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男孩窮著養 女孩富著養

男孩窮著養 女孩富著養

窮養男,不僅是一種教育投資,更是對男孩一生的投資;富養女,其實是一種文化修養的投資,教育的富足,是對女孩性情的陶冶和品質的培養。男人被寄予太多期望。這種期望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作用了。當一個男孩長大後要面臨立業的壓力,家長便會著重培養他們掌握這種能力。我們用「窮養兒子」來概括家長的做法,「窮」字,更多包涵了不同於金錢的意義。

第一部分男孩窮著養

第1節:男孩的生長藍圖(1)

 男孩窮著養  男人被寄予太多期望。這種期望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作用了。當一個男孩長大後要面臨立業的壓力,家長便會著重培養他們掌握這種能力。我們用「窮養兒子」來概括家長的做法,這裡面的「窮」字,更多包涵了不同於金錢的意義。  男孩的生長藍圖  蛇、蝸牛和小狗尾巴做成的男孩  志強剛出生的時候,爸爸有些時候還幫上忙,主要是媽媽來照顧他。這個小傢伙深深沉浸在媽媽的世界裡,媽媽就是他的全部港灣。只要一聽到媽媽的聲音,或者看見媽媽在搖籃邊看著他,他馬上就臉上發光,沒有什麼其他事情能使他這麼快樂。他對媽媽露出自己的第一個笑容,發出第一次咿呀聲。遇到任何可怕的場景,他都立刻撲向媽媽的懷抱。  在兩歲以前,志強和雙胞胎妹妹姍姍一樣喜歡娃娃。他們還喜歡跟著大人一起做飯、拖地板、晾晒衣物。對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感興趣。看起來,志強似乎比妹妹更離不開媽媽,妹妹都已經學會自己吃飯了,志強還要媽媽喂。  四歲的時候,爸爸媽媽把志強和姍姍送進幼兒園。志強很喜歡幼兒園,因為這裡有很多小朋友。這時候志強已經不玩娃娃了,他忙著跟小夥伴們做遊戲,小偷遊戲、戰爭遊戲……所有運動型的遊戲都喜歡。他也喜歡上房揭瓦、下河摸魚、爬樹、滿院子追逐,經常弄得傷痕纍纍的回來。  為了玩耍,這個小夥子起早貪黑,顧不上吃飯,就算跟大樹和狗也能玩得忘乎所以,即使在屋裡,他也喜歡佯裝中彈而跌倒。他在任何時候都喜歡進攻,連小樹枝也變成進攻的武器,有一次他還把妹妹的芭比娃娃偷出來當武器,因此遭到爸爸的批評。  七歲的時候,這對雙胞胎兄妹上學了。志強在學校也玩得很愉快,但他似乎在學習方面不那麼開竅。他讀書費勁,寫字出錯,老師經常因此而大聲斥責他,恨不能把知識輸入他的頭腦。不過老師並不知道,這並不是志強的過錯——男孩子的左半球「閱讀管道」通常沒有那麼暢通。好在爸爸媽媽知道這些,他們鼓勵志強,培養他的自信,教會他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使志強漸漸找到了方向。  志強很有繪畫的天賦,很小他就能畫出很漂亮的玩具小汽車。他覺得畫畫太有趣了。另外他的物理成績也很好。爸爸很支持志強發展自己愛好,高中畢業的時候,爸爸建議他報考建築學專業。這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志強發現自己在建築的領域如魚得水。  男孩的天賦和弱勢  出色的男孩男孩自信、生機勃勃。他們喜歡集體生活,並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來估計自己在所處集體中的地位,更喜歡主宰、控制環境。男孩喜歡競爭,在競爭環境中他會覺得興奮,男孩也願意接受挑戰,甚至有不為任何理由就去冒險的傾向。  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通過對6個月的男女嬰的對比實驗,可以發現,面對困難的時候,男嬰已經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是藉助哭泣等手段。  男孩體內的睾丸素使男孩更具攻擊性,心理學家稱之為「有攻擊性的小機器」。在運動能力方面,男孩的爆發力、動作速度和猛烈程度遠遠超過女孩。  男孩擅長抽象思維,具有很強的立體空間認知能力,4歲的時候就已經擅長三維空間的遊戲了,這正是將來學習工程學所必備的技能。男孩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強的潛能,比女孩子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數學概念。自然科學也是男孩的擅長。  男孩的目的性很強,他們會注重結果而不是過程。在複雜的情況下,男孩比較善於單刀直入解決問題,而忽視感情的因素。  男孩富有個性,他們喜歡張揚與眾不同的做事方法,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有自豪感。  男孩擅長實踐,所以他們總是把家裡的東西搞壞,又突然間修好了許久不用的鬧鐘。  男孩的注意力相對要比女孩集中,他們擅長完成一件事後再做另一件事。  請在這些方面幫助他男孩的所有感覺器官(包括直覺)天生要比女孩遲鈍。觸覺最敏感的男孩也比不上觸覺最不敏感的女孩。在視覺方面,男孩對移動物體更感興趣。在聽力上,男孩的敏感度也大大低於女孩,所以有的家長會抱怨「為什麼我的話你聽不見?!」而事實上男孩可能真的沒有聽見。

第2節:男孩的生長藍圖(2)

 由於體內的睾丸素的作用,男孩對於某種需求或願望,比女孩需要更快更及時的滿足。因此,男孩的耐久力較女孩差,他們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要比女孩短,做事也更毛躁,他們經常沒聽清指令就行動,因而錯過很多重要步驟。如果家長希望男孩做什麼,就要盡量用簡單的語言,直截了當對男孩更有效果,不要期待他們對暗示有什麼反映。  男孩的語言能力比較差,可能會比同齡女孩晚一年,在閱讀方面,男孩會3倍困難於女孩。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產生學習問題,所以補課班裡,往往有2/3的男生。男孩不善於察言觀色。家長可以通過給男孩講故事、唱童謠的手段,幫助他彌補語言和閱讀方面的不足。  男孩的發育比較緩慢,學會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較晚,他們身體發育的速度通常要到高中時才能追上女孩。  男孩的細微動作協調能力差,手工可能是男孩的弱項。扣紐扣、系鞋帶、拿剪刀這樣的動作,他們總是顯得笨拙。男孩經常會因為書寫差而失去信心,家長要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多拿鉛筆或彩色筆塗塗畫畫,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和信心。

  男孩的需求滿足點在哪裡?  美國的艾里姆夫婦在名為《養育兒子》的暢銷書中提到,男孩子最想知道三件事情,「第一,誰是領頭人?第二,規則是什麼?第三,必須按規則辦事嗎?」因此,要與一個男孩建立穩固的關係,你首先必須是一個領頭人,有相當的威望但是又和藹可親;其次,只制定可以實施的規則;第三,總是按規則辦事。這是與一個男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相互尊重以及彼此信任,男孩子會認為你是站在他一邊的,他就會聽你的。  這一觀點非常有趣,我們甚至可以藉助一個中國的故事來佐證。這個故事來自前段時間好評如潮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及同名小說)。大宅門的主角白景崎是個生下來就不會哭的男孩,頑劣異常。他的母親白文氏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女性,能夠在京城醫藥世家白府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使白府走出了低谷,卻沒辦法制服這個調皮搗蛋的兒子。在白景崎氣走了好幾位老師後,一位「論學問是國子監的監生,論功夫是神機營的武師」的季宗布先生成為白景崎的新老師。這位季先生看見「景琦弄塊燒了的炭,放到胳膊上」,卻不以為然地對白文氏說:「我看這孩子挺好的。」他的理由是:「孩子得管,可別管傻了,聽話的不一定是好孩子,不聽話的長大了未必沒出息。」且看季先生是怎麼「降伏」白景崎的:  景琦伸出了手,季宗市揚起板子剛要落下,景琦突然躍起抓住板子。季宗布毫無防備,忙用力攥住,景琦奪了兩下奪不下,突然撒手從桌下抽出一把裁紙刀向季宗布的腿上猛刺,季宗布一側身一反腕奪下刀,抓著景琦的胳膊順勢往上一提,景琦右臂脫臼了,立即不能再動,疼得直咬牙。……  屋裡只剩下季宗布和正活動著胳膊的景琦。季宗布已然給他接好了胳膊,見他仍不舒服,便問:「還疼么?」  景琦就自個活動著胳膊,仍不說話,也不看季宗布,滿臉的不服。  季宗佈道:「去洗洗瞼,跟我去吃飯。」 ……  景琦沒動,兩眼兇狠地望著季宗布。季宗布不再說什麼,拿起筷子自己吃起來,只是漫不經意地不時瞥一眼景琦。  景琦仍死盯著季宗布。季宗布坦然地邊吃邊說:「你甭倆小眼兒眨巴眨巴地瞪著我,我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景琦終於說話了:「想什麼?」  「你滿腦子想的都是弄個什麼招兒把我給治嘍!告訴你,死了這個心!想治我?你還小點兒,來!」季宗布忽然伸出右手食指:「有本事的,用手把我這個手指頭撅折嘍!」  景琦一下子來了精神:「真的?」  「真的。」  「兩隻手?」  「來吧!」季宗布一笑。景琦兩隻手齊上夾住季的食指:「我真撅了?」  季家布點點頭,景琦咬牙切齒拼盡全力開始撅,使勁兒使得全身亂顫。兩隻手撅一根食指,季宗布的食指像根鋼柱一樣紋絲不動。  景琦站起身拼盡全力終於無用,他一下子泄了氣,驚異地望著季宗布。季宗布笑了笑接著吃飯。

景琦:「你神了!」  「那當然!這叫功夫,吃飯!」  「你教我功夫!」  「不教!」  「怎麼了?」  「你得先念書。」  「那你怎麼練功夫?」  「你以為我光會功夫?來。」季宗布從布包里拿出《莊子》給景琦,「你隨便翻開一篇。」  景琦好奇地翻開一篇。  「念頭兩個字。」  「物無,」  季宗布十分流利地背起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景琦真的聽傻了。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季宗布滔滔不絕,抑揚頓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景琦忍不住大叫:「你真神了!」  這些片斷非常精彩,我們從中看到,季宗布所展示的,正是男孩希望知道的「規則」,季宗布正是按照這些規則辦事,更重要的,他證明了他有理由成為「領頭人」,也值得白景崎的信任。當然我們不能略掉一個細節,就是白景崎接著發現,這位季先生就是當時把他從綁架者手中救出的俠士,這個舉動有相當大的分量——沒有什麼比俠肝義膽更能征服小男孩了。  冒險、爭吵、自吹、爭鬥是男孩的天性,這是性別賦予他們的力量和渴望。對於成年人來說,這股內心深處涌動的力量會演化成前進的動力,但對於男孩來說,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這些只能是自然天性的表現,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這些可能發亮的金子就被埋沒了,甚至它們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  男性的天賦使得他們更有可能追求財富、權力、名譽和地位,這並不僅僅是社會文化的影響。反過來講,社會文化的形成與男人、女人在性別上的差異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男人天生也被賦予子宮,那麼這個社會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規則。  例如在語言交流中,男人傾向於提出建議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這麼做的出發點(或潛意識)是表現自己的地位。因此,男人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通常不自覺地爭上風,而給對方出主意會讓男人覺得自己處在更優越的位置上。男人傾向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需要表現自己的長處、知識、能力和社會地位。  競爭是男人的天性,他們希望自己在競爭中搏得頭籌,這很重要。競爭性的追逐就是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會把某一領域(尤其是事業)的成功(或成績)作為生活的目標。事業對男人的重要性是很複雜的。對於在賽場上打網球的男人來說,中場休息的說說笑笑後面,每個人都在想下一步自己怎麼做才能贏。  男孩的確是蛇、蝸牛和小狗尾巴做成的。性別賦予他們巨大的能量,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相對的劣勢。不要奢望教育能夠做到把他們重新編程,讓男孩坐回自己吧,父母的工作就是做一個好的領航者和培訓師。  社會與男孩  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科魯格說:「社會對男人的期望值非常高,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是有原因的。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發生的行為趨向今天仍在發生。」科魯格的觀點是,在人類的早期階段,女性在生殖繁育方面付出很大代價,男性則需要承擔起讓儘可能多的女性懷孕的責任,以便讓人類繁衍下去。男性的壓力在於需要獲得儘可能多的異性青睞,為此男性之間就要進行激烈的競爭。當社會早已超越了這個階段,競爭卻作為一種男性行為方式流傳下來。正如科魯格所言:「在男子中,存在著更大的危險行為趨勢,男子最容易讓自己處在麻煩之中。」  在傳統文化中,男性被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在外面的世界謀生,並扮演一個社會地位比妻子高、賺錢比妻子多、更加堅強和勇敢的保護者的角色。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主流文化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有錢有地位有名望不再是衡量好男人最重要的標準,另一方面,家庭生活的成功成為衡量一個男人人生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當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走出家庭,也開始有一些男性選擇做「家庭主夫」。關於此項問題的調查表明,分別有12.5%、61.5%、21.4%和4.7%的上海男性認為做「家庭主夫」「很精彩」、「無可厚非」、「很可憐」、「很看不起」。  但是調查也顯示了其他的方面。同樣是上海男性,在回答「男人應否比妻子更有錢成功」時,65.4%的被調查對象回答「是」。並有超過85%的被調查者認為,作為一個男人事業上要成功,其中堅信「一定要很成功」的佔29.2%,「應該很成功」的佔57.2%。  之所以選擇上海作為分析的案例,是因為由於地緣、歷史等因素,一直以來上海男性都以愛家顧家、尊重女性而且不暴力的特質而著稱,這與其他華人地區的男性氣質是不同的。然而即使在上海,調查數據仍然表明男性希望自己扮演社會的中堅力量。  傳統仍在唱主角,社會對於男性扮演事業性角色的期望並沒有改變。不管我們打出多麼漂亮、前衛、新奇的口號,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如果說女性在性別文化中一直處在劣勢地位,那麼從某種程度上說,男性也是性別文化的受害者。社會對與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並未從根本上扭轉過來,在對女性作雙重要求(事業和家庭)的同時,對男性還保持著以前的高要求,並增加了新的標準(例如家庭),這勢必會給男性帶來相當的壓力。  男人被寄予太多期望。這種期望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作用了。當一個男孩長大後要面臨立業的壓力,家長便會著重培養他們掌握這種能力。我們用「窮養兒子」來概括家長的做法,這裡面的「窮」字,更多包涵了不同於金錢的意義。

第4節:父親的影響力(1)

  從小偷總統到搶劫犯  15歲的小湯已經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被派出所傳訊了。這個被稱為「小偷總統」的男孩已經有3年的「創業史」,成昆、成渝、寶成諸鐵路大幹線上的大小車站,他背得滾瓜爛熟;南北大城市,他也幾乎都游遍了。有人問他作案的次數,他答道:「誰記得清那麼多,反正不下1000次!」  18的時候,小湯開始「拓展」自己的「業務」,他拉攏一幫「小兄弟」,「歃血為盟」,成立了一個涉黑性質的少年犯罪團伙———「青花幫」。在這個幫派里,小湯拳頭硬、膽子大,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老大」。  「青花幫」不僅僅玩「偷竊的小手段」,還開始搶劫財物,猥褻未成年少女,敲詐勒索他人。因為他們恣意橫行,無所不為,附近的許多學生害怕受到欺負或想得到他們的庇護,也紛紛與他們接近,「青花幫」的勢力越來越大。  「青花幫」的胃口和膽子也隨之膨脹,他們決定「做一筆大生意」,以提高威望。在小湯的策劃和帶領下,他們實施了一起搶劫殺人案,但是他們的行蹤很快就被警方發現,警方順藤摸瓜,將整個團伙一網打盡。  其實,小湯並不姓湯,但是沒有人記得他的姓氏,也許上帝原本就沒有降生過他。他有家嗎?是的,他曾經有一個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但是在他11歲那年,母親患肝癌去世,父親很快就娶了17歲的後媽,並從此對小湯不管不問。於是,小湯就開始了自己原本不該承受的「獨立」生涯……  小湯的案例只是青少年犯罪案例中的一個。像小湯這樣小小年紀就走上犯罪生涯的孩子還有很多。在對這些案例進行調查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其中一些共同點:  犯罪低齡化。幾年前,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齡還在17歲以上,而如今,十五六歲就已經是青少年犯罪的高發期。  團伙犯罪案件增多。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居多。他們三五成群,在學校極易形成「小團體」,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犯罪。  暴力性和模仿性。很多青少年在作案之前又有嚴密的策劃和分工,他們模仿電視上的作案方法,手段越來越殘忍。  最讓人心痛的發現是,這些青少年罪犯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破碎的家庭。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正是父母角色的缺失,使青少年找不到引導自己走向正確的力量,迷失了方向。  看,這就是父親  對孩子來說,母親角色的缺失是殘忍的,而父親的缺席所帶來的困惑有時看上去並不那麼明顯。即使對一個健全的家庭來說,在傳統的性別文化的驅使下,也常常會出現父親角色缺失的可能。

 父親的缺席將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而深遠的影響。有人這樣說:「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就永遠不會走上邪路。」十幾歲的男孩出現犯罪的傾向,這可能與他在搖籃期就缺少父愛有關。搖籃時期得不到父親的幫助,嬰兒的許多技能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和影響,導致情緒變化激烈,自我控制缺乏,因而長大後就會有較多的過失行為和反社會行為,養成比較偏激的人格。反之,如果父親一開始就同孩子保持積極而密切的關係,孩子就會向健康的人格發展。大衛?斯托普博士在《與爸爸和好吧》一書中也提到嬰幼兒時期父親的作用:  1.支持母親。  2.關心呵護孩子,使孩子能和除母親之外的另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  3.隨時在孩子身邊,使他可以離開母親,建立自己的個性。  4.當孩子對母親感到憤怒和沮喪時,為孩子提供宣洩情感的「庇護所」。  5.為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奠定基礎。  6.孩子安全感的保障。  7.為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  8.為孩子樹立親子教育的典範。  正如女孩要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發揮自己的女性潛能,在父親角色缺失的情況下,男孩的損失要大於女孩。如果男孩絕大多數時間跟母親在一起,他就不知道怎樣做男人,這經常是同性戀現象的先兆。男孩需要將自己心中蘊含的男性力量轉化為對成就感的追求,這是一個培養「男子漢氣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父親的影響力要比母親大的多。父親可以更好的幫助兒子識別出自己這一性別的使命、特徵,理解做男人意味著什麼,將兒子從那種模糊的男性意識里「拯救」出來。  民族英雄林則徐幼時家境貧寒,父親林賓日是一位以教書為主的窮秀才,他非常注重對兒子的啟蒙教育,經常把兒子抱在膝上,教他讀書。林則徐後來回憶說:「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意思就是說,在冬季寒冷的夜裡,北風怒號,在十分簡陋的小屋裡點一盞油燈,父親教兒子誦讀詩書。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父親也不為金錢所動。一次,一位富豪用重金賄賂林賓日,讓其保送自己的孩子上學,父親嚴詞拒絕。另外一個品行不好的鄉紳請他去教自己的兒子,也被一口回絕了。  一天,正在讀書的林則徐看見母親做女紅扎了手,就放下書本對母親說:「您教我做女紅吧,我也為家裡掙點錢。」母親聽了兒子的話,很認真地回答:「好男兒應該有遠大的志向。這不是你要做的事啊!」  「說得好。」林賓日走過來,拿著手中的《宋時?李綱傳》說:「做一個好男兒,就得努力讀書,向書中的好人學習,比如像這位李綱,說來也是我們的同鄉。如果你能像他一樣精忠報國,我們就很高興了。」  有人比較了社會上有成就和無成就的人,發現人的成就大小與父子關係有密切關係。有成就者一般與爸爸的關係親密;成就較低者則與爸爸的關係較疏遠。如果父親的作用被削弱會抵消,孩子就很難真正獨立,並走出健康的人生道路。林則徐最終能夠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就是跟幼時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這種影響力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這種影響力並不總是呈現好的方面。西方一項對3452名死囚犯(其中只有48名女性)調查的結果顯示,95%的人都憎恨他們的父親。消極的父親形象所引起的後果更嚴重。有一個初二年級的學生,夥同他人多次盜竊某建築工地裝潢用的鋁合金材料,並且公然放在家中再聯繫銷贓給某廢品收購站,其父不僅不及時制止和教育,反而將從其兒子身上搜出銷贓得來未用盡的錢供自己喝酒賭博用。如果父親本身就存在不良行為,就容易引致孩子產生同樣的行為問題。有關的研究表明,父親的不良行為與子女違法犯罪有密切的關係。如果父親有賭博、酗酒、暴力犯罪、性生活放縱等惡習,不僅會給子女以消極的父親形象影響,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情緒、情感障礙(長久的消極後果),也會使子女直接受到感染,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問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愛是現代家庭面臨的最大挑戰。父親角色不同程度的缺失以及反面的影響力往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如果父子關係處理不當,一些積極的態度有時也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父愛是一種權威性的愛,但很多父親都對「權威」的概念產生誤解。有的父親對孩子過於嚴厲,管束、干涉太多,使孩子缺乏與年齡階段相匹配的自由,就會導致父子間的對抗情緒。對於兒子的管教,有些父親採取簡單粗暴的態度,常為一件小事拳腳相加,甚至大動干戈,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在處理人際關係的矛盾時很容易發生粗暴的攻擊行為,並導致違法犯罪。

父親的影響遠不止這些。有一位老闆這樣表述他選擇男性僱員的標準:「我注意的首先是那個人和他父親的關係。只要他得到過他父親的愛、尊重他的權威,那他就有可能成為一名很好的僱員。」他還補充說:「我不會僱傭一位反抗自己父親的年輕人。他在我這裡也會惹麻煩的。」這位老闆的標準也許有失偏頗,但卻反映了一個不能被忽視的道理:父親所給予兒子的健全的男性作用模式,無疑是其在今後能夠順利發展的基礎和推動劑。  下面是兩種使父親的影響在家中傳播的基本方式:  榜樣的力量  有一個人非常喜歡喝酒,每天下班後,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館喝幾杯,經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一天,天空下起鵝毛大雪,積雪把路鋪成厚厚的一層。下班後,他和往常一樣向酒館走去,走著走著,他聽到後面發出奇怪的聲音。他回頭一看,原來是放學的兒子。  兒子正順著父親的腳印走過來,他的小臉因為興奮而漲得通紅:「爸爸你看,我正在踩著你的腳印呢!這多有趣!」  兒子的話讓父親心頭一震。他立刻意識到,「如果我去酒館,兒子順著我的路走,也會找到酒館的。」  父親馬上改變了行走的路線,向家的方向走去。從那以後,他改掉了喝酒的習慣,再也沒有去酒館。  在兒童的人格發展過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識的發展是通過對父親的自居作用(自居作用是弗洛伊德人格學說的經典術語)來實現的。對於男孩來說,自居作用就是通過克服戀母情結度過人格成長的危機,繼而追隨效仿父親,以期將來也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  這一點足以解釋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在那些例子中我們看到,有人格缺陷的父親所提供的反面教材產生了如此惡劣的效果。父親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們的男孩就像一個永不停息的小雷達,正在專著地觀察你的一舉一動,並模仿各種被你忽略的瑣碎細節。如果你經常酗酒,那麼你的兒子可能也是個酒鬼;如果你經常對妻子發火,你的兒子也會脾氣粗暴;如果你不尊重你的父母,你的兒子也不會認為自己有必要尊重你。  身教重於言傳。父親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會被孩子收入囊中。如果父親自己行為不正,又怎麼要求孩子不行差踏錯?豐子愷曾說:「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他們是身心全部公開的人,好的教育和壞的教育都很容易接受。父親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親對孩子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這個問題上,豐子愷也做出了表率。例如他要求孩子做什麼都要認認真真,就首先要求自己做到。他寫的稿子字字端正,改塗掉的地方就塗成一片,而不是隨手一抹,讓錄排人員因為看不清而出錯。他還不許孩子們亂放東西,東西用畢,必須「歸原」,因此在他的房中,樣樣東西都一直放在固定的地方,很容易找到。  這種以身作則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豐一吟後來在《回憶我的父親豐子愷》中寫道:「失去父親以後,我好比失去了一顆庇護自己的大樹,從此必須自己另栽樹苗。於是,與外界打交道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父親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認識到父親的許多優點,才理解到我們從他身上受了哪些教育。」  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要想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小男子漢,作為父親首先就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父親在孩子自居作用中的突出地位不可小覷,因此「為了孩子,您完全應該懂得一點兒電子學,懂得一點聲音重發系統和當代文學知識。即使不精通現代詩的韻律,也知道韻律是怎麼回事,不要單靠回憶往事來維持自己的威信。」 (A.彌庫沙)父親應該意識到,自己就是男孩的摹版。如果希望「複製」出讓人驚嘆的效果,就把自己刻畫得精細些。  父親應該傳授給兒子的氣質和品格

 南宋有個叫劉子真的太尉,他「清身潔己,行無瑕玷」,幾十年如一日。  一次,他有事去找以「奢侈糜爛」著稱的石崇。上廁所時,見裡面裝飾得富麗堂皇,使人眼花繚亂,還有兩個婢女在廁所裏手捧香囊侍立。見這情景,他立刻退了出來,以戲弄的口氣對石崇說:「真對不起,我錯走到你的內室去了。」  石崇洋洋自得地回答說:「沒錯,那正是我的廁所呀。」  劉子真卻說:「貧士不願上這樣豪華的廁所。」便走到另外的廁所去了。  劉子真有個兒子叫劉夏,在一個村鎮上當個小官。按說父親的品行他是看得見的,但他「不學無術」,整天掉兒郎當,後因貪污受賄而受制裁。劉子真也因此受株連被罷官。  有位好心的同事問:「你為什麼不教育你的孩子像你一樣廉潔清直、品行端正呢?」  劉子真聽了,不解地說:「我吃住在家,與他朝夕相處,難道我的所作所為,兒子看不見嗎?我品行端正,是我自己這樣做的,不是祖上叫我這樣做的,難道他的行為,非要我說教不成?」  那位同事聽了,認真地說:「原來,你只注意自己的品行,卻不去好好啟發教育孩子,你錯就錯在只注重身教,而不注重言傳。言傳身教是不能偏廢的啊!」  作為父親,當你在生活中努力扮演著榜樣的角色,有沒有想到,你希望你的男孩擁有怎樣的氣質和品格?談到希望,父親們會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男子漢形象套在孩子的頭上,雖然父親們知道,其中有很多是自己也做不到的。那麼,下一個問題是,一個什麼樣的男人才夠「男子漢」?換句話說,男子漢通常有什麼標準?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任何一個標準答案都未免失之偏頗,況且社會也在不斷改變著對男人的要求。但是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些辭彙,它們經常被用在男人身上,作為對他們的讚頌:  真實、深刻、敢為、風度、幽默、進取、浪漫、冒險、磊落、乾脆利索、鏗鏘有力、堂堂正正、勇敢正直、寬容豁達、堅強智者、有責任感、真誠坦率、機智果斷、強健體魄……  還有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當母親帶著疲憊的微笑將你捧給世界/你已經是一座高山,是一片大海了。/性別交給你一副重擔,指給你一條路,/對你說:走吧,你是男子漢……/因為你是男人,一生就要有所成就……/男人!光榮的性別!/這光榮的全部內涵就在於去承擔責任和義務,/做出犧牲和奉獻。」  是的,眼前這個小男孩被寄予厚望,這並不容易。對於父親而言,言傳身教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對小男孩最貼心的支持。要知道,男孩「尚在接受培訓的男人」,他們出於本能的行為習慣需要父親的「循循善誘」,這簡直是一門藝術。

