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戰爭:春秋時代——齊桓公的霸業(四)

4、齊桓公霸業的展開 (1)圖霸方略 管仲執掌齊國國政,初期全力從事於政治改革與經濟建設。最初5年間,齊桓公想從事對外戰爭,管仲深知改革尚未完成,其力尚有未逮,但他又不願強諫而想讓桓公對此自覺。果然齊桓公用兵伐宋、伐魯,兩次都無成就,於是桓公從此聽從管仲之言,努力於內政方面的整飭。齊桓公6年,即:周釐王2年,公元前680年,管仲治齊已經5年有餘,其一切政令都已經付之實施,齊國日臻富強。當時的中原形勢:周室衰微,諸侯內亂,戎狄南侵,荊楚北漸,這些事在前面各篇中都已經詳細述明了。管仲既然已經將齊國興強,就起而開始了以齊國領導諸侯作捍衛中原的壯舉。

當時戎狄荊楚侵擾中原,或直入於心臟地帶,或伺隙於邊疆地區,形勢非常危急。管仲知道捍衛中原,不是齊國單獨所能勝任的,必須聯合諸侯群策群力共同捍禦,始克有濟。所以他設想的圖霸方略,按其行事有以下各點:

捍衛中原就必須先團結中原諸侯,所以必須崇尚信義,拯災恤憐,以收拾各國的人心。管仲對桓公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所以管仲終身以團結諸侯抗禦戎狄為務。

抗禦戎狄與荊楚,不能同時並舉,必須分輕重緩急。當時戎狄已經侵入中原心臟地區,而其兇悍殺掠是中原人民的大患。但他們又無政治組織與土地野心,所以事急而禍小。至於荊楚,則其歷代君主都有問鼎中原的野心,而且其兵力龐大,常用政治手腕結好鄰近的陳、蔡、許、鄭各小國,所以其事緩而禍大。因此採取先挫戎狄而緩荊楚,待戎狄既服再從事於御楚的政策。

驅除戎狄,必須從事于軍事的直接攻擊;而御楚則須藉助於外交、經濟與軍事配合的鬥爭。

管仲的圖霸方略,自然很適應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桓公依照進行,步驟整然,最終賴其力以成就其霸業。

(2)圖霸措施 齊桓公依照管仲所制定的方略,先謀求團結中原諸侯,其各項措施如下:

<1>崇尚信義:先前魯庄公想與齊桓公作不帶劍的和平會盟,齊桓公答應了。及會,魯庄公及其大夫曹劌(名沫)都帶劍。曹劌拔劍要威脅齊桓公歸還被侵的魯地,改以汶河作為兩國國境。齊桓公被迫不得已而答應了。到了會盟結束後桓公想反悔,管仲認為不可失信於諸侯。於是諸侯由此都尊崇齊桓公為信義之君。

<2>抗禦戎狄,救危扶傾:當時北方胡狄侵入中原心臟地帶是中原的大患。桓公23年,北伐山戎以救燕。桓公25年,西伐狄而救邢存衛,詳細情況在下文敘述。

<3>免關稅以通貨物:「通齊國漁鹽於東萊」,不徽關稅以便之。

<4>厚往薄來,以悅諸侯:與列國諸侯聘問,輕其幣而重其禮。「令齊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報。齊以馬往,小侯以犬報」。

<5>厚幣賀諸侯臣民之為善者:「諸侯之君有行事善者,以重訕賀之。從列士(甲士)以下有善者,衣裳賀之。凡諸侯之臣有諫其君而善者,以璽問之,以信其言」。

<6>遣使節以結好鄰國:派遣隰朋出使齊國東方之國,賓須無出使齊國西方之國,公子開方出使於衛,季友出使於魯,蒙孫博出使於楚,商容出使於宋,晏尚出使於燕,審友出使於晉。由此各國都與齊通好。

<7>派遣游士以采控各國情勢而且招納賢士:派遣「游士多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糧財幣,使周遊四方以號召收求天下之賢士。並載藝品玩好,鬻之諸侯,以觀其上下之所貴好,擇其沉亂者而先征之」。這些游士多人實際上就是齊國的大商隊而兼遊說者。這是因為大體上商人都兼事外資、間諜雙重的使命。

