方面。因為土地的升值幅度很大,潛力也很大,對地方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城市化當中,土地的城市化,成為地 方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土地被工商化過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城市化。因為城市化比例是以人的城市化為標準的。現在中國進行城市化,自世界現代化運動 發展以來,從來沒有出現如此大規模城市化過程,這是從中國的巨大的人口規模現狀來說。
李培林:
二是帶來了部分農村地區的衰落和老齡化的問題,這在其他國家城市化中曾經出現過。比如在不同的職業當中,像幹部、白領階層、CEO階層,他們年 齡和特徵在發展過程當中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現在唯一比較大的變化,就是農民逐步老齡化和工人的年輕化。主要是因為新生代農民工大量進入工人隊伍,使工人年 齡越來越年輕,但是農民的年齡越來越大。
李培林:
三是在城市化過程當中,特別是人的城市化過程當中,有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進城農民工難以轉成市民。這還不僅僅是戶籍的問題,很多關於戶籍的試點 都表明:改變戶籍並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市民化問題。因為他們還是要能就業,要在城市裡買得起房子,能夠加入城市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能夠在醫療、子女教育 等方面實現城鄉一體化。
李培林:
四是在今年以來,大規模推進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過程。最近,很多地方開始試點。這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改變戶籍的問題,而是要在城鄉社會保 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
李培林:
五是城市化過程的本質是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在整個的城市化過程中,我們不能再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實現中國的城市化和快速發展,這在今年的發 展當中表現得很突出。我們藍皮書裡面也發出了這種信號,要警惕在大規模城市化過程當中,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
李培林:
另外一個就是物價的問題。這張圖表示10年來消費價格的變化。中國價格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出現非常高的消費價格指數。2008年消費價格指數 較高,2009年開始逐步回落,但是從今年年初以來,到現在為止,價格是處在一個不斷彈升的過程。現在來看,價格肯定要突破今年政府制定的把物價控制在 3%以下的控制線。所以,最近價格指數的增長,也對中低收入家庭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整個消費價格里,食品價格增長非常快,所以應該看到食品價格增長的 速度,比其他一般商品要快得多。住房、食品成了拉動價格上漲很重要的因素,而這些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特別是食品,對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李培林:
在分析社會生活變化的時候,不能只看平均數。比如我們說人們的收入平均增長多少,這是一個平均數。但是有時候,可能60%的人都在平均數以下。 價格對不同階層的影響不一樣,恩格爾係數越高,是家庭越貧困或者生活水平越低,對食品價格的變化,反應會更加靈敏,他們會感覺到生活發生的變化。這個群體 人數較多,對人們對整個社會的態度和滿意度,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最近,國家把控制物價當做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
李培林:
第三部分是關於勞動關係的變化。
大家知道,今年以來出現了富士康新生代農民工連續跳樓自殺事件,以及企業裡面幾起停工事件。對這些事件的發生,學界有不同的解讀。有的說新生代 農民工很多都是小家庭出來的,都沒有經過農村艱苦的農工勞動。所以他們和老一代農民工,在吃苦耐勞的程度上以及他們社會經驗方面都發生很大的變化。也有說 他們是個案問題,有的是因為婚姻問題、有的是因為欠債問題、有的是因為發生了個人糾紛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中國勞動力的供 求關係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從理論上來說,我們仍處在一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比如現在農村大概還有3億多勞動力,按照18億畝的耕地推算,大概只有1 億多農民就足夠了,還有2億多農民工要轉移出來。現在讓農民富裕起來,首先就要把富餘的勞動力轉移。但實際上由於農民群體老齡化,不是說不能轉移出來,也 不是說農業勞動需要他而轉移不出來,而是因為他年齡過高、轉移成本過高。現在的企業更加喜歡招收在17至25歲,能夠吃青春飯的這部分人。這就是所謂勞動 力匹配的問題。
李培林:
大家都知道,勞動力匹配問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今年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就是專門研究勞動力匹配方面的人。隨著招工難的問題進一步 延續,中國在這方面並沒有足夠的經驗,現在一些發達省份正在研究制定規範,如何讓這些勞工正常表達他們的利益訴求,如何形成企業勞工工會和政府之間關於集 體勞動糾紛協商機制,以及如何把出現勞動糾紛納入法制化的渠道。
李培林:
