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聽不懂大臣的方言,在古代,這是如何解決的呢?

現在國內的統一標準,那就是普通話,這也是促進了國內各個地方的人交流溝通的一大辦法,但是在古代,並沒有確定普通話這麼一說,那麼在古代,滿朝文武來自各個地方的都有,那麼作為皇帝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你可以想像一下,當皇帝高坐龍椅,下面一群大臣嘰嘰喳喳,但是皇帝啥都聽不懂,那場景簡直太奇怪,所以在雍正帝的時候,就是採取了雅言,當然了,這個不僅僅是在這個時候,很久之前就有了,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標準,漢代到晉代以洛陽話為正音,也就是雅言。

南北朝則是以金陵話為雅言,隋唐作為大國,雅言也就是融合了很多方言,還是以洛陽話和長安話為主,元代國語是以蒙古語為主,漢語則以元大都話為準,明代以後形成官話,以南京官話為標準,清代則是以滿語為正統,漢語也是以南京話為標準,後來轉變成了北京話。

雍正帝做的不一樣的地方是將學習雅言與你的烏紗帽有關,從參加科考後,童生秀才們就必須在八年內學好雅言,否則不能參加考試,而滿清貴族,更是要掌握滿、蒙、漢三種語言,以便於接見各國使臣。

而且雍正帝還將全國各地的官員到處調配,也就是離開家鄉出去當官,這樣也就是促進了這些官員不斷的學習不同的方言,這樣下來,整個官場的官員就是顯得言語暢通無阻了。

當然了,若是實在不行,那麼還有辦法,皇帝聽不懂,那麼還有人專門做翻譯的,猶如現在翻譯一般,像明太祖朱元璋是為了讓各老百姓真實的反應意見,允許他們前來找自己,但是那麼多地方來的,朱元璋作為皇帝,肯定沒時間去學習這些的,自然就是出現了翻譯,這些人就是負責幫忙皇帝翻譯這些方言的。

還有就是漢子筆談的方法,用寫字的方法進行寫話,全國的文字是統一的,但是這樣的方法費時又費力,倒是不如嘴上說的來得快了。

雖然有這些解決方法,但是仍舊是會有著這樣尷尬的局面,當初,廣東的康有為梁啟超二人面見光緒皇帝,因不會說官話,搞得三人面面相覷,只能在那兒杵著。


推薦閱讀:

如隴上/關中/晉南等地方言知照合口唇齒化的原因和路徑
粵語人士如何看待普通話?
為什麼客家話說唱那麼少?
上海話「謝謝」到底讀/?i?a.?i?a/還是/?i?a.i?a/,誰來解答一下?
中古漢語是如何統一到全國的?

TAG:古代 | 方言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