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的盜墓狂人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報仇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了吳王的霸主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殺父兄之仇的機會。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一件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的陵墓。剛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300下才止住。此即典故「鞭屍三百」。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位置,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沒有鞭屍,僅是鞭了楚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現已不存,史書上對此事記載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成為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與伍子胥相比,項羽的盜墓理由顯得更充分更正義一些。伍子胥是為了報「家仇」而盜掘陵墓,是私心;300年後,項羽為了「國恨」,掘開秦始皇陵,乃天下所願。秦始皇是什麼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陵是什麼陵?中國帝王陵寢中的「第一陵」。敢對這樣的帝王陵下手,項羽真是牛!

對於項羽掘秦陵,班固的《漢書》如此記載:「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之師至其下矣。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記載得更具體:「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但有學者認為,項羽掘秦陵的記載未必準確,酈道元在400年後的記載不可信,因為早年更為權威的《史記》並無準確記錄。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分考古發掘之前,也是個歷史之謎。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為泄憤,有的則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

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王、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太平廣記》里對劉去盜墓有較詳細的記錄。魏襄王墓是石料做成的外槨,中間置放石床、石屏風。為防盜掘,入口用鐵水灌注,劉去派人鑿了3天才掘開。棺材是用生漆雜以犀牛皮做成的,有好幾寸厚,刀根本砍不動,劉去則讓人用鋸子鋸開。石床上放有一個玉痰盂、兩把銅劍、幾件金器。劉去看上其中一把銅劍,當場就拿起來帶在身上。

被劉去盜掘的有名古墓還有魏王之子且渠墓、晉幽王墓、欒書墓等一大批古墓。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因為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的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據說,在他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別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陵墓陪葬多盜哪座。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的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4倍大,時人稱「天下王室第一陵」。史料記載了曹操的盜墓行為。《水經註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數萬斤。」據說,曹操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的財寶,就養活了手下將士3年,可見盜得財寶之巨。而讓考古專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時沒有大型的起重設備,曹操手下是靠什麼打開陵墓,盜得這些財寶的?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掘墓,盜墓都是一種罪過。項羽盜掘讓劉邦找到了攻擊的理由,曹操則讓袁紹抓著了小辮子,成為挨伐的一大罪狀。袁紹在攻伐曹操前,讓陳琳起草了一份討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就是這份檄文,讓後世了解到了曹操盜墓的真相。 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黃巢雖粗通筆墨,但和曹操相比,由於沒有盜墓常識,加上他左右多為沒有多少文化的平民,他對盜墓不是太在行,不少墓掘而未開,故稱其為最蠢的盜墓者並不為過。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的。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對於黃巢盜墓的文字記載散見於諸陵的盜掘記載中。在關於乾陵的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溝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起義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因此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

手下有那麼多人,隨便挖挖也能弄出不少寶物啊,真是蠢死了。從當年的實際情況分析,在三座帝王陵寢中,黃巢不會一個都未得手,最有可能掘開的是茂陵。茂陵之前已多次遭盜,地宮入口容易發現。現在分析,黃巢帶領起義軍盜掘帝王陵,亂挖一通,並不僅僅是盜寶,也有泄恨的意思。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算是歷史上盜掘帝王陵最多的一個人,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讓他給毀了,實乃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查的,不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有明確記載。《新五代史·溫韜傳》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唯乾陵,風雨不可發。」看來乾陵能保住金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墓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許多珍貴的文物讓其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墓者。唐太宗死後,《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被帶進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盜出陵後,看上的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從此不再出現,可能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帖。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若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目前考古界推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叫劉豫盜掘乾淨。

劉豫本為北宋臣子,後降於金政權。降順變節,本已不義,合夥盜掘陵墓,則更加不義。1130年,降金的劉豫被金國立為「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1132年遷都開封。當了傀儡皇帝的劉豫學起了曹操,設了專門的盜墓機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分汴京、洛陽等幾路人馬,瘋狂盜墳掘陵。

與漢、唐皇陵相比,北宋的皇陵比較簡單,掘起來並不費多大勁。劉豫與官兵先後盜掘,把趙匡胤生前認定的風水寶地毀得不成樣子。除了皇陵,後陵、妃墓、周圍的臣子墓都未能倖免。據記載,劉豫盜墓很有一套,小墓採用直接揭頂的方法,大墓則從陵台一側挖洞,撬開墓頂券石,縋繩而下。其間,陵區內到處都是盜墓的士兵,宋哲宗的屍骨被挖出後,亂拋在地,暴晒於日下。當時被棄屍骨漫山遍野,風水寶地成了亂墳荒冢。