現在來看,勞動力供求關係,學界雖然有不同的假定和推論,但也有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其均衡發生較大的變化是在"十三五"初期,也就是2017 年、2018年左右。現在已經持續一個階段,這不是一個節點問題,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現在整個勞動年齡人口的年增量一直在持續下降,到2018年會走向 一個負增長的過程。但是這不是說到一個點上,就會發生大的問題。而是在整個過程當中,都會出現新的變化的狀況。與此同時,老齡化會進一步加速,比如老年的 撫養比、老年人口的比重,以及老年人口的總量,都會進入到一個較快的增長過程。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老齡化的問題,我認為國內學界對這個問題看的還不是太夠。中國很多學者認為中國還有很大的潛力,因為人們的預期壽命在延 長。中國的退休年齡比較早,普遍是男60歲,女55歲,說我們還要繼續延長,因為很多國家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70歲。但是對於中國的挑戰來說,這是 社會保障的問題。目前絕大多數農民,還沒有社會養老保險,而家庭的架構小型化,"1、2、4"家庭,一個獨身子女上面有很多的爸爸、媽媽,家庭很難繼續延 續家庭養老和代際養老的體系。
李培林:
今年出現了一些引起大家關注的突發性事件,包括上半年連續發生的校園血案。從每個案件來看都是孤立的,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弱勢的孩子們 成為他們報復的對象。從社會深層來說,要防止中國的社會結構出現一種固化的態勢,就是說,要充滿活力,就要加快流動,讓每個人都有上升的希望。如果社會底 層這部分人處於一種絕望狀態,很難改變他們自身的狀態的時候,往往會作出一些反社會的行為,特別是向更弱勢的群體進行報復,對社會危害很大。
李培林:
最後,講一下關於新的成長階段。我們強調全面推進就業、教育、醫療、收入分配等領域的社會體制改革。改革開放30年,改革的主題是經濟。當然, 經濟改革還要推進。但是在中國,畢竟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一個市場經濟的體制。我們現在在社會體制方面,遠遠滯後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很多方面都是不相適應 的。要把社會改革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使社會改革逐步成為一個改革方面的主攻方向。
李培林:
一是現在大家關心的是收入分配的重大改革。如果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驗就是快速增長的話,那麼實際上我們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就是收入分配的 問題。但這個問題很多要觸及到核心的、既有的利益格局,收入分配不是給人們普遍帶來收益的過程,而是要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比較 謹慎,我們希望能夠加快形成共識的改革方案的過程。
二是城市化過程要成為大幅度改善農民生活的過程。因為我剛才強調,城市化成為一個新的發展動力,這是大家逐步看到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當然有很 多的標準。如果說有什麼根本的標準,就是在城市化過程當中,要大幅度改變農民的生活,我們不能以農民的貧窮為代價實現中國城市化過程。
李培林:
三是控制基本食品價格過快增長的勢頭。要研究各種方案來控制食品價格,這也不能單純的依靠食品限價。如果完全用這個方法,在市場經濟下,不是非 常周全的方法。在這方面,要注意加快中國流通體制的改革。因為我們現在發現,很多的食品價格,在北京郊區的批發價,再到北京市中心零售價翻了一倍。也就是 說中間環節太多,並不是食品價格漲價給農民帶來了收益。我們推算,今年可能第一次出現農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現在我們手中拿到的數據是現金收 入,不是全部收入。到2、3月份的時候,統計局才會公布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純收入才是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比較的收入。那個收入我們估計今年可能會凸 現。因為過去的農民收入增長是一直低於城市的增長。實際上現在食品價格上漲的收益,並沒有全部到農民的手裡,如果到農民的手裡,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長,那 也未必是一個壞事,但問題不是這樣。
四是充實基礎財政,增強基層公共服務能力。現在整個財政體系比較往上集中。也就是說,基層的財政,很多是負債運行。這樣給地方政府,特別是對鄉 鎮和縣一級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地方形成財政運轉,會多一些收費,這就造成了基層幹群關係的緊張。所以,改變財政的方 向,也是很重要的加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措施。
李培林:
五是更加積極促進就業的投資和工商政策。就業政策不是就業本身,當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的時候,投資和工商政策不是以GDP增長作 為投資和工商政策的標準,主要是促進就業。因為很多投資不是說投下去的錢就靠GDP幾個百分點來看,而是能不能真正促進就業和工商政策。
六是處理好住房消費這個突出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儘管今年以來,政府採取了非常密集的、一系列的控制房價的政策,但是至今這個房價還沒有真正 出現穩定下來的苗頭,很多人還在擔心,甚至很多人還在預期,房價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態勢。對於這個方面,還要繼續採取各種措施,堅決控制好房價。因為這現 在也是影響了群眾整個社會態度和滿意度的很重要的因素。
我的介紹就到這兒。謝謝。
謝壽光:
