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

2011年12月19日 18:04 來源:中國網謝壽光:

  2012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現在正式開始。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尊敬的陸學藝教授、李培林教授、陳光金副所長和李煒研究員,各位《社會藍皮書》原創專家,2012《社會藍皮書》暨社會形勢報告會現在開始。出席今天會議的嘉賓就不再一一做介紹了,因為今天沒有請有關領導致辭,我想提供給每一位新聞界的朋友的都是我們的研究成果。一年一度重要皮書的發布,2012年從12月7日經濟藍皮書開始,繼藍皮書發布產生重大影響之後,我們今天發布2012年《社會藍皮書》,每一個媒體拿到的都是剛剛出爐的,大家在同一個平台上分享研究成果。經過一年社會運行狀況,是不是印證了面對更加複雜國際國內經濟運行的環境,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發展方面如何有一個更加平穩和成長的社會環境,《社會藍皮書》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每年發布年度報告和新聞界的朋友分享。下面,首先有請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教授做主題報告,大家歡迎。

  李培林: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今年是第20次發布社會藍皮書,這20年正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20年,期間經歷兩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形成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波動。今年是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起點,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但是今年情況應該是面臨著在分析和預測方面是非常困難和複雜的局面。對於中國明年和未來一二十年是一種什麼樣的走向和情況,現在應當說學術界爭論很大,總的來說,現在有一種略微悲觀的預測在瀰漫,認為中國已經走完30年高增長時期,進入增長的拐點,這種看法是體制改革力量已經釋放完畢,投資和外貿出口增長因素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我們期望著國內消費依然增長緩慢,所以認為經濟放慢的速度是必然的,而且從近期特別是第四季度情況來看,中小企業的處境依然困難,特別是關於明年的訂單在減少,所以明年上半年是否會出現很多中小企業裁員,影響到就業和社會生活穩定,也是我們學術界所擔憂的。

  但是,進行社會形勢的分析預測,除了短期的預測,我們還很重視看長期發展的趨勢對短期形2012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勢的影響意義。也就是說,實際上從中國社會轉型的角度看,中國目前仍然處於結構變動彈性很大的階段,仍然充滿著機遇。中國未來的發展,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動力,這些新的動力主要可能會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市化推動。所以我們今年總報告的主題就是城市化引領新成長階段。今年是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鄉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50%,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一個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意味著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以及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及其深刻的變化。換句話說,城市化將繼我國工業化之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引擎。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發生巨大變遷的三架馬車,在城市化急劇推進的過程中,土地的快速升值成為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重要源泉。一方面,人們群眾快速增長的改善住房新消費需求,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需要,恰相吻合。但是另一方面,圍繞地產收益產生的利益博弈,也影響到實業的發展,生活價格穩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所以,如何處理新形勢下這一「兩難」問題成為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

  現在房地產價格的快速增長,政府這次經濟工作會議還表示了堅定的控制的決心,但是很多地方房地產發展與地方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都密切相連。所以現在處理這個問題非常棘手,一方面要控制住房價,就要適當控制信貸的規模,因為一旦房地產成為盈利企業,所有信貸都往房地產流的話,我們的實業的創業精神和發展能力就會受到極大影響,這會給中國帶來極大的災難。但是,整個房地產業能夠出現崩盤的情況,也會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現在宏觀調控的措施面臨著「兩難」的困境,但是從整個結構變化來看,在城市化發展新階段,區域格局正在發生所期望的深刻變化,就是中西部連續多年增長快於東部。過去一直是沿海地區增長快於中部和西部。2011年,前三季度東部地區同比增長12.2%,東部地區18.3%,西部地區17.1%。中國發展的後力在於廣大的腹地,東部地區基數很高,所以增長放緩,但是中西部地區由於後發之勢,速度普遍超過了東部,現在一種梯度的格局正在形成。

  此外,在城鄉關係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今年是連續第二年農民的收入增長超過城市的局面形成。長期以來,農民的收入一直低於GDP增長和城鎮收入的增長,所以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當然,根據這兩年農民增長快於城市的局面,我們也不能說出現了拐點,因為現在基數差距比較大,雖然增長率比城市高,但是絕對的差距實際還是在拉開,只不過已經出現了和扭轉這種趨勢的一些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今年以來統籌城鄉發展正成為各地發展新的主題,全國各地城鄉統籌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成為發展的新主題,從成都、重慶的城鄉統籌試點引起全國的密切關注,城市化的繼續推進涉及到戶籍、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社會體制的全面改革。從全國來看隨著快速交通的迅猛發展,城市化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由農民進城發展到打造都市一小時生活圈,新型城鄉關係正在形成。我國農村已經結束百年來無社會保障的狀態,2億多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第一個問題,就是說今後的發展動力可能更多的來自於城市化推動。

  第二,國內消費的推動。在投資、出口和國內消費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當中,過去一直是投資和出口佔有主要的優勢,而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率,過去一直在持續下降,但是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由於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促進國內消費的政策,國內消費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力量在持續增強,2011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3%,這個數字仍然高於GDP和居民的實際增長水平。另外,從消費結構來看,家庭消費的恩格爾係數在持續降低,非衣食類消費品增長特別快,特別是汽車類消費增長16%,傢具類消費增長31.4%,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消費增長20%,黃金珠寶首飾消費增長50%左右。所以,我們消費結構正在發生一個非常深刻的變化,過去主要是衣食住行類的消費,正在轉向休閑、享受以及走向中產生活的消費類別增長快速上升。

