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科學的奧秘
06-08
佛教科學的奧秘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850b80100gtz6.html 本世紀以來,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各個研究領域的廣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許多課題都已慢慢接近於佛法的理論,而且今後與佛法相契合的科學發現也必將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科學永遠無法涉及。英國的鮑羅登博士也說:「佛教為今日人類之救星!現今研究佛教學者漸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雖科學、哲學有長足進步,然其發明之最如理處也要和佛法相通,況佛法有其最深奧、廣大處,最真實適用處,決非現世一切學術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學無法涉及的方面有:紛繁複雜的因果關係,甚深的空性,遠離言思的勝觀,以及牽涉到心性奧秘的五道十地等等。 正如上所說,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者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兩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徹底明了地描述了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經徹悟宇宙的終極真理,達到了無上的無我智慧,照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和一切空間的所有事物的本質實相,即明了一切時空維數中萬事萬物的本相。在佛陀深廣無邊的智慧中,真實現見了一切事物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緣起生的事物皆無有不變的自性,無自性而本來平等,無我性而原本清凈。 而現代科學由於方法手段的局限性,故無法達到其所追求的目標。這種局限性表現在物質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質的表層分析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自然科學領域偏執於物質特性的現象,和社會科學領域偏執於精神有關的現象。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感官觀察和隨順人類習慣觀察思維方式所設定的儀器測量,即依靠顯微鏡等等的儀器,探索到儀器所不能繼續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最先進成果。不難看出,這種先進成果帶有明顯的不成熟性與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為,當儀器改進後,探索的結果也會變化;而片面性,是因為,感官和儀器只能觸及表面現象,因而只能不斷重複用較隱蔽的現象去解釋表面現象的工作,甚至對超過三維空間的事物就無能為力,只能藉助於數理推算。而且以感官和儀器的方式去觀察,只是一種先假設了人類習慣的認知原則與經驗為基準坐標,所以這種方式所觀察到的成果都是一種假想或相對的知識,非為絕對真理。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就局限於現象的範圍,即用現象去解釋現象,未能深入現象後面的本質,不能如實照見事物緣起無自性的實相。另一方面,社會科學也主要依賴於人的分別念,它沒有佛教中息滅分別妄念斷除偏執的禪觀方法和發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別念的研究工作猶如火堆上面不斷上升的煙,離火越來越遠,越來越分散,最後不知源於何處。因此,目前社會科學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真理。 但佛陀的智慧遠遠高出於這些最最先進的儀器所及,他超越分別念的覺性,遠離了一切自我偏執和習慣認知方式的束縛,因此佛陀以無偏正智所證悟的真理,也就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們的想像。如在《華嚴經》中佛陀闡述了「一塵中有塵數剎」的道理,這麼多個廣袤無垠的剎土,含攝於微小的一粒微塵之中,這是用顯微鏡等任何現代先進儀器以及通過凡夫尋思分別念所永遠不能發現的真理。 我們都知道,如今西方文明國家的科學技術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而西方科技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物質,而對人類精神方面的探討研究非常鮮少。我一直認為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發展,才能共創人類的美好。科學家們雖然用自己的分別意識作了實驗和抉擇,但未深入研究內心世界的緣故,不可能得出一個亘古不變的可靠結論,由此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時他們也就無法超越。一生中孜孜探求外境的真理並對社會作出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但當偶爾反觀自己,產生出諸如「我是誰?」「心的本體是什麼?」這一類問題時,便往往一片茫然。美國的沈家禎博士曾說:「根據我有限的知識,科學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究竟什麼是我"的問題有一個答案,只對"我"提出了疑問,也因此有的科學家對"我"並不如一般人的執著。」那時,如果了解了佛教義理,就可順利解決這類比較棘手的問題,在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中,處處都閃爍著有關精神論述的智慧火花。科學家尤智表說:「科學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兩盞明燈,他們照破了世間的愚暗,解除了人們的迷執,使人類的智慧得以無止境的發展,而達到無上的正覺,可惜現代的科學只限於明了物質的相貌,凡有關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盞慧燈,不足以破除迷暗。」 