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伊斯蘭教的八大趨勢
當今世界伊斯蘭教的八大趨勢
作者:吳雲貴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縱觀當今世界各大宗教,甚為活躍的伊斯蘭教分外惹人注目,同佛教、基督教相比,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巨大反差。同相對平穩的60年代、70年代相比,自80年代以來,伊斯蘭教步入新的活躍時期,以八大趨勢尤為突出: 1.政教關係格局變化顯著 除了那些穆斯林在國內人口中佔少數、不掌握政權的國家外,在那些穆斯林人口較多、歷史上伊斯蘭教影響較深的許多「伊斯蘭國家」中,宗教意識形態與國家主流政治話語、宗教政黨、組織與國家政權之間,普遍出現了巨大的張力,協調政教關係成為有關國家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為此這些國家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價。 二戰以後,伊斯蘭國家的政體主要有四種形態。一是實行君主制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和摩洛哥王國。二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如約旦王國和革命前的伊朗和阿富汗。三是實行議會共和制的國家,如埃及、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四是由軍政權統治的國家,如齊亞·哈克時期的巴基斯坦和當今巴希爾軍政權統治下的蘇丹。不論實行何種政體,對伊斯蘭國家來說,政教關係歷來都是敏感的問題,對之必須慎之又慎。二戰後至60年代,由於在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進程中初興的民族主義影響日強,成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話語,宗教服從政治、教權服從政權,以及事實上而非法理道義上的「准政教分離」成為伊斯蘭國家政教關係的主導模式。如今由於伊斯蘭復興浪潮的衝擊,則出現了逆反態勢。宗教的政治內涵不斷擴大,宗教對國內、國際政治的影響明顯加強,宗教界強烈要求抬高宗教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導致政教關係緊張。 2.宗教政治反對派勃然興起 二戰以後,伴隨著殖民體系在全球範圍的崩潰,在反帝鬥爭中不斷壯大的各國伊斯蘭教組織出現了政黨化的趨勢,它們與各國的民族主義政黨爭權奪利,早期的合作關係宣告破裂。但在70年代以前,各國的宗教政黨和組織在權力鬥爭中普遍處於劣勢,無一掌握國家政權。70年代末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改變了這一關係格局,它使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首次奪取政權,並以伊斯蘭教的名義治理一個波斯灣地區的強國。其後阿富汗和蘇丹的宗教政治反對派相繼取得優勢,從而使原教旨主義意識形態成為指導思想和國家行為。 以伊朗政局變動為契機,自80年代以來,伊斯蘭政治反對派在世界各地勃然興起,成為伊斯蘭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目前伊斯蘭政治反對派中的主流派,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拯救陣線、突尼西亞的復興黨、約旦的穆斯林兄弟會、敘利亞的伊斯蘭陣線、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促進會等,他們都主張在現行政治體制下開展合法鬥爭,企望以漸進的方式實現國家與社會的伊斯蘭化,改變國家過於世俗化和西化的發展傾向。而規模較小、數目眾多、處於非法或半公開狀態的非主流派,則因對政治現實絕望而拒絕與執政黨政府交往,並經常訴諸暴力恐怖手段,因而已不再屬於一般意義的政治反對派組織了。 3.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傾向愈益明顯 這一走勢以中東地區的伊斯蘭國家更為顯著。過去中東社會的意識形態以非宗教性的凱末爾主義、納賽爾主義、復興社會黨民族主義等現代社會思想為主潮。如今這些思潮仍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影響,但在原教旨主義潮流的攻擊下已退居守勢。隨著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崛起,宗教教義政治化、國家政權宗教化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在宗教政治學說上,遜尼派原教旨主義提出了真主主權論、先知權威論、代行主權論、政治協商論,統稱為「四論」,成為伊斯蘭政治反對派的指導原則。而什葉派原教旨主義則以霍梅尼思想為楷模,其創建伊斯蘭政府、實現教法學家主政的思想主張,與遜尼派有不同的側重,亦有廣泛的影響。 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的主張,在國內是伊斯蘭政治反對派推翻和替代各國世俗政權的思想武器,在其影響和推動下,各國政權在壓制宗教政治反對派的同時,也都在政治合法性上大作文章,強調國家政權的伊斯蘭特徵和色彩。在國際上,以此相標榜的原教旨主義力量顯示出強烈的反對霸權主義、抵制強權政治、排拒西方價值觀、文化觀的傾向,不可一概否定。