  同時,為了推動居民消費,國家繼續執行了「家電下鄉」的政策,所以農村的消費也在快速增長。2011年8月份「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達到6541萬台,而且截止到2011年8月,全國家電下鄉產品累計銷售了1.8億台,這項政策對促進「家電下鄉」、促進農村消費的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根據統計分析,實際上中產階層或者中等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增長彈性是最大的一個社會群體,所以促進中產社會階層的成長,不僅對社會穩定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促進國內消費、形成大眾消費潮流有重要意義,對於中產階層的成長有2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職業結構的變動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從職業結構變動來看,一方面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轉變,創造大量新興的第三產業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要通過職業培訓和技工學校,把大量藍領工人轉變成白領工人,從收入分配來看,要創造一種公平與效率平衡的分配體制,要縮小當前的收入差距和財富分配差距,但也不能走養懶的大鍋飯的回頭路,過去分配體制上的改革效率是第一位的,現在要更加註重平衡,特別是機會的公平。我們在國內消費這方面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力,當然這方面做的非常不夠,我們居民消費率在全世界相比還是非常低的,但是這方面通過社會消費改革,有巨大的潛力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三,社會體制改革的推動。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社會體制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相比較經濟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還是滯後的,社會體制改革涉及到非常廣泛的領域,包括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也包括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和社會管理的體制改革,這些領域一直在進行,但現在成為我國整個改革事業的新重點。社會體制地改革,將是繼經濟體制改革以後,又一項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將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社會體制改革將如何進行,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民生體制保障方面的改革。主要就業、住房和社會體制方面的保障。在就業方面在建立完善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前提下,要實行積極的促進就業政策,同時也要注重解決勞動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明年恐怕就業的情況會發生一些變化,因為我們最近幾就業形勢一直得到了緩解,而且在初級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但是明年由於中小企業的困難現在已經開始出現裁員的跡象,所以就業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可能出現一些嚴峻的情況。

  另外,在住房方面要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秩序,通過大規模建設保障房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同時發揮各種合作建房在擴大住房供給和評議房價中的作用。在社會保障方面,既要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的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也要防止福利剛性快速增長可能形成的政府債務,還要發揮各種社會救助的作用。我們現在社會保障體系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當然現在基本的政策還是保基本、廣覆蓋,因為根據國際經驗,福利的增長是剛性增長,而經濟總是波動的,所以福利一旦形成快速增長的趨勢,將會對政府的債務產生很重要的影響,而現在的福利增長,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於房地產和土地出讓金,所以也要考慮福利增長的可持續問題。

  二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改革。這主要是指教育、醫療等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要像當年重視國有企業改革那樣重視事業單位改革,但是事業單位改革既不能走政府全包起來的回頭路,也不能走依靠創收牟利的市場取向道路,在加大社會事業財政投入,廣泛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同時,要調動和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建立起充足、高效和便捷讓和群眾滿意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三是社會分配體制的改革。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的過大,是當前引起很多社會矛盾和衝突的深層根源,政府要通過財政、稅收、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各種再分配手段來調節初次分配的結果,但初次分配本身也要建立公平分配的機制,要通過建立工資談判機制來平衡資本相對勞動力強勢,避免形成工人抗爭運動的倒逼機制調整工資。同時要通過制度建設,積極發揮慈善救助等第三次分配機制的作用,保證社會的基本的和諧公正。

  所以這三個方面,也就是說,城市化推動、國內消費的推動、社會體制改革的推動,將成為未來一二十年中國改革和發展新的動力。而且,從社會變遷來看,我們仍然處於社會結構變動彈性很大的階段,這和歐美以及其他發達國家情況來看,有很大的差別,這種變動彈性可以使我們吸納由於經濟增長造成的一些問題,在發展中化解這些問題。

  總的來說,以當前比較普遍悲觀的情緒,我們課題組還是有一些差別,我們既看到當前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但是總的來說,從一二十年長周期來看,我們仍然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而且隨後我們今年還舉行了全國的城鄉居民大型調查,這些調查也反映了民眾對我國發展的一些積極進取的心態。因為我們具體每個方面的發展情況,書里已經寫得很詳細了,我只是把總報告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想法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謝壽光:

  非常感謝李培林所長所做的簡潔的主題報告,給出一個比較樂觀的判斷,他講了很多內容,可以值得深入的進一步解讀,包括明年就業問題,因為現在媒體上所透著的信息,現在招工非常難,特別是在一些服務行業,但是勞動力結構有一個調整變化的過程,這樣課題組所作出的分析判斷和一般媒體上報道的不一樣,這就是社會學的方法在起作用,媒體還可以進一步就這些問題做進一步訪談和解讀。

  下面有請陳光金教授發言,因為他要介紹總體的狀況。

 陳光金: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大家下午好。剛才李培林教授從總的層面向大家報告課題組對於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和社會發展的總的態勢總體的評價,我主要想向大家報告相關具體的發現和看法。這些數據和資料可以為剛才李培林教授在主題發言里,提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總體形勢的預測與評估,下面我想分這麼幾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城鄉居民收入的情況。2011年,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仍然比較快,城市可支配收入是7.8%,這是前三季度,農村人均的現金收入增長是3.3%,大家可能要問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是不是意味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會縮小,現在來看第四季度的情況,因為現金收入和純收入還不是一個概念。但是,從近三年的總體情況來看,問有一個總的看法,現階段城鄉收入變動處於一種焦灼的狀態,所謂焦灼就是有一年高位,有一年是比較收縮的狀態,但是這個狀態是不是意味著再往後可能會朝著下行的趨勢發展,我們是這麼期望的。但是值得分析的是,城鎮和農村的收入增長結構,而不是收入增長本身,這種收入增長結構是影響我們國家整體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決定性因素。

  看城市這一塊工資性收入增長速度僅快於轉移性收入增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城鎮內部來講,可能今年內部收入差距還會有所擴大,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可能暫時還不能扭轉。從農村來看,工資性收入增長幅度是第二,經營性收入是第三,轉移性收入是最快的。由於工資性收入增長,總體上具有縮小差距的作用,同時在農民的經營凈收入當中,家庭經營收入從我們過去按照來看,也是一種縮小收入差距的因素,所以我們估計就農民本身來說,今年內部的收入差距可能會縮小,一個擴大和縮小之間對於總的影響是什麼,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值得我們高興的一個現象,這些年來,城鄉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差距在縮小,我們可以看這個圖,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占收入比重,近些年來一直還是維持在24%左右,但是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所佔比重是一個上行的趨勢,從2000年3.5%,上升到了2010年的7.7%,這樣兩個比重之比就趨於下降,這是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在發展農村、新農村建設以及大量的支農、補農等措施,對農民收入來講產生了比較積極的效果。

