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

酒,自古以來,是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高興與解憂的良方。中國的酒文化淵源流長,多少高興和憂傷都付之酒中。人,一生中有過出生酒、滿月酒、周歲酒、金榜酒、結婚酒、生日酒、最後還有喪酒。就是說,人的一生是與酒交友,不論男女。  在高興的時候,酒能給人以瘋狂、以興奮。不張揚的人,喝了它也張揚。它能使人說出不該說的話,它能使人做出不該做的事。在飯局上,有這樣一個說法:「無酒不成席,怪菜不怪酒。」可見把酒的地位提高到什麼高度。在憂傷的時候,酒能使人傾吐自己的苦衷和憂傷,把自己悶悶的情感釋放出來,使人暢快。可見,酒是瓊漿玉液,酒也是害人的毒藥。  我並不嗜酒,一年到頭,家裡的酒也不動一滴,甚至連啤酒都不喝。可是在工作中、社交中不免要有飯局,不喝酒是不可能的。因為酒,我死了多少細胞,也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在酒場上,朋友們說:「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吐血,感情淺舔一舔。」 「寧可傷身體,不可傷感情。」那就不要命了,豁出命來干,最終以倒下而付談笑中。  以酒誤事誤國的例子在古代不可勝數,楚恭王與晉國的軍隊戰於鄢陵,楚國打了敗戰,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為準備下一次戰鬥,召大司馬子反前來商量,子反卻喝醉了酒,無法前來。楚恭王只得對天長嘆,說「天敗我也」。將因酒誤了戰事的子反殺了。只得班師回朝。   帝王因酒誤事有時也是好事,如齊桓公因為醉酒,將帽子丟了,齊桓公為此事感到羞恥,於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糧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張,打開公家的糧倉,救濟災民。災民欣喜若狂,當時流傳的民謠說:(齊桓公)為什麼不再丟一次帽子啊!。   唐代大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喝酒後才有詩的靈感,寫出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可惜他命送酒中,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借醉意,寫出了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唐代大書法家張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當代新詩泰斗賀敬之酒後寫出了《回延安》《雷鋒之歌》等膾炙人口的詩歌。   也有多少豪傑英雄、達官庶民也為酒而英勇獻身。  酒文化真是淵源流長,世人往往把狂飲爛醉的人稱為「酒鬼」,諷刺譏笑,貶之又貶。但唐詩中好象找不到「酒鬼」這個詞,或稱「酒徒」,或稱「酒友」,或稱「飲者」。杜甫則稱他們為「仙」。「仙」與「鬼」雖然都是烏有之物,但「仙」、「鬼」之別,一在天上,一在地府,相差不是一個檔次。狂醉的人,也不認為自己是「酒鬼」,李白便自稱「酒中仙」。在當時,你不能經商賺錢,不能一舉成名,都不會有人笑話你,若不能飲酒,則受到親友的「奚落」。飲酒是做人的基本功,萬萬缺少不得。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作了一首著名的詩《飲中八仙歌》,對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動的描述。詩人寫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 ,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裡,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誌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也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後,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係。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隻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 :「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 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如《紅樓夢》中就曾生動描述這一場景。   酒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很多年,酒桌文化經過多年酒的浸潤,再與地方風俗習慣相結合,在我國各地形成了各種流派。比如東北西北的豪爽--「人老實沒啥話,只見小酒刷刷下」。再比如山東、河南等地的規矩--「主陪三杯到中央、副陪三杯到地方」、「三陪四陪加邊陪」,不管哪個地方的飲酒方式都有著同樣的主題就是「酒不幹,心不誠」「人不醉,情不深」,「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不管你酒功練到幾段,如果沒有豪俠之氣和過人酒量是無論如何不能全身而退的,要麼你喝倒,要麼你被人挖苦的無地自容。   以為酒文化的精髓不在酒本身的品質和淵源,更在於它與主體間親密接觸的最輝煌時刻,也就是酒桌文化。只所以下這樣的定義,源於我國的大江南北,有幸見識各地精彩紛呈的酒桌文化之冰山一角。  山東。必須先說山東,因為山東的酒文化底蘊最深厚,山東人民創造性地將孔夫子「以禮待人」「誨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嘆為觀止。在臨沂吃晚飯,落座不久,上來一個小夥子,端著一個盤子,上面放著三小杯白酒,畢恭畢敬地舉過頭頂,說是敬老師的,我心說推銷員你們也管叫老師啊,心花怒放地喝了,剛放下杯子,又有人端盤子上來,「老師,這是我敬您的」,又喝,第三個上來時我才反應過來,他們一口不喝就等著看我洋相呢,後來還每人斟上了一大杯,說按規矩第一杯必須三口喝光,冷盤還沒上齊,他就倒了。  內蒙。外面下著雪,蒙古包里卻很暖和,羊羔肉極美味,燒刀子也極辛辣,幾杯下肚頭已經喝暈了,下定決心不喝後怎麼勸你也不端杯子,於是有人請來了燒菜師父,見他左手托著個銀碗,右手捧著條白哈達,在你身邊載歌載舞。世上人們所有的痛苦幾乎都來自選擇,當別無選擇的時候,剩下的也許只有快樂,後來他們跟你說,那天你醉倒時都是面帶笑容的。  福建。