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傳》釋義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夏」一詞是根據這位祖母的姓「華」和第一個王朝的名字「夏」合稱的。伏羲和女媧是華胥氏的兒女。伏羲發明了八卦,以另一種更為簡明方便的符號代替了新石器時期結繩記事符號,所以,伏羲因對華夏文明起源的偉大貢獻而被稱其為上古(伏羲、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期)之聖。中古(夏、商、西周三代時期)之聖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時悉心演繹上古的八卦和《連山易》(傳說為神農氏即炎帝所創)、《歸藏易》(傳說為軒轅氏即黃帝所創),並在此基礎上,演繹出新的六十四卦,還為每一卦撰寫了卦辭。其後,他的兒子周公又為三百八十四爻撰寫了爻辭。自此,卦形便有了文字,圖文兼得,象意參照,為《易經》的成書奠定了基礎。當周文王的《周易》傳至孔子時,孔子得之恨晚,從五十五歲開始,便虔心研習《周易》,並對卦辭和爻辭又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和發揮,撰寫了幾百萬字的解讀文字,有解釋卦辭和爻辭的「彖辭傳」、「象辭傳」和「文言」,有闡釋易理的「繫辭傳」,有說明卦象、卦理的「說卦傳」,說明卦序排列的「序卦傳」和「雜卦傳」,使《周易》有了新的內容,卦辭和爻辭便稱為「易經」,孔子的文字便稱為「易傳」,合稱為《周易》,或名《易經》。孔子是使《易經》承前啟後的近古(春秋戰國東周,距今約2500多年)聖人。
六十四卦以乾卦為首卦,表明天地初開,萬物始生,又以未濟卦為末卦,表明一事物的終末又是另一事的開始,周而復始,周行不止,故名《周易》。從內容上講,《周易》包括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為《易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畫,周文王的卦辭和周公的爻辭;後一部分為《易傳》,包括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十翼》:即彖傳、象傳、文言、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等。
《周易·繫辭傳》是「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的說明。文辭古雅,言中有秘,秘中有訣,非刻意追求,矢志參悟而不可得。解者每以優美空洞的大道理形於筆墨,讀之確能使人心曠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實際,則僅存空理而難具實用。《周易》上升為系統完整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繫辭傳》的出現。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繫辭傳》使得《周易》上升為理論思想,成為中國哲學的主要源頭之一。作為《周易》中的「重頭戲」,《繫辭傳》具備思想性與語言的完美結合,可謂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周易繫辭傳(上)
第一章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2,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3,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4,潤之以風雨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6,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此章首言:天地及萬物之矛盾對立與運動變化,用八卦可以象之;次言:天道平常,地道簡單,賢人之德在適應天道之規律。賢人之業在利用地道之功能。】
【譯文】
天是尊貴的,地是低下的,(乾是天,坤是地)那乾尊坤卑也就定了。天高地卑的位子已經排列,天貴地賤的地位便顯現了出來了。事情按照類別或分或合,人物按照成群,或分或合,吉凶生出來了。在天上成為(日月風雷雲雨)的現象,在地上成為(山川草木鳥獸)的形象 ,變化可見了。因此剛柔互相摩擦,八卦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互相衝激。用雷電來鼓動它,用雨水用滋潤它。日月在運動,構成一寒一暑。陽道成為男,陰道成為女。陽氣成為大的開始創造,陰氣配合著造成萬物。乾坤(創造萬物),用簡單平易來顯示它們的智慧和才能。平易就容易知道,簡單就容易遵從。容易知道就有所依附,容易遵從就有功效。有所依附就可以長久傳下去,有功效就可以擴大作用。可以長久傳下去就成為賢人的道德,可以擴大作用就成為賢人的事業。容易簡單而天下的道理得到了。天下的道理得到了,確定(陰陽剛柔上下貴賤)的位子就在它的中間了。
【注】
1、繫辭上傳:連繫卦爻辭的解釋,分上下兩篇。「傳」指解釋。朱熹《周易本義》把《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各分為十二章,今根據他的分章來分段。他在有的章下有說明,今也引入。
2、動靜有常:古人認為天繞地轉,故稱為天動地靜。常:指一定不變的規律。
3、方:《周易本義》:「謂事情所向」,指事情。這兩句是互文,即方與物以類聚,以群分,事情和人物,都是類聚群分的。
4、雷霆:指雷電。
5、風雨:同義複詞,即雨,風是陪襯,無義,因風是吹乾的,不是滋潤的。
6、知:王念孫說:「知猶為也,為亦作也。」見《經義述聞》。
7、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知,同智。這兩句是互文,即乾坤以易智簡能,即乾坤的生長萬物都是以容易簡單來顯示它們的智慧和才能。
8、成位:定位。
9、下面為朱熹說明此章的用意。「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即以天地生長萬物的自然規律,可以用八卦的卦爻來說明。「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即乾坤等卦的運動變化的道理,是從自然界來的。「人兼體之」,人用卦爻辭來體察這種變化,即說明卦爻辭用來說明天地萬物的矛盾對立與運動變化的規律,即卦爻辭不再限於占問人事的吉凶禍福,擴大卦爻辭的意義和作用。下面加引號的說明,本於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因朱熹對有些章沒有說明,《周易大傳今注》有,故把《周易大傳今注》引入,加括弧來作分別,下同。
第二章
【原文】
聖人設卦觀象10,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11。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12。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13。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14。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15,吉無不利。
右第二章此章言聖人作《易》君子玩《易》之事。(此章論述《易經》之卦爻及其變化乃像宇宙事物運動之變化,卦爻辭乃指告人事之得失進退,故君子學《易》,以為行動之指針。)
【譯文】
聖人創立八卦及六十四卦,觀察卦象爻象,把卦爻辭連繫在卦爻後而說明凶吉。(分陽爻陰爻為剛柔),由剛柔的激蕩而產生變化。因此卦爻辭中的吉和凶,是人事得和失的象。卦爻辭中的悔和吝,是人心憂驚的象。卦爻辭的變化,是事物舊的退去,新的進來的象。卦爻辭中的剛柔,是晝夜陰陽象。六爻的變動,是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因此君子平居而觀察的,是《易》的象,喜樂而揣摩的,是爻的辭。所以君子平居就觀察它的象而揣摩它的辭,行動就觀察它的變化而揣摩它的占問,因此從天保佑他,行動是吉,沒有不利。
【注】
10、設:創立。
11、悔:小不幸。吝:困難。虞:《廣雅·釋詁》:「虞,驚也。」
12、剛柔者,晝夜之象:朱熹《周易本義》:「(柔)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剛)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晝夜裡含有陰陽的意義在內。
13、「三極」,指天道、地道、人道。極:指最高的道。
14、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周易大傳今注》:「『安』讀為『按』或『案』,觀察也。『象』原作『序』,《釋文》引虞翻本作『象』,《集解》本同,今據改。」
15、祐:保祐。
第三章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16。爻者,言乎變者也17。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18,齊小大者存乎卦19,辯吉凶者存乎辭20,憂悔吝者存乎介21,震無咎者存乎悔22。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23。
右第三章此章釋卦爻辭之通例。(此章論述《易經》對人事的指導意義。)
【譯文】