  從消費增長來看,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處於一種增長的態勢,而且農村居民的現金消費支出增長,要遠遠快於城鎮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當然這裡還是注意農民的現金支出不等於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總體,因為農民的生活消費支出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自產自銷,所以要看這兩個之間的關係,還要等待全年的統計數據出來,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不過我們還要看到的是,像收入差距的城鄉差距目前處於一種焦灼狀態一樣,城鄉居民的生活消費支出的差距,目前也處於一個總體上還在高位,但有下行趨勢的這麼一種態勢。這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積極方面。剛才李培林教授已經提到,消費增長將成為中國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動力,從農民的消費增長來說也可以看到這一點。

  如果從去年以前情況來看,居民生活收費支出總額佔GDP比重,下行的趨勢本身還沒有扭轉,主要就是農村佔GDP比重趨勢還是在下行,城鎮基本上還是比較穩定。總的來講,中國居民生活消費佔GDP比重目前還有待提高,這一點剛才李培林教授已經提到。消費率低提高以後,我們將會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將會以一個非常顯著、強有力的態勢來增強。

  城鎮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從調查來看,有所回升,記得去年引起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滿意度下行,實際上下行的幅度並不是很大,從3.47%,降到3.41%,減少了0.06個百分點,這是一個五分制的值。從現在來看,2011年生活滿意度總體上已經是近十年來最高水平。所以,雖然我們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但是各項政策比較得力,以及老百姓共同的努力,總的來講,我們的生活還是有了提高,大家的滿意度有了提高。

  在城鎮居民對於政府管理的信心也保持著較高的水平,首先我們來看管理經濟事務的信心,總的來講相比於2006年是提高的,當然相比於2009年有所下降,但是總的來說還是處於一個很高的位置,因為滿分是5分。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城市居民對城鎮和對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從2010年下行,2011年有了一個較大幅度的上升。城鎮居民的消費信心也在緩慢的爬升。雖然消費時期的認同水平,就是目前是最好的消費時期的問題的認同水平,相比於2009年少一些,但是比去年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消費信心的指數也在上升。

  城鎮居民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個人獲益情況的評價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2006年以來到2008年都是一個下行的趨勢,一直到2009年,從2010年開始,城鎮居民個人獲益的評價信心是一個上升的趨勢。在共享經濟成果方面還是取得一些的成績。

  城鎮居民對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個人未來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之間差距也是在縮小,2011年的數據是3.32%峰值,2009年是3.14%,是2006年以來最低值,但是還沒有恢復到2006年水平,但是相比於2009你有一個上升。

  城鎮居民對國家解決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信心也有所回升,2010年是一個比較低的一年,2011年明顯上升。主要是國家從年初「十二五」規劃以來,很多政策很合理化看到了希望。首先我們看到,前三季度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00多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1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處於2004年以來同期較低水平,調查失業率高於登記失業率1.8個百分點。與第二季度相比,三季度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均有所回落,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仍大家1.04%。從總體來說,我們國家就業形勢與以往相比還是有所改善,這裡最重要是中西部發展對於帶動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尤其西部地區就業形勢比較好,三季度的人工需求同比增加5萬人,求職人數略有減少,拉動力用工需求。從產業結構來看,有一個調整的趨勢,第三產業的需求是最大的,第二產業為次之。我們看到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指標,這個產業的就業比重的提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動力,目前來講就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還是很艱巨的。

  2011年三季度失業人員比重52.3%,就業新增比例比較少,在新成長失業青年中應屆高校畢業生佔47%。我們國家這些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今年總的來說,形勢還是有所好轉,過去有些年份可能高校應屆畢業生佔新成長失業比重有些年可能高過了50%。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技能型人才短缺也是比較嚴重,用人單位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部分,佔總需求人數56.7%,三季度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崗位空缺和求職人數比較大,最低1.6%,最高的是2.6%。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對就業造成不利影響,我們知道,中小企業在經營裡面遇到價格上漲的壓力,同時人工成本也在上升,貨幣的供應量大幅度下降,貸款成本也在增加。當然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對個人創業的小額貸款,從研究來看小額貸款政策對穩定就業、增加就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概括地說,我們國家目前就業形勢總體比較複雜,企業招工難與勞動力就業難繼續並存。農村勞力供給的結構性問題和供給總量開始下降,是這一問題的主要成因。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效應有所下降。

  從總體來看初中畢業生總量的減少,制約著傳統上以這一教育程度的勞工委用工主要對象的企業的用工。2011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勞動力的用人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超過了1,2012年這種競爭格局估計還會維持,但是這種格局可能難以為繼,這就成為企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倒逼因素。然後適應這種勞動力教育程度結構的變化。

  製造業工資水平比較低,對農民工的吸引力減弱,從2011年流動民工的監測情況來看,農民工在製造業工資水平比較低,平均2158.90,但是他們在建築業收入會達到2700多,在倉儲與交通運輸當中也接近了3000元。就東中西部各級農民工收入差距在縮小,就近、就地轉移同樣是掙錢的,因此,我們會看到,西部、中部地區就業的形勢比較好,大家在本地就業比到東部去就業差距比較小,平均下來就是500元還不到,如果扣除交通成本,在本地就業差距和獲收入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

  這些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我們所從去年以來做了一個研究,就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這個調查因為主要集中在985高校,從這個調查來看,大學生就業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首先男性比女性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二,男性畢業生比女性畢業生更有可能進入國有部門,但是進入外資企業機會上沒有性別差異。另外,黨員畢業生的就業率低於非黨員,就是黨員畢業生有可能準備進一步深造,另外黨員畢業生進入國有企業的比率高於非黨員。

