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代「宰相」,他如何從剛正不阿變為圓滑世故
民間有關劉墉的傳說很多,有的說他出身平凡,有的說他家境貧寒,但事實相反,劉墉出身於官家,其父便是大名鼎鼎的劉統勛,是乾隆時期極受重用的大臣,擔任軍機大臣,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可以和後來的和紳一比高低,而且劉統勛還是紀曉嵐的老師,劉墉和紀曉嵐既是師兄弟的關係,也是同事關係。
劉墉向來被稱為「劉羅鍋」,據說是因為他是個駝背,乾隆與和紳經常以此取笑他。傳說劉墉參加科舉殿試的時候,乾隆就看到他是個羅鍋,便戲弄他問:「你能以羅鍋為題做首詩嗎?」劉墉回答:「能,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得人?」乾隆皇帝又是驚喜,又是慚愧,當場欽點劉墉為狀元。
又有傳說劉墉入朝為官,叩拜的姿勢老是惹人大笑。乾隆看到劉墉駝背,叩拜的樣子很滑稽,說道:「劉愛卿,你這麼一拜,不就成了羅鍋了嗎?」劉墉說道:「謝主隆恩。」乾隆帝和眾人感到不解,問他為何謝主隆恩,劉墉說道:「按大清律例,皇帝賜予臣子封號,一個字,每年可增加俸祿一萬兩,剛剛皇上賜予我『羅鍋』二字,臣每年可拿俸祿兩萬兩。」乾隆哭笑不得,心想這劉墉還真有一套。
劉墉這個「羅鍋」的傳說固然有趣,但是卻是誤傳,歷史上沒有有關劉墉儀錶的描寫,但最起碼不是駝背,應該五官端正。因為清朝選拔官員的標準是「身、言、書、判」,「身」放在最前面,說明它很重要,要求官員必須相貌端正,體格健壯;「言」要求官員必須口齒伶俐、能言善辯、表達清晰;「書」要求官員的字體漂亮、清秀;「判」要求官員斷案能力高。所以劉墉能入朝當官,如果是個駝背,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就算是靠他父親的幫助,劉墉也不可能入朝為官。
劉墉之所以被稱為「劉羅鍋」,據說是嘉慶帝繼位後,劉墉年過八旬,難免有點駝背,嘉慶帝經常稱他為「劉駝子」,民間就以為劉墉真的是駝背,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劉墉是嘉慶帝的老師,嘉慶帝尊稱他為「劉閣老」,由於「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便成了「鍋腰」,「鍋腰」在京城的、意思就是「羅鍋」,於是「劉羅鍋」的叫法便叫開了。
劉墉自幼飽讀經書,學識豐富,由於出身名門,他直接參加了在京舉行的會試和殿試,由於才華出眾,乾隆本來打算欽點他為狀元,但是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極力反對,中了進士之後,劉墉便進入翰林院深造,後來多次擔任科舉考試的考官,還任《四庫全書》的副總裁,同時劉墉的書法功力極為深厚,和當時的王傑、董誥齊名。
劉墉的官場生涯,前半生可以說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百姓稱他為「劉青天」。有一年,劉墉出任湖南巡撫,那時湖南災情嚴重,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霸道。劉墉到此以後,微服私訪,查明災情的真實情況,查處了幾個貪官污吏,令官場的風氣為之一新,劉墉同時開倉放糧,救濟百姓,使得湖南的社會治安得到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因此人們稱他「包公在世」。
劉墉最為讓人稱道的是他查辦山東國泰貪污一案,國泰是皇妃的伯父,又是和紳的黨羽,他利用這些關係在山東作威作福,貪贓枉法,結黨私營,朝中的大臣敢怒不敢言。乾隆派和紳、劉墉等人前去查辦這個案件,由於國泰是和紳的人,和紳對他多加維護,給劉墉的調查製造了許多麻煩。劉墉化妝成一個商人,暗自去調查,發現國泰果然是「一身腥」,劉墉暗中搜集證據,這時候皇妃,朝中一些大臣紛紛為國泰說情,劉墉排除重重的阻力,向朝廷曆數國泰的罪行,最終國泰由於證據確鑿,認罪伏法,這個案件當時轟動朝野,劉墉也成了名人。
經過這個案件後,劉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但調任京官之後,劉墉似乎變成另一個人,奉行那種圓滑世故,明哲保身的為官哲學,頭上的「菱角」也似乎磨平了。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劉墉總是和和紳鬥智斗勇,打擊和紳的囂張氣焰,劉墉和紀曉嵐一樣,是和紳的死對頭,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兩人雖說同朝為官,但是和紳始終是乾隆身邊的大紅人,乾隆對他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劉墉和和紳不可同日而語,劉墉也不願得罪和紳,那時候的劉墉不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人,他開始變得圓滑世故,不願再得罪什麼人了。據歷史記載,乾隆曾經問劉墉一個叫戴世儀的人怎樣,劉墉模稜兩可說道:「還可以吧。」事實上,乾隆對這個人心知肚明,對於劉墉這種馬虎應事的態度很不滿意,這簡直就是一種敷衍的態度。
劉墉在為官後期總是不斷犯錯,招惹乾隆不少責罵。有一段時間京城下雨,上書房教皇子讀書的師傅們一連幾天沒有開課,而上書房的總師傅是劉墉,乾隆知道後很是生氣,說劉墉失責,並降了他的職;後來他擔任會試主考官,因為安排草率,閱卷的時候不注意細看,導致出現很多不合格的試卷,又是一則典型的「主考官失責」,自然更不受待見。
一連串的事件使劉墉失去被授予大學士的機會,直到後來才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劉墉一生從未進入軍機處,更沒有接觸到皇權政治權力中心,後世稱劉墉為宰相,多半不大合適。在這裡我們要說明的是,清朝並沒有宰相這個職務,之所以有「宰相劉羅鍋」的說法,是因為劉墉的最高職務相當於明朝以前宰相的職務。
劉墉為官前後差別很大,所犯的錯誤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至於被皇帝砍頭,但卻經常遭受皇帝責罵。劉墉之所從剛正不阿到糊裡糊塗,原因在於那些平庸糊塗,不會功高蓋主的人更能得到乾隆喜歡。劉墉正是看透這一點,因此寧願表現得糊塗一些,最起碼可以求得自保。當然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看來是要不得的,這種「老好人」的官員是不可能為百姓謀福祉的,但是在劉墉那個時代,面對乾隆這樣的君主,劉墉有時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推薦閱讀:
※明末最蠢宰相,曾納柳如是為妾,惹崇禎感慨文臣個個可殺。
※一百八十一、一個勵志典型的墮落
※關於「職官」的那些事兒:宰相,皇帝的「雞肋」?
※如何評價宋朝人物趙普?
※一人仗著跟皇帝睡過覺到處囂張,宰相看到後:上去就是一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