感謝李培林所長對《社會藍皮書》作了一個全方位的解讀,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把握《社會藍皮書》的內容,對實際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下面有請 《社會藍皮書》副主編、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陳光金研究員演講,他會從一個側面對《社會藍皮書》的成果做一個解讀。
大家歡迎。
陳光金:
各位專家、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剛才李培林教授從宏觀的角度比較全面的分析2010年以及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進展以及未來趨 勢,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我這個報告,主要是圍繞其中一個大的層面,就是居民生活消費與相關領域發展,向大家介紹今年藍皮書提出的初步結論和對一些問 題的分析。我沒有用"民生"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涉及面比較大。我大概圍繞四個問題展開:一是居民收入,二是城鄉居民消費,三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四是城鄉 居民生活滿意度和社會問題的關注。
城鄉居民收入,今年仍然是一種增長的態勢。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4元,同比增長10.5%,如果扣除價格 因素,同比實際增長7.5%。農村居民同期人均現金收入4869元,增長13.1%,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9.7%。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增長率是反著 的,城鎮居民增長率小於農村居民前三季度現金收入的增長率,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可能像李培林教授提到的,意味著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相比 2009年有所下降。我有一個基本判斷,從近5年來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就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純收入比的變動來看,目前城鄉居民收入進入一個新 的階段,跟過去相比,就是持續的、不斷的往上拉大,現在進入一個焦灼、拉鋸的變化階段。
陳光金:
我們可以從這張圖來看一下,這是2006年到2010年前三季度城鄉收入的比較。2008年到2010年是一個焦灼、拉鋸變動,這是從2007 年開始進入的階段。我們再來看收入增長線的變化,從趨勢裡面可以看出來,進入了一個差距,收入增長率差距變化進入一個焦灼、拉鋸的狀態。從2006年到 2009年來看,總的趨勢,如果把2006年算出來,還是有上漲。但是近3年,2007、2008、2009三年是一個焦灼,我們預計還有一個下降。所以 這三個方面數據證明,中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也將進入一個焦灼的、拉鋸的時期。這個時期能夠延續多長時間,現在還不好判定,關鍵在於剛才李培林教 授提到的城市化怎麼走、中央提出的城市化模式怎麼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之所以近三年或者說四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趨勢處於一種焦灼的狀態,實際 也就是這幾年農民工進城本身對農村收入的增長效用正在發揮轉移。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城市化進程,如何更好的體現帶動農民收入增長,實現農民富裕,對於中國 的整體經濟收入差距的變化,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我們還要關注一個問題,在城鄉收入差距當中,居民收入結構裡面,轉移性收入所佔比重的變化。總的來說,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居民人 均收入裡面轉移性收入所佔比重都在提高。所謂轉移性收入,最主要的是來自於政府和單位,不包括或者主要不包括居民之間的往來。更主要的是低保、救助、醫療 救助、其他保障等等各種轉移和收入福利。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都是一個上行的趨勢。問題在於城鄉之間的轉移性收入差距,這個比例的差距仍 然還是很大的,所以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從數據來看,到2009年為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裡面的轉移性收入比重,仍然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當中的 轉移性收入比重的3倍以上。以前不少學者提到一個問題,中國的城鄉收入分配的差距,使我們公共服務、轉移性支出城鄉不平等。
陳光金: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全社會的總收入差距一直在擴大。基尼係數目前在0.5左右,有的人提出是0.4或者0.6,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估計, 有不同的調查結果和不同的結果。我記得200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已經是0.47,近三年,這個數據還是在擴大,根據我們的調查,應該是接近0.5。