偏居杭州的宋高宗趙構聞訊後大驚,急命河南鎮撫使翟興和民族英雄岳飛北上,趕走金兵,修復了皇陵。但不久,此地又讓金政權控制了,此後,北宋皇陵再被毀壞,本來就被劉豫「淘」得一乾二淨的北宋皇陵徹底完了。

楊輦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北宋皇陵被盜掘,南宋皇陵也未能倖免。盜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楊輦真珈的西域和尚。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無道行,壞事做盡,是出家人和盜墓者里的雙重敗類。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輦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輦真珈盜墓一事。

南宋先後有9位皇帝,6位葬於浙江紹興寶山。由於南宋朝廷希望有朝一日打回北方,相比於北宋皇陵,南宋帝王陵更為簡單了。楊輦真珈沒有放過任何一座帝王陵,連后妃、大臣墓都未能倖免,全部掘開,不僅盜掠了無數財寶,還將骨骸全部掘出,棄之荒野。更可惡的是,楊輦真珈將理宗趙昀的頭顱從屍身上取下來帶回北方,鑲銀塗漆,製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又將帝後的屍骨收集於臨安皇宮中,上築高13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

南宋皇帝至死也無一人能回到祖陵處,反而遭毀陵拋屍。時人唐珏看不下去,召集鄉人用獸骨置換收藏了帝後的屍骨。最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回善事,將南宋帝王的屍骨重新歸葬原處,重修了皇陵。 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在古今盜墓者中,乾隆該算是權力最大的一個盜墓者。乾隆盜墓對象是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為顯得很文明。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據說僅是為了盜取陵中楠木大柱。史載,乾隆五十年,開始對明陵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這次修葺,項目不全,且未遵原制,有的建築還被拆除或縮建,「拆大改小十三陵」。民間廣為流傳的「乾隆盜木」的故事,就是這次修陵過程中發生的。說是乾隆因為看上了朱棣長陵祾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經劉墉、紀曉嵐等人勸阻,乾隆皇帝才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但他不死心,仍令人拆毀了永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的裕陵。清朝皇帝自順治始,多有「盜木」的習慣,用於修築宮殿、陵寑,康熙、雍正都干過拆毀明代建築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則只有乾隆。遺憾的是,乾隆的裕陵後來遭到孫殿英的盜掘,不知是不是一種報應。 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盜墓之事也是層出不窮,特別是在民國初年出現的軍閥盜墓,加重了這股盜墓之風,形成新一輪盜墓高潮。其中,以孫連仲盜掘茂陵、孫殿英盜掘清東陵為代表。「二孫」之中,則以孫殿英為甚。孫殿英,土匪出身,大字不識幾個,戰功也無,但賭技超群,盜墓時的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後被譏為「盜墓將軍」。當時,孫殿英以剿匪換防為名,進入清東陵搞「軍事演習」,暗中連夜行動,盜掘清東陵。據已公開的史料,孫盜清東陵分工嚴明,準備充分。其部將潭溫江師一部負責盜掘慈禧陵、柴雲升師一部盜掘乾隆陵、丁綍庭師一部負責盜掘康熙陵(關於康熙陵的盜掘情況,一說孫部因地下積水作罷,免遭掘難;另一說實際上已被掘開,民國政府為減輕孫的罪過,調查時有意隱瞞)。負責盜掘慈禧陵的官兵最為順利,現場負責的是潭溫江師工兵營營長顓孫子瑜,他很快便找到慈禧陵的地宮入口。炸開通往地宮的金剛牆後,陪葬品被士兵搬取一空。連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槨也未放過,被劈開,棺內珠寶被一掃而空。尚未腐爛的屍體被拖出棺外後士兵又把棺槨移開,盜取「風水穴」中的寶物。乾隆陵寢更慘,後來重新收殮時發現,帝、後、妃共6具屍體僅一具完整,殘骨混亂一處,無法辨認。孫殿英的劣行傳出後,舉國震驚。為逃脫罪行,孫殿英用盜得的珠寶上下打點。從乾隆墓中盜得的九龍寶劍、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一批名貴的古玩、字畫等,分別送給了蔣介石、宋美齡;慈禧的枕頭「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另一把寶劍送給了何應欽;閻錫山則得到了50萬兩黃金;孔祥熙、戴笠等關鍵人物也都分別得了孫殿英行賄的寶物,從而使他得以逍遙法外。不過作惡多端的孫殿英未得好死。1947年解放戰爭中,孫在河南湯陰戰場上被解放軍俘虜,一年後病死於獄中。
推薦閱讀:

Agathias語言和風格上的古典情結
781.讀歷史37~開爾文爵士
你知道毛澤東當年是要讓人歡呼他「萬歲」的嗎?
在《考古發現古墓紀錄》中迄今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是什麼?
514.讀歷史17~竹書紀年黑暗史

TAG:歷史 | 盜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