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尚往來」不該讓你我產生文化負重感 | 原創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講究禮節也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但中國人的辭彙里除了「彬彬有禮」、「知書達禮」這樣的褒義詞之外,也有「繁文縟節」這樣的貶義詞。

換言之,「禮」一方面讓人們有一種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容易給人們產生一種文化負重感。對於前者,我們毫無疑問要保持下去;但後者,卻也有必要作調整。

我們的負重感具體來自哪裡呢?我們不妨結合自己的生活來看。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中說:「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按照這個要求,別人來拜訪你了,你也應該回訪。別人給你送了禮物,你也應該回贈。概言之,禮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係。但是,這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問題。

比如對於經濟拮据的人而言,要回贈一個價值相當的禮物,有時候就會顯得捉襟見肘。

如果你回贈的禮物太輕,對方可能會不高興,這就是所謂的「嫌禮輕」。現實生活中的人情交往,常常出現這種情況,並且往往由於平衡被打破,一段友誼就此結束。

有句話人們時常掛在嘴邊,叫做「禮不下庶人」。這句話其實也是出自《禮記》。鄭玄解釋說:「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說白了,就是說庶人經濟條件有限,很難準備好合適的禮物。

禮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行為,一般而言是需要耗費一定的財貨的,故而在古代,一般只有貴族才有條件進行禮樂儀式。這也就是《禮記》說「禮不下庶人」的原因所在。

按照一般的規則,在雙向互動的行禮過程中,禮輕往往是被人鄙視的,而禮重,只要不僭越,就沒有問題,甚至還有所謂「禮多人不怪」的說法。

《禮記·禮運》中有說:「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說直白一點,就是你送的禮物輕重,決定了你是君子還是小人。

如此一來,對於經濟拮据的人而言,禮,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儒家學者顯然也注意到了這種情形,所以在《禮記》中,就此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

《曲禮》云:「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這句話的意思,顯然不是說貧困者、老者就不必行禮了,而是說貧困者不必行費財之禮,老者不必行勞力之禮。

打個比方來說,一富一窮兩個朋友,當富者給窮者贈送了一個禮物之後,窮者因為經濟條件有限,故而難以回贈禮物。這種情況下,就不能責怪窮者失禮。這種做法是有理論依據的。

在儒家看來,禮的本質不在於物質的貴賤多少,而在於內在精神的精誠與否。《論語》中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

在《陽貨篇》中,孔子又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其意正謂禮樂的本質,在內而不在外。

如今,對於很多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或者在校大學生來說,經濟上剛剛獨立,收入不多,人情交往卻不少。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真的就是「窮者」。他們的情真,可能真的不在於禮重還是禮輕。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


推薦閱讀:

禮記(譯註版)(第四冊)
周:《禮記?內則》(節選)
《禮記》全文下
鬧洞房的由來及孔子在《禮記·曾子問》中的記載

TAG:文化 | 原創 | 禮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