我們可以看到農村內部收入分化和城市內部收入分化都比較大。目前來看,農村收入分化大於城鎮收入分化,這是根據藍皮書裡面的一些文章提出的數 據,就是最低20%和最高的20%收入比。第一方面,城鎮還是有改善,但是在農村來說一直是上升的。這說明一個問題,除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之外,對於中 國來說,不同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差距擴大。收入的分化,成為我們關注收入分配問題的另外一個焦點,甚至是更重要的焦點。因為我們講城鄉收入差距的 時候,往往忽略農村內部差距和城鎮內部差距,這個差距對於全社會的總體情況來說,根據我的研究,甚至比城鄉之間差距作用更大。
陳光金:
第二方面,居民消費問題。消費方面,1至9月份,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指數接近1000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 消費現金支出2713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7.3%。與此同時,社會消費零售總額111029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 額95987億元,增長18.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041億元,增長15.8%。與此同時,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熱點消費快速增長,汽車增長 34.9%,加劇增長34.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增長28.1%,都是在主要的消費類型裡面增長比較快的。也就是剛才李培林教授提到的,這些耐用消費 品和比較高品質的消費品正在進入大眾消費的階段。另外,恩格爾係數下降,生活質量上升。
當然這裡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居民消費率,也就是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偏低。近五年,一直是一個下行的趨勢,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率特別低。 我們近兩年採取了很多措施拉動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包括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等。但是現在來看,由於整個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差距太大,拉對內需、提振 消費的作用還是不夠顯著。目前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目前低收入國家居民消費率平均達到75%,高收入國家達到62%,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57.5%, 全球平均為61.5%,中國大概是35%左右。應該說,是一個偏低的水平。
陳光金: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當然,2009年和2008年相比稍微下降,但是趨勢來說,收入差距也是在下降,我們希望城鄉居民 消費差距能夠逐步縮小。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不同群體之間的消費差距拉大,這是按照收入五等分,分城鄉分析的最低20%住戶與最高20%住戶之間的消費絕對 差距,相對差距比較穩定,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絕對差距在不斷拉大。城鎮居民兩大群體之間消費絕對差距非常大,2009年達到了1.8萬多元。總的來說,上 升趨勢比較明顯,農村也是一樣,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這跟收入的群體分化一樣,消費存在一個明顯的群體分化問題。
今年根據最新的統計,CPI達到5.1%,突破了設想的4%以內的控制目標,對中低收入居民影響較大。我們分析三個方面:一是流動性過剩,非市 場因素突出;二是油價上漲,在生產環節和運銷環節影響較大;三是常態化因素。一般來講,隨著經濟的增長,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肯定會是一個上行的趨 勢。當然這裡我們最需要關注的前面兩個方面問題。房價問題,仍然是目前民生問題受到關注的一個問題。
陳光金:
第三方面,城鄉社會保障發展。
2010年取得很大的進展。一是社會保險法取得重大進展。中國首部《社會保險法》終於出台。在這部《社會保險法》裡面,基本確定五大基本險種的 法律地位,同時在保障統籌水平、政府職責、保障機構運行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範。應該說,對於中國社會保障或者社會保險事業發展來說是一個里程 碑。
二是醫療保險進入全民醫保的時代。從這個數據來看,把這些醫保險種加總計算,覆蓋率到2009年達到92.1%,2010年還會有提升。農村還 有一個養成保障試點,另外農民工加入城鎮基本養成和醫療的試點也在推進。預計從理論上來看,2010年醫療保障覆蓋率還會進一步提升。改革方面,主要是醫 保付費的改革,推動公方付費的付費機制建立。另外是《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指導意見》出台,推進16個城市試點。新醫改方案實施以後,大家可以看到居民的醫療 負擔變化,有不少人認為是減輕了。比如在城市有29.5%的人,認為減輕了一些或者很多;在小城鎮有35.5%的人認為,減輕了一些或者很多;農村更多一 些,超過了50%的人認為有所下降。這也可以看出,醫改還是見到了成效。
陳光金: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繼續推進,年內目標覆蓋率達到23%。但是實際能不能達到,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社會救助繼續發展,城鎮低保與上年同期相比在戶數和人數有所上漲,但水平繼續提高。農村低保戶數和人數都有所增加,平均標準也有所提升,這是低 保方面。當然社會保障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有許多方面尚待進一步探索,比如社會保險費徵收體制不統一,退休年齡問題目前也 成為熱點,公務員社會保險體系改革亟待啟動,目前也是一個熱點問題。