  與本科畢業生相比,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屬於畢業狀況更高一些,而且找工作的時間更長一些,從就業構成的部門來看,學歷越高進入國有企業的機會越大。985高校畢業生進入國有企業遠遠高於一般大學生的平均水平,根據全國抽樣調查數據,只有20.4%80後大學生第一份工作是國有部門,而985高校畢業生在國有企業當中佔48.3%。

  學習成績的問題,這也是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個調查有一個很有趣的結果來看,這個結果是複雜的。在儘快找到工作當中,有一些很複雜的因素在影響,比如可能學習特別努力的人,可能家庭條件、社會資本方面都有一些不足,反過來,那些可能更多的關心社會參與、更多的關心外語和其他學習的人,他們可能會有比較好的社會資本條件。但是,學習成績對於工作選擇還有一個影響,成績好的更可能進入國有部門,外語水平高的更有可能進入外資部門。

  另外畢業生父母的背景條件,這對於大家一個比較的看法不太一致的地方,就是我們都說大學生就是「拼爹」,與其說是專業好的學校,不如老爸好,但是從調查來看,至少對於985高校的大學生來說,父母的背景條件對於他們的就業影響總體上不顯著的,不過大學畢業生收入有一定的影響,就是說對於就業的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2011年,社會保障方面的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面貫徹實施《社會保險法》。該法從7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了配合《社會保險法》的實施,已經出台實施的行政法規和配套規章13個。全民社保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新農保試點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年底能達到60%,明年實現全覆蓋。以全民養老保險、全民醫療保險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面向職業人群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全民社保的制度體系已經形成。

  社會保險網覆蓋面快速擴大,截止到9月底,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27497萬人、46337萬人、14053萬人、17205萬人、13472萬人,增加1790萬人、3074萬人、677萬人、1044萬人、1136萬人。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達1.99億,其中領取待遇人數5465.32萬人。如果加上地方自行試點,兩項試點總參保人數達到2.35億人,領取待遇人數6694.11萬人。北京、天津、重慶、浙江、江蘇、西藏、寧夏、青海、海南9個城區市已經實現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

  社會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養老保險方面,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調整。從醫療保險來看,保障水平也在明顯提高。一是基金支付比例大幅度提高。從2010年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2010年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住院2628萬人,次均住院費用8413元,政策範圍統籌基金支付比例達到75%。我們記得2005年、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關於中國醫改失敗的報告裡面,還有中國衛生部幾次調查都表明,城鄉居民的醫療費用支付裡面自籌的部分、個人負擔的部分,達到65%以上,那麼現在這個比例在慢慢的調整過來。

  另外,修改後的工傷保險條例也大幅度提高了一次性公網工亡補助的標準。「十二五」期間以及以後直接關係到制度的公平和可持續運轉矛盾和問題還很多,而且又都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徹底解決有很大的智慧、政治決策和耐心。首先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和全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要繼續加強。教育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不再一一報道,大家可以翻看今天的藍皮書,來找到一些可能對大家有意義或者有興趣的一些要點。

  我們這裡要看的是「看病貴」的問題還是有所減緩。醫保支出占醫療機構業務總手術的比重明顯上升,各項醫保收入共同增長,各項醫保結構在顯著調整。過去講公費醫療佔得比重比較大,現在是在下降的。農村新興合作醫療,醫保支出的比重明顯上升,2010年達到22.6%。要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支付體系,還必須做很多工作。謝謝大家。

  謝壽光:

  感謝陳光金所長所做的報告,內容非常豐富,所以他也沒有辦法全面的展開,大家可以做進一步深入的解讀。下面有請著名社會學家,這本書的主編之一陸學藝教授做報告,大家歡迎。

  陸學藝:

  我就講兩個問題,做一些補充。今年是2011年,我們這本書裡面前言有一句話,這本書從1992年發行1993年的報告,到現在已經20本了。所以,我們幾個人商量搞一個總結,因為開始我和培林同志在1992年開始研究,到明年就是20年了,因為書要早出,所以到現在是20本了。所以做一個總結是很有必要,準備把這20年每年的總報告出一本書,我覺得很有價值。

  剛才我和培林商量,明年是啟動20年,這20年來就某一個問題,比如教育、社會保障,比如每年的難點、重點、熱點問題,每年都不同,把它串起來可以看見我們社會建設的發展史了。所以我覺得明年和出版社再商量,開一個總結會。因為媒體也有這方面信息的話,社科院從1991年經濟藍皮書是第一本,現在可能有100多本了,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資料了。堅持下來是很難的。

  第二,今年是2011年,剛才李培林教授已經講過,中國工業化已經實現了,已經變成工業大國了,但是城市化比較比較緩慢,通過第六次普查,2010年11月1日的普查數據出來了,那個時點我們城市常住人口49.7%,2010年某一個月份,現在可能沒有這樣一個統計,達到了50%,就是城市的常住人口達到50%,這是一個關鍵點,一個節點,所以叫臨界點。我補充一句,我們50年代大學生、60年代的大學生,那個時候老師給我們講什麼叫工業化?就是工農業總產值裡面,工業總產值超過了50%,那就是工業化國家了。現在實踐證明肯定不夠,如果是按照那個無定義,我們中國在50年代底的時候就是,現在根據國際上現代化國家實踐來看,不光要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二三產業肯定超過50%,這是基本的一條,現在已經超過90%了。第二條,二三產業的一個全國勞動力,在9億勞動力裡面,二三產業勞動力加起來要超過50%,我們在1997年已經實現了。第三條,就是2010年實現了,總人口裡面城鄉人口比例當中,城市人口和城鎮常住人口超過50%,中國在城市化上面還是有一點欠缺。但是到2011年也實現了。所以我們這本書總報告裡面開頭的時講到,我們進入了城市社會、城市為主題的新生活階段,這是成立的。比如我們進入了城市化階段,而且可以說實現了城市化,以前農村人口一直佔主要的人口比重,一直到1978年我們的農村人口還佔82.1%,是絕大多數的。所以改革開放以來,這個變化是大的,我在幾次會議上說到,城市化從大躍進出了問題以後,就不再講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個十年特別是這個十年,每年的速度是平均1.35個百分點,速度比較快。所以現在到了這麼一個臨界點。

