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 家庭被稱為「創造人類健康人格的工廠」。孩子的人格健康,不僅關係到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而且,決定著孩子今後的人生走向。那麼如何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證其人格健康發展呢?相信這是目前很多家長關注與苦於探尋的問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刁鑽、叛逆、大人的話聽不進去,但是卻很少去認真省察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有人說沒有有問題的孩子,只有有問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里,發生著同樣的悲喜,而善於面對的父母,總是找方法,而不是找抱怨的借口。教育專家一致認為要想讓孩子德、智、體健康全面的發展就必須構建和諧家庭,而和諧家庭的構建則應當協調好的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和其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夫妻的和諧關係。

有專家一針見血地提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十分珍視的應該是父母的關係如何,此言使我若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周圍聽到看到的案例幾乎無不如此。很多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的關係不好或婚姻破裂而導致出現狀況,如學習成績突然下滑,性情大幅度的改變,原本開朗活潑的變得內向拘謹;原本聰明乖巧的變得調皮搗蛋,抑或自卑、敵視、沒有安全感等等。可見父母是否能夠相敬如賓、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

家庭與教育作為人生的一大功課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有一雙原本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的兒女,自從我的婚姻出現問題後,他們的性情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曾活潑單純的女兒變得多疑敏感孤僻不合群,特別是處於青春期時更是如此;曾聰明活潑好學的兒子卻變得時常眉頭緊鎖沉靜膽怯,當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雖竭盡全力予以彌補但收穫甚微。後來蒙神憐憫使婚姻得以破鏡重圓,隨之孩子的性情狀況雖有所好轉,但破碎的婚姻長時間給他們心靈上留下的陰影及負面影響並非是短時期內就可以修復的,或許會伴隨他們終身,扼腕長嘆,亡羊補牢為時晚矣。願神來醫治和眷顧我的孩子們。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夫妻感情如何才能夠天長地久?婚姻生活怎樣才可以日久常新?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對待婚姻的態度應當如何?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時下的青年人對婚姻的態度是很隨便的,有人談戀愛不是為著預備結婚,而是只為著滿足短暫的刺激,未婚同居的現象極為普遍;又有的是為了跟潮流,為面子愛虛榮,人有我也要有等等。所以,濫交性伴侶已成了風氣,也敗壞了很多人將來的婚姻幸福,致使單親家庭比比皆是。

基督徒對婚姻的態度卻不可這樣,必須要鄭重。經上說:「婚姻,人人都當尊重。」(來13:4)故此,不可將談戀愛當成是一種時尚,一種玩意,若還未到適婚年齡就不應談戀愛更不能未婚同居。要將自己的婚姻交託給神,常在禱告中求神預備、引導,並在過程中專心尋求神的引導,且照著聖經的囑咐選擇信主的人作配偶,若能這樣存敬畏和信靠神的心必會在婚姻的事上蒙福。

在婚姻中夫婦雙方當彼此尊敬。如果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為所欲為的話,夫妻關係當然不會長久,一旦自己不喜歡了又要自我表達、訴之於情緒。所以出現問題時,不要固執己見,看問題必須要以一個高於問題的存在為起點,凡是為對方著想負起當負的責任。「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有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 (西3:12)「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 夫妻相敬如賓,並且雙方都對神賦與各人在家中的地位具有正確的了解,乃是獲得幸福婚姻的基本條件。

尊敬是愛的基本元素。沒有尊敬,愛就不成其為愛,剩下的只是情慾而已。婚姻的道路一定有興衰順逆,互相敬重使婚姻獲得保障。要相敬如賓,就得在生活中有禮貌,我們常常會因熟而失禮,所以不因夫妻互相熟悉而忽略,禮貌是正常生活的規律。如在話語上學習說「謝謝」、「對不起」、「可以不可以」等等。在外表衣著上要穿對,穿得整齊。在舉動上,態度上要如對待朋友一般。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當彼此順服和舍己。基督徒的婚姻應反映基督和教會的關係,因此與一般人的想法相反,婚姻中真正的喜樂大部份是來自給予而非得到。婚姻就是以基督和教會關係作為模式,讓世人從每一件基督徒婚姻中看見互舍和舍己,因為這是基督和教會關係的特徵。 「凡事順服基督…… 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以弗所書第5章26-27)夫妻因為天生個性,家庭背景不同,雖然因信主,蒙召有同一心志為主而活,然而在生活、屬靈經歷、生命上常有不同。因此舍己是家庭和諧之唯一途徑。唯有彼此舍己才能在愛中彼此建立,成為兒女、其他周圍之人的榜樣。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當力求全家遵行神的旨意。「你們先求神的國……」(太6:33)以追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為優先,唯有不斷地追求以基督居首位的生活,夫妻才能有真正合一的基礎。如亞伯拉罕與撒拉追求那座有根基的城,全家方得蒙建立。其次雙方要追求靈性,人格不斷地成長、成熟,長成基督長成的身量,滿有基督溫柔、謙卑、舍己的生命,否則會無法和諧及彼此相愛,因為屬靈生命及性格的健全是美滿婚姻的基本條件。而且,當全家背起十字架跟隨基督時,家庭得以建立在基督這磐石上,雨淋水沖都不致傾倒,任何患難、試煉都不致搖動,基督的美德就得以建立在家人身上,全家人的合一自然就得以實現。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當彼此祝福及信任。「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即對配偶講和善的話,祝福你的婚姻,藉實際行動來為對方造福行善。這不但在夫妻方面,在父母與兒女的方面,與其他任何人相處,都是同一金科玉律。另有一種是常常表示感激、欣賞。只要你覺得配偶有什麼值得誇讚的地方,就要以口頭表示。常常感激你的配偶,也要常常感謝神。最後,可藉著為配偶代禱而祝福他。