另外,目前從整體來說,我們的社會保障水平,尤其是普通的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比較偏低。其中比較突出表現的有醫保水平比較偏低;醫保報銷體系 也有問題,導致醫保基金結餘額過高,2009年達到87.7%,2011年估計也不會過低;參加醫保的居民報銷比例比較低、報銷困難,導致一些人不去報 銷,出現一些問題。就是錢收上來了,但是沒有用出去。目前醫保基金夠用2年多,應該說尤其對於中低收入者來說,這樣的格局並不有利。
陳光金:
公立醫院改革步履蹣跚,葯價改革問題也比較多,醫保標準比較偏低。所謂低保標準就是低保的水平相當於社會平均水平的比重。我們國家目前這個標 准,僅相當於歐盟標準的50-60%,美國標準的33%。在這麼低的標準之下,今年的物價上漲,對於低保戶的衝擊不容忽視。
陳光金:
第四方面,根據藍皮書的材料,向大家報告一下城鄉居民生活滿意度和社會問題的關注方面。總的來說,城鄉居民生活滿意度有些下滑,大家可以看到, 相比前幾年,尤其2008年、2009年,大概從2008年開始有一些下行的趨勢,當然這個趨勢不是特別突出,不是有那麼明顯的下滑,但是這樣一個幅度不 容忽視。
另外,物價波動的承受力有所下降。居民對未來生活有信心有所憂慮,其中特別關注農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問題。2009年到2010年,城鄉居民在物 價波動、消費信心指數以及對未來的預期、憂慮的調查結果。總的來看,跟2009年相比,有的是比較持平,有的有所上升,但也有一些指標,比如物價波動承受 力、未來生活是不是很樂觀這些方面,總體來說有所下滑,但其他還好,有所上升。但是農村這塊跟城市相比問題比較大一些,農村居民的信心和未來生活的預期, 相對來說沒有城市居民那麼樂觀。
陳光金:
大家可以看到,城鎮居民關注更多的是物價,農村居民關注更多的是醫療改革。總的來講,和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幾大問題仍然是城鄉居民的關注的焦點 問題。目前城鄉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是涉及城鎮對於政府未來解決民生問題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希望。排在第一位的降低房價、解決百姓住房問題,二是生活 用品價格下降,三是提高收入水平,四是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五是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對於城市居民和小城市居民,對於這些問題評價、期盼,可能有差異。但是總 的排序,突出了價格和收入這兩個方面的大問題,這也是中國政府在今後五年或者從明年開始的"十二五"期間,根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是黨和政府特別關注 的問題。我們也希望,在這些問題上,從明年開始或者未來五年、十年之內,都有一個顯著的改觀。
我的彙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謝壽光:
感謝陳光金副所長對2011年中國城鄉居民消費以及生活問題的解讀。下面,我們有請藍皮書主要作者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 翼研究員演講。大家歡迎。
張翼:
謝謝主持人。各位媒體朋友們,以及各位專家,大家早上好。今年其他幾本藍皮書里提到的數據,今年寫了對80後流動農民工的狀況,有了一些描述性 的分析。現在對整個數據使用過程當中,國家統計局在農村培養調查一個關於農民工數據的來源。二是國家計生委流動人口監測的數據。這兩個數據本身在同時進 行,也同時有國務院批准來實施,這兩個數據在調查當中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我今天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是用國家計生委的流動人口監測調查數據來分析。
調查數據的分布,我們可以看到根據農民工的遷移主要在東南沿海地方分布比較多,我們的抽樣也是這些地方比較稠密,在中部相對比較稀疏,我們只是 在一些大城市進行調查。從農民工的人口的基本特徵上看,女性的量最近幾年增長非常快,尤其是年輕的女性很突出。而在男性方面,相對年齡大的比較多,年齡小 的進入流動狀態的農民工的數量相對有限。在將來發展過程當中,女性進入城市比例會增長得非常快,也就是改變原來在農民工的人口結構當中男性比較多、女性比 較少的狀況,會有一個根本的變化。
張翼:
從受教育程度方面可以看到,80年前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比80後要低很多,女性是最主要的變化。80前的女性小學畢業7%左右,男性5%左右,但 是80後有很多小學畢業,所以80後和80前差距就是文化水平的問題。在長期流動以及進入城市比重方面,往往是80後相對佔得比重比較小,而70後占的比 重和60後所佔的比重增長的越來越快,因為他們的年齡比較大。所以,從這兩個數據來看總體人口結構。我們把所有在城市裡面就業的農民工,或者是只住了一個 月之內的農民工,我們全部包括在裡面。因此,這個數據是整個城鎮的農民工的數據推斷得到的變數。所以80後比重沒有超過61%,大約在50%左右。
張翼:
就業率來說,80前和80後男性比例比較大,有98%的人有工作。80後女性比80前女性就業率要高很多,一個重要原因,80前的女性要照顧孩 子,還有照顧家庭的職責。有一些媒體說,80後的農民工寧肯待業也不願意工作的推斷,實際是小樣本的調查得到信息。在大樣本調查當中,這個結構難以成立。 因此,不管在80前還是80後,他們的就業都是很高的,都高於城鎮人口。