  對於今後的經濟推動和對於整個社會進步,是以城市為主題了。而且,我們研究國際上的發達國家,他們走過的歷史來看,總人口超過50%以後,超過了臨界點以後,速度還要快,現在可以研究歐洲了,歐盟有27個國家,可以看看整個歐洲,在1945年的時候,城市化就是50%,經過50幾年到現在,總體來說已經超過90%左右了。所以,已經變成一個完全的城市化社會,而且拿中國語言來說也是城鄉一體的,絕大部分國家是這樣的。我們中國從他們的經驗來看,超過了50%以後,我們今後的速度還要快,在2050年我們會超過70%或者80%以上。每年將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要進入到城市裡。城市化不光是這麼一個數據,而是因為有這麼多人進來,所以農民進城以後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社會關係價值觀念和消費形式都要發生變化,這個巨大的動力就是推動新成長階段的出現。

  現在中國正處在這麼一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新階段,這會推動整個社會和經濟。我本來要寫幾個城市社會管理的幾個問題,後來因為時間的問題,耽誤了時間了。一方面新增長階段裡面,也就是城鎮化階段,我估計今後10來年功夫,會有這樣一個事情。我們現在已經進城來的,在藍皮書最後的附錄裡面有一條,就是現在大概全國有2.5億農民工,其中是1.6億人已經進來了,但是有一個教授說這是半城化了,不能光把農民工光引進來,但是這個問題逐漸在解決,需要把他們逐漸的變成正式的市民和正式的職工。如果家庭一年解決一千萬人的話,需要解決16年,一千萬農民工已經進來了,把半拉子變成整個的市民。

  按照這個速度,還是按照1.3%、1.4%的速度,城市化率在增長的話,每年還要進1000萬人農民,就是勞動力還是要增加。因為如果按照將來的政策,比如說農民工進來,還不能給他單進來,他的家屬、他的小孩還要進來,要搞全體城市化。這樣2000萬人進來,一方面會有很高的生產力,因為農業給國家帶來很大的貢獻,另外他的收入也會增加,一個國家從農民變成城市,有人計算過,可能這幾年功夫裡面,他們每年的投入是多少萬,更不要說買房子了。現在經濟方面來說是有一些悲觀,但是如果我們搞真正開放,滿足民生的社會建設方面,包括戶口體制改革,我覺得對於經濟長的增長是很大的。

  但是,我們心裡的問題,一方面是城市化,這是好的,而且按照歐洲的經驗來看,會超過50%以後會更快。現在我們覺得出現很多的問題,跟這個快很有關係,現在的問題在哪兒?現在國家在社會政策方面、社會體制改革方面還遠遠跟不上這個需要,所以我們一方面進來這麼多人,從1978年到現在,這30年來變化很大,出現了城市化。但是另一方面,從社會體制方面,比如城市管理方面,遠遠跟不上,我這裡說幾個數據。比如這個框架都不行。1978年時我們只有1.72億城市人口,現在2010年,我們是6.6億人,那就是說,這30年功夫增加了5億人,比歐盟總人口還多。但是,好處也在這裡,現在社會矛盾和問題這麼多,出的問題也在這裡。比如現在一方面城市化,但是在這些年裡增加了不少城市,縣改市不少了,但是從2005年以後中央不批了,民政部也不批了,我們一方面城市化,一方面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城市是在減少了。2000年城市有659個,2002年到666個,到2010年6.6億人了,但是城市縮小到653個,不是說市沒有了,比如市改區,比如佛山市的順德區,原來的順德市改為順德區了。這還不要緊。特別是街道辦事處,我們1978年1.7億人的時候,有4444個街道,現在有多少?2010年有六千萬人了,但是街道辦事處就有6923個。1978年的時候,一個街道管4900人,現在管多少呢?現在一個街道平均要管理9.6萬人,而且有幾十萬人的街道,甚至有100萬人的街道。現在廣東是人口最大的省,當年深圳有一個街道有110多萬人,那是一個大社會,要多少人管理呢?他們就有七八十人的幹部在管理。中國最大的鎮就是虎門鎮,是東莞市的,現在接近100萬人了,但還是一個鎮。所以為什麼現在社會管理容易出現問題,就是因為框架跟不上。我們今後做的這方面工作,比如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的工作跟上去以後,我想這些問題可以逐漸解決。

  要把城市社會管理搞好的話,現在農民工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現在出了這麼多社會矛盾和衝突,現在到年關,討工資的問題也來了。如果農民工體制不能解決,現在還拖下去的話,對城市的管理是有問題的。

  現在社會保障要跟上來,但是做到一個完善社會保障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現在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方案來做,實際上很多問題可以的,對發展經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從這些方面講,我們要從社會角度、社會形勢分析的角度來看,雖然經濟方面出現一些問題,但是總體來說,這幾年特別是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後和十七大以後,對於社會建設、社會管理方面已經投入了很大的力量,那麼這方面會改善,一個是發展了,另外也是一個新成長的方面。

  今後中國還按照工業化,另外城鎮化也要走上正常的道路,這「三架馬車」前景是樂觀的。這次經濟工作互益特別提到今後引導發展城市群,這個觀點也是一個新的觀點,今後城市化會發展的更好一些、更健康一些。

  我就補充這些。

  謝壽光:

  非常感謝陸學藝教授就2011年城鎮化水平即將達到50%所做的進一步深入的解讀。下面,我們就有請《社會藍皮書》副主編之一,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發展史的主任李煒研究員,就我們這個裡面有一個非常有分量的報告,就是大規模的民生和城市化調查發布調查的結果,我覺得媒體是最感興趣的部分吧。大家歡迎。

 李煒:

  諸位尊敬的專家、學者,諸位媒體的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下面代表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課題組在這裡給大家報告一下今年開展的2011年中國民生級城市化問題調查報告。開始我先介紹一下我們這個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