4.以宗教名義反思現現代化的得失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傳統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器物文化,往往對奉教民族的知與行產生深廣的影響,成為其價值取向的重要源泉。而當奉教的穆斯林民族一旦陷入某種困境,便會訴求他們所熟悉的傳統宗教文化,希冀從復歸傳統中尋求現實問題的答案。這種正本清源、返樸歸真的現象在伊斯蘭教歷史上屢見不鮮。80年代以來,在伊斯蘭復興浪潮的衝擊下,伊斯蘭世界出現了一個重新審視現代化成敗得失的宗教社會思潮,成為伊斯蘭復興運動的重要內容。審視的動因是大部分伊斯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遭到挫折,現代化非但未能帶來國富民強,反而引起社會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審視本身大都以宗教傳統、宗教道德為根據,揭露、批判社會世俗化、西化的弊端,與此同時呼喚國家與社會的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一個突出的思想傾向是否定、排拒源自西方的現代化模式,張揚伊斯蘭的發展觀,認為現代化不等於西化、世俗化,伊斯蘭教不反對現代化,但現代化必須以伊斯蘭文化為基礎,必須體現伊斯蘭特色。目前原教旨主義尚未找到一條富於操作性的、獨立自主、行之有效的伊斯蘭發展道路,但它所提出的多元發展模式問題應予高度重視。 5.極端組織的暴力恐怖活動愈演愈烈 伊斯蘭的宗旨是和平,伊斯蘭教常被理解為熱愛和平的宗教。但在伊斯蘭教思想中也有許多以正義的暴力反對不義行為的內容,「聖戰」思想就是這方面的顯例。這類價值中立的內容可以為不同的社會力量所利用。80年代以來,隨著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崛起,世界政治格局中出現了某些與伊斯蘭教相關的熱點地區、熱點問題,引起伊斯蘭教的回應。90年代以來,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冷戰結束,兩極機制不復存在,宗教與民族主義成為爭奪和維護權益的工具和外衣,出現了一系列重大的國際事件。由於強權政治癒益成為國際關係中的流行話語,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在西方的強權政治面前無能為力,於是某些極端的伊斯蘭組織便策劃製造了針對西方大國的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90年代以來,紐約、巴黎、羅馬、波恩、日內瓦、布魯塞爾等西方大城市相繼發生了極端組織策劃的爆炸事件,令西方防不勝防。這類暴力恐怖活動只是極少數人所為,但卻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它從一個層面反映了當今伊斯蘭世界的焦灼、煩燥和不安。 6.宗教思想呈現分層化的趨向 這一判斷因缺乏具體的統計資料,帶有估計性質。一般而論,遜尼派的教職人員除在特殊情況下外(如在蘇軍佔領下的阿富汗),多半安於現狀,很少參與原教旨主義派別組織,而什葉派教職人員則有許多人積极參与宗教政治反對派活動,甚至成為其中的骨幹分子。從年齡結構上看,各國積极參与宗教政治反對派活動的,以青年穆斯林居多,而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更是清一色的青年。從職業結構上看,原教旨主義派別的骨幹分子和領導階層,大多來自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非宗教專業背景的知識階層,包括大學教授、博士、作家、新聞記者、律師、法官、醫生、理工科大學畢業生等。他們中的許多人有穩定的工作、一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社會地位,只是作為社會良心的代言人而捲入宗教政治反對派活動。作為一新一代穆斯林知識精英,他們在知識結構、人生哲學、價值取向、處事方式等方面都明顯不同於傳統的烏里瑪階層。宗教思想分層化是現代化、世俗化、城市化的產物,成為當今伊斯蘭教顯著特色之一。
7.常規伊斯蘭與政治伊斯蘭互相對立 就世界伊斯蘭教而論,目前其內部互以區別的標識雖有教派、學派、教法學派、教團組織以及國家歸屬上的差異,但最重要的標識是常規伊斯蘭與政治伊斯蘭的分別。所謂常規伊斯蘭是指世界各地一般的穆斯林社團,他們占穆斯林人口的大多數,可稱為主流派。所謂政治的伊斯蘭,亦稱「大眾伊斯蘭」、「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斯蘭主義」、「伊斯蘭復興主義」、「新規範伊斯蘭」、「新傳統主義」,這些不同的稱謂所指稱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具有明確的政治思想傾向並積极參与宗教政治反對派活動的穆斯林群體。他們佔世界穆斯林人口的少數,但數量也相當可觀,且有愈益增長的趨勢。常規伊斯蘭與政治伊斯蘭的互相對立,反映了當今伊斯蘭世界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超越了傳統上伊斯蘭教社團內部的派系差別,成為十分突出的宗教社會現象。 8.原教旨主義與西方的對立明顯加劇 80年代初伊斯蘭復興運動蓬勃興起之際,立即引起西方政界、新聞界和學術界的密切關注。當時由於蘇聯這一超級大國的存在,西方未以主要精力來對付原教旨主義。西方曾企圖把原教旨主義這股「禍水」引向前蘇聯的中亞地區,美國蘭德公司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提出,一旦原教旨主義與中亞穆斯林民族分離主義相結合,很可能導致蘇聯解體,從而使西方「不戰而勝」。90 年代以後,隨著世界格局的巨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重新調整了世界戰略構想。西方的一個新認識是把原教旨主義視為繼「紅色威脅」消失後對西方安全全球性的「綠色威脅」。北約秘書長直言不諱地把原教旨主義稱為「新GC主義」,美國從里根政府、布希政府到柯林頓政府都把原教旨主義視為潛在敵手,提高到戰略高度予以防範、遏制和打擊,這在調整後的北約戰略和不久前公布的美國對中東的防衛戰略構想中十分明顯。由於原教旨主義在政治上排拒西方的霸權主義,在發展觀上拒斥西方的現代化、世俗化道路,在價值觀上強調伊斯蘭文化的主體地位,它與西方的對立雖然是因為權利和利益的衝突所引起,也確有不同文明方式間的衝突的因素。 總之,觀察當今世界伊斯蘭教的趨勢,既要有宏觀的歷史意識,又要有微觀的現實意識;既要有政治意識,又不能簡單地把宗教現象等同於歷史現象;既要認清主流,又不能忽視支流。惟其如此,也許我們才能夠從錯綜複雜的現象中理出頭緒,獲得更近於實際的知識。
推薦閱讀:
※揭露宗教極端分子 卡夫卡斯 的畫皮
※穆罕默德牛B戰記——綠化麥地那
※伊斯蘭教為什麼讓人那麼害怕討厭
※「不頌任何名字屠宰的動物」究竟是不是清真的?
※智識︱伊斯蘭教真是恐怖分子的溫床嗎?