收入方面變化,80前男性平均收入都高於80後的。所以有一些媒體報道,80後的人只有收入高了以後,才去幹活,收入不高就不幹活,這個推論也 是不成立的。所以,按照平均來說,基本上是80前收入高於80後。從女性來說,男性和女性在兩個不同的勞動力市場當中,只有初中年齡段的80前的女性的收 入才低於80後的女性收入,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個階段的女性都年輕,所以女性和女性競爭過程當中,年齡大的女性相對比較弱勢,尤其在服務性行業裡面,比如 賓館、餐飲、製造業的企業偏重僱傭年齡比較小的女工,因此造成她們收入高於80前的女性。因此從整個收入變化來說,是80前的女性相對於高於80後的女 性。這就與原來推斷不一樣,原來以為整個文化水平使80後工資水平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帶動她們的消費能力超過80前的女工,現在來看,這個推斷不能成立。
張翼:
從每天工作時間來看,80後的工作時間長於80前的。所以可以看到每天工作8小時人數佔比當中,80前的人在各個方面都高於80後的,因為文化 程度是區別勞動力重要的變數,因此可以看到80後低於80前。但是在超過8個小時,也就是超過9個小時的每天工作時間裡面,反到是80後高於80前的。也 就是說,平均工作時間是80後的工作時間長於80前的工作時間。
另外,轉戶的問題,2009年12月,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後,把有條件的農民工的轉戶,要在中小城市進行試點。在轉戶裡面,我們調查發現, 在願意轉變非農戶口這一項里,80前和80後相比,各個年齡段有不同的比例。但是他們的比例比較低,平均下來有25%的人願意轉變為非農戶口。當我們問 到,如果你們把承包地交回,你們願意不願意轉回非農戶口,這個時候大約21%裡面的60%裡面願意轉變。因此,如果把承包地交回,大約所有農民工裡面,只 有12%左右願意轉變為非農戶。但是他們的落戶地並不在中小城市,很多地方都已經把一些城鎮作為農民工轉戶的主要的地方。但在實際中,他們主要把戶籍落在 大城市或者中等城市,小城市只有占他們願意轉變戶口的30%不到的比重。也就是說,在整個10%願意轉變非農戶職工當中,只有30%的人願意在中小城市落 戶,剩下70%的人都願意選擇中等或者大城市落戶。因此,整個政策對於農民工來說,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安排,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都是 拒絕他們落戶的。所以在這個政策推出之後,農民工整體上轉變為非農戶口的比例非常低。
張翼:
他們願意把自己戶口轉變成非農戶,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他們的孩子入學,這個原因佔了55%。他們希望擁有這個城市保障房的比例卻非常低。因為城市 的人們也沒有房子住,所以跟農民工訪談的時候說,如果給你們保障房的話怎樣?他們都說這是不可能的。生活環境有一部分原因,但不是占很大的比重。福利待遇 這方面,也是城市很擔心的問題,就是農民工來了以後,他們主要看上城市裡的福利待遇,這點可以從農民工進入企業以後發現。比如重慶市,給農民工的養老保險 實際是500元,這是比較低的。他們與其在城裡做窮人,不如來到農村裡消費,感覺生活更加體面。城市資源的配置不公平,使得城市人口佔有了很多教育資源, 公共資源也比較多,這是農民工考慮的一個問題。
經過調查以後,我們提出一些建議,一是80後正逐漸成為流動農民工的主體,但80前仍然佔據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在中央政府的政策裡面,尤其是要 重視80後,但是80前也不能夠輕視。因為整個城鎮化過程當中,最易城市化的是80前的。重慶市出台只有工作滿5年,你才能在中心區落戶,滿5年實際上 80前所佔的比重很大。所以在城市化過程當中,政策配置上一定要重視80前這部分人的訴求。
張翼:
80後的學歷很高,但是他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卻不能持續。很多地方說80後有"三高一低",學歷比較高、消費能力比較高、工作要求比較高,但是 吃苦耐勞的精神比較低。現在新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往往在就業工作當中挑工作。這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短缺,農民工的短缺,因為 "農民工荒"造成的。如果把80後說成一個挑工作的問題,這裡有歧視的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當中,在土地價格日漸上升的過程中,農民把自己轉變為城鎮人口的意願並不強烈。不管是重慶市還是成都市推廣戶籍制度改革,轉移 的速度還遠遠趕不上地方政府所期望的速度,出現了對大學生不轉變戶口的歧視做法。所以,土地價格的升值,以及農村生活狀況的改善,城鄉之間的制度配置均等 化,使得城市戶口喪失了原有的誘惑力。
張翼:
在這樣情況下,中國城鎮化道路應該走常住人口的道路,不應該把轉移戶口作為加深城鎮化非常重要的配置。為什麼呢?
有這樣幾個原因:流動人口的流動會成為常態,從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發達國家狀況看到,實際上城市之間的流動,中小城市、大城市之間的流動量 非常大,不是說到一個城市就完全可以住下來。現在我們國家流動人口裡面,城鎮流動人口所佔的比重每年都在上升,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流動使得勞動力市場配 置更加合理化了。如果不流動,這個勞動力市場配置就不合理。因此,以戶籍來穩定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掛鉤政策,完全可以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 法》頒布以後,明確規定,勞動者在哪個地方就業,在哪個地方就要參加"五險",即養老保險、事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因此,地方政府出台 的一項政策,只有把戶籍人口納入到當地的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內,在《社會保險法頒布》以後,就完全實現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對農民工的福利的專門化,作為 將來使人口城鎮化的選擇。應該以轉戶籍計算當地的產業化率。這是一個政策配置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