  「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05年發起的一項全國範圍內的大型連續性抽樣調查項目,目的是通過對全國公眾的勞動就業、家庭及社會生活、社會態度等六方面的長期持續性的資料收集,來獲取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變現的數據資料,從而為社會科學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翔實而科學的基礎信息。調查採用概率抽樣的入戶訪問方式,每次調查全國樣本量約為7000-8000戶家庭。

  2011年度的時候,我們是屬於中國社會狀況調查的第三次調查:第一次是2006年啟動的,2008年做了第二次,今年做了第三次。這次調查大致來講,就是我們所關注和研究的目標總體是18歲及以上的中國公民。抽樣方式採用多階段分層混合抽樣方式,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取100個區市縣及5大城市下的480個村委會或居委會。我們最後一共成功訪問的是6468位城鄉居民,從6月下旬一直持續到最近。

  (見圖)在全國抽中了100個區市縣整個大分布,我們抽取每一個小的紅塊就是我們抽中的區縣,這個區縣跟人口密度有密切關聯,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中部。今天我在這兒彙報的研究報告,是我們整個課題組參與項目所有同事集體完成的,我在這兒也有必要介紹一下我們的同事。我們這個課題主持人是李培林所長,陳光金所長也是我們的負責人,我們這個報告撰寫是由張麗萍副研究員、范雷副研究員、田豐研究員和崔岩博士,我們報告是一個集體的結晶。

  我先談一下調查中間所反映的城鄉居民生活狀況。首先,我們調查資料顯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還是得到比較明顯的提升,在調查裡面有兩個題目去詢問,就是說請問一下你和5年相比你的生活水平有什麼不一樣?回答是較大改善和有所改善兩個之和,我們稱之為生活水平的改善,這樣的比例可以看到在2010年是75.3%,有3/4城鄉居民因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上升。我們從不同的時點回溯看到,和2006年相比,這個比例提升了12個百分點,和2008年相比這個比例提升了6個百分點,這是一個持續上升的趨勢。另外,測量城鄉居民對自己生活水平未來的預期,認為5年以後有所上升的比例從2006年-2008年到2010年也是在持續上升的。可以看出城鄉居民對自己生活水平有一個比較積極的評價。

  生活水平改善的提高第二點,我們可以看到居民生活水平的品質在不斷提高。藍皮書中間已經寫到,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城鄉居民的居住情況首先得到很大的改善,現在自有住房擁有率在逐步提高,住房面積在逐漸的擴大。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住房條件的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看到,耐用消費品的擁有率也在有較大的增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和2008年相比,2010年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率比較高。我們可以看到比較集中的幾個,家用轎車、冰箱、電腦,這幾樣家用耐用消費品的增長幅度都比較大,家用轎車從6.9%增長到13%,幾乎翻了一番。冰箱從54%,增加到70.7%,電腦從25不能增加到接近40%,這個增長幅度是非常大的,像家用洗衣機也有一定的增幅。家用轎車、冰箱、電腦這幾個主要耐用消費品,實際上跟居住方式的改變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是一種城市居住方式,才有可能是這樣的家用耐用消費品有比較大的擁有量。即使在一些增長速度不大的家用耐用消費品當中,好像彩電,只增加微小的幾個百分點,但品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我們調查當中,有30%的家庭實際上有兩台和兩台以上的彩電,而在2008年的時候只有10%以上。在現在擁有彩電的家庭當中,也有接近20%的家庭實際上已經更新換代了,比如都用等離子或者液晶電視,所以我們只從增長率上已經不足以區分生活品質的改善,我們要去看更細的項目。

  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中間,還有一個特點,我們發覺居民生活的壓力和2008年相比,都有了一個普遍的緩解。在調查中間,問了好幾個方面,城鄉居民家庭面臨的生活壓力,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物價上漲、收入過低和住房條件比較差、買不起房、購不起房、醫療支出大難以承受,這些基礎民生問題,依然影響著居民生活主要方面,但是從幅度上講,從他的家庭比例來講,比2008年相對來說都是比較明顯的降低。對於物價上漲、影響生活水平,認為有這樣困難的家庭,2008年是接近於80%,今年是接近於70%,下降了10個百分點。下降最明顯的就是跟就業有關,剛才李培林所長和陳光金教授談到的報告中間都有,這兩年來,就業形勢有所好轉,所以從題目中間可以明顯看出這樣一個反映,2008年時有38.4%家庭認為面臨著家人無業、失業和工作不穩定的狀況,到今年2011年來看這樣的比例下降17個百分點,只有21.3%,這個幅度是最大的,這是一個最明顯的好轉現象。

  就業壓力得到一個緩解還有一個其他表現,比如就業失業比例在排行榜當中下降。2006年公眾認為就業失業的問題是最嚴重的問題,到2008年下降到第四位,到今年調查變成第五位。就業失業壓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從2006年、2008年,2006年是32.3%,2004年42.1%,到現在只有21.3%,有一個明顯的下降。

  在我們談到就業問題改善的時候,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現象就業現象好轉,失業率有所下降,但是帶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我們發現就業或者失業過程當中,國有企業轉制而造成的失業比例明顯下降,我們調查當中詢問了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業?在2008年有36.4%失業原因是因為單位的原因,比如破產、下崗這樣的原因造成失業。今年這個比例只有14.8%,這個幅度下降的非常快。但是反過來講,在2008年時,大學生畢業就業難造成了失業只有9.1%,今年上升了17.5%,這個上升幅度也很明顯。現在就業問題、失業問題是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轉化。