 喬伊剛上大學時,父親和他約定,每個月初給他寄500美元的生活費。  喬伊還是頭一次掌握這麼多錢。最初的一個月,他完全沒有節約的觀念,三天兩頭跟同學朋友在餐館揮霍。結果這個月還沒有過完,他的口袋裡就所剩無幾了。喬伊沒有辦法,只好向父親求援。父親容忍了他的做法,提前把第二個月的生活費寄過來。  然而喬伊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第三個月剛過了一半,他就「預支」了第四個月的錢,然後在第四個月開始不久就捉襟見肘。於是喬伊只好打電話回家:「爸爸,我餓壞了。能把下個月的生活費給我嗎?」  「孩子,餓著吧。」這一次,爸爸很乾脆地拒絕了,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後只有三十美元的半個月里,喬伊絞盡腦汁節衣縮食,居然也熬過來了。  從那以後,喬伊學會了精打細算,他發現,其實只有稍稍節制一下,省掉那些不必要的支出,每個月400美元就夠了。這樣一來,他就可以省下一些錢,來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譬如買書、CD以及捐款。當然,偶爾和同學到餐館聚聚也是有必要的。  喬伊很快發現了這樣做的好處。他的大學生活變得有意義了。為了鍛煉自己,喬伊還開始利用課餘時間打工,為全家賺到了假期旅遊的經費。  喬伊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節約、做事有計劃、追求目標和生活的意義、自立……或許還有更多。「孩子,餓著吧。」父親說。這是只有父親才能說的話,這種言簡意賅的語言對男孩子是有效力的。  

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皮球與跳繩  爸爸要去體育館打羽毛球,順便帶去了4歲的朱清和他的小表哥李勇。到了體育館,爸爸跟球友打了個招呼,就給小哥倆借了皮球和跳繩,讓他們自己玩。  爸爸一邊打球,一邊關注著孩子們。他發現小哥倆玩起來非常不一樣:7歲的李勇做事一板一眼,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4歲的朱清卻像個小猴子,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鞦韆」,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玩得不亦樂乎!後來竟然連李勇也模仿他來玩耍……  表兄弟怎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我們回頭看看孩子們成長的家庭:李勇的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很「用心」,不但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還給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額外發展內容。李勇不到4歲就開始學鋼琴、練書法,難得有「獨處」的時間;朱清的父母卻比較「粗心」,經常讓孩子自己玩,頂多在必要的時候幫上一把,小朱清有很多自己的時間。  一晃十年過去了,李勇已經成為一個小鋼琴家,他的作品經常獲得青少年鋼琴比賽大獎。他經常到外地參加比賽或表演,每一次媽媽都要陪在他身邊。有一次國外一所音樂學院欣賞他的才華,把他特招為學院的學生,於是李勇遠赴重洋,開始了異地的求學生涯。這一次,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陪他一起去。然而只過了幾個月,李勇就被學校退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李勇完全不能適應外國的生活環境,他不知道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該如何生活,在強手如林的激烈競爭下,他很快就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不得不回國療養。  小表弟朱清看起來沒有表哥那樣的才華,但是爸爸媽媽很高興他正在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陽光少年。有一次,朱清和同學爬山,摔傷了胳膊,同學驚慌失措,他卻很鎮定地聯繫醫療隊,等爸爸媽媽聞訊趕來,朱清已經跟同學有說有笑地準備回家了。這時朱清還不到14歲。

第9節: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  1993年的一篇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關於教育的大討論。在這篇報告文學中,作者將矛頭指向1980年前後出生的中國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夏令營中表現出的嬌生慣養,同日本孩子的獨立形成了強烈反差。文章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面對煮熟未剝殼的雞蛋,一群中國孩子不知所措——「這是什麼呀?」有的孩子問。「是雞蛋。」「雞蛋不是這樣的。」孩子反駁說,他吃的雞蛋是「白」的,如果這是雞蛋,那麼該怎麼吃呢?  這不是一個笑話。時至今日,當年的「小太陽」都已長大成人,但他們所遭遇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果把一捆未長成的小麥放到現在的城市孩子的面前,很多孩子會告訴你這是韭菜。這有什麼奇怪?沒有人告訴他們小麥是這樣的,家長們在為孩子剝雞蛋的時候,大概也沒有想到孩子還沒有見過未剝殼的雞蛋。  當我們抱怨現代的孩子更為脆弱、敏感、生存能力差的時候,我們該反思的是不是自己呢?現實的狀況是,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團團包圍,大人們將孩子視為生活的中心,無時無刻不把孩子放在首位,他們關注著孩子的一顰一笑、一哭一鬧,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想方設法讓孩子過得更好。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總是熱熱鬧鬧的,面前總有一群為自己「鞠躬盡瘁」的大人,孩子甚至不知道什麼叫需要——大人們早就為他準備的妥妥噹噹……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曾提出「獨立成長論」,把獨立歸結為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聚力量。當家長們採取包辦的教育方式,看起來是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這個道理很簡單。特別對男孩來說,他們的發育比較緩慢,學會爬行、站立和走路都比較晚,如果家長僅僅因為怕男孩摔跤,就一直不讓他學走路,那麼男孩可能就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間,而永遠失去健步如飛的機會;男孩的細微動作協調能力差,如果家長僅僅因為男孩疊被子的動作慢,就搶過來幫他疊,男孩就會把疊被子視為一項不能為的事;再或者說,男孩的語言能力相對女孩差,如果家長在男孩剛開始學說話時就急不可待地代言,男孩就會對說話產生畏懼心理。由此可見,父母的包辦其實是多麼殘忍!  孩子的生理的各項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沒有成熟,當然無法獨立生存,然而,獨立卻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走向,是成長的主要目標和必備條件。孩子如何才能走向獨立,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除了尊重孩子內在的發展力量,父母的幫助(而不是代辦)是重要的輔助力量。正如蒙台梭利女士所說:「Help me to do by myself」,意即「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沒有什麼比父母的幫助更有效果,也沒有什麼比孩子本身更有力量。  「你來決定這件事。」  有一天,爸爸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人將偷來的男嬰交給巫師,要求巫師在這個孩子身上施展法術,用最兇殘的方法報復深深傷害了她的男人。  不久,巫師告訴女人,他已經使用了最殘酷的辦法,請那個女人到指定的地方看一看。  女人看罷,勃然大怒,因為孩子居然被當地最有錢的富翁收養了!  面對女人的責問,巫師卻說:「不要著急,等著瞧吧。」  果然,許多年過後,就連這個女人也覺得過分了。原來,這個男孩在極其富有的環境中成長,並沒有練就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然而,收養他的家庭遭遇突然的變故而破產,男孩從錦衣玉食的環境里掉出來,根本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他軟弱無能,生不如死,在徒然掙扎了一段時間後,終於絕望而瘋狂地在鐵路上卧軌自殺。  正在爸爸掩卷沉思的時候,3歲的兒子過來告訴爸爸,他要一個人到外面去。爸爸本來要阻止,卻想到這個故事,於是他放緩腳步,尾隨孩子出門,決定觀察孩子掌握了多少自己保護自己的本領。  爸爸發現,兒子並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麼莽撞,他已經能夠在確認安全之後穿越馬路。從此以後,爸爸便開始了「獨自旅行」教育,在兒子一年級的時候,就告訴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問路時,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還鼓勵兒子「回來時,要走與去時不同的路」。  兒子經過這些教育,小學四年級就能自己買車票、訂飯店,獨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不少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離開,一離開這孩子就不做功課,就思想開小差了。」但同時也有一些父母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一直很懂事,他學習從來不用我監督。」  通過進一步分析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前一種父母往往是對孩子「最不放心」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陪著玩耍、穿衣、吃飯,大一些又接著陪讀。在他們的過多干涉下,孩子漸漸形成了習慣,依賴性強,獨自性差。後一種情況的父母往往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權,他們發現孩子的成長法則,洞悉他們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作主張的判決,他們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讓孩子自動地產生嘗試的喜悅,並堅信孩子能做到。——他們知道,孩子們會被這些話而激動不已:  「如果你想的話。」  「如果你真的希望。」  「你來決定這件事。」  「這真的取決於你自己。」  「這完全是你的選擇。」  「不管你做出什麼決定,我都沒問題。」  「你來決定這件事。」——也許中國的父母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在男孩充滿叛逆的青春時代。然而,這些話卻讓孩子們感動,他們做出了自己的決定,這是男孩們引以為豪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們並沒有橫加干涉,他們相信自己(特別在男孩不自信的時候)!還有一點讓男孩覺得安慰,他們知道父母並沒有走遠,他們正在背後默默地注視著他,並一定會在真正必要的時候出現。  這種信任讓男孩覺得沉甸甸的,沒有人願意辜負這種信任。這些感情會轉化為前進的力量,這往往就是大人們所謂的「學習意願」。

第10節:思維與創造

  在「男孩的天賦和弱勢」部分我們提到,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獨立。  當我們還在對女性的獨立及其程度爭執不休的時候,男性自身和社會文化都對男性提出了更高的獨立要求。這不僅僅是文化的力量。正如前面提到的試驗:當面對困難的時候,6個月大的男嬰已經開始試圖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解決問題的途徑,女嬰卻通常藉助哭泣等手段。當然這些不同只是性別上的差異,並沒有優劣之分。男性更喜歡實踐,喜歡嘗試與競爭,他們喜歡在這些過程中的思維與創造的樂趣。  當家長們告訴孩子「你來決定這件事」的時候,這種樂趣就開始了。舉一個爬樹的例子。男孩在爬樹之前,首先會觀察樹的整體,判斷這棵樹是夠適合爬,以及自己能否爬上去。如果能爬,男孩就會開始下一步:從哪裡開始爬?能夠爬到哪裡?與自己的體重相比,哪根樹枝最穩妥?怎麼爬?……需要確認的東西有很多,男孩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可能有關力學、生物學,等等。家長們的態度則關係到男孩能否順利獲得這些知識,如果因為擔心而加以阻攔,那麼這個男孩就損失了這次機會;反之,男孩也許會掉下來,但是這又怎麼樣呢,這是男孩自己的選擇,他知道下次如何才能避免掉下來。  爬樹是孩子給自己尋找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激發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如果孩子想要爬樹,他未必只是因為想得到樹上的蘋果。蘋果和獎盃的意義是一樣的。如果孩子想要桌子上的小畫書,但是卻不夠高;如果他想拿旁邊的玩具,可是胳膊不夠長;如果他想吃雞蛋,可是手不夠靈巧,父母該怎麼辦呢?有的家長會搶先行動:「想要這個嗎?來,這個給你。」所以,在父母過度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基礎體驗」——火柴怎麼劃?雞蛋怎麼剝?衣服扣子怎麼釘?甚至,拖把怎麼用?生活上的獨立性缺乏帶來思維的獨立性缺失。生活「感覺」遲鈍的孩子很容易信心不足,而「經驗豐富」的孩子卻不怕,他們已經有了很多次這樣的嘗試,很容易就會投入到新的實踐中去。當獨立解決問題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力量,思維就成為一種樂趣。  問題激發探索的興趣,答案顯示思索者的獨特。思維中充滿了創造,這種創造是一種獨特性的存在。對於男孩來說,他們更富有個性,喜歡張揚與眾不同的做事方法,這種與眾不同就是創造。4歲的朱清正是因為玩出了自己的花樣,「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鞦韆」,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所以才「玩得不亦樂乎」,「後來竟然連李勇也模仿他來玩耍」!如果「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對於男孩子還有什麼樂趣呢?大人們的規則無疑局限了孩子的思維獨立性。

第11節:成長的空間

  小的時候,志強看起來比雙胞胎妹妹姍姍笨拙。他需要更多時間系鞋帶、扣衣服扣子、擰瓶蓋或旋開門把手。有一次,爸爸去幼兒園接志強和姍姍放學,看見孩子們正在給自己穿外套,姍姍很快就穿好了衣服,志強卻慢吞吞的,怎麼也扣不上扣子。  「哥哥快一點。」姍姍看見爸爸來了,不由得催促道。  志強的小臉憋得通紅,可是一雙小手就是不那麼「聽使喚」。妹妹一摧,志強更著急了。  「穿一件外套可不容易。」爸爸笑著說,「可是兒子,你把衣服穿得很整齊呀。」  聽到爸爸的誇獎,志強將信將疑,可是當他看到爸爸鼓勵的眼神,情緒慢慢地平復了。  後來爸爸發現,志強雖然不如妹妹手巧,可是他每次都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鞋帶也系得平平整整。這個好習慣一直到保持到現在。  爸爸知道,兒子的成長並不能同大人的效率相提並論。如果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理解和支持,不以喪失信心為代價地學習,慢一點又如何呢?效率是孩子的敵人。對於男孩而言,學會扣鈕扣、系鞋帶需要更多的努力,這並不容易。爸爸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  男孩需要成長的空間。這個空間包含兩層含義:——學習的空間和心靈的空間。  學習的空間本田宗一郎先生是日本大型企業本田技研公司的創始人。上小學時,他在班裡是後進生,無論做什麼都失敗,成績也不理想。然而,「正是因為當時的失敗,才培養了我能獨立思考、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大腦,」本田先生如是說。「從別人那裡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經過深思苦想得來的東西相比,其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是大不一樣的。」  學習的空間包括學習走路、認字、閱讀、系鞋帶、扣衣服扣子、擰瓶蓋、旋開門把手、爬樹……不要對他說「這麼慢」、「不許失敗」、「你真笨」、「我來替你做吧」之類的話,而應該放手讓他自己做,並告訴他,「失敗了也沒關係」。雖然他很慢很笨,可是他正在學習,這是一項神聖的工作。  心靈的空間漫畫家蔡智忠從小就對漫畫有濃厚的興趣,剛上中學時,因為學校改建,每天只上半天課,蔡智忠便借著這個機會,天天往漫畫書店跑,他的休息時間,不是看漫畫,就是自己畫漫畫。  因為太專註於漫畫,蔡智忠的功課一塌糊塗。英文第一學期才考了三十幾分,代數勉強及格。等到第二學期,代數也掛了「紅燈」。蔡智忠遭到了留級的處罰。  這恐怕是蔡智忠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父親當然十分失望,他知道,蔡智忠不是不聰明,只要他把精力的十分之一用在功課上,就可以應付自如。  然而就在此時,台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寫信給蔡智忠,邀請他去畫漫畫。  蔡智忠很珍惜這次機會,但是他心中並沒有底,他不知道父親會不會阻止他。  晚上,他忐忑不安地走到父親身後,輕聲說:「爸,我明天要到台北畫漫畫。」  父親沒有抬頭,邊看報邊問:「有工作了嗎?」  「有了!」  「那就去吧!」父親極其平靜地接受了兒子放棄學業的事實。短短十來秒鐘,成為影響蔡智忠一生的重要時刻。  著名教育家陳鶴勤先生曾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男孩有更多的獨立性要求。對年幼的男孩來說,獨立意味著父母的放手和支持,到了一定年齡後,男孩更需要一個身心都獨立的空間,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支配的感覺。  給予孩子自由並不是盲目的。作為男孩的家長,了解孩子,給孩子一個思考和歷練的空間是必要的。正如蔡智忠的父親後來說:「對兒子的行為,其實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興趣和天分,所以給他自由,事情只要認真做就好。」

第12節:「奧特曼」英雄男孩

我是奧特曼  健健4歲了,他跟別的小男孩一樣喜歡玩追追打打的遊戲,每天回家,身上總是髒兮兮的。讓媽媽頭疼的是,健健的衣服總是很快就穿壞了,有時剛上身的新衣服一轉眼就被磨了個大洞。眼看夏天到了,媽媽覺得健健替換的衣服太少,就帶他去商店,打算給他買件體恤衫。  商店裡的兒童衣服還真不少,各種款式花樣和質地的都有,媽媽打量了一下,心裡大概有了主意,就故意問健健喜歡哪件衣服。  健健看來對買衣服並不熱衷,他瞄了一眼貨架,很乾脆地說:「都不喜歡。」  「這件不好嗎,你看,有一道藍邊,你不是最喜歡藍色的嗎?還有一個可愛的卡通圖案呢。」  「卡通不好看。」  「不好看嗎?那你看看其他有沒有喜歡的?」  這時,健健開始漫不經心地搜索其他貨架,突然,他眼前一亮,迅速上前扯出一件體恤說:「我喜歡這件,這件,有奧特曼!」  媽媽看了看這件體恤,果然在白色的底子上,印著一個紅紅的奧特曼。可是奧特曼圖案非常粗糙,衣服的做工也不好,是典型的劣質廉價商品。  「這件做工不是很好,咱們換一件吧?」媽媽試圖勸說健健,可是健健一副執著模樣,表示就喜歡這一件衣服。媽媽不想打擊健健的審美,只好買下來,媽媽想,這件衣服做工粗糙,也穿不了多久。  回到家,媽媽像往常一樣把衣服洗乾淨,衣服剛晾乾,健健就迫不及待地換上新衣服,美滋滋地找小朋友玩去了。  「看,我的奧特曼!」健健看見小朋友,馬上就說。  那小朋友立即挺胸回應:「我也有奧特曼!」果然,他的鞋上也綉了一個奧特曼的圖案。  這件「奧特曼」衣服成了健健的最愛,他破天荒地穿了很久都沒有穿壞。媽媽不由得暗暗驚奇。  媽媽還發現,健健對奧特曼簡直到了入迷的地步。看奧特曼的VCD是健健每天必做的功課,同一集的奧特曼也經常拿出來「溫故而知新」,而且樂此不疲!他還常常模仿電視畫面,一手拿著奧特曼模型,另一手拿著怪獸的模型,嘴裡念著台詞,讓他們互相搏鬥。那認真勁真是讓媽媽始料不及。  健健這麼熱衷於奧特曼,也有許多好處,有時候他賴床,怎麼叫也不起來,媽媽就喊:「奧特曼,怪獸來了……」健健就一下子來了精神,眯著眼睛在被窩裡笑,過一會兒,喊一聲:「我是奧特曼,你是怪獸,嗨……」便從床上爬起。這一招每次都挺有效的呢!  健健還經常發揚「奧特曼」精神。有一次,健健看見馬路旁一隻小貓正在被幾隻大狗欺負,就很英勇地跑上前,大喊:「我是奧特曼,你是怪獸,嗨……」幾隻大狗沒見過這陣勢,居然被嚇得一溜煙跑了。這事讓健健自豪了很久,可是媽媽有點擔心,健健會不會因為逞強而遭遇危險呢?  男孩與奧特曼  「奧特曼」是什麼?「奧特曼」是日本產的系列多集科幻片VCD,為了世界的愛與和平,英雄的奧特曼兄弟屢次同怪獸作戰,一次次在危難中振救了地球和人類。自1990年搶灘中國以來,奧特曼在中國颳起了強烈的旋風。這個日本人家喻戶曉的明星也成為中國小朋友喜愛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戴奧特曼面具、翻閱奧特曼畫冊書籍、參觀奧特曼展覽、觀看奧特曼電視片、VCD以及趨之若鶩地談論有關奧特曼的話題,成為許許多多中國兒童的時尚生活。  對於孩子們喜歡奧特曼,家長、老師百思不得其解:奧特曼的造型並不好看,怪獸一看就是假的,動作千篇一律,情節也粗糙,孩子怎麼就喜歡上它了呢?而且,奧特曼里充斥著打打殺殺,孩子會不會學得非常暴力呢?  我們可以從「奧特曼」的主題里探尋男孩們痴迷的原因。雖然奧特曼出了幾十年十幾個系列,奧特曼兄弟作戰的對象也包括了宇宙外星人﹑機器人、海底生物、昆蟲等近1000個怪獸,同時還配以宇宙、光年、恆星、空間站、宇宙飛船、馬赫、萬噸、紅外線、時間、空間、速度、質量、光線等艱深的概念,但是這些劇集都好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情節簡單得讓成年人不屑一顧。奧特曼的每一集都只為了清晰地闡述一個主題:善的勝利和惡的消滅。  正義總能戰勝邪惡,男孩子們就是喜歡看簡單的戰鬥場面和旗幟鮮明的結局。對於男孩來說,沒有什麼比做英雄更讓人振奮了。男孩們渴望自己強大,但又意識到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弱小狀態,他們希望得到安慰和激勵,希望自己勇敢並被承認,當奧特曼依靠特異功能擊敗神秘而強大的敵人,男孩們也在做著拯救世界的夢想。至於奧特曼情節的簡單重複,正是考慮了這個年齡段男孩的生理特點,重複的閱讀(或觀看)對孩子有好處,這也是吸引孩子的最佳方式。  男孩們喜歡奧特曼也有部分是出於集體意識。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男孩喜歡集體生活,並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來估計自己在所處集體中的地位,更喜歡主宰、控制環境。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儘管他們對信息的感知、處理以及判斷都還稚嫩,但他們也已經擁有自己的小圈子,這是屬於他們的集體。試想,如果幼兒園裡別的小男孩都能將所有奧特曼主角的個人資料倒背如流,而自己卻對奧特曼一無所知,那是多麼丟人的事情啊!被排擠出集體的感覺可不好受。  家長們大可不必為痴迷奧特曼的男孩們擔心。你們在這個年齡段的時候,不是也喜歡鐵臂阿童木和花仙子嗎?這些卡通形象曾經為熱愛幻想的我們營造了一個天真的世界,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奧特曼也一樣。  奧特曼詮釋了正義戰勝邪惡、團結、勇敢等積極向上的精神,圓了男孩們的英雄夢想,當這些精神演化為男孩內心的道德的力量,男孩就會變得強大起來,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這不正是我們期待的嗎?

第13節:這才是我們要擔心的

如果家長們還是不放心,建議你們把目光轉向我們正面對著的文化環境,尤其是成人世界——究竟流行著多少比奧特曼還要惡劣的東西呢?這些才是擺在男孩面前的危機。我們一再重複,社會文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藉助文化的力量把男孩培養成健康的男人,但是也要提防文化可能給男孩帶來的傷害。  在這個問題上,電視作為現代文化的標誌性符號,成為眾矢之的。有的社會學家稱電視是一種「暴力」,它堂而皇之地向整個社會群體「施暴」。從某種程度講,這種說法並不過分。美國人做過統計,在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中,平均每小時有9個暴力鏡頭;在兒童卡通片中,平均每小時有21起暴力事件。瓊安?安德森?威金斯在她的《改變看電視的習慣》一書中寫道,典型的美國孩子一天大約看6個小時的電視。據她計算,當這個孩子長到14歲時,他或她已經目睹了1萬1千起謀殺;高中畢業之前,他或她已經受到35萬~64萬個廣告的衝擊。  不僅僅是電視。當熒屏上動輒拳腳相加、刀光劍影的武俠影視劇大行其道,我們的書店裡也有無以數計的文學作品和光碟競相用精細的暴力情節描寫和血腥殘殺場面來吸引讀者眼球。暴力影視劇、暴力網路遊戲、暴力文學作品、暴力卡通漫畫……當文化中的暴力成為時尚,充斥我們的生活,這種文化便成為文化暴力。文化暴力對男孩的影響殘酷而深遠。  我們一次次看到這樣的報道:兩名中學生在班級衛生掃除中追逐耍鬧,其中一位不小心將另一位的毛衣撕開一個小口,於是兩人開始互相推搡爭執。老師將他們帶回辦公室進行勸導,兩人表示了和解。然而放學後,在三名同學的慫恿下,毛衣被撕破的同學再次追上對方要求賠件新毛衣,對方不答應,兩人又扭打在一起。廝打中,毛衣被撕破者手握借來的小刀揮舞捅扎。被扎的同學頸部和左前胸各中一刀,因搶救無效而死亡。  中國的校園暴力案中大多採用磚頭、菜刀等較為「原始」的武器,而在槍支自由的美國,校園暴力演變為校園槍擊案。在這其中,哥倫拜恩中學兇殺案可能是最血腥的一次。在這場發生在1999年的槍擊案中,兩名學生哈里斯和克萊伯德,攜帶自動步槍,衝進校園瘋狂殺戮,在短短16分鐘內,殺死13人,後來在與警察的對峙中自殺身亡。   男孩的獨立意識在逐漸增強,但他們的認識理解能力卻相對滯後。他們認識問題片面、直觀,而且易衝動,好感情用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喜歡刺激、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強……顯而易見,他們對於文化的抵抗力是薄弱的。然而,文化暴力正在向青少年暗示一種英雄感。這種英雄感正是男孩需要的東西。那些暴力鏡頭不僅成為男孩犯罪的指南,還誤導了他們的發展方向。那些宣揚暴力美學的電影讓男孩們以為黑社會老大才是真正的英雄,繼而盲目崇拜、仿效,學習他們利用拳頭解決問題——如果文化中暴力成為時尚,憑什麼讓男孩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  暴力文化只是我們闡述的一個方面。當社會處於急劇變革的時期,人們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們發現有些東西開始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有人說,真理根本不存在:無所謂對與錯,善或惡。這樣的理論讓我們恐慌,但是它卻在某個範圍內大行其道。美國的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將這歸結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者能與矛盾和平相處,他們一方面提倡「保持上帝的美麗漂亮的環境」,同時又宣稱「嬰兒還算不上是人,可以在最初的幾小時或幾天內把他們殺死而不受懲罰」。他們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必須合乎理性,也不給予任何解釋。  是的,男孩們面臨機遇,也面對陷阱。父母需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後想想該如何減弱甚至消除不良文化對男孩的影響。男孩的愛好、經驗、價值觀念和所受的教育,都將在此受到考驗。

第14節:男子漢是怎樣煉成的

一位父親很為他的兒子苦惱。兒子都已經十六七歲了,卻一點男子漢的氣概都沒有。無奈之下,父親去拜訪一位拳師,請他幫助訓練兒子,把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把孩子留在我這裡吧」,拳師說,「半年以後來接他,我保證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父親放心地走了。半年以後,他如約來找拳師,拳師便安排了一場拳擊比賽來展示自己的訓練成果。  與男孩對打的是一名專業的拳擊運動員。運動員一出手,男孩便應聲倒地。但是男孩很快就從地上爬起來,再次接受挑戰。然而運動員的力量太強大了,男孩又被擊倒在地……如此反覆了很多次之後,拳師問父親:  「你覺得你的兒子算不算男子漢?」  「我簡直無地自容。」父親失望地回答,「沒想到半年過去了,他還是這麼不經打。」  拳師卻意味深長地說:「我很遺憾,你只看到了表面的勝負,卻沒有看到雙方實際力量的懸殊。你的兒子不畏強勢,一次次倒下去又爬起來,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氣概啊!」  英雄並不只在童話中出現。世界上永遠存在相對的強勢和弱勢。跌倒了再爬起來,這就是令人尊敬的男子漢品質。很難給男子漢品質下一個定義。我們所描繪的只是一些觀點(在前文「父親應該傳授給兒子的氣質和品格」部分我們已經涉及)。對此,詹姆士?杜布森博士的總結非常精彩:「作為父母,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兒子們從『不成熟的、反覆無常的少年轉變成誠實而有愛心的男人,他們尊重父母、尊重婚姻、信守承諾,是果斷有力的領袖、優秀的勞動者、保持著健康的男性氣質』。」  我們希望眼前的「奧特曼」男孩將來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這個男子漢不一定拯救世界、捍衛和平、從起火的房子里救出小孩,或者把搶錢的強盜趕跑。但是他每周回家看望父母,對工作克盡職守,與妻子相親相愛,是孩子佩服的好爸爸。他承擔自己的責任,也快樂地享受生活。下面是我們願意著重強調的品質:  仗義執俠,保護弱小

放學了,羅伯特和好朋友傑克一起回家。剛走出校門不久,就看到一幫孩子在打架。「我們也去看看吧。」傑克建議。  「不。」羅伯特搖頭說,「打架是不好的行為,我們還是回家吧。」  「你真是膽小鬼。」傑克嘲笑羅伯特。旁邊的孩子也跟著起鬨,可是羅伯特並沒有當回事。  過了幾天,孩子們去小河邊玩耍,一個不小心,傑克掉進了水裡。  「救命!」傑克不會游泳,他慌了神,拚命地在水裡掙扎。  孩子們嚇壞了,大家有的跟著喊「救命」,有的躲得遠遠的,沒有一點主意,就是會游泳的孩子也不敢下水幫助傑克。眼看傑克一點點下沉,形勢萬分危急。  就在這時,羅伯特從這路過,他看到這一幕,毫不遲疑地脫下衣服跳進河裡,在關鍵時刻把傑克拉上了岸。  孩子們再也不嘲笑羅伯特是「膽小鬼」了。羅伯特成了孩子們心中的小英雄。  尊重女性

關於男性與女性的差異,我們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闡述。對於成人來說,我們都有自己的關於兩性的觀點——可能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也可能與眾不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建立怎樣的看法。  特別對於父親來說,如果你提起女性總是帶有貶低的口吻,如果你喜歡僅僅把女性當作一個目標來討論,那麼你的兒子也很可能會照著你的路走,甚至把這種思想「發揚光大」。  然而,真正有智慧的成年人都知道,這種思想將影響到男孩與異性的交往,更嚴重的是,它不可能為男孩帶來美滿的婚姻。  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有一個聖彼得堡的男孩,他個子很小,發育遲緩,經常受到高個子同學的欺負。為了贏得別人的尊重,男孩開始練習拳擊,可還是經常被人打得鼻青臉腫。就在他的自信心越來越弱的時候,父親建議他去學日本柔道,這一招很快收到了成效,過去迷信於一味用拳頭說話卻又屢屢碰壁的他,也因此開竅了——原來「講道理」一樣可以贏得他人的敬佩。柔道改變了男孩的性格,讓他重塑了英雄夢,也教會了他永不服輸和尊重對手與夥伴的精神。後來,這個叫普京的男孩成為了俄羅斯總統。  世界上沒有不尿床的孩子,英雄也不例外。男孩只有不斷從各種途徑吸取精神食糧,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深刻,才可以使自身變得更博大,更有力量,並且能夠完全掌控自己,而不受他人擺布。  強健身體,增加體能

運動保證了男孩的大腦獲得更多的氧氣和養料,使他們保持充沛的精力、注意力集中、直覺敏銳。對於迫切想成為男子漢的男孩來說,運動是他們克服生理和心理困難的過程,他們將從中培養健康的情感、增強信心、強化意志。  如果不夠身強力壯,男孩怎麼能成為「奧特曼」英雄呢?