所謂「彖」,是在講卦象的。所謂爻辭是講爻變的。吉凶,是說人事的得失的。悔吝,是講人事的小毛病。無咎,是善於補過的。因此,排列貴賤的在於爻位,分清小大的在於卦象,分別吉凶的在於卦爻辭,憂悔吝的在於識小疪,行動而無咎的在於追悔(而懲戒)。所以卦有小大的區別,辭有險難平易的不同。辭是各各自指出他的去向(趨吉避凶)。
【注】
16、彖:指卦辭,不指《彖傳》。
17、爻:指爻辭。按《周易》筮法,筮時先找出上卦下卦,看上下卦中那一爻不同,找哪個不同的爻辭來看吉凶,這就是爻變。
18、列貴賤者存乎位:倒數第二爻為臣位,倒數第五爻為君位,位分貴賤。
19、齊大小者存乎卦:齊,整齊,猶排列。卦分陰陽,乾、震、坎、艮為陽卦,陽卦大;坤、巽、離、兌為陰卦,陰卦小。
20、辭:指卦爻辭。
21、介:《周易集解》:「虞翻曰:『介,纖也。故存乎介,謂識小疪也。』」
22、震:動,指行動。
23、各指其所之:卦爻辭各指示人的所往,趨吉避凶。
第四章
【原文】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24。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25,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26,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27,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28,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29,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30。
第四章此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此章首言《易經》包括天地萬物之理,次言善於學《易》之人能深通天地萬物之理,可以濟天下,成萬物,一片虛誇之詞。)
【譯文】
《易經》所講的道與天地的道相等,所以能夠普遍包括天地的道。仰而觀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曉地下幽隱、天上光明的緣故。考察萬物的開始故知它的所以生,返求萬物所以終結,故知它的所以死。靈氣成為靈物,是神,遊魂成為人的變化,是鬼,聖人所以知曉鬼神的情況。因為聖人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道。智慧遍及萬物,而道能使天下得濟,所以不會過頭。廣泛地推行而不流蕩,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居所知的位,富於仁德,故能夠愛。包舉了天地的變化而不過頭,曲折地成就萬物而不遺漏,通達晝夜陰陽的道而有智慧,故《易經》玄妙的道無一定的方所,無一定的形體。
【注】
24、准:相等狀。彌綸:普遍包括,即普遍籠罩。
25、原始反終:反,返。從始歸到終。
26、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靈氣,認為神是靈氣造成的。遊魂,離開人身而遊盪的靈魂,認為是鬼。
27、知:同智。
28、旁行:廣泛推行。旁,廣。流:流蕩。
29、敦:厚,指富。
30、晝夜:包括陰陽。知:同智。方:方所。體:形體。
第五章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31。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32,百姓日用而不知33,故君子之道鮮矣34!顯諸仁,藏諸用35,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36,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37。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38。
右第五章此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傳於陰陽也。(此章要點是論述天地間陰陽之道。)
【譯文】
一陰一陽的對立轉化稱做道,繼承它的是善,成就它的是本性。仁人看見了它叫做仁,知者看見了它叫做知,百姓每天在用它而不認識,所以(認識)君子之道的少了。(陰陽之道)顯現在它的(生育萬物的)仁,隱藏在它的(生育萬物的)作用。它轉動萬物卻不和聖人共同憂慮。它的盛德大業可以說是到極點了!生長萬物的富有叫做大業,每天有新的變化叫做盛德。生生不停叫做變易,形成天象的叫做乾,仿效地法的叫做坤,盡量用卦爻數來預知未來的叫做占,通知事物的變化而行動的叫做事,陰陽變化而不可預測的叫做神。
【注】
31、繼之者善:陰陽對立轉化化生萬物,化生萬物是善。成之者性:形成萬物,每一物各有一個本性。
32、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對道的化生萬物有各種看法,有的從善的角度稱它為仁,有的從智慧的角度稱它為智,即沒有看到全面。知,同智。
33、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每天在按照道來辦事即不認識道。
34、君子之道:即認識全面的道。鮮:少。
35、諸:之於。
36、不與聖人同憂:聖人為濟世利民而憂,道的濟世利民是無所用心的,所以沒有憂。
37、道的化生萬物是極富有的,是日新的。
38、易:變化,陰陽的化生萬物,是生生不停的。乾:指「在天成象」。坤:指「俯則觀法於地」。法指法則,地的構成,有它的法則。占:用筮草來占吉凶,筮草有一定的數目,看爻辭定吉凶,爻也有數目。極數知來,占筮極盡筮草數與爻數來知未來的吉凶。事:事情,通過變化形成的事情。神:指神妙。
39、所以然:陰陽變化的原因。未嘗依於陰陽:不專依靠陰陽,即指陰陽不測之謂神,神妙莫測。
第六章
【原文】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40,以言乎邇則靜而正41,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42。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癖,是以廣生焉43。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譯文】
《易經》包括的範圍是廣大了,說到遠處,(就天說)是沒有止境的,說到近處,(就地說)是靜止而方正的,說到天地之間的事物是完備了。乾(是天),它靜止時是專門(靜止)的,它活動時(如春雷驚蟄)是剛直的,因此產生了大。坤(是地),它的靜止時(如寒冬)是收斂的,它的活動時(如春天的草木萌生)是開闢的,因此產生了廣。(乾坤所指範圍的)廣大跟天地相配,(乾坤所講的)變通跟四季相配,(乾坤所講的)陰陽的意義跟日月相配,(乾坤所講的)平易簡單的好處跟至德相配。
【注】
40、遠則不御:《周易集解》:「虞翻曰:『御,止也。遠謂乾,天高不御也。』」
41、邇則靜而正:同上:「虞翻曰:『邇為坤,坤至靜而德方,故正也。』」古人稱天圓地方。
42、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同上:「宋衷曰:『乾靜不用事則清靜專一,含養萬物矣。動而用事,則直道而行,導出萬物矣。一專一直,動靜有時,而無夭瘁,是以大生也。』」
43、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同上:「宋衷曰:『翕猶閉也。坤靜不用事,閉藏微伏,應育萬物矣。動而用事,則開闢群蟄,敬導沉滯矣。一翕一辟,動靜不失時,而物無災害,是以廣生也。』」
44、此處朱熹《周易本義》分章,無說明。《周易大傳今注》不分章,與下章相接。
第七章
【原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45,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右第七章(右第六章 此章亦虛誇《易經》之功用。)46
【譯文】
夫子說:「《易經》,它是極好了吧。《易經》,聖人用來推崇道德擴大事業的。它的智慧崇高,它的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謙卑效法地。天地確定了上下的位置,《易》道就運行在它的中間了。它成就萬物各自的本性,保存萬物的存在,成為道義的門,(道義就從它這裡出來)。」
【注】
45、設:確立。
46、這一章,朱熹分為第七章,高亨作第六章,與朱熹所分第六章合為一章,並加說明。
第八章
《原文》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47。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48。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49。
(右第七章此章言聖人作《易經》在於象天下最複雜常運動之事物。)50
【譯文】
聖人有了用(《易》卦爻)來看到天下事物的複雜,從而(用《易》卦爻)來比擬它的形態,象徵它的事物的所宜,所以叫做象。聖人有了用(《易》的卦爻)來看到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它的合會貫通,用來推行典章制度,(在卦爻)上繫上卦辭爻辭來斷定事物的吉凶,所以叫做爻。說到天下事物的極複雜即不可討厭,說到天下事物極為變動即不可亂。用(《易》卦爻)來比擬事物而後說,來議論它而後行動,經過比擬議論來確定事物的變化。
【注】
