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萬松書院·每日商報
商報訊 (記者 周一)正值游春時節,南山路遊人如織,太子灣人山人海。而不遠處的萬松書院卻是「山徑通幽處,書房花木深」。作為梁山伯與祝英台「三載同窗」之地,這裡的空氣中是否還飄散著一絲穿越時空的浪漫氣息?老一輩關於「梁祝」的記憶,一定離不開1953年拍攝、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當年萬人空巷,如今依舊回味。影片對二人在萬松書院的生活刻畫不多,但你是否好奇過當年人們在浙江頂級學府里的求學生活?浙江書院,宋元時期達156所,名列全國第二。明代290餘所,清代560餘所。萬松書院在明中葉才建立,杭州書院在清代才鼎盛,發展比中原書院要晚。但萬松書院「後來居上」,名聲漸漲。袁枚曾在這裡求學,王陽明曾在這裡講學。它還是皇帝欽命浙江省唯一省會學院,康熙乾隆也曾屢屢光顧……也難怪英台提出要求學時,一再跟祝員外強調「只有杭城有名師」。這樣的高等學院,學費很貴吧,貧寒子弟梁山伯怎麼讀得起?其實古代學院招生嚴,卻常不要學費、食宿全包,甚至還有「獎學金」。比如清代萬松書院會定期考試,按等級給予不同的「膏火銀兩」。但好不容易進了書院,不應該埋首苦讀、準備科舉嗎?在其他版本「梁祝」中,山伯就因為科舉耽誤了去祝家提親。而在這版越劇電影中,山伯和英台在書院里讀書,一樣聽風看雪,花前月下。山伯在悟到「九妹」就是英台以後,立刻下山提親,沒見考慮「前程」。是他「不思進取」嗎?其實萬松書院在初創時,主張的是自由研究學術、修鍊個人品德。按現在的話來說,重視「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講於堂、習於齋」,有老師講課,但更靠大家自學。所以在電影中,山伯和英台總在書齋中一起讀書討論。當時書院還常請各路大師開設講座,萬松書院的國家級「學術盛會」也不會少。所以即便書院從不頒布文憑,對真正的讀書人卻很有誘惑。很多書院甚至定期向民眾開放,不管平民百姓都能來聽。該開放的開放,該嚴謹的卻也嚴謹。萬松書院不僅教學人員眾多,分為山長、監院、教授、堂錄、講書、堂賓、直學、講賓等級別,還有館僮、聽差、更夫、司廚、水火夫等人員。對學生生活管理也嚴。清代學生嚴禁夜出,私自外出立刻開除。每夜二更將門鎖住,鑰匙交監院。所以山伯對英台「十八相送」,來回三十六里,還真得注意時間。到了明末清初,書院慢慢被政府控制了起來,萬松書院也不例外。「民辦」變成「官學」,好處是辦學經費不再靠募捐,而是由官府劃撥「學田」。壞處是辦學的自由沒了,學習就是為了科舉,書院成了「高考復讀學校」。像英台和山伯這樣的學生,顯然是不合格了。萬松書院辦學400多年,其間「四毀四建」,都折射出當朝控制思想的需要。光緒十八年(1892),萬松書院遷至葵巷。後來在葵巷舊址上,又建起浙江省第一所私立中學——安定中學,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市第七中學。儘管現在提到「萬松書院」,少有人知道它的歷史。但忘記了教條的科舉,記住了自由的愛情,又是否可以看做是「書院」的一種勝利?
推薦閱讀:
※唱本《梁山伯與祝英台全史》(下)
※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 63版 1963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
TAG:梁山伯與祝英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