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生活的櫥窗---荊州馬山一號墓

1982年1月,位於楚故都紀南城西北約8公里馬山(今屬荊州市)發掘了一座小型楚貴族墓,共出土戰國中期(公元前3世紀)各類衣物35件,其中有刺繡的衣物有21件。這些「冠帶衣履天下」的絲織物品種有絹、綈、紗、錦、羅、綺、絛和綉等(註:另在四件竹笥中裝有12個品種的452片絲織物碎片),成品則以衾、裙、袍、夾襦、衣等為主。綉品的花紋主要由龍、鳳、虎等組成,其中以蟠龍飛鳳紋、對鳳對龍紋、龍鳳相蟠紋和龍鳳虎紋最為精美。其絲織品品種之多,工藝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馬山一號墓被譽為「絲綢寶庫」。這一被楚史專家張正明稱為楚國物質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的絲織刺繡在馬山出土,無疑是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筆者根據有關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我們來複原了楚人的穿著打扮如下:一.從冠制來看。楚人的冠式有獬冠、高冠等。獬冠形狀前高後低,為模仿獬角形狀做成,由於楚文王十分喜好戴獬冠,引得楚人竟相效仿。高冠因高聳於頭,故而又被楚人稱為切雲冠。楚人除戴冠外,還戴幘,幘是用於束髮的專用頭飾。二.從髮式來看。髮式除了產生美觀效果外,還是民族識別的最重要的標誌。見於考古資料楚人髮式主要有四種:1.把長發於頸後結束,自然下垂。2.長發在腦後梳攏,並編結成長辮自然下垂腰間。3.腦後挽譬。長發在腦後部挽成的譬用絲帶紮緊,使之向後突出,未端略向上翹。4.垂譬。這種髮式是把頭髮梳向腦後,編成為一束,在發束的下半段較膨大。三.從服裝來看。與中原民族相比,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別具一格。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服飾有兩種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註:古制上為衣,下為裳)。在楚國,這兩種服式是交互使用的。

歷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專稱的楚國服裝是什麼樣式呢?據考古資料和史料記載,楚國的衣有單衣(楚人稱為褋)和夾衣,單衣即有面無里的衣服;夾衣即面和里夾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節分,夾衣可細分為春衣和秋衣(寫作[糹秋]衣)。而裳按照《說文》的解釋為「下裙也。」裙的實用功用是遮羞,而不能防寒。因為裙內穿誇也就是古文獻所說的「脛衣」即穿在兩腿上的筒套,即兩襠不相連,在背腰處開衩,類似於現在小該穿的開檔褲。正因誇有開衩,因此誇上要加穿裙。顯然誇是褲的雛形,在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發現的長褲,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件褲子實物。

一般而言,楚服的衣身緊小,這可能與「楚靈王好細腰」有關。楚人以細腰為美,所以服裝的衣身都很緊,楚國婦女服裝除具以上所說的衣身較緊外,袖口也較窄小,這與中原諸國的寬袍大袖區別明顯。楚人對外來服式並不是一味地因循沿襲,而是不斷地予以改進和創新,例如屬於衣裳連屬制的「深衣」,楚國的樣式與中原地區就有所區別,《禮記·深衣篇》說:深衣「長毋被土」,即不覆於地面以免受到玷污。楚墓出土的木俑和實物均為長曳被土,這與深衣定製「長及於踝」,約去地四寸有所出入。袍服也是衣裳連屬的服裝,是長可及腳面並有絮有絲棉的冬季服飾。楚莊王的主要服裝就是「絳衣博袍」。袍與深衣的區別是,深衣曲裾,袍為直裾。直裾長袍是楚人在深衣的基礎上創新的一種新的民族服裝。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了7件袍,這七件袍又可分為三個形制。第一種形制,正身和雙袖斜裁下裳正裁;第二種形製為正裁,兩袖平直;第三種形制也為正裁,但兩袖特長。有必要說明的是,深衣是春秋時期出現的一種將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新式服裝,也就是袍式的大袖寬衣。在此之前,楚人的服裝是上衣下裳不相連屬。戰國末年這種上衣下裳的衣制還存在,如《離騷》中說:「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馬山一號楚墓出土過兩件單裙,也就是裳,但穿裳的人已不多了。深衣的形式是右衽、大袖,並有曲裙掩之,袖長過手,衣長及踝,領、袖和衣襟都有很寬的緣邊。因此,深衣不應是楚國原有的服裝,而很有可能是從中原傳入楚地,後被楚人採用的。可見,「花樣百出,不拘一格,式樣突破禮制」,確為楚服的特徵。四.從服飾來看。楚人使用的服飾主要有佩劍、佩玉、花卉及帶鉤。佩劍是男性的主要服飾,楚國男性喜佩劍與楚人尚武的風俗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劍可能是純粹的裝飾品,但在特殊的場合,佩劍也具有宗教的意義。此外,以花草作為佩飾是楚人佩飾的一個鮮明的地區性特點。男女佩飾香草,除起裝飾作用外,還可以避邪等。除此之外,楚女還以佩飾花草研未製成的香囊為時尚。


推薦閱讀:

劉潤:我的人生演算法之「邏輯思維」
感悟:苦是人生
這樣才是最好的「佛系」人生
送給那些漸行漸遠的朋友們
曾經經歷過人生重大打擊或者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到後來樂觀積極的生活,請問你是怎麼做到的?

TAG:生活 | 人生 | 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