47、賾(音責):複雜。諸:猶乎。物宜:萬物的本性各有它的相宜處,如火宜於炎上,水宜於潤下。象:指卦體,如用「乾「來指天,即是象。用卦體來象徵物宜叫象。
48、惡:朱熹《周易本義》:「惡猶厭也。」
49、成:猶定也。
50、此章朱熹連下不分,此據《周易大全今注》分。
【原文】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51。」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52。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右第一節53
【譯文】
「鳴叫的仙鶴在樹陰里,它的小鶴與它對鳴。我有好杯酒,我與你共同享受它。」夫子說:「君子住室內,說出的話是善的,千里之外的人也會應和他,何況跟他靠近的人呢?住在室內,說出的話是不善的,那麼千里之外的人都反對他,何況靠近他的人呢?話從他說出的,影響到老百姓;行動從近處發出,影響到遠處。言論行動,是作為君子的關鍵;關鍵一發動,成為榮和辱的主宰。言論行動,是君子的所以影響天地自然的,難道可以不謹慎嗎?」
【注】
51、引《中孚》卦九二爻辭。
52、樞機:弩箭上裝的機械,猶關鍵。
53、朱熹不分節,這是據《周易大全今注》分節,下同。
【原文】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54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55。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右第二節
【譯文】
「聚眾先號哭而後笑。」夫子說:「君子的道,有的出來做官,有的在家隱退,有的靜默,有的說話。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注】
54、引《同人》卦九五爻辭。
55、其利斷金:即二人同心合力,可以破除困難,像金屬也可切斷。
【原文】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56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57,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右第三節
【譯文】
「初六:用白茅做襯墊,無害。」夫子說:「祭品故且放在地上可以了,用茅草來襯墊,有什麼不好?是謹慎之極。茅草這東西是微薄的,用起來可以慎重。用這種慎重的方法來辦事,就沒什麼過失了。」
【注】
56、引《大過》卦初六爻辭。
57、苟:且。錯:措,置。
【原文】
「勞謙,君子有終。吉。」58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59,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右第四節
【譯文】
「有功勞而謙讓,君子有好結果。吉。」夫子說:「有勞苦而不自誇,有功勞而不自得,厚道之極。說到勞謙是謙讓他的功勞,甘居人下的。按照道德說是富有道德的,按照禮讓來講是恭敬的。謙讓是表達恭敬來保存他的地位的。」
【注】
58、此引《謙》卦九三爻辭。
59、伐:誇耀。德:自以為得到功勞。
【原文】
「亢龍有悔。」60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右第五節
【譯文】
「龍飛得過高會有悔恨。」夫子說:「尊貴而沒有地位,居高而沒有人民,賢人處在下位而他孤立在上沒有輔佐,因此每一舉動而有悔的。」
【注】
60、此引《乾》卦上九爻辭。
【原文】
「不出戶庭,無咎。」61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62。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63。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右第六節
【譯文】
「沒有走出家門,無害。」夫子說:「亂之所以產生,是以說話不慎作為階梯。君王不縝密就會失掉臣子,臣子不縝密就會失掉自身,重要的政事不縝密就會危害成功。因此君子縝密而不泄漏。」
【注】
61、此引《節》卦初九爻辭。
62、階:階梯,如登樓要靠梯子,好比造成禍亂由於說話不慎。
63、幾事:君主處理政務稱「萬幾」,幾指政務。
【原文】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64。』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65,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右第七節右第八章此章言卦爻之用。(此章記孔丘釋《易經》卦爻辭之言凡七條。)66
【譯文】
夫子說:「創作《易經》的,他懂得寇盜吧。《易經》說:『背著東西乘車,招引寇盜來掄。』背著東西,是小民的事,乘車,是君子乘坐的交通工具。小民而乘坐君子的交通工具,寇盜就想來掄了。上面怠惰,下面暴露,寇盜想攻打他了。怠慢收藏引誘寇盜,妖艷她的容貌引誘好色的人來淫亂。《易經》說:『背著東西並乘車,招引寇盜來掄。』是招引寇盜。」
【注】
64、此引《解》卦六三爻辭。
65、慢:怠隋。
66、此章朱熹與高亨皆作為第八章。
第九章
【原文】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67。分而為二以象兩68。掛一以象三69,揲之以四以象四時70,歸奇於仂以象閏71。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72。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73,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74。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75,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76,十有八變而成卦77,八卦而小成78。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79,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右第九章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著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於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此言論述《易經》筮法。作者認為:筮法上每一動作及蓍筮之數字皆與天地萬物之道相應,以明《易經》包羅萬象,亦虛誇之詞也。)
【譯文】
(占問用蓍草來)演算數目是五十根,其中用的是四十九根,(餘下的六根指六爻)。將四十九根蓍草分為兩束(放在上下),用以象徵天地。(從上面的草里)拿出一根來放在兩束之間,以象徵天地人。(把上面的草)以四根為一組來分,以象徵四時。將餘下的蓍草夾在左手指中間來象閏月。陰曆五年兩閏,故把下面的草(四根一組)來分,把餘下的草夾在右手指中間,然後把兩手指間夾的草掛起來。(《易經》以《乾》為天,《乾》用陽爻構成,陽爻-是奇數),天以奇數一三五七九為天數。(以《坤》為地,《坤》用陰爻構成,陰爻--是偶數),地以偶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天數是五個奇數,地數是五個偶數。五個(奇數或偶數)相加而得到和數,天數(的和數)是二十五,地數(的和數)是三十。計天地的數之和是五十五,這是所以確定變化而貫通鬼神的。佔到《乾》卦的草共計二百十六根,佔到《坤》卦的草共計一百四十四根,合計三百六十根,約合一年的日數。《易經》上經下經兩篇占草的數合計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根,與萬物之數相當。因此,(六十四卦都)經過四次布策而成為《易經》,經過十八次變而成為一卦,八卦是小成。引伸八卦(為六十四卦)碰上同類的事物加以擴大,天下的能事完全在內了。能夠顯示出道和神及德行,因此可以跟人對應,可以幫助神靈了。夫子說:「知道變化的道的,他能知道神靈的作為吧。」
【注】
67、大衍之數:占問凶吉用蓍草來演算的蓍草數是五十五根。衍,演算。五十,當作五十五,因下文說「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大衍是演算天地之數。演算時只用四十九根,留出六根來表示六爻。
68、分而為二以象兩:把四十九根分成上下兩堆象兩儀,指天地。分兩堆的數目不要求一致,可多可少。
69、掛-以象三:從上面抽出一根草來放在上下兩堆中間成為三才,即天地人。
70、揲(音舌)之以四:把四根草為一組來分,揲指分組。
71、歸奇於扐(音勒):奇,多餘。扐,夾在手指間。把放在上面的草四根一組來分,分到末了,把多餘的草夾在手指里。
72、再扐而後掛:把放在下面的草,四根一組來分,把多餘的草再夾在手指里。而後卦:把夾在手指里的草掛起來。
73、《乾》卦是天,是陽爻。陽爻-是奇數。把奇數一三五七九加起來是二十五,稱天數。《坤》卦是地,是陰爻。陰爻--是偶數,把偶數二四六八十加起來是三十,是地數。天數加地數是五十五,是天地之數。
74、《乾》卦六爻,每得一爻要揲九次,揲一次按四根草一組來分,九次共分草三十六根。六爻乘三十六,得草二百十六根,稱《乾》之策。《坤》卦六爻,每得一爻,要揲六次,每揲一次,按四根草來分,六次共分草二十四根,六爻乘二十四,得草二百四十四根,為《坤》之策。《乾》《坤》的策數,是草的重複說的,不是有這麼多的草。《乾》《坤》的策數加起來是三百六十,約與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相當。期:一年。乾坤為天地,故乾坤的策數與天地循環一年的日數相當。