第15節:贏的教育

他為什麼不願上班?  19歲的李明中專畢業了,可是他不願意去上班,甚至不願意出家門。他非常自卑,害怕見陌生人,脾氣古怪、暴躁,動不動就大發脾氣,並以自殺相威脅。李明的父母為此苦惱不已——「要是有人讓他工作,我給老闆工資也行啊。」李明的媽媽如是說。  李明曾經是一個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是什麼原因導致他變成這個樣子呢?李明的爸爸解釋說:  「在他上初二時,班級評選班幹部,他滿心歡喜地以為能當選,結果老師沒選他,反而選了比他差的同學。這件事對他打擊特別大,他放學回來一句話都沒說,直接躲到了屋裡。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我們,反反覆復說了好幾遍,當時由於工作忙,我們誰也沒搭理他。」  從這以後,李明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沉默寡言,對所有的事都提不起興趣,不愛上學,也不喜歡參加班級和課外活動。甚至在街上看見同學和老師他都會立刻繞著走。  「如果當初我們能認真聽他說,好好開導開導他,他就不會變成今天這樣了。」爸爸懊悔地說。  然而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初中畢業後,李明勉強考上了一所中專。父母為了鍛煉李明的性格,讓他與同學接觸、交往,就堅持讓他住集體宿舍。可是僅僅住了幾天,李明就嚷著要回家。父母不同意,他就跑到網吧里打了一宿遊戲,躲著寢室里的同學。無奈之下,父母只好把李明接回家。  中專畢業後,李明的性格更孤僻了,畢業兩個月,他沒邁出家門一步,有一次媽媽好不容易說服他,讓他到公共浴池洗澡,可是他剛走到樓下,就突然跑回家躲起來,怎麼也不肯出去,說不願意洗澡見陌生人。  「他天天在家躲著,說自己笨,不如別人,活著就是受罪。」媽媽流著眼淚說。為了不讓兒子做傻事,她已經辭了工作,專門在家看著兒子。  李明的父母對孩子沒有更多的要求。他們只希望兒子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健康快樂地生活:「敢說話,能經常在外面溜達溜達」。

第16節:關注男孩的情感表達

是的,每個男孩都喜歡競爭、好鬥、富有攻擊性、喜歡冒險、帶著或多或少的英雄情結,可是這些東西不會毫無理由地貫穿他的一生。如果教育得當,男孩會把這些發展成優秀的男性品質;然而在相反的情況下——也許在父母尚未意識到的情況下——他們已經在向一個危險的方向邁進。  我們有理由相信,李明本來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只是在一個岔路口迷了路。要知道,挽救一個頻臨崩潰的男人比培養一個健康的男孩困難得多。男性的先天因素並不能保證他成為一個優秀的男人(甚至很多人對天才也抱有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能力與智商無關),那些堅強的、具有保護力的品質是社會給男人的面具,也是男人們對自己的期望。然而,怎樣讓一個小男孩成為我們所期望的男人?在人們對這個問題普遍關注的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小男孩身上所背負的壓力。  「我渴望成為男子漢,我也想贏。告訴我該怎麼做?」家長們是否聽到了男孩們內心深處的聲音?下面是男孩們表達情感的方式,家長們不妨「傾聽」一下:  行為表達

得知自己的語文考試不及格,朋朋把自己關在屋裡,用拳頭狠狠地擊牆,他的手為此受了傷。後來爸爸給他做了一個沙袋,於是以後朋朋在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圍著沙袋出氣,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出色的拳擊手。  延遲表達

我們已經解釋了男女大腦的不同。男孩也許在事情發生了很久以後才能明確自己當時的感受,這個時間因人而異。家長們需要耐心等待,有時追問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找個洞穴

男孩有更強烈的獨立性要求。他們常常會把家中的桌子下、床下當作「私人領地」,對於大些的孩子來說,洞穴可能指「秘密地點」,也包括心理空間。相比較女孩,男孩更喜歡自我調節。  目的性強

如果女孩向你哭訴,她可能只是想獲得安慰,男孩則傾向於尋找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如果媽媽病了,女孩更善於溫柔地用語言撫慰,而男孩寧願給你倒杯水或拿個藥片。  哭

哭對於男孩來講是非常正常的行為。男孩比女孩哭的少,但當男孩哭的時候,往往也是他情感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家長最錯誤的做法就是喝斥孩子:「你哭什麼哭,哪裡還像個男子漢?完全是個小姑娘!」這樣會使男孩心情壓抑。  誰是頭?我該聽誰的?  打開男孩的心靈之窗,我們發現,男孩最希望知道的問題是:「誰是頭?」  接踵而來的問題是:「規則是什麼?必須按規則辦事嗎?」在「男孩的需求滿足點」部分我們已經就此做了深入的探討:男孩是天生的競爭者,他們希望自己在競爭中搏得頭籌,並把某一領域(尤其是事業)的成功(或成績)作為生活的目標。  李健的房間總是亂糟糟的。媽媽建議他收拾一下,他說,「我不喜歡收拾屋子。」  「可是你不認為你的房間太亂了嗎?」  「那有什麼關係。」李健答道:「爸爸的書房也很亂啊。」  的確是這樣。媽媽哭笑不得。她也建議丈夫收拾書房,丈夫跟兒子的回答是如此相似。不過,媽媽很快想出一個好主意。  「來一場比賽怎麼樣?我來打掃廚房,你打掃自己的房間,爸爸打掃書房。我們看誰幹得又快又好。」  兩個男人——爸爸和兒子都同意了。打掃完屋子,他們還建議去花園鋤草:「我們看誰鋤的快!」  競爭是男人的天性,各個年齡段的男人都一樣。他們喜歡品味勝利的喜悅,這種天性策動男孩去追求成就,從而內化為成就欲。  因此我們看到那些男孩,即使他們還沒有掌握挑戰世界的技能,已經躍躍欲動,希望大展拳腳了。對征服的渴望促使他們投入到一場場「戰鬥」中,這些「戰爭」最初可能只是表現為海盜遊戲。家長需要了解這一點,並認識到,成就欲是促進男孩充分發展潛能的重要動力之一。如果男孩的情感訴求被忽略,沒有獲得成就需要,或者說這種訴求沒有被當成一種力量得到養成和提升,男孩就缺乏前進的動機,他們的潛能就難以被充分發展,甚至他們的人格也會受到損傷。  李明的故事就是一個讓人嘆息的例子。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在我們的男孩身上。所以,請傾聽男孩的心聲吧,並且試圖與他們的腳步保持一致,他們需要建立起關於成就、勝利、贏、競爭……等辭彙的健康概念。

第17節: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人們說,男孩是由蛇、蝸牛和小狗尾巴做成的——很難將那些組成男孩的神奇又亂糟糟的因素說個清楚。開始男孩並不知道什麼是成就欲。他們知道有一些東西困擾著自己,但又說不出來。以下這些句子或許可以幫助男孩廓清思路:  「我喜歡盡最大努力去做成功一切事情」;  「我喜歡將我答應的事情辦成功」;  「我喜歡在某個專門項目上成為最棒的人」;  「我喜歡我能自豪地說我解決了一個難題」;  「我喜歡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這些信念佔據男孩的大腦,我們就應該相信男孩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難,斬荊披棘。遺憾的是,當男孩們開始建立這些成就需求的時候,很多家長卻起了壞作用。  傑瑞是個聰明的男孩,他很早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華。3歲的時候,傑瑞已經學會了閱讀和書寫,這使得父母對他寄予厚望。  傑瑞活潑開朗,熱愛生活,喜歡把自己的收穫與別人分享。然而,性格內向的爸爸卻很不喜歡他這種做。爸爸認為他驕傲自大,不夠謙虛,經常為此批評他。  有一次,傑瑞又讀完了一本有些艱澀難懂的書,他非常高興,不由得高聲唱起歌來。  「傑瑞,你又在嚷什麼!」爸爸皺起眉頭說:「讀完一本書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著那樣高興。」  「可是爸爸,這本書太令我愉快了,它那麼難懂,可是我居然把它看完了!」傑瑞抬起頭對爸爸說,他很想得到爸爸的肯定。  「哼,你以為只有你才有這個本事嗎?你以為我會表揚你嗎?你太驕傲自大了!」爸爸越說越惱怒:「不要以為自己是個了不起的天才。我可以告訴你,你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笨蛋!」  爸爸說完這些,「砰」地一摔門,把傑瑞關在門外。傑瑞委屈又傷心地哭起來。他不明白父親為什麼會這樣。他只是想讓父親分享他的快樂,並肯定它。然而,他發現事情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轉瞬間,剛才那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消逝無蹤,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極為糟糕的感覺:我是個又笨又蠢的孩子!  人們再也看不到傑瑞臉上那種快樂自信的表情了,這個本來頗有才華的孩子最終一事無成。  家長們可能帶著惋惜和憤慨的情緒來閱讀這個故事。消極的評價對孩子的傷害是如此大,它可以毀掉孩子的自信、樂觀,將懦弱與自卑灌輸進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靈。成就感對被傷害的孩子而言是奢侈的。一個對自己喪失信心的孩子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  對孩子進行適時的肯定是重要的。這種肯定使孩子確認了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能力感到驚喜,他的下一次努力就顯得信心十足。當成就欲被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潛力也被逐步發掘出來。  男孩需要肯定。肯定男孩就是給他提供最大的機會。男孩正通過父母的眼光看自己,父母的愛、理解、信任和鼓勵是男孩的強心劑。特別在男孩遭遇挫折的時候更是如此。  7歲的小名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因為父母的教育方法得當,小名對學校的功課應付自如,甚至開始利用課餘時間自學高年級教材。  有一次四年級部組織運動會,小名報名參加了短跑比賽,可是得了最後一名。  小名難過極了,他還沒受到過這樣的打擊呢!很長時間過去了,他還沒從這種失意的狀態中擺脫出來。  「兒子,還在為那件事難過嗎?」爸爸問。  「是啊,我跑了最後一名,太丟人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爸爸說:「你比同學們年紀小啊,他們的腿都比你長很多。」  爸爸繼續說:「我問過你的體育老師,他說你是同齡孩子中跑得最好的,這場比賽對你不公平。等你到『四年級的年紀』時,一定跑得比他們快。」  「爸爸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爸爸最後補充說。爸爸的話很快讓小名從失意中走出來。  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勝任感和自卑感受到家長對他們成績的反應的影響——男孩受到的表揚越多,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揚越少,男孩隨之產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當男孩受到挫折時,家長應該給予正向的回饋,幫助他們總結原因,提出改進意見並加以鼓勵。責備和禁令是十分有害的。「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都是不聽話的後果!」……家長的冷嘲熱諷會大大加劇男孩失敗的情感體驗,進而打擊他們的成就欲。

第18節:我贏了

人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有一定的目的,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目的。對於男孩來說,「贏」意味著什麼呢?怎樣才算是成功呢?常聽有些家長說,「好好學習,將來掙大錢。」「考上研究生,找個好工作。」這些家長可能混淆了「成功」、「金錢」與「工作」的概念和意義。  當我國的運動員站在奧運會領獎台上看著國旗升起流出眼淚時,大概沒有人說他們是為了冠軍杯後的巨額獎金。成就、成功、勝利、贏……對男孩來說,這些辭彙究竟代表什麼呢?我們認為它們具有下列含義:  不斷發現、並充分發展了自己潛能;  對適合自己的(或喜歡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或其它活動有一種勝任感;  因為勝任,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  在此,我們不能迴避一些誤區,於以下觀點的反駁有利於我們更好地闡述「贏」的含義:  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

心理學家到一所學校調研,校長請他幫忙鑒別學校里智力超常的學生。  「沒問題。」專家愉快地答應了。他做了一個簡單的測試,就把一群孩子交到辦公室,聲稱他們的智力非同一般。  被點到的孩子眼前一輛,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們回到家高興地對父母說:「心理學家說我是神童呢!」  孩子的父母也驚喜異常。他們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是天才。  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們也對這些孩子刮目相看。於是,這些孩子在家長的呵護、老師的關懷、同學的羨慕下迅速地成長。一年之後,他們果真顯示出超人的才華。  這時,專家再次訪問學校,這一次,校長很敬佩地問:「您怎麼會有這麼準確的眼光呢?」  「可不要告訴他們,」專家笑了笑,小聲對校長說:「我只是隨便指指而已,其實他們跟其他孩子並沒什麼分別。」  在面對困難時,很多家長和孩子會用「人家的才能是天生的,我不行」來「安慰」自己。這種想法是成就欲的最大敵人。對此,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但能力的大小與教育方法有關,不管誰都可以培養自己的能力,但其能力大小則與自己努力正確與否有關。」贏並不難,關鍵是怎麼認識它。如果男孩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並為之努力,並從中獲得心理的滿足,那麼他就是成功的。父母大可以對他說:「你贏了,兒子!你真棒!」  我的孩子能成才嗎一天,媽媽帶著男孩拜訪一位鋼琴家,希望鋼琴家對男孩進行指導。鋼琴家檢測了一下,發現孩子的技術和感覺都很好。  「老師,我的孩子能成才嗎?」媽媽焦急地問鋼琴家。  「不,成不了才!」針對媽媽的提問,鋼琴家意味深長地說。鋼琴家的回答讓媽媽回味了很久。——還有什麼比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呢?「我的孩子能成才嗎」裡面包含著「如果孩子不成才我們就白費心思」「我家的孩子能指望嗎」這樣的功利思想,這種思想只會給孩子帶上「成就焦慮」的思想包袱,從而在根本上偏離了家庭教育的方向。  有「成就焦慮」症的孩子,擔心自己不能超越他人或被他人超越,使情緒持續處在一種緊張、不愉快狀態,這種狀態對孩子的成就欲其實有害無益。如何才能取得成就?當孩子把取得成就當做生活的目標,就已經偏離了發展的航道,誤解了人生的意義,在這種情緒壓力下,又怎麼可能很好地拓展潛能呢?  我們有必要把「金錢」也納入我們的討論範圍。抱有功利主義的家長,不會把金錢從孩子的「成就」里剔除。當然,從某種角度講,我們不否認金錢可以用來衡量成功。但是這裡有很多前提:金錢是合法取得的嗎?擁有很多金錢讓你覺得快樂嗎?你是否為了金錢付出了健康的代價?……我們認為,把金錢作為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對成功的褻瀆。真正的成功是對人生的一種完善,這種完善絕不可能以金錢代言。

第19節:志強與電腦遊戲

男孩的精力  「孩子們,吃飯了!」雙胞胎兄妹志強和姍姍從學校放假回家了,家裡一下子又熱鬧起來。媽媽可高興了,給孩子們準備了很多好吃的,像糖醋排骨、蔥油鯽魚……桌上儘是兄妹倆愛吃的菜。  姍姍一直在廚房幫媽媽「打下手」,一邊還喋喋不休地講述著學校里的趣事,會說英語的食堂大師傅啦,藍眼睛的外教老師啦……當然,還少不了圖書館裡幫她佔位子的男生。  直到該吃飯了,媽媽才發覺兒子那邊似乎沒什麼「動靜」。媽媽沖著志強的房間喊了幾遍,志強也沒有出現。  出去了?媽媽打開房間的門,原來志強正在聚精會神地、緊張地在電腦上忙活呢。只見他眼睛緊緊地盯著屏幕,肩膀高聳,手指在飛快地敲著鍵盤,擺出一幅「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姿態——不過他的確什麼都沒有聽見。「耶!」不一會兒,志強突然揮舞雙手,跳起來,大喊:「我成功了!」  真是男孩子。看到這一幕,媽媽輕輕地搖了搖頭,理解地笑了笑。  志強一直都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小的時候他就玩出很多花樣,上房揭瓦、下河摸魚、爬樹、滿院子追逐、把妹妹的芭比娃娃偷出來當武器、玩海盜遊戲、跟小朋友搶積木、拆家裡的鬧鐘、做火箭試驗……他的頑皮曾經讓爸爸媽媽傷透了腦筋,甚至讓老師把他從班幹部「貶」為「平民」——那一次,志強發現自己沒有入圍新一任的班幹部,很是沮喪,耷拉起腦袋,旁邊的小朋友嘲笑他說:「誰讓你頑皮呀!」這話一出,引得志強愈加火冒三丈起來,伸出小拳頭就向旁邊的小朋友揮過去,為此志強遭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  幸運的是,這個看起來似乎有點多動症的莽撞的小男孩有一對知識豐富、聰明的爸爸媽媽。他們理解小男孩的攻擊性、冒險性和破壞力,懂得如何釋放和引導小男孩的精力,對他的調皮搗蛋予以容忍,正確對待他的固執和發火,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有些卻不能,還有,如何作一名真正的男子漢。志強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健康快樂地長大,變成一個彬彬有禮,又富有朝氣的小夥子。  有攻擊性的小機器   志強曾經被認為是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有一次,媽媽的朋友帶著女兒來串門,剛一進門,就遭遇了伏擊——躲在一旁的志強揮起手中的「金箍棒」向客人打過去,把小妹妹嚇得直哭。  還有一次,志強跟同學良良扭打在一起,被老師糾到辦公室。老師問明了情況才知道,良良把志強同桌小美的辮子拴在椅子上,讓小美摔了個跟頭,在家看了「奧特曼」的志強正摩拳擦掌,看到這一幕,就「理所當然」地把良良當作怪獸來「消滅」了。  教會男孩自律從表面看,男孩的攻擊行為有很多原因,也許是仗義執俠,也許是調皮搗蛋,有讓人理解的原因,也有一時間的頭腦發熱。不管怎麼說,男孩的攻擊性是潛在的因素——一個例證是,女孩一般不會出現類似的行為,即使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大多數女孩也不會將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至於女孩的刻意攻擊,則一般表現在語言上。  家長應該正確對待男孩的攻擊性。在大人看來,志強欺負小妹妹是極不禮貌的行為,那麼志強怎麼看待這件事呢?他只是覺得好玩,禮貌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辭彙。家長們與其斥責孩子,甚至用體罰的方式,加深孩子對於這件事的認識,不如先用簡潔的語言告訴他什麼是禮貌,以及懂禮貌的孩子是好孩子的觀點,然後在以後的生活中通過不斷舉例(例如公交車上個老人讓座)加深他的「禮貌」意識。  給男孩灌輸道德觀、價值觀是必要的。讓男孩明白怎樣做才是正確的,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該怎樣做。不要一味地對男孩大唬大叫,應該尊重男孩,並教會男孩懂得自己的寶貴价值——當男孩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自覺地學慣用規範來約束自己。  對於孩子的自律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脾氣急躁的家長更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良或經常性的處罰並不能讓男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會讓他們感覺難堪、壓抑和痛苦。

第20節:破壞王

漫畫家蔡智忠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趁父親不在,溜進書房玩耍。  看到桌子上的瓶瓶罐罐里的墨汁,蔡智忠玩興大起。他拿毛筆沾滿紅墨汁,東尋西找「作畫」的地方。最後,他選擇了客廳通往書房的牆壁作為畫板。片刻之間,一個個小圈圈組成的小人躍然牆上。  父親回來後看到了蔡智忠的大作,不由得火冒三丈。他追著兒子,看樣子要大打出手。然而,父親後來並沒有這麼做,他只是罵了蔡智忠兩句,然後居然給他買了一塊小黑板和一些畫筆。  蔡智忠喜出望外,從此,這塊小黑板成了他藝術想像力自由馳騁的天地。  尊重男孩的「破壞能力」

如果蔡智忠的父親沒有給兒子買小黑板和粉筆,而是給他一頓打罵,我們現在是否還有機會看到那些精彩的漫畫作品?也許,一位漫畫天才的藝術生命就此夭折了,那將是多麼讓人惋惜的事情啊。  與女孩相比,男孩對於自己所置身的空間以及這一空間的東西,有著更為強烈的好奇心。同樣是玩變形金剛,女孩可能會給玩具安排一個動人的故事,男孩卻可能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男孩可以找到很多種有創意的玩法。他們希望知道玩具的用途,以及它如何起作用。如果他們對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就會不甘心地把玩具拆開來看個究竟。這看似破壞的舉動顯示著男孩的獨特能力——曾經有調查表明,在拼圖和組裝其他三維物體上,男孩子的速度比女孩子快2倍,犯的錯誤比女孩子少一半。  是的,男孩有著想要觸摸東西,並把東西拆開的強烈願望。當志強將妹妹好不容易搭造的積木「宮殿」一舉摧毀,繼而蓋起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築」;當他把爸爸的鬧鐘拆得一塌糊塗,卻又奇蹟般地重裝好,還修好了其中的小毛病……爸爸媽媽意識到,這些破壞力的背後,隱藏著呼之欲出的天賦。對於兒子的破壞行為,爸爸媽媽並沒有簡單地採取「綏靖」策略,而是針對行為「一分為二」,既指出其中不對的地方,同時又為他找到更為合理的發揮渠道。  爸爸媽媽的一項舉措,是把志強的愛好拓展到建築領域。他們帶志強參觀各種風格的建築,給他買圖片書,跟他做搭積木遊戲,看誰搭得最別緻。志強發現這正是他想要的。他對那些「小房子」著了迷。在把研究「小房子」作為業餘愛好的幾年後,志強順理成章地進入建築學專業,他的天賦、創造以及知識積累讓老師們驚訝不已。  再來一次,太刺激了   志強讀高中的時候,爸爸買了一輛白色的「寶來」。哇噻,一輛車!對每天騎自行車上學的志強來說,這輛車簡直「酷斃」了。志強對「寶來」充滿嚮往。但是他太小了,還不到可以自由駕車的年齡。  志強太想去嘗試一下了。他偷偷地學習駕車的技術,觀摩爸爸的舉動,從網上查找駕車的指導,終於在一個下午,他跟幾個同學偷偷地把車開了出去。幾個高中生把車開到海濱公路上,因為是旅遊淡季,路上的人很少,甚至也沒有發現交通警察。這種感覺太棒了!景色這麼美,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開著車!  天空下起小雨,好像問題不大。可是——突然,前面出現一個急轉彎,志強猛轉方向盤,兩個車輪懸空,汽車急速地向著懸崖衝去。所有人都尖叫起來。然後,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汽車開始後退,四個輪子著地,退回到公路中間。汽車終於停下了。  震驚過後,這幫小夥子興奮得大叫:「再來一次,太刺激了!」當然,他們沒有再冒這個險,志強說他得把車原封不動地還給爸爸。  回家後,志強把車擦得很乾凈。爸爸出差了,媽媽也上班去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直到後來,志強拿到了駕照,才跟爸媽提到這件事。爸媽相視一笑,對他說:「兒子,我們知道。當時我們多麼擔心你啊!」  給男孩繫上安全帶男孩的冒險傾向經常讓他的父母做惡夢。家長們不明白為什麼小男孩那麼不顧一起地往前沖。他們不知道前面有危險嗎?  然而對於男孩還說,嘗試更重要。如果一個2歲的小男孩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沒有什麼可以嚇倒他。媽媽說,你太小了,現在還不能玩這個。——如果不嘗試一下,怎麼知道我爬不上去呢?媽媽的說法顯然沒有說服力。男孩根本不理會這個。通常情況下,家長們只好拉著孩子離開。可是如果孩子想去爬,他可能會偷偷地採取行動。  做不倒也要做,男孩就是這麼固執。從襁褓期開始,他們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男孩們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也不能夠很快地接受,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這種冒險存在催化劑。例如一個騎單車的中學男孩飛車撿地上掉落的書包,只是為了在漂亮女孩的面前表現一下。  在安全的前提下,讓男孩自己接受事實是最好的辦法。家長不妨提供一些機會,讓男孩自己去體驗。如果最後還是不能做,男孩會自己離開的。這沒有什麼。但如果家長把他拉走,沒有給他嘗試的機會,男孩就會有挫敗感。  對於父母的說教,男孩更傾向於接受從實踐中得來的結果。其實,我們的小男孩也有自己判斷問題的能力。他只是需要緩解情緒的時間。

第21節:停不下來的男孩

在「走出性別平等的誤區」部分,我們曾提到男孩在學校里也會面臨被歧視的境遇。我們談到,中國的教學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於女性優勢發揮的,而男孩優勢相對容易被抑制。  男孩特性在學校里沒有「用武之地」,不僅僅表現在學習知識的方面。本部分我們要談到的現象是,男孩在學校里沒有得到充分的精力釋放。有一位少先隊輔導員收到一份來自35名孩子的「聯名上書」,孩子們投訴他們的老師,在中隊長的選舉中誘導同學將選票投給一個老師喜歡的女生,而不是同學們擁戴的男生。對於這件事,被投訴老師振振有詞:「那位同學上課不遵守紀律,頻繁提問,甚至離開座位跟老師爭論,這麼不聽話的學生怎麼能當中隊長呢?」  這位老師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正如一名男生說:「老師喜歡安靜乖巧聽話的女孩,不喜歡淘氣、任性、有想法的男孩。」那麼,如果「淘氣、任性、有想法」被稱為「不守紀律」、「不聽話」,「聽話」的男生又是什麼樣子呢?「我們的中隊長就是個男孩。知道我們都叫他什麼嗎?我們叫他『姑娘』。」  男孩的說法切合了我們關於性別角色認同的觀點。我們的教育在約束孩子的行動,試圖將孩子們統一培養成「聽話」的孩子。這樣的教育可能不會給女孩帶來困擾,但卻給男孩造成問題(如果女生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男生,也難保不會出現問題)。男孩女孩怎麼可能一樣呢?換言之,如果男孩的性別表現同女孩一致,那麼性別的意義又在哪裡呢?童話大王鄭淵潔說,我們的教育,就是給所有的學生穿上一樣的鞋,然後讓他們去走不同的路。他很形象地表達了孩子們的困惑。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曾經對前來諮詢的4000多名小學生進行統計,其中男孩有「問題」的竟然佔到70%以上。其中除了學習問題之外,更多的就是行為個性給他們帶來的麻煩。  然而,這些「麻煩」真的是問題嗎?它們應該被當作問題處理嗎?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上8小時的課。」從生物學角度,男孩一天大約需要4次課外活動,而在我們的教育中,男孩們能得到一次就算不錯了。為了防止孩子們發生意外,學校往往採取限制學生行動的做法,校外活動自不必說,甚至在學校操場的活動對男孩來說也是奢侈。在學校里,男孩的天性並沒有得到承認,他們在被強迫放棄自己的運動技能、視覺和空間技能,這樣的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男孩們變得「安分守己」,而他們的特殊才賦也終於被鈍化甚至扼殺。  同意剛才那位老師做法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在學校里「停不下來的男孩」因為調皮而被勒令「請家長」,被請的家長則會為自己的男孩感到羞恥。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真正受到傷害的可能是男孩。或許男孩的行為是讓人生氣的,然而這些無奈舉動的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悲哀:男孩們的精力得到釋放了嗎?如果學校沒有給男孩提供這樣的機會,家長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對男孩們表示理解和支持了嗎?還是刻意忽略,讓男孩把寶貴的課餘時間用到學書法、練鋼琴上去了呢?

