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經濟不好?回顧一下泰國那場慘烈無比的「冬陰功金融危機」吧

19年之前,在泰國爆發的那場金融危機波及到整個東南亞,釀成了一場轟動全球的風波。19年之後,回頭去看,這場危機依然驚心動魄。

1997年的泰國金融危機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泰銖大幅度貶值,不僅給泰國經濟造成重大災難,而且迅速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印度尼西亞等整個東南亞地區,最終引發了震驚世界的亞洲金融危機。而這場泰國金融危機可能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根本原因是泰銖長期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危機前泰國狀況:盯住美元匯率制度

從1984年開始,泰國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而該籃子中的主要貨幣與權重分別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馬克6%-8%,港元、馬來西亞林吉特和新加坡元0%-3%。泰國中央銀行每天公布泰銖對美元的中心匯率,浮動區間為中心匯率的±0.2%。而在此制度的安排下,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25:1左右。也就是說,泰國實行的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實際上是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

1984—1995年,由於美元對主要貨幣持續貶值,而泰國所採取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泰銖也就隨美元一起貶值。泰銖實際有效匯率的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泰國出口的快速增長,推動泰國經濟發展。在此期間,泰國出口率達到22%,經濟增長率達到9.5%,泰國GDP以每年超過8%的速度增長,其增長速度令世界矚目,被視為「亞洲經濟奇蹟」。1986—1994年,泰國製造業出口年增長30%,製造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至81%,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22%增加到29%;同時,農業出口比重有原先的47.7%下降至13.9%,農業產值佔GDP的比重由21%降至11%。

彌補經常項目巨額逆差,開放資本市場

1993年,在「互聯網革命」的推動之下,美國經濟出現了較長時間的繁榮。泰國較早地放開國際收支資本項目,採取了開放離岸金融業務,推出曼谷國際金融安排(BIBF)及允許非泰國居民在泰國商業銀行開立泰銖賬戶,進行存款和借款,可以自由兌換兩項措施。根據曼谷國際金融安排(BIBF),1993年,泰國中央銀行向15家泰國商業銀行,35家外國銀行在泰國的分行發放了BIBF經營許可證,獲得許可證的商業銀行可從國外吸收存款或借款。而到1996年,泰國的資本項目已基本放開。資本項目的放開,為泰國帶來了國際資本,同時也造成了日後的泰銖危機。

短期資本流入股票和房產市場,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1994年,國際資本流動規模擴大,外國私人資本在泰國的流入和流出分別達15000億銖左右,相比1989年的1000億銖,4年間增加了10倍左右。而在這些流入的外國資本當中,多為增長速度比較快的短期資本。

泰國銀行從國際上借得短期資本,在國內卻進行長期貸款。1993年,泰國短期外債比重高達50%以上,而大量的貸款卻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在外債和外商投資的推動下,出口導向型經濟產生了較多的國際收支順差,本幣也面臨著升值壓力,而這反過來又進一步吸引境外資金的流入,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房價及股市大幅上揚以及證券投資的大幅增加,逐漸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1995年,國際外匯市場發生逆轉,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由貶值轉向升值。由於美元的持續、大幅度升值,泰銖實際有效匯率隨美元不斷不斷走強,削弱了泰國的出口競爭力。1996年泰國的出口增長從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導致泰國經常項目逆差迅速擴大。1995年泰國貿易赤字達到162億美元,佔GDP比率超過8%。與此同時,由於美元的升值,大多數短期資本撤離泰國資本市場,泰國的資產價格開始破裂。

1996年,泰國房地產和股市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造成泰國商業銀行和金融公司經營狀況惡化,銀行體系因房地產、股市貸款積累形成巨額不良貸款,銀行因此無法清償外債,導致金融市場動蕩和實體經濟惡化,加劇市場對於泰銖貶值的預期。