在福建喝酒基本畏懼感,天氣的原因那兒全年大都喝啤酒,而且都是度數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約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讓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在武夷山脈的一個小鎮,剛開場坐上座的就拿來一個做工精美的小盆,打開三瓶啤酒,悉數倒入,捧起來就喝,然後端到你面前,說剩下的一半歸你,這是他們敬貴賓最隆重的方式了,你不得不信,也不得不喝。那以後,每至餐桌都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輕視任何對手,小心駛得萬年船啊。  四川。成都人喝酒也很豪爽,雖然偶爾會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歡,如果自己倒了希望別人也別立著。第一次喝「花酒」就在成都,那次一頓了6種酒,依次是:楊梅酒、葡萄酒、黃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氣氛已近鼎沸,有人提議喝潛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連杯帶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後一飲而盡。酒興上來所有人都是豪氣衝天,彷彿整個世界也不過是手中的一杯酒。  廣西。山水獨特的地方,吃喝的環境也別具一格,吊腳樓外大片的竹林,風一吹沙沙作響很有意境,只是實在吃不慣菜里的酸筍味,也沒法消受自釀水酒里的怪味,許是考慮到飲食習慣,桌上只是象徵性地勸了幾杯,席至半途,來了兩個個身著民族服裝的姑娘,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跳著跳著就跳到你面前端起杯子並唱上了祝福的歌,你如果搖搖頭,她居然伸出芊芊玉指揪住耳朵,杯子往嘴裡直灌進去。  說來說去還是南京人厚道,是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讓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詞是:他幹了,您隨意。大蘿蔔特徵一覽無餘,也不怪電視台總放那段廣告來警世南京人民:勁酒雖好,也不要貪杯哦。  中國人喝酒的借口非常多:高興時喝,傷心時喝,興奮時喝,鬱悶時喝,陞官了喝,加薪了喝,相聚時喝,分別時喝,喜事喝,喪事喝,節日喝,生日喝,親朋喝,老鄉喝,同事喝,同學喝……然古人的酒桌文化於當今已然失傳。在當代人的酒桌上,已然全無文化可言。就算是所謂的文化人,也沒有多少文化韻味,能有個成語接龍就算很文雅了。人們大多或演算10以內的加法,或代之以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段子,或杠子老虎雞蟲之類的幼兒遊戲,無異於販夫走卒們,酒桌語言倒日趨豐富,讓人目不暇接。  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的場合都可能有不同的酒桌氛圍和酒桌語言:  勸酒有勸酒辭,被勸者有應答辭。勸酒者起身敬酒,被勸者說:「屁股一抬,喝了重來」;勸酒者應對:「屁股一動,表示尊重」。 被勸者說:「兩腿一站,喝了不算。」勸酒者說:「站著喝了坐著咽。」 一條大河波浪寬,端起這杯咱就干。萬水千山總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天上無雲地下旱,剛才那杯不能算。(呵呵,賦比興都整出來了)危難之處顯身手,妹妹替哥喝杯酒。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也有女士勸酒: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領導倒杯酒,領導不喝嫌我丑。勸酒還要輔之以動作:右手端,左轉彎,酒要平,心要誠,望星空,鳥叫聲,探照燈……  酒宴初始,大都是甜言蜜語: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男人不喝酒,沒有好朋友。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酒是糧食做,不喝是罪過。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酒逢知已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相聚都是知心友,我先喝倆舒心酒……  喝到一定的高度就開始了豪言壯語:朝辭白帝彩雲間,半斤八兩隻等閑。寧可胃上爛個洞,不叫感情裂條縫。東風吹,戰鼓擂,現在喝酒誰怕誰!酒壯英雄膽,不服老婆管。百川到東海,何時再乾杯,現在不喝酒,老大徒傷悲。  再喝就是胡言亂語:一兩二兩不算酒,三兩四兩漱漱口,五兩六兩扶牆走,七兩八兩牆走我不走。  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紅了眼睛喝壞了胃,喝得手軟腳也軟,喝得記憶大減退。喝得群眾翻白眼,喝得單位缺經費;喝得老婆流眼淚,晚上睡覺背靠背,一狀告到紀檢委,書記聽了手一揮——能喝不喝也不對,我們也是天天醉!。老婆告到人大常委會,人大主任說:開支早在預算內;老婆告到婦聯會,婦女主任說:我那位也天天醉;老婆告到市委聯席會,市委書記說:喝死了我們開追悼會。  不會喝酒,前途沒有,一喝九兩,重點培養,只喝飲料,領導不要,能喝不輸,領導秘書,一喝就倒,官位難保,長喝嫌少,人才難找,一半就跑,陞官還早,全程領跑,未來領導。  出門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吃菜,夠不著了站起來。輸了咱不喝,贏了咱倒賴,吃不完打包帶回來。  類似的話,不同的人說出來風格會不同。比如地方上的人說: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幹部黨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樣的幹部要培養。部隊上的人則這樣說:能喝八兩喝一斤,一看就是野戰軍。敞著懷露著肚,一看就是武裝部。  酒桌上經常有人裝瘋賣傻,有女性在場時尤甚。各種葷話、黃話紛紛出籠,津津樂道,不顧別人感受。如領導在上我在下,您說幾下就幾下、什麼我光了你舔舔之類,  如今的酒桌語言已經失去了從前的優雅,根本不能稱其文化。如果讓當代人弄個什麼令出來,恐怕都呈黔驢技窮狀,怕是要比呆霸王的「女兒悲,嫁個男人是烏龜」之類了。 
推薦閱讀:

上聯:十里荷塘風光好。求下聯?
如何客觀地評價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日本主流社會是否接受男性染黃髮?
為什麼李白、杜甫、白居易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潘金蓮死在了武松的手裡,但是潘金蓮真的該死嗎?

TAG:中國 | 文化 | 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