第22節:提高男孩的耐心指數

  男孩是精力充沛的,荷爾蒙帶給他們攻擊性、冒險欲和破壞力,釋放精力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從中他們感受到成長和滿足。如果男孩不能找到一個有創意的、合法的方式來獲得這種感受,他的衝動就會以破壞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果這種慾望受到壓抑,男孩就會變得抑鬱,自我貶低,並伴隨一種痛苦的無助感。  聰明的家長們會試圖幫助男孩尋找恰當的釋放渠道,給予男孩充足的緩解時間,最重要的,是幫助男孩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他們最牢固的防線。另外,提高男孩的耐心指數也是必要的。  看起來,男孩子到處跑來跑去,片刻也不得安靜。但這並不意味著,男孩子們將來都是一副火爆脾氣。事實上,男人們的性格差異還是很大的:有的是急脾氣,很容易就發火;有的卻慢條斯理,性格沉穩。當然,很多因素會對一個人的脾氣性格產生影響,正如耐心——下面的一些措施可以幫助男孩提高耐心指數:  重過程甚於重結果正如成長沒有速成班,任何事情都有其自然發展的規律。對家長而言,看著孩子成長就是一種樂趣,為什麼不把這種樂趣傳遞給孩子呢?學習著是美好的,工作著也是美好的,沒有過程的獲得便失去了收穫的樂趣。成長給予我們另外的啟示是:由淺入深才是科學的學習規律。  堅持有規則的運動運動的作用是神奇的。適度的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對心情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煉,也是對孩子耐心的考驗和培養。  別對孩子過分期望父母過分的期望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壓力:你要考一百分,要拿第一名……似乎孩子就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孩子背負著這樣的壓力,焦躁情緒可想而知。  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從而殘酷地扼殺了孩子自己的希望和愛好。如果孩子對目前做的事絲毫沒有興趣,並且還帶有被迫的情緒,又怎麼會有那耐心呢?  這是我應該做的  需要幫助嗎?  媽媽到外地出差,途中不小心摔傷了腳。眼看返程的火車就要開始檢票了,媽媽看著手中那隻沒有輪子的大旅行箱犯了難。  「需要幫助嗎?」這時,一個關切的聲音在媽媽耳邊響起,媽媽抬頭一看,原來是剛才乘坐的計程車的司機。  司機是個非常年輕的小夥子,有些黑瘦,剛才在車上,他曾經主動跟媽媽聊天,談到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讓媽媽覺得這個小夥子踏實、肯干,頗有一些見地。  原來,剛才這個小夥子覺得乘客大姐行動不方便,還拿著這麼重的行李,心裡有些擔心,想給予幫助,但又覺得大姐可能有其他的朋友,思來想去,最後還是不放心,索性買了張站台票,進來看一看。  「大姐,您坐哪一個車廂?」  「2車廂27號。」媽媽回答。  小夥子二話沒說,一手拎起媽媽的大箱子,另一隻手扶住媽媽,把媽媽送到座位上,又把行李放得妥妥噹噹。  列車馬上就要出站了,媽媽還來不及道謝,小夥子已經禮貌地道聲「再見」,很快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需要幫助嗎?」一句簡單的問候,讓媽媽心裡倍感溫暖。多麼可愛的年輕人!如果人人都像這個小夥子,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無私的幫助,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和諧、幸福……  媽媽想到4歲的兒子,多麼希望兒子將來也擁有小夥子這樣的優秀品質啊!雖然媽媽平時很注意兒子的教育,把兒子的自然健康發展擺在重要的位置,但媽媽還是暗下決心,要把兒子培養成更為出色、擁有更多優秀品質、更充實的小男子漢。此刻,媽媽想起她在一本雜誌上讀到的故事,故事的題目是《最後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弟子來到郊外的一片曠野里,準備給弟子們上最後一課。哲學家問弟子:如何除去周圍長滿的雜草?弟子們陷入沉思,他們給出了各種答案,有的說用鏟子鏟草,有的說用火燒,有的建議在草上撒上石灰,還有的說要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哲學家聽完後,站起身說:「課就上到這裡,你們回去後,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後,再來這裡相聚吧。」一年後,弟子們都來了,他們驚訝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原來的曠野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而是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終於明白了哲學家的「最後一課」: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佔據它。媽媽的小男孩是如此活潑、好動、喜歡冒險、具有破壞力、喜歡當英雄……他簡直就是一台停不下來的小「搗蛋機器」,可是他渴望成為一個男子漢,他知道幫媽媽做家務、愛護小朋友,他在儘可能地做著他認為正確的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他還沒有成熟的判斷力,也會為了一個皮球跟小夥伴打架,可是媽媽知道他需要幫助,他需要學會把自己亂蓬蓬的頭髮梳得整齊。幫助這個小男孩,就必須讓那些可貴的品質佔據他的大腦。高尚的人格是立身之本。是的,媽媽希望這些品質成為兒子生命中的一部分,當兒子碰到問題的時候,潛意識就會對自己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第23節:正直

  正直

2003年,非典在全球肆虐。非典重症患者正在與死神作艱難的抗爭。有一天,患者梁先生從昏迷中醒來,恍恍惚惚看到一個瘦長的身影在眼前晃動,他要麼俯身專註地觀測患者呼吸機上的參數,要麼神情嚴肅地與其他醫生討論著什麼,汗水浸透了他厚厚的隔離服。這個瘦長的身影,成了梁先生那段陰暗日子裡的一縷陽光,他堅毅的面容和專註的眼神,傳遞著一種信心和力量。梁先生最終逃離了死神,後來他才知道,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鐘南山院士。  作為廣東省非典醫療救護專家指導小組組長,鍾南山日夜為尋找病源和治療方法奔波。在北京有關權威部門發布消息,宣布引起廣東非典型肺炎的元兇是「衣原體」後,鍾南山不畏權威,堅持認為不能盲從這一結論。後來的實踐證明,他的據理力爭是有科學根據的——由鍾南山牽頭的廣州和香港專家的合作取得突破,初步認定冠狀病毒才是本次非典的重要病源。接著,世衛組織也把這一結果正式公佈於眾。  面對人們的恐慌,鍾南山亮相於媒體,講解疫病,安定人心,鄭重宣稱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控、可治」,然而,當一些人宣稱「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時,他又一次以科學的態度提出「遏制論」;甚至,當他自己也染上疾病時,他以家為病房,悄悄自我治療……  「也許,我這一輩子再努力也達不到鍾南山的境界,他是我夢寐以求要成為的那種人。他是一個敢於忘我的、不辱使命的可親可嘆的長者,也是一個完美的酷哥。」央視名嘴王志在採訪鍾南山之後,感慨地說。  沒有人能夠質疑,這是存在於我們時代的關於男子漢氣概的英雄故事。成就英雄的因素有很多,也許成就欲,也許是表現欲……然而我們在鍾南山身上看到的,是不畏權威、篤信科學與真理的情操,這是正直的品質在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我們有理由將這種品質作為男人氣概的最佳注釋。  正直是男孩首先要「種植」的那株「莊稼」。沒有什麼比它更富有魅力。  擔當  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3美元。那是在1920年,當時13美元可是筆不小的數目,足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男孩沒有辦法,只好去向父親承認錯誤,請求父親的幫助。然而,父親卻說斬釘截鐵地說,男孩必須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我哪有那麼多錢賠人家?」男孩非常為難。  「我可以借給你。」父親拿出13美元,「但一年之後你必須還我。」  於是,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夠了13美元這一「天文數字」,還給了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日後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  在字典中,「擔當」作為動詞出現,意思是:接受並負起責任。我們沒有使用名詞「責任」,意在強調行動的重要性。責任不需要整天掛在嘴邊,這是一種意識,我們希望男孩明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必須承擔後果。  男孩從小學會「擔當」,長大了自然就會有責任心。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里根的父親學習,通過一些平凡的小事培養孩子的「擔當」品質,讓孩子意識到「擔當」的重要性。都都的媽媽是這樣做的:  有一次,都都發小脾氣,把圖畫書扔在地上。媽媽就故意自己不撿,也不要別人撿。——如果都都當時不肯撿也沒關係,就讓書放在地上好了。  很快都都就平靜下來,把剛才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纏著媽媽講故事,媽媽說:「你不是把書扔了嗎?媽媽不能給你講了。」都都這時才開始著急,趕緊自己把書撿起來。以後的日子,他知道了扔書的結果是聽不成故事,還得自己再撿,就不再隨便扔了。  「擔當」應該作為一種品質植根男孩的心靈。人們喜歡說「勇於承擔(擔當)」,其實,「擔當」如果與勇氣掛鉤,就被忽略了其作為品質的根本。因為在一些特殊的關頭,只有品質才會跨越思考的界限,自然而然地發揮作用。  大連市巴士司機黃志全,在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並用生命的最後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了車;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他做完了這三件事,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黃志全只是一名平凡的司機,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里所做的一切也並不驚天動地,然而許多人卻牢牢地記住了他的名字。當一些人在為自己要不要承擔責任而掙扎思考時,我們或許可以說,他們還沒有完全具備這種高尚的品質。因為「擔當」是男子漢的內在屬性,不需要猶豫。

 誠信  亮亮上高中了,學校採取的是半封閉式教育,要求學生統一住集體宿舍,每周末才能回家。  這可把亮亮愁壞了。原來,亮亮是個電腦遊戲迷,玩電腦遊戲是每天的必修課,學校不允許玩電腦遊戲,怎麼辦呢?  亮亮開始頻繁的請假,他的理由多著呢:我奶奶去世了;我爺爺要結婚;我大爺和我大媽舉行「銀婚」慶典;我姐姐要到國外去度蜜月……請假的次數多了,老師產生了懷疑,終於發現了亮亮的秘密。  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亮亮,並告訴亮亮以後請假必須交上有父母簽字的假條。沒想到,亮亮輕鬆愉快地就把有著父母簽字的假條搞到手了。老師左看右看,看不出什麼破綻,卻又滿心狐疑,便打電話給亮亮的家長。  沒想到的,亮亮媽媽卻說:「亮亮是真的有事,老師你就准假吧……」  有一天,亮亮沒有請假就自己跑出學校,老師非常著急,一邊派人去找,一邊給他家裡掛電話。  接電話的是亮亮的爸爸。還沒等老師把情況說完,亮亮的爸爸就說:  「亮亮在家呢。」  「——真的嗎?」老師有點不相信。  「亮亮當然在家!」爸爸有些生氣地說:「他有些不舒服,正在家裡睡覺呢!」  正在這時,老師看到兩個學生陪著亮亮走進辦公室。一時間,老師氣得臉色發白,不知道說什麼好,乾脆就把話筒給了亮亮。  亮亮接過話筒,蔫蔫地說:「老爸,剛才……我去了網吧,老師派兩個同學把我找回來了……」  這是一個家長縱容並幫助孩子欺騙的故事,當誠信作為這個社會的時尚口號,我們大概不用再去重複它的意義,如何教育孩子,使之建立誠信的觀念卻是有必要提到的。古人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在這個故事中,如果情況沒有得到改善的話,它的結局將超過人們的想像。  男孩非常在意公平,他們討厭作弊者。當亮亮的行為被公之於眾,事情就會變得不好收拾。一個正常的男孩很在意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他不能接受自己被集體排斥的局面,即使這種狀況是因為自己的欺騙行為造成的。當然,有些男孩喜歡吹牛,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真實生活有點糟糕。但是當這種小把戲演化成欺騙,男孩還覺得理所當然時,危機就出現了。  父母的支持是這種危機滋生的土壤。有人開玩笑地說:「假如您想讓孩子學習您身上的一條優點,對不起,他可能終其一生都難以學到;但假如您想讓孩子學習您身上的一條缺點,恭喜您,您的理想定能百分之二百地實現!」這句話的嚴肅意義是,家長的思想是孩子潛在的道德支持,正是家長的這種錯誤觀念,致使孩子的道德滑坡沒有迴旋的餘地,不得不走上異化的道路,最終演化為一種危機。

堅韌  香港特區首席行政長官董建華是世界船王董浩雲的長子。董浩雲是香港屈指可數的大富豪之一,但他對孩子的要求卻十分嚴格,從不嬌生慣養。  董建華理解父親的苦心,他讀書的時候,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每天乘公交車往返於校園和住所之間,潛心於學業,從來不因為自己是船王的兒子就與眾不同。  董建華畢業以後,輿論普遍認為董浩運會安排兒子到國外深造,或者在家族企業中執掌大權,沒想到他卻安排兒子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當一名普通職員。他對兒子說:「小華,我不懷疑你是個有理想的人,但我擔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夠,你不要想到自己有倚靠,你必須自己主動去找苦吃,磨練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對你的種種挑戰,並戰勝它。」  董建華聽從了父親的安排,他在美國勤勤懇懇地幹了四年,不僅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還學會了為人處事之道,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今後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此富門寒教,令人稱道。國際輿論曾評論說:「董建華是其父董浩雲刻意雕琢的一顆明珠。」董浩雲的刻意,不是倚仗自己的實力給孩子提供最豐厚的物質生活,而是對兒子進行「磨難教育」,他希望兒子通過吃苦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父母創業的艱難,進而激發出吃苦耐勞的堅韌意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時下很多並不富裕的家庭,卻往往是家長節衣縮食,卻要孩子「什麼都是最好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有害的。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不顧一切地保護孩子,唯恐孩子吃一點苦,實際是在剝奪孩子吃苦的權利,更可怕的是,孩子形成堅韌意志的機會也被殘忍地剝奪了。父母能陪孩子走多遠?這些孩子終究要走出「蜜罐」,走上社會,獨自步入人生的考場,去應對那些永遠無法料及的莫測風雲。  堅韌是男孩不可或缺的品質,是男孩成長的助力劑。缺乏這種品質,男孩的鏗鏘有力、進取、冒險、敢為、豁達……都將成為過眼雲煙。日本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來獲得。」明智的家長已經認識到,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適當設置一些障礙是必要的,讓孩子少花些錢,多動動手,實際上就是在為他們今後的生活構築堅韌的堡壘。  男孩的另類語言

第26節:膽小的男孩

洋洋是個男孩,但是他從小就跟我們所描寫的男孩子不太一樣:5歲的時候還不敢一個人睡覺,即使父母陪在身邊也要緊緊拽著大人的衣角才能睡;7歲的時候還不敢坐轉椅、滑滑梯,大人陪著也不玩;9歲的時候還不敢主動跟人打招呼,說話的時候也是羞羞答答的;13歲的時候叫他爬四五層的梯子他腿都抖;15歲了,爸爸叫他學自行車,他居然還嚇得哭鼻子。  看起來,洋洋似乎比同齡的女孩還要膽小。洋洋的父母有些擔心:怎麼一個小男孩會那麼膽小?應該改變他,讓他具有攻擊性嗎?洋洋是不是患了什麼疾病?  本書在闡述男孩的性格特徵時,一直在強調男孩的攻擊性、冒險性、競爭欲、控制欲以及集體精神,我們旨在說明男孩與女孩的區別,以及男孩可以利用的優勢,但這些並不能代表所有男孩的性格特徵。  男孩也會天黑不敢出門嗎?也會不敢一個人睡嗎?也會安靜、細心、體貼別人嗎?如果你了解人類性格特徵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就不會對這些問題感到驚訝。男孩的性格也是千差萬別的。正如《余華評傳》里談到的作家余華和哥哥的區別,這段描述非常有趣:  余華和他的哥哥實在是一對美妙的「對立統一」,哥哥華旭天生愛動,常常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只要有誰家的家長來他們家告狀,一般情況下「禍首」都是華旭。而余華則恰恰相反,不但聽話,而且膽小,幾乎從不惹事生非。上幼兒園時,老師有時故意刁難一下這個膽小的男孩,在余華母親來接他時,將他早上帶來的草帽或鞋子不還給他,這時的余華便擺出一副特有的姿勢:低頭不語,也堅決不走——直到老師將東西交到他手裡,他才肯與母親回家。  這個倔強、內向、膽小的男孩日後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童年時的經歷給了他更為細膩和豐富的體驗。「膽小並不意味著內心的絕對軟弱。」對於男孩而言,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告訴他們該如何釋放自己的能量。但這並不說明他們不需要釋放。那些看起來與眾不同的男孩只是需要找到自己的能量釋放點,通過釋放獲得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  有一位媽媽談到自己的男孩,這個男孩平時看起來有點「窩囊」,可是在一個暑假,他和同學打起背包到內蒙徒步旅行,走了三天,還拍了錄像。這個男孩找到自己釋放能量的突破口,他以行動消除了媽媽的疑慮。  男孩子們一定要怎麼樣?一個生硬的標準會讓我們的教育走向極端。每個男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也許有些特質不被納入主流範圍。性格截然不同的余華兄弟都找到了自己的能量釋放點,並且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哥哥華旭日後成為一名經理人)。他們都是完完全全的男孩。  家長們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長的努力可能扭曲了孩子的發展軌跡。如果你的男孩天性內向,家長們對於「外向」的過分要求和訓練會使他覺得痛苦。為什麼不接受他的特質呢?讓男孩自然發展,他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天地。  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我們所謂的男孩特質與教育所帶給男孩的錯位的性別認同是兩碼事。關於後者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闡述。家長們是否有意「把男孩當成女孩養」?是否把男孩置於容易產生性別模糊和錯位的環境?家長對男孩的保護是否太多?家長是否給予了男孩適當的自立自主權?這些都是家長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後天的教育對男孩的影響是巨大的。家長教育失當所產生的問題不在我們為男孩特質的辯護之列。

第27節:冷漠的男孩

  岩岩似乎缺少同情心。有一次,家裡來了個小客人,不知為什麼原因哭起來,爸爸媽媽趕緊上前問個究竟,安慰她,在一旁的岩岩卻一聲不響地自己擺弄桌上的拼圖。還有一次,岩岩的媽媽病了,岩岩沒有說一句問候的話,吃完飯後,就早早睡覺了。媽媽因此很傷心,覺得岩岩是鐵石心腸。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男孩表達感情的幾種方式。與女孩不同的是,男孩很少直接用哭泣、言語來表達感情,而是通過一定的實際行為表露。像岩岩的媽媽病了,岩岩雖然「沒有說一句問候的話」,但卻「早早睡覺了」,這其實就是給媽媽一個安慰的信號,表示媽媽可以安心休息,自己長大了,不用媽媽操心了。  男孩的這種「行動表達」方式經常為自己帶來誤解。即使是成年男性也不能擺脫這個難題。最常見的誤解是,陷入熱戀的男孩被抱怨不會說甜言蜜語,不會哄女孩開心。當妻子希望得到鮮花,丈夫卻為她買回蛋糕。  岩岩的媽媽顯然也誤讀了兒子的情感表達。岩岩並非沒有同情心,他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或者他的表達方式不被認同。他看到小朋友哭了,但是並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雖然他希望自己能夠做些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小朋友為什麼哭了呢?該怎樣幫助她呢?這是家長需要幫助他解決的困惑。  認可孩子的感覺是必要的。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如果媽媽不但誤讀了岩岩的感受,而且自以為是地批評他,岩岩就會覺得很委屈,產生逆反和抵觸情緒。反之,傾聽孩子的想法,家長可能會有新的體會,從而能夠有的放矢,解決問題。  既然男孩喜歡用實際行動表示自己的關愛,家長們不妨創造機會,有意識地培養男孩表達自己。例如對男孩說,花兒渴了,想喝水,男孩就會主動去澆花,表達對花兒的愛護。當他笨手笨腳地去做一些表達愛心的事情時,家長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岩岩在這方面進步很大。有一次幼兒園舉行晚會,小朋友們拿著盤子,排起隊,去拿好吃的蛋糕。媽媽看見岩岩拿了兩個盤子,就問:  「你想吃兩份嗎?」  岩岩回答說:「我想給莉莉帶一份。」媽媽回過頭,看見幼兒園新來的的小朋友莉莉正孤單地坐在角落裡,顯得鬱鬱寡歡。  「是她讓你帶一份嗎?」  「不,莉莉的的爸爸媽媽都沒有來,她好像不太開心,我想幫幫她。」  媽媽對岩岩的表現感到驚喜,她不失時機地大大表揚了岩岩。媽媽發現,岩岩越來越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了。  家長是愛心傳遞的使者。家長不僅要使男孩明白「愛」的真諦,還要鼓勵男孩把那些隱蔽的情緒表達出來。被承認和肯定有助於男孩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第28節:說謊的男孩

又到周末了,媽媽像以前一樣準備送小虎去數學補習班,可是小虎卻說什麼也不肯去,理由是班裡有個同學欺負他。媽媽覺得這件事非同小可,就特地去了學校了解情況。出乎意料的是,班裡根本沒有小虎說的那個同學,而且同學們的關係非常好,根本沒有人欺負他。  媽媽還了解到另外一個情況:上周補習班舉行測驗,小虎因為準備不充分,成績很不好。老師分析,這可能是小虎不願意來上學的真正原因。  媽媽跟在家休息的小虎爸爸通了電話,爸爸放下電話後,立刻把小虎叫過來問明了情況,事情果然跟老師猜測的一樣。  爸爸媽媽非常生氣,平時一直很注意對小虎的思想道德教育,小虎也一直表現得很好,這一次他為什麼要撒謊呢?  媽媽希望跟小虎好好談談。可是面對媽媽,小虎卻矢口否認了自己撒謊的行為,連跟爸爸說過的話也不認賬了。母子的談話陷入僵局。  小虎為什麼會撒謊呢?我們看到,小虎撒謊的直接原因是數學測驗成績不好。我們可以理解為,小虎也有自己的苦衷。數學成績不好會給小虎帶來什麼呢?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異樣眼光,這是對小男孩的雙重打擊。小虎的謊言為他帶來了逃離這種打擊的機會。而且,他也不用把糟糕的數學成績帶回家了。  然而,小虎很快意識到自己撒謊了,而且他的謊言讓自己陷入一種尷尬——他不僅沒有掩蓋住糟糕的數學成績,反而還背上說謊的「罪名」。事情似乎越來越糟。  「我幹了一件蠢事!」男孩子在心裡這樣對自己說,「我該怎麼辦呢?」  小虎已經在心裡狠狠地責備了自己。但是媽媽的詢問讓他又一次品嘗到這種痛苦。於是他本能地否認,企圖避免讓自己再一次蒙羞,但這卻使情況更加惡劣。  小男孩逐步陷入謊言的危機,如何拯救這個孩子呢?  理解男孩我們的分析或許有助於家長理解自己的男孩。沒有男孩天生愛說謊。當小虎的爸爸媽媽一次次問起這件事,小虎的越來越感到自己愚不可及,他的羞愧感越來越重,恨不得立刻鑽進地洞里去。男孩只是沒有把這一切說出來而已。他的心裡已經對自己很失望了。  給孩子愛和支持父母知道男孩犯了錯,卻懂得為男孩留點面子,沒有比這更讓男孩感激的了。父母的愛和支持是在保護男孩的尊嚴。當男孩感受到這些,他就會為自己的謊言而羞愧難當。他會打起精神面對自己的錯誤,來作為父母信任自己的回報。  教會男孩有勇氣面對一切大多數男人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面對說謊帶來的羞愧感和孤獨感。這才是他們不肯承認錯誤的真正原因。但是開誠布公是必要的。說出事情的真相對男孩是很大的考驗,應該給他一些思考的時間。  適當的懲罰男孩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這是一種被我們稱為「擔當」的品質。  以身作則給孩子講解道德準則是很多家長的首選。家長們希望男孩首先明白自己做錯了,錯在哪裡。事實上,家長們或許首先需要檢討自己:你以身作則了嗎?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誠實」的漏洞?家長不自覺的謊言會在男孩的心裡播下說謊的種子。

第29節:孤獨的男孩

  19歲的阿健剛進入大學,是學校的明星——他不但學習成績優異,還是長跑健將。這個帥氣的男孩很快成為女生們目光的焦點,然而他卻似乎對女生不感興趣。當身邊的男生對女生品頭論足,阿健卻把時間用在自習室和運動場上。從來沒有聽說過阿健喜歡過哪個女生,也從來沒有見到阿健關注那些有關女孩的問題。  阿健的父母最初還擔心他為愛情耽誤學業,現在看來,兒子的表現很叫人滿意。然而,一切似乎太完美了——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呢?阿健沒有「少年維特式的煩惱」嗎?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卻宣稱他對漂亮女孩沒有任何感覺,這正常嗎?  更讓父母擔心的是,阿健似乎跟男生也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也許男生們覺得他太優秀了,所以刻意地孤立他吧。父母一直在為阿健的孤獨找出原因。直到有一天,父母無意間發現,兒子曾瀏覽過同性戀網站……  同性戀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即使拋開傳宗接代的因素不談,家長們也很難接受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  所謂同性戀現象,是指以同性為滿足性慾的對象的現象。同性戀者經常受到與自己同性別的人吸引。從科學的角度講,同性戀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產生同性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遺傳因素和內分泌因素被認為是其生理根源。環境因素也是重要的誘因。正如我們前面講到的,很多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正常的性別角色教育,缺乏性別定位,沒有及時完成性別角色認同,性心理得不到正常的發展,就會出現異性戀趨力的偏差。也有一些男孩,無法面對擺在男性面前的激烈競爭,在潛意識裡排斥自己的男性角色、逃避作為男性的責任,從而成為同性戀者。  阿健是同性戀嗎?僅憑上述的描寫很難斷定這一點。應該指出的是,青春期是一個性傾向方面比較混亂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很多男孩會出現「精神同性戀」或是「同性戀傾向」,這與真正的同性戀是有區別的。「我是同性戀嗎?」很多男孩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些男孩並沒有刻意追求同性戀,卻為同性戀問題所困擾。他們帶著對同性戀的恐懼,內心充滿對自己的懷疑,並為此而感到羞恥。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恐懼,其實代表了自己對於長大的恐懼和不安,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和缺乏自信,而這些只是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正常心理變態的範疇。  自然,這樣的「同性戀」是可以被矯正的。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這些陷入麻煩的男孩呢?  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對自己的過低評價和對未來的恐懼使男孩在潛意識裡逃避自己作為男人的事實。這是男孩心理幼稚的表現。男孩們需要認識到,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才是完善自己的最佳策略。當男孩們鼓起勇氣面對一切時,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難。  在人際交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很多男孩像阿健一樣在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正是這些障礙阻止了男孩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並最終導致他們性心理的異化。如何與同性平起平坐、與異性主動交往?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男孩突破交流的困難,塑造健康的個性。  欣然接納自己的性別我們不再重複男性與女性的不同趨向。本書的諸多例子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造物主賦予男性和女性如此不同的特質,又使他們取得平衡,這是多麼奇妙啊!男孩們應該欣然接納自己的性別,並為此感到驕傲。當男孩做到這一點,也就為自己找到了關於性別角色的答案。  正確認識同性戀現象如果男孩們對青春期出現的「精神同性戀」或是「同性戀傾向」有所了解,就不會再為自己的困惑感到惶恐和羞恥。對同性戀現象的正確理解有助於男孩們走上正常的性心理發展道路。同時,我們不能迴避另一個問題——有些男孩從12歲起就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這些男孩並不想改變自己的性取向,他們並不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羞恥。真正困擾他們的是社會上的異樣眼光,以及那些不肯認同和接納他們的人們所發出的質問的聲音。糾正人們對同性戀的偏見是困難的,這意味著男孩們要走更長更艱難的路。對於這些男孩來說,孤獨成為生活的伴侶,而尊重和理解是他們最渴望的安慰。

