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和他的無敵艦隊
邵逸夫先生出生於光緒年間的大門大戶,四歲時,槍聲一響,民國來了,他跟同代人可說都是「遺少」。
成長年代,走過軍閥混戰,走過南北對抗,時混勢亂,兄弟們毅然從上海轉進南洋,在椰林蕉雨里描劃光影彩虹,但事業起飛不久,遇上日本鬼子,唯有低頭受侮笑、隱忍就功名,跟敵人周旋敷衍,好不容易熬過了艱辛歲月,重見天日。
然而艱辛未完。鬼子走了,日本人不打中國人了,卻輪到中國人再打中國人,而且打得比日本鬼子來前更激烈更血腥,兄弟們從南洋殺回大陸的心愿暫時擱下,改道香港,選擇在英國人的管治下建立他們的電影帝國。其後,開枝散葉到台灣,在國民黨的有限自由下發揮無限想像,但同時不忘繼續連結南方宇宙。終於,在牢牢鎖上的中國大陸門外,築構了一支無敵影視艦隊,把中原世界團團圍住,卻亦等於替中原世界的未來打開了無數窗口。
是的,邵氏的或古舊或摩登的影視作品確如一支艦隊,有巡洋艦有驅逐艦有潛水艇有航空母艦,大大小小俱備,各級兵將皆全,邵逸夫是總司令,手持望遠鏡,眺望遠方,帶領華人觀眾在光影汪洋里探索冒險,尋找所謂「正統中國」以外的新天地,讓華人觀眾的「想像版圖」變得更豐富更寬廣,在這版圖上,我們重新認定什麼是新時代的情愛慾望、什麼是老傳統的核心價值、什麼是現代人的身份認同、什麼是中國與異國的恩怨情仇。
邵氏作品不僅讓華人觀眾抬頭看見大銀幕的聲光幻影,其實亦引導了他們低頭審視自身的生存狀況,導演和老闆追求的可能只是票房,觀眾買票入場時期待的可能只是娛樂,然而電影之為文化創作,邵氏帝國之為帝國,在論述言說和意識形態上的建構威力其實遠超票房和娛樂,過去有許多年頭,不知道有多少華人觀眾透過邵氏作品想像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透過邵先生旗下出產的電影有意無意地學做人,學做男人,學做女人,學做華人,學做商人,學做好人,學做城市人……正是在這意義上,我昨天才稱邵先生為邵校長(見《校長邵逸夫》)。
(資料圖:2008年9月30日,時年101歲的邵逸夫出席無線41周年台慶亮燈儀式)
華人學界近年不是熱衷於「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嗎? 從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邵氏作品正是最突出的「華語語系電影」 (Sinophone cinema),異音之於正統,從台灣到殖民維港到南洋雨林,開拓和散播了無數的有別於規範思維的雜聲亂聲,亦正是這些所謂雜聲亂聲令華人觀眾的眼睛有了色彩。
如果沒有邵逸夫,華人寂寞死了。
【編輯按】有關邵逸夫先生,《大家》諸多作者都曾撰文,角度各異,有興趣的讀者可移步:
馬家輝:《校長邵逸夫》
葉克飛:《邵氏興衰背後的「我城」意識》
黃佟佟:《邵逸夫,那位最後的舊式生意人》
韓松落:《很差錢的邵逸夫先生》
雲也退:《沙龍之辱,和邵逸夫的巫術》
李華芳:《先有大樓再說——談談邵逸夫的捐贈策略》
(責任編輯:余江波)
閱讀(6.1萬)
推薦閱讀:
※邵逸夫銀海爭霸之三大勁敵:陸運濤
※邵逸夫去世 享年107歲
※邵逸夫的電影王國
※專家解讀TVB台慶:胡杏兒眾望所歸 邵逸夫時代終結
※邵逸夫捧紅驚艷娛樂圈的十大經典女神
TAG: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