75、《易經》分上經下經為二篇。《易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陽爻與陰爻各為一百九十二爻。得一陽爻,要揲九次,每次按四根一組來分,九次為四九三十六策。一百九十二陽爻乘三十六策,得六千九百十二策。得一陰爻,要揲六次,每次按四根一組來分,四六得二十四策。一百九十二陰爻乘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兩共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
76、四營:四次演算,即上文指的:一,分而為二以象兩;二,掛一以象三;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歸奇於扐以象閏。經過這四次演算稱一變。
77、十有八變而成卦:上面指出四揲成一變,又三變成一爻,六爻十八變成一卦。先說一變,按照上文的四揲,即四次演算,把上面的蓍草多餘的夾在手指中;再把下面的草同樣處理,把多餘的草夾在手指中。不算夾在手指中的草,一變畢,結果:一,餘四十四策;二,餘四十策。二變,以一變所余之策再同樣演算,二變畢,結果:一,餘四十策;二,餘三十六策;三,餘三十二策。三變,以二變所余之策來演算,三變畢,結果:一,餘三十六策,九揲之,即按四策一組來分,得九組,是為九,是為老陽,為可變之陽爻。二,餘三十二策,八揲之,即按四策一組來分,得八組,是為八,是為少陰,是為不變的陰爻。三,餘二十八策,七揲之,得七組,是為七,是為少陽,是為不變之陽爻。四,餘二十四策,六揲之,得六組,是為六,是為老陰,是為可變之陰爻。經過三變,有得出四種之可能,實際上只能得四種中的一種,如得三十六策,即得出陽爻,為九。如得出二十四策,而得出陰爻,為六。這樣,經過三變,得出一爻。經過十八變,得出六爻,即成為一卦。
78、八卦而小成:八卦指三爻所成的八個卦,占時要爻六才成一卦,所以三爻只是小成。
79、酬酢:用酒來回敬,也指應對。
第十章
【原文】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佔80。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81。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82。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83。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84。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85。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86。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第十章 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此章亦虛誇《易經》之作用,認為:《易》之本身則有三至,即「至精」、「至變」、「至神」,故聖人於《易》有四尚,即「尚其辭」、「尚其變」、「尚其象」、「尚其占」。)
【譯文】
《易經》有聖人之道四個:用它來談論的看重它的卦爻辭,用它來行動的看重它的變化,用它來製造器物的看重它的卦象,用它來卜吉凶的看重它的占問。因此君子將有所作為,將有所行動,用言語來問它。它接受人家的問,它的回報像迴響。不分遠近幽深,遂即知道未來的事。不是天下的極精,誰能達到這樣。(六爻中)的三數或五數的變化,有交錯綜合的爻位次數。通曉它的變化,遂即成為反映天下事的文辭;極盡卦爻的位數,遂即確定天下事物的象。不是天下的最善變化的,誰能達到這樣。《易經》本來是沒有思慮的,沒有作為的,寂靜不動,但(用真誠)感動它,遂能通曉天下的事。不是天下最為神妙的,誰能達到這樣。《易經》,是聖人的所以極深入而研究它的微妙處。正因為它幽深,所以能夠貫通天下人的意志;正因為它微妙,所以能夠成就天下的事務;正因為它神妙,所以不急而快,不行動而到來。夫子說:「《易經》有聖人的道四個」的,就是這個說法。
【注】
80、言:指談論事物。辭:卦爻辭。談論事物的要從卦爻辭取得決定。變:卦爻辭的變化,用卦爻辭來決定行動。象:卦象,參考卦象來製造器物,見《繫辭》下。占:用蓍草的演算來問吉凶。
81、來物:未來的事。
82、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周易本義》:「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錯者交而互之。綜者總而挈之。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
83、天下之文:指卦爻辭,是說明天下事物凶吉的文辭。天下之象:指卦象,用來說明天下事物的變化的。
84、卦爻辭本身是無思無為的,要人去占問它,人的誠信感動它,就能通天下事物的吉凶。
85、研幾:研究事物顯現以前的微露苗頭,「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
86、神:神妙,指先見,事物還沒有出現,已經看到,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實際是沒有出現,但已看到苗頭。
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87,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88。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89。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90。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91。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92。
右第十一章(此章言聖人用《易經》以啟其智,以明其德,以決其疑,以成其業,以制其法,以利其民,皆虛誇之詞。然其論陰陽開闢之道尚可取也。)93
【譯文】
夫子說:「《易經》是做什麼的呢?《易經》是開創事物,成就業務,襄括天下的道理,象這樣而止的。」因此聖人用來通曉天下人的意志,用來確定天下的事業,用來決斷天下人的疑惑。所以蓍草占問的好處是圓滿而神妙,卦象的好處是方正而智慧,六爻的意義在於用變化來告人。聖人用它來啟發自己的心,退下來把它隱藏在秘密處,吉和凶與民同樂同憂。(用蓍的)神妙來知道未來,(用卦的)智慧來記住往事,誰能達到這樣啊!古代的聰明智慧神武而不殘暴的人吧。因此明曉天道,細察人間事由,用蓍草占神物來作為引導人民行事。聖人用它時極為虔敬,來表示它具有神妙明智的好處。所以,閉藏的叫做坤,開展叫做乾,一閉一開叫做變化,(開閉出入)往來不停叫做通,出現的物叫做象,具有形體的叫做器,制裁象和器來利用它叫做效法,在利用它時或出或入有所改動,人民都用它叫做神妙。
【注】
87、開物成務:開創事物,如《繫辭》下說:「為舟楫,蓋取諸《渙》。」認為《渙》卦里已經開創了舟楫。成就業務,如《易》講事的吉凶,照吉事雲做,成功了就是成務。
88、蓍之德圓而神:用蓍草來占吉凶,或吉或凶沒有一定,所以是圓滿而神妙。卦之德方以知:卦辭有一定,所以是方正而智慧,跟蓍占不定的不同。德是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指蓍和卦所具有的好處。六爻講變化的,易指變易,貢指告。
89、洗:《釋文》及《周易集解》本作「先」,猶先導,啟發。退藏於密:即從卦爻辭得到啟發後,先保密,不加宣揚。吉凶與民同患:指導人民趨吉避凶。同患,同憂樂,凶同憂,吉同樂,這裡當省「樂」字。
90、叡(音瑞)知:智慧而有遠見。知,同智。殺:殘暴。
91、齋戒:指誠敬。神明其德:神指蓍之德圓而神,明指卦之德方以智。即用蓍和卦來知來藏往。
92、闔戶謂之神:指地的靜而閉藏。辟戶謂之乾:指天的春雷驚蟄等。一闔一閉謂之變:指卦爻辭反映自然和人事的變化。往來不窮謂之通:指這種開闔變化是無窮盡的,懂得它才通。見乃謂之象:事物出現了用卦來表示叫象,如用乾來表示天。器:有具體形象的叫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如根據《渙》卦來製造即是。利用出入:指在製作時有改進。
93、朱熹《周易本義》里不分章,與下章連為一章。高亨《周易大傳今注》里分章,並作了下面的說明。
【原文】
是故《易》有太極94,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功成器95,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96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97,聖人則之。《易》有四象98,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右第十一章此章專言卜筮。(右第十二章。此章言聖人受河圖之啟示,借蓍草之神靈,制定筮法,創作《易經》,以仿效宇宙形成之過程,象徵天地日月四時諸種現象之變化,探求複雜隱晦深奧遙遠之事物,定其吉凶,以指導人之行動,亦虛誇之詞也。)
【譯文】