  在就業領域,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一方面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在逐步提高,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非正規就業的現象現在越來越明顯,而且在非正規就業的領域裡面,勞動保障、社會保障以及權益保障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與2008年相比各類企業職工享有社會保障比例總體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們可以從最右邊的可以看到,我們這裡列了通常所說的「五險」,2008年調查的這些各類企業職工總和保險覆蓋率在左邊,比如說養老保險是46.3%(2008年),今年上升到了57.9%,上升了11個百分點。醫療保險一直覆蓋率比較高的,08年72.8%,現在是84.5%。所以說,普遍都有所上升。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非正規就業的群體裡面,社會保障情況不容樂觀,我們在調查當中把就業人員劃分為三類,一類是正規、二是非正規在單位就業、一類是在正規就業但是沒有勞動合同,這麼三類人群。這三類人在「五險」當中的覆蓋率顯然有很大的差別,比如養老保險在正規就業職業群體中間,75%以上的人都有,但是在非正規單位就業的人才30%左右。在正規單位就業,但是沒有勞動合同的人中間,養老險的比例30.4%,這和非正規單位就業差距不大。醫療保險也是在不同就業類型,有一定的差別,非正規就業的人群中間他們的社會保障的享有情況也是比較低的,我們可以看出,非正規就業群體與正規就業的群體在享有社會保障方面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第二,城鎮化問題。大家知道,我們這次的調查主題,很重要的主題之一就是中國的城市化。剛才李培林教授、陳光金教授和陸學藝教授都談到了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歷史上的一個節點、一個轉折點,具體的意義就不用多講了。通過調查可以有一些城市化過程中間所探討的問題的一些發現,首先在我們調查當中發現,大量的農業戶籍的人口移居城鎮,這個現象非常突出。在我們現在所調查的整個居民人口中間,18周歲的城鄉居民中間,農業戶籍人口其中1/3已經住在城裡了。總共調查的人口,農業戶口的人在現在調查中間佔了66.3%,就是2/3的人是農業戶籍。非農業戶籍只佔了1/3,33.7%,但是農業戶籍當中有19.7%都是屬於城鎮的常住居民,66.3%裡面的20%,也就是1/3,實際上住在城鎮了。現在在城鎮居民裡面大概有多少是農村戶籍的人口?接近40%。我們現在城鎮已經不單純是原來城裡人的天下,而是城裡人和農村人的一個共享的環境。

  我們現在看到城鎮化環境當中戶籍制度的改革滯後,會導致一些半城市化的現象比較突出。在我們調查當中,把我們調查的對象按照城市化程度做了一個區分,創製了一種不同的分類法,一種是把它分成全城市化人口,就是在有城鎮戶口、在城鎮居住,並且做的是非農的職業,這樣的人我們叫全城鎮化人口。另外一批人,我們把它稱之為半城鎮化人口,他們是農業戶籍,但是他們做著非農業職業,並且在城市生活,現在在農村生活的是農村人口。我們看看這三類人口中間,他們的社會保障覆蓋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大的差距,比如養老保險在全城市化人口中間是63.1%,但是在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類似於外來務工人員,在這樣一個群體中間,這個比例只有30%,這和城市化人口有30多個百分點的差別。

  醫療保險差別不是很大,醫療保險全城市化人口當中81.2%有醫療保險,79%的人是半城市化人口,農村人口是80.9%,為什麼農村人口高呢?因為這一些年的新農合覆蓋。在城市居民半城市化居民當中,有接近80%的人,他們的醫療保險不是城市的醫療保險,絕大部分還是新農合。實際上等於他們拿著農村的新農合在城市生活,我們想他們一旦有了醫療上的需求,他們通過什麼渠道解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失業保險在全社會化人口當中,有22.7%的人擁有,但是在半城市化人口當中,只有不到5%,這個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其他的社會保障也都是同樣的,所以半城市化人口目前面臨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不足的,追其背後的原因是戶籍制度以及跟戶籍制度相關聯的各種各樣社會待遇的公平享有的機制其沒有建設起來。

  我們還會看到,城市化過程當中另外一個情況,就是半城市化人口的家庭分割現象。在調查當中看到,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家庭中間,全家都搬到城鎮居住的,大概在40%左右。而部分家庭成員在城鎮居住的是60.2%,是一個4:6,全家都在農村住的農村人口40%,部分家庭人口在城裡住,有一部分人不在城裡住是60%。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見到進城務工的務工家庭大概有60%會面臨著一個家庭的分割,或者是夫妻不在一起,或者是夫妻和子女不在一起。即使在全家都遷移到城鎮居住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在城市居住也不意味著居住在同一個城市,可能丈夫在成都,妻子在深圳,兒子在河北的老家,也存在著家庭成員不同城鎮務工的情況,因此,這種家庭分割的現象在農村外出的勞動力家庭當中,我們說這60%的比例可能只是一個低估的現象。這是一個很嚴重的現象。

  城市化過程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的社會融入問題。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比較顯著的社會距離,一部分外來人口不能完全實現社會融入。在我們調查當中,我們問了三道題目,就是對於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在城裡工作、在城裡買房,他們子女在城裡上學這三件事怎麼看?允不允許?我們可以看到,分不同的人群看他們的差別,藍色的是城裡人的回答,紅色的是農村人的回答,黃色是把城裡人裡面的大城市的居民提來單獨的回答,比如北京、上海和廣東。我們可以看到,從總的來講,大部分城鄉居民都對農村外來務工人員進城打工是持一個接納的態度,認為是不應該有任何限制。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城市居民來講,有42.3%選擇有條件的接納,換句話說,如果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可以在城市裡工作。在大城市裡面還有20%左右的人口,認為要嚴格控制到城市裡來工作的農村務工人員。所以我們說這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社會排斥的心理。同樣,對於外來人口和農村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裡買房,是完全的開放,還是有條件的允許,還是要嚴格控制,還是堅決不允許,這也是有同樣的一些趨勢,子女上學的問題也是一樣的。