<8>歸鄰國之侵地以從事親善:「歸魯之侵地常潛。歸衛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歸燕之侵地柴夫、吠狗」。並且指導各鄰國,防災通渠及擇地築城,以堅固其邊境,於是四鄰都與齊國親善。

以上各種措施實行以後,中原諸侯都崇信齊桓公,懷德畏威。而齊桓公由此獲得了實際上的領導中原的權力。

(3)霸業的展開 齊桓公既然具有領導中原諸侯的實力,於是就有了一連串的會盟與征伐。史稱桓公九合諸侯,實際上並不止九次而已。在周室衰歇以後,中原得以免於陷入崩潰的,全是出於齊桓公創導的霸業之力!下面將其會盟征伐等事實茲列如下:

<1>團結中原諸侯的會盟 ①北杏之會:北杏之會是齊桓公爭取宋國之舉。齊桓公4年,即:周莊王25年,公元前682年,宋南宮萬弒宋閔公捷,而立子游。隨即宋國的宗室聯合蕭、曹兩國之軍,驅逐南宮萬而立御說,是為宋桓公。第二年(周僖王元年)春,齊桓公與宋、陳、蔡、邾五國之君會於北杏(今山東省東阿縣北),藉以定宋公之位。這就是齊桓公會盟諸侯的開始。

②鄄之會:鄄之會是齊桓公服宋並爭取鄭、衛之舉。齊桓公6年,即:周釐王2年,公元前680年,齊桓公以宋背棄北杏之盟為由,請命於周。以天子之命,召陳、曹兩國,會師伐宋。夏,周王所派遣的單伯也來會師,宋遂請服。到該年冬,齊與宋、衛、鄭、單五國,會盟於鄄(今山東省濮縣東),是為服宋之會。第二年春,齊桓公再與宋、陳、衛、鄭五國會盟於鄄。史稱鄄之會是齊桓公霸業的開始,這是因為宋、鄭、衛三個齊國主要的鄰國都已經服於齊了。

③幽之會:幽之會是齊桓公為了爭取鄭,同時一起爭取魯國之舉。齊桓公8年,即:周釐王4年,公元前678年冬,齊桓公因與楚爭取鄭國,就與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九國諸侯會盟於幽(今河南省考城)。這是因為楚文王已經於2年前滅亡息國(今河南省息縣)入侵蔡國(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北侵中原之勢日急。而鄭國這時態度游移,而且暗自通好於楚。齊桓公就於當年夏,派兵與宋、衛之師伐鄭。到鄭已平服,楚又於當年秋季伐鄭,所以齊桓公舉行幽之會盟以爭取鄭國。

④第二次幽之會:第二次幽之會,也是齊桓公為了爭取鄭國之舉。第一次幽之會後,中原一時呈現平靜的狀態。齊桓公14年,即:周惠王5年,公元前672年,楚文王死,他的兒子楚成王繼位。楚成王侵陵中原的野心,比他的父親還要猛進。而陳與鄭都害怕楚國之威,暗自與楚通好。齊桓公19年,即:周惠王10年,公元前667年,齊桓公與魯、宋、陳、鄭之君再會於幽,以堅其盟。

<2>伐山戎之戰:齊桓公23年,即:周惠王14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東胡的一族)侵入燕國,燕告急於齊。齊桓公遂興師伐山戎,攻破孤竹國(今河北省廬龍縣至熱河省朝朝陽縣一帶)而還。燕庄公送桓公入於齊境,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無禮於燕」,於是就割燕君所至之地與燕,並讓燕君重修召公之政,還像成康之時一樣納貢於周室。諸侯聽到都尊崇齊桓公之賢。

<3>伐狄之戰:齊桓公25年,即:周惠王16年,公元前661年,狄人侵掠邢國(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南),邢軍潰敗。第二年,狄人侵入衛國,殺死衛懿公,滅亡衛國。齊桓公率領宋、曹之軍伐狄,大敗狄人於後故(地名,無考),修築夷儀城(今山東省聊城西)以移居邢國;修築楚丘城(今河南省滑縣東)以保存衛國,並派兵助其守備。