所以,《易經》有太極,(是宇宙的本體),因此生出兩儀,(是天地)。兩儀生出四象,(是四時)。四象生出八卦,(擴展為六十四卦),來確定事物的吉凶,(使人趨吉避凶),產生大事業。所以用象來效法的沒有比天地更大的。地位崇高,沒有比富貴(而居君位)更大的。具備物品來供採用,建立功業,製成器具,用來供天下人利用,沒有比聖人更偉大的了。探求深奧,索求隱秘,勾出沉物,推究遠事,來確定天下事物的吉凶,使人奮勉來完成天下的事業的,沒有比蓍占龜卜的作用更大的了。所以天生蓍龜神物,聖人仿效它。天地變化,聖人效法它。天垂示各種象,現出或吉或凶,聖人用卦象來仿效它。黃河裡出現圖,洛水裡出現書,聖人仿效它。《易經》有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爻象。用來顯示事物的剛柔變化。在卦爻上繫上辭語,用來告人的。在卦爻上確定吉或凶,是用來決斷的。
【注】
94、大極:即太極,指原始混沌之氣。
95、《周易大傳今注》:「『功』字今本脫,《漢書·貨殖傳》引《易》曰:『立功成器。』今據增。」
96、亹亹(音尾):勤勉。
97、河出圖,洛出書:說黃河裡出圖,伏羲仿照它作八卦。洛水裡出書,大禹仿照它作《洪笵》。《周易大傳今注》認為河圖洛書,當是黃河圖、洛水圖,載入《尚書·顧命》篇。這裡講的已經轉變為神話。
98、《易》有四象:見上76注。四象指少陽、老陽、少陰、老陰。老陽即「九」。老陰即「六」。
第十二章
【原文】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99,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縕邪100!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101。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右第十二章(右第十三章 此章言《易經》能充分反映人之思想、言論與活動,又能反映天地萬物之變化,而人類事業在於利用道與器而加以變通,《易經》之卦爻象及卦爻辭足以指導人去作此種事業。102)
【譯文】
《易經》說:「從天護佑他,吉,沒有不利。」夫子說:「『佑』,就是幫助。天所幫助的,是順;人所幫助的,是信。行動信,思想順,再加上尊重賢人。因此從天幫助他,吉,沒有不利。」 夫子說:「書里不能完全記下所說的話,說話不能完全表達要說的意思。」然則聖人的意思,它不可以完全看到嗎?夫子說:「聖人創立象來完全表達他的意思,設立卦來完全揭示他的真偽,繫上辭來作為完全盡意的話,加以變通來得到全部好處,推演它、疏通它,使它完全達到便利,催動它,驅使它,使它盡情發揮神奇。」 乾坤兩卦,是《易經》的精妙之所在吧!乾坤排列組合,則《易經》道便確立在於其中了。乾坤毀,就無從看見《易》道。《易》道看不見,那麼乾坤也就接近熄滅了。所以形象以上的抽象道理叫做道,形象以下的具體東西叫做器,加以變化而改制叫做變,加以推行叫做通,拿它實施於天下民眾之中,叫做事業。所以象,聖人有了用來看到天下事物的繁雜,比擬它的形容,用象來顯示它作為合宜的事物,所以叫做象。聖人有了用來看到天下的變動,而看到它的會通,來推行它的典章制度,繫上卦爻辭來斷定它的吉凶,所以稱做爻。極盡天下事物的繁雜的在於卦,鼓動天下事物的變動的在於辭,變化而加以制裁的在於變,推行它的在於通,神妙而明曉運用它的在於人,靜默而作成它,不說而使民信從,在於德行。
【注】
99、履信:實行誠信。
100、緼:緼藏。
101、息:熄滅。
102、此章朱熹沒有說,此引自《周易大全今注》。
周易繫辭傳(下)
第一章
【原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1。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2。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3。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趨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4。天地之道,貞觀者也5。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6。夫乾,確然示人易矣7。夫坤,隤然示人簡矣8。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9。
右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凶、造化、功業。(此章首論《易經》之義蘊與功用,次論聖人守位治民之要點。)
《譯文》
八卦成為一列,(有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物的象,)象就在它的中間了。由八卦重疉為六十四卦,論爻的話包括在它中間了。(陽爻的剛,陰爻的柔,)剛柔二爻相互推移,卦爻的變化就在其中了。把辭語連繫在卦爻後面而告訴人,人的行動也就在其中了。吉、凶、悔、吝,是從人的行動中產生出來的。剛和柔,是確立(陰爻陽爻的)根本,(是確立天地萬物分陰分陽的根本)。變通,是(天地萬物的變通)趨向四時。(人的行動的變通),趨向時機,吉凶,(正則吉,不正則凶),是以正取勝的。天地的道,是以正示人的。日月之道,以正的光明照耀的。天下人的行動,端正在一個道上。乾,剛健地對人顯示它的平易了。坤,柔順地對人顯示它的簡約了。爻是仿效這天地之道的。象是形象這天地之道的。爻和象在卦內變動,吉和凶在卦外顯現。聖人的思想感情從卦爻辭中顯現。天地的大德叫生長萬物,聖人的大寶叫王位。憑什麼來守住王位叫仁德。憑什麼來使人歸附叫財。整理財政,端正制度法令,禁止人民為非作歹叫做義。
【注】
1、八卦由爻構成,但用爻來分別事情的吉凶等,是在六十四卦中,所以說爻在六十四卦中。
2、在六十四卦中,爻有變動,陰爻變陽爻,陽爻變陰爻,成為另一卦,所以說剛柔相推。
3、命:告。動:指人的趨吉避凶的行動。
4、貞勝:以正為勝,正則吉,不正則凶。
5、貞觀:以正示人。觀,示也。
6、貞夫一:正於一,一指天地之道,以合於天地之道為正,即以合於自然規律為正確。
7、確然:剛健地。易:平易。
8、隤(音頹)然:柔順地。
9、正辭:端正制度法令的條文。
第二章
【原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10,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11。包犧氏沒,神農氏作12,斲木為耜,揉木為耒13,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14。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15。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16。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17。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18。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19。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20。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21。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22。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23。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24。
右第二章此章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此章論述包犧作八卦及古人觀象制器之事。作者將傳說中原始社會人物視為歷史上之帝王,將勞動人民之創造發明記在此輩帝王聖人名下,將勞動人民之智慧與實踐歸功於卦象之啟示,純是唯心主義之歷史觀。此乃由於作者之階級立場與歷史局限也。25)
【譯文】
上古伏羲氏的統治天下,他抬頭就觀察天象,俯身就觀察地形,觀察飛禽走獸的紋理,與地上的植物,近的取自身體,遠的取自各物,於是開始創作八卦,(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進行交易,使各得所需,然後退去。這象),來會通神妙明顯的(天地萬物的)的德性,(用八卦來)分類區別天地萬物之情狀。他發明了編結繩子的方法而織成羅網,用網來打獵捕魚,大概是取自《離》卦。伏羲氏去世之後,神農氏繼之而興。他砍削樹木製成鋤,揉彎木干製成犁,這種耕耘工具的好處,是可以教導天下百姓耕作生產。這大概是取自《益》卦。他又在日中建立集市,招引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貨物,大概是取自《噬嗑》卦。神農氏去世之後,黃帝、堯、舜又先後繼之而興起。他們通曉事物和前人創造的器物、制度,使百姓不懈努力,加上神妙的改作,使百姓方便有用。《易》道行不通時就變,變了就會行得通,行得通就能夠長久。所以從天幫助它,吉而無不利。黃帝、堯、舜作衣裳下垂而天下治,大概是取自《乾》卦《坤》卦。他們挖空樹木製成舟船,削尖木材製成槳楫,舟船槳楫的好處,是可以渡過江河,直達遠方,從而使天下人得利,大概是取自《渙》卦。他們用牛馬駕車,拖運重物,直達遠方,從而使天下人得益,大概是取自《隨》卦。他們設置雙重門戶,夜間敲梆警戒,以防備暴徒強盜,大概是取自《豫》卦。他們截斷木材做成杵,挖開地面做成臼,杵臼的好處,是可以讓萬民得益。這大概是取自《小過》卦。他們加弦於彎木製成弓,削尖木材做成箭,弓箭的好處,是可以用威力來懾服天下。這大概是取自《睽》卦。上古的人居住在洞穴和野外,後世聖人改用房屋,改變了人們的居住方式,上有屋樑,下有牆壁,用來躺避風雨,大概是取自《大壯》卦。上古人的喪葬,只用柴草厚厚地包裹遺體,掩埋在荒郊野地里,不堆土做墳,也不種樹,服喪的期限也沒有定數。後世聖人改用棺槨,改變了人們的喪葬習俗,大概是取自《大過》卦。上古的人用繩結來記數處理事務,後世聖人用文字來代替它,刻在竹簡之上,改變了人們的記事方法,百官用它來處理政務,萬民用它來明察事理。這大概是取自《夬》卦。