第二部分女孩富著養

第30節:女孩的生長藍圖

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東西做成的女孩  姍姍似乎從小就比雙胞胎哥哥志強更討人喜歡。她安靜、合作,媽媽剛把她放到小床上她就能睡著,而志強還在一旁吵個不休。姍姍喜歡跟人說話,爸爸剛剛走進房間,她就開始咿咿呀呀,好像在跟爸爸說些什麼。當爸爸抱起她的時候,她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爸爸對視,然後露出可愛的微笑。  當志強還在廚櫃里爬進爬出,亂動炊具上的開關,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時,姍姍已經可以跟人聊天了。3歲的時候姍姍已經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語言天賦。她可以說出長而複雜的句子,口齒伶俐,反應敏捷,經常充當哥哥的發言人,因為此時志強還在苯嘴拙舌地說不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姍姍不喜歡海盜遊戲、變形金剛和玩具槍。她喜歡洋娃娃、毛絨玩具和廚藝玩具。她跟洋娃娃做遊戲,給自己安上不同的角色——有時她是小媽媽,有時是小老師,有時是醫生或護士。她把媽媽的絲巾系在腰上,宣稱這是自己的圍裙,然後她拿著廚藝玩具跟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她也喜歡玩跳房子和跳皮筋遊戲。如果她玩積木,就會穩妥地搭一個小房子,並幻想自己能夠睡在裡面。這些遊戲並不需要很大的空間,家裡的大客廳就足夠了。  跟姍姍住在同一個大院里的小玲是姍姍最要好的朋友。她們年紀一般大,同時進幼兒園,後來又進了同一所小學、中學,大學也在同一所城市。這對小姐妹形影不離,無話不談。當志強張開雙臂,嘴裡發出鳴鳴聲,扮飛機在雲層里飛行的時候,小姐妹正坐在角落裡談天,對志強的玩耍方式不屑一顧。小姐妹穿一樣的衣服,鞋子,並為此感到自豪。即使她們長大以後,穿著的風格品位也非常相似。  在學校里姍姍的語言天賦得到很好的發揮,她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除了在古文方面有些難度,姍姍幾乎不用在語文上下功夫。可是姍姍的數學成績卻不太理想。她好像越來越不了解數學的真諦。但是姍姍又有些內向,不喜歡提問,在爸爸媽媽的建議下,熱心的數學老師經常主動為她答疑解難,這對姍姍的幫助很大。  爸爸媽媽理解姍姍在數理方面的困難。他們並不要求姍姍在這些課程上做得跟哥哥一樣出色。他們鼓勵姍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寫日記——爸爸媽媽從不給珊珊出命題作文,而是給她最大的自由空間。爸爸媽媽幫助姍姍將自己的潛能充分地釋放出來,這讓姍姍對自己充滿信心。  女孩的天賦和弱勢  出色的女孩

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聽」是女孩得天獨厚的心智能力,因此女孩對噪音的反應更強烈,同一個聲音在女孩聽來要比男孩聽到的響亮兩倍;在觸覺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得分高;女孩的視覺記憶更好,在黑暗中女孩看得要比男孩清楚;女孩的味覺和嗅覺也比男孩敏感:女孩有更多地味蕾,更容易受到氣味的吸引。正因為此,女孩更擅長調動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容易被人發覺的信息以及更為具體的細節,建立起自己的直覺系統。  女孩會把這些自然地應用到人際交流中。她們喜歡交往,並注重發展親密的友誼。她們對人更感興趣,在搖籃里就表現出於人交流的傾向性。交流使她們感覺到支持。先交流後行動是女孩習慣的方式。  女孩的交流傾向受到語言能力的有力支持。因為大腦左半球神經末稍的發育早於男孩(女孩的的語言大腦組織位於左半腦前區,而男孩子的分布在左半腦的前區和後區),她們很早就學會說話、書寫、造句,有良好的語言推理能力,並且很少出現閱讀問題。這些使女孩一上學就表現出男孩所不具備的優勢。

女孩發育成熟比男孩快而均衡。學齡前的女孩比同齡的男孩有更好的平衡水平,她們能很好地進行單腿跳。  女孩不喜歡帶有競爭性的遊戲。她們的遊戲一般活動量也比較小,有秩序和規則可循。  請在這些方面幫助她

女孩缺乏空間能力——例如改變物體形狀,選擇正確路徑——美國做過一項部件組裝測試,要求男孩子、女孩子把不同的火花塞和瓶塞分別插到對應的內燃機、瓶子上,結果男孩子的成績遠遠超過女孩子。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建築師的數量要遠遠小於男建築師。  女孩更為薄弱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得她們在數理方面的學習較男生困難。當數學不再只是四則運算,必須學習、運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時,女孩的語言能力便派不上用場了。因此,家長不妨有意識地讓女孩多玩三維立體積木和遊戲,以增強的她空間思辨力。  由於激素水平的不均衡,女孩與男孩的性發育出現差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徵。例如,男孩會在跑步和跳高方面更勝女孩一籌。特別是青春期以後,這種差距漸漸擴大——男孩發育得更快、更健壯,在體格上擁有女孩所不能企及的優勢。  女孩天生不具有攻擊性的傾向。當社會需要更多的進取、競爭和探險精神,而不僅僅是安靜的聽從指令,女孩就會覺得自己陷入被動。雖然很多人相信,如果在女孩的早期教育中適當增加一些能夠培養攻擊性的心理內容,女孩也會像男孩一樣成為自主解決問題的高手,但這並不表明,這些會使女孩覺得滿足。換言之,一分成功的事業或許會讓女孩贏得自尊,但她未必會覺得快樂。  女孩的需求滿足點在哪裡?  正如睾丸素讓男孩成為富有攻擊力的「鬥士」,並且把在競爭中贏得頭籌作為最大的滿足,女孩的需求滿足也與體內的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  我們在第一部分提到,女性染色體基因藍圖由女性荷爾蒙激活,這些荷爾蒙在女孩出生之前就已經為她規划了未來,並最終發展成為女性荷爾蒙的接納系統。  例如,雌性激素對女孩的感情生活有著重要影響。它控制情緒的穩定、思考的過程、理解力、記憶力、個人的動力、親昵行為的動機、愛好、焦慮以及如何處理外來的壓力和性衝動。當雌性激素活動不穩定,就會使女孩的情緒產生波動。如果雌性激素過低,女孩就會感到孤獨、生氣、易怒、神經過敏、悲傷、失望、缺乏自尊,讓你覺得她的大腦短路了。當這種過低的情況持續下去,並且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女孩就會受到抑鬱症的困擾。  然而,雌性激素的不穩定是經常存在的——月經周期、生育以及絕境都會使女性陷入壞情緒。例如女性在排卵期雌性激素水平比較高,情緒比較穩定,而月經來臨前,雌激素會突然降低,使女性進入情緒低落期;女性生完孩子後15天內,雌激素會迅速下降為原來的1/800,所以80%的女性產後會有抑鬱體驗,13%左右的人會轉化為產後抑鬱症;而40歲的女性,雌性激素不到18歲女孩的1/2,這也是更年期抑鬱症的重要原因。  雌性激素只是一個方面。女孩還受其他激素的影響。例如孕激素就是女孩更喜歡小孩子和小動物的原因;催產素則會使女孩產生更多的「憐憫之情」,這就是「母性的本能」;生長激素則影響女孩突發性的生長、身高、重量和體形等方面。另外,女孩體內也有睾丸素,但是水平只及男孩的1/20,因此女孩不存在攻擊性,並且比男孩更容易抑鬱(睾丸素有助於保持愉快的心情)。  我們對於女性荷爾蒙的闡述意在說明,這些荷爾蒙使得女孩關心、敏感、溫柔、憐憫,但是也導致她們的情緒天生就變化無常。是的,情感對女孩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女孩來說,她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從根本上來自情感的滿足,以及人際關係的質量。我們來看看女孩通常在想些什麼:

 她的情緒。  她所使用的語言、交談的速度和需要。  在指定的時間裡,為了某項任務如何去做。  她會吃多少東西。  在不使用語言的前提下,她如何與人保持聯繫。  她對所喜歡的人有什麼的感覺。  她如何幫助自己調整。  她的自尊。  她的競爭水平。  她在社會中的抱負。  她的進取心。  她的重要情感---如生氣、快樂和痛苦。  與男孩相比,女孩似乎來自另一個星球。她們和他們,對於生活有不同的感悟和要求。在上一章節,我們提到男孩最想知道的三件事情:「第一,誰是領頭人?第二,規則是什麼?第三,必須按規則辦事嗎?」——競爭是男孩的天性,那麼,女孩的天性是怎樣的呢?或者說,她們關注的事情是什麼呢?艾里姆夫婦在下一本名為《養育女兒》的暢銷書中提到了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他們把女孩對情感的要求解釋為對「關係」的需要。他們認為,女孩更容易受以下問題的驅使:第一,我們之間有關係嗎?第二,我們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什麼?第三,在這種關係中,我處於何種地位?第四,要維持關係內的這種聯繫,我應該做些什麼?  女性荷爾蒙的周期是如此靈敏,它們對女孩的個性、情感、道德、精神和身體發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使女孩不像男孩那樣富有攻擊性、冒險性和控制欲,樂於變化、投機、嘗試和訴諸行動,而是更具預測力、穩定性、安全感、謹慎細心、穩定從容——它們使女孩把友誼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機會更重要。  一份對當代女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調查顯示,對於「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的問題,「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選項最受女大學生青睞。分析者認為,這意味著婚姻家庭正在逐漸成為當代女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重心——事業誠可貴,家庭價更高。被出生在20世紀50、60年代的人們所貶抑的以婚姻家庭為女性人生價值的取向,在80年代出生的女性中又重新瀰漫開來。  然而,這是否體現了當代女大學生對傳統價值的回歸?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認為婚姻非常重要,當代女大學生更關注的還是自我。當被問及「我自認為是何種女性」時,「享樂型的自我中心女性」選項得票最高。這說明,現代的女孩更注重自我觀念的滿足,她們把婚姻家庭作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因為她們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來自家庭。她們不滿足於把成功簡單定義在事業上,更願意呈現一個完整的人格:她們是幸福的女人,有著深愛她們的丈夫和可愛的孩子,有著和諧美滿的家庭。

  婚姻家庭是女性對於「關係」的最直接和親密的體驗。在家庭中女性明晰自己的地位和責任,並且很願意為之付出努力。健康的家庭、與家人的和諧關係使女性的自尊心得到增強,這比一份成功的事業能夠給予她們更大的滿足。  女孩不像男孩那樣獨立和競爭。她們更喜歡和諧、融洽的交流,無拘無束地與人相處。她們只是在尋求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她們平等付出與獲得,相互依存和制約,她們是關係的一分子並對它負有責任。溝通和交流是她們維持聯繫的方式,渴望關愛和友誼等親密情感是她們的天性——同樣是一場比賽,男孩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自己該怎麼贏,女孩卻在想怎樣和對手保持友誼。「下一次你一定會贏。」獲得勝利的女孩可能會這樣更對方說。她的確了解對方的失落和悲傷。  然而,「能夠關心他人並不意味著軟弱。」艾里姆夫婦在《養育女兒》一書中提到。心理學家約翰?格雷博士也把女性稱作「義務心理諮詢」師,因為女性「更關注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她樂於為他人提供心理輔導,也樂於請對方充當心理醫生」,「她更願意一次展示她的愛,她的關心,她的美德」。

第33節:社會與女孩

  本書中我們多次提到了女孩所處於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社會要求女性自強、經濟獨立;一方面女性又不能擺脫傳統固有的觀念,事業有成而家庭失敗的女性並不認為是成功的。  我們把這種矛盾出現的外部原因歸為:社會正處在男性框架結構中。當社會以男性為規則的標準取向,女性就不得不向這一標準靠攏。這樣的結果是,女性一直不斷地同自己的內心作鬥爭,她們不再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是藉助外界的力量來決定自己做什麼。文化的力量就在於此。對女人中的成功者,社會熱衷於為她塑造一個男性化的女強人形象;而對於失意者,社會也鼓勵她們應該像男性一樣打拚。當男性文化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流,女性文化就被逼到一個可憐的角落——報刊、雜誌、商店的櫥窗……似乎一切都在圍著女性轉,我們卻無法忽略這些背後的那雙眼睛——甚至女性也在從男性的視角看取自己。  然而,如果女性強迫自己獨立、自強、富有進取心,以爭取與男性平等,這實際已經說明,女性覺得自己永遠是第二位的——為什麼女性不能擁有自己的獨特氣質?為什麼女性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和視角來取得與男性的平等?為什麼當女性們紛紛走出家門,也在為一份事業打拚的時候,還得同時操持家務?為什麼當家裡一團糟、杯盤和衣服都沒有人洗的時候,人們會說女主人太忙或太懶?  特別對於女孩的家長來說,必須反思:透過目前的文化鏡頭看女孩是不是對待她們的最佳方式?我們已經習慣的觀念和看法將會幫助女孩拓展自己的潛能,還是壓抑她的發展?在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已經舉出安妮和莉莉的故事,他們的父親持有目前最普遍的兩種觀點:是讓女孩「跟男孩子一樣,才能在社會上有競爭力」,還是「女孩子的將來主要是操持家務而不是創業」?  「從小父親就代替我做了所有的事。我讀書他送我到學校,大一些的時候他給我買了自行車,並且每天都檢查車胎是不是漏氣。畢業以後,他給我找了份穩定的工作,並且給我找了男朋友,還幫我們買房、裝修。現在他去世了,我的單位效益不好,我正面臨下崗,而且我跟丈夫也出現了矛盾。我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35歲的王女士說。  另外一位鄭女士看起來要比她幸運一些:「從小父親就教育我不能太女孩氣,所以我很早就開始學習獨立生活,試圖去做所有男孩子在做的事。畢業的時候我不服從學校安排,找了一份挑戰性很大的工作,並且一直做到現在。」鄭女士擔任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她是出了名的「女強人」,工作的事她得心應手,但是唯一遺憾的是,她與丈夫正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他不理解我的工作。」鄭女士說,「他經常大發雷霆,埋怨我不能像別人一樣把家收拾得乾淨利落,還一天到晚在外面應酬。」  兩位女性對人生有不同的選擇,然而她們都不覺得幸福。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對這句話的批判是毋庸置疑的。對此,作家王小波卻頗有深意地說:「人們只是小心提防著不要做小人,至於怎樣不做女人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確,當社會文化讓女性在潛移默化中背棄自己的天性,我們該如何從文化中蘇醒,來選擇一條讓女性過得更健康、快樂、舒暢的路?  對此,我們贊成艾里姆夫婦的建議:要傾聽女孩的「真實意圖」,讓女孩根據自己的「內部指導系統」而不是別人的意見來決定自己的發展。女孩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表白的信號」,理解自己「內在的慾望」。是的,幫助女孩,讓女孩成為她自己——一個真正的公主,而不是別人思想的隨從——真正釋放出自己的潛力,這就是家長要做的事。所謂「富養女兒」的意義就在於此。本書將圍繞這個觀點加以闡述。

第34節:女孩是天賜

 7、女孩富著養  公主的畢業典禮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初夏,空氣里瀰漫著薔薇花的芳香。爸爸和媽媽靜靜地坐在東階禮堂第七排中間的位置,等待著女兒若桐的大學畢業典禮。  音樂和掌聲響起,學者模樣的校長親自宣讀榮譽畢業生名單。接著,爸爸媽媽看到他們的女兒自信地走上領獎台,以綜合測評級部前十名的優異成績成為榮譽畢業生的一名,並從校長的手中接過畢業證書。「這是我們的女兒!」爸爸媽媽的眉梢眼角堆積著掩飾不住的驕傲。  此刻,媽媽熱淚盈眶。時間過得多麼快啊!她想起那個春日小雨初停的傍晚,胖乎乎的女兒向她呈現的第一抹微笑;女兒蹣跚學步時,經常跌倒在地,小黃裙子上滿是泥漿;女兒拿著紅紗巾扮演大公雞的可愛模樣;女兒圍著自己說悄悄話的羞澀臉龐;女兒下雨的時候忘了帶雨具,只好在雨里奔跑的場景;女兒高考時的日日夜夜……  爸爸的眼眶也潤濕了——真不可思議,這個小丫頭大學畢業了!彷彿就在昨天,她還纏著爸爸不住地問「為什麼我去公園的時候不買票?為什麼金魚有紅色的也有黑色的?為什麼隔壁的小哥哥要戴眼鏡?為什麼……」爸爸的小問號終於快樂地健康地長大了!爸爸想起讀小學時的「小問號」,一個下午就學會了騎自行車;初中的時候,為了800米測試每天在宿舍大院的籃球場上跑幾個來回;高中時代,「小問號」在學習壓力下變得沉默寡言,又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重拾微笑;大學時代,「小問號」開始有護花使者,爸爸淡淡的失落……  爸爸的左手握住媽媽的右手,他們相視一笑。微笑中帶著對女兒點點滴滴的回憶,還有對彼此二十幾年來相互扶持、理解的感激。爸爸媽媽共同建立了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共同孕育了可愛美麗健康的女兒,他們為此感到自豪。  公主的家庭聚會  若桐是幸福的,因為她出生在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里,相親相愛的爸爸媽媽給予了她愛的證明和保證——這是女孩最需要的安慰,也是女孩幸福、安全感的源泉。  為了迎接若桐的出生,爸爸媽媽早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們買了很多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希望這些書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啟發。在一本書上,他們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幸福取決於我們營造的環境,而不是所教授的技能。」還有一本書這樣寫道:「在人身這個小宇宙里,一切都是潛伏地存在著。你給他(她)光明,他(她)立刻就看見了。」爸爸媽媽認為這些話很有道理。他們相信,女兒一定會變成美麗善良、心懷美好、充滿靈性的女人,不管她將來是否有高學歷,她的幸福一定和她看世界的心境有關,也和她小時候曾經受到的理性的寵愛有關。為此,他們約定,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女兒相信愛的存在和可能,要讓光明、溫暖、堅信、樂觀這些幸福的字眼佔據女兒最初最柔弱而單純的心靈,這些將變成女兒一生的信念。  事實證明,爸爸媽媽的做法是正確的。他們成功地承擔(或者塑造)了自己的角色。他們最讓人嘆服的堅持是:作為父母,他們從來沒有在女兒面前紅過臉——爸爸媽媽互相理解、支持、信任,這意味著,女孩最初所看到的世界是明亮的,這些美好的感情也會反過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女孩。  這種堅持來自父母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沒有人可以日復一日地偽裝,在孩子面前的偽裝尤其困難,因為孩子們通常有一雙明辨的眼睛)。在家庭日常的生活中,則體現為夫妻雙方的協作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丈夫該如何進入家庭,而不是遊離於家庭之外?妻子該如何擺脫孤獨和困惑的心境?對這些問題的闡述或許偏離了本書的主題,然而,問題的解決對於女孩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清清來自一個極端專制的家庭。在家庭里父親扮演了「封建家長式」的角色:脫離家務,將自己的權威擺在毋庸置疑的位置,家庭成員的任何事都要徵得他的同意,同時他還熱衷於行使自己的反對權。母親的地位在這個家庭里是卑微的,似乎沉重的家務是她的天職,雖然她也有一份吃重的工作。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父母也有很大的分歧,每次清清學習成績下降或犯了錯誤,他們都會互相指責。  這個家庭的氣氛是讓人窒息的——父母為家庭責任和義務而爭吵,陷入長期冷戰,女兒則在冷冰冰的氛圍中長大,懷疑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長大後的清清孤僻、內向,經歷了幾次失敗的戀愛和婚姻。她扮演過各種角色:獨立的、依賴的,甚至不顧一切的。每一次戀愛或婚姻,她都試圖讓自己擺脫看似宿命的怪圈,然而她並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最終她都會陷入懷疑和絕望的深淵,並走向情感的破裂。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女孩的影響是複雜、重大的。使女孩無法建立起對感情的信任和獲得是最基本的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講到的,如果女孩從一開始就深陷矛盾重重的關係中,從而對感情持懷疑態度,那麼她的滿足又如何談起呢?如果女孩不曾見過美好、寬容的感情,不曾見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她又如何建立開放的心態?  父母關係的嚴重惡化,使女孩長期處於恐懼焦慮和無所適從狀態,這不僅會影響女孩的心理發育和個性發展,還將導致她無法完成必要的角色認同。例如故事中的清清,希望學習父親又覺得父親「高不可攀」,試圖學習母親又覺得母親太過「軟弱」,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矛盾使得清清看到父母(認同偶像)是如此沒有自制力,這也會動搖她向父母學習的心態,使她的的角色塑造嚴重受挫。

第35節:渴望愛的小公主

  當男孩們正在衡量自己實現目標的能力,女孩們已經身處某種關係,並且對這種關係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是爸爸媽媽的女兒!」女孩這樣想,「這意味著什麼呢?」  於是,當男孩們對海盜遊戲樂此不疲的時候,女孩們開始玩「過家家」,扮演自己感興趣的所有角色。「寶寶該吃飯了。」她們學著媽媽的樣子,奶聲奶氣地對洋娃娃說。有時她把自己的娃娃設想成一個家庭:這是爸爸,這是媽媽,這是寶寶。然後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一起做晚飯——女孩已經把父母的生活搬到她的遊戲中了,這是多麼自然而然的事!如果爸爸經常晚回家,女孩會設想一個天天早回來陪自己玩耍的爸爸,但也有可能在遊戲中剔除爸爸的角色。  女孩就是這樣將自己融入一個個關係中。她們天性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於是親密的情感、交流、溝通就成為女孩生活中舉足輕重的部分。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情感對女孩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女孩來說,她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從根本上來自情感的滿足,以及人際關係的質量。這種女孩在搖籃里就已經體現出的情感訴求是父母們最不能忽視的部分。因此,在家長精心營造的情感氛圍中,既包括父母之間關係的偶像作用,也包括女孩所能獲得的感情滿足程度。  女孩通過交流獲得關心、理解、尊重、忠誠、體貼和安慰。交流對女孩意味著:  傳達或收集信息:這或許是女孩交流的唯一理由。  探尋並發現想表達的內容:女孩往往通過交流發現自我、找到自我並理清思路。  釋放情緒,改變心情:女孩最害怕沒有傾訴的渠道,傾訴使女孩得到感情的依託和支持。  保持與對方的關係:女孩相信交流中的真情實感,這種親密的狀態使她們提升與對方的關係。  在女孩的情感訴求中最為獨特的方面是:當女孩的青春期來臨,她就要經歷有著荷爾蒙循環的周期,這使得女孩以新的方式去面對世界。關於荷爾蒙對女孩的影響前面我們已經闡釋。在此我們仍然要強調它的循環周期,正是它使得女孩的情緒像波浪一樣起伏不斷,且變化無常——當波浪上升的時候(雌性激素水平比較高),女孩感覺良好,身邊的一切都會讓她快樂,女孩也像甜蜜的糖果一樣討人喜歡;而波浪下降後,女孩的世界就會陰雲密布,缺憾重重,女孩也會無精打采、煩惱和沮喪。  這種變化是正常的。第一次經歷月經的女孩可能會覺得驚慌失措,甚至產生羞恥感,這時候,媽媽是女孩最有效的安慰劑。從驚恐里走出來的女孩將要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同自己的壞情緒作鬥爭,她仍然需要幫助。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女孩的情緒變化——當女孩哭泣的時候,緊緊地擁抱她們;當女孩想說話的時候,就與她們交談——這正是女孩所需要的:最高境界的耐心、最好的見解、最無微不至的關懷。

第36節:媽媽的貼心小棉襖

  冰心曾經說,「世界上若沒有女人,這世界至少要失去5/10的『真』、6/10的『善』、7/10『美』。」的確,在家長們看來,女孩是由糖、香料和所有美好的東西做成的,然而擁有女孩並不僅僅意味著歡欣和興奮,還意味著責任和擔憂。女孩就像一朵小花,或美麗,或嬌弱,或嫵媚,或敏感,或細膩,她們各具魅力,但她們的成長都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更貼心的關懷。  正如父親會對男孩承擔起「男性榜樣」的任務,母親也需要承擔起對女孩的任務,即教會女孩:我是誰?什麼是女人?怎樣做一個女人?該如何將自己的女性潛能發揮出來?——「你簡直像你的母親一樣!」人們經常這樣對女孩說。女孩是天生的模仿專家,而大多數的女孩都會把母親作為模仿對象。如果母親自信、果斷,她的女兒也往往會有同樣的品質;如果母親脾氣暴躁、性格惡劣,女兒的脾氣可能也好不到哪兒去。事實上,不管母親是女孩的良師益友,還是讓人討厭的陰影,母親的影響都將貫穿女孩的一生。  朱莉和翠西是一對好朋友,可是最近她們突然鬧翻了,原來朱莉的男朋友跟她分手了,並且開始追求翠西。  一個周末,朱莉的媽媽突然接到了翠西媽媽的電話,電話里的聲音非常憤怒,要求朱莉媽媽好好管教自己的女兒。  「我們度假回來,發現起居室的陽台堆滿了臭雞蛋!」翠西媽媽說,「我聽說,這是你女兒跟幾個朋友乾的!」  晚上,情緒低落的朱莉回到家,發現媽媽正在客廳等著她。「朱莉,翠西的媽媽今天打電話過來了,她非常生氣。你能不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些臭雞蛋是不是你扔的?」  「沒有,媽媽。」朱莉回答。然而她的臉色並不平靜。媽媽看出了些什麼,但還是撥通了翠西家的電話:「……我想你冤枉了我的女兒,朱莉沒有做這件事,希望你向我和我的女兒道歉。」  朱莉看著媽媽為自己辯護,心裡又感激又愧疚。她不想讓媽媽失望。於是她原原本本地將出實話:「媽媽,你知道我跟傑克分手了,都是因為翠西,所以我買了臭雞蛋扔到她家裡……對不起媽媽,我很難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朱莉以為媽媽會大發脾氣,但是出乎她意料的是,媽媽並沒有這麼做。媽媽坐下來,握住朱莉的手,向她講述了自己過去的經歷。媽媽談到了自己的初戀,少女時代的困惑,也談到了自己的成長和為人父母的難處。媽媽鼓勵女兒將心裡話說出來,並表示願意跟她一起度過難關。  媽媽的一席話讓朱莉感受到了愛和理解,她覺得應該糾正自己的錯誤。終於,她拿起電話,向翠西媽媽誠懇的道歉,並且最終獲得了諒解。  有句俗話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意思是說女孩溫柔體貼,與母親心靈相同。這很有趣:同父子關係相比,母女關係往往看起來更為親密。事實上,這種親密的關係對女孩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親密的母女關係帶給女孩溝通、交流的經驗,有利於發展女孩的親密感和感受性,使她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這種對女孩心理需求的滿足,還有誰會比母親做得更好?正是女孩與母親的共性,使女孩有了借鑒的榜樣,並從中發展了自我。