張翼:
我們要更加多的保護農民工的利益,把土地長期租給他們。因為中國的土地所有制不是私有制,而是集體所有制,是通過生產隊承包權書,怎麼樣讓農民 工長期擁有耕地。我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裡面作出一些變更,使得他們長期擁有,對中國保留18億畝耕地的底線才是有保障的。
謝謝大家。
謝壽光:
非常感謝張翼研究員所做的關於80後城市農民工調查報告,這項成果其實原創性和價值非常大,媒體應該多給予進行關注,這是一種原創性的方法。下 面有請趙延東研究員所作關於中小學的學生就業預期的調查。
趙延東:
謝謝謝老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給大家講一下我的研究成果。我們題目是社會形勢分析預測,預測的是2011年的情況,這個題目已經預測到10年、 20年之後了,看看對於未來中國父母對子女成長的預期是什麼樣的。
趙延東:
孩子長大以後該幹什麼?這個問題可能每一個父母都考慮過,特別在中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以前一大堆孩子,可能出現一個鄉長、縣長。現在只有 一個孩子,可能父母對孩子的考慮更加精細。從社會學研究來說,我們在孩子長大了該幹什麼的問題上,就是一個職業期望和職業預期的問題。所謂職業期望,指的 是一個社會的社會成員,對於從事某種職業有一個什麼樣傾向性的態度。我們今天談的職業期望,不是自己對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的期望,而是家長對於子女成長以後 從事某種職業有一個什麼樣的傾向性的態度。這個問題有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覺得有幾個方面:一是家長們的職業期望反映了社會成員的職 業偏好,人們覺得哪個職業比較好,因為大家都希望孩子從事比較好的職業,這種期望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的價值觀和社會心態。二是家長對孩子的職業預期和期 望,可能也要受到家長自身的社會經濟特徵的影響,而且這種社會經濟特徵會與下一代成長起來特徵有什麼樣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切入社會代際分層的研究。
趙延東:
另外,父母親對你說將來應該幹什麼或者幹什麼,可能對於他自己未來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幫助我們預測下一代青少 年的職業傾向怎麼樣。
目前在這方面,我們大多數是針對成年人自己,特別是大學生、高中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對自己未來擇業有什麼樣的考慮進行研究。去研究青 少年的家長對於孩子的職業期望,這樣的專門研究在國內還比較少。所以,我們提出這個研究問題。
這個報告主要談兩個問題,一是以中小學生為例,看中小學生家長對子女將來從事職業有哪些期望,這些期望有什麼特徵。二是家長的期望受到哪些因素 的影響,我們如何理解這樣一種影響的機制和過程。
趙延東:
我的研究所依賴的數據是全國城市青少年的科技素養的調查,這個調查是由中央教科所和我所在機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院共同實施,調查主要目 標是調查青少年科技素養的情況。在這個調查同時,也調查了青少年及其家庭的其他情況。所以,我們總體是在全國的286個城市當中選取了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二 年級的學生,我們主要考慮科技素養調查和國際上形成一個對照,國際上青少年科學素養調查主要集中在10-14歲的青少年,我們考慮年輕的對稱性選擇了小學 4年級到初中2年級。
具體分階段概率的抽樣方法,在全國一共抽了128個市轄區,在每個區抽了一個小學和一個初中,在每個學校裡面抽一個班,小學抽4年級的一個班, 初中抽2年級的一個班。每個班所有抽中的學生都要填答學生問卷,我們會把家長問卷給學生帶回去,由家長完成。最後實際完成了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總樣 本大概有6000多個學生。
趙延東: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現在家長們對於孩子們的未來職業有什麼樣的預期和特徵。第一,雖然在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你們現在做這些是 不是太小了,孩子才上小學,怎麼可能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但最終的結果我們看到,絕大多數家長已經開始在很早的階段考慮孩子未來的職業了。總體來說,大概 92%的中小學家長已經開始考慮子的未來職業問題,小學的大概有91%、初中是93%。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家長,考慮孩子未來職業的比例低一些,是不是說明 教育水平較高的人的教育理念更為自由和寬鬆,他們不願意過早的為孩子做一些限定。如果父母的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沒有考慮未來職業的有12%左右。教育程 度在小學以下的有5%是沒有考慮過的。
家長們都傾向於選什麼樣的職業,這也不是太出意外,大家都是望子成龍,都希望孩子往好的職業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家長們優先傾向 於選擇像專業技術人員、科學家、教師等等專業性比較強、職業聲望比較高,或者工作比較穩定的職業,這是最受青睞的。專業技術人員選的是最多的,像工程師、 科學家選擇的比例也非常高。
趙延東:
另外,權力資源的政府公職,像官員、警察選擇的比較多。像經理、老闆的選擇比例,跟軍人、警察差不多,大概排在第4位。還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是工 人和農民,基本上成了一個被拋棄的職業,幾乎沒有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做工人或者農民,比例非常之低。這種父母的職業預期的趨勢,和我們當前社會實際職業 聲望的分布具有一致性的,具有統一性。