【注】
10、包犧氏:即伏羲氏。相傳原始社會中進入漁獵時代的氏族,已經能夠結網來捕捉鳥獸和捕魚。《繫辭傳》作者認為伏羲氏始作八卦。又認為伏羲氏作六十四卦,所以說他的作網,大概是從《離》卦來的。
11、罔罟:網,罔罟,也就是羅網。佃:捕鳥獸。漁:捕魚。《離》:即《離》卦,離上離下。《周易集解》:「虞翻曰:『離為目,巽為繩。目之重者唯罟轅,故結繩為罟』。」《離》卦是離上離下,是重離。離為目,重目為網。 12、神農氏:指原始社會中開始從事農業的氏族。
13、斲(音斫):削。耜(音四):古代的木鋤,形狀似鍬。耒(音累):古代耕地的曲木,即犁。
14、《益》:《益》卦震下巽上。《說卦》:「巽為木」,「震,動也。」木鋤、木犁在地上動土,為耕田之象。
15、《噬嗑》:《噬嗑》卦震下離上。《說卦》:「離為日」,「震,動也。」眾人在日下往來,為日中為市。
16、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集解》:「《九家易》曰:『至乎黃帝始製衣裳,垂示天下。」《乾》《坤》:同上:「《九家易》曰:『衣(上衣)取象《乾》,居上復物,裳(下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17、刳(音古):挖空。剡(音掩):削尖。《渙》卦坎下巽上,《說卦》:「巽為木,坎為水。」木船在水上,為舟楫之象。
18、服、乘:駕車。引重:拉重物。致遠:行遠路。《隨》:《隨》卦震下兌上。《國語·晉語》:「震,車也。」《說卦》:「兌為羊」。為羊有牲畜意,引申為牛馬駕車。
19、暴客:指盜賊。《豫》:《豫》卦坤下震上。地下雷上,擊柝巡行地上,動而有聲於地上。
20、《小過》:《小過》卦艮下震上。《周易集解》:「虞翻曰:『艮為小木』。『故斷木為杵。坤為地,艮手持木以缺坤三,故缺地為臼。艮止於下,臼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故取諸《小過》。』」
21、《睽》:《睽》卦兌下離上。《周易集解》:「虞翻曰:『兌為小木。』」小木為弓。離為繩:即「弦木為弧」。
22、宮室:房屋。棟:屋樑。宇:屋邊牆壁。《大壯》:《大壯》卦乾下震上。乾為天,野外的天似穹盧,比房屋。震比雷雨,像房屋可以避風雨。
23、槨(音果):套在棺外的外棺。《大過》:《大過》卦巽下兌上,巽內兌外。巽為木,指棺槨,兌為澤,指坑,像墓穴,指棺槨在墓穴中。
24、書契:文字。《夬》:《夬》卦乾下兌上,兌為小木。《說卦》:「乾為金。」金屬指刀,刀刻木簡為書寫記事。
25、引自《周易大全今注》。
第三章
【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26;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右第三章 (此章言《易經》之卦爻象及卦爻辭可以體現人事之吉凶悔吝。)
【譯文】
所以《周易》一書,它的內蘊是卦象,卦象是用卦來象事物。彖是裁斷。爻是仿效天下萬物的變動。所以人的行動就會產生吉凶、悔恨、羞辱等不同的結果。
【注】
26、彖:判斷,判斷卦辭的話。材:通「裁」,即裁斷的意思。
第四章
【原文】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譯文】
陽卦(指震、坎、艮,皆為兩陰爻,一陽爻)中陰爻多,陰卦(指巽、離、兌,皆為兩陽爻,一陰爻)中陽爻多。那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陽卦以奇為主,(震、坎、艮都 是五劃,是奇數)。陰卦以偶為主,(巽、離、兌都 是四劃,是偶數)。這兩者各自說明什麼德性品行呢?陽卦一君二民,(震、坎、艮皆只有一陽爻代君,兩陰爻代民,一君統治眾民),是君子之道。陰卦兩君而一民,(巽、離、兌三陰卦皆兩陽爻代君,一陰爻代民,二君統治一民,即一民受多君的剝削),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原文】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27」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28,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29,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30,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31。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右第一節32
【譯文】
《易經》說:「熱鬧地來往,朋友聽從你。」夫子說:「天下人想什麼,考慮什麼?天下人走不同的路,到達同一個地方;經過多種考慮,達到同一個目的。天下人想什麼,考慮什麼?太陽落去月亮就升起,月亮落去太陽就升起,太陽月亮互相推移產生光明。寒天過去了暑天就到來,暑天過去了寒天就來,寒天和暑天互相推移而確定一年。過去的是屈退,到來的是伸進。屈退和伸進互相感應交替產生利益。尺蠖的屈退,是求得伸進。龍蛇的蟄伏,是用來保存身體。精通事物的義理,進入神妙的境地,用來達到運用。利用所學,來使自身安好,用來提高才德。超出以上講的,未曾知道別的。徹底研究事物的神妙,知道事物的變化,這是盛德。
【注】
27、此引《咸》卦九四爻辭。憧憧:狀往來的熱鬧。朋:朋貝,指錢幣。思:語助詞。原指商人往來經商,賺了錢。《繫辭》傳作者另作解釋,作朋友跟從你。
28、一致:目的一致。百慮:多種打算。
29、信:同伸。
30、尺蠖:屈伸之蟲,行動時先一屈,再一伸前進。
31、未之或知也:未有知之也。或:有。
32、分節:據《周易大傳今注》。
【原文】
《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33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34
右第二節
【譯文】
《易經》說:「絆倒在石子上,手撐在有剌木上,進到房裡,不見他的妻,凶。」夫子說:「不該絆倒而絆倒,名必受辱。不該撐而撐的,身必危險。既受辱並且危險,死期將到,妻豈可得見啊!
【注】
33、引文見《困》卦六三爻辭。
34、其:豈。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35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36,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37
右第三節
【譯文】
《易經》說:「公在高城牆上用箭射鷹,射中了,沒有不利的。」夫子說:「隼,是一種禽鳥,弓矢是一種工具。射它的是人。君子身上藏著工具,等待時機才發動,哪會有什麼不利?一旦行動,毫無阻礙,所以出動一定有收穫。說到有現成的工具然後再發動的。」
【注】
35、引文見《解》卦上六爻辭。
36、括:阻塞。
37、語成器而動:《周易正義》:「語論有見(現)成之器而後興動也。」
【原文】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38,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39,此之謂也。」
右第四節
【譯文】
夫子說:「小人不以不仁為恥,不怕行為不義,不看見利不勸勉,不看見威嚴不懲戒。假如受到小的懲處而能大加警戒,這是小人的幸運。《易經》說:『拖著腳枷,遮住腳趾,無害。』即這個說法。』」
【注】
38、勸:勉力。
39、引文見《噬嗑》卦初九爻辭。
【原文】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40
右第五節
【譯文】
(夫子說):「不積累善行不足以成名聲,不積累惡行不足以滅身。小人認為小善為無益而不行,認為行小惡為無害而不改正,故惡行積累而不可掩蓋,罪行積大而不可赦。所以《易經》曰:『帶著頸枷遮住耳朵,凶。』」
【注】
40、引文見《噬嗑》卦上九爻辭。
【原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41
右第六節
【譯文】
夫子說:「危險的,由於過去平安地處在他的地位(忘記危險)。滅亡的,由於過去保持他的存在(忘記滅亡)。變亂的,由於過去有他的治理(忘掉變亂)。因此君子平安時不忘掉危險,存在時不忘掉滅亡,治理時不忘掉變亂,所以身體平安而國家可以保存。《易經》說:『將亡!將亡!寄託於茂盛的桑樹。』」
【注】
41、引文見《否》卦九五爻辭。按《否》卦指「將亡!將亡!寄托在包草和桑枝上。」苞草、桑枝是柔弱的,不可靠。這裡把「苞桑」解作「茂盛的桑樹」,認為可靠,與《否》卦原意不同,再說桑樹不同松柏,還不一定可靠。
【原文】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 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42
右第七節
【譯文】
夫子說:「品德淺薄而地位尊高,知慧狹小而圖謀宏大,力量微弱而肩負重任,很少有不召來災禍的。《易經》說:『鼎折斷了腳,弄灑了公的粥,濕漉漉粘乎乎的一片,凶。』說是擔負不了他的任務。」
【注】
42、引文見《鼎》卦九四爻辭,對這個爻辭,有不同解釋,見爻辭注說明。