第37節:爸爸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用很多篇幅來介紹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力,那麼,父親對女兒又有什麼影響呢?父親是否應該積極地介入女孩的生活?是否應該把這份責任統統交給母親?父親只是女孩成長中的一個次要角色嗎?父親在女孩面前有什麼特殊的責任?  做女孩怎麼樣?很多女孩都偷偷地穿過媽媽的高跟鞋和長裙子,她們看著鏡子里那個小不點,幻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個風姿卓越的女人。然而,也許女孩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洗手的姿勢、哈哈大笑的樣子更像爸爸,甚至在她們的內心也一直在向著父親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父親對女性的看法,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女孩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認識。如果父親認為女性應該是傳統的,那麼他的女孩就會溫順而文靜;如果父親認為女性跟男性沒有什麼不同,他的女孩可能就是個假小子。父親的這些暗示是不會被女孩忽略的。  女孩的安全感很多男孩承認,他們在按照母親的摹本挑選女友或妻子。有趣的是,同時又有65%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婿跟丈夫竟然如出一轍——這意味著,很多女孩也在按照父親的標準挑選丈夫。  與父親同類型的男人令女孩更有安全感和親切感。但是也有一些父親因為在家庭中扮演了「可憎」形象而受到女孩的排斥。因此,這些女孩的父親會說自己的女婿:「真是個討厭的傢伙!」  怎樣與異性交往?媽媽發現6歲的女兒正在跟爸爸討論《孫子兵法》,她不由得想,也許將來女兒帶回家的小夥子會對古代文化津津樂道。媽媽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調查表明,5個女孩中有2個會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係帶給女孩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麼父親與女孩的關係,則使女孩初步懂得了怎樣與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異性間的關係。  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是,在我國獨生子女成為普遍現象,使得大多數女孩沒有兄弟,因此父親就成了帶領女孩走進男性世界的唯一領路人。如果女孩的父親是個冷淡而被動的男人,女孩就需要自己去摸索與異性的相處之道,如果那些困惑不能及時解決,女孩成年後就會在與男性的關係問題上遭遇更多困難。

第38節:這就是我:從出生到7

成長進行曲  從搖籃到工作  成長是連續的,在某些方面它也許會慢下來,但絕不會停滯不前——你的小公主正走在人生的哪段路程上?你給予她的支持、信任、理解有多少?這段路途讓她快樂嗎?在趕路的同時她有沒有錯過路邊的好風景?你是她的引路人嗎?如果她選擇的路線跟你不一樣,你會怎麼辦?  這就是我:從出生到7歲  「蘇珊似乎已經有了自己的辭彙表。每次我跟她說話時,她都會模仿我的口型,甚至根據我的語氣作出不同的舉動。她才4周大。這真不可思議!」  「安妮非常喜歡『藏貓貓』的遊戲。有時我抱著她照鏡子,她會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笑,然後把可愛的小腦袋轉過來看著我。她已經5個月了。」  「我的寶貝6個月了。她喜歡熱鬧,每次有客人進來,她都會蹬著小腿表示歡迎,還會伸出胖嘟嘟的手臂讓人抱。」  「姍姍才11個月大,可是她已經會叫我『爸』了。我太激動了!」  「翠西一歲半了。如果我跟她說『小貓』,她就會用小手指向畫冊上的小貓。我們都很喜歡這個遊戲!」  「西西注意到家裡的小狗有一個翹翹的尾巴。她把這指給我看,並為此感到驕傲。她2歲半了。」  「若桐簡直就是個『小問號』。她不停地問我和她爸爸一些問題,有些真叫我們為難——她問我們是不是從垃圾箱里撿到了她。她才3歲,我們該怎樣回答她呢?」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像對待兒子一樣對待愛麗絲。可是現在她4歲了,她喜歡粉紅色的裙子和洋娃娃,不喜歡哥哥的玩具槍!」  在女孩胎兒時期18周大的時候,所有的腦細胞就開始生長了。她的大腦跟男孩一樣,分為大腦皮層、邊緣系統和腦幹3個部分,並且沐浴在荷爾蒙中。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女孩的荷爾蒙主要是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同時男孩的荷爾蒙卻主要是睾丸素和血清素。  女性荷爾蒙通過連接大腦里的細胞受體來告訴體內成千上萬個細胞該做什麼。它們在女孩出生以前就為她規划了以後的藍圖,但是起到明顯的作用還是在青春期以後。事實上,在女孩出生到7歲的這段時間,主要是腦垂體的生長素在起作用,這使得女孩的身體發育和男孩基本相似。  然而這種相似只是出現在身體表面。大腦生理學家們發現,此時女孩的大腦正在從右半球以比男孩更快的速度向左半球發育,她們的額葉比男孩更活躍,顳葉上的神經連接比男孩更強,頂葉比男孩接收更多的數據,枕葉比男孩發展的更快速……正是這些不同造就了女孩的天賦。我們在前面已經對於這些天賦有所描述。  無論如何,出生到7歲這個階段是女孩的身體變強時期,也是她們的心理奠定期、精神奠基期和人格形成期。她們要學會走路、說話、思維、表達自己的意願,為今後的發展奠定身體、社會和情感的基礎。她們遵循著自己的發展方向,開始尋求各種聯繫。她們開始學會以一種符合她們年齡的方式去關心別人,同時也希望獲得別人的關心。她從父母的身上學會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把注意力漸漸擴展到周圍的環境。  提早教育和感官訓練這段時間是女孩大腦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有報告指出,女孩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6歲則完成了80%,等到7歲上小學的時候,她的聰明與否大致上就已經決定了。因此,教育學家們認為,0~7歲是女孩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的教育關係著女孩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  教育家蒙台梭利還提到了「感官訓練」,她認為,幼兒的學習始自感官(視、聽、味、觸、嗅等五覺)的直接接觸,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孩子感覺器官的敏銳性。幼兒習慣於從具體到抽象的培養方式,而不是由大人把她們拽到一個她們還無法理解的世界中來。  尊重女孩的需要當女孩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她們用哭鬧錶示她們需要更多的關心。4歲以後,女孩的哭泣則可能隱藏了更多的因素。但不管怎樣,女孩的需要是不能被忽略的:她們需要父母把她們從潮濕的母體過渡到現實中來,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看護人穩定的呵護、有節奏的家庭生活、適合年齡的活動和玩具、適度的自由和家長們為她們做出的恰當的決定。最根本的是,她們需要家長們傾聽她們內心深處的聲音,通過家長的關愛和幫助,獲得希望、力量、勇氣、理解、同情和友善。

第39節:新鮮的世界:8~12

  「當麗莎的小狗死去時,我們一起坐著,手拉著手哭泣。她知道我理解她的感受,相信我能跟她在一起。麗莎1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親密的父女關係。」  「我們帶著珍妮到鄉下度假。珍妮就像個假小子,她喜歡跟爸爸,還有那些馬和狗呆在一起。她無憂無慮,熱愛自然,精力無窮,這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身為媽媽,我很早就向陽陽灌輸了『月經』的觀念。當她發現自己來月經時,有一點驕傲,還有一點忐忑不安,但是她並不害怕。」  基礎打好以後,女孩開始建造她的「大房子」了。8~12歲的女孩,開始從夢幻般的世界裡走出來,驚喜地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這時候,她的大腦額葉生長的速度幾乎和嬰兒期一樣快,這使她能更好地學會新技術、吸收新觀點、掌握新的能力去思考、爭論。她是生機勃勃的。她不再害怕分離和孤獨,但是迫切地想要跟這個世界建立聯繫。  這一階段,父親的作用是特別的。一個合格的父親會成為女孩心目中的英雄。女孩渴望受到父親的關注,並希望自己能夠符合父親的期望。如果父親過於嚴厲、壟斷、冷漠,女孩就會感到失望——甚至有報道說,她們的青春期會因此而提前到來;而擁有開放心態、願意同女孩分享情感的父親會使女兒更堅強、更有競爭力、更少神經質,並且像鮮花一樣綻放。  而母親在這個時候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女孩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她不願意做家務,不再與母親保持親密的關係:她像男孩子一樣熱衷於探索世界,甚至還帶有一些陽剛之氣,她開始在親近父親的同時,有意無意地與母親疏遠。然而當女孩遭遇挫折時,母親仍然是她的感情支持——如果母女關係一開始就呈現健康的狀態,這一點永遠都不會變。  對女孩來說,周圍的一切都不再神秘。一本名為《女孩的內心》的書中這樣描述一個9歲女孩的內心世界:  記得9歲的時候,又一次我走在環繞公園的圍牆上,想到自己9歲了真好,而且無所謂自己是不是永遠9歲。  我正在思考著這個世界……  我記起曾經擁有過的一種真正快樂的感覺,一種可以征服世界的自信……我感到安全和鎮定。  我有過一種感覺,我可以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即使這意味著我將形影單只。我知道我可以征服這個世界,我可以做到!  這可能是女孩的最佳時期。所有的事情都是新鮮的,精彩的世界在召喚著她。它們將在女孩今後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一時期女孩所經歷的關係、親情、體育運動、美術和音樂活動以及一些理論知識會在她以後的生活中保持,而這個時期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以後做不好是很可能的。  但是事情也有糟糕的一面。這一時期,女孩的荷爾蒙開始「作祟」,使得她很容易從自信的高端跌落下來。那些不為成人察覺的精神創傷可能會讓女孩做惡夢,並給她帶來難以彌補的惡劣影響。家長們必須指導女孩,使她們信任自己的內心的聲音和思考的能力。

第40節:請理解我:13~17

  「她開始憂鬱、敏感、悶悶不樂,我說什麼她都煩。」  「她總是覺得自己胖。事實上她是班裡最瘦的那個。該怎麼勸說她,讓她多吃點東西呢?」  「她開始變得尖酸刻薄,覺得我是一個來自地獄的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似乎沒有任何共通的地方。想當初,3歲的她是多麼可愛啊!」  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可愛女孩進入了青春期。於是突然之間,父母發現曾經那麼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悶悶不樂、喜怒無常、神神秘秘、情緒波動大,還有一些自戀。那個甜蜜的小公主變得刁蠻任性,成了家裡「最難對付」的人,她有一顆脆弱而驕傲的心: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自尊,為一點小事就感覺受到傷害;一方面又經常陷入矛盾中,舉棋不定,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對大多數父母來說,這可真是一段喜憂參半、難挨的時光——我們的小公主能不能順利渡過這段「陣痛」時期,成長為一個快樂、自信的現代女性?  很少有家長能夠清晰地回憶起自己那段混亂、迷茫的青春期。也很少有人敢說,他在那個時候曾經非常幸福。甚至,當我們經過歲月的洗禮而擁有成熟的思維後,都在試圖同那段歲月中所瀰漫的不安感覺保持距離。然而,我們的女孩正在經歷我們試圖要忘掉或粉飾的一切,她們的心裡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的身體會有變化?我會變得難看嗎?我會變胖嗎?別人會怎麼看我?我應該怎麼辦?我應該說出心裡話嗎?這會不會打亂我的關係?他們喜歡我嗎?  月經初潮是女孩的成人儀式。在美國,女孩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是12.5歲,今天中國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齡則是十三歲左右,但相當一部分十一二歲就來了。這標誌著女孩告別童年時代,進入有責任感、成熟的女性時期。然而這種變化並不那麼簡單。女孩們對此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人覺得自豪而甜蜜,有人認為這不算什麼,也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羞恥的事。這正是家長們擔心的:女孩會怎麼看待這種變化?她能不能接受自己的變化?聰明的家長會給孩子打好「預防針」,提早將這些「公開的秘密」告訴女孩,告訴她這件事的意義,以及做好相應的身體和物質上的準備。此時媽媽的作用非同小可——15歲的蘇珊這樣說:  我11歲時的一天,媽媽告訴我她最近不太舒服,她說這叫「月經」——成熟的女人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會疼嗎?」我問媽媽。「有時候會肚子疼,不過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媽媽繼續說,「你也會有的,蘇珊。這就意味著你長大了。」  媽媽給我看她買的書,還有一些衛生用品。她的介紹非常細緻,還對我說希望我這些天能夠關心她。於是我幫她洗碗,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一年以後,我意識到自己有些不一樣了。一切都像媽媽預料的那樣發生,我和媽媽為此感到高興。媽媽為我做了充足的準備,我很感謝她,我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像一對好朋友。  與媽媽自然而然的關心不同的是,此時的父親卻可能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女孩的關係而躲得遠遠的。不誇張地說,此時的父親也是同樣迷茫的。他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變化,也不知道該如何看待它。但是,一個關心女孩的父親或許知道,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跑掉會有什麼後果:女孩沒有了父親的指導和約束,對異性缺乏必要的了解,她甚至認為自己的變化是讓人討厭的——否則,爸爸為什麼不理她了呢?這些簡直就是讓女孩更加困惑不安的迷霧。  與月經初潮如影隨形的是女孩的第二性徵的出現。這時,女孩發現自己有了玲瓏的身體曲線,她的胸部開始發育了。最早發育的女孩往往會成為男孩子們取笑的對象,而晚發育的女孩則會失去向同伴傾訴的機會。女孩們更關注的問題是:我的曲線會不會露出來?這會讓我難堪嗎?我該不該買一副文胸?還有一些女孩因為擔心自己會變得太胖而出現飲食危機。另外一個家長們需要關注的現象是,女孩們正在遭受文化的強烈衝擊:社會文化正在宣揚怎樣的審美觀念?是把「性」作為生活中正常的部分還是過分敏感的話題?要知道,女孩們是不會對網路上的色情鏡頭視而不見的。  荷爾蒙對女孩的影響可不止這些。上個世紀末,隨著港颱風刮進大陸,「追星族」現象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經常看到電視上有這樣的鏡頭:女孩因為見到心中的偶像而激動地掉下眼淚,還有一些報道說,女孩為了追星做出過激行為;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些女孩會把感情放到距離較近的人身上:也許是老師,也許是鄰居大哥哥,也許是同班某個男生。家長們通常會為女孩的這些狂熱行為而大傷腦筋——如果女孩發現自己的感情並沒有得到回報,或者深深陷入感情而不能自拔,甚至為了感情草率地交出身體,她們會不會受到傷害?我們該為她做些什麼呢?  李梅曾經有過一段很心酸的往事。讀高中的時候,李梅的父親去世,渴望父愛的李梅於是把感情交給了一個大她很多的男人。這個人是李梅父親的同事,曾經幫忙料理過父親的後事,也經常在生活上關心李梅,然而,他並不能回報給李梅相同的感情。他有自己的家,有妻子和孩子,他並不想因此打破自己的婚姻。  李梅後來對自己15歲的女兒將起這段往事:「那時我很痛苦。我懷孕了,但只能偷偷把孩子打掉。他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關心我,反而開始躲著我。他對我說;『我們不能再見面了。』」  陷入情緒低谷的李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本來是優等生的她開始跟不上同學們的步伐。「後來怎樣呢?」女兒問道。  「後來,我碰到了你爸爸。他從外地轉校過來,成了我的同桌。他開朗、樂於幫助人,在聽說了我的事情後,他不但沒有嘲笑我,反而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媽媽沉浸在甜美的回憶中,「他把我從絕望的邊緣拉回來。後來,我們一起考上大學,然後畢業結婚,有了你。」  「爸爸太棒了!」女兒讚歎地說。  「是啊,我也這麼認為。你覺得李建怎麼樣?」  女兒臉紅了。「我不知道。我覺得他很帥。」  「寶貝,給你一個建議:跟他設立一個時間期限——譬如考上大學,如果那個時候你還是這麼認為,那麼你不妨開始一段美麗的愛情。在這之前,你可以跟他做很好的朋友。」  女兒點點頭。她覺得媽媽說得很有道理。她的這段友情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很快女孩就發現,她心中的白馬王子遠沒有爸爸那麼寬容、真誠,這不是她想要的感情。於是,她從這段青色的愛情里走了出來。  李梅知道,自己的理解就是對女兒最大的支持。她沒有將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將那些理想化的東西交給女兒去實現,而是打開心扉,用自己去衡量女兒的處境,教會女兒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情感,學會分辨幻想和現實。這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的。有些家長認為「愛情猛於虎也」,一味地責罵墜入愛河的女孩;有些家長則向孩子灌輸「愛情可恥」的思想。這樣做的後果是,女孩為自己的行為陷入深深的自責,產生自卑情緒,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做出更加「出格」的事。  總之,這是一段女孩人生中非比尋常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荷爾蒙開始用它的循環周期影響女孩,像龍捲風一樣席捲女孩的生活,給她們帶來心理和生理上「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段時間的女孩經常陷入迷茫,她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並為此感到害怕。她們因此而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如果家長們能夠給予女孩足夠的理解、支持、關心和耐心,鼓勵她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女孩就會找到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平衡,順利地渡過這段危險期。

第41節:18~29

「今天女兒參加了她的成年儀式。是的,她長大了。她開始覺得曾經的憂鬱不過是『小兒科』。」  「我們都覺得蘭蘭應該讀師範類院校,可是她不喜歡當老師。她為自己選擇了新聞系,我們尊重她的選擇。」  「暢暢交了一個男朋友。小夥子不錯,跟她爸爸有點像。」  「女兒畢業了。可是她不想回到她長大的城市。她想出去走走。」  女孩終於走過了那段迷茫、莽撞、無所適從的青春期,正在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成熟女人。站在我們面前的女孩,已經沒有了嬰兒時期胖嘟嘟的臉龐,沒有了童年時代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告別了青春期憂鬱的眼神,她活潑而不失安靜,細膩又不乏大度,她帶著成年女子特有的微笑和風度,開始了自己的新的歷程。  女兒長大了!家長們在心中感嘆說。她真的可以自己去面對那些事情了嗎?  是的,她可以。心理學家們把這時期叫做「尋找自我」階段——從選擇自己喜歡的穿著風格、選擇交往的朋友(不僅僅是男朋友),到選擇自己要從事的職業,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女孩在一次次的選擇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種選擇並不輕鬆。女孩面臨的最大壓力可能來自家長。對於那些有女孩的家長來說,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女兒在成年後生活陷入窘境。於是,他們關注著女孩的一舉一動——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動向,諸如選擇工作或男朋友——生怕女孩為自己的選擇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利用自己的經驗對女孩進行指導,更有甚者,試圖盡一切可能替女孩規劃今後的生活。對這些家長來說,放手是艱難的。  然而,家長們發現,他的建議並不經常被採用。這些關心反而可能引起女孩的反感。問題出在哪裡呢?

24歲的小萊如是說:我父親是一名建築師。在我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他建議我選擇建築學專業,這樣他就可以在我大學畢業後為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切都像他計劃的那樣發展。但我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這不是我想做的。」我對自己說。我對建築設計沒有絲毫興趣,我希望跟孩子們呆在一起——也許我更適合幼教工作。我的工作讓我很吃力。我沒有這方面的天賦、靈感,更沒有工作熱情。最後我被壓力打垮,不得不辭掉了這份很多人羨慕的工作。在家休養了一段時間後,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在一家幼兒園做老師,我的薪水只及以前的二分之一,可是這又怎樣呢?現在我無比快樂。  不管家長們願不願意,預先決定怎樣對待她,女孩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偏好和行為。我們的教育並不能讓女孩完全按照我們自己的描繪去發展,而只能引導她們進入符合自己自然本性的角色中去。這是女孩學會自立的階段,她的自立,就是相信並聽從自己的內在智慧。女孩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它會告訴女孩她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需要什麼,怎麼去做。這就是女孩的內在指導系統,它將指引女孩去感受和思考。女孩感受和思考的越多,她適應生活的能力就越強。反之,如果家長們包辦或控制了女孩的思想,女孩就會感到失落、煩躁和沒有目標。是到女孩走出家長庇護的時候了,相信她們,把決定權交給她們,給她們勇氣去戰勝挫折,女孩就能安定、自信的走下去。

第42節:我們是公主:精神的貴族

 我們是公主:精神的貴族  伊娜娜的靈魂之旅  伊娜娜是蘇美爾神話中掌管仁愛和公平,負責植物、動物的生長和人類繁衍的女神。她友好、美麗,被她的臣民所愛戴,並擁有奢侈的服裝和與權力相匹配的珠寶。但即使擁有了這一切,伊娜娜還是覺得不滿足,她的內心有一種渴望,她希望得到一種她也說不清楚的東西。  於是,伊娜娜決定去拜訪她的姐姐——地獄的黑暗女王艾里希克戈爾,希望能夠從她那裡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告訴自己的僕人尼蘇伯,請她在地獄的門口為她守護三天三夜。如果她不能按時回來,尼蘇伯就去找眾神為她求情。  艾里希克戈爾了解了伊娜娜的願望後,沉思良久,她看到伊娜娜靈魂的死亡時機已經成熟。因此,她命令把地獄的七重門全部拴上,「每一道門都要奪取她的威力!」艾里希克戈爾說,「我要把她碾成死去的灰塵!」  伊娜娜被這樣的判決震驚了。她憤怒地呼救,可是被一隻無形的手弄去了聲音,然後又被除去了王冠、珍寶和美麗的衣服。最後,伊娜娜被掛在牆上的掛肉鉤死去。  三天後,伊娜娜忠實的僕人尼蘇伯沒有等到主人,就匆忙來到太陽神的神殿請求幫助。在被太陽神拒絕後,她又來到伊娜娜的父親——月亮神那裡,請求他去救自己的女兒,然而也被拒絕了。最後,水神恩克答應了尼蘇伯的請求,他塑造了兩個小生靈,飛進了地獄的大門,把正處在生產痛苦中的艾里希克戈爾拯救出來。艾里希克戈爾非常感激,作為回報,她答應了小精靈的請求,把掛在牆上的伊娜娜的屍體送給它們。  小精靈們用生命的麵包和水給伊娜娜餵食,於是伊娜娜蘇醒了,她失去的所有東西都回到她身上,而且比從前更強大、更有力量。她穿越了七重地獄之門,再一次出現在陽光中,因此被譽為通過黑暗轉換時期的嚮導。

第43節: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也許這是傳說的力量:擁有、不滿足、渴望、迷茫、磨難甚至死亡,而後重生、真正強大。這是女神伊娜娜的鳳凰涅磐,然而真正讓讀者震驚的恐怕是傳說所隱喻的意義——從嬰兒到成人,從瑰麗的夢境跌落到心靈的重重迷霧中,從沉睡的酣暢、蘇醒的驚喜到混沌的惶恐不安以及不能言語的渴望……在夢想與現實的交錯中,哪個女孩不是忐忑不安地成長,不曾把靈魂掛在命運的牆上,經歷痛苦的嚙咬?古人的智慧到今天仍然閃光,那些傳說和象徵神秘而強大,讓人嘆服。  沒有哪個女孩不曾做過白馬王子的夢。在女孩生命中的一段時間裡,她堅信自己會美夢成真。她翻閱雜誌,看著那些美麗的婚紗照片,幻想自己有一天能穿上它。她以為這會是在那個不可知的未來里一定會發生的事。然而,很多年以後,女人回憶起那段往事,會搖搖頭,「這不過是童話,」她輕輕嘆息說,「這怎麼可能呢?我曾經多麼『孩子氣』!」  那麼,童話怎樣褪去了它五彩斑斕的外衣?女孩怎樣穿越了童話的門檻,來到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也許家長們會說,「喔,這不過是順其自然。」——什麼是「順其自然」呢?女神伊娜娜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不可知的東西,這是不是順其自然?難道這就意味著,她不會經歷那些生與死的考驗?或者說,那些考驗也是順其自然?  這就是女孩將要面臨、或正在經歷的現實。她所要面對的考驗是嚴峻的:她的父母能夠理解她嗎?會不會拋棄她?會不會將自己的興趣和主觀願望強加給她?會不會因為愛而過渡干涉她的生活?她能「順其自然」地成長嗎?她還聽得到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嗎?她能夠聽從這個聲音嗎?還有,這個社會的文化給她帶來了那些改變?這些改變對她的保護有多少,傷害有多少?所有的這一切,能夠在她從夢中蘇醒,掉落現實的時候有力地拉她一把嗎?她將依靠怎樣的力量重新「出現在陽光中」,誰會給她「生命的麵包和水」?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說這句話的小林宗作先生,是日本傑出的教育家,1937年,他用自己的積蓄創辦了巴學園——一所及具特色的小學,在這所學校里,小林先生將自己對兒童教育的感悟付諸實踐,並傾注的全部的熱情和愛。很多因為個性獨特而在其他學校遭到排斥的兒童,在巴學園「看到還有別的像我一樣的孩子,覺得安心了」,從而「的確沒有因為身體上的缺陷,而懷有自卑的心理」。其中一個叫黑柳徹子的女孩,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在全球引起極大反響的暢銷書——《窗邊的小豆豆》,還因此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任命為亞洲歷史上第一位親善大使。  書中的「小豆豆」,是一個因為淘氣,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在以前的學校里,她經常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老師罰站,隔壁般的老師後來回憶說:「幾乎每天都看到你(徹子)站在走廊里。而且,當我走過時,徹子總要叫住我,問:『老師,我被罰站了,為什麼呢』、『我做了什麼壞事了嗎』。」幸運的是,小豆豆有一位理解她的媽媽,當小豆豆被退學時,她並沒有加以責備,而是深深地擔心,女兒會因此受到傷害。為此,媽媽將小豆豆送進了巴學園,一所用電車當教室的特殊的學校。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先生相信「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式的計劃,要大的多」,他給了小豆豆充分的空間,讓她順其自然地成長。  小豆豆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一位女高中生從少年管教所來信說,「如果我有一位像小豆豆的媽媽那樣的母親,或者遇到像小林校長先生那樣的老師,也許就不會到這個地方來了……」  我們很難為「教育」下一個定義。字典的意思是,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主要指學校培養人的工作。那麼,所謂的「要求」又是什麼呢?如果一個學校不能為「這麼活潑有禮貌、誠實又快樂」的小豆豆提供健康成長的機會,它的教育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嗎?而其他沒有被退學的孩子中,真的沒有像小豆豆這樣的孩子嗎?還是這些孩子的夢想被扼殺於無形之中了呢?誰該對那些沒有順利渡過成長危機、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負責?