若能常常祝福必會產生神奇的功效。不管你的配偶對你的態度怎樣,你都報以祝福。聖經告訴我們;主保守並尊重那些願時時遵行聖經教訓的夫妻。藉著祝福,神應許你將「享美福」,他且要保護你並垂聽你的禱告。當你祝福配偶時,就不攔阻神的旨意,而讓神自由地在配偶身上動工,挽回對方的過犯,建立他或她的工作。

在婚姻里夫妻雙方當彼此造就與分享。從新約聖經提到造就的經節里,我們可找到三條交織的金線:個人的激勵、建立內在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造就與發展)的事。」(羅14:19)「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使他靈命增強,得著造就)。」(羅15:2) 「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帖前5:11), 哥林多前書第八章一節更為此原則作了一個總結:「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但你要如何建立配偶呢?仔細研讀新約聖經里的教訓及雅歌的範例,我們知道夫妻雙方各有其造就人的方式。簡而言之,丈夫當藉著讚美、勸勉及扶持來造就妻子,妻子當以受取悅及順服的反應來造就丈夫。

「所以在基督里……交通……可以滿足。」(腓2:1-2)夫妻越嘗試以各種方式與配偶分享,他們的愛也越隨之增加。分享應該涉及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屬靈的道路、時間、活動、興趣、所關心的事、思想、內心深處的感受、家庭的計劃目標等等。分享需要付出自己、傾聽對方的談話,並在共同的生活中,敏銳體察哪些時機是可以更好地促進你倆的屬靈交通及感情。

聖經里有關於婚姻的這些戒律、方法及勸勉是可以切切實實地幫助基督徒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且十分具體,不管是你是學者還是草根都能夠理解和運用,具有普遍的實用性。所以說我們並不需要去關注婚姻本身,只要有信心完全順服和依靠神並積極地按照神的話去做,婚姻就會回到正軌,因為神是會眷顧和建立他所設定的婚姻家庭的。

神是婚姻的基礎,而培養教育孩子,父母融洽的關係則是孩子生活的一個基礎。當父母關係很融洽了,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了一個前提保證。接著父母要做的就是,首先恢復孩子對這個家庭的信心,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喜歡看書,就給他舒適的讀書環境,培養他良好的興趣;然後,發揚禮儀之邦的傳統,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禮貌,從日常生活做起,言傳身教,培養他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基本的以禮相待的習慣;最後,家庭里要有分享,養成同甘苦共患難的家庭傳統,家庭成員要有互助的精神等。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等方面,有關教育專家給父母提出以下幾條建議:一、睜圓眼睛看---仔細觀察;二、張大嘴巴誇---及時鼓勵;三、豎起耳朵聽---平等對話;四、伸出雙手幫---熱情牽引。當孩子對家庭有信心了以後,而孩子在他的靈、德、智、體、群發展得怎麼樣, 就有賴於父母的正確引導,父母的引導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相當於聖經對基督徒的誡命。

婚姻的關係與家庭教育有同一樣的原理,婚姻其實是生活得一個範疇,而神正是生活的基礎。就像一棵樹一樣,它吸收的是天地的靈氣,然後發芽、開花、結果,是一個生長的過程。如果每個人都是一棵樹,那麼神就是他們的根,神給予他們生活下去的動力和養分。而家庭教育則是一切教育的根,只有按聖經的教訓構建美滿的婚姻與和諧的家庭才可以供給孩子健康成長的養分和動力。

「你們做子女的,要在主內聽從你們的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你們做父母的,不要惹你們的子女發怒;但要用主的規範和訓誡,教養他們。」(弗6:1、4),《雅歌》表達了人們心中愛情的偉大力量,最後一章描繪一對愛侶享受成熟的婚姻,這段婚姻雖經歷了試煉仍保持真愛和熱情的親密關係。上帝要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去經歷和體會婚姻中神聖的愛,「神的旨意是讓人在婚姻的關係中榮耀他,讓人生活在甜美的愛中。」

願基督徒都能在婚姻、家庭、教育中見證上帝的榮耀。


推薦閱讀:

人生在世,順其自然儘力而為
鍾楚紅的人生寫照
該如何理解∫(birth,death)study dt=life?
有人認為視覺的損傷/喪失是所有類型的身體障礙(殘疾)里最不幸的一種,如何評價?
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在大學如何應對宿舍的群居生活?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