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書傳家 帶動學風 黃氏好家風——黃皞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底蘊深厚的耕讀文化在南粵大地悠久傳承。時至今日,耕讀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情懷、一種風尚、一種價值追求。

截至2017年,廣州的南國書香節已經成功舉辦了13屆。書香嶺南,全民閱讀。耕讀這一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正影響著一代代廣州人保持終身學習、思考的習慣,進而成為賢達的、有知識、有擔當的現代公民。

「鐵漢公」黃皞

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

位於炭步鎮的塱頭古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塱頭黃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明代著名官員黃皞,最受村民推崇,他家規嚴謹,教子有方,素有「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美譽。

「奉旨放木鵝,不忍多佔地」、「開倉賑災」、「建青雲橋,造福鄉里」……黃皞的家風故事,至今在當地傳頌。黃氏的8條家訓:「孝悌宜敦,鄉黨宜睦;禮讓宜明,廉恥宜正;習讀宜勤,農桑宜重;節儉宜崇,非為宜戒」,亦深植於後裔心中。

01

詩書傳家帶動學風

花都塱頭古村有一座著名的友蘭公祠,在公祠的門匾上方,有一副壁畫,畫中有四顆白菜。據古村的黃氏後人說,這個白菜寓意深刻:即使粗茶淡飯也要供孩子讀書。

黃皞為官清廉,以民為本,剛正不阿;他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在他的教導下,他的7個兒子中有5個考取了功名,成就了「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為此,皇帝恩賜兩道楹聯嘉獎他的功績,此舉帶動了當時好學成風。因為良好的家學傳統,黃皞的子孫讀書也極為刻苦,他的兩個孫子也考取了功名。

塱頭古村辦學成風,據族譜記載,塱頭古村共有書院、書室24座,祠堂8座,全村曾科考及第的秀才27名(含以後晉陞的舉人、進士),舉人19名(含以後晉陞的進士),進士14名。這種書香之家眾多,在廣州,甚至廣東也是罕見的。

02

捐資修橋鼓勵耕讀

明武宗正德二年,大宦官劉瑾把持朝政,黃皞被迫辭官。回鄉後,他見塱頭村出入口旁的河涌要靠渡船運載來往行人,很不方便,便主動捐資並發動鄉民集資修建橋樑。他希望鄉里讀書人能仕途順利,定名「青雲橋」,取「青雲直上」之意。又把河涌定名「鯉魚涌」,含「鯉魚跳龍門」,科舉高中金榜之意。「青雲橋」至今仍存於村中。

黃皞寄望後人能夠尊學重教,富者仁心,為國為民。因此,「孝悌宜敦,鄉黨宜睦;禮讓宜明,廉恥宜正;習讀宜勤,農桑宜重;節儉宜崇,非為宜戒」的家訓一直流傳至今。

03

巧放木鵝心繫百姓

黃皞一生清廉,政績顯著,明朝正德皇帝頒旨嘉獎,贈他一隻木鵝帶回家鄉,准他將木鵝放到家鄉河中漂流三天,木鵝流經之地,兩岸五里以內的田地便歸他所有。

黃皞奉旨到巴江河放木鵝,但又不忍心佔百姓太多土地。於是,他暗中找了個小孩潛水把木鵝引入到一口池塘中停下,才沒有把大量的土地佔為己有。他的兒孫受他的影響,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

在黃皞重視文教的家風影響下,塱頭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書香之村。黃皞去世後,黃氏子孫都集成了黃皞的家訓、家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都人才輩出。---來自花東發布

推薦閱讀:

居家風水=人體生理,您立即明白該怎麼做了
名門望族家庭里的家風、家規、家訓
陳來: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居家風水形煞篇之四《污口煞》
居家風水——玄關篇

TAG: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