【原文】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43。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44
右第八節
【譯文】
夫子說:「知曉一點預兆,它是神妙吧!君子結交上級不諂媚,結交下級不輕慢,他是知曉預兆吧。幾,是有點事物變動的微小徵兆,是吉凶預兆。君子看到預兆就行動,決不等到一整天。《易經》說:『堅如石,不到一整天(就變柔),占問吉。』堅如石,何用整一天,斷然可以知道了。君子知道細微的,知道明顯的,知道柔婉的,知道剛健的,是萬民的希望。」
【注】
43、幾:預兆。今本無「凶」字。《漢書·楚元王傳》引有「凶」字,今補。
44、引文見《豫》卦六二爻辭。介:堅。寧:猶何。
【原文】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45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46
右第九節
【譯文】
夫子說:「顏家的兒子顏回,他大概差不多了吧?有不善沒有不知道,知道了沒有再重犯的。《易經》說:『走不遠就回來,沒有大問題,大吉。』」
【注】
45、殆:大概。庶幾:近乎,差不多,指對品德修養已經達到很高程度。
46、引文見《復》卦初九爻辭。祇:大。
【原文】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47。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48
右第十節
【譯文】
「天地的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普遍化生,男女和動物兩性的構精,萬類化生。《周易》說:『三人同行就虧損一人;一人獨行就得到他的朋友。』說是達到一致。」
【注】
47、絪緼:指氣的盛而交融。醇:平均,普遍。
48、引文見《損》卦六三爻辭。致一:達到一致。
【原文】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49,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而動,則民不與也50。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51
右第十一節右第五章(此章記孔丘釋《易經》爻辭共十一條。)
【譯文】
夫子說:「君子在身子安定以後才行動,心平靜以後才說話,交情確定以後才求他幫助。君子講求這三條,所以得到保全。相反,如果冒險去行動,別人就不會贊助他。懷著恐懼說話,人們就不會響應他。如果沒有友誼去求人,人們不幫助他。沒有人去幫助他,傷害他的人就來了。《周易》說:『沒有人幫助他,有人攻擊他。有心不定,凶。』」
【注】
49、易:平易,指平靜。
50、與:讚許。下「與「字作幫助。
51、引文見《益》卦上九爻辭。恆:持久,指堅定。
第六章
【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52?乾,陽物也;坤,陰物也53。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54,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55。其稱名也,雜而不越56。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57?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58。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59。因貳以濟民行60,以明失得之報。」
右第六章此章多缺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此。(此章首言《易經》卦爻之陰陽,可以像天地萬物之陰陽兩性,次言卦爻辭之特點及其功用。)
【譯文】
夫子說:「(八卦中的)《乾》《坤》兩卦,大概是《周易》的門吧。」乾卦為陽,坤卦為陰。陰陽的德性相結合,而陽剛陰柔各有本體,從而形成八卦或六十四卦,用來體察天地的創造萬物,用來會通神妙明顯萬物屬性。《易經》六十四卦所稱道的名物,繁雜卻不逾越。在考察它的事類,豈有衰世的意味嗎?《周易》明顯過去,察考未來,使細微的顯露,幽隱的明白,開卷正名。辨別事物作出正確的言論,加上判斷,都已具備了。它的標舉名稱雖然細小,它用來指同類事物是大的。它的用意是深遠的,它的辭語是有文採的,它的話曲折而中的,它講的事直而含蓄,因人的疑惑(通過占詞)來完成人們的行動,用來說明或得或失的預報。」
【注】
52、其:大概。《易》之門:即通過乾坤可以了解《易經》中有關陰陽、剛柔變化的道理等。
53、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乾是三個陽爻構成,坤是三個陰爻構成。
54、德: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乾坤的德即陽和陰。合德即陰陽配合。剛柔有體:陽為剛,陰為柔,剛柔成為乾坤的本體。
55、體:體察。天地:即乾坤。撰:創作,指天地創作萬物。通:通曉。神明之德:天地神妙而明顯的屬性。天地化育萬物是神妙的,天地所化育的萬物,又是明顯的,這種化育萬物又成為天地的德性。
56、稱名:指六十四卦之名。雜而不越:複雜而不相逾越,各有界限。
57、稽:考。類:事類。考六十四卦所指的事類,大概有指衰世之意。
58、微顯闡幽:據高亨《周易大傳今注》考證,當作「顯微而闡幽」。即使微的顯,幽的明。開而當名:開卷而事物與卦名相當。辨物正言:辨別事物而正確發言。斷辭則備:判斷的辭備有吉凶。
59、肆而隱:直而隱蔽,言吉凶是直,但為什麼是吉凶又隱蔽。
60、貳:指人因疑惑去占問。濟民行:看了卦爻的或吉或凶。成就人的或行或止。
第七章
【原文】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61?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62,《謙》,德之柄也63,《復》,德之本也64,《恆》,德之固也65,《損》,德之修也66,《益》,德之裕也67,《困》,德之辨也68,《井》,德之地也69,《巽》,德之制也70。《履》,和而至71,《謙》,尊而光72,《復》,小而辨於物73,《恆》,雜而不厭74,《損》,先難而後易75,《益》,長裕而不設76,《困》,窮而通77,《井》,居其所而遷78,《巽》,稱而隱79。《履》以和行80,《謙》以制禮81,《復》以自知82,《恆》以一德83,《損》以遠害84,《益》以興利85,《困》以寡怨86,《井》以辨義87,《巽》以行權88。
右第七章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此章言《易經》作者似有憂患,以《履》《謙》《復》《恆》《損》《益》《困》《井》《巽》九卦之卦義說明其論點。按其所說卦義多不合經意。)
【譯文】
《周易》的興起,大概在中古時代吧?創作《周易》的人,大概有憂患吧?因此,《履》卦,是修養道德的基礎;《謙》卦,是修養道德的柄;《復》卦,是修養道德的根本;《恆》卦,是鞏固道德的前提;《損》卦,是修養道德的方法;《益》卦,是擴充道德的途徑;《困》卦,是辨別道德的要領;《井》卦,是保持道德的地位;《巽》卦,是調節道德的規範。《履》卦,使人和順而達到禮;《謙》卦,使人被尊敬而更光明;《復》卦,使人在微小之處就能辨別事物的善惡;《恆》卦,教人在邪正相雜中修德不倦;《損》卦,教人先難而後易;《益》卦,教人不斷增進道德而不造作;《困》卦,教人身處困境而道德通順;《井》卦,教人安居其位而施德於人;《巽》卦,教人處事得宜而不顯露形跡。《履》卦,用和來行動;《謙》卦,用來照禮行動;《復》卦,用來自知過失:《恆》卦,用來專一於德行;《損》卦,用來避開害處;《益》卦,用來興利;《困》卦,用來減少怨恨;《井》卦,用來明辨正義;《巽》卦,用來隨時應變。
【注】
61、中古:指商周時代。
62、《履》,德之基:《履》指禮,禮是德行的基礎。
63、《謙》,德之柄:謙虛能執行德行,故稱柄,柄可執。
64、《復》,德之本:復是回來,回到善上,是德行的根本。
65、《恆》,德之固:恆指堅持德行,久而不變,故稱德行的堅固。
66、《損》,德之修:損是減少過失,所以是德行的修養。
67、《益》,德之裕:益是增進善念美行,所以是德行的擴大。
68、《困》,德之辨:困是處境窮困,那末有德或無德,就可以辯明。
69、《井》,德之地:井水養人,像德行所處的地方。
70、《巽》,德之制:巽是謙遜,德行以謙遜作制裁,合于謙遜的才有德。
71、《履》,和而至:履講行動,要講禮,禮要和,和了才到達禮。
72、《謙》,尊而光:尊讀為撙:謙抑。謙是抑損自己的光榮。
73、《復》,小而辨於物:復指回來,回到善上,從小事做到,遍及一切事物。辨通遍。
74、《恆》,雜而不厭:恆指長久。雜讀為匝,周遍,長久做好事,始終不倦。
75、《損》,先難而後易:損是減少過失,先減難減的,後減易改的。
76、《益》,長裕而不設:益是使人受益,就長久寬裕,出於自然而不是有意設施。
77、《困》,窮而通:困是貧困,身貧困而道通。
78、《井》,居其所而遷:井水可養人,指處在可以養人的地位而施德於人。
79、《巽》,稱而隱:巽是退讓,有所稱說,只說自己不是退讓,不說自己是退讓,這是隱。
80、《履》以和行:履指行動,用和來行動。
81、《謙》以制禮:用謙讓來制定禮節。
82、《復》以自知:復指回到行善,是出於自覺。
83、《恆》以一德:恆久指專一於德行。
84、《損》以遠害:損指減少自己的過失,可以避免禍害。
85、《益》以興利:益是增加做好事,即興利。
86、《困》以寡怨:貧困而守道,不做壞事,就少結怨。