第44節:誰能決定小公主的未來

19世紀末的美國,有一個愛跳舞的小姑娘,她的家庭非常貧困,但母親發現了她的舞蹈天賦,就籌了一筆費用,送她去正規的舞蹈學校上學。  然而,小姑娘剛學了3次就不肯去學校了。她認為那種站在腳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於自然。這種舞蹈根本不是她想要的舞蹈。  母親聽了小姑娘的解釋,半晌沒有說話。雖然這花去了她一筆不小的生活費,母親還是決定尊重女兒的意願。她說:「如果你認為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體現自己,那麼就勇敢地跳下去吧。孩子,自由地表現藝術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在母親的支持下,小姑娘開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藝術。她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刻板教條,用自由飄逸、浪漫不拘、充滿生命力和靈魂的舞姿,重新激發了觀眾對舞蹈的激情與熱愛,從而創立了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派。她就是被稱為「世界現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鄧肯。  與鄧肯一樣很早就展露自己獨特風格的女孩不在少數,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轉換了筋骨。她們摒棄了自己對夢想的獨特追求,轉而踏上那些所謂規範的道路。「你是女孩,就應該……」這樣的教育讓一部分女孩屈服,進而失去自我;卻讓另一部分女孩走向反抗。女孩們失去了什麼?  ——「我想要這樣的聲音。」傑奎琳?杜?普瑞,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當她5歲時從收音機里聽到大提琴的聲音時這樣說。是的,女孩們失去了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失去了傾聽這種聲音的能力,失去了聽取這種聲音的勇氣,她們刻意地逃避自己的真實意圖,力求與現實世界接軌,她們遵循那些條條框框,聽從他人的智慧,最後卻在教化的叢林中迷失了自我。  小豆豆是幸運的。鄧肯也是幸運的。鄧肯後來回憶說:「我母親給了我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讓我學會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藝術。……現在有很多為人父母的,還不知道他們所給予兒女的教育,足以使兒女走入平凡之途,喪失創造美好事物的機會。」  也許有的家長會反問:「照這麼說,我們應該讓女孩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  當然這不是我們的真實意圖——要知道,家長也可以有他的真實意圖,這些真實意圖也許同樣不被女孩了解——我們試圖闡述的是,家長可以靜下來,認真傾聽自己的女兒,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看似糟糕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女孩的積極願望:要知道,淘氣、破壞並不是女孩的本意!  然而,家長們面對這些行為的時候又是怎麼做的呢?批評、指責、嘲笑、懲罰……這些都不會讓我們覺得意外。家長們可以這樣說:「你要這樣做!」「你不能這樣做!」實施權威的結果可能是表面的風平浪靜和女孩內心的委屈與不平。——「我做了什麼壞事了嗎」,小豆豆問道,她因為上課把書桌蓋開了又關,並且重複了很多次,所以遭到了老師的批評。然而媽媽知道,小豆豆只是因為太好奇了,她沒有見過這樣的書桌,等她習慣了就不會這樣做了。搗亂也不是小豆豆的本意。  「你怎樣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聰明的家長會這樣問陷入麻煩的女孩,「以一種不給你帶來很多麻煩的方式?」這才是女孩想要聽到的話。她只是在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給別人帶來麻煩,更不是被潑一盆冷水。如果她知道自己的真實意圖被理解,就會表現出合作的態度,這將有助於家長幫助她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決定女孩未來的只能是她內心的聲音。這個聲音將幫助女孩找到自我。正如霍華德?瑟曼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種願望,它在等待、在傾聽著我們內心真我的聲音……那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嚮導。而且,如果你不能聽到這種聲音,那麼你的一生都會有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沒有家長願意看到女孩迷失方向,然而企圖牽著女孩鼻子走的,有時恰恰是家長自己。

第45節:親愛的,你要點什麼

  1989年,日本漫畫大師宮崎駿推齣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講述了小魔女琪琪的修行故事。所謂「修行」,就是指魔女們到了12歲,必須離開家到陌生的地方,開始一年的獨立生活。  琪琪所擁有的魔力就是飛行。在異鄉的生活中,琪琪利用自己的飛行能力為人送快遞賺取生活費用,但是她的獨立生活還是面臨很多困難:同齡人的嘲笑、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送貨中的失誤、魔法的失效……這些困難看起來跟普通女孩沒什麼兩樣——事實上,宮崎駿也並沒有把小魔女描寫的高不可攀:琪琪只有一點飛行的魔力,而這種魔力還會受心情和體力的影響,在心情極度惡劣、喪失信心的情況下,魔力還會消失。  回頭看女孩的生活,琪琪的故事正以不同的表現形式真實地再現著,正如宮崎駿所言,「在這部電影里,會飛的魔法不過象徵著一種今天的女孩們可能擁有的某種才能。飛行的能力把她從陸地上釋放,但自由也意味著煩惱和孤獨。她必須面對和克服這些困難才能真正獨立。」  我們從女神伊娜娜的生死之旅講起,探討了女孩在現實與夢想間徘徊時的困惑與惶恐,並且試圖傳達這樣一種觀點:只有女孩內心的聲音才能幫助她們「通過黑暗轉換時期」,真正獨立和強大起來。這個聲音就是女孩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衡量和把握,對自己的判斷和指引。這就是女神伊娜娜最渴望得到的東西。琪琪的魔力不也在於此嗎?  但是,我們擔心女孩會在精神上迷失,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這樣的觀點:只有男性才是理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人;女性的智力則不夠聰明,只能依賴於她們的直覺來解決問題。我們的擔心是,所謂理性的選擇是否就是最佳的選擇?如果女孩聽從了理性的勸導,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它常常以直覺的形式出現),甚至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這樣的選擇就是正確的嗎?最根本的問題是,女孩應該作出自己的選擇嗎?  一個三口之家到餐廳用餐,他們帶著8歲的女兒進入兒童服務區——這是為有兒童的家庭準備的區域。  笑容可掬的服務生穿著印有米老鼠圖案的色彩鮮艷的衣服走過來。他先問母親要點什麼,接著問父親要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孩,「親愛的,你要點什麼呢?」  女孩說:「我想要熱狗。」  「不可以,今天你要吃火腿三明治。」母親堅決地說。  「再給她一點生菜。」父親補充說。  服務生沒有理會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熱狗上要放什麼?」  「哦,一點西紅柿醬和黃醬,還要……」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要一份蔬菜沙拉。」  「好,謝謝。」服務生認真地記下菜單,轉身徑直走進廚房,留下兩位瞠目結舌的父母。  「你知道嗎?」他們在驚訝之餘,聽到女兒輕輕地說:「原來我也沒當真的。」  「原來我也沒當真的。」當女孩被問及自己的看法,往往會應付了事,因為她知道這不過是「形式主義」。然而當提問者抱有一種認真的態度,女孩就會驚訝、不安,然後開始認真地思索。「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潛能。」《魔女宅急便》中,熱心的女畫家對喪失信心的琪琪說。當女孩循著自己內心的足跡,鄭重其事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她的潛能就會像魔力一樣,發揮出超凡的力量。她不再被慫恿向男孩看齊,也不再為自己得不到尊重而沮喪,她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獨立而富有智慧。這樣的女孩才是真正的公主,因為她們是精神的貴族。

第46節:每個女孩都是天才

  為女孩打開機會之窗  有一隻小猴子不幸掉進了獵人的深井,它不甘心束手就擒,就拚命地往上爬。  井口聚集了很多小動物,大家都對小猴子的遭遇表述同情,不由自主地為小猴子擔心:  「獵人的井這麼深,它怎麼可能爬上來呢?」  「井壁這麼滑,小猴子可怎麼辦呢?」  「小猴子不可能爬上來的……」  「是啊,不可能不可能……」  小動物們議論紛紛,搖頭嘆息著。它們又要失去一個好朋友了。  在井下的小猴子聽到這些議論,非常不甘心。它決定爬爬試試。它咬緊牙關,時而攀住岩壁的小草,時而把住壁上的小坑,一步步地往上爬。離井口越來越近了……然而,小動物們的議論聲也越來越大了:唉……這怎麼可能呢……它不可能不可能……  小猴子的勇氣被一點一點地打消了,它越來越覺得自己真的不可能爬出去。終於,小猴子筋疲力盡,手一松,掉了回去。這時,井上的小動物又感慨地說,「看,說不可能吧。唉……」  就像伊娜娜的神話一樣,女孩都要經歷「從天堂到地獄」的轉換過程。可是,當女孩掉進命運的深井,家長們難道只能為她端一杯熱茶,期待著女孩原始智慧與情感的成熟與救贖嗎?只能在深井的上面,忐忑不安地等待結果的來臨,準備為女孩求情嗎?這當然不是我們的答案。女孩真正的幸運,莫過於有一對懂得理解、支持、鼓勵與付出的父母。事實上,當女孩從夢中醒來,試圖把紛繁複雜的世界看個清楚時,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已經根植於女孩的內心深處。當女孩們模仿著母親做飯的樣子,模仿父親說話的表情,她們也在模仿著父母看世界的眼光。父母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不僅塑造女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描畫著女孩看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正直自信,女孩就不會辜負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懦弱無能,女孩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女孩從父母的眼睛裡看到了自己,她的自我意識由此產生深刻的烙印。  就在那隻小猴子掉進深井的一個月後,又有一隻小猴子失足掉了進去。  這一次,小動物們更難過了:  「上一次,曾經有一隻小猴子掉進去,再也沒出來!」  「那隻小猴子可是爬樹比賽的冠軍呢!」  「井那麼深,岩壁那麼滑……」  「這一隻要瘦弱得多,它更不可能爬出來了!」  「是啊,不可能不可能……」  但是,這隻小猴子跟它的「前任」一樣,也表現得非常不甘心。只見他攀住岩壁,開始往上爬……  「不可能不可能……可憐的小猴子……」  議論聲越來越大了,這一次再沒人堅信小猴子能爬出來了。  然而,這隻小猴子卻非常執著,不管大家說什麼,都不能影響它向上爬的決心。一步,兩步……再爬一步……終於,小猴子爬出來了!  小動物們太驚訝了,這個小猴子怎麼可能創造奇蹟呢?大家紛紛圍住它,向它討教勝利的秘訣。  然而,小猴子卻什麼也沒有說。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說話。原來,這個小猴子是一個聾子!  意志並非是決定事情成功與否的唯一理由。但有些時候,可能與否的界線是模糊的。這正如女孩的潛力:它真的存在嗎?女孩真的能做到嗎?是的。我們回答。寄女孩予希望,幫助她們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只有抱有積極心態的家長才有能力聽到女孩內心的聲音,並且為女孩打開機會之窗。

第47節:命運的「種子」

「露西8歲的時候,我給她做了一塊小黑板,從此她每天都教鄰居4歲的彼得和5歲的傑瑞識字。現在她是一所中學的教師,學生們都很喜歡她。」  「有一次,我給12歲的安娜買了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接下來的日子我發現,安娜經常給娃娃做新衣服,以至於耽誤了功課。她做的衣服剪裁還不夠細緻,針腳也不夠整齊,可是非常有創意。她也很善於搭配色彩和花紋。現在她正在讀服裝設計專業。」  「一天晚上我在廚房做晚飯,聽到客廳傳來優揚的歌聲。這歌聲太棒了!我走進客廳,以為是電視里在上演精彩的節目,然而我看到10歲的安妮在隨著伴奏的音樂唱歌。現在她已經出了自己的專輯,我是她忠實的歌迷。」  每個女孩都是一粒亟待發芽抽枝、開花結果的種子。也許她是玫瑰花種,將來會綻放需絢爛的玫瑰;也許她是一株小草,將來會煥發出綠色的、倔強的生機……然而有一點不容置疑:這些女孩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加德勒把孩子們可能具有的天賦歸結為6種職能,並且認為,那些受到鼓勵的孩子至少可能發展其中的一種智能:語言職能、音樂職能、身體動覺職能、人際職能。

語言智能  「薩拉剛上小學一年級,我們為了讓她專心學習,開始禁止她看電視。但是薩拉還是可以得到很多機會,聽到那些精彩的電視節目。電視上的廣告是經常重複播放的,往往這些廣告剛開始播放,薩拉就已經流利、繪聲繪色地背出了下面的廣告詞。有些廣告薩拉可能只聽過一遍。」  「聽」是女孩得天獨厚的心智能力。這種能力使她們在閱讀上佔得先機。然而這並不是全部。與男孩相比,語言智能是女孩很早就顯示出的天賦之一。由於大腦結構的優勢,女孩通常比男孩更早、更生動、更流利地使用語言,通常男孩到4歲半才能講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女孩3歲時就能做到了。等女孩到了16歲,她聯繫著大腦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胼胝體比男性大25%,這使她們的左右腦半球交流更多,更容易用語言表達情感。甚至女孩大腦內負責語言和寫作的區域也更活躍,所以女孩能使用更多辭彙,寫作也更生動、細膩。  女性經常被認為是喋喋不休的。曾經有人戲虐說:「一個女人等於500隻鴨子。」還有人喜歡拿更年期的女性多語症說事。人們不喜歡女性毫無顧忌地宣洩自己的情感,於是文化開始告誡女性要學會克制和忍讓。然而,這其中隱藏的弊端是,女孩該不該發表自己的看法?她們應該怎樣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過度的剋制會不會掩蓋了女孩的真實意圖,埋沒了她們的這種天賦?傳統文化一直宣揚女性用保持沉默來取悅他人,這樣的要求是與女孩的天性背道而馳的。  慶幸的是,我們的社會正給予女孩更多的話語權。或者我們的家長應該和女孩一起,嘗試用什麼方式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在女孩的轉換時期,家長要注意到自己曾經活潑可愛的女孩開始變得沉默的情況。家長們要保護女孩,防止她被過度的自尊打敗,鼓勵她克服自卑的情緒和試圖犧牲個性維持和諧的想法。「有一次數學課,我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做出一道複雜的題目,但是老師並不承認我的做法。然而我的父親卻說,『莉薩,你是對的!』父親太棒了!」也許有人很難相信,女孩能看見那些被我們忽略掉的東西。創造是寶貴的——為什麼不讓女孩把這個偉大的發現說出來呢?

音樂智能  2005年的一天,美國精英教育中心(CEE)總裁JoannDiGennaro來到上海,親自面試並選拔了三位高中生,這三名高中生將和全球75名高中生一起,獲得免費參加由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傑出青年科技夏令營」的機會。  面試中,音樂素養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被當作選拔的標準。談到「音樂素養」,JoannDiGennaro說,「經過調查發現,音樂對一個人的數理化學習幫助很大,特別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對學習數學很有幫助,而這方面很少有人關注到,所以,我們在優秀人才中再『千里挑一』時,特別注意考慮其是否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和科學會有什麼關係?人們一般都認為:科學思維屬邏輯思維,主要用左半腦;音樂思維屬形象思維,主要用右半腦。這一左一右,似乎是兩碼事。然而,普林斯頓大學基因研究所所長波茨坦卻說:「音樂和科學,都需要秩序和心智的自律。(從事這兩種行業的人)都需發展出本能理解事物看起來和聽起來像是什麼樣子的本領。這種直覺本領,音樂家需要,生物學家也需要。」  科學家與音樂「聯姻」的例子不在少數。愛因思坦既會彈鋼琴,也會演奏小提琴,諳熟貝多芬、巴赫等音樂大師,他甚至認為他拉小琴的成就,比在科學上的貢獻還大;數學家華羅庚諳熟音律,他在琵琶弦上所找到的音色最佳點與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經長期測定所得到的恰好相符;古希臘學者畢達哥拉斯有一天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出這一家的敲擊聲比別家的更諧和悅耳,他量了量鐵砧和鐵鎚的大小,終於發現了音響的和諧與發聲體存在一定比例關係的規律……  既然音樂與科學思維的聯繫如此緊密,我們不妨把音樂添加到對女孩的教育中,以彌補女孩在數理思維方面的不足。英國倫敦教育學院的專家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們將受試兒童分成A、B、C3個組。A組兒童欣賞阿爾比諾尼輕柔優美的《慢板》,B組兒童聆聽克爾特林的爵士樂《三位一體》,而C組兒童則什麼也不聽。此後,三組兒童又都接受了閱讀理解、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和四則運算測試,而測試內容完全是剛剛新學的新知識。最後的結果顯示,平均成績最優的是A組,其次是C組,而最差的則是B組。  科學家們的結論是:輕柔優美的背景音樂對孩子的大腦認知機構具有積極作用,過分活躍或帶有攻擊性的背景音樂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那麼,對女孩進行適當的音樂教育效果如何呢?對此,教育家鈴木鎮一就曾經提出通過拉小提琴開發和提高孩子能力的教育方法。  「為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敏銳的感覺、優良的能力而讓孩子學拉小提琴,即通過小提琴來塑造人。」鈴木鎮一如是說。在他的指導下,那些看起來資質平庸的孩子,奇蹟般地變成「天才」兒童。鈴木鎮一的成就轟動了世界,被美國報紙評價為「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也許,對我們的家長來說,「小提琴教育」已經不能稱為革命,現在的孩子,業餘時間學習鋼琴、小提琴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家長意識到音樂學習對孩子的特殊作用。當音樂成為孩子的課餘「牢籠」,它的魔力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將是我們在下面探討的問題。  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想像智能  女孩可以學數學嗎?為什麼理科班女生的數量少於男生?現實的情況是,邏輯-數學智能和空間想像智能的確不是女孩的強項。也有人不承認這一點。他們把這種差異歸結為文化的因素。他們認為,男孩受鼓勵去探索、冒險和從經驗中學習,這些都有利於他們提高理科成績。然而,如果讀者認同探索、冒險和從經驗中學習都是男孩的天性,也就不會再為女孩在理科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感到困惑和苦惱了。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為女孩做些什麼。研究發現,女孩早期所做的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豐富的遊戲——例如拼圖和組裝三位物體——將有利於她們拓展這些智能。函函小的時候,學慣用鉛筆寫字,當她看到媽媽用的是鋼筆時,感到非常好奇。媽媽就把廢舊不用的鋼筆給她,讓她看看有什麼不一樣。函函把鋼筆拆開,覺得裡面的構造很有意思。後來,家裡的收音機壞了,函函就把它拆開來研究。久而久之,函函的空間想像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函函現在一所重點大學學習電子工程。「很多女生覺得這很複雜。」函函說,「可對我來說,這就像兒時的遊戲一樣有趣。」

身體動覺智能

當男孩們還在為寫不好字而著急時,女孩已經初顯心靈手巧的潛能了。女孩手的小肌肉群靈活協調的發展,使她們能夠充分開發利用「手」的功能:有些女孩對色彩比較敏感,她們很早就可以握住畫筆,按自己的意圖畫出喜歡的動物、花、草和小房子;有些女孩對針線、細小線繩情有獨鍾,看到媽媽織毛衣、做針線活,她們也會找些碎布織織縫縫;有些女孩天生有一雙美麗、細長的小手,特別適合彈鋼琴;有些女孩對書法感興趣,潑墨揮毫,像模像樣……  當女孩畫出自己的第一幅「畫」,縫製出第一件「服裝」,寫出第一個毛筆「字」,家長要懂得鑒賞,給予適當的褒獎。當然因為年紀小,女孩做得還不盡人意,因此有些家長就擔心女孩被針扎傷了手,或者因為她們在牆上、地上作畫而大發雷霆。然而,家長們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卻沒有注意到其中女孩所展示出的才華,他們更沒有意識到,女孩的才華就像礦石一樣,如果不被發現,就失去了閃亮的機會。家長們為孩子的胡鬧、調皮而頭疼,因為怕麻煩而不給女孩鍛煉的機會,殊不知,這卻在無形之中扼殺了女孩的藝術創造力。  給予女孩「創作空間」是必要的。對於小手靈活的女孩,家長不妨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女孩盡情施展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家長可以給喜歡畫畫的女孩準備好一些大的紙張,鋪在地上或放在桌椅面上,讓孩子盡情創造;如果女孩對針線感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巧手籃」,放一些不用的布頭兒或者毛線,用來給小娃娃縫製新衣。在孩子創造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給予女孩適當的指導,例如告訴孩子針的用法,孩子自然會小心的。對於女孩的作品,家長也應該進行誇獎,家長的誇獎往往會成為女孩的積極暗示。  舞蹈也是一些女孩的最愛。當女孩隨著音樂起舞的時候,她們的音樂感、音準、韻律、節拍的敏感度和數學邏輯都得到了提高,腦部及身體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然而,舞蹈對女孩的先天條件和性格、年齡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例如:跳芭蕾舞的女孩身材要符合「三長一小一個高」(即長胳膊、長腿、長脖子,外加一個小腦袋,高是高腳背);性格太內向、太「含而不露」的女孩不容易學好舞蹈;女孩學習舞蹈一般來說從幼兒園中大班開始,也就是4歲左右,比較正規的舞蹈訓練,一般要到小學以後才開始。這些家長們都應該注意。  有造詣的舞蹈家、工程師、運動員都具有很好的身體動覺智能。開發女孩的身體動覺智能,不但可以提高女孩的專註力、自信心、觀察力、集中力和記憶力,還可以培養她們獨特的氣質和形體。畢竟,在我們的文化中,在學歷相似的情況下,女孩的談吐和外在形象將在很大程度上確定差異和優勢。那麼,讓女孩在享受藝術美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素質,陶冶情操,何樂而不為呢?然而女孩自己的興趣是重要的。家長們一方面要給女孩多看、多做、多練的機會,一方面也不能違背女孩的意願,主觀決定女孩的「一技之長」——無謂的壓力畢竟不是成才的最佳方案。人際智能  我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和角度重複這樣的觀點: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與人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如果讀者理解了女孩這種關係趨向的模式和世界觀,我們關於人際智能對女孩意義的解釋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需要指出的是,關係式的行為並非女性獨有。男孩生來也具有這種能力,只是他們很快就被主流文化引導到自主性上來了。人際智能並不是女孩獨一無二的能力,但是對女孩來說這無關緊要——既然女孩更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也對這種方式表示認可和贊同,那麼女孩就更容易開發並利用這種職能,讓其更好地為自己和他人服務。  「珊妮小時候是我們社區的孩子頭。她總喜歡帶著一幫孩子玩,孩子們有了什麼糾紛也總來找她解決。有一次我看見她處理兩個孩子的矛盾,鄰居的傑克和拉塞爾——他們並不比珊妮小,但是他們都對珊妮的能力表示贊同——幾個孩子很快就表示和解,繼續愉快地玩耍,而我卻陷入沉思。很明顯珊妮具有某種能力,她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並總能給予安慰。現在珊妮經營一家企業,她的員工以她為榮;她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的事業沒有她那麼成功,但這一點也沒有損害他們的感情。」  了解別人的能力是人際智能的一種類型。具有這種智能的女孩善於發現別人的特徵,她能很快識別齣電影或小說里的人物是否為反面角色。家長可以支持女孩表現戲劇小品,並同她討論電視劇里的人物角色。如果要求女孩就某個熟悉的人物寫一篇文章,女孩的表現可能會讓家長感到吃驚。  另一種類型是洞察自身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女孩非常重要。它意味著女孩能否傾聽內心的聲音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具有這種智能的女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如何計劃以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對此我們之前已經有所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第50節:牽著蝸牛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儘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儘力了嘛!」  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我苦惱著,任蝸牛往前爬,自己坐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和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突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著我去散步!  作者張文亮博士,是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著名作家,以意味雋永的小品文譽滿台灣。「塗鴉教授」的這篇《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在網路上流傳甚廣,發人深思。——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時間該怎樣利用?我們希望把每一份每一秒都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那麼,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呢?  一個下午,父親收拾家裡的舊書箱,無意中發現了自己和女兒愛麗絲的舊時日記。他隨意翻開自己的日記,其中的一頁寫道:「今天跟愛麗絲去釣魚,但是居然一條魚也沒有釣到,糟糕透了,真是沒有收穫的一天!」  釣魚?是的,愛麗絲小的時候,他們曾經去釣魚,可他不記得有過這樣的沮喪一天。女兒現在已經長大,在外地工作,什麼時候他們還能去釣魚呢?  懷著複雜的心情,父親翻開女兒的日記,找到釣魚的那一天,日記上認真地寫著:「今天跟爸爸去釣魚,玩得很愉快,這是高興的一天!」  這是現代人的怪圈:人們每天奔波勞作,疲憊不堪,應付著沒完沒了的事情。如果被問起,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人們會想當然地回答:「為了以後生活得更好唄!」可是,以後是什麼時候呢?當這種風潮波及到孩子,我們也在敦促孩子,「好好學習,將來……」將來又在哪裡呢?一個僱員對老闆說自己生病了,老闆甚至對他說:「好好休息,抓緊時間工作。」這是怎樣的社會?人們所追求的閑適的生活——人們為精疲力盡的生活所尋找的借口——到底在哪裡呢?  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放慢了腳步的人只會感到恐慌。現代生活就像傳說中的紅舞鞋一樣可怕。一切都在速成,自然規律已經成為過去式:養殖場的雞、大棚的蔬菜、速食麵,甚至是現代的孩子。我們有多久沒有在一個下午的時光里「什麼都不做」,只是聊聊天,釣釣魚?台灣作家三毛曾經帶孩子去大自然,當她為自然的一切陶醉不已,卻發現同行的孩子心不在焉。孩子怎麼了?在最應該與自然心心相同的時刻遠離自然,是孩子的錯嗎?  美國萊斯大學學者裘斯洛?埃格這樣形容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是被放置在一個超常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接受的不是一種人的自然成長,而是一種類似工具的積累進化。」裘斯洛的見解獨到而犀利。這無疑給家長提起警鐘: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我們是否正在心急火燎地「拔苗助長」?最重要的事,在這樣冷漠的、反自然的教育中,孩子快樂嗎?她能夠成長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成年人嗎?  特別對於女孩,這是更為殘酷的危機。當天真爛漫的女孩遭遇機器人的生活,她們只能把自己隱藏起來,這可能才是女孩自我封閉和自我中心的根源。一個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的女孩,她的生命怎能不帶有嚴重的缺憾呢?  當家長把女孩送去學習畫畫、舞蹈、書法、小提琴,把功利性的培養當成潛能的開發,把自己的希望當成孩子的需要,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自我探尋,誰去關心女孩們真正在想些什麼?在「都是為你好」的旗幟下,女孩的興趣被忽略,天分被埋沒,話語權被剝奪,她們忘記了休息的時間,或者在休息的時間裡無所適從,她們是在為誰思考?當女孩打破她們內在的節奏,封閉內心的聲音,旋風般地從搖籃走向成人世界,她們成熟的軀體里還有多少孩提的一流的夢想?她們真的已經金戈鐵馬,能夠適應那些成人的壓力嗎?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女孩一提走過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女孩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現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女孩的眼光是率真的、女孩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著女孩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女孩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的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里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是女孩。

第51節:她開始約會了

 在愛的名義下  她開始約會了  妮妮16歲了,她長得很秀氣,而且擅長舞蹈,很受男孩子的歡迎。很多男生給她寫情書,可是這並不是妮妮想要的。妮妮喜歡隔壁班高三年級的孫建——一個學習很好、酷酷的男生。  一開始,孫建並沒有注意到身邊的這個「小丫頭片子」,可是一次聯歡會上,妮妮的獨舞吸引了他的視線。於是,彼此吸引的兩個年輕人開始了秘密的約會。  跟眾多的年輕情侶一樣,兩個人也有很親密的舉動,但是妮妮一直嚴守防線,兩個人並沒有跨越雷池。  被妮妮冷落的男生們很快就發現了蛛絲馬跡,然後,他們的故事被傳到校園網上,並配以大幅的照片。妮妮和孫建很快就成了校園的公眾人物。  事情變得越發不可收拾了。在巨大的壓力下,孫建把罪責全套在妮妮頭上,孫建的媽媽也來到學校,當眾羞辱了妮妮。妮妮的媽媽也很憤怒,她把妮妮鎖在家裡,說她給家裡丟了臉,還不如死了算了。妮妮受不了接二連三的打擊,終於在一個半夜離家出走。半年以後,等家長找到妮妮的時候,她已經以出賣肉體營生了。  對於青春期女孩的迷茫,我們已經在前面有所論述。但是我們仍有必要將青春期女孩的「早戀」問題作重點講述。青春期女孩開始交男朋友,這件事情總讓家長們感到緊張: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遭遇感情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她會正確處理與性有關的問題嗎?  青春期的愛情是不成熟的,但並不是可恥的。它是女孩在這一階段正常發育的表現,家長大可不必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女孩結識異性和談戀愛,更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畢竟,愛情是女孩必須經歷的環節和步驟,只是對於不同的女孩,會有時間的早晚而已。然而,中學時期的浪漫史很少是延續終生的。因為個性的不穩定和不成熟,年輕的男女很難處理好戀愛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成長所帶來的改變往往是導致感情變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讓陷入戀愛中的女孩明白這些道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時間的女孩,正因為第一次戀愛而自信滿滿,她們不相信所謂的變故,總以為自己的愛情與眾不同,會改寫歷史。  無論如何,聰明的家長懂得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女孩必要的建議。但是面對為了保衛愛情而警惕心十足的女孩,家長必須學會表達的方式。露絲最近顯得很苦惱。在一個夏日夜晚,露絲跟媽媽坐在陽台乘涼的時候,媽媽問道:「親愛的,你最近有點不一樣。我可以幫你嗎?」露絲點點頭,於是她把自己在戀愛中的問題和盤托出。取得女孩的同意是第一步。這樣家長才能讓女孩自己從固守的堡壘中走出來。即便如此,家長也不能以為自己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責任——建議只是建議,它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感情是女孩的,她有這個權利。這與家長的權威沒有任何關係。如果家長們迫不及待地追問女孩關於建議的實施情況,女孩就會覺得自己被控制了,她的逆反心理可能會讓家長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事實上,對於那些家庭生活幸福的女孩來說,因為享受了父母足夠的關愛,她們是不急於發展戀愛關係的。這些女孩對父母有朋友般的信任,在結識異性和戀愛的過程中,會把父母當作最好的顧問專家。在父母的指引下,她們可以更從容地面對青春期的迷茫,更懂得愛人與被愛。