<4>與楚鬥爭的會盟:齊桓公既然北破戎狄,北方局勢大定,得以解決後顧之憂,於是就轉而作對楚的鬥爭。

①檉之會:檉之會是齊與楚奪取鄭國之舉。正當齊桓公率領宋、曹之軍北伐戎狄之際,楚成王乘中原空虛,侵伐鄭國。齊桓公27年,即:周惠王18年,公元前659年,桓公與魯、宋、鄭、曹、邾諸國之君會於檉(今山東省聊城西),謀求救鄭,並以之堅定鄭國的內向。

②貫之會:貫之會是齊與楚爭取江國(今河南省息縣西南)與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西)之舉。齊桓公28年,即:周惠王19年,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為了爭取江、黃二國,與宋、江、黃之君會盟於貫(今山東省曹縣南)。

③陽谷之會:陽谷之會是齊桓公準備大舉伐楚之會。齊桓公雖然做了以上一連串的會盟,但楚成王侵陵中原的野心仍未稍減。當齊桓公28年貫之會後,楚成王於當年冬興兵伐鄭,俘虜鄭大夫聃伯而歸。齊桓公鑒於與楚必然見於兵戎,於次年再次與宋、江、黃之君會盟於陽谷(今山東省陽谷縣),藉以堅定江、黃二國的內向之心。

<5>興兵伐楚盟於召陵:楚國入侵中原的野心,已經在前面各篇中述明,齊桓公與管仲處心積慮20多年,一切的政治、外交、經濟與軍事的經營,都是以捍衛中原對抗楚國入侵為中心的。現在各項準備略已完成,就於齊桓公30年,即:周惠王21年,公元前656年春,興兵伐楚。

起先,齊桓公娶妻於蔡,為蔡姬。蔡姬與桓公乘舟於囿,蕩舟戲弄桓公,桓公大怒,逐蔡姬歸蔡。蔡穆侯原本已經投降於楚,於是獻蔡姬於楚成王。齊桓公就於30年會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之師伐蔡,蔡軍潰敗。齊桓公就乘機率諸侯聯軍,超過蔡境而伐楚,到達楚國的邊邑陘地(今河南省郾城縣陘亭)。

楚成王聽到諸侯聯軍侵入楚境,也發兵北進,並派遣使者責問諸侯侵楚之意。《左傳》對此在以下一段記載:

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以夾輔王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省無棣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滲酒去淳),寡人是徽;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使者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35里)。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穀同好如何」?屈完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

從以上齊桓公與屈完對答之詞來看,句句針鋒相對。當時齊、楚兩國勢均力敵,楚國懼怕諸侯聯軍軍容的嚴整,不敢輕啟戰端;而齊桓公也因楚國疆土廣大,勞師遠征,難以深入取勝,於是與楚會盟於召陵。

楚國自與齊桓公在召陵會盟後,不敢再北進中原,一時中原又呈現出一片安定之象。

<6>安定周室的會盟 ①首止之會:齊桓公首止之會,在於安定周室。周惠王22年,齊桓公31年,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因愛惠後之故,想廢掉太子鄭而立惠後所生的王子帶。齊桓公於當年秋八月,與宋、魯、陳、衛、鄭、許、曹等七國諸侯會盟於首止(今河南省睢縣首鄉),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厭惡齊桓公幹涉其內政,就命令鄭文公逃歸不加盟。齊桓公因此於次年夏,會和宋、魯、陳、衛、曹六國之軍伐鄭,圍新城(今河南省密縣),聲討其逃盟之罪。但當諸侯之軍圍攻新城之際,楚也乘機出兵伐許(今河南省許昌縣),藉以救鄭。諸侯因圍攻新城不克,就移兵救許而還。

②甯母之會:前次諸侯伐鄭,楚伐許以救之。齊桓公因鄭黨同楚國,所以於周惠王24年春單獨伐鄭。到達鄭國的時候,鄭國就已經投降了,齊桓公於當年秋七月,與宋、魯、陳、鄭之君會盟於甯母(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十二里)。

③洮之會:洮之會,齊桓公意在安定襄王。周惠王24年冬,惠王死,太子鄭(襄王)懼怕他的弟弟王子帶奪位,就密不發喪而告難於齊。次年春正月,齊桓公與宋、魯、衛、許、陳、曹、鄭之君會盟於洮(今山東省濮縣西南),以定襄王之位。