87、《井》以辨義:井水養人,養人是義,不養人是不義,所以通過它來分辨義與不義。
88、《巽》以行權:巽是退讓,退讓不明說退讓,即說不是退讓,這是一時權宜之計。
第八章
【原文】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89,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90。其出入以度外內,使之懼。又明於憂患與故91。無有師保,如臨父母92。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93。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右第八章(此章言《易經》卦爻之變化無常,卦爻辭之義理有常,可以指導人事,但在人之善於體會運用。)
【譯文】
《易經》作為書是不可離開的,作為講的道是屢屢變化的,它變動不定,(這種變動)周遍流轉在六位之間,(六爻的變化)在上位或下位,沒有一定。(六爻的陽爻為剛,陰爻為柔),或剛變為柔,或柔變為剛,互相轉換,不可作為定規,只要適應變就變。它的出於本卦,入於變卦,計量從外卦到內卦的聯繫,(定出吉凶,)使人警惕。又使人明白憂患與事故。雖沒有師保的教導和監護,如見父母在上。開始按照它的卦爻辭來考較它的道理,既而有了規範。。假如不是明曉的人,那麼《易》道是不會憑空貫徹的。
【注】
89、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六虛指六爻之位。不居:指不停在那一位。六爻的變動是不定,周遍於六爻之內,每一爻都可變。
90、上下:六爻或上爻變,或下爻變,不定。剛柔:六爻或剛變柔,或柔變剛,也不定。不可為典要:因此不可以哪種變作為定規。唯變所適:哪個爻適於變就變。
91、出入:在占蓍時先求得兩個卦,先得的卦稱本卦,後得的卦稱稱變卦(古人稱之卦)。兩卦比較,找出兩卦中不同的爻來看爻辭,定吉凶,即出於本卦,入於變卦。外內:本卦為內卦,變卦為外卦,兩卦比較而找出不同的爻來,即度外內。知懼:找出爻辭,看了爻辭上說的吉凶,知道警惕,要趨吉避凶。凶指憂患、事故。
92、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周易集解》:「干寶曰:『雖無師保切磋之訓,其心敬戒,常如父之臨已者也。』」 師保:古代負責教導貴族子弟的師傅或監護人。
93、率:遵循,順著。辭:卦爻辭。揆其方:考量《易經》所講的道理。揆,推測揣度。典章:規範。
第九章
【原文】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94。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95。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96。初辭擬之,卒成之終97。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98。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99。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100。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右第九章 (此章言六爻之特點,但均非通例,《易經》本少有通例。)
【譯文】
《易經》作為書,(對待一個事物),考察事物的開始,探求事物的終結,用作研求一事物的整體。六爻的相互交錯,是像它一定時期內的事物。光看它初爻,難以知曉,看了它的上爻才容易明白,是看了本末。初爻的爻辭比擬事物的開始,最後(上爻的辭)確定事物的結局。至於錯雜它的物象,陳述它們的性質,分辨它們的是非,那末不是中間二、三、四爻就不能完備。還是也求存亡吉凶,也就安坐而可知了。聰明的人看了它的卦辭,對全卦的意思就領悟一大半了。倒數第二爻和倒數第四爻起到同樣作用而位置不同,它的吉也不同。倒數第二爻多稱譽,比較靠近;倒數第四爻多怕懼,比較離遠。陰柔的道對離遠的不利。它的(倒數第二爻)主要是無害,它的作用是柔順而居中位。倒數第三爻和倒數第五爻同樣作用而位子不同。倒數第三爻多凶,因為位子居賤;倒數第五爻多功效,因為位子尊貴。這兩爻尚是陰柔的危險,尚是陽剛的好吧?
【注】
94、原:察。要:求。質:整體。
95、雜:錯雜。時物:一定時間內的事物。
96、初:初爻。上:上爻。本末:初爻為本,上爻為末。
97、初辭:初爻辭。卒:上爻辭。
98、撰德:論述德性,論述物的屬性。中爻:倒數第二、三、四、五爻。
99、噫:抑。要:求。居:猶安坐。
100、近也:《周易大傳今注》:「近上疑當有遠字,近指多譽,遠指多懼。」
第十章
【原文】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101。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102,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103。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右第十章(此章言《易經》包括天地人之道,能示人以吉凶,按多虛誇之詞。)
【譯文】
《易經》作為書,內容廣大,一切都具備,無所不包。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有天地人三才再加重複,故成為六爻。六爻不是別的,(倒數初、二爻象地,倒數三、四兩爻象人,倒數五、六兩爻象天),是天地人三才的道。天地人之道有變動,故稱為爻。六爻各有類別,故稱為物。物交互錯雜,故稱為文。夾雜得恰當的生吉,夾雜得不恰當的生凶。
【注】
101、三才:指天地人。兩之:加一倍。六:指六爻。
102、等:類別。
103、雜:指陰陽剛柔交錯而成卦爻辭。
第十一章
【原文】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104。危者使平,易者使傾105。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右第十一章(此章言《易經》可能作於殷末世,與文王之事有關,故多警惕自危之詞。)
【譯文】
《周易》的興起,大概是在殷朝末年,周國(族)德業隆盛的時候吧?大概是在周文王受到殷紂王迫害的時候吧?所以它的卦爻辭多有憂危之義。警惕自危可以使它平易,知平易能使它傾危。這個道十分弘大,一切事物都不例外。始終保持警懼,其要旨在善於補過,這就是《易》的道。
【注】
104、危:指文王被紂王囚禁,所以怕危亡。
105、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知危則戒懼,才能平安,知平易則偷安,才會傾危。
第十二章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106。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107。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108。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109。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110。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右第十二章(此章言天道易是有險,地道簡中有陰,人須研究此種現象,方能占其吉凶。《易經》能告人以吉凶,但吉凶在於人之才德及人與人的關係。末言人之心術不同,則其辭不同,聽其言可以知其人。)
【譯文】
乾是天下最剛健的,它的德行是永久平易,卻告人以險險之事。坤是天下最柔順的,它的德行是永久簡約的,卻告人以險阻之事。因此能在心裡察閱(天地之道),能能夠研究各種考慮,解人之慮,決定天下之事的吉凶,促使天下之人勤勉不息。所以,遵循《周易》的變化之道有所作為,照吉物去做就有祥瑞。通過卦爻的象徵,就能知曉制器的方法,通過占問預知未來。天地各居上下之位,聖人仿效它來成就他的才能。通過人的謀劃,以及占問的鬼神的謀劃,百姓贊助其行動。八卦用卦象來告訴人,卦爻辭按照情況來說話,剛柔雜處,或吉或凶也就可見了。事情的變動從有利來說,事情的吉凶因情況而變遷。因此喜愛和憎惡的感情互相攻擊,吉凶從此產生,人和人因或親近或疏遠的關係互相去取,悔吝從此產生。真情或假意互相感觸,利害從此產生。一切《易經》表達的情況,人和人接近而不相得就凶,有人害他,產生悔和吝。將要背叛的人有內愧,中心疑惑他的話,善良的人話少,急躁的人話多,誣衊善人的人他的話游移不定,失掉操守的人他的話必然曲折彎轉。
【注】
106、指天地的化生萬物說。恆易:恆久,經常,平易。以知險:即知道艱險,如天地有大旱、大雨等。
107、以知阻:即知道險阻,如地有高山、大川。
108、說:借作閱,察閱。能研諸(候之)慮:當作「能研諸慮」。朱熹《周易本義》認為,「侯之」二字是後人誤加的。亹亹:奮勉,即勤勉不息之意。巳見前。
109、云為:說和作為。象事知器:即上文說的觀卦象來製造工具。
110、人謀鬼謀:按王夫之《周易內傳》所說,將四十九根蓍草依一定的程序四營十八變,求得卦象,這是人謀;任意分而為二,多少出於無心,最後求得什麼卦象,也非人力所能安排,屬於鬼謀。剛柔雜居:指陽爻與陰爻混雜,分出吉凶來。
推薦閱讀:
※南山海上觀音聖像釋義——吳立民
※《禮佛大懺悔文》88尊佛--釋義
※【學習時報·用典釋義】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道德經呂祖釋義
※風水名字釋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