高利率政策催生金融危機

盯住匯率制度是泰國中央銀行喪失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泰國政府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1995年-1996年,由於泰國出口增長下降、短期資本外流、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泰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緩,本應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高利率政策使得在風雨中搖擺的泰國經濟雪上加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高利率政策催生了泰國的金融危機。泰國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高利率進一步抑制了投資和消費的需求,加快經濟衰退。加大了企業的債務負擔,企業因銀行的高利率政策,被迫向國際金融市場尋求低利息資本,從而進一步擴大外債規模,形成惡性循環。

1997年,泰國外債達到90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50%,其中60%位短期外債,僅在1997年6月—1998年6月的外債就達到450億美元。

雪上再加霜,神一樣的對手---索羅斯

對於泰國面臨如此嚴峻的經濟考驗,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資本大鱷又怎會放過。1997年2月,索羅斯帶領國際遊資對泰國發動第一波攻擊,大量借入泰銖,在外匯市場上兌換美元。泰國中央銀行運用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干預外匯市場平息風波,索羅斯空手而歸。

1997年5月,索羅斯捲土重來,一方面在市場上大量拋售泰銖,另一方面聯合國際投機資本,在世界範圍內形成泰銖將貶值的預期,國際資本紛紛加入拋售泰銖行列,匯率一度跌至1美元兌換26.7泰銖,泰國中央銀行通過「東南亞銀行總裁會議」的會員國,與新加坡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同時投入120億美元,採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索羅斯,大幅提高拆借利息,將泰銖維持在1美元兌換25.1泰銖範圍內。

索羅斯的兩度攻擊皆以失敗告終,卻也有效的減少泰國中央銀行的美元儲備,這樣一來,原先大舉進入泰國股市及房地產的投資者們紛紛撤回短期投資資金,泰銖貶值壓力進一步增加,外匯市場也相繼出現恐慌性拋售。

1997年6月底,泰國外匯儲備下降300億美元,失去繼續干預外匯市場的能力。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被迫宣布放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泰銖對美元匯率曾達到32.6:1,貶值幅度高達30%以上。

與此同時,在泰銖危機前,索羅斯就大量購買泰國股票,進一步拉升泰國股價,並動用現貨股票、期貨、期權大量拋售泰國股票。而泰國政府遏制國際資本拆借泰銖,提高拆借利率,股價大跌,索羅斯在外匯市場及股票市場均獲利頗豐。

經濟危機席捲亞洲 震驚世界

泰銖的大幅貶值,不僅給泰國經濟造成重大災難,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衝擊還波及整個亞洲國家。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新加坡元受到衝擊;印尼人恐慌買入美元,印尼盾匯率迅速下跌。繼泰國等東盟國家金融風波之後,台灣貨幣貶值和股市大跌,不僅使東南亞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而且引發了包括美國股市在內的大幅下挫。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股市均受影響。直到1998年2月初,東南業金融危機惡化的勢頭才初步被遏制。

經濟危機十周年:泰國金融危機的教訓

2007年7月是泰國1997年7月經濟金融危機屆滿十周年的月份,鑒於經濟危機的教訓,泰國財政部和泰國銀行在隨後的多年時間裡採取了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泰國的各商業銀行也對各自的經營管理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進,各方致力解決經濟危機問題,從泰國各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比經濟危機時有了明顯的復甦中可見一斑。泰國商業銀行體系出現的經營業績增長放慢和不良貸款增加的問題僅是短期性的問題,在經濟復甦後將朝著良好方向發展。

而如今,1997年的泰國金融危機過去將近20年了,每每想起,卻始終讓人不寒而慄,不禁銘記那段歷史的教訓。


推薦閱讀:

FinTech強勢來襲,金融前沿與未來,金融人必須了解的6要點
什麼是次貸?次貸危機又是怎麼導致的?
如何解決代理人問題:利益綁定
北京住總大廈北京今聯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TAG:金融 | 經濟 | 金融危機 | 危機 | 泰國 | 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