從總體來看,家長職業期望中表現出一種很明顯的性別差異,對於男孩和女孩,家長的預期差別很大。對於女孩的職業選擇範圍比較更為集中或者狹窄, 男孩的分布是相對比較平均。女孩方面比較集中於專業技術人員,集中於教師,這兩塊超過一半。家長對女孩的職業設計比較集中於穩定、知識性的職業,他們認為 這更適合於女性。希望女孩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家長比例明顯的偏少,雖然科學家、工程師也是穩定性、知識性的,但是這也和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印象,就是女 孩不適合搞科研的影響。
趙延東:
在家長職業選擇中,表現出一種代際傳承的特點,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列式代表父母從事職業,這塊代表對孩子未來從事職業的 預期。科學家相對而言希望孩子從事科學家的比例高一些,官員也是一樣。哪怕是農民和工人,雖然總體比例很低,但是父母是農民、工人,希望兒子是這個階層的 人的比例要高很多。總體來說,這表現了父母對自身職業的偏好性以及傳承性。
與此同時,也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與社會地位比較高的父母相比,社會地位比較低的父母,對孩子未來的職業預期相對來說就不會太高。比如父 母是工人、農民希望孩子做科學家、官員的比例,就明顯比父母是科學家、官員的比例低一些。我們把家庭收入情況做了五等分,收入低的家庭希望孩子從事的職 業,明顯的傾向於比較偏向於向教師、軍人、警察、經理、老闆或者做歌星、影星,這種比父母收入較高的階層的人比例要高得多,而父母收入比較高的階層,他們 更希望會比較偏向於自己的孩子從事像專業技術人員,比如工程師,社會聲望和地位較高的職業。
趙延東:
在這中間,我們看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就是教師、軍人、警察的職業,似乎成為了一種不同階層的家庭,對子女職業期望的一個分界點。社會地位 比較低的,農民和工人認為比較好的職業就是教師和軍人、警察,他們選的比較多的就是這些職業。而再往高或者再往上,比如專業技術人員、官員,他們想不是我 們所能想像的,也不是我們可以預期的,所以他們選擇的就比較低。反過來,父母職業地位比較高,像當官員、專業技術人員、科學家,他們可以想像孩子做不了好 職業的話,差一點也就當個老師,當個老師我還是可以接受的,再往下,大概也是突破了他的底線,我們看到教師、軍人、警察這塊基本上是把父母劃分了一個階 層,就是他們對子女預期的臨界點。
最後做一個小結,父母對中小學子女職業預期表現出的特徵大概是這樣的:第一,未雨綢繆。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開始謀劃孩子的未來職 業。因為我們還沒有做幼兒園,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到幼兒園做一個調查,看看是不是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另外,我們沒有拿到其他國家和其他地區的調查結果, 如果能夠做一個不同文化、不同區域的調查結果,對於我們理解中國的家長對子女的預期更有幫助、會有一個更好的定位。比如這麼早就開始對孩子謀劃,到底是由 於現在中國的社會競爭太激烈了,還是中國本來就有這樣的一種文化傳統還是其他,如果我們以後做一些比較研究,對我們的理解是非常有意義的。
趙延東:
第二,望子成龍。都希望人往高處走,普遍更青睞於專業性強、穩定性高、社會聲望更高的職業。但是在這樣一個總體的傾向性都是往高走的情況下,又 有一些具體的特徵。比如子承父業,希望孩子和自己從事相同職業的想法。另外就是不同社會階層的父母,對於子女的職業期望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分化,那些低階 層的父母對孩子預期低,高階層父母對孩子的預期比較高。剛才李培林老師說到了,不同社會出身和不同地位的人,能夠有一個流動的空間和機會,現在還不要說從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從下一代人都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可能這中間所隱含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趙延東:
第三,男女有別。家長對男孩子、女孩子的期望已經出現明顯的差異。這反映了性別觀念、性別角色在人們的文化或者社會結構,對他的影響,可以直接 在家長的預期中產生影響。比如大家都望子成龍,大家都希望往高走,但是這種高的職業,本身分布就很低,現在公務員考試都已經是幾千人、幾萬人中取一個,這 也會反映到家長的觀念問題。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家長的觀念,可能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另外就是社會區隔問題,在家長對子女預期中出現社會階層分化,如何打 破這個階層的界限和壁壘。
趙延東:
第四,說一下性別問題,我們還做了科學社會的研究,現在女性科學家為什麼老成長不起來,從爸爸媽媽那裡已經開始對女兒說,你們是不能成為科學家 的,所以更不要指望她們長大了從事科學研究。所以,像這樣一些問題,希望能夠在未來的研究當中,能夠進一步的挖掘。
謝壽光:
感謝趙延東研究員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很有意思的報告。今天上午的幾位專家發言到此為止。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請您支持獨立網站發展,轉載請註明文章鏈接:推薦閱讀:
※不敢二刷的急診科實錄,被國內最生猛的導演拍出來了
※王學典 | 中國社會科學高速發展的局面正走向終結
※日本二戰軍裝照背後是中國社會原則缺失
※咖啡正在改變中國社會文化
※為什麼我們出身社會後差距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