第52節:不可缺少的一課

17歲的蘇靜考取了職高,並且交了第一個男朋友。男朋友已經在讀大學,比蘇靜大5歲。  在與男友的交往中,蘇靜感覺到了男友的「渴望」,但是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突破那道「防線」。  對此,蘇靜的男友表示理解:「她是一個潔身自愛的女孩。我尊重她的想法。」  但是這並沒有打消蘇靜的不安。「我知道他不能阻止自己有這樣的渴望。我該怎麼辦呢?」  真正讓那些青春期女孩的家長如履薄冰的,恐怕是性的問題。關於性,中國的家長們普遍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對孩子的性教育最早也應該是從青春期開始。事實上,對女孩進行性教育最有效的時期是14歲之前,尤其是5歲之前——要知道,在女孩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性的發育已經悄然開始了。  「太早了吧!我的女孩還這麼小!太早的介入會不會讓她受傷害?」家長們可能帶有這樣的疑問,然而他們也會尷尬地發現,3歲的女兒正在摸自己的生殖器。這並不奇怪。3歲的女孩已經知道觸摸生殖器會獲得快感,家長的責怪可能會使她有羞恥感,但不能阻止她的行為。對於那些被刻意隱瞞真實情況的女孩來說,傷害才是最可能的。「18歲以後,當我第一次看到有關性的解釋,我才意識到,小的時候我曾經被鄰居侵犯過。這真讓我憤怒!」讓女孩免於傷害的第一步是:公開回答女孩關於性的問題。在開放性的談話中,家長應該盡量使用精確、科學的辭彙,這不但可以讓自己的解釋更清楚,還會讓女孩體會到,性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並沒有那麼神秘。  對於女孩來說,生活中有很多比性更美好的事情。特別是青春期女孩,性衝動中好奇、釋放壓力佔了很大部分。因此,保持女孩的生活情趣,讓女孩的生活中沒有空白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女孩在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對性的神秘探求,生活又是豐富而多姿多彩的,她是不會有時間關注那些成人話題的。  關於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次嚴肅的思想啟蒙式的專題談話並不適合家長。實際上,家長有很多閑聊的機會可以告訴女孩這些,家長關於性的看法也將深刻地印在女孩的大腦里。也許孩子會問起:「你和爸爸(媽媽)怎麼樣?」「我們很好。」家長可以這樣回答:「我不想過多地談論細節問題。這是我與你爸爸(媽媽)之間非常特別的事情,就像將來你與你愛上的那個人之間的事情一樣。」家長與其擔心女孩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如讓女孩了解、珍愛並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學會防範傷害的措施:  教育女孩珍愛自己的身體雖然關於「處女」的討論鋪天蓋地,我們仍然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一個被強姦的女孩就失去貞節了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我們卻有必要理直氣壯、開誠布公地對女孩說,在18歲之前,女孩應該學會「潔身自愛」。我們還有必要告訴女孩性行為的後果,以及在性器官接觸之外的其他釋放性壓力的方式,如自慰、轉移注意力、積极參与兩性同在的文體活動等等。「你是上天的禮物。」媽媽可以對女孩說,「我們應該怎樣珍惜這份禮物呢?」家長們應該讓女孩懂得,只有珍愛自己——包括靈魂和身體——才能享受到完美的性愛。  規避文化中的性信息互聯網時代一個重大的危機是,我們很難控制垃圾信息的傳播。儘管家長們力求在一個高雅、健康的環境中養育女孩,那些關於性虐待、性暴力、男性至上等的信息糟粕卻無孔不入。很多時候,成人們一笑置之:「喔,這不過是堆垃圾!」女孩們可不這麼看。對於成長中的女孩來說,「出淤泥而不染」是困難的。因此,家長們要管好家裡的電腦,盡量不要讓女孩關注這些東西。如果女孩要看,家長不妨藉此跟她討論一下性價值觀的問題。不要讓女孩學會期待在性方面被男人利用,家長們需要把互聯網給予女孩的混亂的性信息理清楚,讓女孩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教會女孩設立警戒線10歲的蘇珊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鄰居的哥哥,18歲的湯姆。「我送你回家吧!」湯姆說。於是蘇珊跟同伴們說聲「再見」,高高興興地坐上了湯姆的汽車。但是湯姆並沒有送她回家,而是將車開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對她進行了性侵犯。  據美國估計,至少有1/4的女孩和1/10的男孩在16歲前受過性騷擾,其他西方國家報道的發生率也與此大體相似。近年來,我國青少年中性冒險行為也逐漸增多,少女懷孕以及感染性病艾滋病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們把原因歸結為混亂的信息時代,但是,在這樣的時代里,女孩該怎麼做呢?家長們的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要教會女孩設立警戒線,在必要的情況下說「不」。這些警戒線可以包括:  當陌生人要求女孩跟她走的時候;  當男孩要帶你單獨外出或回家,並且不讓你告訴家長的時候;  當男孩要你脫衣服的時候;  當你必須以一個人行動的時候;  當男孩要跟你做讓你覺得好笑和奇怪的「遊戲」的時候;  ……  這樣的警戒線還有很多。女孩要做的就是即使說「不」,離開現場(甚至逃跑)以及告訴家長。

第53節:麵包自己掙

 麵包自己掙,玫瑰要他買  夏蘭有一個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庭,然而她的家庭中卻有不為人知的苦澀——夏蘭的父母感情不和,雖然住在一個屋檐下,卻長期分居,甚至他們都有自己真正的「另一半」。但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他們沒有離婚,對外保持著「蘋果皮式」的和諧。  夏蘭很小就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離開這個虛偽的、冷冰冰的家庭。大學的時候,她遇到了自己的「白馬王子」,並迅速墜入愛河。於是,夏蘭就把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她的生活以男友為中心,事事都要男友拿主意,把男友的話當做自己的標杆。男友說你太胖了,原本體形標準的夏蘭馬上開始減肥;男友在校外打工,夏蘭就每天給男友送午飯。然而即便如此,他們的感情還是持續降溫,男友的挑剔越來越多,夏蘭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千瘡百孔,一無是處。  一個周末晚上,夏蘭去超市採購,希望給男友做點夜宵,等他打工回來吃。然而,她卻看見男友跟一個女孩親密地走在一起。男友對女孩呵護備至,就像最初對夏蘭一樣。夏蘭還看到,那個女孩比已經弱不禁風的夏蘭要豐滿許多。  當女孩長大成人,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戀愛婚姻的時候,家長們不由得把警惕心又提高了幾公分。中國有句俗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女孩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能會延誤終身,家長怎麼會不擔心呢?  夏蘭的結局是家長們所不願看到的。一個痴情的、唯男友馬首是瞻的女孩卻遭到男友的拋棄,這是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少的悲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女孩為什麼會被男友玩弄於股掌之上?當我們為女孩的遇人不淑、看錯眼而惋惜,為男孩的薄情寡義而不齒的時候,還有什麼問題是我們所忽略的?  以夏蘭為例,她的男友並不討厭豐滿的女生,但卻以此為借口指責夏蘭,這其中自然帶有「挑刺」的意思,然而,夏蘭是怎麼做的呢?——「原本體形標準的夏蘭馬上開始減肥」,最後變得「弱不禁風」——夏蘭並不知道,正是自己「把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毫無理由的妥協和順從將男友推得更遠!這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談到的問題:女孩應該保持怎樣的戀愛態度?正常的戀愛關係應該是這樣的:  保持自我對年輕的女孩來說,失去自我是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這些女孩混淆了「愛」和「佔有」的意義,以為相愛的兩個人就要時刻呆在一起,殊不知,真正健康的戀愛關係就是兩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對於有些男孩來說,競爭的天性使得他們在愛情關係里試圖控制對方,而女孩卻誤以為被男孩控制是幸福的表示,卻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對於喜歡變化和新鮮感覺的年輕男孩來說,女孩失去自我的犧牲有什麼意義呢?  保持平等在夏蘭的事例里,「平等」是一個被忽略的字眼。夏蘭的故事並不鮮見,這是因為很多女孩都有跟她一樣的「託付心態」。「我把自己託付給你,我願意聽你的話!」這背後的潛台詞卻是:「你要對我負責!」女孩理所當然地想著,卻給了男孩一個沉重的包袱。男孩真的能夠擔負起這個責任嗎?甚至,他能夠對自己負責嗎?如果他只能吃速食麵,而女孩卻想吃大餐,他如何滿足女孩的願望?失去自由、覺得負累,這簡直是男孩的惡夢!  發揮自己的特性「她跟別人不一樣!」當男孩喜歡上一個女孩,往往會這樣說。女孩是高貴的公主,我們不止一次提到。是的,女孩的高貴就在於,她懂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信守它。也許男孩不願意相信,但信守內心的聲音的確比信守男孩的諾言要有力的多。「我自己決定做什麼,我為自己感到驕傲。」當女孩找到除了愛情之外,能夠用雙腳堅強站在大地上的東西,就沒有什麼可以擊敗她。對男孩來說,不隨波逐流的女孩永遠都是富有吸引力的。  保持對事業的追求很多女孩都會面臨事業和愛情(婚姻)的兩難。在韓國,事業女性結了婚就會辭職在家相夫教子。這對大多數中國女性來說是不可能的。要事業還是愛情(婚姻)?兩者兼顧總有偏重。事實上,解決這一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二者區分開來。家庭永遠是女孩的港灣,而事業卻是她安心棲息的理由,它無所謂大小,重要的是意義。  保持美麗心情麗薩買了一隻漂亮的蝴蝶結。她把蝴蝶結別在頭髮上,鏡子里的她變得格外動人。於是,她帶著蝴蝶結出門了。今天我多麼美麗!麗薩跟每一個認識的人打招呼,並從人們的眼裡看到驚艷的微笑。開始有男孩過來搭訕,要她的電話號碼。天哪,都是因為那隻蝴蝶結!麗薩高興地回到家,推開門,卻發現那隻蝴蝶結安靜地躺在客廳的桌子上。  每個女孩都會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夠完美。年輕女孩的很多煩惱都與外貌有密切的關係。社會文化恰恰擊中了女孩的軟肋。雜誌上的模特漂亮迷人,人們誇獎女孩也會說:「看這個女孩多漂亮!」 「他不喜歡我,是因為我不夠漂亮嗎?」女孩這樣問自己。事實上,外表美的作用並沒有女孩想像得那麼大。也許女孩要長大一些才會明白,男人的品位是多元的,如何滿足他吃了披薩又想吃漢堡的胃口呢?而修養、氣質、特色永遠是獨一無二的。「我就是我!」當女孩時刻保持自信、美麗的心情,就會發現,男孩也會給她相應的回報。

第54節:獨立的女孩

 女孩的另類語言  獨立的女孩  芊旬的父母是一對工程師,因為工作繁忙,他們直到35歲才決定要一個孩子。姍姍來遲的芊旬因此成為父母的掌上明珠。  但是,父母對芊旬的寵愛充滿理性。他們很早就培養芊旬自己動手的能力,甚至全家人出去玩的時候,2歲的芊旬也會背一個小背包,裡面放著自己的奶瓶和嬰兒濕巾。  芊旬學步的時候經常摔跤,每一次父母都會說:「乖女兒,你自己能站起來,是不是?」等芊旬自己站起來,父母就會說,「寶貝,你真棒!」  有一次,芊旬一家去朋友家做客,告辭的時候,大家在門口換鞋,發現調皮的小狗把芊旬漂亮的蝴蝶結鞋帶弄丟了。「換根鞋帶吧。」「鞋碼多大?我女兒有一雙新鞋。」朋友夫婦熱情地幫忙。  芊旬的父母一直沒有說話,當他們聽到朋友的建議,婉言回絕道:「這是她自己的事,要她自己來處理吧。」  只見4歲的芊旬鎮定自若地從頭上摘下橡皮筋,比划了一下,有些笨拙但卻穩妥地把橡皮筋纏在鞋上。鞋子又可以穿啦!  「寶貝,你真棒!」父母不由得誇獎道。朋友看到這一幕,想到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女兒,不禁陷入沉思。  在女孩的養育過程中,有很多「美麗的陷阱」,會讓家長「誤入歧途」。例如,很對家長認為,女孩天性弱小、脆弱,這是性格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給予她們更多的保護,使她們免受失敗之苦。「當我因為對天空的熱愛而爬到後院里的大樹上時,媽媽就站在我的背後,雙手向外伸著彷彿要抓住我似的。她總是不斷地提醒我要謹慎——『看著你的腳步,不要爬那麼高,別往下看。』直到我不再為我的探險而興奮為止。」18歲的陳雯如是說,「可我的弟弟磊磊爬到桌子上去夠放在高處柜子里的漂亮東西時,媽媽最多也就是笑笑,然後把他抱下來。」父母對幫助女孩表現出更大的熱忱,其實就在向女孩透露一個信息:「你是弱者,你需要保護,沒有我們,你什麼也做不好。」多麼危險的暗示!這樣的結果就是:女孩不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而是理所當然地依賴: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依賴丈夫,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生活的附屬品。  我們一直強調善待女孩的感情需要,然而這與脆弱是兩碼事。女孩是感情豐富的,這種豐富的感情如果得到理解和支持,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很多女孩都會拓展出關心照顧他人,並輔助他人發展的藝術。這是女孩的天賦,而非不足。  女孩也可以有所成就,然而,這種成就取決於女孩傾聽並遵循內心聲音的能力,而不是父母的過度保護。當女孩受到父母控制過多時,她們的智力發育比男孩受到的損害更大,她們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失去自我。  總之,女孩必須有關於自己力量和能力的意識。她們不僅僅是精神的貴族。無論她們在學習走路還是在堆積木,都跟男孩一樣從嘗試、失敗、再嘗試,直到成功中獲得自信、培養自立。她們可能會碰到一些不同於男孩的問題,但是結果是一樣的。女孩並不會因為安靜、甜蜜和溫柔就失去發展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就獨立的角度而言,女孩和男孩殊途同歸。

第55節:懦弱的女孩

  3歲的貝貝非常膽小。有一次,媽媽帶她去社區的小廣場玩,旁邊突然跑過來一個2歲多一點的小男孩,他直勾勾地盯著貝貝手裡的小皮球,非常好奇的樣子。貝貝看見了,不自覺地把球往身後藏,然後壯著膽喊:「你不許搶我的小皮球!」  小男孩好像看出貝貝的外強中乾,衝上來就搶。貝貝嚇得嚎啕大哭。媽媽連忙說:「小弟弟,你怎麼可以搶東西呢?」又對貝貝說,「小弟弟比你還小呢,你為什麼怕他?來,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個好朋友。」  小男孩做個鬼臉,跑了。從那以後,他只要看到貝貝經過,就會跑過來打她一下,或者把貝貝手裡的東西搶走。而貝貝看到那個小男孩,總是不由自主地躲得遠遠的。  又有一天,媽媽帶貝貝從外面回家,又看到了那個小男孩。小男孩衝過來就要搶貝貝手裡的書。貝貝十分害怕,往媽媽身邊躲,向媽媽求助。但媽媽為了鍛煉女兒的勇氣,故意站著觀察沒有干涉。貝貝很快就哭了,小男孩卻越發膽大,竟然伸手去抓貝貝的臉。  這時,貝貝的爸爸從後面跟上來,打開車庫的門。貝貝一下子跑了進去,說:「爸爸,快關門,不要讓小哥哥進來。」看爸爸把門關起來,她才鬆了一口氣,說:「小哥哥進不來,打不到我啦。」貝貝竟然將比她小的孩子升級為「哥哥」了。  如果你的女孩也正在有類似於貝貝的經歷——事實上,大約一半左右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曾經有過同樣的遭遇——首先要教給女孩的是,讓她學會抵禦不友好的對待,學會保護自己。  媽媽對貝貝說:「下次小弟弟再搶你的東西,你就大聲地對他說『不許欺負我』,然後再把東西搶回來!」第二天,貝貝跟媽媽出門,遠遠地看到小男孩走過來,媽媽就對貝貝使了個眼色,躲到一邊。  小男孩過來了,看到貝貝手裡的玩具熊,就上來搶。貝貝鼓起勇氣,大聲說:「你不許搶我的東西!」然後用力把玩具熊奪回來,還把小男孩推到地上。小男孩沒想到貝貝變得這麼「驍勇」,被她嚇了一跳,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看來,做粗暴事情的孩子也不一定就真的強大。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勇敢面對往往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但是要讓女孩學會「反侵略」,家長還必須注意:  不要動輒恐嚇、斥責、嘲笑女孩「不要哭,狼外婆來了,專吃愛哭的小孩子!」從小李麗哭泣的時候,外婆就這樣對她說。現在李麗已經成年,可是每次碰到不開心、想要掉眼淚的時候,她的心裡都會閃過一絲恐懼。恐嚇就像鴉片一樣,它對女孩的副作用要遠遠大於它的效果。年幼的女孩並沒有掌握太多的科學知識,她們很容易就會對家長的戲言信以為真,並且產生深深的恐懼。  過於苛刻的斥責和嘲笑也會產生類似的作用。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女孩的一些調皮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積極的探究世界的願望,但是當她們每次都會因為犯錯被家長大聲斥責或嘲笑時,就會變得唯唯諾諾,縮手縮腳。

 對生活帶有恐懼心理的女孩,是很難有勇氣面對「侵略」的。在被欺負的時候,恐懼心理會捲土重來,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靈。甚至在女孩長大以後,這種陰影仍然揮之不去——即使她們知道,狼外婆只是兒時的童話。  不要過分溺愛女孩「不要動,小心燙著你!」「想吃蘋果?媽媽給你削,刀子會傷到手!」正如我們在「獨立的女孩」一節提到的,家長的過分保護會給女孩消極的暗示。在家長的溺愛下,女孩一方面會變得嬌縱、不可一世;更一方面,女孩的身體動覺能力智能也沒有得到開發,會對實踐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女孩在面對「侵略」的時候不知所措,也就不足為奇了。  鼓勵女孩對外交往這是女孩的天性——她們需要在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女孩的生活中缺少了這一環節,她們就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交往,當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就更不知道怎麼處理了。對此我們將在「孤僻的女孩」小節作重點講述。  鼓勵女孩勇於爭取香港著名女作家梁鳳儀小的時候,是一個不敢說話的小女孩。有一次,小鳳儀跟爸爸逛商場,就要離開時,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回吧。」小鳳儀並不是貪玩的孩子,她只是想要櫃檯里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卻沒有主動買給她。終於,小鳳儀忍不住了,她用細若蚊蠅的聲音說:「爸爸,我……想買一樣……東西。」「買什麼?說話別吞吞吐吐,想要什麼說出來!」「我想買一個洋娃娃!」小鳳儀鼓起勇氣說。於是,她得到了一個洋娃娃。  謙讓是一種美德,爭取卻是一種能力。當女孩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機會的時候,當女孩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當女孩面臨各種壓力的時候……爭取不一定獲得,但放棄就意味著失去。在很多時候,女孩應該學會為自己說話。  「寵」出女孩的自信

如果我們把「社會」和「競爭」這兩個辭彙聯繫起來,懦弱可能是女孩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我們並不是說,懦弱是女孩的本性。事實上,所有的嬰兒生下來,都會害怕怪異的聲音,怕從高處跌下。男孩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他們天性中有更多對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險和攻擊性),而社會對於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於他們擺脫懦弱的心境。  這是不是說,我們對女孩的教育會使她們更容易失去自信、懦弱退縮呢?其實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寵」出來的。  在朋友的眼中,小雨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女孩。每當有人問起「你為什麼這麼自信」時,小雨都要講起小時候的故事——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寵愛她,他們覺得自己的女兒是個很優秀的女孩:小雨嫌自己個子高,父母說正好可以做模特;小雨一當眾說話就臉紅,父母說害羞是一種美德;小雨學習畫畫,卻畫得亂七八糟,父母滿不在乎地笑笑說:「可你的歌唱得特別棒啊,每個人都有長處。畫畫你再練練,如果不行,就不畫了。」小雨想當記者,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準備去央視,還是鳳凰衛視?」 「寵」到現在,小雨已經在一家知名的媒體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始終是個特別自信、特別陽光、性格開朗、有人緣的女孩。  知心姐姐陸勤在《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這樣寫道:「成功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態度,『我不行』是失敗者的態度。人改變了態度,……由『我不行』變為『我能行』,就會獲得成功的感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的確,當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對比她弱小的對手也會退縮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搶走也不敢要回來……這樣的女孩,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失敗者的假象里,未出征先言敗,又何談將來的成功呢?

第57節:孤僻的女孩

  因為父母工作的調動,王英轉學到另一所城市,離開了朝夕相處的好朋友。在新學校,王英覺得很不習慣,她聽不太懂當地孩子的方言,也不知道該怎樣跟同學們交流。往往是一群女生在跳皮筋,她卻遠遠地看著,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樣子。久而久之,王英成了班裡的獨行俠。一些比她晚來的女孩都已經跟同學們打成一片,她還沒跟別人說過幾句話。本來就性格內向的王英變得孤僻,她上課不敢舉手,遇到問題也不敢問,心情變得格外憂鬱。一個學期下來,本來成績不錯的她有好幾門功課開了「紅燈」。  友誼是女孩不可欠缺的營養液。對於把情感的滿足和人際關係的質量作為自我意識標杆的女孩來說,失去友誼和溝通,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里。女孩的很多負面情緒都由此而來:自我懷疑、抑鬱、消極、懦弱……很難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傾訴的渠道會變得怎樣,很可能比人們想像的要糟糕。  如果說集體生活是男孩的愛好,對女孩來說,它意味著更多。艾里姆夫婦把女孩的成長形象地比喻為「編製一幅既大又複雜的掛毯」,他們認為,「女性人格就是在這樣的關係和聯絡中得到自我確定,」也就是說,女孩「隨著與他人關係網的擴大,在不斷的複雜的關係中發展自我。」對女孩來說,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體不僅僅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它還意味著女孩將在孤獨和寂寞中迷失發展的方向。  因此,家長們應該保持與女孩的溝通和交流,應該花些時間跟女孩在一起,傾聽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僅僅是看電視。但是,對於那些陷入「孤僻症」的女孩來說,她們更善於和喜歡隱藏自己的感覺,而不是溝通。不過這只是開始。如果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女孩會逐漸找回溝通所帶來的美好感覺,她們會逐漸學會為自己的心靈找到出口,回到健康、正常的軌道上來。  培養女孩的自信和興趣也是擺脫孤僻的良方。前者我們已經有所論述——一個有自信的女孩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她們會在人群中顯得生機勃勃,因此也更受關注。而興趣的力量也是神奇的:它可以讓女孩擺脫人際困擾所帶來的惡劣情緒,找到心靈的寄託,也可以成為女孩發展友誼的渠道。  鼓勵女孩走出封閉的心境是最直接的措施。「第一步,你只需要微笑。」心理老師對前來諮詢的王英說。第二天,王英鼓起勇氣對遇到的每一位同學微笑——雖然那笑容還是羞澀的。王英看到了同學們驚訝而友善的表情。「我們一起做吧!」下課了,王英主動去擦黑板的時候,同桌拿起另一塊板擦對她說。  發脾氣的女孩  南希從電影院回來,顯得非常生氣。她看到桌子上的晚飯,禁不住大聲抱怨:「媽媽,你又做胡蘿蔔!你知道我不喜歡胡蘿蔔!」  「你好象很不開心。」媽媽說。  「我很生氣,我坐得很靠後,什麼都看不到!」  「怪不得你不高興,坐得那麼靠後就沒什麼意思了。」  「當然沒有,而且邁克——那個高個子男生就坐在我前面!他不停地搖頭晃腦!」  「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隻坐在後面,還有一個坐不住的高個子男生。太糟糕了!」  「確實夠糟。」南希慢慢平靜了下來,「媽媽,你今天做的胡蘿蔔餡餅好像比以前好吃。」  這位媽媽的做法可以打100分。當女孩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需要尋求解決、疏導的辦法,而不是火上澆油。如果媽媽說,「我辛辛苦苦做了晚飯,你卻不知道感激!」這勢必會引起母女倆的爭執。或許爭執到最後,兩個人都筋疲力盡,媽媽覺得女孩不懂事,女孩覺得媽媽不體貼。「這一天真是糟透了!」南希可能會為這亂七八糟的一切而沮喪之極。  還有一種可能是,媽媽覺察到南希生氣的原因,卻給予了職責:「南希,我知道你沒有看好電影,但你不應該責怪我做的胡蘿蔔!」媽媽說得沒錯,南希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直接的指責通常會引起女孩的排斥。「喔,你說的沒錯,可是我覺得很不舒服!」女孩在心裡這樣說,「我覺得你並不體諒我!」  在家長眼中,女孩的很多脾氣是莫名其妙的。「她太敏感了!」「她總是那麼尖酸刻薄!」然而,有時連成年人也不能說明白自己發脾氣的原因。因為一件小事而大起風波,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會遇到的事。因此,對於還不知如何梳理情緒、控制憤怒的女孩來說,這就更可以被理解了。  體諒女孩的情緒,並告訴女孩關心他人在後面的兩種假設下,南希都因為抱怨媽媽做的胡蘿蔔而招致批評。這並不是南希想要的。她有點後悔,但是仍然憤怒。但是在第一種情況中,南希因為被理解而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衝動。「媽媽,你今天做的胡蘿蔔餡餅好像比以前好吃。」南希婉言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對於任何人來說,憤怒的情緒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卻可以採取不同的解決辦法。有句話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家長對待女孩的態度應該是正面的。那些體諒的語言背後,是對女孩深深的尊重和理解,也必將換來女孩的同樣的回報。  幫助女孩找到情緒釋放的渠道和方式父母是女孩的榜樣,即使發怒的方式也一樣。如果一個家庭經常以爭吵代替交流,女孩的語言中就會帶有「火藥味」;如果這個家庭以交流代替爭吵,女孩也會試著正面表達自己的感受。無論如何,健康的、直接的情緒釋放是必要的。父母應該告訴女孩,不必為自己的生氣而懊惱,她需要學會的,是一種適合自己,又不傷害他人的情緒釋放渠道和方式——即使無法避免的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


推薦閱讀:

20出頭的女孩怎麼才能避免給人留下浮誇的印象?
女孩暴斃,一夜之間赴黃泉驗屍結果竟是。?
有一本書叫, 二十幾歲女孩要懂的100件事
女孩嫁窮小子,睡了幾年後,男子竟然...
男孩要有男孩樣兒,女孩要有女孩樣兒

TAG:女孩 | 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