  我們在調查中間對於城鄉居民之間的社會關係,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測量,就是我們互相測量他們的社會距離。我們在調查當中問了6個題目,作為城裡人是不是願意與農村人有一些社會關係,社會關係同級,分別是一起聊天、一起工作,成為鄰居和成為親密朋友,結成親家。我們看到很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城市居民,當我們問他和農村人願意締結什麼樣關係的時候,我們發覺在潛層的交往方面都還可以,比較寬容,比如說願意一起聊天的有92.8%,願意一起工作有89%,願意成為鄰居的有88%,願意成為親密朋友有70.4%,但是結成親家,這個比例就掉下來了,只有16個百分點,就變成了71%了。反過來農村人也是這樣,作為農村人你是不是願意與城裡人聊天、工作、鄰居、親密朋友、結成親家。我們會發覺,整個農村人口和城裡人願意締結社會關係的比例總的來說都比城裡人要低,比城裡人對農村人的想法要低,農村人在和城裡人打交道方面,我們看到可能有一種天然的戒懼,比如怕城裡人對農村人有一種冷漠或者歧視。所以,我們會看到關係在淺層面還有70%幾的比例,到了結成親家就掉到60%多了。說明城鄉居民之間還有著難以融入的現象,有一定的社會距離。

  即使在城市裡面居住很長時間的外來人口,他們對於流入地,也缺乏一定的歸屬感,不能實現完全的社會融入。我們這裡分了不同類型的遷入時間,我們分成遷入5年,還是5-10年,還是10年以上,我們問他,你認為你現在屬於本地人,還是外地人?認為自己是外來人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在遷入本地5年之內的外來戶籍人來說,60%的都認為自己還是外地人,遷來了5-10年大概是一半對一半,47%認為自己是外地人。10年以上的比例會掉下來,但是也有35%的人認為自己還是外地人。這是一個城鄉之間融入的一個重要的現象。

  最後我們會看到城市化中間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高速城市化在道理上來講,從理論上來講,我們希望城市化可以帶動另外一種新型的人系關係、社會關係的締結,由原來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進一步成為人與人之間有機的結合。但是我們發覺城市化和所期望的公民社會目前來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現在公民社會參與總體水平還相對比較低,在調查中間,我們了解了城鄉居民目前參加了哪些社會團體,在城市來講參與的比例,各類社會團體的比例都相當的低,高一些就是校友會,大概22.2%,其中是各種各樣的聯誼組織,比如互聯網的團體,或者文體娛樂的團體,有10.8%。其他各種各樣的類型的社會團體參與率都不足10%,在農村這個比率更加低了。整個城市化所導致的公民社會參與程度,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

  最後一個問題,簡單報告一下城鄉居民的社會態度情況。我們在調查當中,向受訪者詢問了目前我國主要問題是哪些,哪些是他們認為嚴重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與目前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價、看病和收入差距問題排在比較前,有接近60%的人認為物價上漲問題是目前中國最重要的社會問題。排在第二位是看病難、看病貴,佔了42.9%。第三位是收入差距大,貧富分化問題,佔了31.6%。這就是我們現在目前這次調查中間,對於社會問題的公共回答的一個主要的排序。

  我們說與日常生活比較密切的民生性問題依然還是公眾關注的主要問題。但是我們會看到,不同的時間來比會有一些變化。現在主要民生問題的嚴重程度有所下降,比如物價上漲問題,在我們今年的調查中間排在第一,有59.5%的人,但是在2008年也是排在第一位,但是強度更高,是63.5%。民生性的問題,嚴重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有兩個提升的明顯。一是貪污腐敗問題,這在2008年調查中間,排在第六位,認為是嚴重的社會問題的只有不到20%,但是今年漲了10個百分點,變成29.3%。另外和城市化過程也有密切關係的,就是住房的問題,住房價格過高的問題,在2006年的時候,是排在社會問題第7項,認為嚴重的人群比例是13.1%,到了2008年上升幅度比較大,達到20.4%,這是一個新的趨勢,新的變化的一個特點。

  最後,在社會態度方面,要看到的就是公眾對於地方政府的各項工作的評價,在調查中間我們請公共對於他們所在的地方政府工作的11個方面進行了評價。我們作了一下大概的統計,評價了一下滿意率,就是認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加起來,平均了一下,平均滿意率為53.2%。這個53.2%裡面排在前面的會是什麼呢?第一,提供教育,公眾對於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所做的成績相對來說還是最高的。第二提供醫療服務,這個滿意率到了68.1%。第三打擊犯罪和維護社會治安,有65.9%。第四,為群眾提供社會保障佔了60%。為平均滿意率53.2%。拉後腿的就是這些紅色項目(見圖),這些項目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最低的是廉潔奉公、懲治腐敗,公共認為地方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工作不是太好,對這項工作平均滿意率只有30.3%,不滿意率更高,佔到50%以上。還有一項,政府的信息公開,提高政府透明度滿意率也比較低,只有37.1%。

  以上就是我們這個調查中間的一些主要的數據所給大家闡釋的一些結果,具體的一些解釋,我們大家可以具體詳細的看報告。最後,我們做一些簡單的結論。

  2011年,隨著政府積極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人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生活質量穩步改善,生活壓力有所緩解,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但物價上漲、看病難看病貴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等依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們對腐敗問題嚴重程度的評價也明顯上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深刻影響著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但戶籍等相關制度因素以及城鄉居民間的社會排斥心理,也阻礙著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的社會融入。而拓寬參與渠道和提高人們參與意願,有助於增強公共社會責任感和信任感,從而化解社會矛盾及社會衝突。

  我的報告就到這。謝謝。

  謝壽光:

  感謝李煒研究員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新聞解讀可以轉換的題材,我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請媒體朋友在調查結論的時候,一定要客觀、科學,一定要全面準確的把握這個報告的內容。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課題組成員可以開放的給大家隨時做一些解讀,那麼今天我們這個發布會的議程全部完成。我們按照慣例,不安排提問,如果媒體有需求,可以直接採訪各位專家。

  謝謝。

  今天發布會到此結束。


推薦閱讀:

將被社會慢慢淘汰的5種人!進來看看,有沒有你?
彼曉周刊·《芳華》觀後感
日本二戰軍裝照背後是中國社會原則缺失
《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學網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社會 | 2012年 | 報告 | 藍皮書 | 發布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