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詩絕句最強音,就服這一首!

先來揭曉答案吧!

在上一期詩詞背後的故事中,我們提到杜甫的一首絕句居然可以是四道菜的菜名,那麼,它們是如何一一對應的呢?下面就來揭曉吧!

第一道,兩個燉蛋黃,點綴在幾縷青菜絲上,菜名:兩個黃鸝鳴翠柳。第二道,把熟蛋白切成小塊,排成一字型,下面鋪著一片青菜葉子,菜名: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道:用藍邊的瓷盤裡盛著一撮清炒蛋白,菜名:窗含西嶺千秋雪。第四道:一碗清湯上浮著四個蛋殼,菜名:門泊東吳萬里船。

怎麼樣,看完答案是不是覺得特別妙呢?

出塞

唐朝七言詩中的壓卷之作

詩人畢竟是詩人,他們對於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能力比平常人來的要敏銳得多,而且他們能用高超的藝術手法把所見所感表現出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這些本是日常所見的景物,一經巧妙的安排組合,就變成了流傳千古的絕唱。

杜甫的這首絕句寫得確實很棒,不過在後代人眼裡,唐代最厲害的七言絕句卻是另外一首,明朝的有幾位文壇的領袖把它稱作是唐朝七言詩中的壓卷之作,這首詩就是我們本期要講到到王昌齡的《出塞》。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邊塞詩

唐朝是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不但在經濟上文化上特別繁榮,而且軍事上也特彆強大,很多詩人都有著去邊關從軍,建功立業的想法。比如有一位叫楊炯的詩人就寫過這樣的句子:「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意思是說只要能到軍隊里去,比當一個只會讀書的書生強多了。有的詩人不光有這樣的想法,他們還真的跑到了邊關去,真切體驗了一把軍隊的生活。當然,這樣生活對他們的創作是很有影響的,人們把詩人們描寫邊關生活的作品稱之為「邊塞詩」。

王昌齡就是一個曾經跑去西北邊塞遊歷過的詩人,他的這首《出塞》就是一篇典型的「邊塞詩」。當時他大概是在一個晚上獨自立在邊關的城樓上,望著似乎從古到今一直都在那裡的月亮,望著遠方連綿起伏的群山,那一刻,他想到了很多: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期的邊關,戰士們萬里長征,參加戰鬥,卻遲遲未能歸還。如果攻取龍城的名將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一定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的哪怕一步。

盛唐氣象

唐代詩人喜歡拿自己的王朝和漢代相比,因為兩者的國力都很強盛,所以你在讀唐詩的時候會發現,詩人們總喜歡提到一些漢代的元素和典故,比如借用漢朝的皇帝來指代當朝皇帝,形容一個人文章好,就會把他比作漢代的大文豪司馬相如和揚雄之類的。

在這裡,王昌齡描寫的是邊關戰事,自然會聯想到漢代抗擊匈奴的例子,在漢代諸多將領中,衛青和李廣是特別有名的兩位,他們率領著漢軍屢屢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蹟,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為保衛漢朝的邊關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每次面對戰爭時,人們都渴望有這樣的將軍湧現出來。

不過,當時的唐朝邊關真的是無人可用嗎?其實是那會兒優秀的唐軍將領一點也不少,有一位叫做王忠嗣的將軍就很厲害,他曾經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關,打得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後來又擊敗突厥人,斬殺了突厥部落的首領可汗,強橫一時的吐藩也被擊潰,最後投降。可惜這麼一位為國家開疆拓土的大功臣,卻因為皇上的好大喜功,胡亂指揮和宰相李林甫的誣陷,差點被冤枉致死。

所以你看詩的開頭,「秦時明月漢時關」,詩人看到邊關的景象,和一千年前的秦漢沒有什麼改變,緊接著「萬里長徵人未還」,戰爭的殘酷也從來沒有改變過,最後,就是詩人的感慨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希望能有名將再現,得到重用,這大好河山,怎容敵軍入侵呢?

詩人感慨的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可是從始至終,詩歌的感情基調一直都是很高昂的。秦漢時期的月光,彷彿從兩千年前映照過了唐代,又映照到了現在。

寫這首詩時王昌齡的年紀還不大,即便是邊關戰況複雜,他依然保持著樂觀昂揚,大氣十足的態度,這是他們那一代盛唐時期的詩人們所共有的一種精神氣質,人們又把這種氣質叫做「盛唐氣象」。

王昌齡在七言絕句上成就非常高,當時就有」七絕聖手「的江湖名聲了。縱然李白杜甫王維這樣的大詩人,綜合實力上或許超過了他,但是在七言絕句這個單項上,整個唐朝也沒人敢放話勝過王昌齡。

要說唐朝的詩人還真是個個非凡,實力強悍的王昌齡在一場詩歌比拼居然輸了,而且是輸在他最擅長的七言絕句上。這位勝過了王昌齡的詩人究竟是誰呢,我們下期再說。


推薦閱讀:

壯哉唐詩,美哉唐詩
繹如學詩—裴迪《送崔九》
唐詩賞析  南鄰
唐詩三百首其088:狂歌五柳前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