④葵丘之會:齊桓公既定周襄王之位,就於周襄王元年,即:公元前651年夏,與周太宰孔、宋、鄭、衛、許、曹等諸侯會盟於葵丘(今河南省考城縣北東明縣境)。葵丘之會,是齊桓公霸業達到鼎盛的時期。齊桓公到此北服戎狄,南威楚國,今又定襄王之位,功業之盛已臻登峰造極,所以開始用盟誓約束諸侯。他說:「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周太宰孔說其「將亂」。齊桓公這時或因功業鼎盛,不免有驕矜之色,所以太宰孔會說其將亂。

<7>平晉國之亂:齊桓公葵丘會盟之年,秋九月晉獻公死,晉國大亂。晉獻公是晉武公的兒子,生子三人,長世子申生,次子重耳與夷吾。獻公討伐驪戎(今陝西驪山附近),得到了驪姬。驪姬生奚齊,其妹生卓子。獻公寵愛驪姬,想廢掉申生而立奚齊。申生自殺,重耳逃亡到狄,夷吾逃亡到梁。獻公死,大夫荀息立奚齊為晉君,大夫里克殺死奚齊,並殺死卓子。齊桓公就派隰朋為使會和秦穆公納夷吾於晉,立為惠公。

<8>救王室於戎難:周襄王2年,即:公元前650年,齊桓公36年,山戎與狄又蠢蠢欲動,狄滅亡溫國。齊桓公為此再次興兵伐戎。次年夏,王子帶召揚拒伊洛之戎(都是戎名,居伊水、洛水之間,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南及廬氏縣山地間),同侵王京,攻入王城(今河南省洛陽),焚毀東門。秦穆公與晉惠公興兵伐戎,齊桓公派管仲與之會師並戍守周室;襄王以上卿之禮招待管仲,管仲推辭不受,只受下卿之禮。周襄王5年,公元前647年,齊桓公39年,齊桓公與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諸侯會於咸(今山東省濮陽縣東南咸城),謀劃王室戎難及討伐威脅杞國(今河南省杞縣)的淮夷。

<9>再次與楚鬥爭的會盟:楚自與齊召陵之盟,及伐許無功之後,楚成王就放棄北進中原侵取鄭國的野心,而是改變方向,進攻淮泗流域的夷族諸小國。這是由於淮泗流域土地肥沃,得之也可以進取中原。所以齊、楚的爭取焦點,就由中原地區移向了淮泗地區。

①牡丘之會:齊桓公牡丘之會,在於阻遏楚國向淮泗方面的發展。齊桓公41年,即:周襄王7年,公元前645年,楚成王興兵攻伐徐國(今安徽省宿縣符離集)。徐國原本與齊通好,桓公就與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之君會盟於牡丘(今山東省荏平縣東),興兵救徐。諸侯聯軍進抵匡(今河南省封丘縣東北長垣縣),躊躇不進。到當年秋七月,桓公分遣齊、曹之師進攻厲國(楚國的屬國,今湖北省隨縣北厲鄉),藉以威脅攻徐的楚軍,使之撤退。當年冬,齊攻厲不克,就回師救徐而還。

②淮之會:齊桓公於牡丘之會後,次年又舉淮(今河南省柘城縣附近)之會,與會者有齊、魯、宋、陳、衛、鄭、許、邢、曹等九國之君。當年築曾城(今河南省柘城縣),用以抵禦淮夷,實際上就是為了阻遏楚國勢力的東漸。齊桓公43年,即:周襄王9年,公元前643年春,齊、徐之師伐英氏(今湖北省英山縣);夏,與會的魯軍攻滅項國(今河南省項城縣)。正在謀劃在楚國向東北進展之路上構築一道阻遏防線時,管仲與齊桓公於當年秋冬相繼謝世,使得這項謀劃全功未竟。其後嗣不肖,演變成自相攻殺的局面,霸業遂告衰歇,真有功虧一簣的遺憾啊!

綜合齊桓公37年的霸業,始終以正義領導諸侯,起中原之衰頹,攘戎狄荊蠻之侵陵,使周室不至於滅亡的,全在於桓公、管仲捍衛之功。

推薦閱讀:

【特評】網劇時代,只剩情懷的港劇還揮得動刀嗎?
又一個時代符號的人物去了
小時候,誰還沒做覺得傻而且想美好的事
時代的「癮」
新媒體時代五大重要特點

TAG:中國 | 戰爭 | 時代 | 齊桓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