一個社會,僅僅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仍是遠遠不夠的,就像一個人,只是腰纏萬貫而缺少思想道德修養仍會被世人認為病態一樣。現代社會只注重發展物質,而忽視精神的升華,只會背離人們起初的良好願望而自吞苦果,如現代高科技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就為人類增加了許多恐怖與痛苦。科學家們只在其領域裡從事研究,而不考慮研究成果對人類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現,而當沒有慈悲的人掌握了這些高殺傷率的武器時,局部甚至全部人類的滅頂之災就會隨時降臨。而佛教的慈悲精神與之恰恰相反,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大慈大悲,即以真摯的愛心與忘我的精神來救護、普度一切眾生。孫中山先生在《軍人精神教育錄》中也讚揚佛教「以犧牲為主,救濟眾生」。數千年來,佛教信仰一直在社會各階層綿延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佛教慈悲精神的吸引。摩尼·巴格西在《我們的佛陀》中說:「最讓人吃驚的一點是,佛陀是一個冷靜的科學大腦與一顆飽含深切同情的熱誠愛心的獨特的結合體。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朝向佛陀,因為,只有他是人類良知的表率。」佛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 在我所遇到的各種學說中,包括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以及其餘的宗教,沒有一個能最終解決我的疑惑,而且愈研究愈覺得迷惑。在遇到了佛教後,我才找到了慈悲與智慧的究竟正道,在解除人類痛苦和博大精深方面,佛法超過了其他任何一門學說,而且愈研究愈有興趣。瑞士的德維茲教授也有同樣的體驗:「不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已經觀察了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體系,我最後得知從意境美妙和博大精深來看,沒有哪一種宗教能超過佛教的四聖諦八正道,因此我願意按八正道去安排我的生活。」 世界上林林總總的各種宗教,大多數都有導人向善、凈化社會的良好功能,因此信教的人與不信教的人在性情、人格上普遍存在著一定的差異。1993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在加拿大與一百多位博士的座談會上說:「沒有學過宗教的人,難以確立一種正確的行為標準,學過宗教的人行為、處事則會更趨於合理。而在所有宗教中,最為殊勝的即為佛教。」關於佛教殊勝的觀點,並非只是佛弟子的一種偏執之詞,人們可以通過對流行於世的浩瀚佛教經論所詮釋的豐富涵義與其餘宗教涵義之間作冷靜、客觀的比較,即可得出上述結論。比如在理論上,佛法包含了所有宗教導人向善的特點,也具體分析了多數宗教中最高精神象徵「萬能神」的真實涵義與在理論上的層次;在實踐中,其他宗教通過修持實踐所能達到的種種果位(即最高境界和成就)在佛教中都可找到對應的位置,而佛教中那些比較超勝的果位(如阿羅漢、菩薩、佛陀)卻已遠遠超出了其他宗教的範疇。因此從教義上,佛教的殊勝已非其餘宗教之所能及。參與了「百日維新」的思想家譚嗣同曾說:「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即佛教最為博大精深,而儒家與基督教則相對較遜色。又說:「私謂釋迦玄言,出過晚周諸子不可計數,程朱以下尤不足論。」馬克思、恩格斯也都認為佛教中的辯證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米爾曼主教也說:「我越來越覺得釋迦牟尼就是道路、真理和生活。」一位穆斯林學者評價道:「佛不僅是佛教徒的財富,他也是人類共有的財富。他的教法,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通用的。」 伊斯蘭教主張「信我者生,不信者死」,基督教也主張「信者得救」,而佛教則主張絕對的理智,並完全放棄強迫與暴力。中國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即佛教雖然超勝世間任何一門學問和宗教,但佛陀已證悟到,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皆無有自性,都以如夢如幻如水月般的顯現而存在,本來即是清凈,基於如是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證悟,故佛教能真正平等地看待宇宙中發生的所有現象而擺脫一切執著,並能以徹底無我的出世精神,來做慈悲地救度每一個受苦眾生的入世事業。故佛教贏得了希求脫離痛苦和追求真理的每一個有情眾生的心,不管他是屬於何種宗派和持任何見解的人,所以只有佛教才是整個宇宙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是過去、現在、未來整個有情世界的宗教,她在無生無滅的法界中永時長存!斯里蘭卡前總理班達拉奈克說:「只要日月繼續存在,只要人類還繼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佛法就會一直延續,因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個人類的宗教。」現代西方科學之父愛因斯坦評論說:「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歷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在哲學界,本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著有社會及自然科學方面論著四十多部,並在1950年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考察了各種宗教後說:「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果核戰爭爆發了,人類該如何面對?
※科學家把宇宙文明分為7個等級,地球人幾級了?
※從科學角度看,農曆先進還是公曆先進?
※《科學》重磅:科學家發現膳食纖維和抗生素影響腸道菌群平衡的關鍵機制! | 科學大發現
※美有科學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